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范文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1
活动名称:《今天我当家》(大班)
活动目标:
阶梯双语幼稚园 陆丽红
1、帮助幼儿了解家庭开支情况,初步树立健康消费的观念,懂得花钱要合理、有计划、有节制。
2、在活动过程中学习互助、合作、分享,并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3、培养幼儿爱惜物品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通过调查表了解一些家庭的开支情况。
2、布置小超市,准备购物篮,购物单。
3、将椅子摆放为七个家庭,每个家庭准备一个信封。
4.磁带。
活动过程:
一、组合小家庭。
1、由孩子自愿组合成小家庭,介绍家中成员。
2、发“工资”。介绍家中成员:(教师发给每个家庭一个信封,内有钱币20元。)师:今天我们每个小家都领到了20元工资。我们的爸爸妈妈每个月也会有工资,他们是怎么花钱的呢? (幼儿根据自己调查的经验讲述。)师:今天我们来当家,我们的工资该怎么花呢?
二、超市购物。
1、师:每个家庭商量一下需要到超市去购买些什么。
2、幼儿在超市购物,并将所购物品记录下来。
3、购物后讨论:
各家买了什么?还剩下多少钱?
三、体验家庭开支缴水电费
1、请一名教师扮演收水电费的工作人员,报出每家需缴的水电费费用。
2、每个家庭缴纳水电费。
讨论:为什么每家的`水电费不一样?
如果不缴水电费会怎样?
小结:我们要节约用水用电。娃娃入园费。听录音(需交娃娃入园费)讨论:娃娃上幼儿园重要吗?
工资不够花了怎么办?小结:当家可真不容易,除了花钱买吃的、穿的、用的,原
来还需要支付许多别的费用。
四、交流、小结。
1、今天你当家当得怎样?
2、如果下次再当家你会怎样用钱?
3、我们平时可以怎样节约用钱,合理花钱?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2
活动过程
1.参观纸工艺品展览,帮助幼儿初步了懈一些纸工艺品的名称及其艺术特色。
(1)让幼儿欣赏剪纸和撕纸部分,引导幼儿观察,并启发他们思考。
①引导幼儿观察剪纸部分,提问:这是什么?(窗花……)它是怎样做出来的?(剪出来的) 这样剪出来的工艺品叫做什么?(剪纸) 你们觉得剪纸作品美在哪里?(对称、细致等)②引导幼儿观察撕纸部分,并就剪纸和撕纸的不同风格作一些比较。让他们知道,剪纸比较细致,撕纸比较粗犷;剪纸作品有的对称,撕纸作品一般不对称。
(2)带幼儿参观卷纸和折纸部分,在向幼儿介绍名称和制作方法之后,可给幼儿一些纸,让幼儿尝试着卷一卷或折一折。引导幼儿欣赏展品的精美之处。
(3)引导幼儿说出看到过的各种纸工艺品。
你还在别的地方看到过哪些纸工艺品呢?
(4)教师。
这些用纸做出来的非常漂亮的.工艺品,叫做纸工艺品。纸工艺品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做各种纸工艺品还能使人心灵手巧。
2、幼儿尝试制作纸工艺品开展剪纸、撕纸、卷纸、折纸等活动,让幼儿学会初步的制作技能。
活动延伸把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引导幼儿交流欣赏。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卡,初步了解卡的用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2、观察、区别卡的异同点,提高幼儿比较判断的能力。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不同种类的卡(散放在两张长桌上,可供幼儿自由参观)、做过汉字标记的卡(如:贵宾卡、门卡等,可以粘贴在黑板上)
2.场景的图片展示板(医院、卡拉ok、小区高楼、飞机场、美容院)
3、2人一只彩笔、一张记录表(一栏记录卡的相同点、一栏记录卡的不同点)
【活动过程】
一、我认识的卡--激发对卡的兴趣
1、我们先来参观一下我们从家里带来的卡,和你的朋友说说你认识的卡?
2、提问:
(1)生活中的卡可真不少,哪一张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呢?(接送卡)
(2)我们每天都有人来接送,那还要接送卡有什么用?
(和幼儿共同回忆门卫伯伯检查接送卡的情景,知道接送卡对小朋友的重要性。)
(3)怎么让别人知道你今天用过接受卡?老师和小朋友一起验证机器上的'绿灯是否亮了?一起数数亮灯的人数。
(4)小结:是啊,有了接收卡,不认识的人就不能随便进来,还能知道今天一共来了几个人。
接送卡可以保护我们的安全,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可别丢失哦。
二、我喜欢的卡--了解卡的不同作用
1、除了接送卡,生活中还有许多卡我们也经常在用。
(出示做过汉字标记的各种卡)
2、提问:
(1)哪一张你也很喜欢的,为什么?
