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国礼仪大全
在现实生活中,礼仪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礼仪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中国礼仪大全礼仪,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礼仪 1
纪律一:守时
现在的城市都拥堵,除非你是桌上最大的老板、最大的领导,如果不是就别迟到。
我国是个礼仪之邦,一般都会等人齐了才用餐,十几个人等你一个,等的越久,就越讨厌你,这样的事儿多了,干脆就不叫你。
千万不要玩“狼来了”,明明40分钟才能到,明明你还根本没出门,非要说自己马上到!——这若干个马上到加起来,就再也没人信你了。
另外东道主应该是第一个到场,其他人既不能去太早,也不能比大领导来的晚。宁可提前到饭店玩手机,离约定时间早个五分钟进场,也不能让所有人都“欢迎“你的到来。
纪律二:礼尚往来
在哪里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和什么人吃,吃什么不重要,关键的是吃的开心,谁买单不重要,重要的是同级别的人应该轮流坐庄。当然,有两种人永远不用买单:大领导和被求之人。
一般的原则是:谁喊吃饭谁买单,在谁的地盘上谁买单,谁钱多谁买单,不然这个圈子不如第一次就AA,或者自觉轮流坐庄。
也许某人和你吃饭他掏了十次钱,但你也必须回请个三四次,再或者你和东道主每次都为了买单拉拉扯扯,但是三四次强行把小单给买了。
纪律三:守纪律
别人端杯你端杯,别人干了你扭捏两下再装作不会喝酒慢慢干了。别人夹菜你夹菜,别人站起来你就站起来,大老板敬酒一圈后你再敬,别人安静你也安静,别人喝汤你也喝汤。
但凡吃饭,都一定是有组织有目的'有主有次的一场局部战争,子弹都是打那些显眼的人,好印象也总是给那些守纪律的人,这样下次别人才会喊你。
中国礼仪 2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进餐时,先请客人中长者动筷子。
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中国礼仪 3
家庭内部关系称谓: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儿子所生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孙子、孙女。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侄:哥哥或弟弟的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侄子、侄女
外甥:姐姐或妹妹的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外甥、外甥女
旁系亲属称谓:
父系旁系亲属称谓: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旁系亲属称谓: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外孙:夫妻间女儿所生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外孙子、外孙女。
旁系亲属中较复杂的称谓:
叔叔、伯伯的孩子称堂哥、堂姐、堂弟、堂妹,姑姑、姨姨、舅舅的孩子称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依次类推:
堂兄或堂弟(伯父、叔叔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堂侄。
姑表兄或姑表弟(姑姑家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姑表侄。
姨表兄或姨表弟(姨妈家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姨表侄。
舅表兄或舅表弟(舅舅家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舅表侄。
父系直系亲属称谓:
曾祖父、祖父、父亲;曾祖母、祖母、母亲
母系直系亲属称谓:
曾外祖父、外祖父、父亲;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中国礼仪 4
吃西餐牛排时,有哪些基本礼仪需要注意,这几个小细节你知道吗?
