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通用12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1
一、各临床科室必需对每例住院病人实施全程医院感染监控,以把握我院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举行初步诊断,准时举行病原微生物检测,仔细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
三、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报告院感办,院感办接到医院感染发病报告卡后,准时到临床科室咨询和查阅病例等,把握病人状况,对发觉特别病原体感染及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应准时举行隔离、治疗指导,以防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四、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举行报告,并做好消毒隔离措施。
五、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会同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同研究,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作好研究记录,研究后能确定的按本制度第三条的'规定举行报告。
六、小组研究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所有资料及研究的结果报院感办,由院感办组织专家研究后认定或否定。
七、科室经治医生仔细填报医院感染病例记下表,院感办采纳前瞻性监测办法每月2次对全院住院病人举行监测,准时发觉医院感染的危急因素、特别类型或暴发流行的趋势时,实行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避开暴发流行。
八、院感办必需每月准时对监测资料举行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委员会和反馈各临床科室,每季度举行效果评价,提出预防措施。监测资料应妥当归档保存。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2
一、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应由经管医生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经管医生须准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记下表》。
二、《医院感染病例记下表》送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接表后举行收集、收拾、统计、分析、归档。
三、发觉在同一病区3例以上的相同感染病例,应立刻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准时实行控制措施,防止发生爆发流行,对不准时报告与隔离的个人与科室按规定处理。
四、疑为医院感染病人应准时采集标本送检,已留标本者,在转科后标本报告阳性,并确诊为院内感染者,由转出科室补填记下表。
五、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举行漏报调查,漏报与隐瞒不报,每例扣50元。
六、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医院感染病例举行统计、分析,并作出反馈。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3
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监控网络的监控作用,科室监控小组成员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并报告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医院感染的各种监测资料,及时发现问题。由感染管理科证实流行或爆发趋势,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
一、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发现3例及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病例,必须在6小时内由科主任或护士长报告给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立即采取控制措施。
二、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医务科、护理部、设备科、药剂科及总务科进行通报,以有利于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四、当发生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时,医院应于1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及所在地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报告。
五、当发生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医院应于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及市疾控中心报告。
六、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暴发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和控制。
七、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必须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处置,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蔓延:
1、查找感染源: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应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2、分析引起感染的'因素: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应对感染病人及相关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发病情况、分布特点并进行分析,根据疾病的特点分析可能的感染途径,对感染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确定感染途径。
3、对感染病人积极实施医疗救治,控制感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
4、切断感染途径。在确定感染暴发的传播途径后,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感染源污染的环境采取正确有效的消毒处置措施。
5、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措施。必要时对易感病人隔离治疗,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6、调查结束后应尽快将调查处置过程整理成书面材料,记录暴发经过,调查步骤和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并分析此次调查的经验与不足。
八、任何科室和个人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不得瞒报、缓报和谎报。
九、主管院长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各临床科室应当对医院感染暴发的调查处置工作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各职能部门应相互配合积极合作,认真落实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措施。
附:处理流程
1、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2、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3、处理流程: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一→报告感染管理科一→感染管理科核实流行或爆发一→报告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一→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感染源一隔离病人一→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一→制定控制措施一→分析调查资料一→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4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升医疗、护理质量,防止医院感染发生,按照《医院感染管理方法》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制订本报告制度。
一、医师必需把握医院感染概论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二、医师发觉医院感染病例,准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切断感染途径,庇护易感人群,乐观治疗病人,照实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并具体记录在住院病历首页。
三、临床科室疑惑医院感染有流行趋势时,必需准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查找缘由,帮助调查和执行有效的控制措施。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经调查证明,发生以下情形,应立刻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因为医院感染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因为医院感染导致3人以上人身伤害后果。
医院感染管理科准时举行流行病学调查:证明流行或暴发;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感染的因素;结合试验室检查结果,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准时推断控制措施的效果,并总结阅历,制定防范措施。
五、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于12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准时组织相关部门,帮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六、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举行报告。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5
1、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2、 在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领导下,讨论近阶段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重点工作,对于浮现的问题准时举行评价和分析,提出控制措施。
3、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该了解医院感染管理的'基本学问,认识有关医院感染的监控工作。院内感染管理小组应对住院医师报告医院感染状况予以监督与复查,并做好记下与汇报工作。
