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1
《夜归鹿门歌》诗词阅读原文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诗词阅读题
【小题1】这首诗中,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夜归”的?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从“夜归鹿门”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夜归鹿门歌》诗词阅读题答案
【小题1】反衬(对比)首二句即将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相对比,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答出方法1分,分析每处2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夜归鹿门”,抒写了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2分)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2分)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2分)(言之成理即可)
《夜归鹿门歌》诗词参考译文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夜归鹿门歌》诗词赏析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2
(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夜归鹿门歌》“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B 、《归嵩山作》“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夜归鹿门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D、《归嵩山作》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15、比较分析“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和“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的`手法及作用。(6分)
答案:
14、B项“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但没有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的是“流水如有意”,“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
15、前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3分)
后者移情入景,采用拟人手法,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这样写大大增强了归隐者与大自然的和谐感,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怀(3分)
《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3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注]鹿门,山名,在襄阳。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1分)
4.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5.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2.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意对即可)
3.古体诗
4.A
5.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清晰地动态过程凸现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赏析: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诗歌意象:山寺、钟声、黄昏、渔梁渡、沙岸、江村、鹿门、明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幽人。这些意象组成了夜归鹿门及隐居生活的整个境界(王国维)。
诗歌主旨:
作品通过对诗人自己夜归鹿门及在鹿门隐居生活的描述,表现诗人与众不同的人生追求和生活志趣,同时也透出诗人生活的孤寂与落寞。
诗歌艺术:
1)对比反差:诗人的归隐与世人的争名形成对比,构成反差,突出诗人超然的生活追求。
2)借典言志:诗人借庞公归隐鹿门山的典故来描述自己的归隐生活,表达自己的归隐志趣。
《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7分) 夜归鹿门歌①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鹿门,山名,在襄阳。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4.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1分)
15.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16.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4分)
答案:
14.(1分)古体诗
15.(2分)A
16.(4分)“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清晰地动态过程凸现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5
【原文】
夜归鹿门①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②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③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注释:①鹿门:诗人当时所居的襄阳鹿门山。②渔梁:地名,在河北省襄阳东。③: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问题】
14、根据诗歌韵律,可以推断出这首诗歌的体裁是【 】。
15、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B、三四句述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透露出世人与自己同样的心情,不同的归途。
C、五六句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不知不觉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
D、隐逸诗的`尾句往往颇有蕴蓄,结合全诗,分析“唯有幽人独来去”一句的内涵。(4
分)
16、结合全诗,分析“唯有幽人独来去”一句的内涵。
【参考答案】
14.(1分)(七言)古体诗(古诗)
15.(3分)B
16.(4分)例:幽,指隐,隐居者;幽人,指隐士,这里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指。最后两句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惟有”流露出作者对庞公的仰慕,“独来去”抒写了作者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6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14. 下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 “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 “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 诗歌最后一句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其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15. 简析颈联“开”“忽”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
14. A
15. (1)“开”字将月光照射之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淸晰地动态过程凸现岀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岀,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2)“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诗人内心的孤独”错。开篇两句,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故选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炼字”题,解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鹿门月照开烟树”,“开”字将月光照射之下,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忽”是忽然的意思,写出了诗人微妙的感受。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二
7.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诗歌前两句分别写的是静谧和喧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B. 开篇两句写诗人傍晚时分江行的所见所闻。
C. “人随”两句是以人们的归家来引出诗人自归,两种归途展现两种不同的心境,此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D. 诗人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水舟行到鹿门山,一路兴致勃勃、毫无倦意,表现了其旅途的欢快之意。
8.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浩然的诗歌常在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意境深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B.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自然流畅,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C. 三、四句是说世人归家“我”离家,心情迥异,归途有别,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
D. 五、六句写夜归途中的微妙感受,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自然、忘情于物外的独特心境。
答
7. D 8. B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D项“表现了其旅途的欢快之意。”表述错误,本诗虽然是作者在旅途中的即兴之作,可作者在此时毫无欢快之意,内心更多的是寂寥和平淡,这表现了作者的清高隐逸之意。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述错误,本诗是七言古诗,律诗是近体诗。故选B。
【翻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相关阅读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8.赏析诗歌中间两联。(5分) 9.试分析月这一意象
宿武陵即事 孟浩然①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②。 【注】①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
兄弟游吴国,庭闱恋楚关。 已多新岁感,更饯白眉还。 归泛西江水,离筵北固山。 乡园欲有赠,梅柳著先攀。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 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 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
宿武阳即事 [唐]孟浩然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①。 [注释]①秦馀:源自《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
【《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10-17
钱澄之《夜归》阅读答案06-21
无声的歌阅读答案11-14
买书歌阅读答案11-16
《父亲的歌》阅读答案06-14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06-20
唱给父亲的歌阅读答案01-07
《父亲教我的歌》阅读答案01-21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11-13
李贺《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