中国人必备的餐具之一就是筷子,它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专属标志,除了天圆地方的美好寓意之外,也代表着一个家庭的传承,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教导等等,都通过精心的筷子使用来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外国人进入中国后,西餐也随之而来,由最初的只有外国人自己食用变为现在颇受欢迎的美食。一直习惯用筷子来吃饭,在吃西餐的时候要用刀叉,还真是个适应的过程,就如外国人吃中餐用筷子一样。
吃西餐的时候,说起刀叉的使用还真是有点讲究的,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中餐自然也有自己的礼仪,比如咱们用筷子吃饭,突然想离开一下,这时按规律筷子必须要放在桌子上的'筷子架上,如果没有筷子架就放在自己餐旁边或者碗边都是可以的。可如果您把筷子直接插到饭上,这种行为就是非常没礼貌的。西餐也是一样的道理,下面就以牛排为例说说哪些行为看上去不太好,又该如何避免。
首先坐下后要放餐巾,这里最好是折个三角形放在双腿上,这样比较隐蔽即便有残渣掉落也不会被人看到。
再来说说用刀叉,正确左手用叉子,右手用餐刀切割牛排,这里您可别和拉锯条一样,慢慢切割最好是小块的,您别为了痛快直接切两下就开吃了。
说道牛排那必须搭配红酒,可以丰富口感,消除吃肉带来的油腻感。吃一小口牛排再来一口红酒,吃饱吃好还不会涨肚。这里可别说来点其他的酒,那样牛排的味道就会大打折扣的。酒杯的位置同样有要求,放在自己餐盘的右前方一点,这样整个就餐动作就比较连贯了。
再说一个就餐中如果想要出去一下或者去补妆,您起身的同时把腿上的餐巾一起合拢放在椅子坐垫上。这样对方看不到花花绿绿的餐巾,您可别顺手把餐巾随便一放,那样也是非常的不礼貌的。
最后在说说切完小块牛排后餐刀的摆放位置。切忌不能放在桌子上,因为餐刀会有食材的油脂,放在桌上会把桌布弄赃的。正确的位置应该放在自己餐盘里面上方一点的位置,这样不会把餐刀上的油脂弄到桌布上。
西餐不一定有多高大上,但在就餐时还是要注意自己的礼仪的。毕竟咱们是礼仪之邦,一个人就餐时的表现最能体现这一点。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看法,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一起讨论,你还知道哪些西餐礼仪呢?也欢迎来说说。
妖夜行摄食光,爱吃爱玩爱旅行,更爱和你分享美好的一切,喜欢就关注我吧!
中国礼仪 5
喜酒礼仪民间婚宴礼仪繁琐且讲究,从入席落座到菜品组成,从进餐礼节到菜品摆放,都有一整套礼仪规矩。喝酒作为中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式,更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亲家对敬表明会亲订约、新人喝交杯酒意为同甘共苦,向父母敬酒表示认亲入门……喜…
喜酒礼仪
民间婚宴礼仪繁琐且讲究,从入席落座到菜品组成,从进餐礼节到菜品摆放,都有一整套礼仪规矩。喝酒作为中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式,更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亲家对敬表明会亲订约、新人喝交杯酒意为同甘共苦,向父母敬酒表示认亲入门……喜酒也因此成为了婚礼的代名词,"办喜酒"即为"办婚事","喝喜酒"即为"参加婚礼"。当婚宴进行一定程序,新人就要根据婚宴酒店的宾客主次,依次向每位出席婚礼的宾客敬酒。作为新人,在敬酒时要亲手为客人将酒杯倒满,并为客人端起酒杯,但不要强求客人一饮而尽。等客人放下酒杯后,新人要向宾客道谢,同时将客人的酒杯再度蓄满,方可再向下一位客人敬酒。作为客人,在品饮喜酒时,要记得给新人送上吉祥语,道上一句"恭喜",同时要掌握饮酒的度,适量为宜,不能让新人饮酒过度,以保证婚礼健康愉快的氛围。
喜酒文化
从传统文化中领悟,酒不仅是设宴邀友时能够助兴的佳酿,也是婚礼庆典中可以带来吉祥寓意的饮品。酒既与"九"音同相联,在传统文化中"九"最大,富有吉祥寓意,又与"久"同音相通,中国新人最期盼的祝福莫过于"白头到老"、"天长地久"。于是酒成为了婚宴饮品的 "上宾",是中国婚礼中必须登场的吉庆物。
喜酒品种
国人喜事与喜酒相伴已有数千年历史,人们通常认为没有酒办不了喜事。虽然酒的品种不一,但对婚宴而言,意义是相同的,都有"长久"之意,所以酒的'原料、品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新人可根据自己婚礼的风格来进行挑选。现今,为配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菜肴,在中国婚宴中,新人多选用红酒、白酒。在大城市中,红酒多作为北京婚宴的开场酒,一是因为色调为红,让人联想到喜事;二是相对白酒,宾客饮用红酒不易产生不适感。而白酒能成为婚宴喜酒中的主角,主要在于其伴随时间的累积而愈发浓郁醇香,具有"长长久久"、"白头到老"的喻义。当然,在中西合璧的婚礼中,部分新人也可启用白兰地、威士忌这样的洋酒作为婚宴用酒。位于村镇的新人为强调本土特色,也可选择米酒或当地的果子酒。但是,在婚宴中应固定好酒的品种,不易搭配太多,否则易醉。
中国礼仪 6
家族的饭菜主要有:
1、家宴——指家族自己过节和各种喜庆活动而设的宴席
2、宾宴——宴请亲戚朋友的宴席
3、便宴——便宴是家常便饭。
饭桌文化:礼、孝、德、让、教
1、“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
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2、“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时会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3、“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4、“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5、“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正是因为中国的饭桌礼仪严谨,让孩子形成了礼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为、教重继承的饭桌文化。
中国礼仪 7
1.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 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2.刘备三请诸葛亮
