京口阅读答案

时间:2024-07-31 09:49:25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京口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京口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京口阅读答案

京口阅读答案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吹台春日怀古

  [明]李梦阳

  废苑迢迢入草莱,百年怀古一登台。天留李杜诗篇在,地历金元战阵来。

  流水浸城隋柳尽,行宫为寺汴花开。白头吟望黄鹂暮,瓠子①歌残无限哀。

  [注]①瓠子,又称瓠子口。汉武帝时,瓠子口黄河决口,淹死了不少人,帝派人筑塞,并亲临察看,作了《领子之歌》二首。明朝时,瓠子口仍时常泛滥,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瓠子歌残”,意为《瓠子之歌》已经少有人唱了,言外之意是当今皇上已经不再像汉武帝那样亲自过问水利,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1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既体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又对掌权者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体现了作者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

  B.辛弃疾擅长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封狼居胥”借用历史鉴戒对朝廷的冒进政策进行告诫;“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

  C.《吹台春日怀古》也擅运用典故,“百年怀古”化用杜甫《登高》诗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意,暗含诗人年老体衰,内心伤感之意。

  D.李诗颈联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今昔之景,表达兴衰之感,让人于怀古中触目生愁,感慨系之;同时又自然过渡到尾联的伤今。

  15.分条概括李诗中包含的丰富情感。

  答

  14.B.“‘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错。“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借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雄心犹在、报国之志不变,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15.(1)年老体衰的伤感(2)昔盛今衰的惆怅(3)对往事的追怀(4)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京口阅读答案2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8.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中也有,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5分)

  9.有人说这首词的上片可用“朦胧”一词概括,请加以赏析。(6分)

  答案:

  8.(5分)【参考答案】①手法不同:柳词状写想象之景,是虚写;苏词状写眼前之景,是实写。②诉说的内容不同:柳永是向情人诉说“千种风情”,苏轼是向朋友和亲人倾诉羁旅之“梦”。

  (手法3分、内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思路】首先要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其次要掌握诗歌鉴赏的比较角度。

  9. (6分)【参考答案】

  ①词人酒醒之后,眼前景色朦胧:月色微微,云彩轻轻。

  ②此时词人意识朦胧:记得饮酒高歌,怎么又到船上了呢?

  ③词作营造的意境朦胧:回望烟雾迷蒙的'京口,仿佛梦之初醒,巧妙烘托出醉醒后的心境。(每个要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理解与概括。

  【词作赏析】这首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冬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词之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

  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一片烟雾迷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下片承上,描写醉后的形态。他头巾歪一边,扇子坠落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字,就将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词人终于记起来了,他刚才还真做了个梦。但天地之间,一叶小舟托着他的躯体在迷蒙的江面上飘荡,朋友亲人们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诉说呢?词人不禁有些愤慨了,这样飘荡不定的生活几时才能结束呢?最后两句,点明

  了词人心灵深处埋藏的思乡之情。但他究竟做了个什么样的梦,词中依然未明说。

  这首词,语言平易质朴而又清新自然,笔调含蓄蕴藉而又飞扬灵动,感伤之情寓于叙事之中,将醉酒醒后思乡的心境表现得委婉动人,使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京口阅读答案3

  京口

  陆龟蒙

  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宋帝,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盛赞宋武帝北伐的是哪两句?(2分)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3)请简要赏析“苍翠无烟草自生”一句。(4分)

  答案:

  9.(10分)(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分)

  (2)描绘了一幅早春江边送别图。(1分)春风微寒,夕阳斜挂,落叶飘零,一艘客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1分)抒发了惜别、怅惘之情。(2分)

  (3)这一句运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2分)以茂盛生长的野草来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1分)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1分)(答“借景抒情”且言之成理者,最多得3分)

京口阅读答案4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②,坐断③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④,生子当如孙仲谋⑤。

  【注】①写于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一年,作者时任镇江知府,65岁。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②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兜鍪(móu):原指兵士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③坐断:坐镇,占据。④曹刘:指曹操与刘备。⑤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刘景升即荆州牧刘表。

  15. “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了杜甫的哪联诗句?此句在本词中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8分)

  ①化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哪一句与本词赞美的是同一历史人物?本词中,词人通过赞美历史人物寄寓了怎样的情感?(6分)

