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的阅读答案

时间:2024-11-06 07:47:4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往事的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往事的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往事的阅读答案

往事的阅读答案1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晨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地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hàndàn,荷花的苞)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大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qī)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面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甲)___________的荷叶上面,聚了些(乙)_______________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丙)( ),我是(丁)(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解释文中画线点的字词。

  繁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A,B两个词语归位到文中甲、乙两处。

  A.流转无力B.勇敢慈怜

  甲: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比喻句,请根据上下文写出其恰当的喻体,

  这两个喻体依次是:丙:__________ 丁: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心中的雨点”是比喻的说法,第4自然段中__________这个词体现了它的本义。你还知道人们“心中的雨点”有哪些吗?试举三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四个字概括)

  1.(事情)多而且杂乱。

  凋落

  (意思对即可)

  2.甲:B;乙:A

  3.荷叶 荷花

  4.先是烦闷,不适意,这是因为雨声繁杂,雷声大作。后是感动,是因为看到荷叶勇敢地保护荷花,使“我”想到了母亲。

  (意思对即可)

  5.烦闷

  伤心、忧愁、恐惧。(答案不唯一)

  6.母爱伟大

  往事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晨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地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hàn dàn.荷花的苞)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大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qī)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面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甲) 的荷叶上面.聚了些(乙) 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丙)( ).我是(丁)(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解释文中画线点的字词. 繁杂: 谢: 2.将下面A.B两个词语归位到文中甲.乙两处. A.流转无力 B.勇敢慈怜 甲: 乙: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比喻句.请根据上下文写出其恰当的喻体. 这两个喻体依次是:丙: 丁: .4.文中作者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作简要分析. 5.文中“心中的雨点 是比喻的说法.第4自然段中 这个词体现了它的本义.你还知道人们“心中的雨点 有哪些吗?试举三个例子. 6.本文的主题是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往 事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喜欢.就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到繁杂的雨声.早起时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花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大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下列词语. 繁杂: 倾侧: (2)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深受感动.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句中“不宁的心绪 指的是什么?“我 深受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是什么意思. (4)你认为最后一个自然段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

  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把 字句和“被 字句.(1)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把 字句: “被 字句: (2)科学家带着植物种子飞上太空.“把 字句: “被 字句: (3)喧闹声吵醒了巨人.“把 字句: “被 字句: (4)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一只白鹅.“把 字句: “被 字句:

  语境注音我能行. 这白鹅.是一位即( )将远行( )的朋友送给我的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总是来占便( )宜.鹅便( )昂首大叫.似( )乎责备人们供( )养不周.于是.我总要在一旁侍候着.仿佛供( )奉大老爷一般.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字.更正在( )里. 这白鹅.是一位既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 )

往事的阅读答案2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小题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4分)

  国文老师

  朗读课文时的特点学生们的感受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教古文的老师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代课的老师同学们都被深深感动

  小题3:“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这一句话,在这一段文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生动的读书情景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2分)

  小题2: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的动作

  从此喜欢上了读辛弃疾的词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题3:照应前文或总结上文,生动地再现了老师当时读书入情的情景,突出老师的阅读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

  小题1:试题分析:概括主要事件首先要提取以下关键信息:“人物:两位国文老师、我;事件:生动的读书情景;结果: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影响”,联系原文,再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润色,便可概括出选文的故事。

  小题1:试题分析:选文主要讲的是教古文的老师和代课的老师读书的情景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特点是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的动作;对我的影响是“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代课的老师:特点——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对我的影响——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小题1:试题分析:“如今只要稍一回忆”总结了上文所写的两位老师的讲课情景,现在还能回忆起来,说明老师的朗读确实非常生动,并给作者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

往事的阅读答案3

  ①如烟的往事有许多,大都被我淡忘了,然而,独有那件雨天里发生的小事,却长久地印在我的心中,时时撞击着我的心,使我清醒,催我奋进。

  ②三年前的一个夏日,刚才还是蓝天,却忽然哗哗地下起雨来了。我赶忙去给妈妈送伞,真不巧,她没在,我又扫兴地往回跑。路上的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雨淋得直跑。我虽然打着伞,可风夹着雨点还是往脸上扫,雨不小呢!我慌忙地跑到单元门口时,不小心差点和一辆装满脏物的手推车撞上。我忙一抬头,哟,这小小单元门边的房檐下,竟站着好几个人呢,里头还有那个往日管扫地的`老妈妈,她好像以一种异样的热切的眼光在看我,我什么也没顾,就从她身边一擦而过,上了楼。

  ③我感到身上一阵冷,急忙换下被淋湿的衣服。雨越下越大,我赶忙去关窗户。透过雾气蒙蒙的雨帘,我漫不经心地朝下一望,突然,我的目光惊呆了,我又看到了那几个在房檐下的避雨人:那个往日默默扫地的老妈妈正来回挪动着脚步,她的旁边站着一位抱小孩的母亲,孩子正在蹬着腿脚,不用说他在大哭,母亲已经脱下了外衣包在孩子身上,还有……。我不敢再往下看了,我觉得他们会向我投来锋利的目光,那是热切的目光的落空。我颓然地向后退,窗户关上了,窗外的雨好像在冲刷我心灵的污点,我的思绪纷繁。

  ④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学会助人;戴上了红领巾,我意识到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佩戴金色团徽的那天晚上,我抄录了高尔基给他儿子信中的话:“……给永远比拿快乐……”,一丝甜蜜的回忆被哗哗地雨声打断了。我这是怎么了?我不是发誓,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给人留下鲜花和思想?我责问自己。透过窗外的雨帘,我看到了自己心灵深处自私的污点……我猛然抓起雨伞,冲出了家门。

  ⑤然而,在雨的世界里什么都没有了;他们不知在谁的帮助下走了。我转回身,呆立着,任凭雨点猛烈地砸在伞上,砸在我心上……

  ⑥三年过去了,这件小事却并没有过去,它总是闪现在我的眼前。让那些猛烈的雨点永远冲刷我人生道路上的污渍吧!

