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时间:2024-08-12 12:22:1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秉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舍,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把酒问青天(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2)下列句子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官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②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答案:

  (1)①端起酒杯②考虑或想着

  (2)B【解析】此句断句应为“我欲/乘风归去”

  (3)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②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解析】甲中的“婵娟”应指明月;乙中的“闲人”指像他们一样没有繁琐的政务的人(被贬官的人)。

  (5)示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2

  文言文阅读。(13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小题2:下面句子中与“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直通豫南,达于汉阴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参考答案:

  小题1:(1)高兴的样子 (2)考虑,念及 (3)睡觉 (4)只是

  小题1:A

  小题1: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小题1: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A项中“于”和例句中“于”的意思都为“在”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作者那复杂的思想感情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7、从划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8、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9、填空: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 ,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 心境。

  10、你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的含义。

  11、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了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案:

  1、念:想到。 遂:于是。

  2、但:只是。

  3、盖:原来是。

  4、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到庭院散步。

  5、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6、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翠绿苍柏?只是那里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悠闲的人罢了。

  7、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 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月光、行踪 旷达

  10、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显其中。

  11、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处一个空明澄清,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4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惟吾德馨 馨: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 鸿:__________

  (3)无案牍之劳形 劳:__________ (4)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

  (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7.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环境之清幽宁静;(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月色之清。

  18.(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5.(5分)(1)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大 (3)使……劳累(4)考虑、想到

  (5)共同、一起

  16.(4分)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想到(考虑)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我)就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17.(2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4分)(甲)文引用名言表达作者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乙)文表现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谪后的内心的悲凉与自我安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5

  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爱莲说》,回答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褻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子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2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陶后鲜有闻

  7、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爱莲说》一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而《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的特殊心境。(2分)

  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6、(2分)(1)(xiè)(2)(xiǎn)

  7、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洗涤(2)树立(3)共同,一起(4)只,只是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院子里好像充满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原来是以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9、(2分)托物言志;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派遣。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6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 树林阴翳( ) (2)游人去( ) (3)乐其乐也( ) (4)念无与为乐者( ) (5)盖竹柏影也( )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和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2分)

  18.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4分)

  阅读答案:

  15.(5分)⑴翳:遮盖;⑵去:离开(3)乐:以…为快乐(4)念:考虑、想到(5)盖:大概是(共5分。每空1分)

  16.(4分)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分)

  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分)

  17.(2分)抒情 ;议论 (共2分,每空1分)

  18.(4分)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

  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7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________

  (4)思欲就亭止息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睡觉(2)只,只是(3)曾经(4)到,靠近

  2.(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3.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比喻月光,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竹柏的影子。

  6.月色美好;幽静。

  (意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9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意思:

  相与步中庭( ) 念无与乐者(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文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传达出怎样的内心世界?

  5、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曾经勾起许多诗人、词人的创作情思,写出很多名篇佳作。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含月字的上下句:

  参考答案:

  1、共同;考虑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积水空明,竹子和松柏在月光下的倒影

  4、既为自己欣赏如此美月夜而自豪,又包含着不得志的悲凉。

  5、略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0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

  (2)怀民亦未寝( )

  (3)相与步于中庭( )

  (4)但少闲人(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叙事、抒情集为一体:__________(事),这是事之雅者;__________(景),这是景之美者;__________(情),这是情之深者。

  4.文中闲人指谁?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想到(2)睡(3)一起(4)只,只是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夜行步 月色如水 发闲人之叹

  4.示例:指作者与张怀民,他们能超脱尘俗以豁达的胸怀应对事物。

  5.示例:表达了作者恬淡闲适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1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的划线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就

  ⑶睡觉

  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2

  二、阅读(46分)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10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①月色入()

  ②少闲人()

  ③无与为乐者()

  ④相与步于中庭()

  7.翻译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2分)

  答案:

  6.答案:①门;②只是;③考虑,想到;④共同,一起

  7.答案:①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满清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8.答案:被贬后无所事事的自嘲;观赏月色的闲情雅致;旷达乐观的胸襟。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3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8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月色入户()

  ②念无与乐者()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把下面面译成白话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角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中内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为()

  A.失眠难耐

  B.心绪无聊

  C.偕友赏月

  D.参禅求道

  6.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7.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8.文章表达的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门②想到③只是罢了

  2.庭院中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月色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侧面描写

  5.C

  6.C

  7.B

  8.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4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案:

  1.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

  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加粗字的意思。

  ①念:____________

  ②但:____________

  2.“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又留蚊于素帐中

  D.生于淮北则为枳

  3.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这处比喻的本体是_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_,相似点是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结合这一背景,体会结尾一句的丰富内涵,试回答:

  ①“闲人”之“少”实为__________的人少,作者的叹息表达了对__________之人的不满。

  ②两问一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想到,考虑 ②只,只是

  2.B

  3.院中月光 积水 空明(澄澈清明)

  4.①淡泊名利、流连自然。 忙于投机钻营的'“不闲”

  ②不得不做“闲人”的无奈和不甘心做“闲人”的积极进取之间的矛盾心情 (意近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07-02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比较阅读及答案06-20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2-0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06-16

(优)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5-2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04-02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07-13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反思02-09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20篇)02-13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通用14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