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怀古阅读答案

时间:2024-08-08 07:54:4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京口怀古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京口怀古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京口怀古阅读答案

京口怀古阅读答案1

  京口怀古

  唐·戴叔伦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

  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

  三方归汉鼎,一水限吴州。

  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注释】①三方:指魏、蜀、吴三国。②霸国:指历史上割据江左的国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站在京口江畔咏古叹今,浮想联翩:长江之水奔流万里,千年的.古渡口曾见证了多少往事。

  B.颔联运用叠字,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感:“浩浩”渲染了水势的汹涌,“苍苍”天色烘托了他内心的愁绪。

  C.第五句叙写历史上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事实:天下曾三国鼎立,但随着历史的脚步,最终走向一统。

  D.此诗为怀古诗,通过抒发对历史上割据势力兴亡的感慨,借古讽今,讽刺大唐王朝统治者的腐化堕落。

  16.有人认为“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与王勃《滕王阁诗》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

  15.D(3分。“腐化堕落”错,主要是感慨历史兴衰)

  16.①均是感慨历史变迁、自然永恒。借“帝子”与“霸国”抒发兴衰感慨,借流水与“清泉”写自然永恒。②均使用了设问,引发读者思考。两句均一问一答,引发人们对历史兴亡的深思。均采用了对比手法,自然永恒与朝代更迭作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③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感慨古人古迹荡然无存是虚写,眼前的流水是实写。均采用以景结情的手法。以“清泉”或“江水”作结,让人回味无穷。

  (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如反衬,分析合理也可得分)

京口怀古阅读答案2

  风流子·京口怀古

  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忆北府参军【1】,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东。凌歊【2】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中。

  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算碻磝【3】战地,几多白骨。金焦名胜,两点青峰。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释:【1】北府参军: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军。【2】凌歊:指凌歊台,相传是刘裕称帝后所建。【3】碻磝:古地名。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凌歊上”三句,写刘裕在凌歊台上大宴群臣,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

  B.“佛狸祠”“社鼓”“战地”几个时空交错的意象,传达出作者深刻的思考。

  C.作者身处京口古城,不禁感慨万千,由现实追忆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

  D.本词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脱化而来,于旧词中翻出新意。

  13.下列对词中写景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三山围铁瓮”一句,点明京口独特的地理形势,气势雄浑。

  B.“烟树冥濛”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令人感慨草木无情。

  C.“两点青峰”中“点”字传神地表现出青峰在旷远天地间显得小了。

  D.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

  14.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刘裕。请概括两首词中刘裕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并比较两首词写这个人物的用意有何不同。(6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答:

  答

  12.(3分)A

  13.(3分)B

  14.(6分)参考答案

  两首词中的刘裕都是英勇善战、开国建业的英雄形象。曹词写刘裕意在表现英雄辉煌战绩最终成为历史陈迹,寄寓了兴亡之慨,同时抒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叹,重在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辛词写刘裕借以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抒发英雄的仰慕之情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

  【评分参考】“形象”2分,“用意”4分。

京口怀古阅读答案3

  临江仙

  ①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咏楚辞”透露了作者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以及报国无门的处境。

  B.“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表现作者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C.“戎葵”句中,作者借蜀葵向阳的属性来比喻自己身虽老却始终热爱祖国的思想。

  D.最后三句写了面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

  16.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15.B.“表现作者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错误。“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是以过去的春风得意表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

  16.同: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

  异:陈词有对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辛词表示自己并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

京口怀古阅读答案4

  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

  【宋】陈亮

  话杀浑①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②。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③。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注】①杀浑:杀同“煞”,止住;浑,简直。②伊:即伊尹,商时名臣。葛:即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③斗绝:即陡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词人满心而发,自己虽有救国良策,亦无从施展,说得再多都只是闲说一场罢了。

  B.“千里情亲长晤对”两句谓友人虽远隔千里,也会有如常会面般的亲切,只要两人见解一致,就能体察对方的“本心”。

  C.“天下适安耕且老”两句,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适,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

  D.全词慷慨沉痛,寓悲于壮,气势雄健,文辞典丽宏富,又杂之以俚语方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16.作为辛派词风的一员干将,陈亮所作之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本词亦然,请分析。(6分)

  答

  15.【C】“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错,实际为“天下偷安”,词人悲愤之语

  16.①手法相似,两词都运用典故。本词用伊尹、诸葛亮及刘备等典故,表达词人复杂的情感。《永遇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典故,抒发对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②主题相似,都含悲愤之情。两首词情感真挚,都有对统治者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慨。

  ③词风相似,都有豪迈之势。本词“几番际会,风从云和”奔放雄豪,写出男儿建功立业之志。《永遇乐》“金戈铁马”慷慨激昂,突显英雄豪情气概。

  (评分标准:每点2分,角度对,分析合理即可)

京口怀古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曲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贏,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词的含义。

  (2)所选曲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

  9、(1)“悠悠”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包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山坡羊骊山怀古》咏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京口怀古阅读答案6

