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班数学看朋友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班教案看朋友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教案看朋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教案看朋友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的情景中感知排序的规律,并尝试按AB、ABC、ABB的规律排序。
2、让幼儿数活动中学着仔细观察和倾听。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PPT、操作材料(红、绿、蓝雪花片若干)、四种不同排列的小路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听过《小奇奇的》的故事吗?他是谁?
2、今天小兔又要到小奇奇家做客了,他请小朋友跟他一起去,因为小兔忘了小奇奇家该走那条路了,请小朋友帮帮他。
二、找路——感知ABC的排序规律。
1、小兔来到了树林里,看见前面有好多条小路,看这里一共有几条路?(四条)
2、应该走那条路才能到小奇奇的家呢?每条路都有颜色的,记得小
奇奇说:“走一条颜色有规律的路才能找到他的家,到底哪一条路有规律呢?有什么样的规律呢?(红色、蓝色、白色)按这样的顺序,反复出现,就形成了规律。(第二条路对的)(ABCABC)
2、蘑菇排队——感知AAB的排序规律。
小兔继续往前走,它来到草地上看见什么?蘑菇是怎样排队?他们有规
律吗?它们排列的规律是什么呢?小兔请你们猜猜两个蘑菇后面是什么颜色的蘑菇,接着应该是缺了那只颜色的.蘑菇?(AABAAB)小兔踩了一只蘑菇把它当礼物送给小奇奇。
3、走过小桥——感知ABB的排序规律。
小兔子走呀走,过了桥就要到奇奇家可是这座桥能过吗,为什么?小兔仔细一看,地上放着两块木板,只要把两块木板放到有规律的桥上就能通过啦,我们帮小兔找找这两块板应该放那里?(ABCABC、ABBABB)
三、尝试排序规律
1、尝试按AB、ABC、ABB的规律排序
小奇奇家到了,奇奇说:“春天到了,我要请朋友们来我家做客,要在门前铺一条特别的小路别人才能找到我家。今天请小兔和小四班的小朋友一起来帮忙。
小奇奇为你们准备了不同的小路的图片,但每条小路都是有规律的,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小路怎么铺,有的小朋友是选两种颜色的路面,有的是选三种颜色的路面,然后一定要按规律来排列,朋友们才能找到奇奇的家。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有规律排序的情况
四、分享交流
看看谁的小路最特别,它有什么规律。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小班教案看朋友2
活动目标:
1、喜欢朗诵儿歌。
2、乐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3、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
活动准备:
手偶。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猴哥和猴弟的手偶,讲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好朋友”的概念。
师:猴哥哥和猴弟弟是一对好朋友,他们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游戏,有好东西一起吃,猴哥哥搬不动小桌子,猴弟弟就会一起来抬,猴弟弟不会系鞋带,猴哥哥会帮他系鞋带……他们真是一对好朋友。
2、教师用这两个布袋木偶表演了儿歌的内容。
3、学习儿歌。
(1)教师朗诵儿歌2遍。
(2)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3)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
4、游戏:你是我的好朋友。幼儿自由结伴,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教师引导幼儿改编第四句内容。
5、小结。
活动反思:
《你是我的`好朋友》是主题活动《我上幼儿园》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而对于入学不久,才刚刚接触集体生活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对“好朋友”的理解是浅层次的、模糊的,甚至是可笑的。我在课前向一些幼儿问起这个话题时,他们的反映各不相同。第二环节,我就以这两个布袋木偶表演了儿歌的内容,整个活动以布袋木偶贯穿始终,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兴趣浓厚,同时也对“好朋友”这一概念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
小班教案看朋友3
活动设计背景
做早操回来的路上,看到鱼缸里的鱼儿,孩子们停下了脚步,细细的观看,自言自语地说“鱼儿的朋友是谁?”所以我就联想到了这首《找朋友》的儿歌,它形式较比较单一,便于幼儿记忆和理解,通过学习能儿歌感知两个事物之间存在关系,激发幼儿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相互关联的,扩散了幼儿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最后一句的问答是“鸟笼对小鸟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小鸟说:‘不对,我的朋友是森林、蓝天、白云,还有爱鸟的孩子也是我的好朋友。’”这是一个转折的语句,打破了幼儿的惯性思维,引发幼儿重新思考,激发了幼儿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怀。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使幼儿了解大自然,进而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类。
2、情意目标:幼儿能复述儿歌内容,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3、技能目标: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法来了解大自然,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扩展性思维的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和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难点:能够与同伴大胆交流,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茶壶、水杯,桌子、椅子,笔、纸,围巾、手套,小鸟和鸟笼。
2.同操作材料相同的图片5组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将相应的图片准备好,以供操作展示使用,以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想法探索问题的方式来引发活动,灵活地调整授课内容,适当的延伸授课内容,扩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基本部分
教师以情境性的语言引入儿歌,出示水壶的图片,展开互动。
听,你们听到没有,有一对好朋友在说悄悄话,我听到了,水壶对 水杯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水杯说:“对。”
(幼儿被老师带入了情景,专注的倾听)
水壶对水杯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那你们仔细看一看,想一想,有哪几对好朋友也经常在一起,他们会说什么呢?
