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常识技巧

时间:2022-04-08 08:21:47 运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野外生存常识技巧

  野外生存活动自从“军转民”以来,作为一种有益身心并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更加强调如何在去接近大自然,去探索我们未知的精彩世界。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野外生存常识技巧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水的净化

  雨水质浑浊,水源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河塘水的浑浊度极高时,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净化。

  一般把水放在桶、缸和盆中。然后将压碎的明矾装入加矾筒(用竹筒一根,在筒底竹节处钻20-30个小孔,打通中间竹节)内;或用纱布包好,绑在木棍上,放入水中,按一定的方向搅动,先快后慢,搅3—5分钟,等出现有絮状的东西后静置半小时,让絮状物沉淀,水即澄清。亦可将明矾粉直接加入水中,剂量多少看水的浑浊情况而定,一般每担水加1钱左右。然后按一定方向搅动数分钟,等出现絮状物后静置澄清。还有一个获得水资源的有效途径就是绿色植物。

  有些植物自身的结构就适于贮存水分,像竹类中空的节间或香蕉树家族植物叶茎的基部都可能贮有水。植物的蒸腾作用也能为你提供水分,用一个透明塑料袋套在枝叶浓密、生长旺盛的嫩枝条上,袋口朝上扎紧,则树木根须从地下若干米处汲取的水分就能源源不断地通过叶面蒸发并冷凝在你的袋中供你享用。如果你有充分的植物学知识并能辨别的话,了可通过信用它们来补充水分。

  第二:宿营地的选择

  宿营地的选择有几个最重要的原则,一是安全,二是方便,第三才是考虑舒适性。理想的宿营地应背风、向阳,而且附近有可得用的充足水源。不要选择山顶的开阔地,这里风会很大,山谷底会聚集下沉的冷空气,潮气很重。山腰的平地是接纳雨水的好地方,但很潮湿,不宜先做营地。在山崖下宿营要防备落石与雪崩,如果不能保证万全,最好另择其地。营地安扎在距水源太近的地方,易受蚊虫和前来饮水的猛兽骚扰。在河流或小溪边扎营,尽量选择高一点的地势,流水声或许对你的睡眠没什么影响,但会掩盖周围环境里的异常响动,而且突降的大雨项刻间会让溪流或河水暴涨,你不会想在沉睡中开始漂流吧!河流的上游如有水库,同样需要防备。因为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引起的河水上涨更是毫无征兆的。

  最后,察看一下周围有没有蜂巢,如果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宿营,还要注营地不要选在野生动物饮水的必经之路上。安营扎寨选择好了宿营地、就可以安营扎寨了。扎营时,应首先搭建公用帐篷,比如厨房、仓库还有厕所,然后才是各自的宿营帐篷。厕所要搭在营地的下风处,向上依次为厨房、仓库和宿营帐篷。学会统筹的安排时间,例如厨房搭建好后,先支好炉灶,这样在搭建其他帐篷的同时,就可以烧开水,当整个营地建好时,水已烧开,可以饮用并开始做饭了。宿营帐篷的搭建要注意,帐篷的入口背风向阳,所有帐篷的朝向应一致。帐篷的周边或四角要用拉钉固定好,如有可能的话,再用大石块压住。为防止下雨时帐篷泡在水里,应在帐篷的四周挖一道排水沟。

  第三:宿营(想了解跟多特战知识可以观

  帐篷内要保持清洁干燥、空气流通。不要将鞋穿时帐篷,以保持帐篷内干净和避免帐篷底层磨损。湿衣物不要带进内帐,可用细绳系于帐篷两端晾持湿衣物,白天离开帐篷时若天气睛好,最好将睡袋摊开让太阳晒一晒。帐篷内的照明可用蜡烛、手电筒和头戴式头灯。帐篷内动火要特别注意安全,必须有人看守,晚上睡觉前仔细检查是否熄灭了所有的火苗。宿营期间,装食品的背包要关好以防蚂蚁等小动物入侵,夜间潮湿,应用背包套包裹背包。早晨起床,抖抖衣服和背包,以免那些不欢迎的小动物不期而至给你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第四:野营装备的保养  

  睡垫、睡袋、登山包和帐篷等野营装备如保养得当,可以连续使用多年。首先是在使用中要防火、防止锐物的划、刮。万一被划破须及时缝补,背包的缝补要选用较粗的针线,最好是专门缝补沙发的针具和尼龙线。野营归来后,所用的装备要擦洗干净,晾晒干,尤其是棉布做的内帐。清洗帐篷背包要用中性的洗涤剂,睡袋如果是羽绒的,最好用专用的羽绒清洁剂手洗,睡袋的头部会较脏,着重清洗,然后将清洗剂漂洗干净,不可有残留,否则会损害羽绒。不能在太阳下暴晒,紫外线会伤害尼龙布,羽绒睡袋晾晒过程中需要将团块的羽绒拍打蓬松。不能及时清洗时,睡袋也要取出挂着风干,长期置于睡袋套内会把羽绒或纤维挤压变形。装备保存在通风干爽的地方,不要密封。

  第五:防雨

  雨衣是野营的必备之物,而且以两截式的为最好。雨衣要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如背包的侧袋、顶袋或主袋的顶部。天气潮湿或遇雨,背包应罩上防水罩,包内的物品也要分别用塑料袋封装好,易受潮并会影响到其功能的物品如火柴、胶片、药物等和易折、易碎的东西最好用硬壳保鲜盒装好并密封。地图要放在好拿的地方,最好用透明塑料纸包装以防水。戴眼镜的人戴一顶有帽沿的棒球帽,则在雨天变可获得较佳的视野。