4、 医师在患者出院时应在病案首页上填写忠者住院期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状况。院内感染管理小组每月对出院的病案举行查阅并记录,做好医院感染发病状况的统计上报。对医院发生的院内感染举行流行病学调查分 析,提出改进措施,协调全院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与询问。
5、 院内感染管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深化病房及重点科室,每月对空气、物品采样举行微生物学监测,并举行记录总结。
6、 定期对医院院内感染漏报率举行调查,催促病房照实记下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发觉问题准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以削减各种感染的危急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8%以内。
7、 护士长每月对各科室消毒隔离工作举行考核,对紫外线灯管举行测定,不符合要求的应准时更换。
8、 医院后勤部要加强对医院废弃物及一次性医疗用品处理的监控。
9、 院内感染小组加强对院内感染的宣扬教导,每年举行全院职工及新职工的培训和考试工作。专职人员每年参与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业务培训。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6
第一人民医院感染发病率报告制度
一、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应由经管医生准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信息表。
二、发觉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必需在24小时内上报。诊断依据标本结果,报告时光为出检验报告的24小时内,诊断时光应为标本送检日期。碰到流行准时上报,或电话联络,否则作漏报处理。
三、浮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医疗院长,并通报相关科室。经调查证明浮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上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四、疑为医院感染病人已留标本,在转科后标本报告未到,可先上报,并注明患者去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举行追踪与确诊。
五、医院感染管理科对上报病例一一核实。
六、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病例举行统计、分析,每季度向省中心上报,并向各科反馈监测结果。
七、医院感染管理科举行漏报调查,查实漏报一例扣50元,上报一例感染病例嘉奖2元。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7
1、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2、 在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领导下,讨论近阶段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重点工作,对于消失的问题准时进行评价和分析,提出掌握措施。
3、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当了解医院感染管理的基本学问,熟识有关医院感染的监控工作。院内感染管理小组应对住院医师报告医院感染状况予以监督与复查,并做好登记与汇报工作。
4、 医师在患者出院时应在病案首页上填写忠者住院期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状况。院内感染管理小组每月对出院的病案进行查阅并记录,做好医院感染发病状况的统计上报。对医院发生的院内感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 析,提出改进措施,协调全院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监控工作,供应业务技术指导与询问。
5、 院内感染管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深化病房及重点科室,每月对空气、物品采样(外科、内科、妇科、中医科、五官科、眼科、皮肤科)进行微生物学监测,并进行记录总结。
6、 定期对医院院内感染漏报率进行调查,督促病房照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发觉问题准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以削减各种感染的危急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掌握在8%以内。
7、 护士长每月对各科室消毒隔离工作进行考核,对紫外线灯管进行测定,不符合要求的应准时更换。
8、 医院后勤部要加强对医院废弃物及一次性医疗用品处理的监控。
9、 院内感染小组加强对院内感染的宣扬教育,每年进行全院职工及新职工的培训和考试工作。专职人员每年参与市疾病掌握中心的业务培训。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8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充分发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才能降低感染发生的风险。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特制定自查报告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并定期修定自查指标,上报指标依据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的重点,指标简明扼要,利于上报人员填。
二、科室指定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中的专人负责科室医院感染自查数据的报告。
三、科室应按本制度要求每月30日前将自查数据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科室上报的`自查指标应包括:
(一)科室自查手卫生依从率(填写具体数据,表格)。
(二)当月科室发生医院感染例数。
(三)如有3例以上(包括3例)医院感染发生,科室是否均采取隔离措施并讨论意见。
(四)当月医院感染管理科各类途径(书面、短信、电话)反馈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
(五)当月有无医院感染疑似暴发事件。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9
1、住院患者发生一般院内感染时,经治医师应准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并且仔细填写“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个案登记表应归入病历。
2、临床医护人员发觉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应马上向科主任(护士长)、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同时乐观调查发病缘由,查找感染源和途径,掌握扩散,实行有效掌握措施。发生以下状况时务必在12小时内由医院向县卫生局、疾控中心报告:
①5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②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③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发生以下状况时,2小时内由医院向县卫生局、疾控中心报告: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大事;
②发生特别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卫生大事或严峻后果的医院感染。发生的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属于法定传染病的,还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大事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
3、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汇总分析医院感染状况,并将其结果报医院领导及相关科室。
4、每季度进行一次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并对漏报中存在的.问题按本院的奖惩制度处理。
5、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要深化临床调查分析,随时把握医院感染部门发病状况及全员感染菌种流行趋势,实行有效掌握措施,削减或杜绝感染的扩散,同时报告主管院长,通报有关职能科室及县卫生局、疾控中心。
6、医院感染漏报率超过≥20%,按医院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10
一、报告制度
1、当可疑或浮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趋势时,经治医生应立刻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长报告,并立刻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科室在短时光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病例的医院感染;因为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因为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伤害后果;发生特别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峻后果的医院感染;科室应以最短的`时光内向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总值班报告;
3、院感科接到科室报告后立刻向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报告,并向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通报;
4、院感科立刻组织人员到现场举行感染调查及监测工作;
5、经调查并由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专家证明为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在12小时内报告县卫生局及县疾控中心;
6、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
二、控制措施
1、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乐观开展调查,按照有关数据,分析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
2、科室应按照确定或初步确定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准时实行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并对处理措施举行持续监测。当感染源和感染途径不明确时,可以针对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在不停止调查的同时,实行比较广泛的控制措施,并按照调查结果不断修正评价。
3、乐观救治患者,采取感染病人和一般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准时排解或确诊。同时庇护易感人群,防止感染进一步蔓延。
4、帮助疾控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5、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做好医院内感染病原体污染场所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进一步交错感染和污染。
