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试题的情况非常的多,试题是用于考试的题目,要求按照标准回答。什么样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
孙宝字子严,颍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郡吏。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设储偫①。宝自劾去,忠固还之,心内不平。后署宝主簿,宝徙入舍,祭灶请比邻。忠阴察,怪之,使所亲问宝:“前大夫为君设除大舍,子自劾去者,欲为高节也。今两府高士俗不为主簿,子既为之,徙舍甚说,何前后不相副也?”宝曰:“高士不为主簿,而大夫君以宝为可,一府莫言非,士安得独自高?前日君男欲学文,而移宝自近。礼有来学,义无往教,道不可诎,身诎何伤?且不遭者可无不为,况主簿乎!”忠闻之,甚惭,上书荐宝经明质直,宜备近臣,为议郎,迁谏议大夫。
鸿嘉中,广汉群盗起,选为益州刺史。广汉太守扈商者,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姊子,软弱不任职。宝到部,亲入山谷,谕告群盗,非本造意。渠率②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自劾矫制,奏商为乱首,《春秋》之意,诛首恶而已。商亦奏宝所纵或有渠率当坐者。商征下狱,宝坐失死罪免。益州吏民多陈宝功效,言为车骑将军所排。上复拜宝为冀州刺史,迁丞相司直。
时,帝舅红阳侯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颇有民所假少府陂泽,略皆开发,上书愿以入县官。有诏郡平田予直③,钱有贵一万万以上。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尚下狱死。立虽不坐,后兄大司马卫将军商薨,次当代商,上度立而用其弟曲阳侯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会益州蛮夷犯法,巴、蜀颇不安,上以宝著名西州,拜为广汉太守,秩中二千担,赐黄金三十斤。蛮夷安辑,吏民称之。 (节选自《汉书》)
【注】①储偫(chǔ zhì):储备、存备之意。②渠率:匪首。③予直:给与报酬。
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 辟:征召 B.蛮夷安辑,吏民称之 辑:搜捕
C.商亦奏宝所纵或有渠率当坐者 坐:获罪 D.何前后不相副也 副:符合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不遭者可无不为,况主簿乎/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B.前日君男欲学文,而移宝自近/耳得之而为声
C.言为车骑将军所排/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而大夫君以宝为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孙宝“经明”和“质直”的`一组是
A.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设储偫/亲入山谷,谕告群盗,非本造意
B.礼有来学,义无往教/自劾矫制,奏商为乱首
C.一府莫言非,士安得独自高/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
D.道不可诎,身诎何伤/上以宝著名西州,拜为广汉太守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张忠对孙宝拒绝“授子经”的做法而“心内不平”,再写张忠听到孙宝解释“前后不相副”的原因后而“甚惭”,均采用衬托手法,或突出孙宝通晓经书的才气,或表现孙宝刚正清廉的德行。
B.孙宝对广汉郡盗贼采取的劝恶从善、悔过自新的政策,说明他治乱有道、抚民有方。
C.孙宝因被认为错放死罪犯人而被贬职和益州官民为孙宝陈述政绩,这两件事说明了孙宝一贯仁义厚道、不讲原则以争取民心。
D.孙宝得知皇舅王立与南郡太守串通而徇私枉法后,暗地里派遣丞相史前去调查取证,然后才上奏弹劾皇舅和太守,这说明孙宝既有刚直不阿的一面,又有机智灵活的一面。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礼有来学,义无往教,道不可诎,身诎何伤?(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宝到部,亲入山谷,谕告群盗。(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B 9.D 10.B 11.C
12.(1)从道义上讲,只有求学的向老师靠近,没有老师去靠近学生的;师道不能受屈,自身受屈有什么要紧呢?(说明:“礼”“义”“诎”各一分,大意对得一分,不对扣一分)
(2)孙宝到官署上任后,亲自进入山谷,晓谕盗贼。(说明:“部”“谕”各一分,大意对得一分,不对扣一分)
(3)孙宝得知了这些情况后,派遣丞相史去调查,查清了王立和太守之间的勾结,于是上奏弹劾王立和太守李尚心怀奸诈,欺骗主上,狡猾而不守臣道。(说明:“按验”“发”“罔”各一分,大意对得一分,不对扣一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与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较早地关注视觉文化。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与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象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创作设计的一位教授,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
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了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大声疾呼,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央视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为近90亿,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MTV一个频道当年的广告收入就近这个数字,这个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就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选自孟建《让眼睛学会思考》,有删改)
1.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
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沉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
C.世贸大楼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疼痛的关键。
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作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文化现象。
B.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察视觉文化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系。
