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故事

时间:2024-09-23 13:14:54 雪桃 职场 我要投稿

礼仪故事(通用20个)

  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礼仪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礼仪故事(通用20个)

  礼仪故事 1

  排队文明

  某天,我去银行办理业务,人们在等待着,长长的队伍蜿蜒而至。其中,一个年轻人突然冲到队伍前面,引起了轻微的`不满。但是,一位老者走过来,耐心地对那个年轻人解释了一番,提醒他尊重他人,遵守队伍秩序。年轻人听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诚恳地向大家道歉,重新回到了队伍末尾。

  这个小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排队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礼仪之一,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而老者的耐心和善意不仅教育了年轻人,也为大家树立了一个典范,展现了文明礼仪的力量。

  礼仪故事 2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一个微笑,一种追求,一次宽容,都会成为感动人心的音符。

  文明,就要讲礼貌,往往说几句温馨的话语,都能令人感觉温馨亲切,魅力无穷。同时,你的形象会在人们心目中“更上一层楼〞。我们经常听见老师、家长教育我们要讲礼貌,有的人只是外表上纸上谈兵,实际上不去做,或嫌事小不愿做。生活中,你不一定就要做大事,而小事却置之不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我们都能做:上车让老人先上,看见老人让座……在学校里,很多人不自觉,只有等老师催促才会讲文明。很多人认为来学校主要是学习,讲不讲文明都无所谓,可他们知道吗礼貌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促进人际交往更加和谐的道德标准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学习再好,不讲文明没有道德的人不算高尚。别让陋习沾染我们如花的`岁月,更别让陋习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人生!做人的起码标准就是老实,说话和气,虚心接受意见。一个人讲礼貌,就很容易在别人心中“生根〞。校园中,很多人有不良好的行为。例如:乱扔垃圾、看见垃圾不捡……这都是不礼貌的行为;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看见垃圾就捡,水龙头没关就去关……这都会让自己获得良好的声誉。文明是一张让你受欢送的名片,让我们在构建文明礼仪校园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礼仪故事 3

  有位护士刚从学校毕业,在一家医院做实习生,在一个月内,如果能让院方满意,她就可以获得这份工作,否则,就得离开。

  一天,一位因车祸而生命垂危的病人需要手术,这位实习护士被安排作外科手术专家、院长亨利教授的助手。当手术将完,患者伤口即将缝合时,这位护士突然严肃地对院长说:“亨利教授,我们用了12块纱布,可是您只取出了11块。”院长不屑一顾地回答说:“我已经全部取出了,不要多说,立即缝合。”“不。”这位护士高声抗议道,“我们确实用了12块纱布。”院长对此不加理睬,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这位实习护士听到后,几乎大叫起来:“你是医生,你不能这样做!”直到这时,院长冷漠的脸上才浮出一丝微笑。

  他举起手心里握着的.第12块纱布,高声宣布道:“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不用说,这位实习护士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这份工作。

  礼仪故事 4

  现代礼仪修养

  礼,是中华文明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首先,在古人眼中,“礼”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如果不懂礼,那便是禽兽不如。《诗经》中说:“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老鼠尚有一张皮,而有些人却没有仪态,人若无仪态,活着还能做什么?这是用激烈的言辞强调着礼是人类独有的文明形态。

  礼,又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青年男女渴望爱恋是何等炽热,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慕妄想,会彻夜难眠、辗转反侧。但是不管多么渴望,表现出来的求爱行为,仍然是“琴瑟有之”的斯文,及至男女恋爱成婚,仍然要“钟鼓乐之”的规范,就是必须用礼乐的方式、文明的方式去追求爱情。这就是发乎情、止乎礼,“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仪。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仪,先王之泽也”,阐发于情,庄重于礼。礼是一种仪规,它能把日常随意的`行为变得庄重。

  同时,礼又是一种形式,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无声地表达着文明的意义。比如参加晚宴时,同事朋友之间相互敬酒,那些修养深厚、平静谦和的人,往往会把酒杯端得比对方低些,为什么?其实这种现代礼仪,正是传承了《礼记》中说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的思想。“自卑”不是指心理上的自卑,而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中讲究的放低姿态、摆正位置,也就是通过谦恭地降低自己,以尊高对方。虽然身体不能低,但可以用酒杯代表自己比对方低一些,用来表示对对方的恭敬、尊重。