幼儿1:围巾和手套是朋友。
幼儿2:笔对纸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纸说:“对。”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扩散性的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经常在一起。(幼儿自由讨论)
幼儿1:牙膏对牙刷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牙刷说:“对。”
幼儿2:太阳对天空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天空说:“对。”
在我们生活中的周围有那么多好朋友,小鸟也来找朋友,鸟笼对小鸟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小鸟会说什么呢?小鸟的朋友会是谁?(引发幼儿思考)
幼儿1:小鸟说对,因为我爷爷家的小鸟就在鸟笼里。
幼儿2:小鸟说“不对。”因为小鸟不想在鸟笼里,它喜欢飞。(教师:“那你认为小鸟的朋友是谁?” )
幼儿2:小鸟的朋友是天空。
幼儿3:小鸟的朋友是树上的鸟窝。(幼儿在自由的争论)
小鸟说:“不对,我的朋友是森林、蓝天、白云,还有爱鸟的孩子也是我的好朋友。”
三.结束部分
把图片放到黑板上,让幼儿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一组一组小朋友分别操作,考验小朋友的记忆力,观察力和动手力。教师一定要带领小朋友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教育孩子要**鸟的孩子,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小鸟和我们大家的家园,这样,小鸟也会是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反思
教师提供给幼儿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和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物品拟人化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但幼儿对水壶、水杯等较感兴趣,两种事物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对笔、纸、围巾、手套不是很感兴趣,我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准备一些较有新意的想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学习儿歌内容中利用图片加深幼儿的理解。在最后一段中以全球最关心的问题,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大自然,同时句式的改变,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并把语言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收集一些资料反映环境的已经遭到了破坏,让幼儿深入的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扩展了幼儿的知识范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
小班教案看朋友4
活动目标
⒈知道自已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接受本班教师和小朋友,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⒉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规,如在集体中能听教师,听同伴讲话,愿意自已进餐,入睡,学会洗手,入厕等。
⒊乐意用纸和笔大胆涂鸦,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跟着音乐做动作。
⒋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会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愿意做模仿操。
⒌能按物体的某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实物与相应标记匹配。
活动安排
第一周
1.宝宝有礼貌(社会)
2.点点爱上幼儿园(语言)
3.小手真干净(健康)
4.参观大班的画展(美术)
5.拍手点头(音乐)
活动目标
⒈知道自已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接受本班教师和小朋友,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⒉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规,如在集体中能听教师,听同伴讲话,愿意自已进餐,入睡,学会洗手,入厕等。
⒊乐意用纸和笔大胆涂鸦,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跟着音乐做动作。
⒋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会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愿意做模仿操。
⒌能按物体的某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实物与相应标记匹配。
活动安排
第二周
1.保健老师,你好(社会)
2.我能,我会(语言)
3.玩具找家(科学)
4.神气的画笔(美术)
5.亲亲(音乐)
活动目标
⒈知道自已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接受本班教师和小朋友,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⒉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规,如在集体中能听教师,听同伴讲话,愿意自已进餐,入睡,学会洗手,入厕等。
⒊乐意用纸和笔大胆涂鸦,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跟着音乐做动作。
⒋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会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愿意做模仿操。
⒌能按物体的某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实物与相应标记匹配。
活动安排
第三周
1.我是xx组小朋友(社会)
2.开火车(美术)
3.你是我的好朋友(语言)
4.我上幼儿园(音乐)
5.我要上厕所(健康)
1、早上送孩子入园时,孩子会拼命挣扎,(个别孩子),情形很让家长心疼,其实,等家长一走,孩子也就"既来之则安之"了,但是,家长会一天都心神不定,满脑子里是泪流满面的孩子,这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磨练,孩子终将要离开父母独自飞翔,孩子入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家长不必心神不宁,应该泰然处之。
2、下午接孩子时会出现几种情况:高高兴兴,悲喜交加,放声大哭等,对孩子的种种表现家长都应该把它视为正常,毕竟孩子离开家长在陌生环境里和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生活了一天,不容易,特别是看到家长会放声大哭的小朋友,家长可能会有误解:老师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小班教案看朋友5
设计意图:
主题活动"好朋友"开展后,孩子们有了交朋友的意识。他们和朋友分享食物、玩具,到朋友家做客等热乎得很,但是真正怎样做客的一些礼仪还不是很了解。因此,结合小班数活动内容"认识3以内的数",我预设了本活动,旨在让孩子在做客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数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目标:
1、乐意参与3以内的数数活动,初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体验去朋友家做客的快乐。
准备:
1、布置家的场景:物品按数量1、2、3一组分散放于三个柜中。1--3数字宝宝图片(粘于椅子上)
2、水果一篮
3、歌曲:看朋友、找朋友
过程:
1、带礼物去看朋友
交代:今天去看朋友,但要带什么礼物去呢?
模仿开汽车,边唱歌:看朋友,到数字宝宝家。
敲门,进去,和数字宝宝打招呼。
个别提问:你在和谁打招呼?
2、送礼物
(1)思考:应该怎么送礼物,数字宝宝才高兴?
要求:你送的`水果个数要正好是数字宝宝表示的意思。
幼儿选择礼物给数宝宝
讨论:老师送的礼物对吗?互相检查。
(2)参观数字宝宝的家。你觉得数字宝宝的家怎样?(东西摆放)有几个柜子?看看柜里的东西,你发现什么?
交换数字宝宝朋友,把水果放好。
3、回赠礼物
1、2、3数字中你还有哪个数字宝宝没打过招呼,带上数字宝宝去选它送给你的礼物。
个别介绍,互相检查。
4、听音游戏
听到几下声音,就请几宝宝出来。带着数宝宝跳一个快乐的"找朋友"舞。
5、和数字宝宝再见,开汽车回。
活动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不断地关注孩子的行为,在孩子的兴趣点上去寻找数学活动适宜的教材内容,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游戏中感受数学、探究数学、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我们一定可以做到!
