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餐礼仪差异

时间:2023-11-08 08:08:11 职场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西餐礼仪差异

中西餐礼仪差异1

  中西餐礼仪的差异

中西餐礼仪差异

  一、基本差别

  1、入座的位置

  中国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西方

  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

  2、上菜顺序

  中国

  ①汤②主食③餐酒④水果

  西方

  ①菜和汤②水果③餐酒④主食⑤甜点和咖啡

  3、餐具

  中国

  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

  西方

  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匙又分汤匙,茶匙等。杯的种类更多,茶杯、咖啡杯为 瓷器,并配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4、表示停餐方法

  中国

  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

  西方

  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二、用餐的细节

  1、衣着

  中国

  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穿得隆重一些。

  西方

  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以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即使再昂贵的也不能)

  2、入座的方法

  中国

  人们入座时并没有西方那么讲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愿而入座的。

  西方

  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

  3、餐巾

  中:传统的中餐并没有餐巾。只是在用餐完毕时才用温热的湿毛巾来擦洗一下便完了。

  西: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4、喝酒的方法

  中国

  会喝酒的人饮酒前,应有礼貌地品尝一下。可以欣赏酒的色彩,闻一下酒香慢慢品味。不要为显示自己的海量,举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饮而尽,使酒顺着嘴角往下流。也不必矫揉造作地在举杯时翘起小手指,以显示自己的优雅举止。不宜一边饮酒,一边吸烟。鉴于酒后容易失言和失礼,故在涉外活动中饮酒的酒量要控制在自己平日酒量的一半以下。不要一看对方的盛情或美酒佳肴,便忘乎所以了。有教养的饮酒者饮酒时是不会让他人听到吞咽之声的,倒酒时只宜八成满。

  西方

  喝汤也不能吸着喝。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身体上半部略微前倾。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5、餐具的.使用方法

  中国

  如何用筷子。首先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两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紧贴着大拇指,小指向内曲。筷子开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动来调整。

  西方

  如何使用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拓展:东方餐饮礼仪的特点

  1、首先,中餐非常讲究座位的排序。

  如果是家宴首先是老人先入座,而且要坐首座,一般以正中为上座(即首座),至于什么是首座和正中位置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待客当然是客人坐首座,而且最好左右要有陪客之人,方便招呼客人就餐。入座后不能先动筷子,要等长者和客人先起筷,你才能起筷,别看这点似乎非常简单,其实不然。有些人也许是性格太急或是饿得饥肠辘辘,看到美食当前就将礼仪放到一边,自顾自得大吃起来,让人甚是尴尬。

  2、其次是喝酒。

  酒文化在中国太源远流长了,或许酒能拉近彼此距离,国人在待客过节时都会频频举杯。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千方百计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一定量就是不实在。“以酒论英雄“,有时过分地劝酒,也是十分失礼的做法。

  3、而敬酒更是一门学问。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与不熟悉的人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避免出现尴尬局面。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要一定先给尊者、长者敬酒,这样才能让众人舒服。

  4、不要打嗝。

  非常重要的还有一点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比如喝汤、吃面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些,不要发出“呼噜”声,会让人生厌的。假如打了喷嚏、肠鸣、咳嗽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类的话以示歉意。这些都是中国人经常犯得错误,所以你务必要注意,别让人以为你非常没有礼貌,这些细节会非常影响你的人际关系。

  5、各地的礼仪差异。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礼仪也不尽相同。如有些地方过年的鱼是不能吃的,主要是取“年年有余”的好意头,而因为平时非常少机会吃鱼,过年做了之后只是摆一下台面,所以你要慎重起筷。有些地方女人和小孩是不能入ZX的;再有不准吃汤拌饭或胡乱挑菜等。

中西餐礼仪差异2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礼仪文化又是构成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当我们进入21世纪,就要不可避免的参与跨国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正是国际文化交流中非语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世界之大,各地文化风俗、人文地理都不相同,而我们通过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能提高外语学习者对西方文化、语言的了解,以便交际。

  1、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座位安排、餐具、进餐方式等都直接反映了当地人的社会生产模式与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一种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同时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能有效避免失礼于人。

  1.1就餐气氛的差异

  西方人的饮食讲究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西方人一上餐桌就会静静的享受自己的盘中餐,即使要分享食物,也会用小盘分好,各自食用。进餐时与客人交谈的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咀嚼食物时不要说话,即使有人与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之后再回答。而中国人则相反,一坐上餐桌,往往会滔滔不绝,互相夹菜,互相劝酒,以显出彼此的热情与关心。这种闹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内心的愉悦,温馨和睦,一团和气。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就从根本上反映出了其文化的差异。

