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

时间:2024-04-03 14:35:43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小班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篇1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汇“变大”和“变小”。

  2、能用肢体语言大胆表现“大”和“小”。

  3、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情感,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准备:

  米老鼠头饰一个,魔术棒一根,魔术杯一个, 小魔术棒若干,故事图片四张。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

  1.以“米老鼠”变魔术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2.借助图片,引导幼儿边听故事边回答问题。

  提问:米老鼠的`“魔术棒”有什么本领?米老鼠是怎样说的?

  3.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二、游戏:“木头人,变变变。”

  1、教师交代游戏名称及玩法。

  玩法:教师与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念:我们都是木头人,一起跑跑变变变,大大大!(当念到“大大大”时,幼儿自由夸张地做“大”的肢体动作。)我们都是木头人,一起跑跑变变变,小小小。(动作与“大”的相反。)

  2、组织幼儿游戏,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大胆表现“大和小”。

  三、迁移游戏经验

  1、如果你有“魔术棒”,你想让哪些东西变大或变小? (个别提问)

  2、幼儿自由探索。

  幼儿每人手持一根“魔术棒”,在周围环境中寻找自己希望改变的物体(自由结束)。

  《米老鼠的“魔术棒”》教案和反思

小班教案 篇2

  幼儿园游戏活动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设定游戏,孩子们往往更容易接受也更感兴趣。

  游戏活动:

  “网鱼”

  游戏准备:

  “网”,和“鱼”。

  游戏说明:

  1、先跟小朋友介绍游戏规则,所有的“小鱼”必须在指定范围内活动,也就是鱼的生活环境—— 海洋,我必须讲清楚的是孩子们如果变成了“小鱼’,就不能离开“海洋”,因为鱼离开大海,没有了水是无法生存的,是会死去的。

  2、接下来是“网”,变成“网” 的小朋友,必须手拉手,不能分开,因为如果“网”破了是网不住鱼的,鱼会从破洞里溜走!我挑了几个个子大一些的孩子,合作能力强一些的孩子变成网。

  开始游戏:

  开始网鱼啦!孩子们可兴奋了,变成网的孩子恨不得跑的快点,快点,再快点,能捉一条是一条,变成小鱼的'孩子也不甘落后,有些惊慌而逃,有些正得意别人跑不赢他呢,还在那做鬼脸,好像在说“网都赶不上我,……快来呀,快来呀!”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可是往往兴奋过头就忘了游戏规则,而在慌乱中,你是无法提醒他们要遵守游戏规则的,也许你说的话根本就没人理你,他们玩的正起劲呢!谁有空理你呀!这个时候你必须终止游戏,再次强调游戏规则,只有这样重复几次,孩子们才能顺利的进行游戏,也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宝宝作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体会运用特殊画法进行创作和表现的.乐趣。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内有绿色颜料的海绵块若干,树干操作画一张。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图:老树公公过了冬天,眯起眼睛笑得可甜了,为什么?(春天到了要发芽了,看到小朋友们高兴啦等)树公公身上的树枝长出来了,可树叶还没呢,我们来帮帮他好吗?

  2、教师边讲边做示范。将手掌张开蘸上颜色,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宝宝们,你们也来用小手多印出些树叶,印的时候小手要怎样放?(请幼儿讲述小手要向上,手掌要紧挨着树枝)这样树公公会怎样呢?(树公公会更开心)

  活动评价:

  老树公公感谢宝宝们,宝宝该怎么说呢?引导宝宝说一句话。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让幼儿认识空气培养好奇心求知欲。

  2.在宽松的情境中,让幼儿体验动手做,游戏乐的情绪,并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体验友爱的情感。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选择大小适中的保鲜袋若干,做成空气袋气球和空气袋娃娃。

  2、即时贴剪好的眼睛、嘴巴图形若干;彩带等。

  3、把已做好的空气袋娃娃悬挂在一根皮筋上,位置高于幼儿高举的手指尖。

  活动过程:

  一、进入活动场地:教师与小朋友边走边唱进入活动区

  二、出示实物引发兴趣。

  1、出示两个空气袋气球一个是充满空气的,一个是没有空气的,让幼儿观察两个空气袋气球有什么不一样?(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的说说自己的想法,不加定论)

  2、(引入空气的概念)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闻不到看不见但存在我们身边的一种气体。

  3、提问:那小朋友知道了吗?那个肚子鼓鼓的一个空气袋气球里面装的是什么了吗?(幼儿:空气)

  让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尝试去捉我们周围的空气,让一个扁的空气袋变鼓。(教师适时的参与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多种方法,在游戏中与同伴合作、交流、学习。)

  三、与空气袋娃娃做朋友

  1、 探究与空气袋娃娃做朋友的`方法

  ⑴ 师:看那边挂着的是什么?(空气袋娃娃)空气袋娃娃也想和小朋友做好朋友,你们同意吗?