小班教案看朋友6
设计意图:
小班初期,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数的实际意义必须与实际事物相联系。在主题活动“我上幼儿园”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做客”、“办家家”等游戏乐此不疲,常常在活动区中为客人做饭、请客人喝茶……看到孩子们欢快地游戏,我萌发了将数学概念与幼儿游戏相结合,在游戏中渗透数字实际意义的理解,进行初步的手口一致地点数的想法。于是我设计了小班数学活动“看朋友”,让幼儿在看朋友、到朋友家做客、给朋友送礼物的游戏情境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课的运用、幼儿的实际操作、师生共同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
活动目标:
1. 体验去朋友家里做客的快乐。
2. 初步理解数字1、2的实际意义。
3. 能大胆地参与数数活动。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场景布置:数字宝宝的家。
2.画有1个或者2个的图片若干,饼干、糖果若干。
3.音乐《找朋友》;课件《找朋友》。
活动过程:
1. 带礼物去看朋友。
开上小汽车,一起去看朋友。
播放《找朋友》音乐,教师带着幼儿一起开起小汽车,去看朋友。
向数字宝宝问好。
播放多媒体课件:
提问:
红房子是谁的.家?(1的家)
绿房子是谁的家?(2的家)
让我们一起向数字宝宝问好吧!
2. 参观数字宝宝的家。
看一看:数字宝宝的家里有什么?点数数字宝宝家里的物品各有几个。知道数字宝宝“1”家里的玩具和物品都是1个,“2”家里的玩具和物品都有2个。
帮帮忙:让这些物品回到相应的数字宝宝的家。
(1)播放多媒体课件(课件中有各种物品,数量分别是1个一组、2个一组的):
有一些东西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们快来帮帮忙吧!
(2)提问:
谁应该回到“1”的家?我们来数一数,是不是1个?
谁应该回到“2”的家?我们来数一数,是不是2个?
(3)教师边提问,边操作,根据幼儿的意见将课件中的物品送到相应的“房子”里。
找找看:有没有谁走错了家。
验证刚才的操作结果: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刚才的操作中,有没有数量不是1的进了“1”的家?
3. 给数字宝宝送礼物。
应该怎么给数宝宝送礼物,数宝宝才会开心呢?(提示幼儿给数宝宝送相应的礼物)
请幼儿来给数字宝宝送礼物。
4. 听音游戏。
听到几下拍手的声音,就请数宝宝几来跳舞,带着数宝宝跳一个快乐的圆圈舞。
5. 回赠礼物:数宝宝也给小朋友准备了礼物,请小朋友自己去取,1送给每个小朋友1块饼干,2送给每个小朋友2块糖果。
6. 和数宝宝再见,开上小汽车回家。
活动反思:
对小班幼儿来说,数字“1”和数字“2”就好象两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人一样,他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常常弄混淆他们实际上所代表的意义。我们常常看见,有的小朋友拿着一个苹果说:“我有两个水果”,也常常看到孩子一边数数一边用手指点着物品,但手里点的和嘴里数的却不是对应的。这就是小班孩子在数概念萌芽前期的表现。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幼儿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与幼儿所接触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的,是建构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因此,本活动的设计从生活出发、在游戏中进行、在反复练习中建构经验,萌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喜爱,初步理解数字“1”和“2”的实际意义。
小班教案看朋友7
设计思路:
在主题《动物的花花衣》中,孩子们不仅对动物的各种花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对动物的叫声、动作、走路等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小猴子蹦蹦跳跳地走来了,小猫走路静悄悄,小猪走路不快也不慢。动物是我们永远的朋友,我们一起唱着歌去看看好朋友吧。而在《好朋友》这首歌曲中,渗透了敲门的节奏,孩子们对这首歌曲也非常感兴趣。于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幼儿对敲门游戏的兴趣,我预设了去看大熊猫的游戏情景,预设了三个形象明显的动物:小老鼠、大象和小猪,引导幼儿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三种动物形态、动作与敲门节奏的关系,尝试用快、不快不慢、快三种节奏来敲门。而最后大熊猫憨态可掬的表演,更把活动推向高潮,从而体验看朋友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感知动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尝试用不同节奏玩敲门游戏。
2、体验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尝试用不同节奏玩敲门游戏
难点:根据动物特征匹配相应的节奏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唱一唱:看朋友
1、(出示大熊猫的家)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
2、大熊猫怎么了?那我们怎么让他开心呢?
师:今天大熊猫一个人在家有点孤单,我们一起唱着歌去看看他吧。
3、复习歌曲:看朋友
(开门,和大熊猫打招呼)
大熊猫:请进请坐,谢谢你们来看我,我真开心。
过渡语:听,好像又有人在敲门,会是谁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猜一猜:谁来了
(一)不一样的敲门声
1、播放歌曲《看朋友》,幼儿完整欣赏
(1)你听到朋友们是怎么敲门的?
(2)他们敲门的声音和我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我们再来听一听。
(3)播放三种不同的敲门节奏,比较不同
2、小结:朋友们敲门的声音不一样,有的是快快的,有的`是慢慢的,还有的是不快也不慢。
(二)哪些动物在敲门
1、你觉得会是哪些朋友在敲门呢?为什么?
师:是不是你们说的这些朋友,我们来看看。
2、出示小老鼠尾巴、大象鼻子、小猪耳朵
师:他们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3、猜对后出示三个动物。
4、小结:原来是小老鼠、大象和小猪这三个朋友来看大熊猫。
三、玩一玩:小动物敲门
(一)小老鼠来敲门
1、你们觉得刚刚是谁先敲门的? 为什么?
2、还记得小老鼠是怎么敲门的吗?(播放小老鼠敲门)
3、为什么小老鼠敲门的声音那么快呢?
小结:小老鼠个儿长得小,动作灵活,所以他敲门是快快的。
4、播放小老鼠敲门节奏,幼儿模仿小老鼠敲门。
师:哎呀,门怎么没有开,我们来帮帮小老鼠吧!
(二)大象敲门
1、那个最慢的敲门声是谁的呢?为什么?