  1.2座位排序的差异

  中西方人在正式宴会上都讲究座位的安排。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圆桌,一般情况下,坐北朝南或者正对门厅的座位为上座,两边为偏座。通常是让年长者、位高权重者或主宾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与上座相对,其余客人则按重要程度做偏座。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所以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作为了排座的标准。总之,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正相反,右为尊,左为次。西方餐桌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别坐两端,客人位于两旁。以男女主人的右手为上,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在安排上将尊重女性、女士优先作为排座标准。

  1.3餐具的差异

  西方人用餐习惯使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这两种不同的餐具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乐于冒险。在他们看来,食物是人们暴力之下的产物,金属的.刀叉代表着一种进攻,一种强硬。同时,西方的分吃折射出西方人的独立,强调个性的尊重与平等。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用餐时只有把两根筷子一起配合,才能运用自如,准确无误,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精神。筷子带来的合餐制,也突出了中国人牢固的家庭观念。在使用餐具时中西都有不同的规范。比如中餐进餐时不能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更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西餐中使用刀叉时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进餐中需要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用餐。用餐结束后,将叉子背面向上,刀刃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中。

  1.4进餐礼仪的差异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对美的精神追求,不但要求食物的味美,而且更要享受进餐的过程。不但要衣着整齐,坐姿端正,还应轻言细语,耳边通常还伴随着柔美的音乐。在进餐过程中,人们不允许在喝汤时发出声响,不允许吸烟和劝酒。不能用自己的餐具替他人取菜,不要将盘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不能将骨头或者不吃的食物放在台布上,应该放在盘子的一角。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入席后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开始动筷子,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新菜上来的时候,客人们也会相互夹菜,以示关心。

  1.5餐桌上离席的礼仪

  西方人用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来你要先跟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离席出去听电话。用餐结束时,人们首先将腿上的餐巾拿起,随意叠好,再放回餐桌的左侧,然后起身离座。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客人才能离开,告别时还要向主人致谢,更为正式的,回家后还可再以电话或致谢卡致谢。吃中餐时,接听电话虽然也是不礼貌的表现,但是中国人对此细节并不太在意,手机响了直接出去接或者就在座位上接。用餐结束后会等主人来宣布结束,感谢宾客们前来用餐。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其它客人才慢慢离开。

  2、结论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我们只有多了解中西方文化,深入去探索文化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机的融合,才能真正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以及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解,这对我国文化的传播、文明的发展已经国际地位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中西餐礼仪差异3

  在西方,去饭店吃饭一般都要事先预约,在预约的时候,有几点要特别注意说清楚,第一要说明人数和时间,第二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 倘若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到达, 是基本的礼貌。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梁鸿孟光举案齐眉”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一、上菜的顺序和摆放差异:

  大部分中餐上菜时大都按照汤、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顺序,而西餐则大都按照开胃菜、色拉、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的顺序上菜。中餐在上菜时会一次性将所有的菜肴上完,同时摆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则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

  二、餐具差异:

  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较简单,多以杯、盘、碗、碟、筷、匙等为主。而西餐的餐具则是五花八门,享用不同的菜肴也会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讲究颇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对应。

  三、入座座次差异:

  中餐用餐时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长幼尊卑来定,“尚东为尊”或“面朝大门为尊”。而西餐用餐时,面对门的且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女主人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

  四、着装要求差异:

  除非在正式场合,中餐对于就餐者的'着装要求并不高,穿着都比较随便。而西餐对于就餐者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并且要打领带,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不可穿休闲服到高档西餐厅用餐。

  五、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要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

  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事实就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倘若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接了当的回答说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不会高兴。

中西餐礼仪差异4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中华料理以口味多变、花样繁多闻名,不同的菜系有不同的吃法,由此延伸出不同的餐桌礼仪。西方饮食虽不如中华料理丰富,但也味道独特,别具一格。由饮食文化而延伸出餐桌礼仪,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随着国际交往次数的增加,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他国的餐桌礼仪,以便更好地与国外友人交流交往。

  餐桌礼仪,是指人类社会在进餐时的各种公认礼貌标准,相反有些举止行为,在进餐时被认为是无礼,或影响别人食欲的。各国人们由于文化各异,所以餐桌礼仪在各国都有很大的不同。他国餐桌礼仪以西方为主要代表,在此就中西餐礼仪展开讨论。

  中国的餐桌礼仪归纳为以下加点:

  一、用餐前衣着礼仪:

  不同的宴会要求的着装不同。如果只是普通的聚餐便可穿着随便一些,身着T恤、牛仔裤即可。但如果是商业宴会就应穿着隆重,赴宴着装大方得体。赴宴时,男士应穿西服打领带,女士应着套装或礼服。女性参加宴会,不宜穿裤子,也不宜穿短裙,以过膝的裙子为好。商业宴会无论规模大小,如果不是特别标明可穿便服前往的,一定要穿上礼服以示你的重视。

