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两个柿子看树》阅读答案

时间:2024-09-09 07:42:45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留两个柿子看树》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留两个柿子看树》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留两个柿子看树》阅读答案

《留两个柿子看树》阅读答案1

  ①小时候,父亲在外地,母亲一人担起了家中所有的农活,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在生活中母亲处处教导我们节俭,摘柿子的时候不论大小都让我和弟弟摘下来。

  ②挨着院墙有一排柿子树,黑黑的躯干,粗糙的树皮,一如历尽岁月沧桑的长者,安详、淡定。霜浓秋重的时候,柿树上果实累累,不甘寂寞的柿叶,被秋染红,随风而动,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那些饱满而丰润的柿子很快就褪去少女般的青涩,追寻着岁月的脚步由金黄圆润转身披上红彤彤的嫁衣,坠在枝头闪动着红色的亮光,特别诱人。

  ③每到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让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想方设法把柿子摘下来。甚至连树梢上带着青色斑点的小柿子也不放过。在母亲的监督下,所有的柿树都会被我们“扫荡”很多遍。母亲顶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在树下接着,更不忘叮嘱我们小心点,小心点。记得有一次,在母亲的指挥下,我爬到高高的树梢上摘柿子,大个的“红灯笼”尽收篮里,剩下的柿子青色还未褪尽,小小的如同棉桃子,我嫌小没有摘。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摘下来都是钱,放在树上一分钱换不到,多可惜啊。你的学费就是这些柿子换来的。”后来,母亲用竹竿做成网套,还是把那些柿子套了下来。乡下的人家底薄,日子都算计着过,手指缝张大一点都是浪费。母亲说:“一个柿子可以换来一碗茶,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

  ④从那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年都把树上的柿子摘得干干净净。

  ⑤月滚着月,年滚着年。后来,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上次回家,已是深秋,天高雾浓,落叶像断魂的金蝴蝶摇摆着生命最后的舞姿,遍地枯黄。一群群南飞的大雁从北方驮着初冬的寒气到来。光秃秃的`柿树,尖尖的顶枝直刺着灰色而悠远的天空,如记忆一样悠远、渺茫。树枝在风中颤抖着,等待着冬去,树上只剩下孤独的红柿子。

  ⑥我爬到树上把那些“红灯笼”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看到树梢上还剩下两个大而红的柿子,我沿着树枝向前挪动脚步,想把它们摘下来。而那一刻母亲却说,“别摘了,留着吧。”我说:“留着是浪费,摘下来吧。”母亲说:“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1.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主题和结构上的作用。

  3.体会第⑤段景物描写特点.说说其作用。

  4.文中多次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全摘干净,这样写用意何在?

  5.下面句子含蓄地表达出母亲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

  1.小时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摘干净,后来回家摘柿子时母亲却要留两个柿子看树。(意近即可)

  2.交代小时候的家境和母亲的勤劳节俭,为下文作铺垫,总领全文。(意近即可)

  3.交待时令,写出了深秋的萧索孤寂,表达了母亲因子女长期离开家乡后的孤独寂寞之感。(意近即可)

  4.多次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摘干净,一方面强调了家境的拮据和母亲的节俭;另一方面起铺垫作用,与后文母亲要留两个柿子看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小说的主题。(意近即可)

  5.母亲老了,孩子们又经常不在家,孤独寂寞,也需要子女的陪伴。(答出大致相同的意思即可。)

《留两个柿子看树》阅读答案2

  留两个柿子看树

  ①小时候,父亲在外地,母亲一人担起了家中所有的农活,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在生活中母亲处处教导我们节俭,摘柿子的时候不论大小都让我和弟弟摘下来。

  ②挨着院墙有一排柿子树,黑黑的躯干,粗糙的树皮,一如历尽岁月沧桑的长者,安详、淡定。霜浓秋重的时候,柿树上果实累累,不甘寂寞的柿叶,被秋染红,随风而动,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那些饱满而丰润的柿子很快就褪去少女般的青涩,追寻着岁月的脚步由金黄圆润转身披上红彤彤的嫁衣,坠在枝头闪动着红色的亮光,特别诱人。

