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故事

时间:2024-06-01 14:08:14 职场 我要投稿

礼仪故事15篇(推荐)

礼仪故事1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叔叔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事迹时常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礼仪美。

礼仪故事15篇(推荐)

  星期天,天气晴朗,碧空万顷,叔叔带我去公园玩。在公园,我捡到一个钱包,鼓鼓囊囊的。四下无人,我悄悄打开钱包,里面有好多钱,还有一些卡。我心里暗暗窃喜。“太棒了!坐摩天轮的钱有着落了。”我美滋滋地走到叔叔面前,悄悄地告诉了他这件事。叔叔不作声,静静地听我讲着。

  我沉浸在自己的喜悦当中,久久不能平静。忽然,叔叔看到一名男子着急地从远处跑来,四处找寻着什么东西,就赶忙走上前问:“同志,你是在找什么吗?”“我的钱包丢了,里面有我的身份证、银行卡!”“那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啊?”“我叫———,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叔叔打开钱包,里面刚好有一张身份证,并且信息完全一致。

  叔叔郑重地递上钱包,“你看看,有没有少东西。”那个男子接过钱包,确认没少东西后,非要掏出两张百元钞票表示感谢。王叔叔表情严肃地说:“我们如果想要你的钱,不理会你就好了!”说完,拉着我的'手径直走开了。

  我既失落又疑惑,问叔叔:“叔叔,那个钱包是我捡到的,去坐摩天轮多好呀!就算把钱包还给失主,人家的一点心意,为什么不能收啊?”

  叔叔说:“君子看中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我们怎么能贪那些小便宜呢?”

  是的,我们不该被利益冲昏头脑,让美德蒙尘。我们应该像君子一样胸怀坦荡,让传统更好地传承,让社会风气变得更加美好。

  叔叔的话我至今难忘。

礼仪故事2

  给大家讲个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

  额外阅读: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 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 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 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 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 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礼仪故事3

  我是我们班的“礼仪示范生”,整天带个红袖章,每个班只有一个,我的任务是检查指定班级的卫生和安全,如果看到有些同学在打打闹闹,我就要及时制止,就像是巡逻警察。

  有些人会问:“‘礼仪示范’这个‘官’有什么不好,它也是一个职位呀?”“这个职位……”算了,我也说不过你,你还是听听下面几个事例吧!

  事例一:下午下课不能玩

  倒霉指数:☆☆

  自从我当上“礼仪示范”后我每天下午都要从二楼跑到四楼,打了铃我又得从四楼跑回来,下课都不能玩,只能在那儿检查别的班,看有没有废纸;如果他们在楼道内跑一下、谁打架,我都得管。有时同学想让我和他们玩,我也很想去玩,可是“任务”在此呀,我不能不去,只好在楼上看他们玩。

  事后感想:累一点算了,为“人民”服务吗!

  事例二:不能安心的上电脑课

  倒霉指数:☆☆☆☆☆

  我的电脑课在星期二的下午,正好是检查的时间,又没人去,我特害怕大队委来检查我的“工作”,如果我被检查到,第二天早上我会被大会点名的!补充一点,每一次我们“礼仪示范”开会,都是在星期二的下午,刚好和我的电脑课重合,所以没办法去开会。

  事后感想:哎,连一节休息的课,都不能让人放心!

  事例三:没当上中队委

  倒霉指数:☆☆☆☆☆……(N颗星)

  一天,老师正在选举我们班的中队长、中队委。老师找我谈了话,他问我是一直当“礼仪示范”呢,还是当中队委兼学习委员。我想了一会儿,说:“当什么都可以。”(我不能直说吗!)事后,我一直当“礼仪示范”了。

  事后感想:死要面子活受罪,现在只能等当小队长吧。

  事例四:没当上小队长

  倒霉指数:☆☆☆☆☆……(N+1颗星)

  那天选小队长的时候,因为我的数学成绩比较好,所以数学老师让我当上了小队长。(补充一点,因我的班主任选不出小队长所以班主任把十个小队长的牌子给了数学老师)正当老师把牌子给我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说:“老师,你看!他已经当上了‘礼仪示范’了。”老师一看,把小队长的牌子给了别人。