  这文章的中心和主要内容

  还有5和6段的理解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了三年前的一个夏日暴雨中,我因为自私没有帮助一些应该帮助的躲雨人,内心无比的自责。

  中心:做人要善于反省,有爱心,要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理解:

  5段:为自己没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感到懊悔、歉疚。

  6段:这件小事改变了我,使我不再自私,激励我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往事的阅读答案4

  《往事》 ①如烟的往事有许多,大都被我淡忘了,然而,独有那件雨天里发生的小事,却长久地印在我的心中,时时撞击着我的心,使我清醒,催我奋进.②三年前的一个夏日,刚才还是蓝天,却忽然哗_百度作业帮

  《往事》

  ①如烟的往事有许多,大都被我淡忘了,然而,独有那件雨天里发生的小事,却长久地印在我的心中,时时撞击着我的心,使我清醒,催我奋进.

  ②三年前的一个夏日,刚才还是蓝天,却忽然哗哗地下起雨来了.我赶忙去给妈妈送伞,真不巧,她没在,我又扫兴地往回跑.路上的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雨淋得直跑.我虽然打着伞,可风夹着雨点还是往脸上扫,雨不小呢!我慌忙地跑到单元门口时,不小心差点和一辆装满脏物的手推车撞上.我忙一抬头,哟,这小小单元门边的房檐下,竟站着好几个人呢,里头还有那个往日管扫地的老妈妈,她好像以一种异样的热切的眼光在看我,我什么也没顾,就从她身边一擦而过,上了楼.

  ③我感到身上一阵冷,急忙换下被淋湿的衣服.雨越下越大,我赶忙去关窗户.透过雾气蒙蒙的雨帘,我漫不经心地朝下一望,突然,我的目光惊呆了,我又看到了那几个在房檐下的避雨人:那个往日默默扫地的老妈妈正来回挪动着脚步,她的旁边站着一位抱小孩的母亲,孩子正在蹬着腿脚,不用说他在大哭,母亲已经脱下了外衣包在孩子身上,还有…….我不敢再往下看了,我觉得他们会向我投来锋利的目光,那是热切的目光的落空.我颓然地向后退,窗户关上了,窗外的雨好像在冲刷我心灵的`污点,我的思绪纷繁.

  ④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学会助人;戴上了红领巾,我意识到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佩戴金色团徽的那天晚上,我抄录了高尔基给他儿子信中的话:“……给永远比拿快乐……”,一丝甜蜜的回忆被哗哗地雨声打断了.我这是怎么了?我不是发誓,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给人留下鲜花和思想?我责问自己.透过窗外的雨帘,我看到了自己心灵深处自私的污点……我猛然抓起雨伞,冲出了家门.

  ⑤然而,在雨的世界里什么都没有了;他们不知在谁的帮助下走了.我转回身,呆立着,任凭雨点猛烈地砸在伞上,砸在我心上……

  ⑥三年过去了,这件小事却并没有过去,它总是闪现在我的眼前.让那些猛烈的雨点永远冲刷我人生道路上的污渍吧!

  ①段主要运用了____的表过方式,其作用是_____.

  第②自然段中说“那个往日管扫地的老妈妈”“以一种异样的热切的眼光在看我”,联系下文,说说这眼光中包含着怎样的希望.

  第③自然段写“我不敢往下看了”,这是为什么?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下面的场面太令我害怕了,那些人会看不起“我”,责骂“我”.

  B.因为下边有热切期待而又失望的目光,使"我"无地自容,使“我”自责.

  C.下面有人会批评“我”,指责“我”,令“我”难堪,使“我”抬不起头.

  第④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对第④自然段中“猛然抓起”、“冲出”两个词语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我”的悔悟,以及改正缺点的行动与决心.

  B.表现了“我”的动作迅速、利落.

  C.表现了“我”恍然大悟,突然想起了这件事、赶快去做的样子. 语文esslmkul20xx-12-16

  1.文章第1段主要运用了倒叙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2.希望我能够利用手上的伞,帮助这里的几个人,让他们可以离开这里回家.

  3.B

  4.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来自己小时候意识到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可是现在看到这么多人避雨却置之不理,突出自己心里的羞愧和自责.

  5.心理活动 动作

  6.A

往事的阅读答案5

  田际洲《清风岭往事》阅读答案

  扛着一袋衣物翻过清风岭,我到清风村时已是晌午了,可我还是顶着烈日不停地叫卖。大婶大姐小妹,买衣服裤子。随着我那脆亮的叫卖声,一下惊动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娘直朝我招手,我快步跑过去。老娘立即将我领进屋,问我吃了午饭没有,我说没有,老人家就叫我在她家吃饭。

  一听老娘请我吃午饭,我十分感动,马上答应下来,并说只要老娘喜欢哪款,只管挑就是。

  老娘告诉我,她本姓刘,婆家姓彭,儿子在村里当村长。老娘说时,显得十分自豪。不一会儿,彭家老娘就端出两盘菜子油炒的土豆片,外加一盘菜油炒的山鼠肉,山鼠是老人远房一个堂孙套来孝敬他的。我吃了午饭,就对老人家说,您看中哪款,随便挑就是,我少收两块算是饭钱。

  看到我吃完饭,老人家打开我的行囊,拿出我卖的衣裤一件一件地上看下瞧,既喜爱却又迟迟不开口。我一时没有搞明白,如果老人不想买,那为什么要招呼自己过去,还请自己吃午饭。我跟老人家说,大妈真想要一套,一套女装二十块,我就收十六块,刚好保个本钱。那时我们当地大米的市场价是八角钱一斤。