  ③每到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让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想方设法把柿子摘下来。甚至连树梢上带着青色斑点的小柿子也不放过。在母亲的监督下,所有的柿树都会被我们扫荡很多遍。母亲顶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在树下接着,更不忘叮嘱我们小心点,小心点。记得有一次,在母亲的指挥下,我爬到高高的`树梢上摘柿子,大个的红灯笼尽收篮里,剩下的柿子青色还未褪尽,小小的如同棉桃子,我嫌小没有摘。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摘下来都是钱,放在树上一分钱换不到,多可惜啊。你的学费就是这些柿子换来的。后来,母亲用竹竿做成网套,还是把那些柿子套了下来。乡下的人家底薄,日子都算计着过,手指缝张大一点都是浪费。母亲说:一个柿子可以换来一碗茶,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

  ④从那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年都把树上的柿子摘得干干净净。

  ⑤月滚着月,年滚着年。后来,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上次回家,已是深秋,天高雾浓,落叶像断魂的金蝴蝶摇摆着生命最后的舞姿,遍地枯黄。一群群南飞的大雁从北方驮着初冬的寒气到来。光秃秃的柿树,尖尖的顶枝直刺着灰色而悠远的天空,如记忆一样悠远、渺茫。树枝在风中颤抖着,等待着冬去,树上只剩下孤独的红柿子。

  ⑥我爬到树上把那些红灯笼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看到树梢上还剩下两个大而红的柿子,我沿着树枝向前挪动脚步,想把它们摘下来。而那一刻母亲却说,别摘了,留着吧。我说:留着是浪费,摘下来吧。母亲说: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1.(2分)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2分)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主题和结构上的作用。

  3.(2分)体会第⑤段景物描写特点.说说其作用。

  4.(3分)文中多次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全摘干净,这样写用意何在?

  5.(3分)下面句子含蓄地表达出母亲怎样的感慨?

  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阅读答案:

  1.小时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摘干净,后来回家摘柿子时母亲却要留两个柿子看树。(意近即可)

  2.交代小时候的家境和母亲的勤劳节俭,为下文作铺垫,总领全文。(交代小时候的家境和母亲的勤劳节俭,1分;为下文作铺垫,总领全文,1分。意近即可)

  3.交待时令,写出了深秋的萧索孤寂,表达了母亲因子女长期离开家乡后的孤独寂寞之感。(交待时令,写出了深秋的萧索孤寂,1分;表达了母亲因子女长期离开家乡后的孤独寂寞之感,1分。意近即可)

  4.多次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摘干净,一方面强调了家境的拮据和母亲的节俭;另一方面起铺垫作用,与后文母亲要留两个柿子看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小说的主题。(强调了家境的拮据和母亲的节俭,1分;起铺垫作用,与后文母亲要留两个柿子看树形成鲜明对比,l分;突出小说的主题,1分。意近即可)

  5.母亲老了,孩子们又经常不在家,孤独寂寞,也需要子女的陪伴。(答出大致相同的意思即可。)

《留两个柿子看树》阅读答案3

  ①小时候,父亲在外地,母亲一人担起了家中所有的农活,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在生活中母亲处处教导我们节俭,摘柿子的时候不论大小都让我和弟弟摘下来。

  ②挨着院墙有一排柿子树,黑黑的躯干,粗糙的树皮,一如历尽岁月沧桑的长者,安详、淡定。霜浓秋重的时候,柿树上果实累累,不甘寂寞的柿叶,被秋染红,随风而动,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那些饱满而丰润的柿子很快就褪去少女般的青涩,追寻着岁月的脚步由金黄圆润转身披上红彤彤的嫁衣,坠在枝头闪动着红色的亮光,特别诱人。

  ③每到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让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想方设法把柿子摘下来。甚至连树梢上带着青色斑点的小柿子也不放过。在母亲的监督下,所有的柿树都会被我们扫荡很多遍。母亲顶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在树下接着,更不忘叮嘱我们小心点,小心点。记得有一次,在母亲的指挥下,我爬到高高的树梢上摘柿子,大个的红灯笼尽收篮里,剩下的柿子青色还未褪尽,小小的如同棉桃子,我嫌小没有摘。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摘下来都是钱,放在树上一分钱换不到,多可惜啊。你的学费就是这些柿子换来的。后来,母亲用竹竿做成网套,还是把那些柿子套了下来。乡下的人家底薄,日子都算计着过,手指缝张大一点都是浪费。母亲说:一个柿子可以换来一碗茶,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

