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的礼仪20篇
称呼的礼仪1
姓名称谓
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
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嫒)、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妹--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您妈、我哥、我弟等。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
职务称谓
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称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称“杜工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等。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主要有三种形式:
用职务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李书记”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行业称呼。
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老师、教练、医生、会计、警官等等。
性别称呼
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不明确婚否者则可称“女士”。
称呼的礼仪2
一、常用的称呼
1、社交、工作场合中常用的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其特殊性的。它的总的要求,是要庄重、正式、规范。
1)职务性称呼就高不就低。一般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政府活动、公司活动、学术性活动中使用。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而且要就高不就低。这种称呼,具体来说分三种情况:
a)只称职务。如:董事长、总经理等。
b)职务前加姓氏。如:王总经理、张主任、刘校长等。
c)职务前加上姓名。适合于极为正式的场合。如:XXX市长等。
2)职称性称呼,对于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可用职称相称。
a)仅称职称。如:教授、律师、工程师等
b)在职称前加姓氏。如:龙主编、常律师、叶工程师。
c)在职称前加姓名。适合于正式的场合。如:杨振宁教授、谢玉清研究员等。
3)学衔性称呼,这种称呼,增加被称者的权威性,同时有助于增加现场的学术气氛。有四种情况:
a)仅称学衔。“博士”
b)加姓氏。刘博士
c)加姓名。刘选博士
d)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后面加上姓名。如:法学博士刘选。这种称呼最正式。
4)行业性称呼。在工作中,按行业称呼。可以直接以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教练、会计、医生等。在一般情况下,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者姓名。如:刘老师、于教练、王会计等。
5)泛尊称。就是对社会各界人士在一般较为广泛的社交中,都可以使用的。如:小姐、女士、夫人、太太。未婚者称“小姐”,已婚者或不明其婚否称“女士”。男的叫“先生”。不分男女叫同志。
2、生活中的称呼。生活中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
对亲属的称呼:
①对自己亲属的称呼。与外人交谈时,对自己亲属,应采用谦称。
②对他人的`亲属的称呼,要采用敬称。
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①敬称。对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称代词“你”、“您”相称。对长辈、平辈,可称其为“您”;对待晚辈,可称为“你”。对有身份的人或年纪大的人,应称“先生”。对文艺界、教育界以及有成就、有省份的人,称“老师”。对德高望重的人,称“公”或“老”。如“秦公”“谢老”。被尊称的人名字是双音,将双名中的头一个字加在“老”之前,如称周培公先生为“培老”。
②姓名的称呼。平辈的朋友,熟人,彼此之间可以可以直呼其姓名,如“王迎”,“李香”;长辈对晚辈也可以这样做,但晚辈对长辈却不能这样。为表示亲切,可免呼其名,在被呼者的姓前加上“老”,“大”或“小”字相称,如“老马”,“大李”,“小杜”。对关系极为亲密的同性的朋友、熟人,可不称其姓,直呼其名,如“晓龙”等;但不可对异性这样称呼只有其家人或恋人才允许这样称呼。
③亲近的称呼。对于邻居、至交,可用令人感到信任、亲切的称呼,如“爷爷”“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类似血缘关系的称呼。也可以在这类称呼前加上姓氏,如“毛爷爷”等。
对一般(普通)人的称呼:对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人,可视情况采取下列称呼。同志;先生;女士;小姐;夫人;太太等;当你是第一次到一家公司时,要多留意一下他们公司的职员是怎么称呼他们的上级的。如果他们称:"你好!李总",你也要这样称呼。
3、外交中的称呼。国际交往中,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称呼就是显得千差万别。一是要掌握一般性规律,二是要注意国别差异。一般都可以称小姐、女士、夫人、先生。还有称其职务和对地位较高者称“阁下”的。如“市长先生”大使阁下”。对军界人士,称军衔。“将军”“上校”“上尉”“元帅”。对宗教人士,称其神职。如“牧师”“神父”“传教士”。教授、法官、律师、医生、博士,因为他们在社会中很受尊重、可以直接作为称呼。
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讲英语的国家里,姓名一般有两个部分构成,通常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如“理查德。尼克松”。女子结婚后,通常她的姓名由本名与夫姓组成。如“玛格丽特。撒切尔,”玛格丽特为本名,后面为夫姓。有些英美人的姓名前会冠以“小”字,如:“小乔治。威廉斯”,这个小字与年龄无关,而是表示他沿用了父名或父辈之名。这些国家。一般称其姓。并加上先生、小姐、女士、夫人。对于关系密切的,不论辈份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称姓。
俄罗斯人的姓名有本名,父名和姓氏三个部分。妇女的姓名婚前使用父姓,婚后用夫姓,本名和父名通常不变。在俄罗斯,一般的口头称呼只采用姓或本名。
日本人的姓名排列和我们一样,不同的是姓名数较多。日本妇女婚前使用夫姓,本名不变。
二、称呼禁忌
1、使用错误的称呼。主要在于粗心大意,用心不专。常见的错误称呼有两种:
(1)误读,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如“仇(qiu)”、“査(zha)”、“盖(ge)”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请教。
(2)误会,主要指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份、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
2、使用过时的称呼。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实效,一旦时过境迁,惹再采用,难免贻笑大方。在我国古代,对官员称为“老爷”、“大人”。若将它们全盘照搬进现代生活里来,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不伦不类。
3、使用不通行的称呼。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中国人把配偶、孩子经常称为“爱人”、“小鬼”。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肯定是“打工仔”。而外国人将“爱人”理解为进行“婚外恋”的“第三者”,将“小鬼”理解为“鬼怪”、“精灵”,可见这是“南辕北辙”,误会太大了。
4、使用庸俗低级的称呼。在人际交往中,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切勿使用。 “死党”、“铁哥们儿”,等等一类的称呼,就显得庸俗低级,档次不高。逢人便称“老板”,也显得不论不类。
5、用绰号作为称呼。对于关系一般者,切勿自作主张给对方起绰号,更不能随意以道听途说来的对方的绰号去称呼对方,还要注意,不要随意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如:拐子、秃子等更不能说。另外,还要注意,不要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要尊重一个人,必须首先学会去尊重他的姓名。每一个正常人,都极为看重本人的姓名,对此,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牢记。