2、小结:大象身体长得又高又大,动作很慢,所以他敲门也是慢慢的。
师:大象是怎么敲门的,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3、播放大象敲门节奏,幼儿模仿大象敲门
师:我们也可以用尾巴来敲敲门
(三)小猪来敲门
1、还有谁没出来?还记得那个敲门声是什么样的吗? (播放小猪敲门)
2、小猪和大象、小老鼠的敲门声有什么不一样?
3、为什么小猪敲门的声音不快也不慢?
小结:小猪身体长得有点胖,动作不快也不慢,所以敲门也是不快不慢。
4、播放小猪敲门节奏,幼儿模仿小猪敲门(请个别幼儿)
过渡语:小动物们也很有礼貌,知道到朋友家做客先要敲敲门。他们也会一边唱歌一边敲门呢,我们来帮帮他们吧!12
小班教案看朋友8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熟悉音乐旋律,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做相应动作。
2.启发幼儿在前奏声中,创编各种亲热动作。
3.鼓励幼儿结伴舞蹈,体验与同伴相亲相爱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钢琴、组织幼儿玩听信号找朋友的游戏。
活动过程:
1.教师帮助幼儿熟悉曲调,学会唱歌.
2.启发幼儿边唱边按歌词做敬礼,握手,拥抱的动作.
3.学习邀请舞《找朋友》
(1)两位教师扮演同桌幼儿,其中一名当邀请者另一名被邀请者.强调在第四小节末找到朋友,面对面站好.
(2)请幼儿与教师共同表演.
(3)组织幼儿集体练习,提醒幼儿在第四小节结束时,两人应面对面站好,并检查,是否全班幼儿都在第四节结束时,找到朋友.
(4)听前奏曲,创编两人一起的亲热动作.提问:你和好朋友在一起可做那些亲热动作.
(5)集体听前奏曲,做亲热动作,教师及时发现肯定有创新的动作.
(6)在音乐伴奏下,完整的跳邀请舞.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其他活动中主动找朋友一起玩.
课后反思:
本节活动总的来说比较成功,思路清晰,环节流畅,基本达到的教学目的。这首歌词本身很好理解,孩子一听就知道唱什么,懂什么意思,如:敬个领、握握手等歌词。对小班孩子来说是有经验的,所以孩子乐意去说、去唱。但是动作方面,小班的孩子只会简单的拍手、走步、握手。在这里没有给孩子过多的`要求,而是找好朋友拥抱一下,孩子们也很给你兴趣。
通过这节活动我吸取了一些经验,但在活动中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幼儿学唱歌的这个环节,老师说的太多了应放在身体上的节奏更多一些,这样对有儿童来说可能会更容易些。幼儿在运用体态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可能还不够,导致在找朋友的时候动作有点僵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注意动作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且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往,让幼儿能够体验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小班教案看朋友9
活动背景:
“小袋袋”绘本系列是著名绘本大师查尔斯福格的作品,一共有四本。第一本原名叫《我是小袋袋》,主要是介绍小袋袋这个动物形象。小袋袋是一只憨态可掬、顽皮可爱的小袋熊,它的神态表情、举手投足极具亲和力,能让低龄幼儿产生由衷的快乐和认同感。
为了更适合小班幼儿阅读与理解,我们对绘本画面进行了适当删减,选择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场景,按照理解讲述的侧重点的不同调整了阅读顺序,将原来较为零散的描述性语言改编成可以让幼儿接话或独立讲述的语言。活动的主体部分共分四个环节。首先引导幼儿观察理解绘本画面,然后让幼儿在初步理解绘本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完整的阅读,接着师幼共同阅读绘本,教师引导幼儿重点用“我喜欢……”的句式讲述绘本内容,最后迁移学习经验,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活动目标:
1 观察、阅读画面,理解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感受小袋袋的天真活泼。
2 愿意用动作、语言表现画面内容,尝试运用“我喜欢……”的旬式进行讲述。
3 喜欢和同伴一起阅读图书。体验集体阅读的快乐。
4 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绘本PPT(演示文稿)。
活动过程:
一、认识书中主要人物小袋袋,猜想小袋袋喜欢做的事情
师(出示“小袋袋”图片):老师请来了一个新朋友,看看它是谁。
师:这是袋熊。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袋袋。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
师:小袋袋的样子是怎样的?它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看出来的?它的手和脚是怎么放的?大家一起来做做小袋袋的样子。
师:小袋袋很可爱,它喜欢做很多事情。你们猜一猜:它喜欢做什么事情?喜欢玩什么游戏呢?(幼儿猜想。)
二、初次阅读,感受、理解并表达小袋袋跑步、玩泥巴、躺在妈妈怀里等画面内容
1 阅读画面一:跑步
师:谁在跑步?
幼:小袋袋在跑步。
师:还有谁也在跑步?
幼:考拉熊、乌龟、青蛙、小虫。
师:他们都在跑步。谁跑在最前面?它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师:对,小袋袋跑在最前面。它抬着头,挺着胸,跑在最前面,很神气的样子。我们一起来学学它跑步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和好朋友们一起跑步,和它一起跑步的好朋友有小虫、考拉熊、乌龟,还有青蛙。
2 阅读画面二:扮鬼脸
师:你们为什么笑啊?小袋袋在干什么呀?
幼:吐舌头/顶鼻子/扮鬼脸……
师:对,小袋袋特别调皮,它在吐舌头,顶鼻子,拉耳朵。我们来学一学,给旁边小朋友看一看,好不好?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做鬼脸,吐吐舌头、顶顶鼻子、拉拉耳朵,真好玩。
3 阅读画面三:玩泥巴
师:小袋袋在玩什么?
幼:玩泥巴。
师:小袋袋身上哪里有泥巴呀?
幼:头上有泥巴/手上有泥巴,肚子上有泥巴/腿上有泥巴。
(教师用动作提示。)
师:小青蛙在干什么?小兔子身上有什么?