  二、入座的礼仪:

  座位有长有主次之分,长者坐中,辈分依次排开。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中餐的席位排列,关系到来宾的身份和主人给予对方的礼遇,所以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中餐席位的排列,在不同情况下,有一定的差异,可以分为桌次排列和位次排列两方面。

  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一)桌次排序

  1、如果是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又可分为两桌横排和两桌竖排的形式。当两桌横排时,桌次是以左为尊,以右为卑。这里所说的右和左,是由面对正门的位置来确定的。当两桌竖排时,桌次讲究以远为上,以近为下。这里所讲的远近,是以距离正门的远近而言。

  2、如果是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桌数所组成的宴请。在安排多桌宴请的桌次时,除了要注意“面门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距离主桌的远近。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

  (二)位次排序

  1、右高左低原则:两人一同并排就坐,通常以右为上座,以左为下座。这是因为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方向为上菜方向,居右坐的因此要比居左坐的优先受到照顾。

  2、中座为尊原则:三人一同就坐用餐,坐在中间的人在位次上高于两侧的人。

  3、面门为上原则:用餐的时候,按照礼仪惯例,面对正门者是上座,背对正门者是下座。

  4、特殊原则:高档餐厅里,室内外往往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赏。这时候,观赏角度最好的座位是上座。在某些中低档餐馆用餐时,通常以靠墙的位置为上座,靠过道的位置为下座。

  三、进餐时的礼仪:

  用餐前,侍者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中餐餐具由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组成。使用筷子时,首先将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两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紧贴着大拇指,小指向内曲。筷子开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动来调整。

  取菜的时候,不要左顾右盼,翻来覆去,在公用的菜盘内挑挑拣拣。要是夹起来又放回去,就显得缺乏教养。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取用适量。不要好吃多吃,争来抢去,而不考虑别人用过没有。够不到的菜,可以请人帮助,不要起身甚至离座去取。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能直着向两旁张开,以免碰及邻座。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果是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每次送入口中的食物不宜过多,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地塞,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在咀嚼时不要说话,更不可主动与人谈话。良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口就食物。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进餐时,不要解纽扣或当众脱衣。如果是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客人可将外衣脱下搭在椅背上,不要将外衣或随身携带的物品放在餐台上。

  用餐的时候,不能吃得摇头摆脑,宽衣解带,满脸油汗,汁汤横流,响声大作。不但失态欠雅,而且还会败坏别人的食欲。可以劝别人多用一些,或是品尝某道菜肴,但不要擅自作主为别人夹菜、添饭。这样做不但是不卫生,还会让人勉为其难。不要敲敲打打,比比划划。还要自觉做到不吸烟。用餐时,如果有需要清嗓子、擤鼻涕、吐痰等,应尽早去洗手间解决。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如果吃到不洁或有异味的食品,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地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如果发现时尚未吃食,比如说盘中的菜肴里有昆虫或者是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应该等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中西餐文化礼仪的差异: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的烹调技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然而,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在对“色、香、味”的追求下,营养反而不是很重要了。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则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中西餐文化礼仪的差异:中西方饮酒礼仪的不同

  常言道:“无酒不欢。”西方有醇香的威士忌、白兰地,中国自古便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说,由此可见饮酒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与饮酒的气氛。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主人与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

  西方人饮酒重视的是酒,充分享受酒的美味。饮酒礼仪反应出对酒的尊重,相比较之下饮酒的人反而不是很受重视。在西方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遥晃杯子。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都是失礼的行为。

  西餐礼仪以实际、自然为主,不讲客套、谦让,但用餐中的规矩却很多

  一、进入餐厅:

  1、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高档西餐厅吃饭,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整洁;女士要穿晚礼服或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女士化妆要稍重因为餐厅内的光线较暗,如果指定穿正式的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进入餐厅时,男士应先开门,请女士进入,应请女士走在前面。入座、点酒都应请女士来品尝和决定。

  2、一般西餐厅的营业时间为中午11点半至下午、晚上6点半后开始晚餐,如果客人早到了可以先在酒吧喝点酒然后再进入主餐厅。

  二、餐巾的使用

  1、必须等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2、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三、西餐顺序