  ④从那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年都把树上的柿子摘得干干净净。

  ⑤月滚着月,年滚着年。后来,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上次回家,已是深秋,天高雾浓,落叶像断魂的金蝴蝶摇摆着生命最后的舞姿,遍地枯黄。一群群南飞的大雁从北方驮着初冬的寒气到来。光秃秃的柿树,尖尖的顶枝直刺着灰色而悠远的天空,如记忆一样悠远、渺茫。树枝在风中颤抖着,等待着冬去,树上只剩下孤独的红柿子。

  ⑥我爬到树上把那些红灯笼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看到树梢上还剩下两个大而红的柿子,我沿着树枝向前挪动脚步,想把它们摘下来。而那一刻母亲却说,别摘了,留着吧。我说:留着是浪费,摘下来吧。母亲说: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1.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主题和结构上的作用。

  3.体会第⑤段景物描写特点.说说其作用。

  4.文中多次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全摘干净,这样写用意何在?

  5.下面句子含蓄地表达出母亲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

  1.小时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摘干净,后来回家摘柿子时母亲却要留两个柿子看树。(意近即可)

  2.交代小时候的家境和母亲的勤劳节俭,为下文作铺垫,总领全文。(意近即可)

  3.交待时令,写出了深秋的萧索孤寂,表达了母亲因子女长期离开家乡后的孤独寂寞之感。(意近即可)

  4.多次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摘干净,一方面强调了家境的拮据和母亲的节俭;另一方面起铺垫作用,与后文母亲要留两个柿子看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小说的主题。(意近即可)

  5.母亲老了,孩子们又经常不在家,孤独寂寞,也需要子女的陪伴。(答出大致相同的意思即可。)

  阅读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在阅读目标中特别强调学生自身的个性体验,如拓展自己的视野,说出自己的体验,手机自己的信息和资料等,让学生多体悟感受,少作知识性的讲解,多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和理解.

  怎样才能读懂一篇文章

  文章是用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阅读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三者之间感情交流与对话的过程。阅读一篇文章,不光要搞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读懂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读出作者的嬉笑怒骂,同时还要了解作者是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并从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树立整体意识。第一步要速读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文章的概要——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的大体思路和框架;第二步,依据整体的感知高屋建瓴地理解文章的局部——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第三步,把对各个局部的理解联系起来,从而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方法,符合阅读的规律。如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首先要知道文章从父母对“我”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的截然不同的评判写起,讲到在“我”成才的道路上,父母亲对“我”所做的两种评判同等重要,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还能感受到父亲和母亲对孩子两种不同的爱的方式以及“我”对父母的深深的理解。掩卷深思,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能否从中联想到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的鼓励和鞭策?能否从中感悟出—个人成长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到底是什么?有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所谓主要内容,是指对全篇文章内容的总概括,不同文体的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各不相同。叙事的文章,主要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涉及的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人的文章,主要写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品质,有什么表现。介绍事物的文章,一般从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特点、作用等几方面进行介绍。写景的文章,一般介绍景物的特点。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方法主要有三种。

  (1)自读质疑法。由文章的标题或围绕文章的主要事件自己提出思考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段意合并法。先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在一起,抓住重点归纳总结。例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共有10个自然段。1—2自然段写故事发生的原因,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用计加害于孔明。3—8自然段讲草船借箭的经过,诸葛亮将计就计,再一次显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9—10自然段讲借箭的结果,周瑜在与诸葛孔明的较量中再次失败。将各段大意串联起来,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段”、“概括段意”,过去一直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段落”的概念,是因为过去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模式把教学引向了繁琐分析的桎梏中,它追求的是标准、统一的答案,忽视了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分段、概括段意仅仅是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不能用统一、固定的模式让学生去说、去记,更不应该把它当成语文教学的目标而进行机械训练。