师:小袋袋玩泥巴时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看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袋袋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玩泥巴,头上、手上、肚子上、脚上都是泥,玩得真开心。
4 阅读画面四:扮大树
师: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幼:小兔在跳小乌龟在爬……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它举着树叶一动不动像什么呀?
师:我们来学学小袋袋的样子。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变成一棵大树,一动不动地站着。
5 阅读画面五:捉迷藏
师:小袋袋在干什么?(教师用动作表现小袋袋缩成一团的样子。)
师:谁躲起来了?谁在找它?
师幼(小结):小袋袋喜欢捉迷藏,把自己缩成一团,让大家找不到它。
师:现在请大家做做小袋袋躲起来的样子。老师来找找。
6 阅读画面六:回家
师:玩了一天,小动物们都回家了。谁在门口等小袋袋?
师:妈妈见了小袋袋心里怎么样?小袋袋见到妈妈心里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
7 阅读画面七:睡觉
师:天黑了,月亮出来了,小袋袋要睡觉了。谁抱着小袋袋?
师:小袋袋躺在妈妈的怀里感觉怎么样?
(师幼一边说“小袋袋最喜欢躺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又温暖又舒服”,一边做动作并感受。)
三、完整阅读
1 在音乐声中完整观看PPT。再次感知绘本内容,并感受其中的语言美。
2 师幼共同阅读PPT并表述画面内容。
师:小袋袋喜欢玩这么多好玩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吧。
四、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师:小袋袋喜欢玩,也喜欢做好多好多事情。小朋友,你们喜欢做什么呢?
(从幼儿讲述的游戏中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游戏进行活动。)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小班教案看朋友10
设计意图:
在找朋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孩子发现鱼身上的不同颜色,而且需要孩子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颜色排列上的差异,从而根据鱼身上的条纹,找到相应“好朋友”。粘纸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操作,因此这一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认知学习,且能在操作中体验找朋友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能发现鱼的不同特征,并大胆表述。
2、学习独立粘贴的习惯,体验操作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发现鱼的不同特征,并大胆表述
活动难点:学习独立观察、粘贴的习惯,体验操作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条鱼,幼儿观察发现两条鱼条纹的不同之处
二、找好朋友
再出示两种相同的鱼,请个别幼儿上来找朋友
三、出示三条鱼,幼儿表达观察到的不同处
四、出示贴纸,教师示范
五、幼儿操作
活动反思:
第一次在小班尝试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还并不太熟知每个幼儿能力的情况下,本次活动不仅是努力尝试达到目标,也是在操作中观察每一幼儿数学能力的差异,为今后数学的集体教学创设更适宜的环节。
(1)观察教学的层次性不够明显
从操作的成效发现,幼儿的能力虽然参差不齐,但表现最弱的则是对身上有三种颜色的鱼的辨认,既要分辨颜色,又要考虑排列,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时,我的方法过于笼统,不具层次递进性,应先请幼儿观察比较两种颜色及其排列,并让幼儿示范操作;再着重强调三种颜色的观察,先观察颜色,然后将颜色和排列结合着比较,在幼儿的示范中及时发现不足并纠正
(2)忽略了大胆表述的重要作用
让幼儿除了观察以外,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与同伴共同学习的`一个过程,但在教学中我忽略了这一点,让自己的说变成了主体。其实幼儿的表达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的形式,个人的回答可以从中发现一些个别问题,从而当场纠正,集体的回答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关注全面,促使幼儿集中注意力。
(3)操作用具混淆、出现漏缺
在操作中,大多数幼儿撕粘技能基本没有问题,但手眼的协调能力还不够,贴纸和小鱼的身体对不准,容易贴到外面去;个别两个幼儿方向感不强,将小鱼的头尾贴倒了。有小部分幼儿出现了贴纸混淆、小鱼没有贴全的情况,当然对于这点我也意识到应该给幼儿人手一个操作盒,在操作盒内进行则可避免这一疏漏,但由于现在班级硬件条件的限制,在今后还需多收集补充,给幼儿一个完整地操作条件。
小班教案看朋友1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的情景中感知排序的规律,并尝试按AB、ABC、ABB的规律排序。
2、让幼儿数活动中学着仔细观察和倾听。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PPT、操作材料(红、绿、蓝雪花片若干)、四种不同排列的小路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听过《小老鼠奇奇的》的故事吗?他是谁?