  看到我这么年轻,而又如此诚恳,彭家老娘就说。你可不要笑话,我上了年纪旧点儿破点儿没关系,可我就是想为我的儿媳买一条裤子,我的儿媳很勤啊,她一天下地干活,裤子破了好几个洞,连屁股都露了出来。可我手里没有现钱,但我儿子又不让给她买,我想用大米与你换,就怕你不干。

  我很是感动,心想这位彭家老娘真好,这么关心自己的儿媳。但我又想不明白,为啥老娘的儿子还是村长,不给自己老婆买裤子不说,又不让老娘给她买。二话没说,我就答应下来,用两套女式衣裤换下老大妈的四十斤大米,一看时间不早了,我扛着就往回走。那段时间我患了一种眼疾,一过傍晚就看不清东西。

  一爬上山梁,火红的晚霞把巍峨的清风岭涂抹得更加壮丽多彩。早已在山垭等侯多时的妹妹见我一到,马上接过我的背包觉得很沉,问我装的啥,为何这么沉。我说是大米,是一位大妈没有钱,就用大米换了一套衣裤,要我帮她带过来卖的。妹妹嘟着嘴说,你就不怕爸妈骂。

  我说不就花一点儿力气,帮大妈扛过来卖一下一样是钱嘛。我们攀着山石,沿着来时的山道下了山。

  回来不久,我的眼疾竟不治而愈。据当地一老中医讲,说我视力的恢复,完全得益于那山鼠肉,那可是上等的滋补品,比天麻、人参、燕窝凑效多了。

  过了几个月,我碰到中学同学陈一山,他从外面打工回来,他的家也是住在清风村,他的话更是让我吃惊。彭姓在清风村是大姓,彭立富又是村里唯一个高中生。选村长时,彭家老娘就以长奶的身份向全村的孙儿孑,j、女跪说好话让大家投他的票。

  那时候的村干部待遇特低,一年就那六百来块钱的补贴,凡是有点儿文化的年轻人都跑到外地务工去了,没人愿当。彭姓一些孙儿孙女不敢不听长奶的话,只好都在彭立富的名字上画上圈儿。

  三年之后,我在镇上开了一家百货批发部,这才与彭家老娘当村长的儿子彭立富和已当村女主任儿媳的刘玉玲见上一面,他们一家三口一起来这边镇上赶场,先到信用社取款,后到我开的百货批发部,付前次他为清风村几百名留守娃赊购鞋袜衣帽的货款。一些在外的家长都是将小孩的生活开支打在彭立富帐户上,由他代付。

  你过去为啥不给你婆娘买新裤子,还不让你老娘给她买?递上一支烟,我笑着问彭立富。他又摸出打火机,给我点上烟。不瞒你说,我就是怕她跑广东上海打工,她跑了咱村那两百多个娃咋办?他们的父母都出去了,他们每天都是要吃要穿,而且还要上学,我不委屈她又委屈谁去?是有点儿不近人情,可又有啥办法?我问,那她理解你吗?他说以前不理解,后来理解了。我又问,你现在还当村长。他说我不当谁又有来当,人都跑光了。但我没告诉他,自己不久前也接手了咱村的村主任一职。

  雨过初晴,我远远地望着他们一家三口在赶场的人流中隐没,又抬头望了一眼左前方那座巍峨的峻岭,岭上跨着一道绚丽的彩虹。我仿佛望见,彭村长扶着老娘拉着媳妇背着沉重的背篓,一直沿着那条连接彩虹的山道一步一滑地向上爬行。

  练习题: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彭家老娘请“我”吃饭,用大米换衣服裤子的行为,既体现了老人对晚辈的关心和体贴,也流露了老人不谅解儿子苛刻对待儿媳妇的情绪。

  B.小说对彭家媳妇刘玉玲的描写笔墨不多,主要采用了侧面介绍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一个生活简朴、勤劳坚韧、识大体的留守农村的妇女形象。

  C.村长彭立富有担当的精神,有坚定的信念,为大家舍小家,造福于村民,在他的鼓动和影响下,“我”也勇敢接手了自己村的村主任这一职务。

  D.文中多次出现景物描写,这些描写不仅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渲染了气氛,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强化了人物形象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E.发生在清风村里的故事很感人,甚至略带悲怆。其反映的当下农村的生活状况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与教育问题,引人深思。

  (2)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清风村,文章为何以“清风岭往事”为题?请简析作者的用意。(6分)

  (3)请简要分析“我”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4)“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小说情节设计的重要技巧,请在文中找出四处这种技巧的运用并分析其各自的作用。(8分)

  答案:

  (1)BE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

  (A错在“不谅解”,C错在“在他的鼓动和影响下”,D“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过于牵强)

  (2)①文章关键处均写到清风岭,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典型环境。②以“清风岭”为题凸显了山势的高大险峻,体现了恶劣而艰辛的生存环境,更有益于揭示主题。③以“清风岭”为题更能彰显彭家人执着坚守清风村的自我牺牲精神。④清风岭同时又巍峨壮丽,它影响和造就了美好品性的清风村村民。⑤清风岭是美丽的,发生在清风村的“往事”是美好的,两者交相辉映。

  (答对一点得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人物形象上,“我”的吃苦耐劳、善良淳朴的品质与彭家两代人的高尚人格一起丰盈了文章的内容。②思想内容上,“我”亦与彭立富相辅相成。“我们”的行为充分说明了无论在何时何地,总会有无私奉献的、勇于担当的人挺身而出,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③从叙事角度看,“我”是事件的见证者,贯穿全文,不仅节省了穿插串联的语句,而且使行文更加紧凑和真实。

  (意思答对即可)

  (4)①老人与“我”素不相识,却叫“我”在她家吃饭;其作用是为下文引出彭立富不给媳妇买裤子的原因做下铺垫。

  ②眼睛患有一过傍晚就看不清东西的疾病,吃了山鼠肉后竟不治而愈;其作用是表达了好人有好报的善良愿望,丰富了文章旨意。

  ③村干部待遇低,彭家老娘以长奶身份央求大家投票给彭立富;其作用是突出彭家两代人主动服务村民造福百姓的高贵品质。

  ④村干部收入少,付出多,我竟然也接手了自己村的村主任一职;其作用是说明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还是会有很多“有脊梁”的人挺身而出的,提升了文章的主旨。