  在西方最先端上餐桌的是菜和汤,然后是水果,其次是餐酒,享用完餐酒后便是主食,最后是甜点和咖啡。

  四、餐具的使用

  1、西方餐具由刀、叉、匙、盘、杯等组成,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匙又分汤匙,茶匙等。杯的种类更多,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中西餐礼仪差异5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中西餐礼仪差异6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以“礼”闻名于全世界。早在周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饮食礼仪制度。餐桌礼仪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满足人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家庭教养。而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启发,帝制时代餐桌礼仪复杂繁琐,时至今日西方的餐桌礼仪已经深入到每一个西方人的心里。西方家庭中的孩子从四岁起就学会了用餐的所有礼仪。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吧!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和习惯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讲究细嚼慢咽,其饮食特点是重食,重味,重养和重理。除此之外,中国饮食还讲究色香味俱全,餐桌上的菜肴一般都精致美观,荤素搭配得当,甚至每道菜都拥有独特的菜名,使人听之欲尝。

  而西方人讲究效率,珍惜时间,所以快餐店在城市中大行其道。其饮食以生、冷、甜为主,注重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工艺严谨,注重色泽。

  二、中西方座位安排次序的差异

  中国人安排座位以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为标准。受人尊敬、德高望重或年长者坐主位,而主位即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其他人的座位按照“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左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依此递推”的原则安排。在中国有许多地区甚至存在着妇女不上席的`习俗,甚至是许多关于家居风水学上的研究。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在排座位时以女士优先,“男女主人坐于席之两端,客坐两旁,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为上,左手次之,同样以男主人之右手为上,左手次之。”是西方人安排座位的标准。

  三、中西方餐具使用的差异

  中国人使用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碗,碟子和餐盘等,中国人一般用右手拿筷子,用筷子夹菜,偶尔使用勺子来喝汤。而西方人则善用刀叉,喜欢使用餐巾,也用盘子和碟子等,但不使用碗。

  四、中西方餐桌用语的差异

  中国人素来有谦虚的精神,这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上也表露无疑。在中国宴请宾客时,即使餐桌上的菜肴种类繁多,主人也会谦虚地说,“菜不多,招待不周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担待。”而当被大家称赞饭菜可口好吃时,主人则会说“哪里哪里,一些家常便菜,能入大家之口,这是某某的荣幸啊!”

  而西方人在餐桌上则表现的十分随意,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他们会很自豪地说:“Help yourselves!”,而当他们得到称赞是,他们也会说:“Thank you!”这正是他们自信的表现。

  五、中西方餐桌行为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热闹,在就餐时喜欢聊聊家常,或者用餐桌中或者用餐后在中式餐桌上高谈阔论或玩一些游戏,如行酒令等。在宴请宾客时,主人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他们的热情。而西方则不然,他们好静,用餐时喜欢安静的氛围,举止更是优雅,更不喜欢主人为其布菜,那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

  中西方的文化不同,历史不同以及思维方式不同等等造就了今天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这些差异更有利于我们入乡随俗。

中西餐礼仪差异7

  【基本差别】

  入座的位置

  中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西方

  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

  上菜顺序

  中方

  ①汤②主食③餐酒④水果

  西方

  ①菜和汤②水果③餐酒④主食⑤甜点和咖啡

  餐具

  中: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

  西: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匙又分汤匙,茶匙等。杯的种类更多,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表示停餐方法

  中: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

  西: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用餐的细节】

  衣着

  中方

  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穿得隆重一些。

  西方

  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以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即使再昂贵的也不能)

  入座的方法

  中:人们入座时并没有西方那么讲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愿而入座的。

  西: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

  餐巾

  中:传统的中餐并没有餐巾。只是在用餐完毕时才用温热的湿毛巾来擦洗一下便完了。

  西: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喝酒的方法

  中:会喝酒的人饮酒前,应有礼貌地品尝一下。可以欣赏酒的色彩,闻一下酒香慢慢品味。不要为显示自己的海量,举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饮而尽,使酒顺着嘴角往下流。也不必矫揉造作地在举杯时翘起小手指,以显示自己的优雅举止。不宜一边饮酒,一边吸烟。鉴于酒后容易失言和失礼,故在涉外活动中饮酒的酒量要控制在自己平日酒量的'一半以下。不要一看对方的盛情或美酒佳肴,便忘乎所以了。有教养的饮酒者饮酒时是不会让他人听到吞咽之声的,倒酒时只宜八成满。

  西:喝汤也不能吸着喝。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身体上半部略微前倾。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餐具的使用方法

  中: 如何用筷子。首先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两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紧贴着大拇指,小指向内曲。筷子开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动来调整。

  西:如何使用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中西餐礼仪差异8

  1、席位安排礼仪

  (1)中餐餐桌礼仪。

  中国餐桌座位的设置十分讲究。《礼记》 中讲“天地位焉”,意为天地万物各有其位, 不容紊乱。在我国, 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传统做法除以南北为尊卑外,在民间吃饭,首座可以是主人就坐, 但当有前辈、领导、师长等或年龄比主人高或认为是重要的客人时,首座必须请最长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坐, 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然后是左为上,右次之,再后的排列顺序是左右,以次类推,逐个排列下去,最后一个是背对门的座位,也可以是主人或者买单的人坐,这样买单时进出就不会影响其他的客人。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男性往往与女性分桌,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若家中请客,女主人往往在厨房和餐厅之间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