诸葛亮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3.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4.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中国礼仪 8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这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联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齐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礼貌礼仪不仅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一样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重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能够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中国礼仪 9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礼仪 10
落座:最重要的客人应坐在哪里?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现代中国的饮食礼仪中,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当然,邀请人可以指定客人的座位。通过分配座位,中国人暗示谁对自己最重要。
就坐时,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进餐: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
汉族人在元朝以前,多是分餐制,即每个人吃饭都有一个“案”,案上有食物和餐具,一时间传为佳话的“举案齐眉”中的案,就是指吃饭时使用的案。元朝之后,游牧民族共餐制的'习俗在中原地区推行,逐渐改变了分餐的传统。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现代中式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菜,但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中国有的地方人认为,用饭时犯了禁忌会惹来衰运。例如,不要把筷子插在装满米饭的碗里。
酒:饮酒有德行 敬酒有讲究
中国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是从西周时代开始。总体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要求人们饮酒要遵循严格的时令,要尊礼、适量,不能随心所欲。关于酒德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儒家思想认为,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骄奢淫逸。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所谓三爵,指的是适量,量足为止。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喜爱在饭桌上畅饮,如何敬酒是一门大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在倒酒时要注意,拿酒瓶的手要手背向上,不可翻腕倒酒。
中国礼仪 11
1、三长两短
做法: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
这种做法是被认为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所以从小就要教会小孩子在饭桌上把筷子摆放整齐。
2、仙人指路
做法: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国人眼里叫“骂大街”。同样,用筷子指着别人也是不礼貌的。
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中国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
3、品箸留声
做法: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
许多小朋友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含着筷子玩,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宜过分苛责,但也应该提醒告诉孩子正确的餐桌礼仪,培养孩子从小的好习惯。因为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
4、击盏敲盅
做法:在用餐时拿筷子敲击盘碗。不少孩子在吃饭时喜欢拿筷子敲着玩,孩子不知情,大人可要注意了...
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是非常不雅的事情。
5、执箸巡城
做法: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
特别是在与其他人一起用餐时,这样的`行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没有为同桌的其他人考虑。此行为是典型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
做法: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停地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
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表现,令人无法接受。
7、泪箸遗珠
做法: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
做法: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定海神针
做法:在用餐时,拿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会被认为是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
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10、当众上香
做法:这种现象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被会人视为大不敬!
