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悬棺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悬棺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悬棺阅读答案1
“悬棺”之谜解
朱友昌
一千多年前,福建一位著名学者在武夷山游览时,看到半崖上的山洞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惊讶,便在笔记里写下了“悬棺”一词。
后来,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10多个省市,甚至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也发现了悬棺或类似的崖葬。这些悬棺或崖葬,有的在崖洞中,有的搁在横木上,有的近贴水面,有的高离水面。那么,这些悬棺或崖葬是什么人留下来的呢?
秦汉时期,武夷山属闽越,是闽越人的活动中心。因而就有人推断,武夷山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有人据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认为散布在各地的悬棺或崖葬都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古越人散布到各地,把他们的葬俗也带到了这些地方。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在研究悬棺或崖葬时,认为它是一种风俗,而不去研究该葬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即实行悬棺葬或崖葬的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
要知道,人类的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越是在早期,人类越受到当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两岸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中间溪水流淌,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而且,这些地方都远离农耕区域,可排除农耕民所为的可能性。
在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的悬棺中,有几具船形棺。可以设想:悬棺的主人是以船为家,也就把棺椁造成船形了,使死去的人能像活着时一样生活;或者在最早时,就是以船作棺来存放尸体的,渐而成俗。考古工作者曾对一具船形棺进行研究,发现随葬品中有龟形木盘和许多鱼骨,棺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个渔民了。
遍布于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到解放前,长江下游江湖中的渔民还有这种情况。山溪中的渔民上是天,下是水,两边是高山峻岭、悬崖绝壁,能把棺柩安到哪里呢? 除了溪中就只能选择山崖了。
山体崩塌,山体形成直上直下的悬崖,塌下的泥石形成天然的堤坝,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或船工生产生活于此,过世后就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这些棺木就成了后人所见到的悬棺。先民的这种葬制无需奇思妙想,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
(选自《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论文选》,有改动)
7.下列关于“悬棺”或“崖葬”习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散布在各地的悬棺和崖葬都是古越人所为,他们到哪里就把葬俗带到了哪里。这是有人从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得出的结论。
B.渔民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些地方恰是发现悬棺或崖葬的地方,所以,可基本排除悬棺或崖葬为农耕民所为。
C.人们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且大都在溪流的悬崖上。
D.研究一种风俗,不去研究该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是不科学的。早期渔民的生活环境,就是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越是早期,人类就越受到当时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人类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这里的“自然”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条件”。
B.早期在山溪中生活的渔民,由于山溪两边是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他们只能把灵柩放在溪中或者山崖上。
C.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这“地”指的是葬身之地。
D.山体崩塌,形成悬崖,塌下的泥石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过世后只要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这些棺木就自然会成为后人所见的悬棺。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悬棺”的形成有着难解之谜,作者从民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局部地质变迁的角度,对这一特殊葬制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B.要弄清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就应该弄清闽越人的生活习俗与“悬棺”这种崖葬方式的必然联系。
C.除极个别墓主可能因某种特殊需求对棺材作了特殊处理外,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很平淡,与山间小溪早期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相符。
D.我们不能以农耕文明时的状况去设想早期山溪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先民的这种葬制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无需奇思妙想。
参考答案:
7.D (A.以偏概全。“都是古越人所为”错,原文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信息见第3段。B.曲解原文。“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错误,原文说“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信息见第4段。C.原文的信息是“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信息见第4段。D.符合本文的立意,相关表述见第3段。)
8.D (A、B、C三项理解的依据分别见4、6段,D项分析不够准确。根据原文最后一段,悬棺的形成还有“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的地质变化条件。)
9.C (A、B、D三项根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概括和推论都正确。C项有的说法无中生有,“除极个别墓主可能因某种特殊原因将棺材作特殊处理外”,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
悬棺阅读答案2
悬棺
肖江虹
十四岁那年,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棺材。
不止我,在我们燕子峡,所有的男娃到了十四岁,都会有一口属于自己的棺材。我们燕子峡管棺材叫“老家”,我的“老家”是蛊镇的王木匠做的。
太阳还未当顶,远远就看到了那口棺材,被浑浊的河水挟裹着,蹦跳着往下游来了。来辛苦大喊一声:落河咯!十多个光丝丝的汉子跃入水中,沿着绳子一字排开,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横冲直撞过来的棺材。
上得岸来,湿漉漉的男人们沿河立成一排。来辛苦一声吼:“跪咯!”