三、名片
当你跟你的你合作伙伴见面握手时,你要说:"你好!李总,我是某某,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递名片时要双手递上,并且有字的一面要顺着对方,以便对方观看,眼睛要平视对方。握手的力度要适当,不要太重,也不要太轻。要清楚地报上自己的名字。
下面介绍一下西方的名片一些小知识,这个也许对我们将来会有帮助的。
P.P:即介绍,当你的合作伙伴刘总送给你一张名片,左下角写着这个字样时,是让你去认识一个人。你要打电话到那个人,说:"你好我是某某公司的谁谁,是刘总让我打电话给你的……"。
P.F:如果名字左下角写着这样的字样是表示当有什么节日或有什么事时,你的朋友为了敬祝或答谢你,送你的礼物。他在礼物上留了一张名片,并在名片左下角写上P。P。表示敬贺的意思。
P.R:表达谨谢。这是当你收到对方的礼物,想回敬时,也可以在礼物上放上一个名片左下角写上P。R。当对方收到礼物时,看看名片就知道是你的回敬了。
称呼的礼仪3
1、最好只和同辈或小一辈的人,用“亲”开头打招呼。虽然现代社会在称呼上,对于长幼之分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但基本的要素常识还是要有的。称呼上也要有个底线,最起码你不能与第一次见面、年龄相隔 30 岁的人,喊对方一声“亲”。亲,这个字虽然会速度提升个人交往的美誉度和拉近距离,但对待长辈还是要有一定的敬畏,凡遇到人必是“亲”,没有亲疏远近的喊来喊去,最后只会给人留下“不会做人”的差评。
2、如果摸不清楚长辈的职位和职业状况,还是用“老师”称呼最为保险。各种称呼礼仪书籍中都有品类繁多的职位或职业类的称呼描述。比如,用职务称呼,局长、科长、经理和院长等;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教授、工程师和某工等;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老师、教练、医生、会计和警官等。社交场合最常遇到的场景就是饭局,在饭局上一桌子人,凡是年龄比你大的,在摸不准对方情况时,还是一律以“老师”作为称呼最为保险。
3、死记硬背,记住下面的称呼泛指,不要犯下关于传统称呼的低级错误。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称人兄弟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家父,称自己的父亲
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4、别把“您”丢掉。如果有统计,“您”应该是最多被现代人丢掉和忘记的一个字。在使用第二人称时,所有人都清楚用“您”比用“你”要更显敬重。
称呼的礼仪4
【称呼正规】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所使用的称呼自有其特殊性。以下是正规的五种称呼方式,是可以广泛采用的。
1.称呼对方姓名。称呼同事、熟人,可以直接称呼其姓名,以示关系亲近。但对尊长、外人,显然不可如此。
2.称呼行政职务。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对外界的交往中,此类称呼最为常用。意在表示交往双方身份有别。
3.称呼职业名称。一般来说,直接称呼被称呼者的`职业名称,往往都是可行的。
4.称呼技术职称。对于具有技术职称者,特别是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者,在工作中可直称其技术职称,以示对其敬意有加。
5.称呼通行尊称。通行尊称,也称为泛尊称,它通常适用于各类被称呼者。诸如“同志”、“先生”等,都属于通行尊称。不过,其具体适用对象也存在差别。
【称呼禁忌】
以下四种错误称呼,都是职场人员平日不宜采用的。
1.他人的绰号。在任何情况下,当面以绰号称呼他人,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2.庸俗的称呼。职场人员在正式场合假如采用低级庸俗的称呼,是既失礼,又失自己身份的。
3.简化性称呼。在正式场合,有不少称呼不宜随意简化。例如,把“张局长”、“王处长”称为“张局”、“王处”,就显得不伦不类,又不礼貌。
4.地域性称呼。有些称呼,诸如,“师傅”、“小鬼”等,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宜不分对象地滥用。
称呼分类
在职场中,称呼一般划分为以下几类:
【职务类称呼】
在职场中最好以职务相称,如林处长、臧厅长、杨总、李经理、石主管等。
【学术类称呼】
学术类称呼如吴教授、姜博士、怀老师等。
【泛尊称】
泛尊称如金先生、郭女士、拓小姐等。
【称呼对方姓名】
称呼对方姓名时,可以称其全姓名,如张三、李四,比较庄严、严肃。
称呼的礼仪5
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有差错,便贻笑与人。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称谓要表现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距离。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
1、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不明确婚否者则可称“女士”。
2、“小姐”:最实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字莺莺。” 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到了民间。
3、“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来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4、外国称谓礼仪普通男女的称呼。
一般情况下,对男子不管其婚否都称为“先生”(Mister);对于女士,已婚的称为“夫人”(Mistress),未婚的.称“小姐”(Miss);婚姻状况不明的,也可称为“Miss”。在外事交往中,为了表示对女性的尊重,也可将其称为“女士”(Madam)。
5、官方人士的称呼。
对高级官员,称为“阁下”,也可称职衔或“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为“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对其他官员,可称职衔或“先生”、“女士”等。
称呼的礼仪6
结婚1周年Paper Anniversary 称之为(纸婚)
结婚2周年Cotton Anniversary 称之为(棉婚)
结婚3周年Lea周年er Anniversary 称之为(皮革婚)
结婚4周年Silk Anniversary 称之为(丝婚)
结婚5周年Wood Anniversary 称之为(木婚)
结婚6周年Lron Anniversary 称之为(铁婚)
结婚7周年Bronze Anniversary 称之为(铜婚)
结婚8周年Electric Anniversary 称之为(电婚)
结婚9周年Ceramic Anniversary 称之为(陶瓷婚)
结婚10周年Tin Anniversary 称之为(锡婚)
结婚11周年Steel Anniversary 称之为(钢婚)
结婚12周年Linen Anniversary 称之为(麻婚)
结婚13周年Lace Anniversary 称之为(花边婚)
结婚14周年Lvory Anniversary 称之为(象牙婚)
结婚15周年Crystal Anniversary 称之为(水晶婚)
结婚20周年China Anniversary 称之为(瓷婚)
结婚25周年Silver Anniversary 称之为(银婚)
结婚30周年Paerl Anniversary 称之为(珍珠婚)
结婚35周年Coral Anniversary 称之为(珊瑚婚)
结婚40周年Ruby Anniversary 称之为(红宝石婚)
结婚45周年Sapphire Anniversary 称之为(蓝宝石婚)
结婚50周年Golden Anniversary 称之为(金婚)
结婚55周年Jade Anniversary 称之为(翡翠婚)
结婚60周年Diamond Anniversary 称之为(钻石婚)
称呼的礼仪7
一、 按年龄分类的称呼:
当称呼年长者时,务必要恭敬,不可直呼其名,也不可以直接呼“老张”、“老王”等,尤其是年龄相差较大的隔代人之间,应当称呼“张老”、“王老”,或“张老先生”、“王老先生”或姓+职务(或职称等),如“张主任”、“王总”、“杨工”、“罗老师”、“陈师傅”等等。总之,要有尊敬长者之意。
当称呼同辈的人时,可直呼其姓名,有时甚至可以去姓称名,但要态度诚恳、表情自然,体现出真诚。当称呼年轻人时,可在其姓前加“小”字相称,如“小张”、“小李”,或直呼其姓名,但要注意谦和、慈爱,表达出对年轻人的喜爱和关心。
二、按种类分类的称呼:
一般性称呼——先生、女士;职务性称呼——部长、主任、局长、处长等;职称性称呼——教授、工程师等;职业性称呼——教师、律师、医生、会计等;亲属的称呼——爷爷、婆婆、叔叔、舅舅、姑姑、姐姐等。
三、引航员在船时对相关人员的称呼
一般情况下,引航员在船可根据被引船、引航船、拖船等人员的职位分别称船长、大副、二副、三副等,一般的船员可称“师傅”,对外国籍船长可称呼为船长。
四、称呼他人时的.注意事项
1、切忌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忌对领导、长辈、客人直呼其名。在正式场合即使是自己很熟悉的人也不要直呼其名字。