(在幼儿讨论后,让大家知道有了打折卡,付的钱就比原来少。
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要鼓励幼儿大胆质疑、答疑。)
(2)配对游戏:出示5个场景图片:医院、卡拉ok、小区高楼、飞机场、美容院,
请把这5个地方可以用的卡找出来,放到图片中,看看找得对吗?
(3)幼儿操作,说说理由。
(4)小结:原来我们的身边有那么多的卡:银行卡、交通卡、会员卡、就诊卡、手机充值卡、游戏卡……
这些卡会带给我们方便、带给我们优惠、带给我们安全,还能节约我们的时间。
三、观看视频--比较卡的异同
1、提问:
(1)图片上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卡?(银行卡)
她到哪些地方用过这张银行卡,(百货、新华书店、华氏大药房、可的超市、银行自动取款机)
(2)小结:原来有的卡除了在一个地方用,还可以在许多的地方使用,
使用的地点越多说明这张卡的作用就越大。
(3)录像里的老师是怎么用卡的?(在刷卡机上刷一下)
所有的卡都是这样用的吗?
(有的是插进机器里、有的是对着机器照一下用的、有的要输入密码。)
(4)小结:原来卡使用的方法不都是一样的。
2、提问:
(1)找个朋友一起去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这些卡还有哪些是不一样的,又有哪些是相似的?用你能看懂的标记把你们找到的秘密记录在表上。
(2)幼儿两两结伴组合,观察比较,尝试记录。
(3)幼儿交流,老师将幼儿发现记录在大统计表上。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以实物进行活动,幼儿能直观感受卡的特点,并且幼儿能够根据卡的特点说出卡的名称,在分类中幼儿乐于参与,并能把卡按照功能分类,在自主设计卡的活动中幼儿也能发挥自己的想法设计不同功能的卡,体验了活动带来的乐趣。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感受长大的一些变化,萌发对成长的向往和期盼。
2、知道生活中许多事情与身高有关,个子高矮各有好处。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挂图1号,幼儿用书;磁带。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有个小朋友叫彼得,他的个子没有妈妈高,于是彼得想到了许多事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名字叫《99厘米高的彼得》。
2、倾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①教师播放故事一遍,幼儿倾听。播放完后幼儿一起讨论。
②师:故事里有谁?
③故事讲的是什么事情?
3、出示挂图,教师分段讲述故事,与幼儿讨论故事细节。
①讲述故事第一段。提问:妈妈比彼得高了许多,还有哪些地方比彼得大,比彼得长?(鼻子、手、腿和胳膊)请幼儿仔细观察挂图讲述。
②讲述故事第二段、第三段。提问:长成大人就不再长个子了,还有哪些地方会继续长呢?(头发、手指甲、脚趾甲、身体中间)请幼儿仔细倾听并讲述。
③讲述故事第四、五段。提问交流:彼得觉得长成大人有什么好处?
④讲述故事最后两段。彼得希望自己长到多大,多高呢?请幼儿仔细观察挂图,看图理解并讲述。
4、再次倾听故事,幼儿表达愿望。
听故事后,讨论:你希望自己能长多高、多大?为什么?(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和表达)5、与幼儿一起讨论,个子高矮的优缺点。
教学反思
“我叫彼得,今天早上妈妈给我量了身高,刚好99厘米高。妈妈说,快一米了。可是,妈妈还是比我高许多,足足有76厘米!而且她的鼻子比我大,手比我大,就连腿和胳膊都比我长。怎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妈妈已经长成大人啦……”
《99厘米高的彼得》是一个绘本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我设计了两个目标:1.理解故事,感受长大的一些变化,萌发幼儿对成长的`向往和期盼;2.知道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与身高有关,个子高矮各有好处。于是我依据活动目标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第一个环节是导入,讨论:“你觉得个子高好吗?为什么?”第二个环节是幼儿倾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第三个环节是结合挂图,教师分段讲述故事;第四个环节是幼儿再次倾听完整故事,表达愿望;最后教师小结。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并不能对故事完全的了解,在讨论个子高矮的优缺点的时候,孩子们也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身高所带来的好处。我还从孩子们的操作中,观察到部分幼儿的倾听习惯不是很好,导致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的时候,不能完整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个现象让我知道了原来的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被引导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孩子的细微变化,将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设计实际操作时,应该将生活与幼儿实际联系起来,举例说明,让幼儿体会到身高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它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是我觉得孩子们对故事内容中的身高没有太多意识,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也还是没有了解故事内容,我认为以后还是要多教导孩子生活常识,将孩子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孩子懂得结合生活中的实事,从而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
小百科: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英语符号即缩写为:cm.,1厘米=1/100米。1cm(厘米)=10mm(毫米)=0.1dm(分米)=0.01m(米)。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书包的结构和作用,区别书包的异同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及认真倾听的习惯。
3、敢于想象,大胆表现,发展幼儿创造力。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书包每人一个。
2、智、彩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提问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马上要上小学了,小学生每天上学必须带什么?
