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案

时间:2023-11-12 12:47:57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大班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彩虹的尽头》是一本经典儿童绘本,是一个寓意很深的故事,绘本意境优美,蕴含着感染人、影响人的情感价值:以獾和狐狸寻宝为主线,逐渐展开故事情节。什么是宝贝?在储备冬粮的松鼠来看,一堆橡果就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宝贝,在幸福的鸭妈妈看来,鸭宝宝就是胜过世界上任何东西的宝贝,而在阅历丰富的兔子爷爷看来,最令他陶醉的宝贝当然莫过于对往事的回忆了。

  通过在寻宝途中与遇到的三个动物之间的对话,獾和狐狸悟出“宝贝”的真正涵义:宝贝不仅仅是一些使人富有起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宝贝还是一些很特别的东西,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寻宝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上的升华。大班幼儿对“宝贝”已有了朦胧的概念,他们认为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物品就是“宝贝”,“宝贝”大都是物质方面的,对于“宝贝”更深层次的涵义并不理解。大班幼儿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更强了,又善于思考,正好借助《彩虹的尽头》这个绘本 ,结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原则,引导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宝贝”的涵义有更深的理解,同时,绘本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将对大班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活动目标

  1.愿意欣赏绘本故事《彩虹的尽头》,感受爱的情感。

  2.在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中,领悟“宝贝”的真正的涵义。

  3.能大胆讲述故事内容,乐于表达对“宝贝”的想法。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的方式理解故事内容,领悟“宝贝”的真正的涵义。

  活动难点:能大胆讲述故事内容,乐于表达对“宝贝”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认识小动物獾和狐狸,了解松鼠爱吃的食物。

  2.物质准备:课件、孩子们自己带的宝贝。

  活动过程

  1.“寻宝栏目”——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寻宝》节目组来到大二班,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宝贝吧!(播放视频)。

  (2)你们都看到了哪些宝贝?它们都是什么?(中国的历史文物宝贝)你们有没有自己的宝贝呀?

  2.“宝贝分享”——介绍宝贝

  (1)师:瞧!桌子上都是大家带来的宝贝,下面咱们通过抽奖的方式,请幸运的小朋友众来绍一下自己的宝贝,好吗?

  (2)师:你的宝贝是什么?

  (3)师总结:有的小朋友的宝贝是玩具,有的小朋友宝贝是自己作品,还有的小朋友宝贝是生活用品,看来咱们的宝贝是多种多样的。

  3. 欣赏绘本,理解故事内容

  (1)介绍主要人物。

  (课件呈现“一扇门”)师:听!什么声音?(门铃声)有人来参加咱们栏目活动了,大家欢迎吗?师:会是谁呢?(课件呈现;獾和狐狸)。师:獾和狐狸一起来参加我们的寻宝节目了!

  ①在獾和狐狸“寻宝”过程中,领悟“宝贝”的真正的涵义。

  (2)你们觉得獾和狐狸的宝贝是什么?咱们听听它们的寻宝之旅吧!

  (3)讲述故事的前三页:

  (第一张绘图)音乐响起,师读题《彩虹的尽头》。獾和狐狸是好朋友,他们总是在一起玩、一起打闹!

  (第二张绘图)有一天雨后,天空出现了一道明亮的彩虹!狐狸问獾:“嘿!好朋友你说,彩虹的尽头是什么”?獾说:“是宝贝”!狐狸又问:“那什么是宝贝”?獾说:嗯,它有是可能是金的、或者银的、或者是宝石(点击课件),总之让人变得富有的东西“!狐狸说:“那咱们一起去寻找宝贝吧!”——好不好!

  (第三张绘图)于是獾和狐狸开始了他们的寻宝之旅!(拖动图片向前)它俩走啊走,走啊走,走啊走,这一路上它们会遇到谁?会不会找到宝贝呢?

  (4)讲述故事的第四页:

  ②能大胆讲述故事内容,乐于表达对“宝贝”的想法。

  ◆师:你猜第一个遇到了谁?獾和狐狸找到宝贝了吗?

  ◆师:(采用白板局部显示功能,教师边托聚光灯边讲述)咦?獾和狐狸在什么地方?(停顿)遇到了谁?(停顿)它的宝贝是什么呢?(图片全显)师问:谁能把这句话完整的说一遍?

  (生:獾和狐狸在大森林里遇到了松鼠,她最爱吃的是松果)(师:说得真完整,鼓掌!)

  ◆师:为什么松果是松鼠的宝贝吗?(爱吃的食物是它的宝贝)

  ◆师:看来松果不是獾和狐狸心目中所想的宝贝,于是他俩继续寻宝。(獾吃蚯蚓、昆虫;狐狸吃鱼虾蟹、鼠类、鸟类)

  (1)讲述故事的第五页:

  ◆师:(出示课件)这一次獾和狐狸在什么地方?遇到了谁?它的宝贝是什么?)看看谁能把这句话说完整?

  (生:獾和狐狸在草丛里遇到了鸭妈妈和鸭宝宝,鸭妈妈的宝贝是鸭宝宝。)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小鸭是鸭妈妈的宝贝?(重点指导细节:搂抱、学本领,有血缘关系)

  ◆师:你是谁的宝贝?来,我们来连线,看你们说得对不对?(西沃同屏连线自己的爸爸妈妈,原来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亲人是宝贝)

  ◆师:看来小鸭子也不是獾和狐狸的宝贝,于是它俩继续寻找宝贝。

  (2)讲述故事的第六、七页:

  ◆师:(运用白板隐藏功能,拖拉图片讲述)这次他们在什么地方遇见了

  ◆师讲述(点击下一张图片,音乐):他们问兔爷爷您的宝贝是什么?兔爷爷拍着脑门说:我的宝贝是回忆!嗯?回忆,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回忆?(回想过去、以前发生的人或事)

  ◆师:谁能说说你的回忆,和大家分享一下。

  ◆师(总结,音乐):回忆有可能是我们去过的地方,有可能是我们爱过的朋友,还有可能是你做过的事,美好的回忆可以是宝贝。两个好朋友告别了兔爷爷继续前行。

  (3)讲述故事的第八页:

  ◆师:(出示课件)突然,天下起了大雨,两个好朋友不得不躲在树洞里,他们特别伤心、特别难过,因为彩虹消失了,他们也没有找到宝贝。这时他俩开始回忆:这一路上都遇见了谁?(点击图片)他们的宝贝分别是什么呢?

  . 5.完整欣赏绘本,感受爱的情感。

  ◆师:与小朋友讨论,说一说獾和狐狸这一路寻宝的经历?

  ◆师:请小朋友完整讲述故事。

  ◆师:于是狐狸看看獾,獾看看狐狸(点击课件),它们又唱又跳,相互拥抱,此刻就感到无比的快乐、开心、兴奋,它们说我们找到了,宝贝找到了,你们知道是谁吗?

  ◆师:(总结)獾和狐狸在自己回忆经历里找到了宝贝,彼此(朋友)是它们的宝贝。

  (1)(点击课件)“雨停了,彩虹出来了,可是两个好朋友依旧没有发现,因为它们已找到对方就是自己的宝贝!

  (2)完整欣赏一遍绘本故事《彩虹的尽头》

  ◆师:小朋友獾和狐狸的寻宝之旅结束了,大家还想美美地、完整地听一遍吗?(播看绘本故事)

  ◆师:请小朋友边听边想:在幼儿园里有像獾和狐狸一样的宝贝吗?小朋友你找到了自己的宝贝了吗?如果她在这你赶快去他抱一抱,和好朋友说一说你们的贴心话、知心话!