  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 (共8分)

  ①(2分)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共6分)北固山下临长江,词人登临北固楼,遥望故国神州,满眼风光之中自然有滚滚东流的长江,所以是实景描写。(2分)同时,词人由眼前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有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2分)所以此句又暗指(比喻)时间的流逝(词人思绪的飘飞),也是虚写。(2分)

  16. (共6分)

  ①(2分)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②(共4分)作者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1分)意在表达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1分)同时也暗含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愤懑,(1分)以及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慨叹。(1分)

京口阅读答案5

  京口

  (唐)陆龟蒙

  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①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释]①宋帝,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古渡、断山等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B.前两联写诗人站在古渡头,看春水平缓、山恋零落、客船渐行渐远,心生落寞之感。

  C.颈联对仗工稳,“战舸”与“钓舟”,“千骑”与“一翁”,形成鲜明的对比。

  D.这首诗与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大力赞扬了在京口起兵的`刘裕。

  16.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的“自”与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6分)

  答

  15.D(3分)解析:辛弃疾赞扬刘裕,陆龟蒙则是惋惜刘俗,尾联“可怜”二字可以看出。

  16.(6分)

  ①相同之处(2分):一个“碧草自春色”字,一个“草自生”,都是乐景衬哀情,让人倍觉凄凉与冷落。

  ②不同之处(4分):

  杜诗以青草自绿,无人光顾,衬托出自己的寂寞之心,同时为下文抒写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和感叹其壮志未酬之情作铺垫。(2分)

  陆诗以青草儿自生长,不管此事兴衰,凸显渡头不尽的荒凉,寄托了诗人对于朝代更迭和历史兴广亡的深切惋惜和无奈之情。(2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京口阅读答案6

  风流子·京口怀古

  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忆北府参军【1】,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东。凌歊【2】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中。

  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算碻磝【3】战地,几多白骨。金焦名胜,两点青峰。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释:【1】北府参军: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军。【2】凌歊:指凌歊台,相传是刘裕称帝后所建。【3】碻磝:古地名。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凌歊上”三句,写刘裕在凌歊台上大宴群臣,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

  B.“佛狸祠”“社鼓”“战地”几个时空交错的意象,传达出作者深刻的思考。

  C.作者身处京口古城,不禁感慨万千,由现实追忆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

  D.本词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脱化而来,于旧词中翻出新意。

  13.下列对词中写景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三山围铁瓮”一句,点明京口独特的地理形势,气势雄浑。

  B.“烟树冥濛”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令人感慨草木无情。

  C.“两点青峰”中“点”字传神地表现出青峰在旷远天地间显得小了。

  D.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

  14.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刘裕。请概括两首词中刘裕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并比较两首词写这个人物的用意有何不同。(6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答:

  答

  12.(3分)A

  13.(3分)B

  14.(6分)参考答案

  两首词中的刘裕都是英勇善战、开国建业的英雄形象。曹词写刘裕意在表现英雄辉煌战绩最终成为历史陈迹,寄寓了兴亡之慨,同时抒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叹,重在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辛词写刘裕借以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抒发英雄的仰慕之情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

  【评分参考】“形象”2分,“用意”4分。

京口阅读答案7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5~16题。

  京口怀古唐·戴叔伦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三方归汉鼎,一水限吴州。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注释】①三方:指魏、蜀、吴三国。②霸国:指历史上割据江左的国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站在京口江畔咏古叹今,浮想联翩:长江之水奔流万里,千年的古渡口曾见证了多少往事。

  B.颔联运用叠字,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感:“浩浩”渲染了水势的汹涌,“苍苍”天色烘托了他内心的愁绪。

  c.第五句叙写历史上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事实:天下曾三国鼎立,但随着历史的.脚步,最终走向一统。

  d.此诗为怀古诗,通过抒发对历史上割据势力兴亡的感慨,借古讽今,讽刺大唐王朝统治者的腐化堕落。

  16.有人认为“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与王勃《滕王阁诗》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案:

  15.d(3分。“腐化堕落”错,主要是感慨历史兴衰)