扑通,沿河的肉身全都矮了半截,齐诵:“河神松手,族人得走。”这一拜是为了感谢河神在众人接棺时的高抬贵手。我八岁还是九岁那年,也是这样一群汉子在这里接棺,下去了十个,上来了八个。河神收走了两个。依旧要跪拜,但没有人哭,也不会有人哭。我们燕子峡的男人天生就不会哭,生离死别,火烧房塌,饥寒浸体,顶天了,也就猛一跺脚,大吼一声,出出气完事!
从此刻起,我未来的人生将和我的父辈祖辈们一样,大多数光阴会在燕王宫那面高耸入云的岩壁上度过。
在我的记忆中,燕王宫似乎一直都这样高,那些幼时觉得高不可攀的沟沟坎坎、尖山峭壁,随着自己年岁和攀爬本领的增长,它们都在一天天矮下去。只有燕王宫,一直都觉得它还是那样高。
太阳急痨痨下到山的那一面,一行人才到了燕王宫崖下。两扇峭壁,左面是天梯道,右面是悬棺崖。天梯道直通燕王宫,抬眼看去,崖壁上那些巴掌大小的红布条在风里左右摇晃。燕子峡的攀岩人每攀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系上一块小小的红布,做个标记,下一次爬过这里,解下来,然后把它系在更高的地方。那些飘在风中的红布,有些簇新,有些已然泛白。簇新的,是比我年纪稍长的新手;泛白的,这一生都没法再继续攀爬了。立在壁间,一个恍惚,一次错误的转身,甚至一闪念的走神,人就成了断线的风筝。十之十死,归宿地就在对面的悬棺崖,那里有他们十四岁时就已经置放好了的黑漆老家。
从上往下细数,悬棺一共十一层,代表了十一代,每层都密密麻麻一字排开。最上的'几层,已经枯朽残破,还有散了架的,隔上几年,燕子峡的攀爬好手们会上去收拾一回。选个好日子,腰上别着篾条,噔噔上去,把那些散架的棺木并拢,捆牢。先人是见不得光的,那会散了魂灵。
把棺木放下,我的父亲来辛苦对着悬棺崖点上香蜡纸烛,把昨夜母亲煮熟的刀头和一升山谷端出来放好。然后把我唤过去,并排跪在崖前。
来辛苦高喊:
“列祖列宗,来畏难十四岁,成人了,根据燕子峡的规矩,他从今天开始就算是真正的攀岩人了。从今往后,他就要在对面的崖壁上行走了,列祖列宗要拿只龙眼观照住他。我晓得,悬崖路上无老少,运气不好,我就把他送过来。今天是来畏难老家升崖的日子,祖宗保佑,万事顺遂。”
…………
正午时分,燕子峡和曲家寨的男女老少全都聚集在了燕王宫下。每颗仰着的脑袋上都布满了阴霾,随着头顶鹰燕鸣叫声的逐渐凄厉和宏大,悲伤在人群中波澜起伏。
乌云般围着燕王宫盘旋的鹰燕群,在撕心裂肺的鸣叫声中逐渐分成了两股,一股开始上升,继续盘旋;一股逐渐下降,笔直飞向对面的悬棺崖,在崖间掉了一个头后徐徐升高,一直升到崖顶。突然,突前的头燕一声尖啸,燕群对着天梯道急速俯冲过来,它们越飞越快,越飞越快,仿佛离弦之箭,在人群头顶拉出一道黑色的轨迹后,天梯道的崖壁上就响起了接连不断的砰砰声响。瞬时鲜血迸射,炸裂的鹰燕顺着岩壁往下掉,仿佛一道宽大的黑色瀑布。
崖下的人群,没一个作声。鹰燕撞崖时飞溅的鲜血雨点一样打在人们的脸上,手上,衣服上。长久满含哀伤的静默,任凭血雨漫天。
漫长得令人窒息的沉闷声响后,崖前的地面上堆积了厚厚一层鹰燕的尸身。
空中的燕群还在鸣叫,声音越发凄厉,它们一直在盘旋。
天地瞬时安静了,只剩下人群粗重的喘息声。
送咯!忽然有人高喊。
送咯!所有人高喊。
就是这样,鹰燕三年一次的殉崖。燕群中那些老弱,失去了觅食护崽的能力,就会选取一个日子,拼尽最后的残力,集体撞崖死去,把燕王宫更多的空间腾出来,留给那些可以继续繁衍生息的后代。
殉崖燕群的后事,处理过程总是沉闷的。
一群壮汉在崖壁下架起了七八个柴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死去的鹰燕一个一个捧上柴堆。一个细娃抓起一只鹰燕的腿,倒提着摇晃着过去,远远把死去的扔上柴堆。很快他就为自己的轻佻付出了代价,啪的一声脆响,脸上多了五道暗红。捂着脸待在原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乡人肃穆的神情,没敢哭出来。
点燃火堆,噼里啪啦的大火烧了起来。
足足燃了一个上午,最后剩下一堆堆黑灰。把黑灰装进袋子,十多个汉子把袋子绑在腰间,噔噔上了燕王宫。汉子们在宫门的崖壁上站成一排,从袋子里抓出黑灰,往半空一扬,高喊:回去咯!