  5.总结

  师:今天咱们大(2)班的每个人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宝贝,还获得了宝贝对自己的爱和肯定!希望大家回班之后再去找找更多的宝贝!老师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能珍惜和爱自己像宝贝一样的朋友和亲人!好吗?好的,小朋友再见!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6.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收集生活中点滴的图片,在相互说一说,谈一谈自己的宝贝,体会朋友和家人之间爱的情感。

  活动总结

  我执教的《彩虹的`尽头》这个绘本语言阅读活动,我始终围绕活动重难点,并借助自己自制带有图文、动画flash、声音特效、信息同屏功能等丰富设计的PPT演示文稿来辅助我的教学活动。可以说我设计的PPT在活动中帮助幼儿更直观理解了故事内容,同时借助有趣的PPT也更加激发了幼儿活动的激情。

  flash动画故事图文穿整个活动,同时,也吸引幼儿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在第一次出示遮罩图片的时候,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更加突出故事发展的趣味与神秘,让幼儿有继续探索的欲望。整节活动通过PPT的线索一点点的推进,孩子们从一个个小动物的故事情节和对话中知道了它们的“宝贝”。最后孩子们知道宝贝不仅仅是一些使人富有起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宝贝还是一些很特别的东西,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通过初步了解了“宝贝”广泛涵义之后,通过让幼儿连线自己的父母,采访周围教师,组织幼儿分享交流:“妈妈的宝贝是什么?”、“老师的宝贝是什么?”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宝贝”的广泛涵义,接着,通过采访孩子自己,“说说自己的宝贝是什么?”由此,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从对“宝贝”物质层面的理解逐渐升华到对“宝贝”精神层面的理解。以此来了解幼儿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并移情到幼儿的生活中去!

  在整个绘本教学活动中,我充分挖掘绘本的教育价值,不断让幼儿在质疑、猜想、跳一跳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学习的渴望,体验故事所带来的乐趣,真正做到想说、敢说、会说、乐说,并在说的过程中获得文学阅读能力,让阅读走进幼儿的心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运用重叠的方法安排画面。

  2、在表现大家来背太阳的画面中体会人们相互之间友爱的情感。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活动准备:

  幼儿用画纸、范例、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师:太阳每天第一个起身工作,给大家带来光明。它辛不辛苦啊?

  二、师边说边示范。(重点:重叠)

  师:太阳实在太辛苦了,地球上的朋友们商量怎么样让它工作得轻松点。房子说:我来背太阳吧!(画上一房子),可是太阳那么大,一幢房子背得动吗?于是两幢、三、一幢房子一起来背太阳。(教师边说边画,并出现重叠现象)

  (讨论一)咦,怎么这幢房子造了一半?三幢房子一起背不动太阳,第四幢房子也来了(教师示范)它和第三幢房子一样,前面有人站着,就很有礼貌地站人家后面了。四幢房子一起还是背不动太阳,第五、第六幢房子来了,这两幢房子站哪儿呢?能不能也有礼貌地站进去和前面得房子拉起手来?

  (讨论二)房子背太阳走了一整天,被大树看见了,大树说:“第二天让我们来背吧!”那几棵大树才能背得动太阳呢?

  教师小结。“一年365天,需要许许多多的朋友来背太阳。现在请你们选择一种刚才你们说过的朋友来背太阳,把它们背太阳的样子画下来吧。

  三、幼儿想象作画,教师根据幼儿得创作进行指导和介绍。

  教师根据幼儿的创作进行介绍。

  四、在座位上边展示作品边让幼儿说说。

  五、小结后幼儿上色。

  师:太阳非常感谢大家,它把七彩得光芒洒向大地,使地球变得更美丽。

  六、结束课题。

  活动反思:

  以往我们也会让幼儿尝试一些前后关系的画法,但发现我班的幼儿掌握得并不太好,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次与之相关的活动。而“背太阳”这一则活动正符合我的心意。在这次活动中,我主要把如何安排好画面的遮挡关系作为重点。

  活动一开始,由太阳的不停工作引出“背太阳”话题,让幼儿对“谁来背太阳”产生好奇。

  紧接着就是示范,我先出示未完成的画面,让幼儿感知房子的遮挡关系。幼儿都能清晰的看到,“遮挡”之后可能只看到部分的线条。再经过示范第五幢房子的画法,让幼儿直观的看到了作画的过程,了解重叠的画法。在示范时,我特别向幼儿强调了后面房子的身体要比前面房子的身体高一些,但是在幼儿自己绘画时,还是有幼儿画错,在我的.提醒下才改正过来。在请个别幼儿上来画房子时,有的幼儿把遮挡的房子的两面墙都画出来了。我当时想本次活动的目标是尝试运用重叠或相互连接的方法安排画面,个别幼儿的那种画法可以属于相互连接的方法安排画面,我就没有特别指出。只是让幼儿再在两幢房子之间画重叠的房子。

  五张范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呈现“背太阳”的朋友,不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让幼儿观察其中的遮挡关系,还在内容的选择上拓展幼儿的思路。在请幼儿找五张范例的相同点时,幼儿不能找出。通过我的引导,幼儿们知道“朋友之间都是互相连接在一起或是重叠在一起的,不能有缝隙”。但是对于“每天只能请一种朋友”幼儿不能理解。

  最后,让幼儿自由想象请朋友来帮助太阳。有的说可以请大象,有的说可以请天上的云朵等,但是在真的绘画中,幼儿都是模仿我的五张范例作画,只有一位幼儿画了自己刚刚提到的云朵,其余的幼儿没有自己的想法。

  讲评时,考虑到时间关系,我有些急,没有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只是点点就没有了,讲评的比较简单。

  整个活动中,我说的比较多,给幼儿说的机会少,以后要多给幼儿提供说的机会。另外以后提供范例的时候可以在拓宽一点,并准备一些简笔画来提醒幼儿,扩宽幼儿的思路,也许幼儿的画面会更丰富一些吧!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以纸棍为道具的体育活动,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2、练习膝盖不着地爬行,增强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3、能和同伴合作探索纸棍的多种玩法。

  4、学会与同伴协商合作游戏。

  5、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一根自制的纸棒(用旧报纸做成);布置好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幼儿每人手持一根纸棒,做棍棒操。

  师:小朋友当小孙悟空,老师当猴王,请猴儿们一起操练起来。

  二、基本部分:

  1、幼儿自由探索纸棍的各种玩法。

  “孙悟空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小朋友用金箍棒能够变出多少种玩法?”教师巡回观察,发现幼儿不同的玩法,并启发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共同分享。

  2、教师引导幼儿在分享同伴经验的基础上,练习膝盖不着地爬行。

  (1)、请幼儿学学孙悟空爬山的动作。

  (2)、教师示范:把纸棍接成一条直线,手脚着地“骑”在纸棍上爬行。

  (3)、幼儿自由练习,教师帮助能力差的幼儿规范爬行动作。

  (4)、幼儿分组进行游戏,要求“以速度最快,膝盖不着地者为胜”。

  3、竞赛游戏:《救师傅》

  (1)、教师引导:“小孙悟空们,你们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我们要去就师傅。可是在路上有一座很高的大山,我们要爬过大山,拿出金箍打跑妖怪,才能救出师傅,看谁不怕困难最先救到师傅!”

  (2)、教师讲解玩法:幼儿站成一队,第一个幼儿首先膝盖不着地爬过高山,最后拿起金箍棒打妖怪,回来拍一下第二个幼儿的手,第二个幼儿接着出发,依次进行。

  (3)、幼儿分组比赛,给获胜的.幼儿给予鼓励。

  三、结束部分:

  听《白龙马》的音乐,利用棍棒,在教师的引导下做放松运动。

  教学反思:

  孙悟空想和金箍棒深受幼儿的喜欢,于是我利用旧报纸请幼儿卷棍棒,并将其融入健康活动中。此次活动从金箍棒的制作到健康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兴趣非常高,积极愉快的参与游戏;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玩棍棒,玩法多种多样。不足之处:一是我设计的游戏环节过于单调,若是能在增设一些像跨过小河,走独木桥,跑过草地等环节发展幼儿的跑、跳、平衡那就更好了。二是,口令还不够明确,一节健康课,如果口令明确易于幼儿理解执行,那么教师上健康课就不会那么累。总之,通过了这次健康活动让我收获到了:健康课的教学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将更能激起幼儿参与活动。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分解组成,加深对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理解,对分和活动感兴趣。

  2.知道每一个数都有比这个数少1的几种分合方法。

  3.书写数字6.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一个老爷爷、16条鱼和两个金鱼缸的图片,圆片、数字卡、分合符号若干。

  2.每个幼儿瓶盖、石子、扣子和豆子各6个,数字卡、分合符号若干,记录纸每个幼儿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6条金鱼和2个金鱼缸的图片,提出问题:老爷爷买回6条金鱼,他要把这6条鱼养在两个金鱼缸里,要求每个鱼缸里都有金鱼,可以怎样做,你能帮助老爷爷吗?请幼儿说出分法,教师贴出实物分解图及数字分解图(不一定按顺序)。