2、切忌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判。已婚者应称之为“夫人”,未婚者应称之为“小姐”,而“女士”则多在不知其婚否时使用。
3、切忌使用时过境迁的称呼。如:老爷、大人等,显得滑稽可笑。
4、切忌见人就叫“老板”,这样会显得不伦不类。
5、在商务场合,对刚认识的人不要直呼其姓名,应在姓氏后加“先生”、“女士”、“小姐”等。
6、在商务交往中切忌使用庸俗低级的称呼。如:哥们儿、姐们儿等等。虽然听起来亲切,但显得档次不高。
7、具有特定头衔的人物,如:校长、大使、市长等等,为表示尊重,应在其头衔前加姓氏称呼。
8、切忌随意给人起绰号,如“拐子”、“秃子”、“肥肥”。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省略称呼或以“喂”、“哎”等与不太熟悉的人打招呼,是没教养的失礼行为。
9、对有“博士”、“教授”等学位或职称的商界人士,即使是总裁,也可以用姓氏加“博士”、“教授”称呼。
10、称呼中避低就高,是我们中国人的客套礼俗。除了中央领导人,从省部级开始,对一些副职负责人,口头上常常将“副”字去掉。当然,正职者在场时,“副”字不可省掉。另外,在对外交往中,省“副”字也不妥,人家会觉得我们虚伪,不实事求是。
11、称呼中避老就年轻,是外国人的礼俗。在美国如果称呼不认识的老年妇女为“老奶奶”,对方会不予理睬。如果你还继续这样称呼对方的话,会挨对方的白眼,并且被告知:“我的名字不叫老奶奶!”若是碰上一个爱讽刺挖苦的人,说不定还要挨数落:“我可没有像你这样的孙子。”称“女士”则更容易被接受。
12、工人可以称呼为“师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称为“出家人”。但如果用这些来称呼其他人,没准还会让对方产生自己被贬低的感觉。
13、忌用不恰当的简称。某些同事之间使用的非正式的简称,例如,把范局长简称为“范局”,把沙司长简称为“沙司”,把周校长简称为“周校”,均不可使用于正式场合。
14、在正式场合,不用替代性的称呼,如“下一个”、“12号”等替代性称呼去称呼他人,为不适当的称呼法。
15、多人交谈的场合,应遵循先上后下、先长后幼、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的原则。
16、仅仅适用于国内的称呼,例如:同志、爱人等,绝对不宜用于称呼一般的外国人。
称呼的礼仪8
一个人不管与谁构成人际关系,都会在这个关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人际称呼,常常就是一个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所处地位的标志。
一般说来,称呼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表示随便或亲密,如以“你”相称;一种表示尊敬或客气,如以“您”相称。这两种形式和人际关系的两种地位存在着对应情况。如果两人互相间可以用“你”或“您”来称呼,就表明双方地位平等,例如兄弟之间就用“你”互称,初次见面的主人与客人之间一般用“您”互称,这都说明双方地位平等;如果两人不可用以互相用“你”或“您”称呼,就表明双方地位不平等。例如,长辈对晚辈用“你”称呼,而晚辈却只能用“您”来称呼长辈。这种“你”、“您”的用法情况都表明了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
在中国,体现人际关系地位的称呼有5种使用情况:
1、用对方的姓名或名字称呼对方: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平辈对平辈。不能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用姓名要生疏一些,严肃一些,用名字要亲近一些,随便一些。好朋友之间一般不用姓名称呼对方。
2、用“老/小+姓”称呼对方:如“老王”、“小李”。一般用于同事之间,表示双方地位平等,含亲热色彩。
3、用“先生”、“姓+先生”、“名+先生”、“姓+名+先生”称呼对方:表示双方地位平等。分别有生疏、中性、亲密、严肃的色彩。
4、按对方在和自己的关系中的地位来称呼对方:只用于比自己辈分高的人。如对方和自己构成父子关系,对方是父亲,自己就称对方“爸爸”,若自己是父亲,则不称对方为“儿子”。
5、按对方的身份职务称呼对方用“姓+身份”、“姓+职业”称呼对方:如“主任,你好!”“李主任,你好!”
人际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人际称呼也是异常生动活泼的。因此,人际称呼既要注意使用的规范性,也要注重使用的变异性,强调的是这两者的结合,用好了就能达到取悦别的地步。例如,汉语称呼人,一般用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或按对方的.身份来称呼,但有时却不按自己和对方的关系,而以一个晚辈身份的第三者和对方的关系来称呼,如《红楼梦》中贾母对薛宝钗的母亲(即自己儿媳王夫人的妹妹),不称名字,却按自己晚辈的口吻称“姨太太”。这种突破规范的变异性称呼显得格外亲热。
人际交往中称呼的关键在于尊敬别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龙加尔有一次对他的学生说:“称呼别人,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不是满足你自己的需要。”
称呼的礼仪9
称呼礼仪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一直都很敏感,选择正确,恰当的称呼,既反映自身的教养,又体现对他的重视。
称呼一般可以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职务称包括经理、主任、董事长、医生、律师、教授、科长、老板等;姓名称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秘书小姐、服务先生等;代词称是用“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以“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来称呼。使用称呼时,一定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年长为先,上级为先,关系远为先。
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可见着你了”。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称呼问候完的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称呼的礼仪10
称呼他人为一门极为重要的事情,若称呼的不妥当则很容易让他人产生立即的反感,甚至嫉恨在心久久无法释怀。
认识之人:对于自己已经认识的人多以Mr。Ms。或Mrs。等加在姓氏之前称呼,如Mr。Chang,Ms。Tsing,Mrs。Huang等,千万不可以用名代姓。
例如说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人们一定称之为华盛顿总统、华盛顿先生,因为这是他的姓,如果称他为乔治先生,保证震惊全场,因为只有以前的黑奴才会如此称呼主人的,此点国人都常常弄不清楚,所以也让别人惊异连连。
重要人士:对于重要人物最好加上他的头衔,如校长、大使、参议员、教授…等,以示尊重,当然也如前述是以头衔之后加上其人之全名或姓氏称呼之,千万也别接上名字。
一般而言有三种人在名片上和头衔上是终身适用的,这三种人是:大使Ambassador、博士Doctor以及公侯伯子男皇室贵族爵位。在称呼他们时一定要加头衔,否则表示十分不敬,甚至视为羞辱,务必谨慎小心。
不认识之人:可以Mr。Madam称呼之,国人有不少一见外国人就称为"Sir",这是不对的,只有对看起来明显十分年长者或是虽不知其姓名但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才适用之,当然面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官员、警员等也可以Sir称呼以表尊敬。而相对于女士则一律以Madam称呼之,不论她是否已婚。
对于年青人:可以称之为Youngman,年青女孩则称为YoungLady,小孩子可以昵称为Kid(s),较礼貌地称之为YoungMaster,在此Master并非主人之意,有点类似国语的「小王子」之类的称呼法。
称呼的礼仪11
职场办公室的称呼礼仪
职场称呼,运用得恰如其分,可以拉近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运用得不好却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李嫣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出版社。在出版社,大部分员工都在一个平台上办公,邻桌两位年轻的女编辑互相称呼“亲爱的”,她俩称呼对面身材魁梧的男同事为“大肥”,管后面高度近视的中年男人叫“眼镜”。而自己是一个新来的员工,和同事之间该怎么称呼才恰当,实在令李小姐感到头疼。
金先生在一家公司工作,一次,为了表示与领导亲热点,把部门经理称作“小王”,结果可想而知,屡被“穿小鞋”。“哎,那个人也太小肚鸡肠了,连称呼都这么计较,不知道怎么做到经理的。”金先生后来跟同事念叨了此事,同事没好气地说:“这事,还真是你自己做得不妥当。人家都是经理了,你这么叫,不是存心让他尴尬吗?”