  事后感想: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

  事例五:……

  事例五暂时没有,如果有了,我会及时通报给各位仁兄的!虽然我当“礼仪示范”很累、失去了很多, 但是我为大家服务,受到了大家的尊重,我还是很欣慰的。

礼仪故事4

  我非常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处处讲文明,讲礼貌。

  记得有一次吃完晚饭后,我和爸爸高高兴兴下楼去散步,当时爸爸一边走一边吸烟,突然间爸爸将烟头扔到小区路边略有些发干的草坪上,我看到后赶快走过去,弯腰将烟头拾起放到路边的.垃圾桶里。我还责问爸爸:“我们经常看电视里的文明30秒,您怎么还这么做?您这样做是不文明的行为。”像这样类似的事还有很多。以前我见到老师总低着头就走了,可自从有一次,我妈妈让我把一瓶料酒给楼上的阿姨送过去,我去了,可我叫了一声没人答应,我就走了。回家后,告诉妈妈没人在家,而妈妈说刚才还看见阿姨在家,让我再去看看,于是我就又去了。这次,我放大了胆子敲了一下门,听到有人说请进,我就进去了,对阿姨说:“阿姨这是您的料酒。”说完就走了,回到家妈妈说:“对了,就要这样做,从小讲礼貌,长大了走进社会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从那以后我见到认识的人就问好。

礼仪故事5

  服饰礼仪故事

  西服袖口上常常钉三颗小扣子,这既可增加服饰的美感,又可用来防止衣服的磨损。这是拿破仑团队的创造。你知道吗?1796年,拿破仑率兵攻占了意大利、奥地利,并侵入埃及。

  这次战争胜利后,拿破仑开庆功会。检阅作战官兵时,发现士兵的衣袖上沾着许多脏东西,很难看。经过了解,原来是士兵们进军途中翻越阿尔卑斯山时,因山上气温很低,许多士兵因此患了感冒,常常流鼻涕,战士们的手帕都擦脏了,只好用袖子当手帕。拿破仑认为这样有损军威,便与军需官们商量,决定在衣袖的上侧钉上三颗铜纽扣,阻止士兵用袖子擦鼻涕。不久,拿破仑又给士兵增发了手帕,钉在衣服袖口上的纽扣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并显得是多余的。

  后来,一个军人从这件事受到启发,认为把纽扣钉到袖口向下的一面,可以减轻桌面袖子的磨损。于是,他向拿破仑建议,将衣袖上的三颗纽扣从衣袖的上侧移至下侧。

  此后的法国服装设计师们又将这三颗纽扣移至西服的袖口上,这样还可以增加西服的'美感。此后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也有人认为西服袖口上钉的三颗纽扣是普鲁士国王腓德烈大帝发吸的。18世纪,普鲁士国王腓德烈大帝很注重团队的军容。一天他看见士兵们个个衣袖都很脏,便问军人们是什么原因,军人报告说,士兵们常用袖口擦脸,因而袖口很脏。于是,腓德烈大帝决定在士兵衣袖上钉上金属纽扣,用以防止士兵再用衣袖当毛巾擦脸,此举果然奏效。此后老百姓的西服上也钉上了纽扣。

  服饰礼仪——四个通用法则

  1、穿着整洁

  你可能只准备了两三套供接待或旅行之用的服装,而且它们难入高档华贵之列,但只要保持清洁,并熨烫平整,穿起来就能给人以衣冠楚楚、庄重大方的感觉。整洁并不完全为了自己,更是尊重他人的需要,因此这是良好仪态的第一要件。

  2、着装要与身份、年龄相符

  在社交场合,如果忽略自己的社会角色而着装不当,很容易造成别人对你的错误判断,甚至会引来误解。比如艺术家和作家,即使在正式场合着装也可以尽显自己的独特风格,在选择衬衫和领带的色彩上可以不拘一格,而官方人员代表国家出席某些正规场合,就应该穿得传统或保守些,以示庄重。

  3、注意衣着与场合的协调

  无论穿戴多么亮丽,如果不考虑场合,也会被人耻笑。如果大家都穿便装,你却穿礼服就欠妥当。在正式的场合以及参加仪式时,要顾及传统和习惯,顺应各国一般的风俗。去教堂或寺庙等场所,不能穿过露或过短的服装,而听音乐会或看芭蕾舞,则应按当地习俗着正装。

  4、遵守不同时段着装的规则

  这对女士尤其重要。男士出席各类活动有一套质地上乘的深色西装或中山装足矣,而女士的着装则要随一天时间的变化而变换。出席白天活动时,女士一般可着职业正装,而出席晚5点到7点的鸡尾酒会就须多加一些修饰,如换一双高跟鞋,戴上有光泽的佩饰,围一条漂亮的丝巾。出席晚7点以后的正式晚宴等,则应穿中国的传统旗袍或西方的晚礼服——长裙。

