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需要使用制度的场合越来越多,制度是指一定的规格或法令礼俗。拟定制度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污染集中控制制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
1. 环境污染:由于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环境排放的、超过自然环境消化能力的有毒有害物质或能量致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一类环境问题。
2. 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3. 环境管理的核心问题: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4. 环境管理学概念:研究环境管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寻求的是正确处理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为环境管理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5. 决策的非程序化。
6. 环境管理的对象: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个人行为:只对个体的人为了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需要,通过生产活动或 购买去获得用于消费的物品和服务。
企业行为:通过向社会提供物质性生产或服务来获得利润。
政府行为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
第二章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布氏定义)害后代人满足的能力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类容: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条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本代人的公平;代际公平:世代平等。
持续性原则: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载能力。
共同性原则:鉴于各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
5.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1)资源永续利用理论;2)外部性理论:3)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6.三种生产理论:人口生产(原动力)、物质生产(物质结构转化器)和环境生产(物质基础)。
7.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如风景,生产资源如森林、水源、矿源)的总过程。
8.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2)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环境生产在输入和输出上的不平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3)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环境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推动人类建立一个新的生存方式,改变人类社会固有观念,调整目前的社会经济活动运行机制,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废弃物的排放强度与环境生产力匹配起来。
4)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5)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章
1.体制:有关组织机构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以及管理权限的划分方面的体系和制度。
2.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指国家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3.我国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分为五级:国家、省、市、县、乡(镇)。
4.现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环境管理行政机构 我国的行政管理机构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环境管理立法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简称人大环资委。
5.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执法地位平等。
“统管”部门指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分管”部门指依法分管某一类自然资源保护或某一类污染源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统管与分管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在行政指法上都是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其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只是分工的不同。
第四章
1.环境政策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法规是政策的法制化、定型化。
1)党和国家的政策是立法的基础和依据;
2)国家环境政策是环境法规的重要补充。
作用:
1)确定环境保护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2)奠定环境法治的基础;
3)提高社会的环保意识;
4)完善对环境保护的制度化管理。
2.“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3.“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 要实现 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方针。
4.环境管理的三大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水污染谁治理;
3)强化环境管理。
5.我国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①绿色税收;②环境收费;③绿色资本市场;④生态补偿;⑤排污权交易;⑥绿色贸易;⑦绿色保险。
第五章
1.环境法的概念: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法律规范在逻辑上的组成: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三种行为模式:①可以这样行为模式;②应当或必须这样行为模式;③不应该(禁止)这样行为模式。
两种法律后果:①肯定性后果:法律允许的行为,加以肯定很保护;②否定性后果:从事与法律后果不相符的行为,否定并承担责任。
3.环境法的任务:
(1)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2)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目的:
(1)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维护清洁适宜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发展。
4.国家法高于地方法;上位法高于下位法;国际法高于国内法;特别法高于普通法;新法高于旧法。
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高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5.环境法的基本制度:(八项制度)
“老三项”
“新五项” 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6.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第六章
1.环境影响评价形式: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报告书: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用于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不利,敏感,综合,尚未有过的影响。
2.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影响报告表:由评价单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填报的关于建设项目的概况及其环境影响的表格。用于项目概况、自然地理、环境质量、工程分析、环境影响,措施。
环境影响登记表:用于项目概况、项目内容集规模、原辅材料、主要设施规格与数量、水之源及能源消耗量、废水排水量及排放去向、周围环境简况、生产工艺流程简述等。
2.“三同时”制度概念: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防止新污染和破坏的两大“法宝”:三同时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
(1)新建、扩建、改建项目;
(2)技术改造项目;
(3)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
(4)确有经济效益的
综合利用项目。
4.排污收费制度概念:关于全国范围内,对污水、废气、固废、噪声、放射性等各类污染物的各种污染因子,按照一定标准收取一定数额的费用,以及有关排污费可以计入生产成本,排污费转款专用,以及主要用于补助重点污染与治理等基本原则规定的总称。 原则:排污即收费,超标即处罚。
5.排污许可证制度概念:一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排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四部组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我国环境保护许可证可分三大类:①防治环境污染许可证;②防止环境破坏许可证;③整体环境保护许可证。
生物多样性定义:指一个地区内的所有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三个基本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相关文章:
污染防治管理制度03-04
白色污染教案09-28
《白色污染》教案03-19
水污染倡议书12-06
水污染的建议书09-09
污染调查报告12-12
该如何避免装修污染11-14
减少污染建议书09-30
《污染》大班教案(精选12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