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像文化文盲。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3.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B
2.D
3.(3分)
两种说法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不矛盾。
“主动发现”是指个人可以通过学习,主动以图式透射来观察、理解世界。
“被动的行为”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画面平面的、碎片化的特点,加上视觉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与历史亲近的时刻
高 鹏
一个梦,一个不曾长大的梦,如一片枫叶含有稚童的书页唇间,如一个笑靥旋在少年的睡中,如老人们述说娓娓的童话,印在夏夜纳凉蒙童神往的双眸中。
然而,在6月渐渐炽热的暑气挟带着风沙侵袭京城时,我却让这个成长了几十年的梦,瓜熟蒂落为一个圆满的现实。
北京,这个旧时多少帝王希冀天下平安、四海平安、万世平安的首都,沉淀和爬伏了多少岁月的沧桑、历史的苍苔;天安门这个耳熟能详、几近圣明的名词,已不再是仓颉所造方块字的抽象,我终于走近了您,走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境。
气屏住了,脚牵住了,目光凝住了,血凝住了,这就是千百回在画中、课本中、报纸中、广播中、影视中连连轰炸过大脑屏幕的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般的天安门么?梦境与现实仅几步之遥,其后却逶迤了30余个台阶,而每一个台阶就是整整365天,就是整整一轮春夏秋冬!我身临其境,心境正如同美食家面对美味佳肴,总先停箸止叉,细细品尝食物的美色和诱人的醇香以及它所带来的赏心悦目的温馨;旅游家不急于接近山水的`极致,只是远远地陶醉那迷离青黛色的山影在天边划下的连绵千里的际线和悬在其上的晚霞的壮美,细细体味由此所带来的心灵的震颤和灵魂的洗礼一样;面对天安门,我如仓猝上阵的士卒,急急调整装备着心境,真正舍不得那样快地接近这个曾经为之梦萦魂绕的圣殿,只是眼含热泪远远地伫立,目光所及,将天安门城楼的每一堵红墙,每一握栏杆、每一块琉璃、每一个雕梁摩挲,并陶醉于由它所带来的一波波激动、眩晕和不可捉摸的虚幻感。而当我真正走进天安门时,我竟举止失措、如痴如呆地用我的十指一寸一寸地盲人摸象般地抚遍了弧弧曲桥、峙峙华表、朱红厚墙、锃亮门叩。唯有肌肤之亲,一切的虚幻才不再虚幻了。
我知道,我正在亲近天安门,正在亲近一部浩浩渺渺的中国历史。刮过几个世纪的朔风,羌鼓依然隐隐可闻:幡旗猎猎,狼烟四起,马蹄沓沓,滚过了秦关汉堞,驮来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弯弓射雕,射向大漠渺渺,雕落之处,便隆起了一座巍峨大都,便腾飞了大漠龙蛇。又过了几世纪,凤阳布衣,揭竿再起,披甲穿铠,轰隆隆哗啦啦烧坍了百里流金的故都,凤凰火中涅槃再生,重又垒造了个威凛凛加四海、剽悍悍震天下的北平之都。历史真是太沉甸,行云流水只瞬间,青史蜗喘却千年。
墙,朱红的;烽火,朱红的;鲜血,朱红的;和平,朱红的;灵魂,朱红的:整个中国的历史就是朱红的。荒蛮远古,天地混沌,盘古开天辟地,力竭而倒,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邓林为芳菲;精卫填海,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昼夜不息,矢志不改……所有这依附于瑰丽的上古神话的民族魂、民族气概早已结结实实地夯进了天安门红色的城墙;秦风汉月、唐诗宋词元曲离骚赋,也分明在琉璃鳞瓦上流韵溢彩,天安门任人仰视为一条七彩的虹。历史悠悠,华夏煌煌。当历史的巨剪并不酣畅淋漓地剪去曳在清朝脑后的长辫之时,也剪开了近代历史的帷幕,长辫怦然掉地,中国也怦然掉地,这个雕琢了5000年的精致瓷器,一时四分五裂,五裂四分。直至1949年那个宜人的深秋,一个湖南伟人弯下他魁梧的身躯,收拾金瓯一片,用他的巨手重新聚合了这个古老的瓷器,并将它高高地举过了头,让世人重新炫目了它四射的芒刺。
登临天安门城楼的台阶,短短地只需几分钟,而历史地整整踯躅徘徊了成百年。铺着红地毡的台阶呵,曾目睹了多少帝王将相的沉浮荣辱,也谛听了共和国一代领袖指点江山,挥斥方道的豪迈笑声。站在天安门城楼,我努力地去贴近去还原那个曾经发出过“从此站起来”的巨吼的地方,去体验一颗伟大心灵终铸伟业百感交集时的激动。我扫视了辽阔广场,历史有如片片浮云,聚拢而来,作铜钟大吕之声。此刻我进一步领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钧重压。我知道,我就站在历史的中心,就站在历史的巅顶,俯瞰四海五洲。
1996年11月8日
12.文章开头所写的“梦”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从“梦”写起?(4分)
13.作者在“与历史亲近的时刻”,经受了哪些“心灵的震颤和灵魂的洗礼”?请结合全文分条表述。(4分)
14.“所有这依附于瑰丽的上古神话的民族魂、民族气概早已结结实实地夯进了天安门红色的城墙”一句中“民族魂、民族气概”指的是什么?(4分)
15.请结合全文,就文章的内容或形式某一方面作简要的鉴赏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2.特点:珍贵、甜美而又令人神往。
原因:①因为有梦,才有圆梦的企盼和入梦的行动;②为下文叙写走近北京、走进天安门的所见所思所感作铺垫。
13.①行云流水只瞬间,青史蜗喘却千年;②中国历史的分裂之痛和聚合之喜;③体验一颗伟大心灵终铸伟业百感交集时的激动;④领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钧重压。
14.①开拓精神;②牺牲(或追求)精神;③奋斗(或矢志不移)精神。
15.可从构思、主旨、修辞、结构等方面选取一点作出鉴赏分析。选点要小,分析要具体,有层次。言之成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4
建筑是很有趣的。12世纪的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建造一座拥有600多根石柱的庙堂的时候,岳麓书院的建筑学家早在10世纪就已经修建了有数十根木柱支撑的百泉轩了,这种柱式建筑的共同性,使人类的居住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找到了结构上的统一。
我不知道在西方建筑语汇中关于轩应该如何定义,中式建筑中的轩,古书上有多种解释。这里所指的轩是以敞朗为特点,而又临水的建筑物。读《红楼梦》:“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那种园林的气息从玄妙的远观中已透出来,通过建筑语言象征系统,便知那轩中主人的生活风貌。
建筑之于生活,有一种诱人的新意。从建筑的诗性角度去打探这座庭院的轩舍,已经精美绝伦。廊柱漫不经心地排列,沉醉于自然的风华和文化的典雅之中。重叠的飞檐,即便在清淡的风雨中亦张开它畅想的羽翼,一副要往深壑中飞去的样子。成排的门窗,雕镂得如同一幅幅经典的水墨,庭院的风景一年四季要借它照自己的装束。轩前轩后的'古树,像一群思想的宿儒,有着典雅的造型和神祗的魅力,轩内轩外的古井和池沼风花雪月,光亮照人。
从建筑历史来说,百泉轩已经跨越了两个千年,设若做一种文物发掘,它的建筑堆积层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高贵悠远的情调在地层深处转动,一定有一些文化故事在内心漫步,其历史的气韵,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品赏。
百泉轩建筑的精彩语汇集中在格扇、槛窗上。临水的一面为全开扇,高达数米,格心的棂条秀巧纤丽,花饰简约,裙板不作多余的装饰,显出淡泊的闲居情趣。
