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外出采访制度

时间:2023-03-08 13:51:04 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记者外出采访制度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制度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那么制度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者外出采访制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者外出采访制度

记者外出采访制度1

  一、电视新闻摄像规范

  (一)、构图优美,讲究构图比例。特别注意突出新闻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上下左右的空白处要留准确;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种景别的构图比例要准确掌握并加以严格区分;画面干净、完整,切忌背景杂乱;拍摄人物近景时,选择拍摄对象最上镜的拍摄角度和最佳姿势表情;恰当地运用前景和背景进行构图;鼓励尝试用一些特殊的构图方式,使镜头更有视觉冲击力。

  (二)、画面稳定,不能抖动。记者外出采访必须携带三脚架,特殊情况下不能使用三脚架时,必须能稳定的进行拍摄或者是寻找一个稳定的支点。

  (三)、拍摄画面丰富。景别要齐全,各种景别拍摄长度适宜;一条消息中每一个场景拍摄,画面都要成组;每条一分钟的消息,画面素材不得少于三种;新闻的主人公必须有近景,要突出;要注意正确把握领导和其他人员的景别,只拍摄同级领导和主持人或发言人的单个近景,拍摄领导要求在第三粒扣子以上,其他人员分组拍摄;善于抓拍细节,捕捉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善于拍摄特写镜头(如焊花、水流、转动的机器等运动的物体),强化视觉冲击力。

  (四)、恰当运用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在新闻拍摄中多用固定镜头,少用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大型会议除外);运动镜头要有起幅和落幅,运动时要流畅,不能有顿挫感。摇镜头角度控制在120度左右;起幅和落幅要稳定、构图好,并可以做为固定镜头单独使用,长度不得少于五秒;善于用固定镜头拍摄运动中的物体,让画面有动感,体现电视的特点。

  (五)、恰当运用光线。记者外出采访必须携带新闻灯,特别是在室内采访;记者在室内拍摄时必须充分运用室内光线,如遇光线不足,即可拉开窗帘,打开室内所有光源,若光线还不足,就打开新闻灯;室内忌用逆光拍摄,需进行补光;要正确使用摄像机手动测光装置,使同一场景下拍摄的`人物、景物光线及明暗度均匀一致,不能曝光过度,也不能曝光不足;正确使用白平衡,;拍摄景物时,少用顺光,多用侧逆光,适当运用逆光;采访人物时,尽量避免使用顶光。

  (六)、选择正确、丰富的拍摄角度。拍摄人物时,多选用水平拍摄角度,尽可能少用俯拍、仰拍,注意规避人物的生理缺陷;拍摄领导近景时多选用正面或稍侧一点的镜头,不能俯拍;每一个场景都要选择最佳的角度进行拍摄;鼓励尝试恰当运用特殊的角度拍摄。

  二、电视新闻同期声采访规范

  (一)、同期声采访必须使用三脚架。

  (二)、不能顶光进行采访拍摄,脸部光线要均匀充足。要恰当的规避墨镜、帽子对脸部光线的影响。随时提醒被采访者仪表和衣着要得体。

  (三)必须使用专业话筒或单位指定的话筒进行采访,必须使用台标,话筒要入画。

  (四)、人物构图一般在第三粒扣子以上。人物占画面的三分之二。

  (五)、被采访对象不能直视摄像机,摄像机与人物成45度角,要面向采访记者。

  (六)、被采访人物不能念稿背稿,语言要流畅,表达内容要符合被采访人物的身份。

  (七)、同期声录音要清晰,不能有嘈杂的背景声。录音时,同期声用一声道,关闭二声道。拍摄时用二声道,背景声在二声道。录音时,音频指示不能超标。环境噪音大时,话筒应调整到最佳距离。必要时应顺风采访。

  (八)、严禁把话筒放在摄像机上采访同期声,特殊情况下,可用随机话筒采访。

  (九)、采访时要注意选择背景,背景要干净,不能杂乱无章,最好能选择体现新闻主题的做背景。

  (十)、同期声采访要本着印证、感受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去挖掘、深化主题,增强针对性。被采访者的感受不能浮在表面。不能说空话、大话、套话、假话。

  (十一)、记者善于策划启发。拍摄时。保留记者提问。

  三、电视新闻记者出镜技术规范

  (一)、鼓励记者出镜和现场报道。通过记者出镜、观察、表述和采访,对新闻事件做完整报道的,可适当加2至5分。

  (二)、记者不能为了出镜而出镜,可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重要会议、新闻调查、成就报道等以及现场感较强的新闻事件报道中恰当的选择出镜。

  (三)、记者出镜要仪表端庄、大方,表情自然,语言标准、精练、流畅。

  (四)、记者出镜须面对镜头,表述内容要口语化,突出主题,不能背稿、念稿。

  (五)、记者出镜要选择恰当的新闻由头,恰当地运用道具或现场强化主题。

  四、电视新闻文稿规范

  (一)、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确保新闻要素及情节准确。人名、职务、地名、数据要准确无误;报道新闻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不摆布采访报道对象,禁止虚构或制造新闻。

  (二)、主题明确突出。首先要确定主题,明确你要告诉观众的重点;其次要提炼主题,电视新闻采访的事实要能够充分说明主题,提高新闻可信度;把握好主题的新闻性、准确性、典型性和深刻性。