2、今天小兔又要到小老鼠奇奇家做客了,他请小朋友跟他一起去,因为小兔忘了小老鼠奇奇家该走那条路了,请小朋友帮帮他。
二、找路——感知ABC的排序规律。
1、小兔来到了树林里,看见前面有好多条小路,看这里一共有几条路?(四条)
2、应该走那条路才能到小老鼠奇奇的家呢?每条路都有颜色的,记得小
老鼠奇奇说:“走一条颜色有规律的路才能找到他的家,到底哪一条路有规律呢?有什么样的规律呢?(红色、蓝色、白色)按这样的'顺序,反复出现,就形成了规律。(第二条路对的)(ABCABC)
2、蘑菇排队——感知AAB的排序规律。
小兔继续往前走,它来到草地上看见什么?蘑菇是怎样排队?他们有规
律吗?它们排列的规律是什么呢?小兔请你们猜猜两个蘑菇后面是什么颜色的蘑菇,接着应该是缺了那只颜色的蘑菇?(AABAAB)小兔踩了一只蘑菇把它当礼物送给小老鼠奇奇。
3、走过小桥——感知ABB的排序规律。
小兔子走呀走,过了桥就要到奇奇家可是这座桥能过吗,为什么?小兔仔细一看,地上放着两块木板,只要把两块木板放到有规律的桥上就能通过啦,我们帮小兔找找这两块板应该放那里?(ABCABC、ABBABB)
三、尝试排序规律
1、尝试按AB、ABC、ABB的规律排序
小老鼠奇奇家到了,奇奇说:“春天到了,我要请朋友们来我家做客,要在门前铺一条特别的小路别人才能找到我家。今天请小兔和小四班的小朋友一起来帮忙。
小老鼠奇奇为你们准备了不同的小路的图片,但每条小路都是有规律的,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小路怎么铺,有的小朋友是选两种颜色的路面,有的是选三种颜色的路面,然后一定要按规律来排列,朋友们才能找到奇奇的家。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有规律排序的情况
四、分享交流
看看谁的小路最特别,它有什么规律。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小班教案看朋友12
设计意图:
小班初期,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数的实际意义必须与实际事物相联系。在主题活动“我上幼儿园”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做客”、“办家家”等游戏乐此不疲,常常在活动区中为客人做饭、请客人喝茶……看到孩子们欢快地游戏,我萌发了将数学概念与幼儿游戏相结合,在游戏中渗透数字实际意义的理解,进行初步的手口一致地点数的想法。于是我设计了小班数学活动“看朋友”,让幼儿在看朋友、到朋友家做客、给朋友送礼物的游戏情境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课的运用、幼儿的实际操作、师生共同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
活动目标:
1. 体验去朋友家里做客的快乐。
2. 初步理解数字1、2的实际意义。
3. 能大胆地参与数数活动。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场景布置:数字宝宝的家。
2.画有1个或者2个的图片若干,饼干、糖果若干。
3.音乐《找朋友》;课件《找朋友》。
活动过程:
1. 带礼物去看朋友。
开上小汽车,一起去看朋友。
播放《找朋友》音乐,教师带着幼儿一起开起小汽车,去看朋友。
向数字宝宝问好。
播放多媒体课件:
提问:
红房子是谁的家?(1的家)
绿房子是谁的家?(2的家)
让我们一起向数字宝宝问好吧!
2. 参观数字宝宝的家。
看一看:数字宝宝的家里有什么?点数数字宝宝家里的物品各有几个。知道数字宝宝“1”家里的玩具和物品都是1个,“2”家里的玩具和物品都有2个。
帮帮忙:让这些物品回到相应的数字宝宝的家。
(1)播放多媒体课件(课件中有各种物品,数量分别是1个一组、2个一组的):
有一些东西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们快来帮帮忙吧!
(2)提问:
谁应该回到“1”的家?我们来数一数,是不是1个?
谁应该回到“2”的家?我们来数一数,是不是2个?
(3)教师边提问,边操作,根据幼儿的意见将课件中的物品送到相应的“房子”里。
找找看:有没有谁走错了家。
验证刚才的操作结果: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刚才的操作中,有没有数量不是1的进了“1”的家?
3. 给数字宝宝送礼物。
应该怎么给数宝宝送礼物,数宝宝才会开心呢?(提示幼儿给数宝宝送相应的`礼物)
请幼儿来给数字宝宝送礼物。
4. 听音游戏。
听到几下拍手的声音,就请数宝宝几来跳舞,带着数宝宝跳一个快乐的圆圈舞。
5. 回赠礼物:数宝宝也给小朋友准备了礼物,请小朋友自己去取,1送给每个小朋友1块饼干,2送给每个小朋友2块糖果。
6. 和数宝宝再见,开上小汽车回家。
活动反思:
对小班幼儿来说,数字“1”和数字“2”就好象两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人一样,他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常常弄混淆他们实际上所代表的意义。我们常常看见,有的小朋友拿着一个苹果说:“我有两个水果”,也常常看到孩子一边数数一边用手指点着物品,但手里点的和嘴里数的却不是对应的。这就是小班孩子在数概念萌芽前期的表现。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幼儿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与幼儿所接触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的,是建构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因此,本活动的设计从生活出发、在游戏中进行、在反复练习中建构经验,萌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喜爱,初步理解数字“1”和“2”的实际意义。
活动优点:
一是活动选材生活化。孩子们都有到别人家去做客、看望亲友的生活经验,去看朋友是他们十分感兴趣的活动,活动一开始就使幼儿处在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之中。
二是活动中提供了丰富的多通道的刺激,使幼儿沉浸在游戏的愉悦之中。首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让幼儿在视听、交互中感受学习的愉快。老师设计了能够位移的多媒体课件,将散落在房子四周的物品逐一移动到相应的房子里,这个过程伴随着好听的音乐声,孩子十分喜爱;其次,多种实物学具的提供,给孩子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他们在送礼物、取礼物的过程中反复练习,在动作操作中理解了数字“1”和“2”的实际意义。
三是活动过程游戏化。整个活动以“看朋友”为线索贯穿始终,小朋友们通过“问候朋友——送礼物给朋友——拿朋友给自己的礼物——和朋友一起游戏”的过程,不知不觉地进行了数的实际意义的学习,并在操作中进行了巩固。活动动静交替,安排环节紧凑,十分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进行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数学活动不好上,孩子数学经验构件支离破碎等等感慨。通过这一次活动我们看到,数学教学和主题内容是有结合点的,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不断地关注孩子的行为,在孩子的兴趣点上去寻找数学活动适宜的教材内容,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游戏中感受数学、探究数学、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我们一定可以做到!
小班教案看朋友13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3以内数数的活动,初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体验去朋友家做客的快乐,知道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3、能比较连贯、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小超市情境布置;扮演数字宝宝的3位小朋友并创设家的情景;人手1张画有礼物的图片并有与之相对应的礼物;篮子人手一只;歌曲“看朋友”;包装精美的礼物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说说看朋友1、说说自己做客的经验(1)有没有去亲戚家做过客?怎么去的(坐车、步行、开车等等)?和谁?带些什么礼物?应该注意些什么?