  ⑤彭立富不给自己的媳妇买裤子,还不准老娘买给她。其作用是突出彭立富为大家舍小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4点给8分;作用可合起来作答,主要从结构技巧、人物形象、主题表现等三个角度切入,意思答对即可)

往事的阅读答案6

  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

  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

  世上什么不是往事呢?此刻我所看到、听到、经历到的一切,无不转瞬即逝,成为往事。所以,珍惜往事的人便满怀爱怜地注视一切,注视即将被收割的麦田,正在落叶的树,最后开放的花朵,大路上边走边衰老的行人。这种对万物的依依惜别之情是爱的至深源泉。由于这爱,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在看,在听,在生活。

  是的,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真正在生活。

  没有往事的人对时光流逝毫不在乎,这种麻木使他轻慢万物,凡经历的一切都如过眼烟云,随风飘散,什么也留不下。他根本没有想到要留下。他只是貌似在看、在听、在生活罢了,实际上早已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

  珍惜往事的人也一定有一颗温柔爱人的心。

  当我们的亲人远行或故世之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百般追念他们的好处,悔恨自己的疏忽和过错。然而,事实上,即使尚未生离死别,我们所爱的人何尝不是在时时刻刻离我们而去呢?

  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却是万劫不复。说到底,谁和谁不同是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沦落人?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和你所爱的人的相处,仿佛日子会这样无限延续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时光在飞快流逝,正无可挽回地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于是,你心中升起一股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时光劫掠。你还深切感到,平凡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幸福也是多么宝贵,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

  通过往事。

  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在这样一个灵魂中,一切往事都继续活着:从前的露珠在继续闪光,某个黑夜里飘来的歌声在继续回荡,曾经醉过的酒在继续芳香,早已死去的亲人在继续对你说话……你透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世界别具魅力。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据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我相信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样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这是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我要补充说:在乡村中,时间保持着上帝创造时的形态,它是岁月和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却被抽象成了日历和数字。

  在城市里,光阴是停滞的。城市没有季节,它的春天没有融雪和归来的候鸟,秋天没有落叶和收割的庄稼。只有敏感到时光流逝的人才有往事,可是,城里人整年被各种建筑物包围着,他对季节变化和岁月交替会有什么敏锐的感觉呢?

  何况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活得愈来愈匆忙,哪里有工夫去注意草木发芽、树叶飘落这种小事!哪里有闲心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被简化为尽快地赚钱和花钱。沉思未免奢侈,回味往事简直是浪费。一个古怪的矛盾: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没有生活。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到头来发现一辈子真短。怎么会不短呢?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一眼就望到了头。(取材于周国平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开篇使用对比手法,叙述了对往事的两种不同态度,突出了“珍惜往事才是真正在生活”的观点。

  B.在对生命的感叹中,作者用“时光劫掠”这个词语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生命短促的无奈、悲观和绝望。

  C.第四部分引用库柏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人类在创造城市文明的同时,也消磨掉了对往事的敏锐感觉。

  D.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想象、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意蕴深刻丰富,富有感染力。

  E.文章结构清晰,逐层递进。层层深化的文意中,蕴含了作者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17.第三部分画线的“你透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一句中“活着的往事”指的什么?(4分)

  18.简析第三部分画线的“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样一口水井”一句的表达效果。(5分)

  19.文章最后,作者抒发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的感慨,你是否认同?为什么?(200字左右)(10分)

  参考答案

  16.BC(4分。每项2分)

  17.答案示例:“活着的往事”指活在你心中、带给你深切感受和体悟的自然和社会的风物人情。(4分。“活在你心中、带给你深切感受和体悟”2分,“自然和社会的风物人情”2分)

  18.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纯真、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憧憬的童年是我们心中爱和希望的源泉,把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化作了具体的“童年”“沙漠”“水井”,化抽象为具体,独特新颖。(5分。修辞手法1分,句子理解1分,艺术效果2分,语言表述1分)

  19.给分要点:①表明观点;②结合文本或列举其他事例或联系现实作合理分析;③层次清楚;④语言通顺,表述规范,书写工整。(10分。观点不明,或缺乏分析,或层次不清,1-3分;有观点,有分析,表述较通顺,层次较清楚,4-5分;观点明确,分析充分,层次清楚,表达顺畅;6-8分;观点明确,分析深刻,层次清楚,语言优美,9-10分)

往事的阅读答案7

  岷江的流向没有改变。从石板溪到叉鱼寺,水流正东。江南是我的故乡塘坝,江北一道小溪,叫石马河。溯溪而上,行五六里,丘陵间一片田原,茂竹半掩农舍,便是我的外婆家了,地名二房坝。

  二房坝是我儿时寒暑假必去的所在。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一人是拄手杖的。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和我是不干活的。我是客人,又小,只管玩耍。外公则天天拄着手杖,到两里路外的观音寺吃茶。观音寺是平安乡的首府,总共不到30户人家,民居的屋顶覆盖着窄窄的石板街道,街道上稍宽的地方设有茶桌。这个只有二三千人的小乡,一乡的头面人物,大抵坐在茶桌周围的竹椅上。

  外公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人物:全乡只有两户人家的子弟在外面读大学,他一人便供给了全乡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他曾对我说过,供舅舅上学,他花费了16石谷子。一个10亩田产的地主家庭,要供成一个大学生,其艰难可想而知。