2、发现书包的.不同特点。
(1)提问引发思考: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书包,你们的书包都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2)分组讨论:互相观察、议论,发现书包的不同之处。
(3)集中交流:首先请一名幼儿代表小组发言,说说本组发现的书包不同之处,再请小朋友补充自己的发现。
(4)引导幼儿归纳书包在形状、结构、颜色、图案等方面的不同点。
3、发现书包的共同特点。
(1)提问引发思考:你们的书包有这么多不同的地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2)分组讨论:互相观察、思考、议论,发现书包的共同特点。
4、收拾整理书包让幼儿学习整理书包。
活动反思:
捕捉到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小学生的书包,并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了解小学生书包内的物品,从而为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本次活动环节,将每个问题设计更加严谨,先让幼儿猜谜语导入活动的主题,进而引入:“小学生要背书包上学?书包里应该装些什么呢?”从而自然过渡过第二个环节(对各种学习用品经验交流分享),在儿歌的学习中紧扣活动内容的问题,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避免了一问一答的单调提问。
活动动静搭配,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活动中,老师提供给每个学生相应的操作机会,从谈话(表达对学习用品的认识)——与同伴分享自己所带来的学习用品——学习儿歌——表演儿歌——画书包,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能够与儿歌进行完整全方位的接触。
存在不足之处:
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朗诵儿歌时,能够注重提醒学生对儿歌的情感处理,但是对于儿歌、诗歌类的朗诵方式还需提高,完整但过于平淡。
调整策略:
对于诗歌朗诵的情感处理,应在日后的每个语言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老师有了朗诵的激情,才能更好地带动参与到活动中。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体验,关注别人的感受,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2、尝试通过协商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照相机,不同幼儿体验后表达感受的照片。
2、经验准备:幼儿成为"多出来的那个人"的活动经历。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尝试按不同方法排队,感受成为"多出来的那个人"的'心情。
(1)将全体幼儿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幼儿分别按不同指令进行排队,使幼儿体验到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那个多余的人。
(2)教师宣布排队结果,并把每次排队多出来的小朋友的表情抓拍下来。
2、集体分享"成为多出来的那个人"的感受。
请幼儿观察现场照片,并引发以下讨论。
(1)提问:这些小朋友的感受是什么?
(2)现场采访被抓拍到的幼儿,提问:当宣布你是"多出来的那个人"时,你有什么感受?现在你成为多的那个人了,如果让你停止游戏去休息,你心里会怎么想?
(3)提问:"如果你是多出来的那个人时,你有什么感受?"请幼儿自由结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结:在"成为多出来的那个人"时,小朋友心里都很难过、很伤心,害怕不能参加游戏,每个小朋友都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
3、结伴讨论"现在该怎么办?"
小结:刚才有小朋友提出可以让多出来的那个小朋友去当裁判,那现在我们就玩一个游戏,请"多出来的那个人"去当裁判,试试当裁判的感受,你是否愿意当裁判?
4、玩"镜子"游戏,体验当裁判的感受。
(1)提出游戏要求,请多出来的幼儿当裁判,组织幼儿游戏。
(2)游戏后提问:"你当裁判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选,你愿意当裁判还是和小朋友做游戏呢?"
5、集中分享、梳理幼儿的感受,引导幼儿移情。
(1)提问:"咱们在刚开始多出一个人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说让他停止游戏,或去干别的事情合适吗?"
(2)提问:"有的小朋友喜欢当裁判,有的小朋友不喜欢当裁判。那咱们让不想当裁判的小朋友去当裁判,他会是什么感受?"
(3)提问:"我们应怎样解决问题?"
引导幼儿发现以前想的主意忽略了别人的感受,今后决定一件事时,要考虑到别人的想法与感受。
6、再次讨论:多出来的人还能怎么办?