(2)师总结:去朋友家做客应懂礼貌,会说一些礼貌用语,如进门应先敲门,说:你好!告别应说:再见!
2、带礼物去看朋友(1)买些;礼物去看朋友要求:幼儿人手一只篮子,里面放着画有不同数量的礼物图片幼儿按照图片上的东西去超市选购实物。
提示:不能拿错、多拿、少拿,根据图片选礼物,选购完后到超市收银员那“付款”——图片。
(2)想想你怎么去朋友家?(坐火车、开飞机……)注意先敲门,要与朋友打招呼。
二、一起看朋友1、音乐“看朋友”,边唱边模仿“开汽车”(开飞机……)去朋友家。
2、敲门、进去,与数字宝宝打招呼。
3、思考:有三个数字宝宝在家,每个小朋友要送每个宝宝一份礼物,该怎么送数字宝宝才高兴呢?
要求:送的礼物要与数字宝宝的意思相吻合,愿意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愿。
4、回赠礼物小朋友互相猜猜,说说礼物,动手拆拆,数数礼物。
5、与数字宝宝再见,开汽车等各种方式回。
活动反思:
对小班幼儿来说,数字“1”和数字“2”就好象两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人一样,他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常常弄混淆他们实际上所代表的意义。我们常常看见,有的小朋友拿着一个苹果说:“我有两个水果”,也常常看到孩子一边数数一边用手指点着物品,但手里点的'和嘴里数的却不是对应的。这就是小班孩子在数概念萌芽前期的表现。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幼儿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与幼儿所接触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的,是建构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因此,本活动的设计从生活出发、在游戏中进行、在反复练习中建构经验,萌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喜爱,初步理解数字“1”和“2”的实际意义。
小班教案看朋友14
设计意图: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与伙伴相处的机会少,独自玩耍,分享、合作、关心他人的意识薄弱。但随着幼儿动作、语言、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班上的孩子开始愿意与同伴一起玩,可由于缺少交往经验与能力,在活动中常因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与同伴发生争吵的现象,为了满足幼儿交友的渴望与需求,我就预设了"好朋友"这样一个主题。本次活动选择了这一主题下的《找朋友》及《我们都是好朋友》两个点。在幼儿喜欢小动物,愿意模仿小动物,对音乐《找朋友》旋律熟悉的基础上,通过这个活动,使幼儿更清楚地知道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同时,也对他们的已有经验进行梳理和整理。
活动目标:
1、在唱唱、说说、学学做做中,体验与同伴一起活动的快乐。
2、乐意参与活动,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
3、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已学过游戏《我们都是好朋友》
2、歌曲《找朋友》
3、已与同伴一起做过游戏。
活动过程:
1、歌曲《找朋友》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唱起来,动起来,去找一找自己的好朋友。
(放两遍音乐。)2、游戏《我们都是好朋友》
(出示小鸟的头饰)师:听到你们都找到了好朋友,小鸟也飞来和你们一起做好朋友了。
(1)边念儿歌,边做游戏。(2遍)许多小鸟飞,许多小鱼游,小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前走。拍着手,唱着歌,我们都是好朋友。
(2) 让幼儿在此基础上进行创编。
师:除了小鸟,小鱼,还有谁会来和我们做好朋友呢?
幼儿说出来之后,集体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并做游戏。
3、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师:刚才我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那谁愿意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呢?为什么要找他做你的好朋友呢?
(1) 幼儿交流自己的好朋友。
说出来之后,和好朋友抱抱、亲亲。
(2) 教师小结:你们的好朋友本领真大,有的有爱心,有的自己会穿衣服,还有的上课很爱动脑筋,老师也愿意和他们做好朋友。
(3) 数朋友。
师:老师有2个好朋友,你们有几个呢?
幼儿将好朋友请到自己身边,其他幼儿一起数朋友。
4、游戏:《找朋友》
师:你们的朋友可真多,我们和好朋友一起来做游戏吧!
(找,找,找朋友,找到几个好朋友,找到?个好朋友。)幼儿拉着圆圈边念儿歌边走,当说到几个好朋友时,就几个好朋友抱在一起。
延伸活动:
我们有好朋友,小动物也有好朋友,那我们去找找看,还有什么东西有好朋友。
活动反思:
本此活动构思巧妙,将枯燥的.社会性活动融入到孩子喜欢的游戏中,并从两个小朋友的交往到多个小朋友的交往,以层层深入的方法进行施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体现了尊重幼儿,同时以提问及让孩子在亲身参与和感受中,了解了与同伴交往中的正确言行,注重了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班教案看朋友15
活动目标:
1、在对应、匹配、寻找的过程中,了解事物间简单的关系,尝试用儿歌的语言进行表达。
2、喜欢自己的朋友,体验与老师、同伴一起交流分享的快乐。
3、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4、喜欢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牙刷、牙杯、锅子、锅盖、鞋子、袜子、花和华盆等一些能相互匹配的`实物
活动过程:
1、儿歌欣赏《好朋友》
——提问:谁和谁是好朋友?为什么他们是好朋友?
——学念儿歌《好朋友》两遍
2、找朋友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但它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请你为它找一个朋友。(请一幼儿在准备的材料中找出一样东西和它匹配做朋友。)
——提问:为什么他们是好朋友?
——师:老师这里还有许多东西都是很孤单的,现在要请小朋友们帮忙,为它们找朋友。
——幼儿各自挑选实物,并为它匹配找朋友。
——交流匹配情况,并说出理由。
3、为“杯子”找朋友
——出示“杯子”,请幼儿根据事物间的简单关系,为“杯子”找朋友。
——师:杯子的朋友是谁呢?为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说的情况用画笔及时在黑板上进行展现。
4、为自己找朋友
——师:皮球有自己的朋友,你们也有好朋友,在我们班里谁是你的好朋友?为什么?