百泉轩的精妙,在于环境融入了建筑,而不是建筑融入环境,每一个建筑构件的内部都有自然在歌唱。轩前轩后的溪泉像梦一样飘忽,万千的声响都是为这轩而鸣,而且,千年以来保持着坚贞如一的韧性,从不间断。对于岳麓山来说,溪流就像一条用来栓宠物的链子,时时刻刻将这轩栓着,它知道这“宠物”跑不到哪里去,随便将链子在树木竹石间绕两绕,然后四处望望,到后面闲卧去了。
人、建筑、溪泉三者同处于一种融合状态。在历史的某些时刻,文化人固守在这种融合里,将美丽的灵魂安放在溪泉竹石之间,为一些学理而穷其心力,体验文化中流泉聒噪、藤葛依依、书巷深寂的情调。灰墙青瓦、红柱花窗在碧泉沼池中清丽得不留一点余地。那时候文化人的生存状态,溪泉一定是看得很透彻。文化人从经过修茸的书窗下抬起头来,隔着疏疏的花栏,也将流水看得清楚。“流泉清自泻,触石短长鸣,穷年竹根底,和我读书声。”(张栻《石濑》)流水知这读书人的用意,叼着一瓣的书声就到园中转悠去了。至于那池塘,还睁着大眼睛望着那个穿道袍的人,沉重的书本消解了他的诗意,好久才将一种古老的启示悟出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有经验的读书人一有诗句就记在纸上,这读书人却很痴傻,缄默着用树枝写在水上,池塘自然欢愉,800年以后,游人还能听到入池的流水朗诵这首诗歌。流水的精粹和文化人的迷醉在这样的时候是合二为一的。
在万物酣睡的夜晚,有一条溪流静静流淌,将它的谐趣、灵气、真情奉送给夜晚,在晨曦来临之前,像一条夜犬一样注视着世界,守护文化的万顷田畴。它的忠诚是这座庭院财产的一分子,是文化的一分子,是轩舍万年耸峙的原由。这条溪流的灵魂来自文化,最终将融入文化,作为另一种建筑的构件,打造成一切文化的灵魂。 (选自《山间庭院》,有删改)
1.第3段说“建筑之于生活,有一种诱人的新意”。百泉轩“诱人的新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文中划线句子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评述。
3.第7段中说,“流水的精粹和文化人的迷醉在这样的时候是合二为一的。”“这样的时候”是指什么时候?请用“当……的时候”的排比句式概括回答。
4.请就《轩》的艺术手法或构思技巧任选一点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
1.建筑富有诗性;建筑具有历史气韵和文化(闲居)情趣;环境融入建筑。
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环绕百泉轩的特点,突出了百泉轩的精妙在于环境融入了建筑。
3.当文化人将美丽的灵魂安放在溪泉竹石间体验各种情趣的时候,当溪泉看透文化人的生存状态文化人也将流水看得清楚的时候,当文化人从溪泉间悟出古老的启示的时候。
4.(1)作为一篇文化散文,该文通过对岳麓书院百泉轩建筑文化的解读,诠释了“轩”这一中国古典文化建筑的特色。作者认为人、建筑、溪泉三者融合,才使得百泉轩有了高雅的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而能万年耸峙。
(2)在艺术上,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让读者看到百泉轩与西方建筑的不同理念。文章引用张栻和朱熹的诗,既说明了百泉轩前溪流的谐趣、灵性、人与溪流的融合,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韵。此外,比喻手法也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如“百泉轩建筑的精彩语汇集中在格扇、槛窗上”一句,“语汇”之于篇章是极小的单位,而“格扇、槛窗”之于百泉轩则只能算是细节。两者有相通之处,故有此说。
(3)在构思上,采用了横比和纵比来结构全文,让人清晰地看到百泉轩的鲜明特色。建筑的诗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历史文化力度上。建筑工艺所表现出的神韵和建筑本身与环境的融合,则是建筑的美学传统的体现。所以,文章开头用玛雅人建造拥有石柱的庙堂和岳麓书院的建筑学家用木柱支撑百泉轩作比,说明人类的居住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是有其共通性的。(任答1题)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5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
【答案】(2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l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
【答案】 (2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l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www.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6
生 命 赋
(孙荪)
①我常常在大自然中看到种种生命的奇观。
②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徜徉其中,那种洋溢着的博大的生命力,常常催发我爆发我的生命激情,在体内蔓延,奔涌,激荡。
③但是,有一些更细微更不显眼的现象,往往特别作用于我的心尖和神经末梢,引起我异常深刻的震颤。
④早春,当冰尚未完全消融、万物尚未苏醒的时候,柳树的枝条还是铁灰色,可如小米粒般的新芽已经顶着严寒冒出来。它就是报春的最早的使者,万木峥嵘的自然之春就是从它开始的。
⑤当柳芽发出不久,在棉花地里,可以看见棉芽冲破柔韧的壳子,一个个钻出地面,遍地都写着两个字:突破。
⑥麦收过后,麦地里新播种的大豆,不几天工夫,从薄薄的透明的外衣中露出茁壮的一点胚芽,探头顶破地表,满地像是用五线谱写成的生命第一乐章。它预示着,也开始演奏着一部生命交响乐:活泼泼的胖乎乎的豆苗,无边无际的宜人眼目的豆绿色波浪,成熟的金黄色的小山。
⑦我害怕见花蕾。特别是那种已露出一点亮色,将要绽开的花蕾。我一看见它,就如痴如醉,就完全被它吸引,不顾一切地去做生命瑰丽峰巅的想像:经过长久的默默经营、吮吸、积累,所蓄积的全部精华、神采、光辉,就要在一刹那间展现,这是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恰如刚刚构思好一篇十分得意的文章,将要展纸挥笔的当口,也恰如自己崇拜的球员,在终场前得到一个绝佳的射门机会,即将起脚攻入致胜一球的那一刻,我有时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⑧我还有一个执拗的习惯:好在贫瘠的荒凉的山间沙漠流连。岩间石缝中生长的斑痕累累千扭百弯的怪柏奇松,荒漠中的一株或一丛“沙打旺”或骆驼草,石板上的一片黄绿浅灰的苔藓,我都向它们注目。这些景象剥落了我热烈的情感,凸现出严峻的理性,它们并不可怜,我是敬仰它们!
⑨这是怎样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它们全都生长得很顽强,很自信,很精神!外在的温度、湿度、肥沃度等条件,对它们都不重要;它们几乎全靠自己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条件再恶劣一点,别的茂盛的生命可能化为死亡的尘埃,而它们却能依然故我,生机盎然;如果条件好一点,那它们该是一副怎样的葱茂!
⑩还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吗?
⑾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
1.文章④至⑦段所写的“细微不显眼的事物”有 、 、 、 。
2.文章第⑦段“我害怕见花蕾”这句话中,“害怕”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第⑧段中,对奇送怪柏、苔藓、骆驼草等,作者为什么说“它们并不可怜,我应该敬仰它们”?