  (三)、电视新闻文稿结构清晰。恰当的选择新闻要素,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和影响;恰当的使用新闻背景;新闻报道要完整;写好新闻导语,语言要精炼,把握好关注度和重要性,导语必须能够体现主题;选好新闻由头,特别在成就类、调查类等报道中必须要有新闻由头,严禁工作总结式的报道方式;要让当事人说话,让事实说话;做好结语。

  (四)、标题醒目准确。题文一致,标题揭示的事实与新闻完全一致;一语破的,抓住新闻中最重要、最有特点的最本质事实;简洁明快,对标题内容不仅只保留核心部分和事情发展的结果,还要通过通过锤炼字句,适当运用简称,以达到简洁明快;电视新闻标题一般不超过十四个字;旗帜鲜明,标题要有明确的是非,鲜明的爱憎;生动活泼,标题要有表现力,要给人以启迪,做到言语尽而意无穷;标题要生动形象,就要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五)、要按照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人物个性化的要求,不断探索新闻采写的方式。

  (六)、用词要准确,少用形容词和描述性语言,少用关联词和报纸语言,少用长句,少用单音节词,慎用简称。

  (七)、要善于从看似简短的会议中挖掘出新闻的亮点,一事一报;讲故事时要重视过程,恰当设计悬念,层层递进。

  (八)、文稿一定要精练。长消息四分钟以内,短消息一分钟三十秒以内。

记者外出采访制度2

  一、一般来说,采访对象往往都很忙,他们是不愿在一个对她一无所知的人身上浪费时间。如果对采访对象毫无了解,一开始就提出诸如“你今年多大年纪?”“你出生在哪里?”之类鸡毛蒜皮的问题,采访对象不仅会对你的无知感到厌烦,还会认为你对他们缺乏最起码的尊重,马上就会失去谈话的欲望,采访自然也难以进行。采访前要把采访对象的情况进行梳理,筛选对采访有用的信息,根据需要拟定采访提纲,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在提问的时候也不至于问一些外行话。

  二、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

  三、与采访对象面对面,能否建立起谈话时的融洽气氛,是采访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记者给采访对象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他(她)的外表、衣着、随身物品。一般情况来讲,记者的外表应当尽可能朴素平常,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记者的随身物品。

  四、在见到采访对象之后,如果时间允许,应该先进行一下沟通,在谈话过程中,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核实。如果在沟通过程中被采访对象能感受到记者对他的情况非常了解,会比较容易拉近距离。同时,根据现场沟通情况再次核定采访提纲,如果有些问题比较敏感,自己拿不准该不该问,应就这些问题和当事人进行交流,在得到当事人确认后,再进行采访。这样,在确认采访提纲的同时,也让当事人对所要采访的内容有

  所了解,不至于显得太突兀,可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五、如果时间不允许,要开门见山打开采访话题。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六、提出的问题要具体细致,不要泛泛而谈。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的愿望是什么?”“您的打算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地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么,怎样避免泛泛提问

  呢?经验是:记者提出的问题要具体。好的问题是那些具体到做什么事时采用什么交通工具、晚餐有几个菜的问题(当然得跟表现人物性格有关,不要变成狗仔队),就好像我们会从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来看出他是个喜欢享受的人还是个苦行僧一样,我们的文章也要通过这些细节让读者了解我们采访的人。

  七、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无论何时,对何人都有平等的尊重,这很重要,不要因为对方地位高而不由自主地想办法让他愉快,或者让他不快(有人认为用问题激怒对方显得自己很有水平,事实上你和对方不是对立关系,你的任务是得到回答而不是表现你自己),也不要因为对方是卑微的人物而忽视对方的感受。

  八、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

  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九、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在采访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尽量让自己的表情和采访的内容相一致,并通过点头等肢体语言来回应对方的话语。还需要注意的是在采访中要把自己的通讯设备打到静音或者关机状态,避免在采访过程中出现声响。

  十、在采访中一定要仔细听对方说话,并从他的话语中搜集新的采访点。无论是在提出问题时还是在倾听对方回答时,记者都要专注,不要在提出问题后就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了,而是要看着对方,专心致志地倾听对方的谈话内容。这样一是显得尊重对方,同时也可以了解对方的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被采访对象没有表达清楚或者偏离主题的时候,适时地进行引导。

  十一、要学会随机应变。不管你事先采访提纲准备得多么充分,真正采访时,我们总会发现有很多内容出乎我们的想像。这时候,就需要随机应变,抓住对方回答中的新线索、新疑问,继续提问。

  十二、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采访人的行为举止,甚至说某些话时他的眼神表情,这些细微之处常常凸显他的价值判断和他的性格。这个细节写进了文章,读者能够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到

  被采访者的处境。

  十三、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十四、采访时间不要太长,除非你和被采访者惺惺相惜而引发了别的讨论(那个时候采访其实也已经结束)。你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该问的问题问完,不要浪费时间在无效的问题上,否则会让被采访者不耐烦。十五、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十六、在采访结束后,如果有时间,可以和被采访对象进一步交流,就采访报道进行一些探讨,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更多讯息,也可以对我们的采访进行一些补充。同时也能拉近我们和被采访对象的距离,和他们成为朋友。

  十七、争取全面了解被采访人。在采访中,注意采访被采访者的联系人,他们无意的流露有时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十八、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记者外出采访制度】相关文章:

新闻记者采访制度12-05

小记者植树节采访活动方案04-09

小记者植树节采访活动方案5篇04-18

教师外出培训制度08-10

外出活动管理制度03-27

外出活动安全管理制度06-24

国外出差费用报销制度02-05

教师外出培训制度12篇04-02

采访的感言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