礼仪故事6

  一只蜂房里的蜂后从海米德斯山飞上夏林比斯山,把刚从蜂房里取出来的蜜给天神。天神对蜂后的奉献很高兴,就答应给它所要求的任何东西。

  蜂后于是请求天神说:“请你给我一根刺,如果有人要取我的蜜,我便可以刺他。”天神很不高兴,因为他很爱人类,但因为已经答应,不便拒绝它的请求,于是天神回答蜂后说:“你可以得到刺,但那刺留在对方的'伤口里,你将因为失去刺而死亡。”

  〖大道理〗伤害是把双刃剑,当你伤害了别人时,正有一把心刺刺向你自己--你可以得到刺,但那刺留在对方的伤口里,你将因为失去刺而死亡。

礼仪故事7

  一、孔融让梨 :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礼仪故事8

  故事二:公共交通的礼让

  在一辆公交车上,人们拥挤在一起,车厢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嘈杂声。一个孕妇提着大包小包上了车,但周围的.乘客似乎都装作没看见,继续低头看手机或者闭目养神。突然,一个年轻人站了起来,主动让出了座位给孕妇,并主动帮助她提起了手中的包裹。

  这个简单的举动虽然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但却体现了文明礼仪中的关键精神——关爱和互助。它提醒我们,在公共场合,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需求,并主动伸出援手,为他人着想。

礼仪故事9

  小猴子跑到西瓜地里,他头一次看见西瓜,感到很有趣,摘下一个西瓜就要吃。

  旁边一头小牛见他把滚圆的西瓜往嘴边送,就对他说:“你大概不会吃西瓜吧?我来教你——”

  小猴子很不耐烦地打断小牛的话说:“不用你教!不用你教!”说着一口咬下一大块西瓜皮,嚼嚼吃掉了,生气地把咬破的西瓜往地上一扔,撇着嘴说:“不好吃!不好吃!”

  小牛告诉他:“谁让你吃瓜皮呢?吃西瓜,应该吃里头的瓤啊!”

  小猴子一跺一跺地跑掉了,边跑边说:“吃瓜要吃瓤,这谁不知道?”

  小猴子跑到香瓜棚里,伸手摘下一个香瓜,一拳把香瓜砸成两半,掏出里头的瓜瓤就往嘴里塞,旁边的'小驴告诉他:“吃香瓜应该吃肉,瓜瓤里尽是滑溜溜的籽,不好吃!”

  小猴子张口就把滑溜溜的香瓜籽吐出来,生气地把香瓜肉扔掉,一蹦一蹦地跑了,边跑边嘟嚷:“这回我记住啦,应该吃肉!应该吃肉”

  小猴子蹦到了一棵核桃树旁,树上正结着绿油油的核桃果。他蹦到树上,伸手就摘果子。一只喜鹊来告诉他:“这核桃可不能乱吃啊”小猴子马上自以为是地说:“不用你多嘴啦!我知道,得吃肉”说着“吭哧”就咬了一口核桃果的绿肉,这回,小猴子嘴里又麻又涩,难过得他一筋头翻下树来,赶忙跑到小河边嗽口,小喜鹊飞过来告诉他:“吃核桃,应当吃核里面的仁儿。”

  小猴子嗽完口,又一蹦一蹦地跑了。这回他跑到一棵梨树边,蹦到梨树上,摘下一个大鸭梨,在树干上七磕八碰,把果肉全部碰烂碰掉,只剩一个梨核儿,这才放到嘴里吃。唉呀!他不由得又把嚼烂的渣子吐了,酸得直嘬牙。喜鹊飞来问他:“这回好吃了吧?”他气得摘下一个鸭梨朝喜鹊扔去,翻身下树,一蹦一蹦地朝远处跑去,边跑边嘟嚷:“西瓜没味儿,香瓜净是籽儿,核桃麻嘴儿,鸭梨酸牙儿……我从今后再不吃这些瓜果儿!”

  你说小猴子错在哪儿呢?

