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4-08-27 08:23:3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式过马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式过马路》阅读练习及答案1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热议的话题,说的是中国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能走”。而在这个话题讨论中“国人素质论”再次成为焦点。大量的观察表明:中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中国式过马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慢,则行人乱穿马路现象就越多。当汽车拥堵时,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的现象。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行为博弈。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凄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频发的原因,当一个人过马路时,往往心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出现违规时,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行列,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那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呢?观察表明,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90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国内有的红绿灯转换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了145秒。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的不耐烦表现。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一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50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车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点。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建设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来越多,事故越多,道路越堵;道路越堵,心情就堵,秩序就更糟。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欧美国家早就认识到“扩充道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的现实,道路的建设会增加拥堵的节点,而“混沌效应”(或称为“蝴蝶效应”)就会逐渐显现。显然,拥堵不可能绝迹,但是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唯有政府提高设计意识,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动力。

  6.下列关于“中国式过马路”形成原因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行人乱穿马路和“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缘自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B.由于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从而增加了行人的焦虑情绪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C.行人“闯红灯”并非都是故意的,有的是因为在交通信号类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而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D.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频发。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车速高低、道路宽窄、行人数量都与“中国式过马路”发生的几率相关,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B.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不耐烦。

  C.由于交管部门在制定交通规则时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影响了车辆通过效率,也给交警执法带来困难。

  D.欧美国家的治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扩充道路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尽管拥堵不可能绝迹,但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交通行为和心理、交通设施和规则设计两个方面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的结论。

  B.文章指出,以有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交通规则,才能有效地保证车辆通过效率,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C.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的状况应引起重视。

  D.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行为,需要政府在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

  参考答案及解析:

  6.D 【解析】(从原文第1段中第3句可知“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是“中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这一根源又是“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的原因,而不是“中国式过马路”形成的原因。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频发原因的分析见第2段,概括说是“行为博弈”和“心理上的安全优势”,而不是选项说的“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

  7.B 【解析】(文中只是将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与德国、英国的红灯等待时间作了比较,不能以偏概全地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

  8.B 【解析】(与此项对应的信息区是第4段末句,该句说的是“……才有利于疏导交通”,并没有说“有效地保证车辆通过效率,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而且,“消除‘中国式马路’现象”说法过于绝对。)

《中国式过马路》阅读练习及答案2

  ①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便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骑电动车、三轮车的年轻人。

  ②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因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感到不这么做,反而会觉得不正常。

  ③这种现象,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④为什么会这样?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因此,只有人人行动起来,不断完善规则,共同遵守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小题2:分析文章①-⑤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首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提出如何破解“中国式过马路”。

  小题3:请依据第④段所举事例,在横线上补写作者的观点。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只有人人行动起来,不断完善规则,共同遵守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

  小题2: 列举“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 ;阐述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剖析这种现象的实质是陷入一种“规则困境”;又进一步分析“规则困境”产生的原因。

  小题3:这既有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规则本身不完善的因素。

  试题分析:

  小题1:选文没有题目,开篇就指出了论题,即议论的话题“中国式过马路”,中间部分是论证过程,结尾才总结出论点,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即“因些”,所以“因此”引导的语句才是论点,即“只有人人行动起来,不断完善规则,共同遵守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

  小题2:整体感知文章,根据题目中的提示,实际是要求概括出一至四段的主要内容,在概括时要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语句,如“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为什么会这样”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了。

  小题3:根据语段中的“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句子可知,作者认为原因有两方面:一“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二“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这样空中应填的答案就出来了。

《中国式过马路》阅读练习及答案3

  ①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便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骑电动车、三轮车的年轻人。

  ②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因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感到不这么做,反而会觉得不正常。

  ③这种现象,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④为什么会这样?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因此,只有人人行动起来,不断完善规则,共同遵守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1.分析文章①-⑤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4分)

  首先 ,其次 ,接着 ,然后 ,最后提出如何破解“中国式过马路”。

  22.请依据第④段所举事例,在横线上补写作者的观点。(2分)

  答:

  答案: 共8分

  20. 答案:只有人人行动起来,不断完善规则,共同遵守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共2分。)

  21. 列举“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阐述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剖析这种现象的实质是陷入一种“规则困境”;又进一步分析“规则困境”产生的原因。(共4分。)

  22. 答案示例:

  这既有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规则本身不完善的因素。(共2分)

《中国式过马路》阅读练习及答案4

  ①在欧美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而在中国,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却成了中国式过马路的经典概括。

  ②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我们汗颜,并且往往引申出一个结论:人家真文明,真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

  ③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集体漠视规则意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有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信奉法家思想的秦以外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反之,则无视。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但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

  ④另外,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闯红灯被监控纪录,靠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单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是无权者的幻想。

  ⑤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了红灯,绝不会意识到这是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于是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对于一个习惯禁锢意识形态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

  ⑥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虽然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但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却又放纵自我。凑够一撮人的诉求,有合法合理的,也难免有漫天要价、私利膨胀和漠视公共利益的。

  ⑦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敬畏越会历久弥新,一个是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令。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规则和道德律令,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灵稀缺物。

  16.在作者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的深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17.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18.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康德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6.法制观念的淡薄,汽车文明马路文明的落后;集体漠视规则意识;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突破禁锢意识形态的愉悦;从众心理;人治文化。

  17. 由中西方过马路方式对比,引出中国式过马路是政治文明的生动写照的话题;然后,具体阐述中国式过马路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文明;最后呼吁中国人要有平等契约精神和道德自律来改变中国式过马路之类的不良文化。

  18.强调道德律令神圣,我们应对其持敬畏之心。表明遵守交通规则不仅关乎习惯,更关乎平等契约精神。呼应开头对中国式过马路的描写,警醒国人加强道德自律。

【《中国式过马路》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王维《过香积寺》阅读练习及答案06-14

《过菊江亭》《咏菊》阅读练习及答案03-11

(优)王维《过香积寺》阅读练习及答案03-10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1-03

《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06-24

《红岩》阅读练习及答案08-16

《棋魂》阅读练习及答案07-27

《春风》阅读练习及答案01-11

雷雨阅读练习及答案01-21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