因为中国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烧引魂香、供倒头饭一样。
11、交叉十字
做法: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
这是不对的,因为中国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
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12、落地惊神
做法: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
因为中国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
中国礼仪 12
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对疗病也有某种辅助作用,农业上有卤水选种,渔业上用于腌制,工业上更是重要的原料,这都是我们所知道的。但在中国古代,盐与礼仪文化还有密切的关系,这却不是人所共知的了。
中国最早发现的盐出在解州盐池(在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的池盐,早年当是池中卤水自然结晶而成。后期条件改变,需要引水种盐。《天工开物·作咸·池盐》说:“土人种盐者池旁耕地为畦垄,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浊水,参入即淤淀盐脉。”然而有时还有自然结晶的情况,宋代就出现过。《宋史·五行志一下》说:“(大中祥符)三年八月,解州盐池紫泉场水次二十里许不种自生,其味特嘉,命屯田员外郎何敏中往祭池庙。八月,东池水自成盐,仅半池。洁白成块,晶莹异常。”这种自然结晶的盐,含量高,颗粒大。所以它除了叫解盐、池盐之外,还叫盬(盐池名,通作苦)盐、颗盐,大盐。时至今日,解州盐池面积仍有130平方公里。这种天然形成的盐,古代叫做“卤”。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卷五“免盘”释“卤”云“指河东安邑之盐”。安邑,就在解州旁。说安邑之盐,等于说解州之盐。
天然形成的盐,还有一种出于岩穴之间的,叫岩盐。这种盐,古代中原不产,出自戎地凉州,又叫做戎盐。其中的上品,盐有甜味,又叫饴盐。这是很名贵的,在周代,是供天子专用的。
天然形成的盐满足不了需要,于是人们学会了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来煮开蒸发以提取盐。这种盐,最常见的是海盐。在中国西南,则有井盐。这类盐,因为不成块状,所以也叫做散盐、末盐。
这些不同的盐,在中国古代的等级社会中,是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也就是说,怎样用盐,与礼仪文化有关。
《周礼·天官·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用同供,下同)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这段记载,明确揭示用什么样的盐是随着等级不同而不同的。苦盐,就是解盐;散盐,主要的就是海盐。这是当时中国两种主要的盐,用于祭祀,以报神灵之恩,必须用形盐的形态才行的。对于宾客供应什么盐,也还要看对方的身份和场合,只有烹大牢礼待大宾客(来朝觐天子的诸侯)的飨礼才用形盐,平日以饮酒为主或以吃饭为主的燕食就只用散盐了,小宾客(诸侯的卿大夫受命聘问天子的)当然只用散盐(据孙诒让《周礼正义》说)。至于天子、王后、世子食用的美味,使用的就必须是带着甜味的岩盐了,是岩盐中的上品。不同的等级,用不同的盐;不同的场合,用盐也有不同。
那么,什么是形盐呢?郑司农说:“筑盐以为虎形,谓之形盐。故《春秋传》曰:盐虎形。”郑玄说:“形盐,盐之似虎者。”盐作虎形,象徵威武。两郑说法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虎形是人工筑成的,后者则仅仅强调虎形而不言其形成。实际上,形盐的形成虎形,有天然和人工两种情况。
天然形成的,是出自盐池卤水的自然凝结。我们看解州盐池自然凝结的盐块,有很像兽状的。唐代阎伯兴《盐池赋》:“其出形盐也,状雄虎之蹲于长野,攫拏兮布濩。”正是描写解州盐池自然凝结的像虎形的形盐威武之状。宋代叶时《礼经会元》卷二上说:“有积其卤而结者,其形似虎,而非人筑成,谓之形盐。”煮盐而自然凝结成兽形的,也时有所见,清代桂馥《札朴》卷十“盐狮”条说:“云龙煮盐,其形作狮子者,品最上。州牧王君(凤文)见惠数十枚,余谓即《左传》之形盐也。”《左传》例见后,那里说的形盐是似虎形,但狮虎形近,这数十枚盐说成像虎也无不可。这样看来,上古的形盐,或许也有煮盐而自然凝结的。但不管如何,盐池自然凝结而成的虎形盐,自然是祭祀的珍品。