如果你是初涉职场的新人,面对“称呼的尴尬”时该怎么办?下面几条,可谓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职场称呼宝典,不妨好好学习学习。
不知道怎么叫,就先叫“老师”。新人进单位,首先应该对自己所在部门的所有同事有一个大致了解。如果是职位清楚的人,可以直接称呼他们“张经理、王经理”等,对于其他同事,可以先一律称“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叫声老师总没错。
变个法子喊高一档。刚进入一个公司,可以灵活一点,适时变个法子“高呼”同事。如,不知道同事的职位,就称他为经理,通过称呼暗示他在你心目中的地位。当然,时机要留意好,别在老总面前把普通的同事称为经理。
公司里亲昵的叫法,能少就少。有些人喜欢在公司里玩“哥俩好”、“姐俩好”,其实过分亲昵的叫法,一来容易引起别人误会,二来也会显得轻浮,特别是制度比较严谨的公司,这还是蛮犯忌的。
职业顾问认为,其实称呼没有必要绝对化、固定化,在不同的情况下,应有不同的称呼。新进一个单位,最好能够熟知它的企业文化。同事之间的称呼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一个企业以什么类型的称呼为主,与企业管理者的风格、个性有紧密关系。
在以氛围自由著称的欧美企业中,无论是同事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一般互叫英文名字,即使是对上级甚至老板也是如此。如果用职务称呼别人,反而会让人觉得和环境格格不入。
在由学者创办的企业里,大家可根据创业者的习惯,彼此以“老师”称呼。这个称呼还适用于文化气氛浓厚的单位,比如报社、电视台、文艺团体、文化馆等。
在注重团队合作的企业、学习型企业及亲情色彩浓厚的中小型家族企业里,等级观念比较淡化,大家以行政职务相称的情况比一般企业要少,互称姓名的情况较多。而在等级观念较重的企业,最好以行政职务相称,如张经理、陈总等,能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在私下里,同事之间的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女孩子可叫她的小名,如丽丽、小燕;对男性年长者可称“老兄”,年幼者为“老弟”等。不过,使用昵称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不看对象、不分场合地乱叫一气。还有些单位,同事之间私下里习惯反着叫:年长者称年轻人为“老张”、“老王”,而年轻人则称年长者为“小张”、“小王”。据说“反着叫”能让部分年长者找到年轻的感觉,让年轻者找到成熟和稳重感。这类称呼带有幽默、调侃的味道,但应当慎用,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乐意被“反着叫”、“错着叫”的。
要做到称呼得体,还要看场合。在办公室、会议室、谈判桌上等正式场合,要用正式的称谓;而在聚餐、晚会、活动等娱乐性的场合里,则可以随意一些。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影响称呼的因素是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是和上级一同“摸爬滚打”混出来的“老人”,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在称呼上加以职务。而如果只是普通的工作关系,或是刚进单位的新人,当然还是用尊敬的称谓为好。
职场礼仪需要注意的要点
第一、要注意容貌的修饰。
容貌,用专业的词说就是“仪容”。“仪容”就是看一个人的面部。说一个人好看不好看,都是说人的脸蛋为主的。
在正式场合主要的修饰要点有:
1、发型。
发型的修饰最重要的是要整洁规范,长度适中,款式适合自己。
头发要常洗,要常理,条件允许的话头发最好每天洗一次。
头发长度有要求,在重要的工作场合,男同志的头发一般不能剃光,同时也不要太长。专业讲法是“前发不附额,侧发不掩耳,后发不及领。”女同志重要场合、工作场合不要让头发自然而然的披散过肩,“长发不过肩”。如果要留长发,重要场合头发最好把它束起来,编起辫子,用夹子或发箍把它收拾收拾,不要随意散开。长发是年轻女人的标志,随便甩长发有“搔首弄姿”,不正当竞争之嫌。
工作场合发型应该适合自己。公司企业、国家公务员发型一般要求庄重保守,不能过分时尚。
2、面部。
面部修饰最重要的除了整洁之外,面部多余的毛发要注意。毛发包括胡子、鼻毛和耳毛。
没有特殊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不要留胡子。养成每日剃须的习惯。胡子拉碴给人以蓬头垢面之感。特别要强调的是上了年纪的同志,尤其是男同志,注意鼻孔和耳朵。鼻毛和耳毛要适时的加以修剪。
3、口部。
口不要无异味、无异物。
一般我们看人都是看“鼻眼三角区”,头发以下,下巴以上。要养成习惯,吃晚饭后要及时刷牙,及时照照镜子。特别要注意搞服务工作、接待工作,到社交场合去,如跳舞、宴请等不要吃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如葱、酸、韭菜等。
4、手部(因为手部要动,所以和脸部关系比较密切)。
第二、要注意化妆。
严格地讲,在交往应酬中化妆是一种礼貌。“化妆”就是使用化妆品进行自我修饰。严格地讲,我们都用化妆品的。化妆品分以下几类:
a、美容的。
主要是女同志用的。包括唇彩、指甲油、胭脂、睫毛膏之类。化妆不仅仅是美容。
b、美发的。
理发也算是一种化妆。
c、护肤的。
脂、粉、油、水、蜜、乳、膏等。
d、除味的。
香水、香粉、爽口液之类的。
化妆的三点基本礼仪:
a、化妆要提倡自然。
不是去电视台做节目,不是上舞台表演的话,没有必要化舞台妆。(举例1:化妆的一个误区是认为化妆必须让别人看出来。举例2:涂香水过量会使人感觉弄巧成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化妆的基本要求是自然。公共场合对职业妇女的化妆要求是“化妆上岗,淡妆上岗。”淡妆的要求是化妆之后自然而然,没有痕迹,让别人觉得你天生美丽。
b、化妆要协调。
主要有三个协调:
用的化妆品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成系列。(举例1:身上“菜园子”香型。)
化妆的各个部位要协调。(举例1:甲彩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和唇彩使一个颜色。举例2:嘴巴、手指头、脚趾头颜色不一样,妖怪。)
要跟你的服饰相协调。(举例1:夏天女同志内衣外穿或穿亚麻衬衫,内衣或围巾的颜色最好和唇彩是一个颜色,自然过渡。)
c、化妆要避人。
化妆也好,修饰自己也好,不要当众表演。化妆是一种个人隐私行为,你在别人面前当众表演有引人注意之嫌。一个聪明的女同志不要说在大庭广众面前化妆,在男朋友或者老公面前也大可不必。距离产生美感,该见外还要见外。
第三、要注意举止。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举止动作实际上是教养风度和魅力的问题。风度就是一个人的优雅的举止。魅力是一个人的美妙的自然的造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比如坐在别人面前的时候,穿裙子的女同志就要避免三个不美妙的造型:不能双腿叉开而站;坐在别人对面腿没有并拢—容易走光;穿裙装、裤装当众蹲下来。—万不得已,要采取跪或者背对着别人。
举止要将三个要点:
a、美观。
古人讲几句话:“立似松,坐如钟,行似风。”实际上是讲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美。
b、规范。
相对而言,你的坐姿、站姿、走姿要比较规矩。比如正式场合穿裙子的女士上下轿车的姿势应该是背对车门先坐下去再把并拢的双腿收进去;下车时两个脚首先着地,然后人在慢慢移出去。要养成习惯,举止动作在大庭广众之下要规范。
c、互动。
互动就是指你的所作所为要产生良好的预期的结果,要别交往对象理解和接受。(举例1:ok手势在英语国家里是同意的意思,但在日本是零的意思,在地中海沿岸国家是非常下流的动作。—举止要让人家看懂。举例2:握手用右手,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握手地位高者先伸手,接送客人是握手的规矩。—凡是过犹不及,做事要规矩。)