6、准时向县卫生局和县疾控部门报告大事发展状况。
7、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堆积诊断治疗的阅历。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11
1、住院患者发生普通院内感染时,经治医师应准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并且仔细填写“医院感染个案记下表”,个案记下表应归入病历。
2、临床医护人员发觉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应立刻向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同时乐观调查发病缘由,寻觅感染源和途径,控制扩散,实行有效控制措施。发生以下状况时务必在12小时内由医院向县卫生局、疾控中心报告:①5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②因为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③因为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伤害后果。发生以下状况时,2小时内由医院向县卫生局、疾控中心报告: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大事;②发生特别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卫生大事或严峻后果的医院感染。发生的.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属于法定传染病的,还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大事应急预案》的规定举行报告。
3、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汇总分析医院感染状况,并将其结果报医院领导及相关科室。
4、每季度举行一次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并对漏报中存在的问题按本院的奖惩制度处理。
5、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要深化临床调查分析,随时把握医院感染部门发病情况及全员感染菌种流行趋势,实行有效控制措施,削减或杜绝感染的扩散,同时报告主管院长,通报有关职能科室及县卫生局、疾控中心。
6、医院感染漏报率超过≥20%,按医院有关规定举行处理。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12
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一)常规监测
1、各临床科室感染监控小组必须对本科室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明确诊断者,由临床医师24小时内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上报到感控科。
3、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会同该科医院感染监控小组一同讨论,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作好讨论记录,讨论后能确定的按上述规定进行报告。
4、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5、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6、感控科及各临床科室监控医生每年联合进行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二)目标性监测:针对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重点人群与高风险因素的监测。
1、泌尿系插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目标性监测。(见泌尿系插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监测方案)
2、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见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方案)
3、医院内肺炎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监测。(见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监测方案)
4、外科Ⅰ类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见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5、皮肤软组织感染监测。(见监测方案)
6、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检验科及时将检出的多重耐药菌病例通知临床及院感科;每季度汇总本院医院感染前五位致病菌及其耐药率、微生物送检率及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并反馈给临床科室及感染管理科。
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生物学监测: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无细菌生长;
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
2、化学监测:根据化学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进行。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用前监测浓度,使用中的灭菌剂每周至少监测一次。使用时间≤14天,每月生物监测一次。(内镜室按照相关规范执行)
3、消毒供应中心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
必须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要求与方法和质量控制过程,进行工艺、物理、化学监测、生物监测并具有可追溯要求。
3.1清洗质量的监测,包括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每月随机抽查器械包>三个)
3.2灭菌质量的监测: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
3.3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包括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生物监测法、B-D实验。
3.4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具有可追溯性。
4、紫外线消毒监测
必须进行日常监测及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4.1日常监测:包括灯管照射累积时间、灯管表面的酒精擦拭和使用者签名。
4.2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指2示卡监测每半年进行一次,普通灯管照射强度≥70uW/ cm合格;30W2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管的辐照射强度≥180uW/cm为合格。
4.3生物学监测:重点科室定期进行消毒后环境空气培养;普通科室必要时进行。
5、内窥镜的监测
5.1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内镜数量少于等于5条,应每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应不低于5条。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5.2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疑有污染及时监测。
5.3内镜清洗漂洗用水的监测:必要时监测。消毒内镜器械冲(清)洗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细菌菌落总数≤100CFU/mL;终末漂洗水应选用纯化水,细菌菌落总数≤10CFU/100mL;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沙门氏菌和大肠菌群。硬式内镜器械如采用化学消毒剂灭菌的,灭菌后应使用无菌水冲洗。
6、血液净化系统监测
每月对每台出、入透析液、透析水进行细菌培养,应当在透析液进入透析器的位置收集标本。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当检查结果超过规定标准值时,须再复查。标准值为:透析器液的细菌菌落总数必须≤200cfu/ml,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透析用水的细菌菌落总数必须≤100cfu/ml,干预限度为50cfu/ml,登记并保留检验结果。透析液及用水内毒素监测,每季度一次,每台机器每年至少轮检一次,内毒素含量不能超过2EU/ml,干预限度为1EU/ml,登记并保留检验结果。透析用水的化学污染物监测至少每年一次。
三、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的监测
每季度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产房、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血液净化室、内镜室、消毒供应室、介入导管室、临床检验科含输血科、感染性疾病科、新生儿病房、产房、母婴同室、急诊科及其病房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流行及感染与环境卫生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相关环境监测。
四、医院污水监测
医用污水处理系统有专人进行监测,排放标准符合《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粪大肠菌群数1次/月(微生物实验室),粪大肠菌群数≤500 MPN/L ;肠道致病菌沙门氏菌监测1次/季度志贺式菌每年不少于2次(市疾控中心或其他第三方监测)不得检出。
五、医院布草监测
清洁区室内:空气≤10cfu/9cm平皿/5min,物体表面菌落总数≤210cfu/cm,并不得检出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手菌2落总数≤15 cfu/cm,并不得检出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
2洗涤后衣物微生物要求:菌落总数≤10 cfu/cm,霉菌计数≤25cfu/cm,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每季度监测一次,特殊情况即刻)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相关文章: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06-07
【经典】医院感染管理制度06-05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07-17
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07-15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01-31
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内容10-01
门诊医院感染制度(通用7篇)07-31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集锦05-11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5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