4.将画线的句子换成“世上再也没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了”,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5.文末“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 有柳芽、棉芽、豆芽、花蕾
2、 表现了我即将看见花蕾时既激动惊喜又紧张不安的复杂心情。)
3、 因为它们生存条件极端恶劣,却仍保持着顽强,自信和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4、 不好。因为画线句是反问句,更能强化对瑰丽丰富的生命现象的赞美之情,并能引起读者思考,回味。)
5、 (学生结合单元主题,根据实际谈感受)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7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4题。
在南极,虽然连热气腾腾的火山也被控制在冰封雪压之下,但是也有超然于冰雪之外的地方。若从飞机上看下去,在罗斯岛以西有一片黑色的没有冰雪的土地,在茫茫白色的世界里显得格外突出,这就是干谷。实际上,干谷地区是由三个谷地组成的,自南往北依次是泰勒谷、右谷和维克多利亚谷。
干谷地区有几个非常特殊的湖。其中最著名的是右谷中的汪尼达湖和泰勒谷中的巴内湖,都是咸水湖。有趣的是这些湖水的咸度是分层的,表层咸度最小,上面为3~4米厚的冰所覆盖。越往深处,咸度越大。例如,汪尼达湖附近年平均温度为零下20℃左右,但在69米深的湖底,水温却高达25℃,其咸度比海水高10倍。还有一个小湖,其湖水的咸度是如此之高,以至在零下50℃时也不会结冰。水温的热能主要还是来自太阳。在夏天,大阳光线透过冰层,连续不断地照射下去,由于湖水咸度很高,很容易就把这些热能吸收并储存起来。科学家们发现,在这些湖水中,居然生长着海藻和某些类型的真菌。
科学家们对干谷地区的岩石和土壤也特别感兴趣。这里的原始土壤,在许多性质上,与火星和月球上的土壤极为相似。因此,从事火星探测的科学家们,专门到南极去进行实地考察,以得到某种感性认识。还有一项重要的发现是,科学家们利用右谷地区的岩石标本所作的古地磁研究表明,大约在10亿多年以前,现在的南极是位于赤道附近的。
据研究,大约在5万年以前,干谷地区同样也被冰雪所覆盖。实际上,这些山谷就是冰川刻划出来的。那么,后来是由于什么原因,冰川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而且,按理说,沿海地区的降雪量是很大的,其他地区的积雪都年复一年地积存下来,唯独干谷地区却能把降雪融化得千干净净,不留痕迹,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正是科学家们急于想知道的。但是,人类走到哪里,就会把污染带到哪里。由于进入干谷的人越来越多,给干谷地区所带来的污染也就愈来愈严重。因此很有可能,在科学家们还没有搞清楚干谷的奥秘之前,那里独特的科学价值可能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1.下面对第一段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南极,即使冒着热气的火山也覆盖着冰雪
B.在南极,有一片没有冰雪的土地被称为干谷
C 干谷在罗斯岛以西,从高空看土地是黑色的
D.干谷呈东西走向,是由三个谷地连接组成的
【20xx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答案】D
2. 下面对第二段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干谷地区的咸水湖咸度是分层次的,越往深层咸度越高
B.干谷地区的咸水湖温度是分层次的,越往深层温度越高
C 干谷地区的咸水湖不结冰,它们的热量来自阳光的照射
D.干谷地区的咸水湖的咸度虽然很高,但是也有生命存在
【20xx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答案】C
3.下面对第三段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干谷地区的岩石和土壤比火星和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性质更为原始
B.干谷地区的岩石和土壤与火星和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颜色极为相似
C.考察干谷地区有利于研究火星探测是南极科学探索的一项重要发现
D.科学家通过研究干谷地区的岩石标本表明南极大陆原来离赤道不远
【20xx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答案】D
4.下面对第四段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5万年以前干谷地区气候变暖,冰雪才消失得无影无踪
B、科学家认为,干谷地区的山谷是被冰川流动切割出来的
C、干谷地区的降雪比其他地区少,所以没留下冰雪的痕迹
D.本文对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干谷地区的前景充满信心
【20xx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答案】B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8
狭路相逢
几年前,我随一个旅行团去珍珠港旅行,团中有一位牧师在事发当天——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并击毁我们太平洋舰队的那天,正在此地。他给团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天的种种恐怖:大火,沉船,枪林弹雨,炮声轰轰。我也在听,眼角突然瞥见一个六七十岁的日本游客走进了纪念馆。
他打扮得很刻意而整齐——笔挺的领带,扣得一丝不苟的运动夹克。锃亮的棕色皮鞋。这身打扮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即使是白领人士,哪怕是电视新闻主持人,到了夏威夷也很少西装革履,大家都是穿一件敞领的夏威夷T恤。
日本人的身旁有两个女人,年纪大一点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另一个可能是他的女儿。两个女人都衣着保守,穿着精致的鞋。日本人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花环很精美,直径足有18英寸,看上去价格不菲。
团里的老兵继续讲着他的经历——他被困在甲板底下,大水冲来,他辨不清方向,大火就在头顶上,浓烟使他窒息,战友就死在他的脚下,他在黑暗中挣扎着逃命。所有的团员都听得聚精会神,只有我注意到了:那个日本人正朝我们走近。
我正看着他的时候,他停了下来,对他的妻子说了些什么。他们静静地站着,几乎有些庄严。然后,日本人紧了紧领带,又把夹克的褶子弄平。好像在做什么准备似的,他抖了抖肩,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又吐出来。接着,他独自一个人,面色郑重地走到这只沉舰的栏杆处。其他的人仍围在那位老兵身旁,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日本游客的存在。
我不认为他听得懂美国老兵的话,可是我看到他在栏杆旁,弯下腰去,鞠了一个90度的躬。他开始说话。我仔细听,但不能听懂。可是从他的表情和语气,我猜出了他话里的意思,那里面承载了太多的内容:认错,悲伤,尊严,同情和祝福。
他静静地祷告完后,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刚才那位美国老兵一直都在提到。日本游客看着花环随着海浪飘远,他努力要保持常态,可是眼泪泄露了他的感情。
我猜他也是个老兵,当年曾驾着飞机投下炸药炮弹,炸毁了我们的军舰。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取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日本人又向后退了几步,缓缓地,深深地,鞠了个躬。然后他站直身子,回到家人身边。使命既已完成,他们似乎准备离开了。正当日本老兵准备离去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一直靠着墙的美国人移开了步子。他衣着随意,肚子微凸,头发稀少,手拿一顶帽子。我突然想,这个人大概也是个二战老兵。或许他也参加了太平洋海战。来这,也有他的使命吧。
当那家日本人经过他时,美国老兵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我紧张了,怕他们冲突起来。日本游客有几分迷惑,脸上露出了惊讶和难过的神色。他的家人,眼睛盯着地上,也停下脚步,聚在他的身旁。
出人意料的是,美国老兵挺直腰来了个立正,他缓缓举起了他的右手,在额前硬硬地停下——他给他的宿敌敬了个军礼。日本老兵突然明白过来,立即回以军礼。
刚才聚着听故事的游客纷纷散去,两个老兵似乎遗世而存,联系他们的是共有的痛苦、荣耀和记忆。美国老兵放下了他的右手,仍保持着立正的姿势,向后退了一步;日本老兵,双手笔直地贴在腿两侧,向他面前的这个人鞠了个躬。出乎我意料的是,美国老兵回鞠了个躬。
两个人一个字也没有说,也不需要说。那两张被泪水浸湿的严肃的脸,已经向彼此表达了任何语言都无可言及的感情。
1、“我眼角”为什么能够“突然瞥见”日本游客?“刻意而整齐”的打扮从心理方面怎样理解?
2、怎样解释“日本人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作者为什么要说明这个花环“很精美”且“价格不菲”?
3、文中哪处表现了日本人“几乎有些庄严”?他为什么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4、作者为什么在“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后强调地注释出——“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
5、为什么说“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6、一个侵略者,一个是付出了惨痛代价的被侵略者,他们怎么会有“共同的痛苦、荣耀和记忆”?
7、你怎样理解文题“狭路相逢”和文章的主题?