第四、要注意表情。
表情是人的面部的感情的外泄。严格地讲,一个人的表情是有眼神、笑容、面部肌肉的动作组成,并且都有一定含义。但是最多的来讲,一个人的表情是通过眼神和笑容体现出来的。
1、眼神要注意目中有人。
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我们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要养成注视对方的习惯。进而言之,从礼貌的角度来讲,看别人有三个角度:
a、看什么部位。
一般来讲近距离交谈(1m到2m)看对方的眼睛或头部。特别当面对异性时,要养成习惯,通常不看中间,尤其不看下边。
b、看的时间的长短。
一眼不看绝对失礼,长时间看着不动没完也不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两个人交流或聊天的时候,你看对方的时间应该在聊天时间的1/3到2/3时间内比较好。少于1/3的时间有蔑视或轻视之嫌,要是100%时间看着别人说明你看上了这个人了。表示理解、表示支持、表示赞同、表示同意、表示认可、表示重视的时候要看着对方。
c、在什么方向去看别人。
要养成习惯,当你和别人说话时要转过身来,正面面对别人。不能白眼看别人,也不能对别人进行“全方位扫描”。比如在坐电梯时,进电梯后要面对电梯壁或者脸朝里,不能看人家。
2、笑容。
笑也有分寸,不同的笑适应的对象也是不同的。笑的.时候最重要的四个字是“当笑则笑”。不该笑的时候别笑。
仪表礼仪最重要的要强调一个概念:表里如一。徒有其表是不行的,但是只有内心的善和美而没有外在的美的表现也是不行的。宏观上我们强调仪表礼仪要自然,要规范,要协调,要美观,是非常重要的。
职场礼仪说话技巧
一、说话的秘诀
1、你和对方在交谈进行中,说话目的在于使人全部明了,别人听不清,就不懂,就是浪费。说话时声音要清楚,快慢要合度。说一句,人家就听懂一句。良好的谈话,应该是用大方、熟练的语句,而且有丰富的字汇,可以应付说话的需要,使内容多彩多姿,扣人心弦。
2、说话有节奏,快慢合适,抑扬顿挫是获得听众的唯一秘诀。不可忘记在应快时要快,应高时要高,应慢时要慢。因为我们谈话的目的是说明一些事情,使人发生兴趣。所以要清晰,要明示。
3、在火车里,在飞机里,或者是在别人放爆竹的时候,提高声音说话是不得已的,但是平时就不必要也不能太大声了。如果在公共场所,便会令你的同伴感到难堪。
4、每说一事,要创造一个新名词,把一个名词在同一时期中重复来用,是会令人生厌的。一个名词不可同时用来形容各种对象。和你所说的意义毫不配合的口头禅,还是极力避免吧。
5、知道怎样去运用声音、语调和姿态等,还是不够的,说话的方法是将字眼变成声音,说话要越简洁越好,字眼不可多用,话未说出时,应先在脑里打好了一个自己所想表达的意思的极简单的轮廓,然后根据这轮廓叙述出来。
6、太深奥的名词不可多用,除非你是和一位学者讨论一个学术上的问题,否则,满口深奥名词,即使用的恰当,也是不太好的,随便滥用学术上的名词,听不懂的人根本不知道你说什么,且会以为你有意在他面前炫耀你的才学;听得懂的人则觉得近乎浅薄。
7、俏皮而不高雅的粗语俚言,人们初听时觉得新鲜有趣,偶尔学着说说,积久便成习惯,结果是随口而出。那些话试想在社交场上,给人听见了,会发生怎样的反感呢?一句不当的话是会立刻降低你的地位的。
二、说话的技巧
1、我们要对人说规劝的话,在未说之前,先来给人家一番赞誉,使人先尝一些甜,然后你再说上规劝的话,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无论他人说什么,你不可随便纠正他的错误,若因此而引起对方的反感,你就不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听者了。批评或提意见,也要讲究时机和态度,但最重要的,是不可伤害他的尊严。否则,好事会变坏事。
2、你能和任何人继续谈上十分钟而使对方发生兴趣,你便是一等的交际人物,因为任何人这个范围是很广的。你若具有一般的常识,即使你不能有各种专长的学问,也足够应付各式各样人了。因为即使你不能应付如流,你总会提问题。问话,是使对方开口的xx。问话,是一个打开对方话匣的最好方法。但问话虽是小事,但提问技巧却要相当考虑研究了。
3、所以我们每次接触到一个人物时,必须先看四周的环境,并明白对方近来的生活情形如何,倘若对方正是得意的时候,你不可在他面前光说不得意的话,俗话说得好:得意人面前不说失意话。
4、如果你要人家遵照你的意思去做事,总应用着商量的口气。譬如有一位主管要求属下做事时,总是用着商量的口气说:你看这样做好不好呢?他虽然站在发号施令的地位,可是他懂得人家是不爱听命令的,所以不应当用命令的口气。
5、若要别人也和你自己一样地相信你的意见,你必须供给对方相当充分的资料。叫人足够相信你的意见,既不是盲从,也不是武断。在这同时,你还要表示愿意考虑别人和你不同的意见,请对方提出更多的说明、解释和证据来使你相信。你要表示,假使对方能够使你相信他的意见,那么你就立刻抛弃你自己原来的看法。
6、按言语是铁,沉默是金的说法,表示沉默比多话好。言语是一个人的行为的影子,我们常因言多而伤人,言语伤人,胜于刀伤;因为刀伤易痊,舌伤难愈。多说招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永远不会出卖你,保持沉默便是保护自己安全。
7、信口开河、放连珠炮,都是不好的说话方式。信口开河并不表示你很会说话,相反的,证明你说话缺乏热诚,不负责任。至于说话像放连珠炮,那只有使人厌烦,因为你一开口,别人就没有机会启齿了,结果当然是自讨没趣。
8、若是到了非说不可时,那么你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词、声音和姿势,都不可不加以注意。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怎样说?都值得加以研究。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交际应酬或娱乐消遣时,种种从我们口里说出的话,一定要有重点,要能具体、生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9、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深刻。多言是虚浮的象征,凡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唯有保持沉默,别人将以为你是一位哲学家。
三、说话的难点
1、说话是双方面的,甚至是多方面的,一次好的谈话,不只要讲,还要很善于听,不只要把自己的话讲好,还要善于听别人的话,而自己所要说的话,也不能像演讲一样,可以事先完全准备妥当,照讲无误,而是要有很多随机应变的才能。
2、当你面对一个人谈话的时候,如果你只一大套一大套地把自己想好的话讲出来,而不了解对方的看法和兴趣,不能观察对方对你的话有什么反应,有什么疑问,不能及时地解除对方心理的症结,那你就不能算是一个好的谈话者。
3、在谈话时,你的思想至少要顺着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你自己的,一条线是对方的。一方面你自己当然要有你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推理的方法,一方面你还要懂得对方的立场、态度和推理的方法,如果你谈话的对象,不只一个人,那么,你的工作就更为复杂,你所要顾到的方面就更多。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嗜好和推测都是不同的。
4、让别人先说,一方面是表示你的谦逊,使别人感到高兴,一方面你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对方的语气神色以及来势,给自己一个推测的机会,这才是两全的方法。
5、在社交上,我们也常看到许多人,因为喜欢表示和别人不同的意见,而如此得罪了许多朋友。我们为什么要和别人发生争辩?起因是由于彼此主张不同,因而彼此结上仇恨,这对于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活动最不好的事情,所谓冤家少一个好一个,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着他的自尊心。
6、说话要真诚,不要表里不一,虚伪滑头,几乎每一个人,都更喜欢忠实的朋友。