  蟾宫曲·京口怀古·镇江

  卢挚①

  道南宅②岂识楼桑③,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

  [注]①卢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目睹元朝黑暗、暴虐统治,写下很多著名散曲。

  ②道南宅:周瑜曾将自己的道南大宅让给孙权居住,此处即用“道南宅”指代周瑜。

  ③楼桑:即楼桑里,在今河北涿县,相传为刘备故里,此处借以指代刘备。

  14.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用典,“道南宅”指周瑜,“楼桑”指刘备,“孙郎”指孙权,“岂识”和“惊倒”正面表现作者对刘备的敬重之情。

  B.从汉朝至南朝数百年光阴,仅仅在“弹指”之间,写出了神州大地从统一到分裂、朝代更替变化的速度之快。

  C.“昭代”一句写出四方车书滚滚而来,北溟之鱼化了大鹏,表现了在政治清明时代英雄人物的气魄胸襟。

  D.“临眺苍茫”作者凭栏远眺,在京口回望历史的沧桑,透露出当时现实之下文人的典型心理状态。

  15.请简要概括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

  14.A 侧面写出了对刘备的敬重之情。

  15.①此曲中作者通过回顾刘备、周瑜与孙权的历史旧事,表达对历史变迁的唏嘘感叹。(2分)②“北溟鱼”这样怀有雄才大略的'人,永远都不甘沉寂,表达作者的奋发、昂扬、积极,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2分)③作者借古讽今,面对元朝统治的昏聩,只能饮酒作乐,寻求解脱,表达出深深的无奈与痛苦。(2分)

京口怀古阅读答案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吹台春日怀古

  [明]李梦阳

  废苑迢迢入草莱,百年怀古一登台。天留李杜诗篇在,地历金元战阵来。

  流水浸城隋柳尽,行宫为寺汴花开。白头吟望黄鹂暮,瓠子①歌残无限哀。

  [注]①瓠子,又称瓠子口。汉武帝时,瓠子口黄河决口,淹死了不少人,帝派人筑塞,并亲临察看,作了《领子之歌》二首。明朝时,瓠子口仍时常泛滥,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瓠子歌残”,意为《瓠子之歌》已经少有人唱了,言外之意是当今皇上已经不再像汉武帝那样亲自过问水利,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1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既体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又对掌权者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体现了作者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

  B.辛弃疾擅长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封狼居胥”借用历史鉴戒对朝廷的冒进政策进行告诫;“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

  C.《吹台春日怀古》也擅运用典故,“百年怀古”化用杜甫《登高》诗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意,暗含诗人年老体衰,内心伤感之意。

  D.李诗颈联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今昔之景,表达兴衰之感,让人于怀古中触目生愁,感慨系之;同时又自然过渡到尾联的伤今。

  15.分条概括李诗中包含的丰富情感。

  答

  14.B.“‘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错。“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借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雄心犹在、报国之志不变,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15.(1)年老体衰的伤感(2)昔盛今衰的惆怅(3)对往事的追怀(4)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京口怀古阅读答案8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

  (1)词的上片写了孙权及刘裕的事迹,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2分)

  (2)下片最后三句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2分)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2分)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

  (7)选出下列选项中,对上词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显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赞扬;表明作者对如今朝廷无心北伐复国,一味苟且偷安的不满。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既体现了作者对刘裕北伐军容之盛壮的仰慕和赞扬,又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实现北伐的雄心壮志。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使用了两个典故,目的是用刘义隆草草北伐的失败来衬托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赫赫武功,从而表达对朝廷草率出兵的不满。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既体现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哀伤和苍凉感,是作者沉郁悲愤的表达。

  (8)上阕写了哪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词人引用的一个典故。请简要解释这个典故的意思,并说明词人用典的目的。

  (10)人们通常认为,词中的廉颇,是词人自身的写照。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7) C(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是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一事,“封狼居胥”是描述刘义隆希望获得霍去病那样的功勋。)

  (8)孙权和刘裕(寄奴)。他们都是建立了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辉煌业绩都是从京口起步的)

  (9)元嘉年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北伐,想建立像汉朝霍去病打败匈奴、封狼居胥山的功业,结果一败涂地,狼狈南逃。词人用此典故,目的是警告当权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草率北伐,而必须做好准备再采取行动。

  (10)观点一:同意。①他们都年岁已老,赋闲在家,不得重用;②他们都勇猛而持重,壮心不已,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③词人希望自己能像廉颇那样被朝廷起用,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壮志。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是词人运用的对比手法: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词人却被朝廷弃用,空怀报国之心;②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怨愤之情。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中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京口怀古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京口阅读答案07-31

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06-18

桂枝香·金陵怀古阅读答案01-15

《金陵怀古》《金陵怀古四首》阅读练习及答案03-12

满江红·金陵怀古阅读答案05-08

满江红·于湖怀古阅读答案11-11

满江红·蒜山怀古阅读答案10-17

越台怀古阅读答案-萨都剌07-30

《凌歊》《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练习及答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