  二、请幼儿取瓶盖、石子、扣子和豆子各6个,各分成两堆,要求每种的分法都不一样。说出是怎样分的,有几种分法,并尝试记录下来。

  三、在黑板上出示6个圆片及分合符号,请一名幼儿上来将他的'分法逐一摆出,再请一名幼儿用数字卡摆出相应的分解式。引导幼儿观察并读出6的几种分法,知道有5种分法。

  四、讨论:3有几种分法?2有几种分法?将2~6的分解式逐一摆在黑板上,引导幼儿发现,每个数字都有比这个数少1的几种分法。

  五、练习:翻开用书,添画或填写6的分解组成式。

  活动延伸:

  在练习册上进一步复习巩固6的分解组成和书写。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运用观察、分类、比较、猜想、判断、排除的科学方法探索盒子里的秘密,最后找到丢失的珍珠。

  2.能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感受探索盒子的乐趣。

  活动重点

  乐于尝试,能运用观察、分类、比较、推断、排除的方法。

  活动难点

  推断、探索“空盒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每组8个盒子。里面分别装能明显感觉到的物品(积木、珠子、胶棒、糖)和不易感觉到的物品(棉花、气球、餐巾纸、粘住的珍珠)。另外又准备了尺子、笔、铃铛、石头、小碗、积木、珠子、胶棒、糖。将破案线索制作成PPT方便呈现。

  经验准备:有初步的侦探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共分三次探索盒子,每一次探索都比上一次有挑战性,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以此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感官,多维度多层次地感受盒子中的奥秘。

  (一)引导幼儿通过直接观察,初次探索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激发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并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

  1.活动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小侦探》的书吗?大家已经帮小侦探侦破了很多的案件,你们也常常说自己是小侦探。那今天小侦探又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孩子们兴趣高涨,都表示愿意帮助小侦探破案。

  2.通过PPT出示“小侦探”给出的第一条线索。

  小侦探:“布朗太太丢失了一样非常喜欢的东西,这样东西就藏在桌子上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面,你们能帮我找找,哪些盒子里面有东西吗?”

  听完线索后,孩子们立即拿起盒子,因为不能打开盒子,孩子们开始使劲摇晃,有的还放在手上掂,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觉很快就把明显感觉有东西的4个盒子挑了出来。之后孩子们一起总结了判断盒子里面是否有东西可以用晃、听、掂轻重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有运用多种感官的经验。

  (二)引导幼儿再次探索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并尝试利用分析、比较、推理的思维方法,判断盒子里的物品。

  1.通过PPT出示第二条线索,并出示准备好的尺子、笔、铃铛、石头、小碗、积木、珠子、胶棒、糖等物品。

  小侦探:“柜子上放有一些东西,小朋友们能帮我想想,哪些东西会在盒子里面,哪些不会吗?”

  线索一提出孩子们就开始热烈地讨论,他们都认为长尺子、小碗、笔肯定不在盒子里,因为它们都比盒子大放不进去。之后孩子们又排除了铃铛,因为盒子里没有铃铛的声音。确定可能装的物品有珠子、胶棒、糖。但在积木和石头中孩子们有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都有可能在盒子里。“可是只有4个盒子,不可能装5样东西。那我们怎么知道装的是哪一个呢?”我问道。王也说:“那我们就掂掂重量呗。”孩子们表示同意。于是我把石头和积木同时放到孩子手中,让他们轮流感受,之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是积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感受了排除和比较的方法,丰富了感知经验,并且进一步确定了盒子里面的东西有珠子、积木、胶棒、糖。

  2.引导幼儿分小组探索盒子里的物品,并做记录。

  师:“但是哪个盒子里放的是哪样东西呢?如果不打开盒子你们能知道吗?”

  孩子们分别通过晃、听、掂轻重的方式认真细致地比较、感受,最终找到了珠子、积木、胶棒、糖分别放的盒子,并把结果按照盒子上的号码记录在了记录纸上,和小朋友进行了分享。

  3.引导幼儿分享各自的探索结果和依据。

  在分享中孩子们说出了他们的感受,他们感觉小珠子是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而且很轻;胶棒是有轱辘的感觉;积木有点沉,没有咕噜的感觉;糖有糖纸发出的声音。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综合运用了各种感觉器官,调动了已有的感知经验。他们不仅发现了盒子里有没有东西,还能知道是什么东西。

  4.共同验证盒子里的东西。

  师:“到底是不是和小朋友猜的一样呢?我们一起打开看看吧。”

  话音刚落,孩子们兴奋得不得了,一一打开了盒子。在验证结果的这一刻,教室里一片欢呼声:“我的对啦!”“我是小侦探!”

  师:“你们真棒,通过线索猜到了盒子的秘密,可是布朗太太丢的到底是什么呢?”

  当我问到这句时,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但接着孩子们都猜是珠子。我说道:“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侦探是怎么说的吧。”

  (三)引导幼儿第三次探索盒子的秘密,发现真相与自己的猜测、想象是有差距的,从而感受侦破案件的乐趣。

  1.通过PPT出示第三条线索,引起孩子们的认知冲突。

  小侦探:“布朗太太丢失的是一件白色的东西。”

  这次看完线索孩子们并不像前两次那么兴奋,他们的表情有些惊讶,有些失望,到底怎么回事呢?布朗太太丢失的东西到底在哪里呢?孩子们猜测起来:“是不是线索错啦。”“是不是没丢呀。”这时可可说:“会不会在‘没有东西’的盒子里呢?”听到这儿,我对孩子们说:“小侦探可不是那么好当的,我们再看看还有没有新的线索吧。”

  2.通过PPT出示第四条线索。

  小侦探:“那个盒子上有点香味。”

  听到这个线索,孩子们在每个盒子上闻起来,可可说到:“真的,没有东西的盒子上有香味,快闻闻。”孩子们都闻起来。以前很少会用到闻的感觉方式,在这个环节设计运用闻的感官,让孩子们感受到想要破案,就要更细致,不能放过任何的线索。

  3.引导幼儿重新探索“没有东西”的盒子。

  小侦探:“丢失的东西会不会真的藏在我们认为没有东西的盒子里呢?布朗太太到底丢了什么?我们怎么会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呢?小朋友们,快帮帮我吧。”

  师:“有哪些东西装在里面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呢!”

  幼儿大胆猜想起来,他们说出了餐巾纸、羽毛、头发、棉花等。通过猜想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物体的特征是有一定了解的,他们能抓住物体轻、没有声音的特点。

  4.验证感觉“没有东西”的盒子。

  当盒子被打开时,孩子们欢呼起来:“我发现了,是珍珠。”“怪不得布朗太太找不到呢,原来粘住了。”“我也发现了。”孩子们还在盒子里发现了一些他们猜到的其他东西,比如,棉花、餐巾纸等。

  小侦探:“小朋友们太棒了,谢谢你们帮我侦破了案情。”

  (四)引导幼儿总结回顾。

  1.和幼儿共同回顾使用了哪些方式帮助小侦探破案的。孩子们纷纷回答用了听、闻、掂、比较、排除等各种方法。

  2.和幼儿一起讨论今后如何当好小侦探。孩子们都表示要努力寻找各种线索,不放过任何细节。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设计各种生日蛋糕的造型,并用线条进行装饰。

  2、 能用绘本中的句式“我为丽萨奶奶设计一个XX蛋糕描述作品内容,并大胆贴画不同的场景。

  3、 感受与他人分享生日的喜悦。

  4、 与同伴讨论蛋糕的外形特征及图案设计。

  5、 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各种生日蛋糕的图片。

  2、黑色卡纸。蜡笔。剪刀。双面胶。

  3、绘本封面一张。

  活动过程:

  一、生日歌导入。

  1、 教师:“小朋友,今天又位奶奶过生日,我们一起来为她送上一生日歌,好吗?”

  2、 幼儿合唱。

  二、各种蛋糕的图片。

  1、 幼儿欣赏图片,与同伴讨论蛋糕的外形特征及图案设计。

  2、 幼儿:有圆形的蛋糕;有爱心的蛋糕;有很多层的`蛋糕;有草莓口味的;有巧克力口味的;有芒果口味的......

  3、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蛋糕是什么口味,什么形状的?