  再比如说,饭桌上的座位排序,都很有讲究。一般而言,领导者、长者、尊贵的客人,要坐在正对门口最里边的正位,可以总览全局。而年轻的晚辈要坐在距离上菜口最近的地方。有些年轻人不懂这个规矩,往往在聚会时大大咧咧地坐在正位上,给领导和长辈心中留下了“无礼”的印象。那又为什么有这样的礼节呢?因为古人曾说过,青少年要“坐不中席,行不中道”,别说参加酒席不能坐在正中,就连走路时也不能走在领导、长辈的中间或前面,要走在靠边且稍后的位置。其实《礼记》中阐述的思想,就是我们日常行为规范的依据和来源。

  所以《礼记》中说“礼者,理也”,也就是说,我们能看到的有形的“礼”,是在表达着形而上的无形的“理”。

  礼仪故事 5

  小猴子跑到西瓜地里,他头一次看见西瓜,感到很有趣,摘下一个西瓜就要吃。

  旁边一头小牛见他把滚圆的西瓜往嘴边送,就对他说:“你大概不会吃西瓜吧?我来教你——”

  小猴子很不耐烦地打断小牛的话说:“不用你教!不用你教!”说着一口咬下一大块西瓜皮,嚼嚼吃掉了,生气地把咬破的西瓜往地上一扔,撇着嘴说:“不好吃!不好吃!”

  小牛告诉他:“谁让你吃瓜皮呢?吃西瓜,应该吃里头的瓤啊!”

  小猴子一跺一跺地跑掉了,边跑边说:“吃瓜要吃瓤,这谁不知道?”

  小猴子跑到香瓜棚里,伸手摘下一个香瓜,一拳把香瓜砸成两半,掏出里头的瓜瓤就往嘴里塞,旁边的`小驴告诉他:“吃香瓜应该吃肉,瓜瓤里尽是滑溜溜的籽,不好吃!”

  小猴子张口就把滑溜溜的香瓜籽吐出来,生气地把香瓜肉扔掉,一蹦一蹦地跑了,边跑边嘟嚷:“这回我记住啦,应该吃肉!应该吃肉”

  小猴子蹦到了一棵核桃树旁,树上正结着绿油油的核桃果。他蹦到树上,伸手就摘果子。一只喜鹊来告诉他:“这核桃可不能乱吃啊”小猴子马上自以为是地说:“不用你多嘴啦!我知道,得吃肉”说着“吭哧”就咬了一口核桃果的绿肉,这回,小猴子嘴里又麻又涩,难过得他一筋头翻下树来,赶忙跑到小河边嗽口,小喜鹊飞过来告诉他:“吃核桃,应当吃核里面的仁儿。”

  小猴子嗽完口,又一蹦一蹦地跑了。这回他跑到一棵梨树边,蹦到梨树上,摘下一个大鸭梨,在树干上七磕八碰,把果肉全部碰烂碰掉,只剩一个梨核儿,这才放到嘴里吃。唉呀!他不由得又把嚼烂的渣子吐了,酸得直嘬牙。喜鹊飞来问他:“这回好吃了吧?”他气得摘下一个鸭梨朝喜鹊扔去,翻身下树,一蹦一蹦地朝远处跑去,边跑边嘟嚷:“西瓜没味儿,香瓜净是籽儿,核桃麻嘴儿,鸭梨酸牙儿……我从今后再不吃这些瓜果儿!”

  你说小猴子错在哪儿呢?

  礼仪故事 6

  周小波今年上小学五年级了,明天学校要召开运动会开幕式,别提小波有多高兴了。

  下午一回到家,小波顾不上吃饭赶紧把红领巾洗干净,熨得平平整整,白运动鞋也擦洗得干干净净,正要坐下吃饭时忽然想起来校服衣服的拉链有点问题,总是拉不上去。他急忙跑过去央求爸爸帮他修一下。爸爸修了半天还是那样,无可奈何的说:“要不你明天将就一下或者换件衣服吧!不是还要其它运动服吗?”“不行,老师说过在庆典仪式、升旗仪式等庄重场合时,穿着不能随随便便,而应庄重大方。衣着一定要整齐,最好是统一的校服,所有的扣子都要扣上,拉锁要拉上,少先队员应佩戴好红领巾。 这样有益于培养我们的集体观念和遵守纪律的`习惯。还能体现出我们学校整齐、和谐的校风、校貌,彰现出我们勃勃生机的良好精神状态。”

  听到这话,妈妈放下手中的活走过来满脸微笑着说“小波真是懂事了!老师说的对,校服是学生的标志。校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有着直接的促进和约束作用。穿校服能使学生不忘身份,自觉维护学校集体荣誉,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我们这就到外面去找人把拉链修好。”