用于祭祀的苦盐,出自解州盐池,自然可以挑选凝结成虎形的。用于祭祀的散盐,在煮盐过程中自然凝结成虎形的,恐怕不多,这就需要用人工来筑成了。如何筑成,文献中没有详细的记载。我们就不好揣度了。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三“形盐”条下说:“净白盐印作虎形。”则是用印模的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用大块的盐巴刻镂而成的。见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之五》“食盐”条集解。这里使用的盐,估计还是用解盐的盐块居多。能否用凉州的戎盐来镂刻?戎盐状如石,完全可以镂刻。清代的惠士奇《礼说》卷二谈凉州戎盐说:“又土人镂为虎形,大小如意,明《盐人》形盐亦用戎盐也。”但是,考虑到《笾人》的'形盐是用于祭祀的,其来源只是《盐人》中提到的苦盐和散盐,并没有戎盐,所以这种戎盐镂刻的虎形盐,恐怕上古的祭祀不能用。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之五》“食盐”条集解又说形盐可以是印盐。印盐也出自解州盐池。《水经注》卷六描述解州盐池说:“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这应该是印盐得名之由。《说文系传》“卤”字下说:“又河东解县盐池有印盐,方如印齿文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常满盐花盐》“造花盐印盐法”中还记载了印盐的人工仿制法,即五、六月中旱之时,投盐入水,融成饱和溶液,过滤去杂质,泻置于干净的容器中。等到天气炎热无风尘时,曝晒成盐,漂浮在上面的就是花盐,如不捞出来,时间长了,就成了印盐沉入底部,印盐“大如豆,正四方,千百相似”。但是,上古所说的形盐,强调的是虎形,象征的是威武,这个礼仪文化恐怕不是印盐所能表示的。
历代祭祀,都用形盐,到清代还是如此,《清会典》卷三十六说:“笾实以形盐、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糗饵、粉餈。”(《清史稿·礼志一》说同)在笾实中,形盐列第一,看来其重要性更高了。
我们的弟兄民族,也有用盐祭祀的,只是没有像我们的先人那样讲究罢了。如纳西族在除夕日,就有用“盐米筐”祭天地的习俗。
文学作品中,对形盐也有描述。宋代范浚《张生夜载酒相过》诗云:“玉碗鹅儿酒,花磁虎子盐。张公鸡黍旧,欢笑了无嫌。”这里用“虎子盐”来形容盐之好,不见得是当时的士人可以随便使用形盐。据宋代罗浚《宝庆四明志》卷十记载,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贾xx%中,御试题目中还有《形盐象武》诗,刘敞当时是应试者,所作诗见《公是集》卷二十六,诗开头就说:“备物崇宾飨,斯盐肖虎形。”描写的还是大宴时招待贵宾的形盐。据诗中所说,形盐有“熬波烦巧匠”而得的,有“炳文随镂刻”而成的,有属于“天产参多品”的,说的是形盐的三个来源。《宋史》本传说他本来是“廷试第一”,但因为避嫌屈居第二,“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别(此据文渊阁库本,中华点校本作列,似误),乃以为第二。”这就将贾黯列为第一了。
由于形盐和礼仪文化有深刻的关系,如果我们不对这种文化作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形盐的解释就不容易准确。《汉语大词典》立有“形盐”条,其释义说:“特制成虎形的盐。供祭祀用。”书证除了《周礼·天官·笾人》外,还有《左传·僖公三十年》:“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歜、白、黑、形盐。”《左传》例是说周天子派周公阅来聘问鲁公,鲁公用太牢来招待,进献菖蒲菹、炒米、炒黑黍、形盐。周公阅是周天子的三公,鲁公按照礼节以国君之礼待之,显然,这是很尊重的礼节了。周公阅辞让,说:“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则有备物之飨,以象其德;荐五味,羞嘉谷,盐虎形,以献其功。吾何以堪之?”意思是:“就算是国君,也只有做到文德足以彰显,武功足以威慑,方能接受这种五味具和(指昌歜)、嘉谷并进(指白、黑),还有虎形盐的大宴,以象征其功业和德治。我自己怎么能承担?”从这个例子来看,释义只言“供祭祀用”就不全面了。就形盐的来源看,自然凝结而成的是上品,释义只说“特制成虎形”也不全面。似理解为“自然凝结或特制而成的虎形盐,用于祭祀和宴请贵宾”较全面准确些。