  4、 幼儿描述,教师用简笔画表示。

  三、幼儿作画。

  1、教师:“小朋友,你们每个人喜欢的蛋糕口味不一样,颜色不一样,今天就要请你们来设计一款自己最喜欢的蛋糕来送给丽萨奶奶,做为她的生日礼物,我相信当丽萨奶奶收到你们为她设计的蛋糕,一定会很开心的。

  2、幼儿自由选择卡纸,大胆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蛋糕。

  3、教师巡回观察,给予适当提示。

  4、作品展示。

  5、师幼点评。

  活动延伸:

  1、 继续欣赏绘本。

  2、 幼儿根据图片说一说绘本中的主人翁是怎么过生日的?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7

  一、活动由来。

  群数,对于大班的孩子而言,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又有相当的挑战性。说有“基础”,这是因为“数数”是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最多的数学启蒙,正如《幼儿数学核心概念》一书中提示我们的那样,“许多幼儿在学前期就具有丰富的有关数量的非正式知识,这恰恰就是他们日后学习和理解数概念的良好基础”;说是“挑战”,是因为对数字系统的精确感知和具体应用,对于思维尚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幼儿群数过程中,需要“直觉的物的图像”的不断支持。

  在设计这节数学教育活动时,我即结合上述的“基础”和“挑战”,把过去传统、明确的2个(或3个,或5个,数量不等)一数的群数技能的学习,转化为除了“一个一个数”还可以“几个一数”的自主发现和不断尝试:对于孩子的观察发现,提供课件图片让其直观感受;对于孩子的操作探索,提供数卡、雪花片进行不断操作、记录和验证。如此,让孩子体会到进行几个一数的便利、有趣,并由此产生继发的好奇探索。与此相随的,孩子的群数能力不断提升和发展就有了可能。写到这里,“一眼看出来的数”的标题设计,也就能够被大家理解一一群数中的操作排列、数卡中所做的数字序列标记,其实也为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提供了检查和讨论过程中“一眼看出来的数”的便利。

  二、活动目标。

  1、交流、分享有关"数数"的经历、体验,并在个性化的群数尝试探索过程中自然迁移,获得群数能力的自然锻炼和提升。

  2、感受群数带来的便利,乐意尝试数量较大的群数方法并进行观察记录,享受数数挑战带来的成就和快乐。

  3、对数数活动萌发兴趣,初步形成对生活中的"数"及"数数"应用的积极关注的态度。

  三、活动准备。

  自制数字口袋(上标l~60的数字卡片),小夹子若干,雪花片若干,人手1支记号笔、l张数字卡,PPT课件。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口头唱数练习和游戏。

  (1)导语设计:

  你们会数数吗?听清要求一起来试试看。(先顺数,从58数到71;再倒数,从5l数到38。)

  (2)教师小结:

  数数时要把要求听在心里;大家一起数数时快的能"等一等",慢的会"追一追"。

  (3)启发追问:

  哪一种数法比较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倒数?

  (4)鼓励激发:

  遇到有“倒数”的地方,可以停下来观察,跟着一起练练倒数的本领。

  (5)反思:

  在这个环节中,无论是“顺数”还是“倒数”,都是为了让孩子在唱数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数序。而集体唱数的过程,也是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另外,“倒数”的“困难”提出,让孩子了解到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多,也启发孩子在生活中主动观察和尝试——数学的学习不止发生在集体活动之中,更在生活积累之中。

  2、数物尝试,发现数得快的秘密:几个一数,数得快。

  (1)导语设计:

  请小朋友来数东西,你能数出总数是多少吗? 强调规则:数数需要动脑筋,先数出来的小朋友把总数藏在心里,举手告诉老师。(教师操作PPT课件,幼儿观察画面上的物体数量。)

  (2)交流分享:

  ①孩子们,数出总数了吗?一共有多少块积木?(60块积木)

  ②有的人数得特别快,有的人数得慢一点,能分享—下,你们是怎么数的?(个别表达,集体倾听,教师追问引导幼儿思考辨析:如,你是一个一个数,60块积木就要数60下;你用的是10个一数的方法,还有人和她的方法一样吗?你们是怎么想到要用10个一数的方法的?)

  (3)师幼小结:

  ①从小朋友的身上我学习到了,数数也需要“观察”。

  ②一起试一试10个一数的方法,10、20、30……

  ③如果在数字表上把1O个一数的数字顺序夹出来,该夹哪些数字?

  ④一个个数和10个一数的区别就是:一个个数需要60下,10个一数只要6下。

  (4)经验迁移:

  除了可以10个一数之外,还可以几个一数?

  (5)反思:

  以直观呈现出的数数过程的快慢不同,鼓励孩子讨论发现数数方法的'差异,再过渡到"观察"在数数过程中带来的数数方法的调整变化,其中的引导因当下的"数数"学习而来,但又向着孩子长远的学习发展而去。在师一幼、幼一幼互动中,孩子和老师都享受到了集体学习、思考、辨析带来的乐趣,自然酝酿生成了想说、敢说、愿意说的活动氛围。

  3、情境设疑:

  乱七八糟怎么数?几个一数,用起来。

  (1)导语设计:

  有时候;有些东西并不是正好10个一排,比如像这样,(教师展示ppt课件画面),那我们该怎么数呢?

  ①如果想用10个一数的方法该怎么办?

  ②集体讨论:

  排成10个一排,然后,再用1O个一数的方法数出来。

  10、20、30、40、50、60、68。

  ③启发追问:

  如果像乐乐小朋友说的那样用5个一数的方法,应该几个排一排?

  ④操作要求: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堆堆的雪花片,你想几个一数,就几个排成一排,最后把你数出来的数字顺序,记录在数字卡片上。看看两个一数的数字顺序是什么?4个一数的呢?5个一数的呢?

  ⑤操作活动: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⑥操作结束听信号整理材料。

  (2)反思:

  用夹子在数表上夹出10个一数的数字顺序的过程,也是直观再现群数便利之处以及厘清群数数数方法以便进行记录的过程。而10个一数的方法应用是建立在有序排列被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因而继发的群数方法的应用迁移,需要摆脱对有序排列的情境依赖,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数数方法创造出一个有序排列、几个一排的情境来。

  4、经验分享:

  我的几个一数。

  (1)导语设计:说说你是几个一数的?有跟她(他)一样的吗?我们一起在数字表上把2个一数的顺序标出来。(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用粉色夹子将2个一数的2、4、6、8……数字用夹子夹起,作好标记。)

  (2)启发追问:除了2个一数,你还有什么数的方法?5个一数的数字顺序是什么呢?(同上,教师用蓝色夹子,将5个一数的数字顺序夹出。)

  (3)交流探讨:

  你们觉得5个一数的数字顺序怎么样?5个一数数起来方便吗?

  (4)应用尝试:

  我们试试用起来怎么样?(结合PPT课件画面观察,进行5个一数的再次尝试应用。)

  (5)继续追问:

  除了2个一数、5个一数,还有别的数的方法吗?

  (6)小结提升: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的是什么本领?你觉得这样数数感觉怎么样? 你想为这样的数数游戏起一个什么名字?

  (7)反思:

  2个一数和5个一数是生活中常用的群数方法。在探索活动中,不少孩子也自然遇见和探索应用了这些群数的方法。因为常见,所以需要集体分享交流。分享的过程既是对2个一数和5个一数的应用感知,也是对所有不同群数方法的梳理提升,如数序的熟悉,数字顺序的方法记录等。而在"小结提升"中对群数方法的讨论和评价,即是对"一眼看出来的数"的充分思考和归纳总结。

  5、活动延伸:

  一眼看出来的数,我还想几个一数。

  (1)导语设计:

  我们刚才还有小朋友说到了6个一数、7个一数、l9个一数;也有小朋友说"好难的"。不过老师相信,只要你整齐排列好之后再数、再有顺序地对照数字表做记号,你就会发现——6个一数、7个一数,其实也很容易哦!

