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礼仪的讲究

时间:2024-09-25 11:37:44 职场 我要投稿

拜年礼仪的讲究

拜年礼仪的讲究1

  中国人自明清起始,对拜年礼仪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有着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 "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拜亲朋也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这种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到了清朝年间,拜年礼仪有了升华。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一般说来,平辈间拜年则拱手致语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其次是走亲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贺礼。进门后还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接着就是礼节性的拜年了。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客套话完了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也应择日回拜。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发短信、寄贺卡、礼仪电话和电报,都是一种新的拜年形式。寄贺卡时,也会同时寄上自己的名片。

  古代拜年的礼仪文化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某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古代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

拜年礼仪的讲究2

  拜年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这是拜年的第一要素。

  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也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

  春节礼仪之送贺礼

  贺礼一定要送的得体。给长辈、教师、师傅拜年时,应适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又应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近年已成为都市现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

  拜年贺礼物还应讲究卫生、安全。比如,别人送给自己的糕点,一般不宜转送他人,否则食品在“旅游”中难免会腐烂变质;给年迈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应该有益于对方强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费甚至引起误解;赠送花炮之类,则万万不能去购买伪劣产品。

  此外送贺礼还应注意节俭。

  自己如果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恋人、同事等,既可表达真挚的情谊,又可显现自己的才华。

  拜年时还一定要注意礼节和言谈举止。邻里相坐、同学相逢、朋友相聚,皆应“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纵然平日有所积怨,亦不应提起,至于聊侃时不谈粗俗之事,不讲无聊低级话语,就更是常识、常理了。

  拜年的注意事项

  1、要提前预约,不可贸然上门

  时间约定后,最好不要早到或迟到。没按约定时间登门,早早就来到别人家里,给受访人一个措手不及,双方都会显得尴尬。迟到,或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到达,一定要给对方一个电话,说明晚到的原因。

  2、拜访时,可带一些小礼物登门

  如果是初次登门拜访,可以为主人带一些小礼物。在中国,大部分人习惯携带水果送给受访者。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送鲜花、一盒精致的'水果糖、一瓶好喝的葡萄酒、一本畅销书、一张好听的音乐碟,等等。

  小贴士

  ☆如果受访人家里有小朋友,我们可以带一些儿童玩具作为礼物,都是不错的选择。

  进门前学会通报

  ☆到了受访人家门口,要懂得按门铃或是敲门,这是礼节,更是对受访人的尊重。万不可大声呼喊受访人的名字作为通报。

  3、按门铃的方式

  先按一下(有的门铃就会连续响几声),如果屋内没有反应,再按一次。那种按住门铃不放,弄得铃声持续不停地作响的方式,暗含催促之意,是不太合乎规范的。现在门上都安有“猫眼”,按完门铃后,要从开门者视觉角度考虑一下,调整好身体的站位,站在“猫眼”的正前方,不远不近,这样屋内的主人就可以通过“猫眼”看到拜访者的脸了。

  4、敲门的方式

  用食指和中指,一次持续三下,如果屋内没反应,再持续敲三下。万不可使劲捶门,大声呼喊开门,这都是不合乎礼节的。

  5、进门要记得换鞋

  去别人家里作客,进门要记得脱鞋。不可把鞋穿进屋内,带入鞋底的尘土,女性的高跟鞋底还有可能破坏主人家的地板。所以,脱鞋就会露袜,一定要保证你的袜子是干净、无破损、无异味的。

  6、进门要寒暄

  如果是初次拜访,要主动自我介绍,与主人及其家人握手、问好。

  进屋后要把厚厚的外套、帽子、手套脱下放置好,如果戴墨镜,也要摘下来。

  7、卫生间的使用

  如果短时间拜访,尽量避免使用主人家里的卫生间。

  如果主人家里有两个卫生间,在必须要使用的情况下,也要避免使用主卫。

  8、不可随意进入主人的卧室参观

  在别人家里作客,是有一定的活动区域限定的。最大的禁区就是主人的卧室,不能随意进入参观。卧室是很私密的地方,除非你跟主人关系很熟悉。一般在会客厅就座即可。

  9、不随意翻动物品

  对主人家里的物品不要随意翻动。对屋内观赏性的饰品,可以稍作赞美,不可妄加评论。

  古代拜年礼仪的讲究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某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古代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

  早在宋代,亲朋好友之间就已经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述道:“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剌,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应门,则皆却人不纳,或有闭门不纳者。在京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结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还。三四日后,始暇拜其父母。”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

  到了明清时,人们用“寸褚”、“红单”投谒代替拜年。这时的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蔽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拜年礼仪的讲究】相关文章:

拜年礼仪讲究什么06-05

拜年礼仪需讲究什么05-22

古人讲究的礼仪06-03

古人礼仪的讲究06-02

涉外着装的礼仪讲究06-07

拜年的礼仪06-09

拜年的礼仪02-01

拜年的礼仪07-30

古人讲究的礼仪2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