  第六:中暑的防治 

  西藏高原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如在阳光下剧烈运动或在湿热无风的山林中活动量较大,身体内产生的热量无法靠流汗散发出去的话,人就会中暑。中暑的症状为:头痛,脉搏快而有力,脸色燥红,体温升高,过后或许会很快失去意识甚至导致意外。因此高原户外旅行活动一定要备有十滴水、清凉油、人丹等防暑药物,并戴上太阳帽、太阳镜。能带些清凉饮料最好不过了。发现有人中暑,应尽快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抬高头肩部半躺下,脱掉外衣用水擦拭患者身体。患者清醒时,应给他喝一些凉开水,体温正常后,将湿衣服换下。

  第七:水泡的防治

  长时间的徒步行走或登山很容易在脚上磨出水泡,所以出门时最好穿与脚磨合惯了的轻便鞋,着棉袜且可在容易磨出水泡的地方事先贴一块"创可贴"。一但磨出水泡,可用消过毒的针将其挑破,将其中的水排出,然后用碘酒、医用酒精拭创口消炎,最后用干净的纱布包好。

  第八:雪盲

  冰雪地及水面会反射很强的太阳光,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将双眼直接暴露在这种环境中数小时,即可造成雪盲。雪盲会造成视力的短暂消失,其症状为:对光线敏感不停眨眼,眼中似有砂子,疼痛,眼睛发红,流泪。若发生雪盲,应以眼药水清洗眼睛,到黑暗处或以眼罩蒙住眼睛用冷毛巾冰镇,减少用眼,尽量休息。记住,不要热敷,高温会加剧疼痛。良好的环境能及时缓解雪盲的症状,但完全恢复通常需5-7天。

  第九:冻伤及其处理

  寒冷天气里,身体的组织末梢(手、脚、耳、鼻等处)由于散热较快而血液循环又不畅,容易发生冻伤。冻伤按其严重程序分为四度:

  1度只伤及皮肤表层,患处刺痛并渐感麻木,皮肤僵硬出现苍白或蓝色斑点。恢复温度后会有充血和水肿现象。

  2度冻伤达真皮层,患处红、肿、痛,数小时后会起水疱。

  3度冻伤深达皮下组织,患处皮肤呈青紫、紫红或蓝色,皮肤会逐步变黑、坏死。

  4度冻伤是最严重的冻伤,肌肉甚至骨骼都受到损害,皮肤呈紫黑或青灰色,随即组织坏死,可能导致截肢。

  冻伤可能伴随着失温现象,急救时应先自理后者。单纯的冻伤可按下述方法救治。首先是复温,慢慢地温暧患处,防止深层组织继续遭到破坏。可用体温温暖,但对3度以上的冻伤者,施温者要注意时间不能长。一般以30-40度的温水浸泡患处或以温毛巾热敷,水温不能高,也不可用火烤使患处温暖,伤处恢复血色和知觉后停止复温,在伤处涂上冻伤药膏,然后用纱布或质地柔软的衣物轻裹患处。特别注意不可摩擦或按揉患处,也不要挑破水疱。有很多人以为用雪擦拭患处可以快速升温,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冻伤部位处理后不宜再暴露于寒冷中,要注意保暧,更不要以解冻的脚走路。

  第十:怎样对付蚂蟥

  蚂蟥分旱地蚂蟥和水蚂蟥。蚂蟥吸血的同时分泌一种抗凝素,使伤口血流不止。其实蚂蟥并不可伯,发现有蚂蟥叮上时,可用手沾上唾液把它拍下来或用烟头烫,切记不可用手扯。伤口用创口贴贴上即可。行至蚂蟥出没地带,应将裤脚扎紧,在腿上、手上涂一些万金油等气味刺激的药物可以有效地防止蚂蟥叮咬。

  第十一:山地行进

  徒步穿越山岭,可以河流为参照物,但有其它选择的话,就最好不要沿着河边走,水能穿过的地区,不一定你能轻松穿越,有时甚至是几乎不可能的。如果不是高山,沿着山脊前行,开阔的视野有利于你把握方向、选择路线和宿营地,但要时刻注意所携带的水的消耗,以便及时安排下山补充水,毕竟在山脊上发现水源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不要等到水用光了再去找水这会让你的旅行变得十分被动。当注意到河流变宽,河谷地势趋于平缓时,再回到河流边来。

  第十二:丛林跋涉

  在人不常至的丛林中跋涉,有时很难找到一条现成的道路,有的只是丛生的灌木和四处蔓延的藤类植物,你只能靠你手中的匕首或砍刀(这在登山等野外活动中是必备工具)辟出一条路来。开路的人要特别留意不要触动灌木丛中的蜂窝,对有蜂巢的灌木丛,绕道而行。砍掉的枝藤弃于两旁,确定不会反弹回来,砍后的断口折向外,以免伤着后面的同伴。行进中两人间保持一定的距离,2-3米为佳,这样互相之间既有照应又不致因短暂停驻影响别人。在丛林中行走,膝盖以下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地方,所以最好将裤脚扎起,以免被刺丛挂伤和被蛇虫类叮咬。如果没有向导和其它有助于确定方向的参照物,行走一段时间后应取出指南针确定一下方向。

【野外生存常识技巧】相关文章:

野外生存小常识02-28

野外生存技巧有哪些08-29

户外探险生存常识04-21

职场生存技巧11-13

职场生存法则技巧03-09

「野外生存」水的获取方法03-11

野外生存怎么寻找水源05-23

户外探险生存常识及急救方法04-29

野外生存需要什么装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