  16.①均是感慨历史变迁、自然永恒。借“帝子”与“霸国”抒发兴衰感慨,借流水与“清泉”写自然永恒。②均使用了设问,引发读者思考。两句均一问一答,引发人们对历史兴亡的深思。均采用了对比手法,自然永恒与朝代更迭作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③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感慨古人古迹荡然无存是虚写,眼前的流水是实写。均采用以景结情的手法。以“清泉”或“江水”作结,让人回味无穷。

  (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如反衬,分析合理也可得分)

京口阅读答案8

  蟾宫曲·京口怀古·镇江

  卢挚①

  道南宅②岂识楼桑③,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

  [注]①卢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目睹元朝黑暗、暴虐统治,写下很多著名散曲。

  ②道南宅:周瑜曾将自己的道南大宅让给孙权居住,此处即用“道南宅”指代周瑜。

  ③楼桑:即楼桑里,在今河北涿县,相传为刘备故里,此处借以指代刘备。

  14.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用典,“道南宅”指周瑜,“楼桑”指刘备,“孙郎”指孙权,“岂识”和“惊倒”正面表现作者对刘备的敬重之情。

  B.从汉朝至南朝数百年光阴,仅仅在“弹指”之间,写出了神州大地从统一到分裂、朝代更替变化的速度之快。

  C.“昭代”一句写出四方车书滚滚而来,北溟之鱼化了大鹏,表现了在政治清明时代英雄人物的气魄胸襟。

  D.“临眺苍茫”作者凭栏远眺,在京口回望历史的沧桑,透露出当时现实之下文人的.典型心理状态。

  15.请简要概括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

  14.A 侧面写出了对刘备的敬重之情。

  15.①此曲中作者通过回顾刘备、周瑜与孙权的历史旧事,表达对历史变迁的唏嘘感叹。(2分)②“北溟鱼”这样怀有雄才大略的人,永远都不甘沉寂,表达作者的奋发、昂扬、积极,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2分)③作者借古讽今,面对元朝统治的昏聩,只能饮酒作乐,寻求解脱,表达出深深的无奈与痛苦。(2分)

京口阅读答案9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

  (1)词的上片写了孙权及刘裕的事迹,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2分)

  (2)下片最后三句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2分)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2分)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

  (7)选出下列选项中,对上词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显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赞扬;表明作者对如今朝廷无心北伐复国,一味苟且偷安的不满。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既体现了作者对刘裕北伐军容之盛壮的仰慕和赞扬,又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实现北伐的雄心壮志。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使用了两个典故,目的是用刘义隆草草北伐的失败来衬托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赫赫武功,从而表达对朝廷草率出兵的不满。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既体现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哀伤和苍凉感,是作者沉郁悲愤的表达。

  (8)上阕写了哪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词人引用的一个典故。请简要解释这个典故的意思,并说明词人用典的目的。

  (10)人们通常认为,词中的廉颇,是词人自身的写照。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7) C(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是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一事,“封狼居胥”是描述刘义隆希望获得霍去病那样的功勋。)

  (8)孙权和刘裕(寄奴)。他们都是建立了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辉煌业绩都是从京口起步的)

  (9)元嘉年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北伐,想建立像汉朝霍去病打败匈奴、封狼居胥山的功业,结果一败涂地,狼狈南逃。词人用此典故,目的是警告当权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草率北伐,而必须做好准备再采取行动。

  (10)观点一:同意。①他们都年岁已老,赋闲在家,不得重用;②他们都勇猛而持重,壮心不已,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③词人希望自己能像廉颇那样被朝廷起用,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壮志。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是词人运用的对比手法: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词人却被朝廷弃用,空怀报国之心;②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怨愤之情。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中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京口阅读答案10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中吕】满庭芳 京口①感怀汤式②残花剩柳,摧垣废屋,新冢荒丘。海门③天堑还依旧。滚滚东流,铁瓮城横刺着虎口,金山寺高镇着鳌头。斜阳候,吟登舵楼,灯火望扬州。【注】①京口,今镇江,是长江下游的重镇,古都金陵的门户。②汤式,字舜民,元末明初重要散曲作家。③海门,长江镇江以下江面开阔,古人称之为海,其地成为海门。

  14. 下列对本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残花”三句展示了元末动乱后一派满目疮痍、凄凉颓败的`景象,由自然及人事,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感慨。