  虽然天色已晚,小波一家三口还是一起出去修拉链了。

  礼仪故事 7

  从前有一只小老鼠,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别人很不礼貌。

  一次他去上学,一只蜗牛迎面走了过来,挡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凶巴巴地说:“小不

  点儿,滚开,别挡我的路!”小老鼠说着一脚踢了过去,把蜗牛踢得滚出去很远。

  有一次,小老鼠到河边喝水,觉得河里的一条小鱼妨碍了他,于是,捡起一块石头就扔了过去。小鱼受到袭击,吓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说:“知道我的厉害了吧”。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到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

  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校园文明礼仪小故事七

  几个低年级的同学,肩并肩有说有笑地走着,前面迎面走来一位老师,他们也不认识,但当这位老师走到这几名同学身边时,其他人都还是说笑,只有一位同学,恭敬的鞠了一躬,说了声“老师好”。老师当然也很高兴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别的同学都没哼一声。等老师过去了之后。有的人说那个同学油饼,不认识的老师还给鞠躬,有的人说他根本是装样子,给别人看的。那个同学没有反驳他们,只是说了一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是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我正走在他们身后,听了这句话非常感动,感动那个同学的真诚,一个人懂礼貌,真的是很难得的品质。

  礼仪故事 8

  文明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文明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文明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文明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文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文明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文明礼仪的起源,以及文明礼仪的发展过程。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文明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文明礼仪。遵守文明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文明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文明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文明礼仪为是表达自身感情而存在的,在没有文明礼仪存在的时候,人们祭祀天地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敬畏,后来才出现了文明礼仪,如同语言一般,因为需要才产生的,后来拓展开始向长辈行礼来表达本身的敬意,在后期贵族阶层出现,扭曲了礼的意义,使之在不尊敬的情况下使用来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礼丢失了本质而变成了礼节。存有敬意施礼才是真正的礼。

  从文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文明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文明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礼仪故事 9

  从前,有个叫司马光的孩子,很聪明;有一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做游戏,他们玩儿得很高兴;院子里有一个大水缸,里面装满了水;突然,有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去了;孩子们都吓坏了,有的大喊大叫,有的还哭了出来;只有司马光很镇静,他想了想就跑了出去,过来一会儿,抱着一块石头跑进来,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被砸了一个大口子,里面的水都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那个孩子得救了;这就是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遇事千万不要慌张,一定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这样才能想出好办法。同学们,让我们向司马光那样,学会做一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遇事不必惊慌,开动脑筋想办法一定会解决,有道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聪明的你一定也会和身边的伙伴们像司马光那样做一个沉着冷静的人

  礼仪故事 10

  北京某饭店的一位问讯员,每一天都要接到若干问讯电话。

  一次接到驻外地的一位外商打来的长途电话,询问他夫人所住该饭店的房间号,有急事要找。几经翻阅登记薄,未有其人,便如实相告。不料这位外商竟然用不怎样熟练的中国话骂了起来。问讯员感到十分委屈,但思考到对方可能却有急事,为急宾客之所急,便采取了宽容态度,强忍委屈,继续查找。之后最后明白,原先那位外商的夫人是用不一样的姓名登记的。当外商谈完事后,又专门打电话给问讯员表示道歉,请求原谅。能够试想,如果说当时问讯员得理不让人,对外商的无理之举穷追不放,或是采取对骂的方法,那么也许是挽回了面子,至少心理上感到一些平衡,出了一口气,但却会使对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不但不会承认自我有错,而且也无益于事情的.圆满解决。问讯员的做法,维护了自身乃至整个饭店的良好形象。

  礼仪故事 11

  从前有一个名叫王祥的人,他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可是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于是父亲娶了一位后母,但后母却不太喜欢王祥,经常在父亲的面前说他的不是。于是慢慢地,父亲疏远王祥,不再爱他。有一次后母病了,说好想吃活鲤鱼。可那是寒冬呀,河水结了冰,怎么可能捉到活鲤鱼呢?可怜的小王祥光着脚丫,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酷寒的霜雪出了门。他来到那结冰的河面上,脱下衣服卧在冰面表层。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过了许久,冰融化了。真的.跳出两条大鲤鱼。吃了鲤鱼后,后母的病很快就好了,她改变了对王祥的看法。

  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后母这样对待王祥,而他却“以德报怨”。故事中王祥的善良让我们深深地懂得了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关爱……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像王祥一样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爱在我们的身边不断传递。

  礼仪故事 12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管宁和华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成天形影不离。