【参考答案】
1.他的打扮与众不同。庄重的打扮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对完成此次使命的重视。
2.日本是侵略者,在这个灾难的场所,每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都不应该无动于衷的。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重视和真诚。
3.整理领带和衣皱及深呼吸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心情的沉重,他是负罪而来的,是来还债的,不能不沉重。
4.眼前的海水曾是激烈的战场,多少年轻的生命就在此被无情地吞噬了,面对此海水不能不遥想当年。
5.他完全是个人行为,而且是军人对军人的方式,这样更有人情与人性。
6.他们共同经历了这场灾难的战争,他们有着共同的感觉,失去战友的痛苦,作为军人为国家打仗的荣耀,记忆永远定格在60年前的这场战争。
7.宿敌相遇可以说是冤家路窄、狭路相逢。本文叙述了美国老兵和日本老兵狭路相逢却未干戈相见,日本老兵真诚悔过,美国老兵彬彬有礼。既战展示了当今世界和平之趋势,也展示了两位老兵的人格魅力,狭路之宽窄完全取决于走在路上的双方。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9
(20xx全国卷新课标)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l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l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点拨】C项“谢希德对烹饪可能也感兴趣,只不过他不希望别人过于宣传她精于此道”,备选项说得过于绝对。D项备选项与原文“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显然出入过大。
【答案】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方法点拨】谢希德放弃自己的专业研究,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找原因,要立足第二段,从一些关键句中去概括原因即可。
【答案】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点拨】传主的性格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而本题限制为“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难度,概括时也不会遗漏,我们不妨先找出区域(如第二段和最后一段),寻找关键句,然后从中归纳。
【答案示例】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传主性格特点中“诚”的理解。属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方法点拨】只要考生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传主的精神品质。谢希德的“诚”,你对他的理解,不能离开文本,从一个方面肯定,然后回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
①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②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对事业充满热诚。
①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②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
①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0
一条腿的冲刺
9岁时,我的梦想是踢足球,但突发的磨难粉碎了我的梦想。一天早上起床后,我感觉左腿隐隐作痛。就在前一天,母亲已经同意我加入学校的足球队,我不想让任何事中断我的梦想。但我的腿越来越痛。
父母带我去看医生。结果,医生在我的左腿里发现了癌症。虽然我只有9岁,但我知道癌症。得了癌症的人会掉头发,在不久后的某个时候就会死去。我的泪水涌了出来。妈妈和爸爸几乎昏厥。
“我会死吗?”我问医生。
医生坦率告诉我答案:“你有50%活下来的机会。”50%,这好比抛硬币打赌。
我决定在化疗前剪掉我的头发。为了不让我觉得孤独,弟弟马修剃了光头,我在学校的所有朋友也都剃了光头。我下决心要好转起来,再做一个正常的孩子。
但三个月的化疗结束后,医生宣告了一个更可怕的消息:必须截去我的左腿。听到这个消息,我彻底崩溃。“不!我不想锯掉我的腿!”我尖叫道,“我不想做废人!不,不!我只是一个孩子。”
父母抱着我,泪流满面。爸爸呜咽道,“对不起,约书亚。我希望医生锯的是我的腿。”
截肢前一个晚上,父母邀请了一个叫拉利的`人到我们家。拉利也失去了他的左腿,但他告诉我,他可以借助拐杖参加田径比赛。然后他拄着拐杖走给我看。他走得的确很快。我知道父母是想通过拉利来鼓励我,但是我想他无法理解一个9岁的孩子将永远不能加入足球队的心情。
截肢的那个上午,在医院的等候室里,我坐在地板上,双手抱着我的左腿,跟它说再见。一个护士推着一部空轮椅进来。“约书亚,”护士问道,“现在我可以带你到手术室了吗?”
“我喜欢走着去。”我说。
跟着护士进到手术室,我感到脚下的地板如冰块一般。我知道这将是我最后一次用双脚走路,我想记住关于它的一切。我扭动脚趾,想起了那个单腿跑的步运动员拉利。也许有些事情是我无法预料的,也许上帝会给我一个新的人生,就像穿着一双高过膝盖的袜子和绿色的足球短裤在足球场上奔跑一样精彩。
手术后的一天,我在医院的电梯里看到了一张滑雪诊所的海报,这是医院里为我这样的病人提供的物理治疗的一部分内容。我低头看着我的腿。我能滑雪吗?用一条腿?
“我能吗?”我问妈妈。
“当然!”她说。我看见她的眼睛溢满了泪水。
一个全新的世界开始向我打开。滑雪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我喜欢关于它的一切,特别是踩着单一滑雪板从两条腿的滑雪者身边急驰而过的那种感觉。而我最喜爱它的原因是它使我至少接受了在9岁时就失去了左腿的事实。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坚强,我让教练带我到最陡峭的滑雪道进行训练。一天,和其他残疾人比赛结束后,一个陌生人来到我身边,对我说:“我曾执教美国残奥会滑雪队,我认为你有很大的潜力。”从此我的人生改变了。
我腿内的癌细胞得到了抑制。之后,我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但跌倒的次数比我自己以及别人预料的要多。我想我的屁股接触雪地的次数都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最终,在22岁时,我成为了美国残奥会滑雪队的队员。在多灵奥林匹克障碍滑雪赛上,我像火箭般向山下急冲。这是我生命中一次最伟大的冲刺,比我曾经拥有两条腿时做的任何事情都要有意义。虽然最终我没有赢得奖牌,但是我的父母给了我一个久久的拥抱和深深的祝福。这同样是一种奖赏。上帝给了我一个大考验,但通过这么多年的抗争,我发现了一条同样充满光明的道路。 ——首发于《青年博览》20xx年8月下。
8、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9、 在我走向滑雪的道路上,哪两件事对我的影响最大?(2分)
10、 文中的“我”之所以会成功,原因有哪些呢?请结合文章回答。(3分)
11、 生活中,不少青少年上、苦恼没有成才的机会,请结合文中的“我”的成才经历谈谈对“机会”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8、“我”靠着家人的帮助和自己的毅力,在左腿截肢后,成为了优秀的美国残奥会滑雪队队员。
9、(1)拉利也只剩单腿,但成了跑步的运动员。(2)一个陌生人的鼓励。
10、(1)自身的原因:坚强、乐观、执着。(2)父母的关心,鼓励。(3)成功者的激励。
11、机会往往留给努力的人。文中“我”被锯掉左腿,但“我”没有放弃追求,用坚强和毅力又为自己赢得了一次成才的机会。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1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众多童话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以及如何诞生的。在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可以称之为“沙龙”,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因此必须像成人那样做事,这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但是在另一条路上,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感情和想象力驱使下的老顽童,而在他的周围,同样也是有着这种思想的人。
当他身处沙龙中众多成人之间时,他更喜欢让自己置身于围而生成半圆形或马蹄形的听众前面。他不喜欢让别人坐在自己的身边,或是紧挨着坐在两侧;而且附近最好有一道门,这样,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在沙龙里,他可以无拘无束地直接朗读自己的手稿或是书籍,这样,在对最终的用词造句进行详细推敲之后,一部完整的童话故事便最终出炉了。在这里,他的听众可以全神贯注、平心静气地去审视安徒生的艺术作品。一些史料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这种场景:整个阅读一般会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大群成人和一两个孩子坐在安徒生的面前,当安徒生朗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已经着迷的孩子们会像老鼠那样一声不吭。