  B. “滚滚东流”承接“海门天堑”暗寓大浪淘沙之意,与辛弃疾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用意相同。

  C. “铁瓮城横刺着虎口,金山寺高镇着鳌头”对仗工整,意境雄浑,音节响亮,“横刺”显其开阔,“高镇”绘其雄峙。

  D. 最后三句描写作者在夕阳西斜中,登上舵楼放眼眺望对岸扬州灯火,慷慨浩荡之情融于暮霭之景。

  15. “海门天堑还依旧”一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曲词分析

  【答案】

  14. B

  15. ①此句描写镇江江面广阔,万古奔流的场景,紧承前三句之景;②“天堑还依旧”以大自然之永恒反衬世事无常,兴亡之事难免,寄寓作者无限感慨;③引出下文,突出“感怀”的主旨,表达作者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

京口阅读答案11

  南乡子·登京口①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②,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②兜鍪:即头盔,鍪,音móu。

  (1)“年少万兜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对该特点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带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2)开头两句“何处望神州”,以问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京口阅读答案12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题目《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有怀”的意思是 。(1分)

  (2)运用典故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作者在用典中提到了哪三位历史人物?(3分)

  (3)这是一首怀古咏志之作,作者采用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你从这三问三答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

  (1)有感而发、有感想(意思相近即可)。

  (2)曹操或曹孟德;刘备或刘玄德;孙权或孙仲谋(每空1分)。

  (3)读出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1分);同时也暗含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愤懑(1分);以及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慨叹(1分)。(围绕以上3点作答,意思相近即可。)

京口阅读答案13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

  【晚唐】许浑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①.

  注:①凤城,指都城。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1)标题中的“京口”在今天的

  A.无锡B.镇江C.南京D.苏州

  (2)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去”“东流”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

  B.“聚散”偏重“散”,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C.“浮沉”偏重“沉”,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

  D.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

  (3)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答】(1)“京口”即镇江,从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应能积累,故选B;

  (2)B.错误;“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错误;此处的“浮云”是指分合皆有定数,形容自己与友人相聚离别都有“期”,并非游子思归之意;

  (3)题干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先辨别实景与虚景;颈联“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是写自己为思念友人而饮酒直至傍晚,收到友人从千里以外寄来的书信,正逢秋季,这是实写;欣喜之情旋即为秋景所拉回“相思不相见”的愁绪中,尾联“凤城宫阙楚江楼”,想象在都城的友人和在京口的自己,分别登上高高的城楼,相望相思,显然是虚写;由实入虚,以想象之景衬托实际的思念之情,倍增相思不相见的凄楚;

  答案:

  (1)B;

  (2)B;

  (3)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再。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译文:

  那年烟花三月,我们一起游吴门,那年深秋时节,火红的枫叶,雪白的`芦花又将客舟照映。北去的云,合又分,分又合,分合有定,东流的水,涨又落,落又涨,起伏无心。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青山已薄暮色,更修书一封,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在京都洛阳,还是在京口江滨?

  赏析:

  首联叙事。核心是“昔同游”三字,“吴门烟月”点明“同游”之处:苏州的风景区。“枫叶芦花并客舟”则描绘“同游”的具体景象。“客舟”出行乃“同游”之事,“枫叶芦花”是“同游”之景。诗人通过“并”字,把“事”与“景”联系起来,描绘出一幅秋江月夜泛舟的画面:月明星稀,清风徐来,远处烟云轻绕,近处水明山净,一叶小舟划开满江月影,逐碧波而漂流。岸旁,枫叶流丹,水边,芦花翻白。以舟、水之动态与枫叶、芦花之静态结合、映衬;并以月夜作为背景,把“吴门烟月”描绘得色彩艳丽,形象鲜明。舟中诗人及其亲友,自然也一同陶醉在月光碧水、枫叶芦花的大好秋色之中。然而这种乐趣已是昔日之往事。

  京口、京洛天阔地遥,远隔千里,向往之情只能寄寓于回忆之中。于是便引起诗人一叹:“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说白云飘然北去,正如人生不定,离合有期;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料。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拈来,化为形象,以“北去”、“东流”暗切亲友和自己的所在,并以慨叹语气出之。抽象的意念与具体形象和谐统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分离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情也随之深沉起来。