  他要让儿子也感受这种艰难。假期回家,舅舅不能享有外公和我的特权,他必须劳动。临开学了,须得卖米以筹学费,舅舅得与佃户张世华一道,将稻谷加工成大米。把谷子从谷仓放出来,一担担挑到擂房里去擂了,用风簸风它,吹去稻壳。再挑到半里之遥的长瓦房,那儿有个碾房,碾去米糠,使糙米变成精米。再挑回来,风去米糠,过筛,去掉碎米。每道工序,张世华干,舅舅一样地干。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谷仓渐空,学费才足。舅舅已深知这些钱来之不易(纵然那稻谷已从佃农那儿剥削过来,是现成的),可以离家赴校了。

  舅舅是修农学的。先上县农中,继而就读省高农,毕业后,到灌县林场工作了两年才考上了金陵大学,上这所大学也是外公的命令。毕业后就业于台北。正在这时,外婆病逝了。外婆病笃之际,外公叮嘱我的母亲千万不要告诉舅舅,希望儿子不为母病所累,在外继续发展。但我母亲还是给舅舅写了信,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母亲写信,舅舅还乡,都是违背外公意愿的事。但子女此种行为却是父亲教育的结果,陈氏家风使然。陈氏祖先,自湖北麻城入川,垦殖于二房坝以来,外公已是第七代了,代代相传,恪守孝道。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要求子孙缅怀并继承先辈的美德。外公事母至孝。他年轻时往往外出谋事,每离家,总先去乡场卖肉的所在,给屠户打个招呼:每逢赶集便给家里送肉,让老母常有肉食,待他归来一并结账付款。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

  母亲是外公的女儿,外公的孝行也在她这里流芳。年事渐高,外公已不再外出谋生,每年总得有几个月住在我家。吃饭的时候,外公面前有一个碟子,专属于他。那碟子很小,孔乙己叉开五指即可罩住的那种,人们吃豆花时用它盛蘸水,而在外公面前则是母亲特备的精肴,比如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我和弟弟的眼睛,不免馋住那个小碟,老人也总是给外孙的碗里拈上一枚。眼见那碟子里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又害怕母亲责备的眼神,而外公又给我们各拈一枚。时至今日,难禁内疚: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1.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答:

  2. 标题中“二房坝·外公·蘸水碟”三个词语表明了文章的思路,按提示填空。(4分)

  开篇写二房坝点明了 ,二房坝享有特权的是外公,由此推出了文章描写的 ;因为外公是全乡的头面人物,一方面他艰难地供成了全乡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中的一个——我的舅舅,另一方面他把祖德孝行传给了他的儿子和女儿——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将外公接到家中赡养,用蘸水碟为他特备精肴,我和弟弟馋住了碟中的精肴,以上构成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小小的蘸水碟盛满了 之情,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答:

  ②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答:

  4. 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5. 文中说:“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联系全文想想,外公的言行是否矛盾?为什么?( 4 分)

  答:

  1. (4分)答:外公是一个教子有方的,恪守孝道的,慈爱的老人(地主)(头面人物)。(以上三点答正确一个给2分,正确两个给3分。)

  2. (4分)答:故事发生的地点(1分)、主要人物(1分)、外公当年的慈爱与作者今天的愧疚(2分)

  3. (4分)①(2分) 答:“毅然”是说舅舅果断迅速地辞去职务,没有丝毫的犹豫。(意思相近即给分)②(2分)答:“剥蚀”是说外公一点一点地克扣,削减自己菲薄的待遇。(意思相近即给分)

  4. (4分)答:这句话既是陈氏家教的追求,又是陈氏家风的真实反映(写照):祖辈的美德已经代代相传(2分);“祖德流芳”揭示了文中人物行为的原因(1分),同时也是文章的情感线索(1分)。(注意:其他答案如果言之有理,也酌情给分)

  5. (4分)答:不矛盾(1分);外公不是言行不一的人,这样做是由于他认为行孝道并不是要守在父母的身边,否则当初他年轻时就不该离开老母到外谋事,也不会命令舅舅考取金陵大学(2分);外公更看重的是儿女要有发展,要有成就,为祖上扬名(1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往事的阅读答案8

  (三)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共15分)

  犁尖上的往事

  在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好日子,好日子呀。”

  当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毛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端详着他的犁。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

  转眼谷雨,阳雀子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红灯笼。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

  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

  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

  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摞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哐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佬麻利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风……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哐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

  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

  (选自《经典美文》2021年第4期,有改动)

  13.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写故乡自古便有崇尚耕读传家的遗风,这样写开门见山,易于进入回忆的情境。

  B.文章描写父亲对犁的态度,实际上代表了农人对农耕工具的态度和对土地的深情。

  C.文章中两处描写犁“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虽寥寥几笔,但意味深长。

  D.现在的机械化农业不需要使用犁这样的传统农具,对此作者有深深的遗憾。

  1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文中的农事活动,请完成下面的“助读小卡片”。(4分)

  农耕时节

  农事活动

  ①

  擦拭、敲打型

  谷雨时节

  ②

  ③

  ④

  冬天

  新铸犁头

 15.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3分)

  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16.作者对“铸犁头”作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5分)

  答案:

  13D

  14①初春②犁田③霜降④上油保养

  15通过对父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对犁田场景的有声有色的描写,生动具体的描绘了真实的农耕活动。

  16、呼应题目,“犁尖上的往事”,选取冬日故乡这一热闹的场面,作为记忆中最有印象的场景和事件,符合回忆真实,富有生活味儿;紧扣主题,农人精心打造、爱护农具,体现了对农耕活动的重视和热爱,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旧事的怀念。

往事的阅读答案9

  往事(十四)

  冰心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搁笔。

  每次和朋友谈话,谈到风景,海波又侵进谈话的岸线里,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默然,终于无语。

  一夜和弟弟们在院子里乘凉,仰望天河,又谈到海,我想索性今夜彻底地谈一谈海,看词锋到何时为止,联系到何处为极。

  我们说着海潮,海风,海啸……最后便谈到海的女神。涵说:“假如有位海的女神,她一定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我不觉笑问:“这话怎么讲?”