  (2)操作活动:

  幼儿自由尝试自己想挑战的几个一数。

  (3)老师在观察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进行6个一数或7个一数的数字顺序验证分享。

  (4)反思:

  群数的能力是在不同的群数方法的探索和尝试中提升的。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对于群数数序的不断调整记录、对物体有序排列的反复尝试,都会帮助孩子的群数能力向可持续发展方向提升。

《幼儿园大班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幼儿园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教案10-07

幼儿园大班教案10-07

幼儿园大班教案10-06

幼儿园大班教案10-23

幼儿园大班教案10-14

幼儿园大班教案10-14

幼儿园大班教案10-27

幼儿园大班教案09-30

幼儿园大班教案10-22

幼儿园大班教案10-20

在线咨询

幼儿园大班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彩虹的尽头》是一本经典儿童绘本,是一个寓意很深的故事,绘本意境优美,蕴含着感染人、影响人的情感价值:以獾和狐狸寻宝为主线,逐渐展开故事情节。什么是宝贝?在储备冬粮的松鼠来看,一堆橡果就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宝贝,在幸福的鸭妈妈看来,鸭宝宝就是胜过世界上任何东西的宝贝,而在阅历丰富的兔子爷爷看来,最令他陶醉的宝贝当然莫过于对往事的回忆了。

  通过在寻宝途中与遇到的三个动物之间的对话,獾和狐狸悟出“宝贝”的真正涵义:宝贝不仅仅是一些使人富有起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宝贝还是一些很特别的东西,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寻宝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上的升华。大班幼儿对“宝贝”已有了朦胧的概念,他们认为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物品就是“宝贝”,“宝贝”大都是物质方面的,对于“宝贝”更深层次的涵义并不理解。大班幼儿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更强了,又善于思考,正好借助《彩虹的尽头》这个绘本 ,结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原则,引导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宝贝”的涵义有更深的理解,同时,绘本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将对大班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活动目标

  1.愿意欣赏绘本故事《彩虹的尽头》,感受爱的情感。

  2.在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中,领悟“宝贝”的真正的涵义。

  3.能大胆讲述故事内容,乐于表达对“宝贝”的想法。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的方式理解故事内容,领悟“宝贝”的真正的涵义。

  活动难点:能大胆讲述故事内容,乐于表达对“宝贝”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认识小动物獾和狐狸,了解松鼠爱吃的食物。

  2.物质准备:课件、孩子们自己带的宝贝。

  活动过程

  1.“寻宝栏目”——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寻宝》节目组来到大二班,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宝贝吧!(播放视频)。

  (2)你们都看到了哪些宝贝?它们都是什么?(中国的历史文物宝贝)你们有没有自己的宝贝呀?

  2.“宝贝分享”——介绍宝贝

  (1)师:瞧!桌子上都是大家带来的宝贝,下面咱们通过抽奖的方式,请幸运的小朋友众来绍一下自己的宝贝,好吗?

  (2)师:你的宝贝是什么?

  (3)师总结:有的小朋友的宝贝是玩具,有的小朋友宝贝是自己作品,还有的小朋友宝贝是生活用品,看来咱们的宝贝是多种多样的。

  3. 欣赏绘本,理解故事内容

  (1)介绍主要人物。

  (课件呈现“一扇门”)师:听!什么声音?(门铃声)有人来参加咱们栏目活动了,大家欢迎吗?师:会是谁呢?(课件呈现;獾和狐狸)。师:獾和狐狸一起来参加我们的寻宝节目了!

  ①在獾和狐狸“寻宝”过程中,领悟“宝贝”的真正的涵义。

  (2)你们觉得獾和狐狸的宝贝是什么?咱们听听它们的寻宝之旅吧!

  (3)讲述故事的前三页:

  (第一张绘图)音乐响起,师读题《彩虹的尽头》。獾和狐狸是好朋友,他们总是在一起玩、一起打闹!

  (第二张绘图)有一天雨后,天空出现了一道明亮的彩虹!狐狸问獾:“嘿!好朋友你说,彩虹的尽头是什么”?獾说:“是宝贝”!狐狸又问:“那什么是宝贝”?獾说:嗯,它有是可能是金的、或者银的、或者是宝石(点击课件),总之让人变得富有的东西“!狐狸说:“那咱们一起去寻找宝贝吧!”——好不好!

  (第三张绘图)于是獾和狐狸开始了他们的寻宝之旅!(拖动图片向前)它俩走啊走,走啊走,走啊走,这一路上它们会遇到谁?会不会找到宝贝呢?

  (4)讲述故事的第四页:

  ②能大胆讲述故事内容,乐于表达对“宝贝”的想法。

  ◆师:你猜第一个遇到了谁?獾和狐狸找到宝贝了吗?

  ◆师:(采用白板局部显示功能,教师边托聚光灯边讲述)咦?獾和狐狸在什么地方?(停顿)遇到了谁?(停顿)它的宝贝是什么呢?(图片全显)师问:谁能把这句话完整的说一遍?

  (生:獾和狐狸在大森林里遇到了松鼠,她最爱吃的是松果)(师:说得真完整,鼓掌!)

  ◆师:为什么松果是松鼠的宝贝吗?(爱吃的食物是它的宝贝)

  ◆师:看来松果不是獾和狐狸心目中所想的宝贝,于是他俩继续寻宝。(獾吃蚯蚓、昆虫;狐狸吃鱼虾蟹、鼠类、鸟类)

  (1)讲述故事的第五页:

  ◆师:(出示课件)这一次獾和狐狸在什么地方?遇到了谁?它的宝贝是什么?)看看谁能把这句话说完整?

  (生:獾和狐狸在草丛里遇到了鸭妈妈和鸭宝宝,鸭妈妈的宝贝是鸭宝宝。)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小鸭是鸭妈妈的宝贝?(重点指导细节:搂抱、学本领,有血缘关系)

  ◆师:你是谁的宝贝?来,我们来连线,看你们说得对不对?(西沃同屏连线自己的爸爸妈妈,原来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亲人是宝贝)

  ◆师:看来小鸭子也不是獾和狐狸的宝贝,于是它俩继续寻找宝贝。

  (2)讲述故事的第六、七页:

  ◆师:(运用白板隐藏功能,拖拉图片讲述)这次他们在什么地方遇见了

  ◆师讲述(点击下一张图片,音乐):他们问兔爷爷您的宝贝是什么?兔爷爷拍着脑门说:我的宝贝是回忆!嗯?回忆,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回忆?(回想过去、以前发生的人或事)

  ◆师:谁能说说你的回忆,和大家分享一下。

  ◆师(总结,音乐):回忆有可能是我们去过的地方,有可能是我们爱过的朋友,还有可能是你做过的事,美好的回忆可以是宝贝。两个好朋友告别了兔爷爷继续前行。

  (3)讲述故事的第八页:

  ◆师:(出示课件)突然,天下起了大雨,两个好朋友不得不躲在树洞里,他们特别伤心、特别难过,因为彩虹消失了,他们也没有找到宝贝。这时他俩开始回忆:这一路上都遇见了谁?(点击图片)他们的宝贝分别是什么呢?

  . 5.完整欣赏绘本,感受爱的情感。

  ◆师:与小朋友讨论,说一说獾和狐狸这一路寻宝的经历?

  ◆师:请小朋友完整讲述故事。

  ◆师:于是狐狸看看獾,獾看看狐狸(点击课件),它们又唱又跳,相互拥抱,此刻就感到无比的快乐、开心、兴奋,它们说我们找到了,宝贝找到了,你们知道是谁吗?

  ◆师:(总结)獾和狐狸在自己回忆经历里找到了宝贝,彼此(朋友)是它们的宝贝。

  (1)(点击课件)“雨停了,彩虹出来了,可是两个好朋友依旧没有发现,因为它们已找到对方就是自己的宝贝!

  (2)完整欣赏一遍绘本故事《彩虹的尽头》

  ◆师:小朋友獾和狐狸的寻宝之旅结束了,大家还想美美地、完整地听一遍吗?(播看绘本故事)

  ◆师:请小朋友边听边想:在幼儿园里有像獾和狐狸一样的宝贝吗?小朋友你找到了自己的宝贝了吗?如果她在这你赶快去他抱一抱,和好朋友说一说你们的贴心话、知心话!