——(幼儿自己在班里找朋友,并说出理由)
——延伸:请你们回家找找还有谁是你的好朋友。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让幼儿感受《好朋友》这首简短的儿歌,从儿歌中了解谁和谁是离不开,最匹配的,它们是好朋友。儿歌虽然非常地简短,但小朋友的兴趣比较高。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欣赏,并注重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来讲述“谁和谁是好朋友”,初步感知匹配。紧接着再拿出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相匹配的物体,让幼儿了解了只有有关联的物体才能匹配在一起,才是好朋友,进一步感知了匹配的概念。随后通过实物匹配操作加深巩固,要求他们将两个有关联的物品放在一起。在这一环节中,有的孩子能正确配对,懂得了匹配,操作正确,找到和自己实物相匹配的物品,有效达到教学目标。但有的孩子显得比较盲目,不知道如何去找出与之匹配的实物。
小班教案看朋友16
活动目标:
1、在游戏的情景中感知排序的规律,并尝试按AB、ABC、ABB的规律排序。
2、让幼儿数活动中学着仔细观察和倾听。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操作材料(红、绿、蓝雪花片若干)、四种不同排列的小路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听过《小老鼠奇奇的》的故事吗?他是谁?
2、今天小兔又要到小老鼠奇奇家做客了,他请小朋友跟他一起去,因为小兔忘了小老鼠奇奇家该走那条路了,请小朋友帮帮他。
二、找路——感知ABC的排序规律。
1、小兔来到了树林里,看见前面有好多条小路,看这里一共有几条路?(四
条)
2、应该走那条路才能到小老鼠奇奇的家呢?每条路都有颜色的,记得小
老鼠奇奇说:“走一条颜色有规律的路才能找到他的家,到底哪一条路有规律呢?有什么样的规律呢?(红色、蓝色、白色)按这样的顺序,反复出现,就形成了规律。(第二条路对的)(ABCABC)
2、蘑菇排队——感知AAB的`排序规律。
小兔继续往前走,它来到草地上看见什么?蘑菇是怎样排队?他们有规
律吗?它们排列的规律是什么呢?小兔请你们猜猜两个蘑菇后面是什么颜色的蘑菇,接着应该是缺了那只颜色的蘑菇?(AABAAB)小兔踩了一只蘑菇把它当礼物送给小老鼠奇奇。
3、走过小桥——感知ABB的排序规律。
小兔子走呀走, 过了桥就要到奇奇家可是这座桥能过吗,为什么?小兔仔细一看,地上放着两块木板,只要把两块木板放到有规律的桥上就能通过啦,我们帮小兔找找这两块板应该放那里?(ABCABC、ABBABB)
三、尝试排序规律
1、尝试按AB、ABC、ABB的规律排序
小老鼠奇奇家到了,奇奇说:“春天到了,我要请朋友们来我家做客,要在门前铺一条特别的小路别人才能找到我家。今天请小兔和小四班的小朋友一起来帮忙。
小老鼠奇奇为你们准备了不同的小路的图片,但每条小路都是有规律的,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小路怎么铺,有的小朋友是选两种颜色的路面,有的是选三种颜色的路面,然后一定要按规律来排列,朋友们才能找到奇奇的家。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有规律排序的情况
四、分享交流
看看谁的小路最特别,它有什么规律。
活动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不断地关注孩子的行为,在孩子的兴趣点上去寻找数学活动适宜的教材内容,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游戏中感受数学、探究数学、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我们一定可以做到!
小班教案看朋友17
设计意图:
以往幼儿学习歌曲都是先听音乐,再记忆歌词,所以在学习歌曲的第一课时,幼儿都不大会唱。本次活动,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先让幼儿学习朗诵儿歌《小狗乖乖》,然后再让幼儿在多次感受乐曲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学会歌曲。
而且传统教育认为:小班幼儿学习创编歌曲是很难的事。但据我观察,与较大年龄的幼儿相比,小班幼儿在歌曲创编上更大胆、更富有想象。作为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材,提供幼儿学习创编歌曲机会,以免错过良好音乐创造性发展阶段。
活动目的:
1.在熟悉歌词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演唱歌曲,唱准休止符。
2.体验、表现小狗高兴、欢快的情绪和动态。
3.让幼儿初步学习创编歌曲。
4.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5.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狗玩具一个、音乐设备、小狗头饰
2.幼儿会按节奏朗诵歌词
活动过程:
1.幼儿以律动《小狗》入场。
2.练声《大公鸡》
要求幼儿第一遍唱出动物在哪里,第二遍师说出班上小朋友的名字,幼儿回答。
3.复习歌曲与律动:
(1)歌曲《不再麻烦妈妈》
(2)歌表演《洗手帕》
4.幼儿学习歌曲《小狗乖乖》
(1)幼儿复习儿歌《小狗乖乖》
要求幼儿按节奏朗诵儿歌《小狗乖乖》。
(2)师播放音乐,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朗诵,并加上动作。
(3)师再次播放音乐,要求幼儿倾听乐曲,轻声朗诵,进一步熟悉曲调。
(4)幼儿逐渐熟悉曲调后,大声演唱。
(5)幼儿歌表演《小狗乖乖》
5.幼儿学习创编歌曲
(1)师出示各种小动物的玩具,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名称创编。
(2)师示范,幼儿学习创编。
6.幼儿歌表演《小猪睡觉》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小班教案看朋友】相关文章:
小班看朋友教案03-18
小班数学看朋友教案04-14
小班数学教案:看朋友07-19
看朋友教案08-14
好朋友小班教案12-02
小班教案好朋友03-26
好朋友小班教案10-21
小班好朋友教案11-23
小班朋友你好教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