提醒幼儿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充分听取幼儿意见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梳理出几种方法。
小结:小朋友说得很好,出现问题,我们要协商解决,看看用什么方法解决最好,能使大家都高兴、都满意,又都参加了活动。
7、协商解决问题。
(1)提问:"平时和小朋友做游戏的时候,你觉得有哪些问题你解决不了?"鼓励幼儿充分发表意见。
(2)引导幼儿相互讨论怎么处理好这些问题,提醒幼儿要考虑他们感受。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在“我自己”这个主题中,要求幼儿了解身体各个部位,感受身体的变化:在幼儿园的各类大带小活动中体会“我在长大”。成长,不仅指身体的变化,大班幼儿还会对自己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感受,因此他们独立自主的愿望也会在主题进行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和教材《生活活动》等都明确指出:培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关注幼儿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具有自信、自主的生活态度是幼儿阶段重点培养目标之一。回归生活是教育的本质,“双休日爸爸妈妈还在睡觉,我已经醒了”是幼儿常常碰到的事情,于是,我抓住生活中常见的点,设计了“小鬼当家”活动。
活动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开展,通过观察课件上的线索,猜测明明在家发生的事情的过程,发展幼儿观察、记忆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说,观察细小的线索,推断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一定难度,尤其推断一系列有前后关联的事情对他们的逻辑思维是一个挑战。所以,本次活动将明明做的事情分成三个层次,即对比判断→记忆判断→推理判断,整个过程由浅及深。同时,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让幼儿通过“人机互动”的操作进行验证,加深印象,促进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
整个活动还渗透了幼儿情感的培养,先说说自己能做的事情,然后在情境解读的过程中萌发长大了能独立照顾自己的愿望。最后,又将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把故事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说说“生活中我可以怎么做”,让幼儿产生践行的愿望。活动还要求幼儿将观察和判断的.结果连贯、清晰地表达出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课件中的线索,尝试合理判断可能发生过的事。
(这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旨在通过观察课件上的线索,猜测明明在家发生的事情的过程。特别提到了“仔细”,体现了关注幼儿观察和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
2.在情境解读过程中,萌发长大了能照顾自己的愿望。
(这一目标的设定着眼于幼儿的情感培养,引发幼儿回归生活、关注自己的经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活动准备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星期六的早晨,爸爸妈妈还在睡梦中,明明一个人醒了。他想:“我已经长大了,会自己照顾自己。让爸爸妈妈多睡一会儿吧。”让我们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活动的开始部分采用故事导入的形式,主要是让幼儿能快速进入故事情境,引发对故事内容的兴趣。】
2.重点提问:接下来,明明会做些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提问让幼儿在理解情境的同时引发幼儿的思考。】
3.关注点:幼儿继续观察的兴趣。
二、对比判断
1.观察卫生间课件。
【设计意图:让幼儿通过对两张图片的对比,寻找不同,从而推断发生的事情。】
2.重点提问:
(图1)这是明明家的什么房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明在卫生间里做了些什么事情。
3.关注点:
幼儿能否通过寻找细微变化来判断明明在卫生间里做的事情。
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渡。
三、记忆判断
1.观察卧室课件。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需要运用短时记忆,寻找不同,进行推测。其难度比上一环节有所增加。】
2.重点提问:
看看这是明明家的什么房间?为什么?
说说明明在房间里玩了些什么内容?
3.重点关注:
幼儿有意记忆的运用。
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度。
四、推理判断
1.观察厨房课件。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也是整个活动的难点,幼儿需要观察并没有直接呈现事情过程的图片线索,推测一系列有前后关联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要对过程进行假设,通过排除假设,找到合理的答案。这对幼儿的思维是一个挑战。我们借助了脚印,给幼儿搭设了台阶,通过脚印帮助幼儿关注到明明可能停留过的地方,以此推动幼儿思考。】
2.重点提问:
最后我们来到明明家的什么房间?
明明会在这里做什么呢?
明明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呢?
3.重点关注:
幼儿如何根据脚印的线索来推测有前后关联的事情?
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五、延伸活动
1.引发经验、回归生活。
2.重点提问:
双休日你们有没有比爸爸妈妈先起床呢?你们是怎么做的?