  涵也笑道:“你看云霞的海上,何等明媚;风雨的海上,又是何等的阴沉!”

  杰两手抱膝凝听着,这时便运用他最丰富的想象力,指点着说:“她……她住在灯塔的岛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岛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

  楫忙问:“大风的时候呢?”杰道:“她驾着风车,狂飙疾转的在怒涛上驱走;她的长袖拂没了许多帆舟。下雨的时候,便是她忧愁了,落泪了,大海上一切都低头静默着。黄昏的时候,霞光灿然,便是她回波电笑,云发飘扬,丰神轻柔而潇洒……”

  这一番话,带着画意,又是诗情,使我神往,使我微笑。

  楫只在小椅子上,挨着我坐着,我抚着他,问:“你的话必是更好了,说出来让我们听听!”他本静静地听着,至此便抱着我的臂儿,笑道:“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

  我肃然——涵用折扇轻轻的击他的手,笑说:“好一个小哲学家!”

  涵道:“姊姊,该你说一说了。”我道:“好的都让你们说尽了——我只希望我们都像海!”

  杰笑道:“我们不配做女神。也不要‘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

  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的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我的话太乏味了,楫的头渐渐的从我的臂上垂下去,我扶住了,回身轻轻地将他放在竹塌上。

  涵忽然说:“也许是我的书看得太少了,中国的诗里,咏海的真是不多;可惜这么一个古国,上下数千年,竟没有一个‘海化’的诗人!”

  从诗人上,他们的谈锋便转移到别处去了,——我只默默地守着楫坐着,刚才的那些话,只在我心中,反复的寻味——思想。

  小题1:涵说海的女神“艳如桃李,冷如冰霜”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小题2:涵和杰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海的女神”这一形象加以描述的?(3分)

  小题3:怎样理解“海太大了,我太小了”的含义?通过这句对话,你认为三弟楫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

  小题4:请概括作者在文中回忆了怎样一件往事?作者所说的“海化”青年应当具备哪些品格?(6分)

  小题5: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5分)

  小题1:(2分)云霞的海上,何等明媚;风雨的海上,又是何等的阴沉!

  小题2:(3分)海的女神的容貌、装束(穿着)、动态三个方面。

  小题3:说出了海宽广的品格;与大海相比人的渺小;凸现作者以海寄托自己之志。(3分) 可以看出“楫”是个天真、机灵、有点哲学头脑的儿童形象。(2分)

  小题4:(6分)冰心与三个弟弟在院子里圈坐乘凉聊天,谈到海,为海塑像,并从海的女神的丰姿中寻悟人生的理想境界。(2分)温柔、沉静、超绝、威严、神秘有容、虚怀广博。(4分,答对四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5:首尾呼应。(1分)好处:(1)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海对“我”思想的深刻影响。(2)开头两次提到嫌海太单调了,常因此搁笔无语,结尾以反复的寻味作结,启迪读者去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美和潜在的能量,进一步拓展了文章内涵的容量和情感的深度(每点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找到此句所在文中的位置,阅读上下文内容,抓住“艳”“冷”两字,在上下文中搜寻意义相关的`句子摘引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在文中找到描述“海的女神”形象的文段即第六、七两段,分析描写的内容,从描写的角度来概括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文中写“楫”的文字并不多,找到文中有关内容:(楫)笑道:“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我)笑说:“好一个小哲学家!”,以此概括“楫”这个孩子天真的形象。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第三、四段“一夜和弟弟们在院子里乘凉”“我们说着海潮,海风,海啸……最后便谈到海的女神”两句来概括事件。在文中找到“海化青年”一词所在的位置,即第十三段“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从中摘选关于“品质”的词语作答即可。

  小题5:

  试题分析: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理解,文首文尾作者都写到对“海”的态度,点明前后呼应的方法。文首作者说“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搁笔”,而文章最后作者又阐发了由海感想到的诸多的人生认识,由平凡之中见不凡之意义,从文意的加深和对作者的启迪作用来概括这种写法的好处。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往事(十四)冰心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我嫌太单调..”主要考查你对记叙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记叙文阅读记叙文:

  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

  记叙文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记叙文特征: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

  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写人的记叙文;

  2.叙事的记叙文;

  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

  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

  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

  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

  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九、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

  准确,生动。

  十、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十一、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及主要经过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7、侧面描写记叙文表达方式区分:

  1叙述: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

  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

  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抒情:

  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议论:

  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

  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

  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叙述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区分:

  第一人称:

  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

  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第三人称:

  用“他、他们”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记叙文的阅读题步骤: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与“往事(十四)冰心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我嫌太单调..”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往事的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季老往事唐师曾

  ①年届90的季老先生,老僧入定般呆坐未名湖畔已近4个小时,可他那只心爱的小白猫仍端坐树端,丝毫没有下树回家的意思。老年白内障、顽固的耳疾使东方哲人耳不聪目不明,但这绝不妨碍他认真护卫树顶上嬉戏的小生命。“土猫能活十几岁,洋猫也能活七八岁,就是得严加看管,现在人心不古,有人吃猫,也有人以贩猫为业,猫贼太多。”

  ②整整30年前,一位刚刚考取北大的学兄兴高采烈地到北大报到。由于初进京城,人地生疏,战战惶惶。一个人肩扛手荷,好不容易找到设在大饭厅的新生报到处,注册、分宿舍、领钥匙、买饭票……手忙脚乱中把行李托付给一位手提塑料网兜路过的老者。东奔西走,待忙过一切,已时过正午,这才想起扔在路边托人照看的行李,当即吓得灵魂出窍。一路狂奔着找回去,只见烈日下那位光头老者仍呆立路旁,手捧书本,悉心照看地上懒洋洋的行李。学兄对老者千恩万谢,庆幸自己吉人天相,头一次出远门,就碰上好人。次日开学典礼,只见昨天帮他看管行李的那位慈祥老者,竟也端坐主席台上。学兄找人一问,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学兄再次差点吓死过去。