安徒生的阅读中的确浸透着一定程度的诱惑,把听众带到了时空中的另一个瞬间。在他的阅读中,似乎存在着某种其他读者根本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在沙龙里,如痴如醉的听众根本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坐到椅子上,直到他停止朗读,迅速消失在隔壁的屋子里,独自一人或者和主持人安静地呆在那里,听众们方才觉醒过来。人们可以鼓掌,但是不得对朗读的内容进行辩论或是讨论。正如格斯特·布农维尔所言,这种朗读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听众针对这些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相反,而是作家借此机会,抒发心中的激情,同时,也是让自己的新故事做一个预演。既然是这样的话,交流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听众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关注程度和笑声,尤其是掌声的力度和时间,都是作家衡量自己及其童话故事的尺度。在回到家里之后,对所有的印象加以评判,如果这个故事还没有出版,他将会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但沿着另外一条道路,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沿着这条路——“孩子的房间”,我们将来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但是与“沙龙”相比,在这条道路上,更有利于我们看到一个故事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在什么环境下诞生的。在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唯一工具便是用来剪纸的纸张,而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几乎从不按照自己写在纸上的作品去阅读,而是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在这里,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能触动他的心弦,他的嘴里便会诞生出一个美妙的故事。而且,他会在一个全部由孩子组成的小群体中,肆意地去放纵自己的想象力。这种听众群体一般不超过两三个孩子,最好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话,安徒生就可以像童话《在孩子们的房间里》中的祖父那样,把心中的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述给自己的孩子。这部小说写于1865年,书中的祖父是一个与孩子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在一个超然于现实之外的世界里,他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空间,于是,借助于一只烟斗、一只手套、一个旧花瓶以及胡乱散落在抽屉中的其他零星杂物,一部长剧便拉开了大幕。
一旦置身于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想象力便会无比的强烈和丰富,他会在瞬间之内把任何事物都惟妙惟肖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可以说,纵观他的一生,这位作家都在发现并表达着各种各样的场景、人物和冲突,通过童话故事这种方式,让听众的思绪跨越房间的物理限制,自由自在地翱翔。如果安徒生开始讲述《拇指姑娘》中那个小田鼠的话,他马上就会和那些听故事的孩子一起在空气中挖出一个鼠洞,然后,他会爬进洞口,拜访田鼠一家,和慰问者一起,体验一下她那张用薄荷叶做成的睡床,把自己的羽绒服送给田鼠作为见面礼,再看一看夜以继日吐丝织网的四只蜘蛛。思维敏捷的安徒生,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展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他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他那孩子般的想象和心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童话故事作家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和培养“艺术诗歌”的沙龙相比,童话故事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当然更自由,它们可以在这里肆意地生长。在沙龙里,安徒生要求所有成人和孩子必须做到衣冠整齐、专心倾听自己的朗读,与这种相对较为庄重的安静气氛相比,在孩子的房间中,各种闲言碎语和荒诞之举都是容许的。孩子们的日常语言在安徒生的耳朵里,便是一首“自然的诗歌”,而他本人也会加入到这种漫无边际的胡扯和谈笑中。有人曾经说,他可以“把自己的声音调整为一种特殊的语调”,他总是能不可思议地在自己的.童话中,让大自然的声音变得活灵活现。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许多童话故事不仅仅源于他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同时也是通过对人类天性的亲密接触,对自然的本原以及孩子房间中一切生命力的感知。无论是弯着腰看木偶剧的时候,还是在制作剪纸、花束的时候,或者通过玩具、歌曲和游戏,他都能找到灵感。很多零零散散的想法和小东西,即兴而发的口头故事,最终都会在这位成人作家的案上,变成一部精彩的著作。对于这个方面,只有在孩子们的房间里,我们才能找到他全部已出版作品的基本前提。在故事的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无间的桥梁,那是一种心声的共鸣,而不是像成年人的思维那样呆板乏味,让人昏昏欲睡——如同安徒生在庄园的沙龙和音乐房中朗读时那些挂在墙上的漫画一样毫无创意。
(选自《安徒生传》,九州出版社,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成人的“沙龙”里,安徒生需要成为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在相对庄重安静的气氛中像成人一样行事。
B.安徒生的朗读具有其他读者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他仅靠这魅力就能让“沙龙”里的听众无法对他的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
C.安徒生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这种对他的童话创作至关重要的想象力只有当他置身于“孩子的房间”时,才可以得到尽情的发挥。
D.通过成人的“沙龙”和“孩子的房间”,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而且还能探察到他复杂而独特的经历和个性。
E.比较而言,安徒生更愿意通过朗读来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对作品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解析:B选项直接说安徒生“具备”朗读的“独特魅力”,而原文则表述为“似乎存在着某种……”;同时安徒生童话也不单是“仅靠这魅力就能……”的,而更是他的“亲身体验”和“感知”结果,也就是他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不是“无法”提出意见,是“不得……进行辩论或是讨论”。选项E说“安徒生更愿意通过朗读来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于文无据,且“对作品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也说的是在成人“沙龙”中根据“听众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关注程度和笑声,尤其是掌声的力度和时间”,“在回到家里之后,对所有的印象加以评判”之后进行的。
答案:BE
2.当身处“孩子的房间”之中时,安徒生的“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概括回答。
答:
参考答案:(1)更自由,想象力更强烈更丰富,(2)与听众的交流多了一些;(3)作品会更精彩,更能使他获得作为“浪漫主义童话故事作家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3.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之所以魅力无穷、深受欢迎,结合本文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
参考答案:(1)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2)对人类天性的亲密接触,对一切生命力的感知;(3)孩子般的想象和心态;(4)独特的个性和经历。(答出3点即可)
4.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甚至“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可是我们也知道“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那么,你如何看待“忠实于
生活”和“在文学创作中发挥想象力”的问题呢?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
答:
参考答案:可从以下几点中任选一点或以某一点为主兼及其他作答。(1)生活确实“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2)想象力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3)忠实于生活与发挥想象力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4)童话故事更离不开想象。(观点要明确,论述完整即可)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2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1979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一次见孙犁,他正在捡豆粒,他给“我”一种亲切感。第二次见孙犁,他正和保姆准备糊窗缝。“我”看到了他的朴实,虽年老仍洋溢着活力与激情。第三次见孙犁他大约是在写作。“我”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质朴热情。
2.借助“套袖”,表现了孙犁先生亲切热情、质朴勤俭、激情活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人格魅力。
3.少时,“我”自视才高,便敢有当作家的梦想。现在看来,自觉有些狂妄,故称“妄想”;那时,“我”自以为读了几篇文章,就懂了孙犁。现在忆起,真是少年轻狂,故称“大言不惭”。