  5.总结

  师:今天咱们大(2)班的每个人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宝贝,还获得了宝贝对自己的爱和肯定!希望大家回班之后再去找找更多的宝贝!老师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能珍惜和爱自己像宝贝一样的朋友和亲人!好吗?好的,小朋友再见!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6.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收集生活中点滴的图片,在相互说一说,谈一谈自己的宝贝,体会朋友和家人之间爱的情感。

  活动总结

  我执教的《彩虹的`尽头》这个绘本语言阅读活动,我始终围绕活动重难点,并借助自己自制带有图文、动画flash、声音特效、信息同屏功能等丰富设计的PPT演示文稿来辅助我的教学活动。可以说我设计的PPT在活动中帮助幼儿更直观理解了故事内容,同时借助有趣的PPT也更加激发了幼儿活动的激情。

  flash动画故事图文穿整个活动,同时,也吸引幼儿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在第一次出示遮罩图片的时候,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更加突出故事发展的趣味与神秘,让幼儿有继续探索的欲望。整节活动通过PPT的线索一点点的推进,孩子们从一个个小动物的故事情节和对话中知道了它们的“宝贝”。最后孩子们知道宝贝不仅仅是一些使人富有起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宝贝还是一些很特别的东西,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通过初步了解了“宝贝”广泛涵义之后,通过让幼儿连线自己的父母,采访周围教师,组织幼儿分享交流:“妈妈的宝贝是什么?”、“老师的宝贝是什么?”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宝贝”的广泛涵义,接着,通过采访孩子自己,“说说自己的宝贝是什么?”由此,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从对“宝贝”物质层面的理解逐渐升华到对“宝贝”精神层面的理解。以此来了解幼儿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并移情到幼儿的生活中去!

  在整个绘本教学活动中,我充分挖掘绘本的教育价值,不断让幼儿在质疑、猜想、跳一跳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学习的渴望,体验故事所带来的乐趣,真正做到想说、敢说、会说、乐说,并在说的过程中获得文学阅读能力,让阅读走进幼儿的心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运用重叠的方法安排画面。

  2、在表现大家来背太阳的画面中体会人们相互之间友爱的情感。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活动准备:

  幼儿用画纸、范例、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师:太阳每天第一个起身工作,给大家带来光明。它辛不辛苦啊?

  二、师边说边示范。(重点:重叠)

  师:太阳实在太辛苦了,地球上的朋友们商量怎么样让它工作得轻松点。房子说:我来背太阳吧!(画上一房子),可是太阳那么大,一幢房子背得动吗?于是两幢、三、一幢房子一起来背太阳。(教师边说边画,并出现重叠现象)

  (讨论一)咦,怎么这幢房子造了一半?三幢房子一起背不动太阳,第四幢房子也来了(教师示范)它和第三幢房子一样,前面有人站着,就很有礼貌地站人家后面了。四幢房子一起还是背不动太阳,第五、第六幢房子来了,这两幢房子站哪儿呢?能不能也有礼貌地站进去和前面得房子拉起手来?

  (讨论二)房子背太阳走了一整天,被大树看见了,大树说:“第二天让我们来背吧!”那几棵大树才能背得动太阳呢?

  教师小结。“一年365天,需要许许多多的朋友来背太阳。现在请你们选择一种刚才你们说过的朋友来背太阳,把它们背太阳的样子画下来吧。

  三、幼儿想象作画,教师根据幼儿得创作进行指导和介绍。

  教师根据幼儿的创作进行介绍。

  四、在座位上边展示作品边让幼儿说说。

  五、小结后幼儿上色。

  师:太阳非常感谢大家,它把七彩得光芒洒向大地,使地球变得更美丽。

  六、结束课题。

  活动反思:

  以往我们也会让幼儿尝试一些前后关系的画法,但发现我班的幼儿掌握得并不太好,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次与之相关的活动。而“背太阳”这一则活动正符合我的心意。在这次活动中,我主要把如何安排好画面的遮挡关系作为重点。

  活动一开始,由太阳的不停工作引出“背太阳”话题,让幼儿对“谁来背太阳”产生好奇。

  紧接着就是示范,我先出示未完成的画面,让幼儿感知房子的遮挡关系。幼儿都能清晰的看到,“遮挡”之后可能只看到部分的线条。再经过示范第五幢房子的画法,让幼儿直观的看到了作画的过程,了解重叠的画法。在示范时,我特别向幼儿强调了后面房子的身体要比前面房子的身体高一些,但是在幼儿自己绘画时,还是有幼儿画错,在我的.提醒下才改正过来。在请个别幼儿上来画房子时,有的幼儿把遮挡的房子的两面墙都画出来了。我当时想本次活动的目标是尝试运用重叠或相互连接的方法安排画面,个别幼儿的那种画法可以属于相互连接的方法安排画面,我就没有特别指出。只是让幼儿再在两幢房子之间画重叠的房子。

  五张范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呈现“背太阳”的朋友,不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让幼儿观察其中的遮挡关系,还在内容的选择上拓展幼儿的思路。在请幼儿找五张范例的相同点时,幼儿不能找出。通过我的引导,幼儿们知道“朋友之间都是互相连接在一起或是重叠在一起的,不能有缝隙”。但是对于“每天只能请一种朋友”幼儿不能理解。

  最后,让幼儿自由想象请朋友来帮助太阳。有的说可以请大象,有的说可以请天上的云朵等,但是在真的绘画中,幼儿都是模仿我的五张范例作画,只有一位幼儿画了自己刚刚提到的云朵,其余的幼儿没有自己的想法。

  讲评时,考虑到时间关系,我有些急,没有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只是点点就没有了,讲评的比较简单。

  整个活动中,我说的比较多,给幼儿说的机会少,以后要多给幼儿提供说的机会。另外以后提供范例的时候可以在拓宽一点,并准备一些简笔画来提醒幼儿,扩宽幼儿的思路,也许幼儿的画面会更丰富一些吧!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以纸棍为道具的体育活动,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2、练习膝盖不着地爬行,增强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3、能和同伴合作探索纸棍的多种玩法。

  4、学会与同伴协商合作游戏。

  5、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一根自制的纸棒(用旧报纸做成);布置好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幼儿每人手持一根纸棒,做棍棒操。

  师:小朋友当小孙悟空,老师当猴王,请猴儿们一起操练起来。

  二、基本部分:

  1、幼儿自由探索纸棍的各种玩法。

  “孙悟空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小朋友用金箍棒能够变出多少种玩法?”教师巡回观察,发现幼儿不同的玩法,并启发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共同分享。

  2、教师引导幼儿在分享同伴经验的基础上,练习膝盖不着地爬行。

  (1)、请幼儿学学孙悟空爬山的动作。

  (2)、教师示范:把纸棍接成一条直线,手脚着地“骑”在纸棍上爬行。

  (3)、幼儿自由练习,教师帮助能力差的幼儿规范爬行动作。

  (4)、幼儿分组进行游戏,要求“以速度最快,膝盖不着地者为胜”。

  3、竞赛游戏:《救师傅》

  (1)、教师引导:“小孙悟空们,你们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我们要去就师傅。可是在路上有一座很高的大山,我们要爬过大山,拿出金箍打跑妖怪,才能救出师傅,看谁不怕困难最先救到师傅!”

  (2)、教师讲解玩法:幼儿站成一队,第一个幼儿首先膝盖不着地爬过高山,最后拿起金箍棒打妖怪,回来拍一下第二个幼儿的手,第二个幼儿接着出发,依次进行。

  (3)、幼儿分组比赛,给获胜的.幼儿给予鼓励。

  三、结束部分:

  听《白龙马》的音乐,利用棍棒,在教师的引导下做放松运动。

  教学反思:

  孙悟空想和金箍棒深受幼儿的喜欢,于是我利用旧报纸请幼儿卷棍棒,并将其融入健康活动中。此次活动从金箍棒的制作到健康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兴趣非常高,积极愉快的参与游戏;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玩棍棒,玩法多种多样。不足之处:一是我设计的游戏环节过于单调,若是能在增设一些像跨过小河,走独木桥,跑过草地等环节发展幼儿的跑、跳、平衡那就更好了。二是,口令还不够明确,一节健康课,如果口令明确易于幼儿理解执行,那么教师上健康课就不会那么累。总之,通过了这次健康活动让我收获到了:健康课的教学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将更能激起幼儿参与活动。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分解组成,加深对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理解,对分和活动感兴趣。

  2.知道每一个数都有比这个数少1的几种分合方法。

  3.书写数字6.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一个老爷爷、16条鱼和两个金鱼缸的图片,圆片、数字卡、分合符号若干。

  2.每个幼儿瓶盖、石子、扣子和豆子各6个,数字卡、分合符号若干,记录纸每个幼儿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6条金鱼和2个金鱼缸的图片,提出问题:老爷爷买回6条金鱼,他要把这6条鱼养在两个金鱼缸里,要求每个鱼缸里都有金鱼,可以怎样做,你能帮助老爷爷吗?请幼儿说出分法,教师贴出实物分解图及数字分解图(不一定按顺序)。

