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阅读以及参考答案
语文阅读以及参考答案1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②立于市,人莫③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④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⑤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⑥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接连。②三旦:三天。③莫:没有。④还:通假字,通“旋”,旋转,绕圈子。⑤朝:早晨,也指一天。⑥一旦:一天,这里指“一会儿”的意思。
译文:有个人要出卖骏马,接连三天站在马市上,却没有人知道他的马是骏马。这个人找到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接连三天待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本文出自精灵妈妈网。希望您给帮帮忙,去围着我的马转个圈儿看看它,临走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花费。”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转圈儿看了一看,临走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很快,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1、“一旦而马价十倍”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请引用文中语句回答。
2、本文所说明的道理与《马说》一文有什么相通之处?
3、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臣有骏马欲卖之 B.愿子还而视之
C.去而顾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4、下列各句对省略的部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莫与言(骏马) B.(余)乃重修岳阳楼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 D.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答案:
1、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2、都说明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也可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如仅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D
4、D
5、伯乐于是就(接受了这个请求),走过去围着那匹马转圈儿看了一看,临走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很快,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语文阅读以及参考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这一连串的自我追问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哲学命题。家谱,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线索。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②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私修?因为缺乏记载,至今不得而知。据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体现。上古,尤其是实行分封制的朝代,如西周,统治者的儿子们谁能封王、袭爵,一排家谱便一目了然。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到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的现象。
③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家族关系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根”,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体现就是在家谱中占有一个位置。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④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王侯将相,但是家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对于研究民风民俗、民族迁徙、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流行病和遗传病研究等都很有帮助。
⑤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百姓家族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平民化的寻根意识,正以不可小觑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走进千万普通家庭。在泛着岁月光泽的历史黄卷里,古旧家谱中附着的诸多人文价值正日益显现……
⑥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中,生命变得更加具有质感。在这种真实的触摸中,一扇扇记忆之门渐次打开。人文人文,有人,才有文。家谱不是人口统计表这么简单,而是一部人的学问。家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家谱的内核。家谱是符号,真正重要之处在于这一符号背后的文化认同。有人这样说:“家谱是什么?是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了“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⑦家谱是活的精神,涵育了家族的文化,也注入了家族的情愫。继往事知来者,家谱体现着生命与生命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对一个家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谱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家谱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把精神代代相传,其中的家风、家训更有强大的教化作用,让一个家族不偏离主线。
8.下列对“家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谱为解答人对自我追问的哲学命题,提供了答案。
B.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我国第一部家谱出现在先秦时代,开始时为适应政治与社会需要,主要是官府修谱。
C. 家谱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家谱这一符号的背后附着了文化认同。
D. 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同时由家谱形成了宗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由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中国古代构建社会价值体系的方式同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B.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家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缺少了家谱,中国历史由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构成的历史资料就无法完整。
C. 继往事知来者,家谱让生命找到了彼此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也让每个人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有所归依。
D. 家谱中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视的东西,没有家谱,也就没有中国文化。
10.请根据文章的3-7段,分条概括家谱的作用。(3分)
8.C 9.D
8.答案详解:( A项应为“提供线索”,“提供答案”说法过度;B项错在“第一部家谱出现在先秦时代”,原文为“缺乏记载,至今不得而知”;D项错在“由家谱形成了宗族制度”,原文为“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
9.答案详解:(“没有家谱,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表述绝对化)
10.答案详解:①家谱是宗族制度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②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③家谱可以“寻根”,既体现文化认同,又看到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④家谱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1点1分,3点即可满分)
语文阅读以及参考答案3
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现在过春节的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回到前骑半个小时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的年代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这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关系也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的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1.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3分)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可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体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1C(A项中传统教育的弊端与大数据教育的产生并没有因果关系,由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技术的出现不可逆转地发展着大数据教育;B项张冠李戴,由原文第一段“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与原文第二段“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对比可知,选项说的是大数据的特点而非大数据教育的特点;D项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而非第二门,用排除法,故选C)
2C(A、B、D选项在文中第三段第一句、第一段倒数第二句、第一段第二句皆有提及,而C选项凭空捏造,与原文无关,故选C)
3D(由原文第四段倒数第二句可知,大数据教育可能使得“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不能直接推断出“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故D项错误)
【语文阅读以及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于园阅读以及参考答案07-20
怪人阅读理解以及参考答案07-17
礼物阅读以及答案05-31
垂柳阅读参考答案10-14
《往事》阅读参考答案06-03
《麻雀》阅读参考答案06-14
星星阅读参考答案06-20
《手》阅读参考答案06-20
《荠菜》阅读参考答案07-28
花事阅读参考答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