  颈联回笔反拨,落到今日之“京口”,乃全诗构思的起点诗。上句写诗人的孤独无友。孤独无友,故需借酒消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蔼沉沉。“尽”字写酒已完而愁未消,“青山暮”则以暗淡的景象渲染气氛,蕴含着“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情怀。下句写诗人的离群索居。离群索居,故曾寄诗书以致意,然“千里书回”,带来的依然是不能相见的信息。于是秋风中摇颤的“碧树”,便成为注目的对象,诗人愁肠百结的意绪,依附于萧瑟清冷的景象,宛转而出。这一联,笔随情转,情从景出,以对仗工稳的律句,抒写诗人坐对青山、秋树而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惑。就手法来看,仍是以景写情然而,然而,昔日同游既不可再,他时同游又恐难期的愁怅,却使本来美好秀丽的“青山”、“碧树”,足可消愁解闷的饮酒、“回书”,各自向其本来意义的反面转化,不但与自联同游欢愉的场面、心境形成鲜明对照,且能在写景叙事中,加一倍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是一组概括性强且极富感染力的句子。

  最后两句乃全诗结穴处。“相思不相见”正是全诗中心,加上“何处”化为设问句,挑开一笔;使语势宛转,文气疏宕,最后用“凤城宫阙”与“楚江头”平列并举,分别点明“不相见”的两处。就章法结构而言,今日异地分居与首联昔日同游呼应,使颈联之“北去”、“东流”喻意显豁,并点明颔联感伤愁怅的缘由,归结全文。从诗的构思来看,诗人一念飞驰,情牵两地,使平地而起的“宫阙”和高楼遥遥相对,给人可供眺望的印象。然千里相隔,云天杳杳,只能使这收摄于同一幅画面中的景象,仅存于想象之中,思情回环,含蓄隽永,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京口阅读答案14

  京口即事

  范仲淹

  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

  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

  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

  六朝人薄命,不见此升平。

  京口即事①

  顾炎武

  白羽②出扬州,黄旗下石头。

  六双③归雁落,千里射蛟浮④。

  田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

  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

  【注释】①明福王朱由松即位于南京,建立弘光朝。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抵御清兵南下,为一时朝野舆论寄托。顾炎武被荐为兵部司务,应召到南京,本诗为途经京口时所作。②白羽:古代军队主帅所执的指挥旗,这里代指史可法统帅的军队。③六双,指雁群,宏大目的物,此处指匡复明室,北定中原。④千里射蚊:用《汉书·武帝纪》典故,公元前106年冬,武帝亲射蛟龙于江中。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诗首联具有总领全诗的作用,后面的诗句都是围绕“别有情”三字来展开。

  B.范诗尾联的“薄命”与“升平”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六朝人们的命运不济。

  C.顾诗首联的“出”“下”二字,体现了史可法统帅的军队出征迅猛,势不可挡。

  D.顾诗颈联借助想象描绘战斗盛况:若各路大军合力抗敌,神京可一战而下。

  16.这两首诗题目同为“京口即事”,但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6分)

  答

  15.(3分)B(“薄命”与“升平”不是对比,是说六朝人的'命运不济,见不到太平盛世的美景)

  16.(6分)①范诗写出诗人看到太平盛世的美景心中的喜悦之情。领联写山崖下的长江水奔腾而过深不可测,硕大的旭日从浩瀚的海门之心升起;颈联写远观长江之心的金山景色清新秀丽。如此美景,寄寓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②顾诗写出诗人对恢复故国的渴望,抒发了愿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激情。颌联借助典故,希望君王能亲率明师扫灭清军;尾联用祖逖自喻,表达了坚定抗清的决心。

京口阅读答案15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5.“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2分)

  答案:

  4.(3分)C

  5.(2分)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京口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等》阅读答案04-28

黄土阅读题答案 黄土阅读答案04-02

《阅读的愉悦》阅读答案02-02

触摸春天的阅读答案 触摸春天阅读答案04-02

鹤阅读附答案|说正阅读答案05-17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01-15

《在异乡》阅读答案12-27

《暗哨》阅读答案12-28

嘱咐阅读答案12-26

《灯》阅读答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