  (2)西餐餐桌礼仪。

  西餐宴会中,一般使用马蹄形或长形餐桌,其中女性一直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晚宴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之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以右为尊,左为次。入座方式为从左侧入座,男士应拖拉餐椅,协助女士入座,以显示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若家庭宴请,男女主人都应始终陪同。就餐者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边沿。在正式宴会中,英美和法国排位法不同。英美排位法为:左右两端为男女主人,男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边,女主宾坐在男主人的右边。男女主人的左边是次宾,陪客一般坐在中间位置。而法式长桌的排坐法正好相反,男女主人坐在中间,对坐。女主人右边为男主宾,男主人右边为女主宾,男女主人的左边为男女次宾,陪客尽量坐旁边。正式宴会中,坐席座次的高低依距离主桌位置的远近,左高右低。男女交叉安排,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

  2、餐具的使用礼仪

  (1)中餐餐具的使用和摆放。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盘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盘右上方。筷子是吃中餐最常用的餐具。使用筷子也是有讲究的,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也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也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筷子使用过程中,运用的是以中指的关节作为支点的杠杆原理,通过食指控制筷子的运行,在协同中完成整个的吃饭过程。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筷子作为一种文化一直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文明的一种象征。

  (2)西餐餐具的使用和摆放。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 叉子、 碗 、盘子、 碟子等。都有各自的用途。用餐前先把餐巾打开平放在大腿上,用餐结束后把餐巾大略折好放在桌子上即可。在西餐桌上通常摆放不只一副刀叉,原则上是从外向内取用,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刀用来切割食物,叉同于送食物入口。据游修龄教授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的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人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仍然用刀切割肉食。而且西方人用刀叉也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不能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等等。

  3、就餐氛围和餐桌话语的'差异

  (1)中餐的用餐氛围

  中国餐饮一般采用圆桌共餐的形式,这种就餐方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古往今来,中国人也非常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感情。孟子曾经说过,“食色,性也。”可见中国人常以食为人生之乐, 讲究排场,并追求热烈的气氛。当然这种大声喧哗的就餐方式已经日益为现代就餐礼仪所摒弃。在用餐过程中中国人喜欢在酒席上劝客人进食,生怕客人吃不饱、吃不好,不断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盘子里夹菜,还不停地说:“多吃点, 多吃点”, 这样才能表明主人的热情和诚意。在宴请结束时,主人往往会说:“今天没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请多包涵,等等。”不难得出,中国人遵循 “贬己尊人” 的原则。可见,从餐桌礼仪可以看出中国延承至今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

  (2)西餐的用餐氛围

  西方人用餐习惯是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每人各自点菜,各持一份。餐食在厨房被分装到每一只餐盘中,由服务员从厨房端出,再快速礼貌地送给每位客人。用餐时他们一般是轻声细语,低声交谈。他们举杯喝酒时,也要说祝酒词,但一般是利用上菜间隙致祝酒辞,祝酒时力求做到话语简短、幽默诙谐。所以在西餐厅, 很难看到大声喧闹。用餐时,不替他人取菜, 不吸烟, 不劝酒。西方盛宴一般只有四到五个菜,以恰好吃完或者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这样是大家喜欢她做的菜,对她烹饪手艺的一种认可。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4、餐桌上离席的礼仪

  西方人用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来你要先跟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离席出去听电话。用餐结束时,人们首先将腿上的餐巾拿起,随意叠好,再放回餐桌的左侧,然后起身离座。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客人才能离开,告别时还要向主人致谢,更为正式的,回家后还可再以电话或致谢卡致谢。吃中餐时,接听电话虽然也是不礼貌的表现,但是中国人对此细节并不太在意,手机响了直接出去接或者就在座位上接。用餐结束后会等主人来宣布结束,感谢宾客们前来用餐。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其它客人才慢慢离开。

中西餐礼仪差异9

  谈论饮食是我们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有这么一句古话,虽然小编也不知道是从哪辈子传下来的,叫做人是铁,饭是钢,貌似比喻的也不太恰当,但是吃饭是必不可少的,在我们国家历来有一种说法“民以食为天”,足以看出吃饭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历史上传下来的,我们的先人们的文化教会大家,要懂得在饭桌上的一些礼仪和礼貌,如果说是在山东的话,这理论可以是非常有讲究的,但是今天,小编要跟大家从历史的角度来学习一下,谈谈我们古代中国人的餐桌礼仪。