中国礼仪 13
1、化妆的礼仪:化妆的基本原则
(1)化妆要视时间场合而定。在工作时间、工作场合只能允许工作妆(淡妆)。浓妆只有晚上才可以用。外出旅游或参加运动时,不要化浓妆,否则在自然光下会显得很不自然。
(2)不要非议他人的化妆。由于文化、肤色等差异,以及个人审美观的不同,每个人化的妆不可能是一样的。切不可对他人的化妆品头论足。
(3)不要在他人面前化妆。化完妆是美的,但化妆的过程则实在不雅观。
(4)不要借用他人的化妆品。这不仅不卫生,也不礼貌。
(5)吊唁、丧礼场合不可化浓妆,也不宜抹口红,保持素颜,也可化淡妆。
2、发型要与服饰相协调
与礼服相配:女士在比较庄重的场合,穿礼服时,可将头发挽在颈后,显得端庄、高雅;最好剪短发,以免头发飘来飘去。
与连衣裙相配:如果穿v字领连衣裙,就可将头发盘起,如果穿外露较多的.连衣裙,可选择披肩发或束发;与西装相配:因西装给人以端庄整洁的感觉,发型也要梳得端庄、大方,不要过于蓬松。
3、不得在公共场合修剪指甲
社交活动中,人与人之间需要握手。手是仪容的重要部位。一双清洁没有污垢的手,是交往时的最低要求。要经常修剪指甲,指甲的长度不应超过手指指尖。修指甲时,指甲沟附近的“暴皮”要同时剪去,不能以牙齿啃指甲。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任何公共场合修剪指甲,都是不文明、不雅观的举止。
4、体毛必须修整
鼻毛不能过长。过长的鼻毛非常有碍观瞻。可以用小剪刀剪短,不要用手拔,特别是当着其他人的面。腋毛在视觉中不美观也不雅观。白领男士和女士应有意识地不穿暴露腋毛的服饰。女士在社交活动中穿着使腋窝外现的服装,必须先剃去腋毛,以免有损整体形象。在社交和公务场合,男士不得穿短裤,不得挽起长裤的裤管。女士在穿裙装和薄型丝袜时,如露出腿毛,应先将其剃掉。
5、保持牙齿清洁
牙齿是口腔的门面,牙齿的清洁是仪表仪容美的重要部分,不洁的牙齿被认为是交际中的障碍。在社交场合进餐后,切忌当着别人的面剔牙,可以用手掌或餐巾纸掩住嘴角,然后再剔牙。如果口腔有异味,必要时,嚼口香糖可减少异味,但在他人面前嚼口香糖是不礼貌的,特别是与人交谈时,更不应嚼口香糖。
中国礼仪 14
中国人祝寿一般从六十岁或六十六岁开始,不论是六十或六十六都是按虚岁计算,即按实际年龄提前一年。祝寿,也惯称作“过生日”,老年人一开始“过生日”,以后就须年年过,不能间断。平常为小庆,逢十如七十、八十、九十等,为大寿,要大庆,不但设宴待客,还唱大戏、放电影,或请唢呐班子演奏助兴。给老人贺寿的人有族内子侄辈和儿孙辈、女儿和女婿、侄女儿和女婿、干女儿和女婿、徒弟、学生、亲戚中的晚辈及朋友等,七十岁以上的高寿老人过生日时,街坊邻居也常备礼庆贺。
祝寿准备
给老人祝寿,儿子们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第一是预备招待宾朋的馒头、菜肴和酒水;第二是准备寿面、寿桃、寿糕等。寿面多为挂面,没挂面可用自擀的.细面条,叫长寿面。寿桃是用白面做成桃形,蒸熟后涂上红绿食色。寿糕是用白面和红枣蒸制的多层枣馍,城镇多买生日蛋糕代替;第三要布置寿堂。寿堂一般在堂屋正厅,屋内张灯结彩,正面墙壁中间悬挂中堂图画,男寿多为南极仙翁,女寿多为瑶池王母,或八仙庆寿、或百寿图、或红纸书一大金色寿字。中堂两边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祝福语句的对联。墙下放礼桌,桌上陈寿桃、寿糕、寿酒等,两边两只红蜡烛。桌前地上铺设红毡或花席,以备后辈人行礼。
祝寿仪礼
中国人给老人庆寿并无严格的仪式程序,仅有大致的章法。一般是,寿辰之日,先把祖宗的神主牌位请于神案之上,点燃香烛,鸣放鞭炮,寿诞老人穿戴一新,率全家拜祭。之后,老寿星端坐寿堂椅上,晚辈们衣冠整齐,恭恭敬敬依次磕头祝寿,并献上贺寿礼品。祝寿磕头为“寿头”,“寿头”是必定要磕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会磕头,就变为三鞠躬。
祝寿完毕,寿宴开始,众人给寿星敬酒,寿星把寿糕、寿蛋、寿果等吃食分给众人,众人踊跃嚼食,说是替老人“嚼灾”。长寿面是寿宴上必有的食物,吃面时,儿女们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条拨向老人碗中一些,谓之给老人“添寿”。