4.“看见”“站起”“亮”“微笑”等动词的运用,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口语化的风格,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
5.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孙犁,捡豆粒、糊窗缝、珍惜衣服和纸张,都是他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他质朴、美丽人生的写照。
6.徐光耀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从孙犁及他的作品那里谙熟“为文先为人”之大道。其实,不仅“为文”,为任何事,亦应如此。 (以上意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的白描法
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白描画法是指以墨线描绘物体,不著颜色的画法。在人物、畜兽画方面也有白描画法,譬如迄今为止,两幅最早的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即以白描法表现。白描画法我国古代称之为“白画”,北宋的李公麟是这种画法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维膜演教图》,把线条的特色发挥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的白描画《水仙图》洋溢着朴素而细致的水墨韵味。白描画法以线条为主,也可渲染淡墨。画线条时,笔法的转折顿挫,线条的粗细浓淡,皆要以所表现对象的质感或特色为依归,譬如以较细较淡的线条画花瓣容易表现出其娇嫩柔软;以较稍粗稍浓的线条画叶与枝梗,较易表现其硬而厚的质感;以略干而下笔、收笔皆虚的细线条画禽鸟的羽毛,较易表现羽毛蓬松而柔软的感觉。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尤其在白描画中,线条的优劣是一幅画成败的关键。白描画运笔宜以中锋为主,用笔的压度和速度要均匀,钩出的笔线要有“外柔内刚”的效果,力量要涵蓄在内,不宜显露于外;缺乏涵蓄的`笔墨,不耐久看。锋芒过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现出一种霸悍的气象,有时还会减低某些花卉、禽鸟的美感,故白描画的线条要寓刚健于婀娜中。此外运笔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呆滞,务必要有“无往不回”之意,腕力气力一定要送到头,止笔向上提时,也不可轻率潦草。至于在花卉白描方面,依据吴学让教授提供的示范有三种主要的线条:一为起笔停笔(一字)描,适于画叶梗、竹干等;二为钉头鼠尾描,适于画叶筋、叶片等;三为连续弧线描,适于画花瓣。左图是禽鸟的局部画法示范,画鸟的顺序是先画嘴的当中一长笔,再画上颚和下颚各一笔,再依次画眼圈、点眼、头额、背、翼、胸、腹、腿、爪、补尾。画细毛的线条落笔与收笔较轻,中段略粗,若落笔太重,不易表现出羽毛的质感。
白描画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除“白画”之外,我国古代也有人把白描画法称为“线描”。早期的白描画,其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唐朝吴道子,把白描线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生动的表现衣褶的动感与厚度感。到了明嘉庆年间,邹得中总括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其著作《绘画发蒙》中,提出了琴弦描、橄榄描、竹叶描、折芦描等“十八描”的画法。然而这十八描并没有包罗前人所有的描法,也有人主张简化为五种,或合并为三大类。擅长白描人物的当代画家董梦梅先生指出:十八描是以线条描法的形状命名,并不妥当。他针对用笔的方法,提出了悬针笔法、抽丝笔法、铁丝笔法、来无影去无踪(双尖笔法)等“用笔十法”。董梦梅先生细分的十种用笔方法,有些也适用于白描花鸟画中。 (节选自《中国画技法》)
1.下列对 “白描画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白描画法是一种不著颜色的、用墨线描绘物体的画法,它体现了中国画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等最为显著的特点。
B. 白描画法以线条为主,其笔法的转折顿挫,线条的粗细浓淡,要以所表现对象的质感或特色为依归,在以线条为主的同时,也可用淡墨渲染。
C. 白描画法雄辩地证明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线条在白描画中显得尤为重要,线条的优劣是一幅画成败的关键,其画法有许多极严格的讲究。
D. 白描画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我国古代称之为“白画”,因其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所以也有人称为“线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白描画运笔宜多用中锋,线条要寓刚健于婀娜之中,力量要内敛,这样的画涵蓄着一种霸悍的气象,有“外柔内刚”的艺术效果,耐久看。
B. 白描画运笔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能呆滞,务必要有“无往不回”之意,腕力气力一定要送到头,止笔向上提时,也须一丝不苟,不可草率。
C. 用白描法画禽鸟,为表现羽毛的蓬松柔软,宜用略干且下笔、收笔皆虚的细线条;为表现羽毛的质感,宜用中段略粗且落笔、收笔均较轻的线条画细毛。
D. 用白描法画花卉,根据吴学让教授的示范,画叶梗、竹干等宜用起笔停笔描;画叶筋、叶片等宜用钉头鼠尾描;画花瓣则适于用连续弧线描。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白描画法在中国历史悠久,出土于战国时期楚墓的两幅帛画,就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运用白描画法表现人物、畜兽等物象的白描绘画作品。
B. 中国白描画名家辈出,唐朝的吴道子、北宋的李公麟、明代的邹得中、清代的恽寿平以及当代擅长白描人物的董梦梅等都是白描画大家。
C. 中国古代白描画的佳作很多,把线条特色发挥到极至的《维膜演教图》,洋溢着朴素而细致的水墨韵味的《水仙图》等就是白描画的代表作。
D. 白描画技法百花齐放,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吴道子的白描线条有了粗细轻重的变化,邹得中提出“十八描”画法,当代画家董梦梅又提出“用笔十法”。
参考答案:
1. (3分) D(“因其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所以也有人称为‘线描’”有误,一是因果关系不成立,白描并不是因为“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而叫“线描”,而是因为白描是用线条来描绘物体,所以叫“线描”;二是“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是早期白描画的画法,不能代表白描画的线条特征。参见最后一段。)
2. (3分)A(“这样的画涵蓄着一种霸悍的气象”有误,“霸悍的气象”指的是“锋芒过多、力量外露”而产生的缺陷,而不是正确运笔的艺术效果。参见第一段中间部分。)
3. (3分)A(“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白描绘画作品”有误,“最早的”是“两幅帛画”,而不是“白描绘画作品”。作者表达的意思是,两幅最早的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是白描画,而不是说两幅帛画是最早的白描画。参见第一段开头部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4
在整个殖民时期,不论是对欧洲殖民者,还是对被他们压迫的非洲奴隶及本土的印第安人来说,烈酒都是艰难岁月中的一种慰藉。
对于印第安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烈酒,人们众说纷纭。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印第安人认为烈酒就像当地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而饮用者只有让自己完全喝醉才能产生这种幻觉。一位17世纪的法国研究者在介绍印第安部落时说道“他们非常喜欢酒精浓度高的饮品。但如果手边的饮品不足以让人一醉方休,他们往往不屑一饮。”如果手边的酒不足以让一大群人全部喝醉,那么这些酒就给一小部分人喝,其他人则在一旁看着。印第安人有“要喝必醉”的习惯,因此,当看到欧洲人有时选择喝葡萄酒时,他们感到非常纳闷。
我们且不说印第安人到底为什么对烈酒如此着迷,单说欧洲人,他们着实充分利用了印第安人的`这一习惯,在与印第安人进行土地和货物贸易时,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烈酒(如朗姆酒、白兰地等)。法国毛皮商人给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白兰地,对此,一位法国的传教士大加批评:“罪恶的白兰地交易让这些地区的印第安人变得残忍、暴躁和逆来顺受,我们在深表愤慨的同时,更要阻止这种罪恶交易,因为它回让人变得麻木和放荡。”然而,当地的法国军队不但不阻止这种交易,反而把保证白兰地的供应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因为这些酒一部分要卖给印第安人,另一部分要留着自己喝。
在墨西哥,自从西班牙人引进了蒸馏术后,麦斯卡尔酒得到了发展。它是墨西哥和中美洲人的日常饮料,经当地的阿兹台克人发酵制作的一种酒精浓度较低的龙舌兰酒蒸馏而成。后来殖民者使阿兹台克人和其他的当地印第安人爱上了麦斯卡尔酒,并逐渐离不开这种高浓度烈酒。1786年,墨西哥总督认为,既然印第安人如此喜欢烈酒,而这种喜好又能很好地帮助殖民者巩固统治,那么这种以酒治人的方法也完全可以用来对付北方阿帕奇人。他建议“这样,我们就能让他们有一种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必须依靠我们。”
在火器、枪炮、疾病、瘟疫和蒸馏饮品的帮助下,老牌帝国的殖民者成了新世界的统治者,烈酒帮助殖民者对成百万的人进行奴役和驱逐,帮助他们建立新国家,并帮助他们侵略异国文化,今天,烈酒不再与奴役和剥削联系在一起,但它仍然被人所用:由于它长时间不变质,飞机上的乘客总喜欢在行李中放上一瓶免费的烈酒;另外为了逃避消费税,消费者总是购买免征赋税的烈酒,这种行为不正是对朗姆酒经营者和威士忌爱好者传统的一种继承吗?