  ③许多年后,季老对这段故事记忆犹新。他说一位由穷乡僻壤乍到京城的穷学生的全部财产只有一个铺盖,能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托付给素昧平生的我,不亚于以身相许,是对我的极端信任。对信任,得认真对待。

  ④季老对事认真,对人认真,对学问更认真,事事讲资料、讲考据。一日我与两位校友到季老先生家闲坐,一学兄说起张中行应算季老同学,季老侧首思索半天,认真答道,张中行年龄比我大,上学比我早,毕业比我晚,应称校友,不是同学。该学兄又问钱钟书学问如何,季老再次侧首思索半天,说虽是同学,但隔行,从未研究过。对未研究过的东西,无法评论。这种刻板的认真,也许是季先生早年留德的印记。季羡林现在能操8种语言,印度梵文、小乘巴利文、隋唐吐火罗文、俄文、南斯拉夫文、德文等。问其哪种外语最最擅长,答曰应该是德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季羡林在德国住了十年,身上的语言功夫,大多是当年在德国奠定。

  ⑤几十年来,季老每天凌晨4时准时工作,直到晚10点,认真得让人无法置信。紧张工作之余,季老对国内外来信,每信必复,透着贯穿一生的严肃认真。

  ⑥平时来找季老题字的人很多,写字是件很累人的事。除非秘书肯挺身挡驾,否则成年累月,群雄环伺,病房正中央一张大床,老人家足不良于行,想躲也没处可逃。季老太好说话,人家让写什么,就写什么,一律童叟无欺,照单全收。90多岁的老人,风烛残年,抖抖地写字,令人心痛。受身体和情绪影响,睿智的大脑只能在用什么笔上动动学问:铅笔、圆珠笔、签字笔、钢笔、马克笔、自来水毛笔……真正蘸墨汁挥毫的传统毛笔。

  ⑦有客人来,季老总是正襟危坐,极认真地回答来宾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有个别不懂事的闲人,得寸进尺,拍先生肩,上先生床,提些四六不着的要求,让人摸不着头脑,先生也不以为忤。有一次,一位爷硬逼着季老回答:香港是饶宗颐厉害,还是金庸厉害。我在一边早已面露愠色,按剑而立,而先生还在那里认真恭候。实在累极了,就回话渐少,直至点头不语,最终双目微合,仿佛老僧入定,让自己的灵魂暂时逃离苦海。要是谈话投机,一定侃侃不止,满面春风,对答如流,灵光一现的偈语不断。

  ⑧1979年,我在北大国政系上一年级,社科院一位前辈托我给季老家带东西。推开朗润园北面某某公寓一扇木门,第一次看到季老先生正坐在重叠如千山万壑的书堆中用功。堆在桌上的各种参考书比我还高,书中夹着纸条、卡片、种种索引,一副做大学问的认真样子,令我肃然起敬。我冒失地往沙发上一靠,竟压着一堆睡觉的猫咪。季老是中国的国宝,猫咪是季老的家宝。

  ⑨20年弹指过去,季老还是当年那身蓝布中山装,“我很保守,到哪都这么穿”。30年来,季老的猫或死或丢换了一批又一批,当年他撒在未名湖后湖朗润园一带的莲子已是一片残荷。日月荏苒,可季老侍弄小动物、接人待物、研究学问依旧认真如故。

  ⑩季先生是时下罕见的.清醒、冷静、智慧的知识分子,祝他老人家脚踏莲花,往生净土。

  1.文章通过对季老往事的回忆,集中表现季老的什么特点?试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有几处写到了季老的猫?写猫对表现季老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你从季老身上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可结合自身实际作答。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文章通过对季老的回忆,集中表现了季老认真的特点。如:一位新生将行李托付于他,他头顶烈日,悉心看管行李,在他看来那是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对信任,得认真对待。

  2.三处。文章中心主要围绕季老认真来谈,其中一个方面讲的就是他侍弄小动物认真,这样写更能突出季老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极为认真的。

  3.〔示例〕从季老身上获得的启示是: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应该认真。尤其我们是学生,更需要认真。比如在学习上,认真才可能把知识掌握得更扎实;比如在待人上,认真才会让我们结交真正的朋友。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应该是认真的。(开放型命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往事的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11—15题。(12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选自《往事依依》)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回忆的往事。(2分)

  小题2:.两位国文老师的讲课对作者产生了哪些影响?(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小题3:.文中加点的“这种感情”具体指什么?(2分)

  小题4:.“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这句放在段尾有何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小题5:.“观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于漪老师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请用简要的话语刻画你的一位小学老师的讲课情态。(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中学时代“我”的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情形。(意思对即可)

  小题1:①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②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③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小题1: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小题1:再次强调当年两位老师讲课情态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深。

  小题1:略

  略

往事的阅读答案12

  《往事》阅读答案①烟往事有许多,大都被我淡忘了,然而,独有件雨天里发生小事,却长久地印我心中,时时撞击着我心,使我清醒,催我奋进 .②三年前夏日,刚才还蓝天,却忽哗哗地下起雨来了.我_百度作业帮

  《往事》阅读答案

  ①烟往事有许多,大都被我淡忘了,然而,独有件雨天里发生小事,却长久地印我心中,时时撞击着我心,使我清醒,催我奋进 .

  ②三年前夏日,刚才还蓝天,却忽哗哗地下起雨来了.我赶忙去给妈妈送伞,真不巧,她没在,我又扫兴地往回跑.路上行人被突其来雨淋得直跑.我虽打着伞,风夹着雨点还往脸上扫,雨真不小呢!我慌忙地跑单元门口时,不小心差点和一辆装满脏物手推车撞上.我忙抬头,哟,小小单元门边房檐下,竟站着好几人呢,里头还有那个往日管扫地老妈妈,她好像以一种异样热切眼光看我,我也没顾,从身边擦而过,上了楼 .