寿宴后稍事休息,大家陪老寿星看戏、看电影。晚上请执事人等吃酒答谢。寿礼便圆满落幕。
祝寿礼品
给老人祝寿的亲朋邻里都要拿祝寿礼品,祝寿礼品也多种多样,有衣服、鞋帽、手杖,有寿面、寿桃、寿糕或生日蛋糕,有肉、蛋、鱼、酒,有苹果、石榴、桃,还有写有祝寿字句的寿幛、寿联、寿屏和寿匾。也有朋友送戏、送电影庆贺的。忌讳送钟(终)。
特殊寿礼
老人过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几次生日时,祝寿礼比较特殊。
六十六占两个六字,象征“六六大顺”,老人和子女都很看重,所以寿礼较为隆重。“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父母六十六岁生日这天,已出嫁的女儿除一般礼品外,还须买六斤六两一块肉,蒸六十六个小馒头为父母祝寿,以报答父母生养之恩。肉与小馒头须父母两人吃,其他人不得分食,否则谓之“夺福”。
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俗谓人的一道生死坎儿,谚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到了这个年龄,老人和子女都比较紧张,平时对老人加倍呵护,生日时也有个特别的破法,即子女买活鲤鱼为寿礼让老人吃,鲤鱼擅跳跃,吃了鲤鱼,就会跃过这道坎儿,获得平安健康。
中国礼仪 15
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祟的科学发明。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16世纪、17世纪才发明了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日本的学者曾测定,人在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因此,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外国人对这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舀、撅等功能钦羡不已,并以自己能使用它进食而感到高兴。
1: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4: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7: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10:当众上香
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11: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12: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中国礼仪 16
中华大地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商务社交礼仪
握手礼仪
握手礼节源于古代欧洲人向对方表明手中未带武器,表明亲切友好之意.其后成为风尚,通行于欧美.辛亥革命后我国也习以为礼.
在当今商务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
握手的方式:
双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间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与腰部平齐,手握住对方时,应面带微笑地注视对方,彼此应寒暄几句。
握手时应注意:
1、不要三心二意,双眼要注视对方;
2、握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3、握手时不要拍对方的臂膀;
4、握手不可用力过度。
朋友强力推荐我看《赢在举手投足间》,说能学到很多礼仪知识:商务礼仪、政务礼仪、酒会礼仪等等。看了一下效果不错,有助于迅速提升职场魅力。
【中国礼仪】相关文章:
中国的礼仪02-26
中国礼仪08-10
中国礼仪03-20
(热门)中国礼仪05-19
中国进餐礼仪06-10
中国拜师礼仪06-08
中国绅士礼仪06-08
中国饮食礼仪05-24
中国礼仪知识12-25
【优秀】中国礼仪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