礼仪故事10

  小老鼠的故事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在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

  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让座的故事

  有一个青年男士抱着孩子上了公共汽车,没人给让座,一位老先生不落忍站起来给这个男青年让座,慌忙之中男青年踩了老者的脚,痛得老者哎呀直叫,男青年一屁股坐下,一句话都没说。乘客中一位中年人看不过去了,指责男青年不懂礼貌,男青年理直气壮地回答:“给抱小孩让座是应该的。”乘客对这个不懂礼貌的年轻人纷纷指责,老先生岁数这么大,给你让座,你踩了人家脚既不道歉,又不说声谢谢,怎么能这样呢!男青年不服气,大声与众人争吵,让座的老先生出面劝架,让双方都少说两句,为这件事争吵没有意思。

  这位老先生年岁大,却为抱小孩的年轻人让座,脚又被踩,应该说老者有理,但老者是得理让人,品质可贵,值得提倡。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礼仪故事11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毎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逍:“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愼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柑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逍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礼仪故事12

  故事一:古时候,有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是雕刻师,专门雕刻钟馗的石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突然有一天,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发现自己的样貌变得非常的狰狞,他心里很害怕也很苦恼.于是他来到一件寺庙为自己祈福,他告诉神明他这一生并没有做过坏事,对工作也是尽心尽力,但不知为什么老天要惩罚一个无辜的人,让一位本来帅气的人变得丑陋不堪.这时,一位得道高僧听到了小伙子的苦恼,便询问他是做什么的,小伙子如实告知自己是做雕刻的得道高僧又问他雕刻什么图案,小伙子告知是雕刻钟馗的得道高僧哈哈大笑说:“想回复你从前的样貌并不难,你还是好好的做你的雕刻师,但从此你不要雕钟馗了,你就雕弥勒佛.”自此以后,年轻小伙子不仅回复了从前的`样貌,并且样貌变得更加和蔼可亲.

  故事二:在二战期间,从小青梅竹马的一对小朋友要被迫分开了.男孩子家非常有钱,为了避免战争所以决定离开自己的家园,而女孩子家境贫困,只能留下了等待战争.然而在分开时,小男孩告诉小女孩:“你长得和天使一样美丽,长大了我一定回国来娶你,无论走到那里,只要能和你重逢,我一定能认出你.”小男孩走了,战争摧残着每一个年轻的生命,小女孩为了能生存下去,开始做不正当的工作,变得堕落.终有一天,小女孩长大成人.正在街上无助的行走时,遇到了当年青梅竹马的男孩,但当他们擦身而过时,男孩并没有认出当年承诺过要娶的女孩.女孩这时也不敢与他相认,因为她深深的知道,这么多年堕落的生活让她染上了毒瘾,她的样貌不再是天使了,而是一个人见人怕的魔鬼,所以他不能怪男孩但年的承诺没有兑现.

礼仪故事13

  求职礼仪故事之电话求职技巧

  求职电话,是求职者看了一些单位的招聘广告后,根据其刊登的电话号码和联系人姓名,询问招聘的具体细节。时下,一些招聘广告寥寥数语,让人莫明其妙,为了探个究竟, 求职电话尤为必要。专家认为,求职电话打得好,彬彬有礼,思维敏捷,吐字清楚,词达意准,往往给用人单位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起到先声夺人的效应。达到这样的目标,打求职电话时需要掌握以下技巧。

  确认求职电话的必要性。电话联系对于工作态度比较严谨的单位或专业性比较强的单位较差,除非你具有比较特殊的优势或某种特别技能,而你又探知它们正在寻找你这样的人,另外,如果一则招聘启事中的`应聘要求、岗位说明、薪资等均较为详细,或者标注有谢绝来访,求职电话就没有必要打,否则会弄巧成拙。

  以面试的心情通电话应该准备一些应征理由和自我推销的说词。通常一般的公司在询问后会要求求职者寄履历表,甚至在电话中就进行第一关口试,决定是否进一步面谈。如果把事情想得太轻松,一旦突然问到应聘的动机、工作经验等问题,恐怕会因为没有准备好而无法答得很好。

  电话求职礼仪规范

  通话场所有讲究如果一定要在外面联络,利用公共电话比较理想,避免使用移动电话联络。使用公用电话,要特别注意周围环境,在吵闹的大马路或热闹滚滚的泡红茶店里都不适合,除了听不清楚之外,也会容易让人焦躁。

  选择好通话时间不要在对方可能忙于处理其它事务时去打电话,他可能以为是他所期待的某个业务电话,结果是你,令他几句话就想甩掉你。临下班前半小时不宜通电话,午休时间打电话影响别人休息,是不礼貌的,效果也不好。求职电话不应打到当事人的家里,如果是异地求职,临行前时间紧迫,也可以接通住宅电话,但在三餐吃饭时间或早晨7时之前、晚上10点半以后,是不适合打电话的。如果在上班后半小时内打求职电话,效果最为理想,这有利于强化记忆和印象。