12.文章以“烈酒”为话题,先分析印第安人喜欢烈酒的缘由,再叙述殖民者以酒治人的行为,最后指出烈酒在今天仍然被人所用的情况。(4分)
【答案】喜欢烈酒 以酒治人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段意,注意从原文提取关键词,第②段中有“对于印第安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烈酒”,第④段中有“那么这种以酒治人的方法也完全可以用来对付北方阿帕奇人”,提取两个关键词就得4分。
13.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D 】
A.烈酒与印第安人
B.烈酒里的精神慰藉
C.酒瓶与异国文化
D.酒瓶里的殖民主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选用,注意标题一要能准确概括全文内容,二要生动有趣,吸引读者。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将“烈酒”与“殖民统治”结合论述。所以选D最为适合。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A.印第安人之所以对烈酒着迷,是因为它像某些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
B.印第安人如果不能一醉方休就谦让旁观的饮酒现象,表明民族传统习俗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C.法国传教士对“罪恶的白兰地交易”的批评,是源于法国的毛皮商和军队在加拿大的行为。
D.麦斯卡尔酒的发展和被利用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引进外国技术的时候,应警惕其负面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推断能力。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结尾卒章显志:“烈酒帮助殖民者对成百万的人进行奴役和驱逐,帮助他们建立新国家,并帮助他们侵略异国文化,今天,烈酒不再与奴役和剥削联系在一起,但它仍然被人所用”是告诉我们须警惕其负面影响。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
李琬
①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谈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胸中气闷,只想:就像城市夜晚的星星一样,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
②学校要搞话剧表演。那天我们几个在讨论剧本的事。有个情节是少女说出自己爱人的名字,我原本想要让少女羞涩些,结果是这一设想获得了一致的揶揄与批驳。只是一件小事,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
③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在这个被利益和欲望裹挟着、在大量信息里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里,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哥的一个侧脸,人们用冷眼瞥着这张曾经令人感动的面庞。人们不再关心内心曾有的不安与生涩,只是直露着一切。这一切快乐、痛苦、渴求、怨恨,它们的根系都是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洪流里。
④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真正的羞涩。我一次次问道,难道那素白衬衣扎麻花辫的女子,深埋着头拉着旧手风琴默默做梦的一羞涩,一去不返了吗?
⑤羞涩是可贵的。我之所以热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听苗歌,歌声轻快飞过山头又在情人的吊脚楼外敛足,盘桓着低回着,诉说内心迟迟未发出的感叹。听维吾尔民歌,那声音的源头是来自大漠的荒凉,唱歌的人用鼓声与歌喉的苍茫,词句与情感的炽烈来抵御荒凉。这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羞涩。听蒙古歌谣,唱着刚出生的小羊,把不肯喂奶的母羊唱得内心柔软了,唱出了晶莹的泪珠。让我倾心的还是彝族的海菜腔,飘忽不定,尽是善良灵秀的男女内心的吟咏与欢歌,蒙上了沉静素美的纱……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我心生敬意与倾慕。
⑥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稀缺。虽然我未曾事农桑,却常常渴望一个温厚纯良庄稼人那样的质朴和羞涩。对于羞涩的人,外部世界里种种功利的繁芜丛杂、根根攀攀令他不安,他只想着,哦,看这庄稼多高多壮实,都是我的`双手耕作的哦,此刻炊烟正在唤我,我应当回家。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
⑦羞涩是灵魂的镜子。面对着心爱的人,羞涩的女子低垂下头,此刻内心奔涌如大海而嘴唇缄默,此时她清楚地看见自己。热恋矜持与纯真,她读到自己内心的诗句。是的,羞涩就在你的体内,只耐着你的灵魂,照见你灵魂的真相。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艰辛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没有羞涩或故作羞涩的人就没有这面镜子,他看见的只能是自己生命虚无空洞的幻影。
⑧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做作、矫情的粉饰。如同一个远古的女子艰难跋涉途中,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前方葱郁的水草,脸颊被圆满火红的太阳映热,有了微醉般的羞涩。羞涩是我们生命里的大气象,我祈望着它不再衰败也不会死灭,执拗地坚韧地活在这越来越拥挤的世界上。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从话剧表演的小事洞察到现代社会羞涩缺失的重大社会现象。
B.文章首尾均提到“羞涩’’和“做作”,表明文章主旨是批评那些混淆了羞涩与做作的人。
C.本文的羞涩既指女子的表情,还包含人间真情以及人们对生命本质的回归。
D.第⑥段作者向往庄稼和炊烟,表明羞涩的质朴、真切与自然。
E.第⑧段描述远古女子的羞涩,旨在表现火红太阳映照下女子跋涉的艰难。
26、文中第①段对夏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7、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子“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的含意。(3分)
(2)文章第⑤段为什么说“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3分)
答案:
25.(5分)BE(B项,文章的主旨应该是通过羞涩丧失的现象,表达现代物质社会的人对回归生命本质以及恪守生活的信念和希望。E项,描述远古女子的羞涩,说明了真正的羞涩不是做作和粉饰,它蕴含了对信念和希望的恪守。)
26.(4分)描写了夏夜的闷热沉郁(1分)与都市的繁华(1分),烘托出作者的郁闷心情(1分),为后文写现代物质社会羞涩的丧失及对羞涩的向往作铺垫(1分)。
27.(6分)(1)(3分)现代社会追求物质利益,人们不再关心内心的不安与生涩(人们失去了浪漫的情怀),而羞涩是浪漫的表现,是稀有的、美好的、令人感动的。(每个要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2)(3分)表达内心的迟疑(或“矜持”),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与不安,对亲情与母性的赞美,表现了内心的善良灵秀与沉静素美(每个要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现代文阅读雨及答案07-23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6-19
《情谊》现代文阅读及答案06-15
现代文礼物的阅读答案02-02
《风筝》现代文阅读答案11-23
母亲给出的答案现代文阅读题答案06-16
《攒钱》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1-06
北国的春风现代文阅读及答案07-23
现代文阅读母亲的生日及答案07-29
《丁香结》现代文阅读答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