  可以说,餐桌礼仪的文化源远流长。根据文献的记载,至少在周代,餐桌文化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特别是孔子的那个时候,孔夫子曾经是在鲁国为官,主要负责的也是礼仪文化这方面的职务,他制定的各种礼仪文化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非常欣赏和赞美的,并且也一直沿用至今,到现在我们也在学习孔子文化。

  在汉朝的时候,餐桌文化也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从小就要教给孩子们的,它有自己的程序,首先是一家之主邀请宾客来家里做客的时候,主人一定要到大门口去迎接,表示对宾客的重视,同时也体现出自己的热情。当客人到达时,他们会在客厅的座位上,先拉个呱,互相问候一下彼此的生活,最近的家庭情况等等,就是客气寒暄一会儿,然后等到所有人都来的差不多了,就正式入席啦。座位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古代把左边视为是上座,然后依次往下,是第二、第三个重要的座位。按照尊卑或者官职的大小,客人的尊贵程度来入座。客人坐下来,主人敬酒,提供菜肴。在房间里也有一定的重点是敬酒和上菜的顺序,老人和客人必须先受到尊重,主人是最后一位。在聚会结束时,引导客人坐在起居室喝茶,直到他们说再见。这种传统的餐桌礼仪,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保持不变,而山东地区可以说是现在为止,依然按照这样的传统来做的。

  还有就是在清代,受西方文化的引入影响,餐桌礼仪也加入了一些西方的东西。比如说西方的分餐制,还有西方人习惯在餐前喝一碗浓汤,还有他们喝的酒,都跟我们是不同的,很多他们的优良文化,也被当时的学者们学习了过来,清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朝代,可以说所有的文化融合,也让餐桌文化变的更加科学。

  在古代,人们吃饭是一定要讲规矩的。无论是正餐还是皇宫的宴席,一定会关注食客的身份。较高的老年人坐在较高的位置,而年龄比较小的年轻的人则位于他们之下。这是我们历史上的美食文化。他们认为,即使他们正在吃东西,他们也应该知道尊重长者,这样的人才是有礼貌的人,中国自古就是讲究礼仪的国家,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而且从很多细节当中大家也都能够看到我们历史上先人的素质是非常高的。

  之前小编也提到了,上菜也是有讲究的。中国人所关注的是有福同享,所以他们都在餐桌上吃饭,分享所有美食。然而,整张桌子上的首先动筷子的,必须是在桌子上年纪最大的人,也就是长辈,要先吃。如果小辈们在长辈还没有吃之前就动筷子,他们就会被认为是不懂得尊重老人。这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开始吃饭后,一般来说,大家都会主要吃最接近自己的菜。对于那些离自己比较远的菜,往往是不会站起来去夹的,因为这样做会打扰别人吃饭,这是非常粗鲁的行为。当大家选择蔬菜时,人们也不能在盘子里面挑三拣四的扒拉,这也是粗鲁的行为。因为自己的筷子是放到自己嘴里的,如果在大家都吃的盘子里扒拉,别人会不喜欢。

  除了吃蔬菜的要求之外,古人在吃饭时也很重视用的器具。禁止用筷子敲打碗或盘子的这种行为。因为古人认为这种行为更像是乞丐的做法。因为在中国古代,乞讨者才会走在街上,敲打着要饭。

  事实上,在饮食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美食。因此,我们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讲究吃文化的国家。毕竟,有太多美味的食物。

中西餐礼仪差异10

  1、餐桌气氛的差异

  一般来说,西方餐桌是安静的,在中国的餐桌上移动。西方人通常很活跃,但一坐在桌子上,他们就专注于静静地切割自己的盘子和中餐。中国人平日里很安静。他们一坐在桌子上,就滔滔不绝地让菜喝酒。中餐桌上的噪音和西餐桌上的噪音反映了中西饮食文化的根本差异。

  2、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参加各种正式晚宴时也更加关注,但在现代习俗的变化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对传统的观点,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对人体有害。虽然中国人注重食疗、饮食和饮食,但我们的烹饪是追求美味的第一要求,导致许多营养物质的损失,所以营养问题可能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西方烹饪遵循规范和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和营养,所以整个烹饪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进行。食谱的使用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买菜做菜,但相比之下,还是一件很机械的事情,导致了西餐的弊端。) ) )缺乏特色。当人们想在不同的地方品尝当地的食物时,肯定没有人会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此外,标准化烹饪甚至需要准确的配料,准确添加调味料到克,准确的烹饪时间到秒。由于西方菜肴的标准化,它没有创造力。西方人无法理解的是,中国烹饪不仅追求精确的标准化,而且提倡随意性。打开中国菜谱,经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和调味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在中国烹饪中,不仅要注意各大菜系的风味和特点,还要注意同一菜系的配菜与各种调味料的匹配,这也会根据厨师的'个人爱好而变化。它也是一种/麻婆豆腐,用于四川客人烹饪和苏州客人烹饪。所用的调味料肯定不一样。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面对不同的食客,没有变化。