  ③我感身上一阵冷,急忙换下被淋湿的衣服,雨越下越大,我赶忙去关窗户.透过雾气蒙蒙的雨帘,我漫不经心地朝下一望,突然,我目光惊呆了,我又看了那几个在房檐下避雨人:往日默默扫地老妈妈正来回挪动着脚步,她的旁边站着位抱小孩的母亲,孩子正蹬着腿脚,不用说他在大哭,母亲已经脱下了外衣包孩子身上,还有…….我不敢再往下看了,我觉得他们会向我投来锋利的目光,那是热切的目光的.落空.我颓然地向后退,窗户关上了,窗外雨好像冲刷我心灵的污点,我的思绪纷繁.

  ④很小的时候,母亲教育我要学会助人;戴上了红领巾,我意识到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佩戴金色团徽的那天晚上,我抄录了高尔基给他儿子信中的话:“……给永远比拿快乐……”,一丝甜蜜的回忆被哗哗地雨声打断了.我这是怎么了?我不是发誓无论走哪里,都要给人留下鲜花和思想?我责问自己.透过窗外的雨帘.我看了自己心灵深处自私的污点……我猛抓起雨伞,冲出了家门.

  ⑤然而,在雨的世界里什么都没有了;他们不知在谁的帮助下走了.我转回身,呆立着,任凭雨点猛烈地砸伞上,砸在我心上……

  ⑥三年过去了,件小事却并没有过去,它总闪现我眼前.让些猛烈的雨点永远冲刷我人生道路上的污渍吧!

  文章第1段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中说:“那个往日管扫地老妈妈”“以一种异样热切眼光看我”,联系下文,说说这眼光中包含着怎么样的希望.

  第4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文章第1段主要运用了倒叙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2.希望我能够利用手上的伞,帮助这里的几个人,让他们可以离开这里回家.

  3.B

  4.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来自己小时候意识到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可是现在看到这么多人避雨却置之不理,突出自己心里的羞愧和自责.

  5.心理活动 动作

  6.A

往事的阅读答案13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我站起,双手支颐〔颐(yí)〕颊、腮,也指下巴。,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中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骀(dái)荡:使人舒畅。〕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狎(xiá)习:亲近、领略。〕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的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为着去国离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但是,惟一的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的很!”

  我不言语。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的歪在床上。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我一念至诚的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失望的心情,不愿他再兴起。而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的起了悲哀!

  丝雨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栏,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动!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愿海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1923年8月28日,太平洋舟中。(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

  1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6分)

  —————————————————————————————————————

  1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4分)

  ——————————————————————————————————————

  13、“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

  (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用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

  答案:

  11、①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然的不变与永久。②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通,更能感受彼此的深切情意。③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

  12、从“我”提出到灯塔上去(紧张期待)——据理说明看守灯塔最有诗意的生活(兴奋憧憬)——一遇父亲的“障碍”,“我”爽快刚毅的执着精神,表示自己不怕冷寂,也不怕生病……(坚定执着)——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帐惘与不悦,失望与沉思(失望无奈)——父亲的启迪有了新的思索。最后用一些表现情感发展的词语来表述即可。答案示例:紧张、期待兴奋憧憬坚定执着失望无奈。

  13、答案示例:①深化文意。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②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③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感受。

  14、答案示例:(1)①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②将往事与现实贯穿起来,展现我的成长过程。③引发我对灯台手的颂扬与羡慕之情,进而表达我对为着众生的奉献者的赞美。

  (2)示例一“我”放得下。“我”与父亲的对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理想。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守的理想彻底告别。

  示例二“我”放不下。海上望见灯台后,“我”回忆往事,心中产生了理想没有实现的悲哀;文末“我”对灯台守致以无上的颂扬与羡慕。这都说明“我”内心其实放不下当灯台守的理想。

  示例三“我”理智上放得下,情感上却放不下。“我”认识到当灯台守的理想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海上望见灯塔后,“我”为理想未能实现感到悲哀,这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往事的阅读答案14

  阅读《往事依依》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12)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于漪《往事依依》)

  10、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2分)

  11文段中的雕镂和镌刻在注释中都解释为雕刻,既然意思相同,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呢?谈谈你的理解。(2分)

  12、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3分)

  国文老师

  朗读课文时的特点

  学生们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

  教古文

  的老师

  代课

  老师

  13、仅根据上文内容,试简要归纳出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观。(2分)

  14、联系实际,敞开心扉,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语文老师简要说说他的教课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0描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生动的读书情景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

  11为了避免重复,使语言富于变化(1)。两词各有侧重,雕镂侧重于雕刻的精细,镌刻侧重于刻的印迹深。 (1)

  12、(3分,答对2格得1分,不设0.5分。意思对即可,完全照搬原文扣1分。)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的动作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感情

  从此喜欢上了读辛弃疾的词

  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

  同学们全被深深地打动

  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3不设统一答案。答题要点:要以情动人,应以朗读为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4没有标准答案。(3分。按内容是否深刻、语言是否通顺分3、2、1给分

往事的阅读答案15

  阅读下面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 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 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 人 怎么了?

  男 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 人 噢?

  男 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 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 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 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 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 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 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 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 人 那,咱们喊喊?

  男 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姓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2.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做简要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舞台说明)。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意对即可)

  3.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意对即可)

  4.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5.“略”。

【往事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往事》阅读参考答案06-03

《往事》阅读参考答案(通用)07-27

《巧克力往事》说明文阅读与参考答案06-14

《等》阅读答案04-28

马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阅读答案09-18

黄土阅读题答案 黄土阅读答案04-02

《阅读的愉悦》阅读答案02-02

《建筑的阅读》阅读及答案08-26

鹤阅读附答案|说正阅读答案05-17

触摸春天的阅读答案 触摸春天阅读答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