称呼的礼仪12
1.称呼分类
在职场中,称呼一般划分为以下几类:
【职务类称呼】
在职场中最好以职务相称,如林处长、臧厅长、杨总、李经理、石主管等。
【学术类称呼】
学术类称呼如吴教授、姜博士、怀老师等。
【泛尊称】
泛尊称如金先生、郭女士、拓小姐等。
【称呼对方姓名】
称呼对方姓名时,可以称其全姓名,如张三、李四,比较庄严、严肃。
2、称呼礼仪规范
在商务活动中,称呼要庄重、正式、规范。一句得体的称呼,既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依照商务惯例,在商务会面中,最正式的称呼有三种,即应当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技术职称,或是其泛尊称。泛尊称,指的是先生、小姐、夫人、女士一类可以广泛使用的尊称。
在商务活动中,以对方的.行政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佳,是最常见的一种称呼方法。可以仅称职务,如“局长”、“处长”、“经理”、“主管”等;也可以在职务前面加上姓氏,如“李市长”、“张董事长”等。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有职称和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李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张博士先生”等。这样可以表示你对他职称的认可和尊敬。
对于那些初次打交道的,或者既没有具体的职务也没有具体的职称的人,可以直接称呼他们为“先生”、“小姐”或者“夫人”,如果知道他们的姓氏,就最好在这些泛尊称的前面带上对方的姓,如“张先生”、“李小姐”等。在使用泛尊称的时候,对于男士,不管多大年纪,都可以称呼对方为“先生”,但是对于女士来说,“夫人”这个称呼可不能乱用的,必须在知道对方已经结婚的前提下才可以用。
3.注意要点
职场中称呼礼仪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称呼他人时应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第二,很多人有多种不同的职务,称呼时应以双方的关系为优,如是普通关系,则称呼学术职称更好;
第三,对于“小姐”的称呼,有人容易误解,应慎用;
第四,在进行自我介绍或称呼他人时,应放慢语速,咬字清晰,避免出现尴尬;
第五,在工作场合中,一般以职务称呼为宜,无须太过谦虚。
第六,关系越熟越要注意称呼。
与对方十分熟悉之后,千万不要因此而忽略了对对方的称呼,一定要坚持称呼对方的姓加职务(职称),尤其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人人都需要被人尊重,越是熟人,越是要彼此尊重,如果熟了就变得随随便便,“老王”、“老李”甚至用一声“唉”、“喂”来称呼了,这样极不礼貌,是令对方难以接受的。
第七,初次见面更要注意称呼。
初次与人见面或谈业务时,要称呼姓加职务,要一字一字地说得特别清楚,比如:“王总经理,你说得真对.....”如果对方是个副总经理,可删去那个“副”字;但若对方是总经理,不要为了方便把“总”字去掉,而变为经理。
第八,称呼对方时不要一带而过。
在交谈过程中,称呼对方时,要加重语气,称呼完了停顿一会儿,然后再谈要说的事,这样才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他会认真地听下去。如果你称呼得很轻又很快,有种一带而过的感觉,对方听着不会太顺耳,有时也听不清楚,就引不起听话的兴趣。相比之下,如果太不注意对方的姓名,而过分强调了要谈的事情,那就会适得其反,对方不会对你的事情感兴趣了。所以,一定要把对方完整的称呼,很认真很清楚很缓慢地讲出来,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
称呼的礼仪13
职场称呼的学问很深,职场称呼的学问的内涵很广。不同的职场称呼则可以反映出职场关系的亲疏、职场环境的优劣,甚至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人际关系现状。该如何称呼同事和上司,很多职场中人都琢磨过。称呼得妥帖,一个恰如其分的称呼不仅可以处理好与同事、上司之间的关系,往往能在营造良好谈话氛围的同时有效增进工作伙伴之间的亲密与融洽,为职场发展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反之,则可能产生不快,导致尴尬情形,为人际关系设障。员工所处的环境和企业文化不同,也决定了每个团队不同的称呼习惯,你必须学会准确地观察环境,才能正确地使用职场称呼。
职场称呼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称呼映射出一个人的地位与尊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称呼凝聚了彼此的距离与亲昵;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来分析:称呼折射了彼此的关系与隶属。
昵称外号类的称呼方式在很多文化型或创意型团体的应用颇为广泛。这类团体的工作氛围一般比较宽松,各个成员之间的相处也不太拘泥于小节。比如一个女孩叫“刘艳丽”,以艳丽、丽丽、小丽等昵称称呼她就比直呼姓名显得亲切。此外,称呼年长者为老兄,年幼者为老弟,也可算是昵称的一种。可以说,昵称是一剂润滑剂,可以润滑职场紧张的人际关系。但是此种称呼方式只适用于同僚间亲密的日常交往,却绝不能牵扯领导,更不宜出现在严肃的正式场合。一方面,五花八门的代号容易给不熟悉它们的人造成信息识别的混乱感,以致无端产生困扰与不安,降低工作效率,损毁团队的专业形象;另一方面,过于亲密的称呼方式容易划分明显的.亲疏范围,使团队中的新成员产生“隔阂”、“排斥”甚至“对立”等消极感受。
还有一类以行政职务相称的称呼,在对方姓氏后直接称呼其法定的行政职务,是屡试不爽的保险方法,且无论平级或上下级之间都非常适用。新人入职后在不熟悉职场环境的情况下尤其推荐使用。如“主管”、“经理”、“老总”、“科长”、“处长”等,这些称呼里面有较多对对方敬重的成分。遇到同事或者上司升职,应当在接到消息后的第一时间马上改口,用新的行政职务进行称呼,以表明自己的拥护与祝贺;反之在遇到有人降职时,最好暂且维持原定称谓,一般等对方自己提出更改叫法时再作调整。在外单位或不熟识的人面前,称呼自己的同事或领导最好使用含金量最高的正规行政称谓;在公司或企业内部的日常工作中,则应当遵循其固有的称呼惯例,符合团队风格。
现在大家习惯以“老师”相称。在职场中,一些资历尚浅的新人习惯于把身边所有比自己有经验的同事统称为“老师”,认为这样的称呼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良好修养与谦逊好学。很多职场中人,会因为自己某方面的能力、学识被人敬重而感到高兴,他们有时更希望别人以“老师”相称。这类称呼也含有尊敬的成分。其实,这种称呼并不能使所有人都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惬意,相反,会使得一些比较年轻的前辈很不舒服。况且,“老师”这个称呼给人的感觉往往应该是在各方面能力超出别人,但如果被叫者在能力方面缺乏自信,或正好遭遇事业危机,反而会因感到无法承受而产生紧张感甚至厌恶感。
有一些单位流行的“反着叫”,即把年长者称“小”或年轻人称“老”的说法纯属调侃,据说“反着叫”能让部分年长者找到一点年轻的感觉,让年轻者找到成熟稳重感。只能在娱乐场合偶尔为之,绝不能长期应用于正式工作。
单位里亲昵的叫法,能少就少。有些人喜欢在单位里玩“哥俩好”,其实过分亲昵的叫法,一来容易引起别人误会,二来也会显得轻浮,特别是制度比较严谨的公司里,这还是蛮犯忌的。
职场中人可以灵活一点,适时变个法子“高呼”同事或上司。如:称普通职员为经理,称经理为老总,通过称呼暗示他在你心目中的地位,让他从你这里感受到难得的尊重。而过去以行政职务称呼同事或上司,在场合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直呼其名甚至降低级别称其为“老弟”,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活用称呼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场合和语气,否则容易弄巧成拙。