  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分别与个性分开

  这种文化特征也明显体现在中西饮食文化中。除了少数汤菜,主菜中的各种原料都不相关。鱼就是鱼,牛排就是牛排。即使有搭配,也是在盘子里进行的,体现了继承,违背了传统文化习俗。比如吃饭的时候穿的衣服比以前随意多了,但是穿的是中山装、夹克或者西装,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这是中西文化融合、相互积极迁移的最佳方式。

  中西方儿童的餐桌表现

  中国人在餐桌上对孩子大喊小喝

  许多家长对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知之甚少。小时候,父母这样教自己,长大成家后也这样教孩子。因为平时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到了餐桌上就成了一个讨论说话的好机会。问孩子这个问那个,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学习成绩怎么样?考试是否名列前茅等等。如果一切都好,那就没事了。如果孩子说考试成绩不好,学习有困难,那一定是另一个翻嘴唇,让孩子整个吃饭时间都在受苦。他怎么会有心情吃饭?强迫他们进入不利于胃肠道消化。

  西方很少在餐桌上谈论学习

  对于西方父母来说,他们很少问孩子的学习问题,除非孩子主动与他们沟通,或者在适当的时间散步,可能会问一些是否需要帮助,是否遇到问题,从不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他们更关心孩子玩得好,快乐。他们不喜欢在餐桌上讨论太多。他们吃饭的时候也很安静。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大声说话,发出各种声音。

  中国父母强迫孩子吃饭

  中国父母总是认为孩子长大,需要营养,为孩子做这样或所谓的美味,这些往往味道一般,孩子吃很长一段时间自然不喜欢,但父母总是强迫孩子吃,也把所谓的好东西留给孩子,但不知道用餐时间是让孩子学会分享和感激的最佳时机。西方父母经常尊重孩子的喜好。如果孩子不喜欢,他们就不会强迫孩子吃。让孩子参与食物的准备,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为什么中国孩子喜欢吃零食,而西方孩子吃零食没那么厉害?这也与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许多中国父母经常忙于工作,很少照顾孩子的三餐。孩子的三餐没有规律,会影响孩子的正常饮食习惯。西方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即使他们不这样做,邻居和社区也会监督他们这样做,往往为了孩子的健康,他们会严格监督孩子吃零食的坏习惯,孩子不吃习惯没有那么多机会发展。

中西餐礼仪差异11

  深受中西方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及其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在中国,任何一个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势。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再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争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而西方这个主要以面食为主的群体,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繁琐而有条不紊。他们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人自扫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听凭自愿,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喜欢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个人意志,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的多。综上,中西礼仪千万种,以下是我对餐桌礼仪的一些浅析方法。

  一、出席时间的差异

  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般说来,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半小时之后到达,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通常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些其他节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者不礼貌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很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十分钟后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座次安排的差异

  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南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至高无尚德象征,代表了地位和身份。因此,常常见到一些食本文由客在宴会上推推让让,面红耳赤,原来只是为了谦让座位次序的缘故,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为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儒家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而西方人则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在安排座位时,先把宾客的性别列出名单,再据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详细座位,如果是有男女共同参加宴会,则由男主人共同主持须将男女宾客分两个名单,通常的座次安排形式:男主人与女主人正对面,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顺时针方向朝外排列一位。

  三、餐具的差异

  两种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在餐具上的选择也不同,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

  中国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喜欢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由于团结与和气;而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受用刀叉,则给人一种杀气冲冲的野蛮之感。

  不过,随着中西经济交往的发展,餐具的使用已没有明显的分别,很多西方人学着使用筷子喜欢吃中餐,而中国人也常入西餐厅和使用刀叉了。

  四、进餐礼仪的差异

  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表示宴会开始,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每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传统美。

  而在西方的餐桌上,还有那么一些细节是中餐桌上无法得到体会的。

  如:1.使用刀叉进餐时,应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握住食物,右手用刀将食物切成小片,再用叉送入口中。用刀时,刀叉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形,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叉朝向自身,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拿在手里而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手势时应该把刀叉都放下,千万不可手持刀叉在空中挥舞。也不可一手拿刀叉一手拿餐巾纸,也不可一手拿纸巾一手取菜,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内而另一端放在桌上。

  2.西餐桌上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若汤过热,可先等稍凉再喝,千万别吹汤。喝汤时,用汤勺将汤从外向内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中,匙把指向自己。

  3.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果盘内剩余少量食物时,不要用叉子插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再放入口中。

  4.面包一般需用手分成小块再放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或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分成小块再抹。