  二、请幼儿取瓶盖、石子、扣子和豆子各6个,各分成两堆,要求每种的分法都不一样。说出是怎样分的,有几种分法,并尝试记录下来。

  三、在黑板上出示6个圆片及分合符号,请一名幼儿上来将他的'分法逐一摆出,再请一名幼儿用数字卡摆出相应的分解式。引导幼儿观察并读出6的几种分法,知道有5种分法。

  四、讨论:3有几种分法?2有几种分法?将2~6的分解式逐一摆在黑板上,引导幼儿发现,每个数字都有比这个数少1的几种分法。

  五、练习:翻开用书,添画或填写6的分解组成式。

  活动延伸:

  在练习册上进一步复习巩固6的分解组成和书写。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运用观察、分类、比较、猜想、判断、排除的科学方法探索盒子里的秘密,最后找到丢失的珍珠。

  2.能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感受探索盒子的乐趣。

  活动重点

  乐于尝试,能运用观察、分类、比较、推断、排除的方法。

  活动难点

  推断、探索“空盒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每组8个盒子。里面分别装能明显感觉到的物品(积木、珠子、胶棒、糖)和不易感觉到的物品(棉花、气球、餐巾纸、粘住的珍珠)。另外又准备了尺子、笔、铃铛、石头、小碗、积木、珠子、胶棒、糖。将破案线索制作成PPT方便呈现。

  经验准备:有初步的侦探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共分三次探索盒子,每一次探索都比上一次有挑战性,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以此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感官,多维度多层次地感受盒子中的奥秘。

  (一)引导幼儿通过直接观察,初次探索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激发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并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

  1.活动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小侦探》的书吗?大家已经帮小侦探侦破了很多的案件,你们也常常说自己是小侦探。那今天小侦探又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孩子们兴趣高涨,都表示愿意帮助小侦探破案。

  2.通过PPT出示“小侦探”给出的第一条线索。

  小侦探:“布朗太太丢失了一样非常喜欢的东西,这样东西就藏在桌子上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面,你们能帮我找找,哪些盒子里面有东西吗?”

  听完线索后,孩子们立即拿起盒子,因为不能打开盒子,孩子们开始使劲摇晃,有的还放在手上掂,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觉很快就把明显感觉有东西的4个盒子挑了出来。之后孩子们一起总结了判断盒子里面是否有东西可以用晃、听、掂轻重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有运用多种感官的经验。

  (二)引导幼儿再次探索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并尝试利用分析、比较、推理的思维方法,判断盒子里的物品。

  1.通过PPT出示第二条线索,并出示准备好的尺子、笔、铃铛、石头、小碗、积木、珠子、胶棒、糖等物品。

  小侦探:“柜子上放有一些东西,小朋友们能帮我想想,哪些东西会在盒子里面,哪些不会吗?”

  线索一提出孩子们就开始热烈地讨论,他们都认为长尺子、小碗、笔肯定不在盒子里,因为它们都比盒子大放不进去。之后孩子们又排除了铃铛,因为盒子里没有铃铛的声音。确定可能装的物品有珠子、胶棒、糖。但在积木和石头中孩子们有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都有可能在盒子里。“可是只有4个盒子,不可能装5样东西。那我们怎么知道装的是哪一个呢?”我问道。王也说:“那我们就掂掂重量呗。”孩子们表示同意。于是我把石头和积木同时放到孩子手中,让他们轮流感受,之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是积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感受了排除和比较的方法,丰富了感知经验,并且进一步确定了盒子里面的东西有珠子、积木、胶棒、糖。

  2.引导幼儿分小组探索盒子里的物品,并做记录。

  师:“但是哪个盒子里放的是哪样东西呢?如果不打开盒子你们能知道吗?”

  孩子们分别通过晃、听、掂轻重的方式认真细致地比较、感受,最终找到了珠子、积木、胶棒、糖分别放的盒子,并把结果按照盒子上的号码记录在了记录纸上,和小朋友进行了分享。

  3.引导幼儿分享各自的探索结果和依据。

  在分享中孩子们说出了他们的感受,他们感觉小珠子是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而且很轻;胶棒是有轱辘的感觉;积木有点沉,没有咕噜的感觉;糖有糖纸发出的声音。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综合运用了各种感觉器官,调动了已有的感知经验。他们不仅发现了盒子里有没有东西,还能知道是什么东西。

  4.共同验证盒子里的东西。

  师:“到底是不是和小朋友猜的一样呢?我们一起打开看看吧。”

  话音刚落,孩子们兴奋得不得了,一一打开了盒子。在验证结果的这一刻,教室里一片欢呼声:“我的对啦!”“我是小侦探!”

  师:“你们真棒,通过线索猜到了盒子的秘密,可是布朗太太丢的到底是什么呢?”

  当我问到这句时,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但接着孩子们都猜是珠子。我说道:“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侦探是怎么说的吧。”

  (三)引导幼儿第三次探索盒子的秘密,发现真相与自己的猜测、想象是有差距的,从而感受侦破案件的乐趣。

  1.通过PPT出示第三条线索,引起孩子们的认知冲突。

  小侦探:“布朗太太丢失的是一件白色的东西。”

  这次看完线索孩子们并不像前两次那么兴奋,他们的表情有些惊讶,有些失望,到底怎么回事呢?布朗太太丢失的东西到底在哪里呢?孩子们猜测起来:“是不是线索错啦。”“是不是没丢呀。”这时可可说:“会不会在‘没有东西’的盒子里呢?”听到这儿,我对孩子们说:“小侦探可不是那么好当的,我们再看看还有没有新的线索吧。”

  2.通过PPT出示第四条线索。

  小侦探:“那个盒子上有点香味。”

  听到这个线索,孩子们在每个盒子上闻起来,可可说到:“真的,没有东西的盒子上有香味,快闻闻。”孩子们都闻起来。以前很少会用到闻的感觉方式,在这个环节设计运用闻的感官,让孩子们感受到想要破案,就要更细致,不能放过任何的线索。

  3.引导幼儿重新探索“没有东西”的盒子。

  小侦探:“丢失的东西会不会真的藏在我们认为没有东西的盒子里呢?布朗太太到底丢了什么?我们怎么会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呢?小朋友们,快帮帮我吧。”

  师:“有哪些东西装在里面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呢!”

  幼儿大胆猜想起来,他们说出了餐巾纸、羽毛、头发、棉花等。通过猜想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物体的特征是有一定了解的,他们能抓住物体轻、没有声音的特点。

  4.验证感觉“没有东西”的盒子。

  当盒子被打开时,孩子们欢呼起来:“我发现了,是珍珠。”“怪不得布朗太太找不到呢,原来粘住了。”“我也发现了。”孩子们还在盒子里发现了一些他们猜到的其他东西,比如,棉花、餐巾纸等。

  小侦探:“小朋友们太棒了,谢谢你们帮我侦破了案情。”

  (四)引导幼儿总结回顾。

  1.和幼儿共同回顾使用了哪些方式帮助小侦探破案的。孩子们纷纷回答用了听、闻、掂、比较、排除等各种方法。

  2.和幼儿一起讨论今后如何当好小侦探。孩子们都表示要努力寻找各种线索,不放过任何细节。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设计各种生日蛋糕的造型,并用线条进行装饰。

  2、 能用绘本中的句式“我为丽萨奶奶设计一个XX蛋糕描述作品内容,并大胆贴画不同的场景。

  3、 感受与他人分享生日的喜悦。

  4、 与同伴讨论蛋糕的外形特征及图案设计。

  5、 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各种生日蛋糕的图片。

  2、黑色卡纸。蜡笔。剪刀。双面胶。

  3、绘本封面一张。

  活动过程:

  一、生日歌导入。

  1、 教师:“小朋友,今天又位奶奶过生日,我们一起来为她送上一生日歌,好吗?”

  2、 幼儿合唱。

  二、各种蛋糕的图片。

  1、 幼儿欣赏图片,与同伴讨论蛋糕的外形特征及图案设计。

  2、 幼儿:有圆形的蛋糕;有爱心的蛋糕;有很多层的`蛋糕;有草莓口味的;有巧克力口味的;有芒果口味的......