人生活在社会交际圈子里面既要适应不同的人对自己的称呼,也要学会怎么样通过称呼来与别人正常的交往。如果一不小心没有顾及到别人的感受,或者没有定位好与别人的隶属关系,那样就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尴尬,甚至可能触及了某些人的心里防线,造成人际关系的阻碍。
称呼的礼仪14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
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称呼的礼仪15
商务见面中的称呼礼仪规范:职称性称谓
对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以称姓氏加职称。如:“冯教授”,“陈工程师”或简称“陈工”等。
商务见面中的称呼礼仪规范:聆听应认真专注
听他人说话应认真专注,要有耐心。切忌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更不能做出一些其他的动作,显出不耐烦的样子。在听人说话时,最好的办法是挺直胸脯,用微笑的神态注视对方,并使自己的表情与说话人相呼应,尤其是对方说到关键的地方应小声附和或点头示意。
商务见面中的称呼礼仪规范:称呼礼仪规范
在商务活动中,称呼要庄重、正式、规范。一句得体的称呼,既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依照商务惯例,在商务会面中,最正式的称呼有三种,即应当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技术职称,或是其泛尊称。泛尊称,指的是先生、小姐、夫人、女士一类可以广泛使用的尊称。
在商务活动中,以对方的行政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佳,是最常见的一种称呼方法。可以仅称职务,如“局长”、“处长”、“经理”、“主管”等;也可以在职务前面加上姓氏,如“李市长”、“张董事长”等。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有职称和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李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张博士先生”等。这样可以表示你对他职称的认可和尊敬。
对于那些初次打交道的,或者既没有具体的职务也没有具体的职称的人,可以直接称呼他们为“先生”、“小姐”或者“夫人”,如果知道他们的姓氏,就最好在这些泛尊称的前面带上对方的姓,如“张先生”、“李小姐”等。在使用泛尊称的时候,对于男士,不管多大年纪,都可以称呼对方为“先生”,但是对于女士来说,“夫人”这个称呼可不能乱用的`,必须在知道对方已经结婚的前提下才可以用。
商务见面中的称呼礼仪规范:称呼的注意事项
第一,初次见面更要注意称呼。初次与人见面或谈业务时,要称呼姓加职务,要一字一字地说得特别清楚,比如:“王总经理,你说得真对.....”如果对方是个副总经理,可删去那个“副”字;但若对方是总经理,不要为了方便把“总”字去掉,而变为经理。
第二,关系越熟越要注意称呼。与对方十分熟悉之后,千万不要因此而忽略了对对方的称呼,一定要坚持称呼对方的姓加职务(职称),尤其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人人都需要被人尊重,越是熟人,越是要彼此尊重,如果熟了就变得随随便便,“老王”、“老李”甚至用一声“唉”、“喂”来称呼了,这样极不礼貌,是令对方难以接受的。
称呼对方时不要一带而过。在交谈过程中,称呼对方时,要加重语气,称呼完了停顿一会儿,然后再谈要说的事,这样才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他会认真地听下去。如果你称呼得很轻又很快,有种一带而过的感觉,对方听着不会太顺耳,有时也听不清楚,就引不起听话的兴趣。相比之下,如果太不注意对方的姓名,而过分强调了要谈的事情,那就会适得其反,对方不会对你的事情感兴趣了。所以,一定要把对方完整的称呼,很认真很清楚很缓慢地讲出来,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
商务见面中的称呼礼仪规范:商务会面中不适当的称呼
1.无称呼。在商务活动中不称呼对方,就直接开始谈话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2.不适当的俗称。有些称呼不适宜正式商务场合,切勿使用。“兄弟”、“哥们”等称呼,会显得使用这种称呼的人档次不高,缺乏修养。
3.地方性称呼。有些称呼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而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肯定是“打工仔”。
称呼的礼仪16
去德国留学生活,难免会遇到正式的场合,那么在别人为你引荐朋友的时候,你该怎么做才符合德国人的礼仪标准呢?在正式的'场合,不总是有一位熟人在那里为你介绍别人,你必须自己称呼自己和别人的姓名,但是怎么称呼呢?为了展现良好的行为举止,自我介绍时应注意4点。
①姓和名都要说。如今的自我介绍中包括了名,即:我是沙碧娜迈尔或我的名字是李斌。
②不要出现先生和女士。 即不可以这样说:我是迈尔女士或我是李先生。
③不要出现头衔。 在自我介绍的时候,通常不称呼自己的头衔和学术职务的等级,王教授称呼自己为王齐,穆勒部长称呼自己为格雷特穆勒即可。只要人们还不知道自己在和一位教授或部长交谈,称呼对方为王先生或穆勒女士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一旦知道了对方的头衔,人们应该礼貌地称呼其王教授或穆勒部长。但是,当人们拥有同等头衔时,就不必称呼对方的头衔了,比如一位教授称呼自己的同事时,应该说库斌女士而不是库斌教授。
④头衔的称呼不是强制性的。 称呼某人的学术头衔代表尊敬和礼貌(有时也是聪明的体现);但是这在德国不是义务。如果有人称呼他为Herr Gross,那么他也不应该跟人家说,请叫我Herr Doktor Gross。这比出于不礼貌而不称呼其头衔而言还要糟糕。
称呼的礼仪17
1、主动与被动
主动要求与对方握手是表示尊重与友好,但要视具体环境、对象、气氛而定,并非每个人都主动伸手。男女之间,男方要等女方先伸出手后才握手。如果女方不伸手,男方就只能点头或鞠躬致意。如果男性是女性父辈的年龄,男性先伸手是适宜的。宾主之间,主人应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欢迎。离别时,应由客人先伸手,表示再见。主人先伸手等于催客人离开,不礼貌。长幼之间,年幼的要等年长者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下级要等上级先伸出手。平辈相见先伸手者有礼、主动。
2、握手的力度
握手要紧,表示诚意或感激之情,但不要握痛对方的手;也不可抓住对方的手使劲的摇动。而漫不经心、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力度,不仅对别人是轻蔑、失礼,而且也表现了自己缺乏教养。
3、速度与时间
伸手的快慢,说明自愿或勉强,握手时间一般3~5秒。
4、身体弯度
对长者握手时要稍弯腰,对一般人握手时虽不必弯腰,但也不要腰板笔挺,昂首挺胸,给人造成无礼、傲慢的印象。
5、面部表情
握手时面部要露出真挚的笑容,以友善的眼光看着对方。千万不能一面握手,一面斜视他处,东张西望或和他人说话。
6、其他
站在离对方有一胳膊远的位置。握手需用右手,一般伸出左手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如果正在干活的人,对方主动伸出手,这时可以一面点头致意,一面摊开双手,表示歉意,取得对方谅解。如果正在干活的人,一时疏忽,伸出脏手与你相握,这时你应以热情相握,切不可当着对方的面擦拭自己的手。
握手力道不宜过重,也不宜过轻
见面握手时,要防止有气无力地握手方式,同样地,霸道的用力握住对方的手也绝不可取。对女性朋友来说,这两方面都要注意。当你有气无力地和别人握手时,对方也许会猜测你轻视他。所以,这样的情况要避免。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那些握着别人的时候猛摇的做法千万不要做。这不是热情好客的`表现,相反地,别人会觉得你太不礼貌了。一般握手时,手只需要轻轻点三下即可。