  5.欧美人多以鸡胸脯为贵。吃鸡腿时应先将骨头用力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要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再吃下层鱼肉。要切一块吃一块,切不能切得过大或将肉都切成片。

  6.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势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中西方的餐桌饮食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分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未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宴席,主人会已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代替代。

  循序渐进,两种文化也将不断融合,贯通。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餐桌礼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反映,而生活习惯的形成又不是短时间内可得到了。它其实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所以,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也是中西传统文化差异的一个部分。

中西餐礼仪差异12

  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毫无变化。

  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这体现了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中西方孩子的饭桌表现

  国人在餐桌上对着孩子大呼小喝

  对于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多父母都是一知半解的。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教自己的,长大成家之后也这样教孩子。因为平时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到了餐桌上也就成了一家人讨论和说话的好机会,对孩子问这问那,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学习成绩怎么样?考试有没有名列前茅等等。如果样样都OK那还好,如果孩子说考试成绩不好,学习遇到了困难,那必定又是一翻唇枪舌箭,令孩子整个吃饭时间都在煎熬,哪有心情吃饭,强塞下去对肠胃消化也不利。

  西方很少在餐桌上谈学习

  对于西方父母来说,他们很少问及孩子在学习上的问题,除非孩子主动与他们交流,或是在散步等合适的时机或许会问一些需不需帮助,有没有遇到问题之类的话,从不过于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在乎孩子考试考多少分,他们更关心孩子有没有玩好,过得快不快乐。他们不喜欢在餐桌上有过多的讨论,吃东西时也是很小声地吃,并不像国人一样大声谈论,发出各种声音。

  中国父母强迫孩子吃

  国人父母总是想着孩子长身子,需要营养成分,就给孩子做这样或是那样所谓的好吃的,而这些往往味道一般,孩子吃的时间长了自然就不怎么喜欢,可父母们总是强迫孩子都要吃下去,还把所谓的好东西留给孩子一个人,却不知道在就餐时间就是让孩子学习分享和感恩的最好时机。西方父母往往会尊重孩子的喜好,孩子不喜欢吃就不强迫孩子吃,让孩子参与到食物的准备之中,由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食物。

  良好的饮食习惯养成

  为何中国孩子很喜欢吃零食,而西方孩子相对就吃零食没有那么厉害呢?这还要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很多国人父母经常忙于工作,很少照顾到孩子的三餐,孩子的三餐也就没有什么规律,也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饮食习惯。西方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强的责任心和义务,就算他们自己不这么做,邻居和社区也会监督他们这样子做,往往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他们会对孩子吃零食的不良习惯严格监管,孩子的不食习惯也就没有那么多机会养成。

中西餐礼仪差异13

  中西餐礼仪差异1、上菜的顺序和摆放不同

  大部分中餐上菜时大都按照汤、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顺序,而西餐则大都按照开胃菜、色拉、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的顺序上菜。中餐在上菜时会一次性将所有的菜肴上完,同时摆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则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

  中西餐礼仪差异2、餐具不同

  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较简单,多以杯、盘、碗、碟、筷、匙等为主,而西餐的餐具则是五花八门,享用不同的菜肴也会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讲究颇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对应。

  中西餐礼仪差异3、入座座次不同

  中餐用餐时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长幼尊卑来定,"尚东为尊"或"面朝大门为尊",而西餐用餐时,面对门的且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女主人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

  中西餐礼仪差异4、着装要求不同

  除非在正式场合,中餐对于就餐者的着装要求并不高,穿着都比较随便,而西餐对于就餐者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并且要打领带,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不可穿休闲服到高档西餐厅用餐。

  西餐礼仪主要是指欧美地区的用餐礼仪,虽然各个国家之间对于细节的要求不同,但是西餐礼仪总体上讲是以欧洲大陆的西餐礼仪为主流,尤其以法国西餐礼仪为代表。西方人在餐桌上所形成的这套规范礼仪,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要经过后天的了解和训练。作为"外国人"的我们,要真正地做到"入乡随俗"就必须先对西餐礼仪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了解,并不断地强化训练,注意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也都可以变成"绅士"和"淑女"。

中西餐礼仪差异14

  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外国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外国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外国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令外国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毫无变化。

  4、崇尚自由的外国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这体现了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例:

  当今许多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0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0,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5、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外国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

  对于餐桌的规矩,外国人进餐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外国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比研究过程中,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中西餐礼仪差异】相关文章:

中西餐服务礼仪06-21

中英礼仪的差异06-03

中英礼仪的差异-交际礼仪06-03

中西餐具礼仪与使用禁忌11-18

中西饮食的礼仪差异06-01

中国与美国的礼仪差异06-10

中西宴请礼仪差异-商务礼仪06-05

中西宴请礼仪差异对比06-06

中西方婚礼礼仪差异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