  3、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蛋糕是什么口味,什么形状的?

  4、 幼儿描述,教师用简笔画表示。

  三、幼儿作画。

  1、教师:“小朋友,你们每个人喜欢的蛋糕口味不一样,颜色不一样,今天就要请你们来设计一款自己最喜欢的蛋糕来送给丽萨奶奶,做为她的生日礼物,我相信当丽萨奶奶收到你们为她设计的蛋糕,一定会很开心的。

  2、幼儿自由选择卡纸,大胆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蛋糕。

  3、教师巡回观察,给予适当提示。

  4、作品展示。

  5、师幼点评。

  活动延伸:

  1、 继续欣赏绘本。

  2、 幼儿根据图片说一说绘本中的主人翁是怎么过生日的?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7

  一、活动由来。

  群数,对于大班的孩子而言,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又有相当的挑战性。说有“基础”,这是因为“数数”是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最多的数学启蒙,正如《幼儿数学核心概念》一书中提示我们的那样,“许多幼儿在学前期就具有丰富的有关数量的非正式知识,这恰恰就是他们日后学习和理解数概念的良好基础”;说是“挑战”,是因为对数字系统的精确感知和具体应用,对于思维尚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幼儿群数过程中,需要“直觉的物的图像”的不断支持。

  在设计这节数学教育活动时,我即结合上述的“基础”和“挑战”,把过去传统、明确的2个(或3个,或5个,数量不等)一数的群数技能的学习,转化为除了“一个一个数”还可以“几个一数”的自主发现和不断尝试:对于孩子的观察发现,提供课件图片让其直观感受;对于孩子的操作探索,提供数卡、雪花片进行不断操作、记录和验证。如此,让孩子体会到进行几个一数的便利、有趣,并由此产生继发的好奇探索。与此相随的,孩子的群数能力不断提升和发展就有了可能。写到这里,“一眼看出来的数”的标题设计,也就能够被大家理解一一群数中的操作排列、数卡中所做的数字序列标记,其实也为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提供了检查和讨论过程中“一眼看出来的数”的便利。

  二、活动目标。

  1、交流、分享有关"数数"的经历、体验,并在个性化的群数尝试探索过程中自然迁移,获得群数能力的自然锻炼和提升。

  2、感受群数带来的便利,乐意尝试数量较大的群数方法并进行观察记录,享受数数挑战带来的成就和快乐。

  3、对数数活动萌发兴趣,初步形成对生活中的"数"及"数数"应用的积极关注的态度。

  三、活动准备。

  自制数字口袋(上标l~60的数字卡片),小夹子若干,雪花片若干,人手1支记号笔、l张数字卡,PPT课件。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口头唱数练习和游戏。

  (1)导语设计:

  你们会数数吗?听清要求一起来试试看。(先顺数,从58数到71;再倒数,从5l数到38。)

  (2)教师小结:

  数数时要把要求听在心里;大家一起数数时快的能"等一等",慢的会"追一追"。

  (3)启发追问:

  哪一种数法比较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倒数?

  (4)鼓励激发:

  遇到有“倒数”的地方,可以停下来观察,跟着一起练练倒数的本领。

  (5)反思:

  在这个环节中,无论是“顺数”还是“倒数”,都是为了让孩子在唱数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数序。而集体唱数的过程,也是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另外,“倒数”的“困难”提出,让孩子了解到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多,也启发孩子在生活中主动观察和尝试——数学的学习不止发生在集体活动之中,更在生活积累之中。

  2、数物尝试,发现数得快的秘密:几个一数,数得快。

  (1)导语设计:

  请小朋友来数东西,你能数出总数是多少吗? 强调规则:数数需要动脑筋,先数出来的小朋友把总数藏在心里,举手告诉老师。(教师操作PPT课件,幼儿观察画面上的物体数量。)

  (2)交流分享:

  ①孩子们,数出总数了吗?一共有多少块积木?(60块积木)

  ②有的人数得特别快,有的人数得慢一点,能分享—下,你们是怎么数的?(个别表达,集体倾听,教师追问引导幼儿思考辨析:如,你是一个一个数,60块积木就要数60下;你用的是10个一数的方法,还有人和她的方法一样吗?你们是怎么想到要用10个一数的方法的?)

  (3)师幼小结:

  ①从小朋友的身上我学习到了,数数也需要“观察”。

  ②一起试一试10个一数的方法,10、20、30……

  ③如果在数字表上把1O个一数的数字顺序夹出来,该夹哪些数字?

  ④一个个数和10个一数的区别就是:一个个数需要60下,10个一数只要6下。

  (4)经验迁移:

  除了可以10个一数之外,还可以几个一数?

  (5)反思:

  以直观呈现出的数数过程的快慢不同,鼓励孩子讨论发现数数方法的'差异,再过渡到"观察"在数数过程中带来的数数方法的调整变化,其中的引导因当下的"数数"学习而来,但又向着孩子长远的学习发展而去。在师一幼、幼一幼互动中,孩子和老师都享受到了集体学习、思考、辨析带来的乐趣,自然酝酿生成了想说、敢说、愿意说的活动氛围。

  3、情境设疑:

  乱七八糟怎么数?几个一数,用起来。

  (1)导语设计:

  有时候;有些东西并不是正好10个一排,比如像这样,(教师展示ppt课件画面),那我们该怎么数呢?

  ①如果想用10个一数的方法该怎么办?

  ②集体讨论:

  排成10个一排,然后,再用1O个一数的方法数出来。

  10、20、30、40、50、60、68。

  ③启发追问:

  如果像乐乐小朋友说的那样用5个一数的方法,应该几个排一排?

  ④操作要求: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堆堆的雪花片,你想几个一数,就几个排成一排,最后把你数出来的数字顺序,记录在数字卡片上。看看两个一数的数字顺序是什么?4个一数的呢?5个一数的呢?

  ⑤操作活动: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⑥操作结束听信号整理材料。

  (2)反思:

  用夹子在数表上夹出10个一数的数字顺序的过程,也是直观再现群数便利之处以及厘清群数数数方法以便进行记录的过程。而10个一数的方法应用是建立在有序排列被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因而继发的群数方法的应用迁移,需要摆脱对有序排列的情境依赖,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数数方法创造出一个有序排列、几个一排的情境来。

  4、经验分享:

  我的几个一数。

  (1)导语设计:说说你是几个一数的?有跟她(他)一样的吗?我们一起在数字表上把2个一数的顺序标出来。(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用粉色夹子将2个一数的2、4、6、8……数字用夹子夹起,作好标记。)

  (2)启发追问:除了2个一数,你还有什么数的方法?5个一数的数字顺序是什么呢?(同上,教师用蓝色夹子,将5个一数的数字顺序夹出。)

  (3)交流探讨:

  你们觉得5个一数的数字顺序怎么样?5个一数数起来方便吗?

  (4)应用尝试:

  我们试试用起来怎么样?(结合PPT课件画面观察,进行5个一数的再次尝试应用。)

  (5)继续追问:

  除了2个一数、5个一数,还有别的数的方法吗?

  (6)小结提升: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的是什么本领?你觉得这样数数感觉怎么样? 你想为这样的数数游戏起一个什么名字?

  (7)反思:

  2个一数和5个一数是生活中常用的群数方法。在探索活动中,不少孩子也自然遇见和探索应用了这些群数的方法。因为常见,所以需要集体分享交流。分享的过程既是对2个一数和5个一数的应用感知,也是对所有不同群数方法的梳理提升,如数序的熟悉,数字顺序的方法记录等。而在"小结提升"中对群数方法的讨论和评价,即是对"一眼看出来的数"的充分思考和归纳总结。

  5、活动延伸:

  一眼看出来的数,我还想几个一数。

  (1)导语设计:

  我们刚才还有小朋友说到了6个一数、7个一数、l9个一数;也有小朋友说"好难的"。不过老师相信,只要你整齐排列好之后再数、再有顺序地对照数字表做记号,你就会发现——6个一数、7个一数,其实也很容易哦!

  (2)操作活动:

  幼儿自由尝试自己想挑战的几个一数。

  (3)老师在观察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进行6个一数或7个一数的数字顺序验证分享。

  (4)反思:

  群数的能力是在不同的群数方法的探索和尝试中提升的。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对于群数数序的不断调整记录、对物体有序排列的反复尝试,都会帮助孩子的群数能力向可持续发展方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