点到为止
握着不放也是一大禁忌。轻轻点两下之后就要把手缩回来。即使对方是你仰慕已久的人,也不要留恋地握着不放,这会让别人产生对你不利的印象。
女士要先伸手表示友好
如果你是男士和女士见面的握手,女士就要先大方地伸出自己的手。假使对面的男士是你希望认识的对象,就不要羞于把你的手伸出来。因为在握手礼中,男女间的握手必须是女士发起,这是男士对女士尊重的表现。如果对方想都不想就要和你握手,这说明他还不是一名绅士。
称呼的礼仪18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如何做到不失礼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张冠李戴的消极作用和不良影响。
在一次经济技术开发洽谈会上,一方的负责人竟连续发生称呼张冠李戴的现象,引起了另一方的注意,觉得这样的合作者头脑不清晰,生产经营能力不可信赖,从而取消了合作的打算。可见,对张冠李戴的现象必须引起注意,因为它是交际活动的障碍。
第二,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
交际刚开始时,一般双方都要互相介绍,但比较简略,速度也快,印象难以深刻。因此事先要对会见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人物特征有个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经过介绍后,印象就比较深刻。必要时,在入室落座或会谈、就餐前,再做一次详细介绍。有条件的,交换名片则更理想。
第三,要注意观察对方的特征,掌握记忆方法
介绍,要留意观察被介绍者的服饰、体态、语调、动作等,特别注意突出特征或个性特征。对统一着装的.人,要格外注意观察高、矮、胖、瘦、脸形、戴不戴眼镜等。
第四,注意掌握主要人物
商务交际场合,人员一般都较多,有时一下难以全部记住,那么这时你要首先注意了解和熟悉主要对象 (带队的负责人)和与自己对等的对象(指单位、所从事的业务、职务、级别与自己相同者)。现在,一般都不太讲究主客、主从关系的礼节,单从行止、座位的位置上判断是不准确的。如有的人把来客中的司机当成了经理,弄得经理很难堪,那将会十分尴尬。
称呼的分类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它的总的要求,是要庄重、正式、规范:
(1)职务性称呼: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
(2)职称性称呼:可只称职称、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在职称前加上姓名(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3)行业性称呼:如老师、医生、会计、律师等,也可以在职业前加上姓氏、姓名。
(4)性别性称呼:对于从事商界、服务性行业的人,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小姐”、“女士”或“先生” 。
(5)姓名性称呼: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
1、商务会面中的正式称呼
在商务会面中,正式的称呼有三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泛尊称
2、商务会面中不适当的称呼
不适当的称呼有四种:无称呼、不适当的俗称、不适当的简称、地方性称呼
称呼的礼仪19
称呼礼仪
一、职称型
如:"你好!李总","你好!赵董事长".....。
二、名字型
如:"你好,peter"。
当你是第一次到一家公司时,要多留意一下他们公司的职员是怎么称呼他们的上级的。如果他们称:"你好!李总",你也要这样称呼。如果他们称:"你好,peter,你就要称:"你好!李总"。
三、进进练习
要多练习一下,当你跟你的你合作伙伴见面握手时,你要说:"你好!李总,我是某某,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递名片时要双手递上,并且有字的一面要顺着对方,以便对方观看,眼睛要平视对方。握手的力度要适当,不要太重,也不要太轻。要清楚地报上自己的名字。
四、名片
现在中国人过情节人、圣诞节,吃肯德基....都非常火,说明现在人们正学西方人。所以下面介绍一下西方的名片一些小知识,这个也许对我们将来会有帮助的。
p.p:即介绍,意思是当你的合作伙伴刘总送给一张名片上左下角写着这个字样的时,你不用着急,"咦?这是什么意思呀,我打个电话问问刘总吧!"。这个意思是让你去认识一个人。你要打电话到你要认识的那个人那边去,说:"你好我是某某公司的谁谁,是刘总让我打电话给你的。。。"。
p.f:如果名字左下角写着这样的`字样是表示当有什么节日或有什么事时,你的朋友为了敬祝或答谢你,送你的礼物。他在礼物上留了一张名片,并在名片左下角写上p.p。表示敬贺的意思。
p.r:表达谨谢。这时当你收到地方的礼物时,想回敬时,也可以在礼物上放上一个名片左下角写上p.r。当对方收到礼物时,看看名片就知道是你的回敬了。
n.b 意为请注意。当接到这样的名片时,意为请你注意的意思。
称呼的礼仪20
一、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8、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
“家”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用于自称的谦称。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三、特殊的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关于称谓的基本礼仪
交友称谓人总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贫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对人尊称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自己谦称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词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拜望:探望。
拜访: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
拜辞:告别。
敬请:恭敬地请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临:客人到来。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诉。
奉劝:劝告。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气语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
相扰:打扰。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违:很久未见。
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
劳神:耗费精神。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指教:敬请指教。
多谢:很感谢。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称呼的礼仪】相关文章:
称呼的礼仪06-03
称呼问候礼仪06-11
对长辈称呼的礼仪06-06
见面时称呼的礼仪06-11
古代称呼礼仪06-03
古代称呼礼仪-礼仪知识06-03
职场官场称呼礼仪有哪些09-28
日常人际关系的称呼礼仪08-17
职场办公室的称呼礼仪要点介绍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