崖下的跟着高喊:回去咯!
风卷着黑灰,在半空中纷纷扬扬,很快就消失无踪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接棺”的描述无比动人心魄,艰辛的生活重担已提前落在少年稚嫩的肩上。
B.故事背景所在地燕子峡,表面是鹰燕的家,实际寓意着像鹰燕一样的当地百姓。
C.小说中描写了一派原始蛮荒的自然景象、严酷的生存环境和奇异的民风民俗。
D.小说展示了边远地带不为人知的陋习,构建了悬棺这种神秘的地方文化奇观。
7.关于文中鹰燕殉崖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弱鹰燕通过殉崖的方式让生命得以传承,让我们读到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也看到了希望。
B.当地人对鹰燕的集体殉崖有着某种崇拜,埋葬鸟尸也有成套的规矩和禁忌,仪式感很强。
C.该部分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反映了万物有灵、万物平等的朴素自然观念。
D.文中对殉崖燕群后事处理的过程描写得非常细腻,场面很沉闷,人们心中充满了悲观。
8.“重死轻生”观念看似与尊重生命的现代价值观大相背离,然而在本篇小说中却体现得那么自然。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对此简要分析。(6分)
9.有学者认为,作者肖江虹以家乡贵州修文县为地域、文化背景的民俗小说,《悬棺》在题材与主题、语言、手法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与特色。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6.D(小说侧重于挖掘以悬棺为代表的民俗背后的文化渊源,以及世代沿袭这些民俗的人们的思想观念。D项说法偏颇,偏离文本主旨)
7.D(D项“人们心中充满了悲观”错误。文中对殉崖燕群后事处理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敬畏大自然的观念,小说中人们对燕群殉崖有着某种崇拜,并没有表现出悲观的色彩)
8.①“轻生”。文中人们有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一种看淡人生、视死如归的胸怀。他们接棺时面对死者的坦然,在悬崖峭壁之间爬上爬下时的态度无不如此。②“重死”。小说中的两寨人们对死亡的有着某种憧憬,对死亡有着深深的敬畏感。小说对人们围绕着悬棺风俗计划、操作他们的身后事的描写,以及鹰燕殉崖、对殉崖鹰燕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死”的观念。(每点3分)
9.①题材与主题:小说展示了信念坚守与现实妥协、存在与消亡等的二元对立与最终和解,写出万物有灵,“万物平等”的观念。②语言:小说具有鲜明的贵州地方方言特征,用词很接地气,人物对话口语色彩浓厚,语言营造出一种浓烈的贵州风味与气场。③手法:象征与隐喻,小说中的燕子峡,表面是鹰燕的家,实际寓意着像鹰燕一样的当地百姓,鹰燕实际上是当地人不畏死亡、顽强不屈信念的象征。(每点2分)
【悬棺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等》阅读答案04-28
黄土阅读题答案 黄土阅读答案04-02
《阅读的愉悦》阅读答案02-02
鹤阅读附答案|说正阅读答案05-17
触摸春天的阅读答案 触摸春天阅读答案04-02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01-15
《远行》阅读答案09-06
阅读理解及答案05-24
《海燕》阅读答案05-01
祈求阅读答案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