3.关注点:
幼儿继续表达的兴趣。
大胆表达自己的经验。
点评
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小太阳”,是被重点呵护的对象,在成人的过度包办下,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薄弱。
“关注幼儿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幼儿阶段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
在“我自己”主题中,教师创设了“双休日爸爸妈妈还在睡觉,我已经醒了……”的生活情境,将日常生活中幼儿熟悉、经常碰到的事情,如洗漱、准备早餐等内容,设计成“小鬼当家”的活动,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样的设计凸显了集体学习活动回归幼儿生活的特色。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制作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件,吸引并推进幼儿的发展,是本次学习活动的又一个亮点。唐老师将一些“生活自理内容”,以形象化的画面(线索)呈现,真实、立体的生活画面,实实在在地激发了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设计层层推进。活动设计从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到运用“对比判断、记忆判断、推理判断”,环环紧扣,每一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了教师对大班幼儿年龄、认知、思维等特点的把握,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了解幼儿、善用方法的教学智慧。
师幼互动平等有效。从活动现场看,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交流中,真诚用心地倾听,接纳幼儿的想法;饶有兴趣地追问,刺激幼儿的思维,如在推理判断“明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呢”时,引领幼儿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大胆猜测;当幼儿观点出现分歧时,教师没有急于回应,而是鼓励幼儿说说各自的理由,引发同伴之间的互相质疑,在此基础上产生认同,直到达成共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表达、推理、质疑等诸多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如今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对生活中的家务劳动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更别说是帮助大人们做些家务活了。平时大人们总想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究竟什么是最美好的东西呢?是高档的服装?精美的蛋糕?昂贵的玩具?我想都不是。最美好的东西应该是教会他们生存、生活、创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为了让孩子多了解生活中做菜的'各种细节,感受到大人们的劳动之辛苦,我特此设计了本活动,旨在让他们体验与他人共享劳动成果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感受劳动带来的无限乐趣。
活动目标:
1、能分工合作学习野菜菜肴制作的烹调方法(凉拌、炒、包饺子等)。
2、体验自己动手用野菜制作食品的愉快情绪。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参加野菜活动。
2、提醒幼儿参与买菜做菜等家务,观看过家长制作的多样菜肴。
3、家长帮助幼儿准备野菜制作的菜肴(一种),并知道菜肴的名称及制作。
4、饺皮、肉馅、野菜实物,佐料(幼儿已熟识)
5、凉拌菜的制作录像
6、预计活动需要两小时。
7、本活动需要两个老师配合完成。
活动过程:
1、野菜菜肴展览。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菜肴的名称及烹调方法。
2、组织幼儿摘洗并制作野菜菜肴。
(1)摘洗野菜,提出活动要求
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摘菜,一组洗菜。摘菜时注意将黄叶摘去,洗菜要浸泡并清洗干净。(教师在旁指导)
(2)制作野菜菜肴。
根据菜的烹饪方法不同,幼儿分成两组:一组为包饺子小组;另一组为凉拌组。
两组同时进行活动。
包饺子组:一教师示范包饺子的方法,幼儿学习。教师帮助准备菜肉馅和幼儿一起包捏。并将包好的饺子在现场或交厨房煮熟。
凉拌组:教师组织幼儿观看录像《凉拌马兰头》,并请幼儿讲讲凉拌马兰头的方法。
教师帮助幼儿切、烫马兰头。
教师重点讲述马兰头凉拌方法,幼儿根据自己的口味试着凉拌,教师在旁指导。鼓励幼儿大胆的制作。
3、野菜品尝会活动。
教师将幼儿制作好的饺子、凉拌菜摆放在桌上,组织幼儿已自助餐的形式品尝自制的及家中带来的野菜菜肴和混饨、饺子等。
4、谈谈野菜食品的味道,讨论人们为什么喜欢吃野菜?
活动延伸:
1、将自制的饺子和凉拌菜送给其他班的孩子尝一尝,让他们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孩子乐意与人交往的良好品质。
2、让幼儿向他人讲述当天的活动经理,既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心,又培养了他们的交往能力。
活动后的效果分析:本活动及科学、生活劳动为一体,是一个综合活动。在活动中,老师通过家园互动的方式,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看一看、讲一讲、动一动、尝一尝等活动形式,感受到自己动手制作野菜菜肴的乐趣。整个活动是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幼儿没有任何的压力。教师和幼儿一起共同学习,分工合作,相处得十分融洽,正是这种融洽,才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野菜的不同制作方法,从而完成了教育目标。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案大班社会教案12-27
大班社会教案大班社会02-06
幼儿园大班社会主题教案03-19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09-25
幼儿园大班社会《合作》教案12-12
【精选】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07-04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精选】07-05
社会课教案幼儿园大班01-03
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教案11-17
(精选)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