  (3)根据文章的详略,抓重点段法。如《飞夺泸定桥≥,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写了为什么要夺桥——与敌人“抢时间”,突出一个“飞”字;再写怎样夺桥——“攻天险”,突出一个“夺”字;最后写夺桥的结果。抓住重点部分,再根据开头、结尾的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明白了:北上抗日的红军要夺取泸定桥,红军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抢先赶到了泸定桥,又战胜天险夺取了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继续北上抗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独立的,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往往是几种学习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与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言为心声”。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还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作者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局势紧张,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父女的最后一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留两个柿子看树》阅读答案4

  留两个柿子看树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小时候,父亲在外地,母亲一人担起了家中所有的农活,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在生活中母亲处处教导我们节俭,摘柿子的时候不论大小都让我和弟弟摘下来。

  ②挨着院墙有一排柿子树,黑黑的躯干,粗糙的树皮,一如历尽岁月沧桑的长者,安详、淡定。霜浓秋重的时候,柿树上果实累累,不甘寂寞的柿叶,被秋染红,随风而动,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那些饱满而丰润的柿子很快就褪去少女般的青涩,追寻着岁月的脚步由金黄圆润转身披上红彤彤的嫁衣,坠在枝头闪动着红色的亮光,特别诱人。

  ③每到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让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想方设法把柿子摘下来。甚至连树梢上带着青色斑点的小柿子也不放过。在母亲的监督下,所有的柿树都会被我们扫荡很多遍。母亲顶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在树下接着,更不忘叮嘱我们小心点,小心点。记得有一次,在母亲的指挥下,我爬到高高的树梢上摘柿子,大个的红灯笼尽收篮里,剩下的柿子青色还未褪尽,小小的如同棉桃子,我嫌小没有摘。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摘下来都是钱,放在树上一分钱换不到,多可惜啊。你的.学费就是这些柿子换来的。后来,母亲用竹竿做成网套,还是把那些柿子套了下来。乡下的人家底薄,日子都算计着过,手指缝张大一点都是浪费。母亲说:一个柿子可以换来一碗茶,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

  ④从那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年都把树上的柿子摘得干干净净。

  ⑤月滚着月,年滚着年。后来,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上次回家,已是深秋,天高雾浓,落叶像断魂的金蝴蝶摇摆着生命最后的舞姿,遍地枯黄。一群群南飞的大雁从北方驮着初冬的寒气到来。光秃秃的柿树,尖尖的顶枝直刺着灰色而悠远的天空,如记忆一样悠远、渺茫。树枝在风中颤抖着,等待着冬去,树上只剩下孤独的红柿子。

  ⑥我爬到树上把那些红灯笼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看到树梢上还剩下两个大而红的柿子,我沿着树枝向前挪动脚步,想把它们摘下来。而那一刻母亲却说,别摘了,留着吧。我说:留着是浪费,摘下来吧。母亲说: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1.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主题和结构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第⑤段景物描写特点,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次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全摘干净,这样写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句子含蓄地表达出母亲怎样的感慨?

  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小时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摘干净,后来回家摘柿子时母亲却要留两个柿子看树。(意近即可)

  2.交代小时候的家境和母亲的勤劳节俭,为下文作铺垫,总领全文。(意近即可)

  3.交待时令,写出了深秋的萧索孤寂,表达了母亲因子女长期离开家乡后的孤独寂寞之感。(意近即可)

  4.多次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摘干净,一方面强调了家境的拮据和母亲的节俭;另一方面起铺垫作用,与后文母亲要留两个柿子看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小说的主题。(意近即可)

  5.母亲老了,孩子们又经常不在家,孤独寂寞,也需要子女的陪伴。(答出大致相同的意思即可。)

【《留两个柿子看树》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留一饼》阅读答案11-06

《君子留路》阅读答案02-24

《两个电话》的阅读答案10-12

《空心树》阅读答案08-13

树医阅读答案01-01

《挪树》阅读答案01-13

两个鸡蛋阅读练习及答案01-14

鸟是树的花朵阅读答案01-10

春树传奇的阅读答案02-03

《留白之美 李娟》阅读答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