  礼貌谈吐显诚意既然你决定打求职电话,说明你对用人单位有诚意,因而必须讲求礼貌。接通后,应有礼貌地问清对方单位的名称,说出要找的人的姓名,如果对方就是受话人,应先问候,然后谈话;如果对方不是要找的受话人,应有礼貌地请求对方去传呼受话人,受话人如果不在,发话人应先主动请接电话的人,把自己的单位和姓名转告受话人。若需要受话人回电话,应告知电话号码,如果需要他人转告受话人的事情,要礼貌地请求对方记下。通话结束时,应该礼貌地说声再见。这是通话结束的信号,也是对对方表示尊重,听到对方把话筒放下,再把电话挂掉。

  通话内容简明扼要电话上能讲的最多只有一、两个内容,因此,打电话时,发话人应有准备,接通后,可简明扼要叙述并有条理。漫无边际的马拉松式谈话,会影响对方工作和时间,也影响他人使用电话,并给人留下婆婆妈妈、抓不住重点、拖泥带水的印象。求职电话一般应首先自我介绍,询问对方是否要人,要用什么样的人才,或直截了当询问招聘广告中不明了的有关事宜。如果招聘单位有意见面可约好见面时间、地点,且记准记清。笔者曾为一个电脑专业毕业生打过一次求职电话,这位毕业生对年收入三万至五万不甚了解,打电话时单就这个问题咨询,得到的答复是提成收入;又问:底薪又是多少?对方回答: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月薪400元。很明显,这是一个极不正规的新公司,意在使用廉价劳动力,加盟这样的公司将得不偿失。

  加深印象学问大打电话认真是原则,但不妨来点幽默,给人留下开朗、活泼、朝气蓬勃的印象,不过不能失之轻浮、油腔滑调,应把握好度。打电话应语调连贯、不用这个、那个之类的习惯用语,也不可神情紧张,结结巴巴。要尽量用普通话,使接话人听得清,记得准,谈话要保持中速,不急不缓,因为说话从容往往给人以稳重、可靠的印象。打电话时要注意语气和声调,以显示自己是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口要对着话筒,说话音量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咬字要清楚,吐字比平时略慢一些,语气要自然,当对方不够热情时,打电话更要注意语气和声调。

礼仪故事14

  尹喜拜师

  尹喜是西周时的一位贤大夫,自幼喜好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能知前古而见未来。一天,他仰观乾象,见东方有紫气相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于是请任函谷关令。在关上他叮嘱守关士卒:“数日之内将有大圣人路经此关,汝等见有形貌脱俗之人要立即禀报。”同时派人洒扫道路,夹道焚香,以迎圣人。几天后,尹喜闻报有位白发老翁道骨仙貌,驾青牛之车欲出关,立即赶来迎接,在牛车数丈前跪拜道:“关令尹喜叩见圣人!”老翁说:“吾乃一介布衣,如此非常之礼,不知有何见教?”尹喜道:“吾早得神明示象,已在此恭候多日,诚望圣人赐教。”老翁道:“汝何以知之?”尹喜道:“吾好观天文,略知变化。去冬十月,天圣星西行过昴;今月之初,和风立至,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紫气浩荡,长达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绝非一般之神;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圣人必乘青牛之车来也。今观圣人神姿迥绝,望指点修行之道。尹喜感恩不尽。”老翁见其求道至诚,心慈人善,笑答道:“汝知老夫,老夫亦知汝,当得度汝也。”尹喜非常高兴,叩头问道:“敢问大圣人姓名?”老翁道:“吾姓字渺渺,非可尽说,今姓李,字伯阳,号老聃。”尹喜听说是老子,焚香叩头,恭敬地拜其为师。

  老子把自己关于道德以及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见解,写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授与尹喜。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虔心修行,弘扬道家学说经国济世,后来修成大道,被称为尹真人。

礼仪故事15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往今来,尊师重道的故事比比皆是,汉明帝做了皇帝后仍对自己的老师以礼相待。

  当你徜徉在阅读和书写的.快乐中,可曾想过:是谁,指点着书本教会你读第一个拼音,把着你的小手在纸上写下第一道稚拙的笔画;当你愉快地唱起动听的乐曲,当你尽情挥舞起五彩的画笔,又是谁,引领着你一步步走进艺术的殿堂……是老师,她把自己的爱无私地给了你们。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让尊师重道的氛围在我们的身边永远传递下去。

【礼仪故事】相关文章:

礼仪的故事05-17

礼仪故事10-21

礼仪的故事05-30

古代礼仪小故事 古代礼仪小故事04-13

礼仪故事简短05-17

古人礼仪故事06-01

关于礼仪的故事06-02

简短的礼仪故事05-27

礼仪小故事06-19

中华礼仪故事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