  有一次,他们在田里锄草。管宁挖到了一锭金子,但他对此没有理会,继续锄他的草。华歆得知后,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子摸来摸去,爱不释手。管宁见状,一边干活,一边责备他:“钱财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华歆听了,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但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一个大官在窗外经过,敲锣打鼓,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管宁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华歆却被这种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热闹。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华歆回来后,就当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两半,痛心地宣布:“我们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管宁割席”。

  礼仪故事 13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慧,也特别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和睦。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很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乐道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内心很快乐,心想:别看这孩子刚才四岁,却懂得应当把好的东西留给他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成心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何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龄小,应当拿个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当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当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此后必定会很有出息。”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时是一种尊敬,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援药。

  我们要像孔融那样,敬爱师长、敬爱同学,他的道德是我们从小就应当学习的。他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和睦,作为学生的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类美德,这样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为美好。

  礼仪故事 14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身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材的;五天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很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拿出一本书,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成功了;”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张良拜师的.故事,让我们不禁深深感到:老师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在老人的教育下,张良学会了做人和做事,这也造就了他后来的丰功伟绩;同学们,让我们谨听老师的教诲,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

  礼仪故事 15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慧,也特别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和睦。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很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乐道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内心很快乐,心想:别看这孩子刚才四岁,却懂得应当把好的东西留给他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成心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何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龄小,应当拿个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当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当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此后必定会很有出息。”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时是一种尊敬,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援药。

  我们要像孔融那样,敬爱师长、敬爱同学,他的道德是我们从小就应当学习的。他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和睦,作为学生的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类美德,这样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为美好。

  礼仪故事 16

  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礼仪故事 17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礼仪故事 18

  杨香扼虎救亲

  杨香扼虎救亲是一个中华传统礼仪故事。

  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有一天,她跟着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两人刚走到半路上,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杨香的父亲便往回跑。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临危不惧,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扑,可杨香硬不松手,老虎渐渐元气大泄,磨着牙齿,终于断了气。杨香的父亲终于脱离了险境,免于老虎的伤害。

  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杨香,年十四岁。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礼仪故事 19

  团结友爱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同学们我们想一想,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碰到一点点困难的时候,碰到一点点挫折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都能克服,都能坚持不懈得向着目标奋进!希望同学们,将来都能有所作为,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为我们的家乡、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礼仪故事 20

  父亲将我送到了厦门,说厦门的教育比农村更好,让我能更好的成长。

  来到厦门,眼前全是焕然一新的景物,每样事物都让我惊叹不已,也让我充满好奇与向往。在这里,每位厦门人都阳光、守秩序。他们热情好客,爱护环境,尊老爱幼……文明礼仪从他们身上看得出来,父亲没有说错,厦门果然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先说爱护环境吧。有一次春游,我们去“海上花园的鼓浪屿。”那里是风平浪静、详和安宁,因她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环境名扬世界。也因浪打到小屿会发出鼓声而得名。那里游客如云,来来往往的人从不间断,但地上总是那么干净。是清洁工人打扫的勤快吗?我们在阴凉地午餐时,却从未见到清洁工人的身影。看到的只是洋溢着喜悦的人群,他们三三两两的走着,小声的议论着眼前的景色。这时同学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捡起地上无意掉落的垃圾,放入垃圾桶中。美在这时候呈现。也只有人人都爱护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才有这样让人不忍离去,让人留连忘返的厦门。人人觉得这只是举手之劳,这就是厦门。

  然后说热情好客吧。有一天,我去同学家玩耍,同学见了我,马上把我的鞋子脱下来,拿出拖鞋给我,然后把我请到了客厅,拿出坚果,水果,零食请我吃,我见了,心想:原来同学这么热情好客。他问我还需要什么,我连忙说:“不用了。”我走时,他把我送到小区门口才与我分开。这就是厦门人。

  最后说尊老爱幼,有一次,我去坐公交车,座位坐满了,一位白发苍苍,皱纹满面的老婆婆上了车,她正寻找着位置,我刚要让坐,突然,一位姐姐站了起来,将老婆婆扶到了座位上,请她坐下。这就是厦门人。

  小学生现在要知礼,学礼,行礼,做一个文明人,父亲说得没有错,厦门的教育就是好,厦门的人好,厦门的人文明。现在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也要做一个文明的厦门人,我为我是厦门人而骄傲。我为我能生活在这个城市而自豪。

【礼仪故事】相关文章:

礼仪的故事05-17

礼仪故事10-21

礼仪的故事05-30

古代礼仪小故事 古代礼仪小故事04-13

礼仪的故事(精华)11-30

有关礼仪的故事11-30

简短的礼仪故事05-27

中华礼仪故事06-18

礼仪故事简短05-17

身边的礼仪故事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