  ⑵ 引导幼儿用纵跳的方法,可用手摸摸、用头顶顶空气袋娃娃

  师:好朋友就碰一碰,但空气袋娃娃挂在空中,怎么才能碰到它呢?(用手摸摸)那去试一试!

  师:空气袋娃娃要考小朋友:不用小手去碰它,要用身体的其他地方碰它。(用头顶顶——这时将皮筋降低)

  要求:幼儿纵跳触动娃娃时,应一个幼儿站在一个空气袋娃娃的下面。

  四、做空气袋娃娃

  1、探究空气袋气球变空气袋娃娃的方法

  教师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发现

  (幼儿围坐在教师周围)空气袋气球是怎么变空气袋娃娃的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空气袋娃娃脸上的眼睛、嘴巴是什么样的?

  2、一起动手做空气袋娃娃

  师:请小朋友也来把空气袋气球变成空气袋娃娃吧!

  ⑴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将眼睛、嘴巴贴在适当的位置。

  ⑵ 打扮空气袋娃娃。

  五、让幼儿带做好的空气袋娃娃出去游戏。

  活动反思:

  我首先让幼儿与空气袋宝宝做朋友,然后让幼儿在与空气袋宝宝做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想出了多种玩空气袋的方法。通过这一活动,我体会到:支持孩子具有积极意义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环境,鼓励孩子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品尝食物,体验酸、甜、辣、咸的味道,知道嘴巴能辨别各种味道。

  2.启发幼儿学会用辣辣的、咸咸的、酸酸的、甜甜的词汇描述自己所品尝到的食品的味道。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的准备:四种味道的食品(酸、甜、辣、咸)分盘摆放。

  2.操作材料见《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1.介绍食品名称,引起幼儿品尝的兴趣。

  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好吃的食品,让我们先看一看都有些哪些食品?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

  提问:

  (1)这些食品你们吃过吗?它会有什么味道?请幼儿自由品尝一种食物(交代清楚要求:一种。)

  (2)刚才你吃了哪种食品?是什么味道的?(请幼儿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再和大家分享说一说。)

  【活动开始,这是我为孩子准备的第一个“支架”——请幼儿自己品尝味道:孩子们确实一下子被眼前的食品吸引,看得特别认真,非常想品尝的样子,我心中暗喜。显然,第一个“支架”的搭建是成功的,不仅激活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同时孩子们表现的也很好。】

  2.幼儿再次品尝四种食品,感受食品味道的多样性。

  (1)鼓励幼儿再次品尝刚才没有尝到的食品(小朋友根据老师说食品名称,在相应的盘子里一一品尝食品。)

  (2)这次你尝到了什么味道?(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辣辣的、咸咸的、酸酸的、甜甜的”词汇。)

  (3)教师再次引导幼儿讲述、体会“辣辣的、咸咸的、酸酸的、甜甜的”的感觉。(可以让幼儿学做简单的表情。)

  【这是运用的第二个“支架”——再次品尝,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提问:“你吃得是什么?有什么感觉?”孩子们七嘴八舌,却始终说不到点子上来。我有点按捺不住了,我暗自捏了一把冷汗,幸好关键时刻有孩子说出了。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幼儿很难将感觉说得具体得当,由于课前考虑了这一点,所以把重点放在这个再次尝味道的支架搭建上,却忽略了一个难点部分——说感觉,没有为孩子寻找合适的“支架”,其实这个活动孩子们平常很少接触,但是却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相距甚远,需要老师为之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搭建支架。但是总体孩子们把感觉还是说出得比较好了,达到了教学目标。】

  3.了解嘴巴的`作用。

  食品的味道是各种各样的,有酸的、甜的、辣的、咸的,你们是用什么东西尝出的味道呢?(嘴巴)你们嘴巴本领可真大呀,不仅会品尝食品,还会说话唱歌,会讲故事,会吃饭,会喝水,等等。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嘴巴,不往嘴里放脏东西,不能吃太烫的食物,不喝太烫的水,吃完东西要漱口,早晚要刷牙等。

  4.巩固味道,结束活动。

  今天小兔子也来我班做客了,你们知道这些兔子吃了什么味道的食品呢?请你们根据兔子的表情来填上相应的贴画。

  【科学活动要让幼儿在操作探索活动中探索、发现、巩固。幼儿们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也很好,能一一对应相应的食品,到达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此次活动可以看到孩子们一直沉浸在快乐中,看到了幼儿获得的成功。】

  活动反思:

  通过了这次教研活动,我得到了以下两点启示:

  1.合理的“支架”,是孩子主动学习的法宝。

  活动中我让孩子们一一品尝食品,尝一种说说感觉,使幼儿的印象深刻,增强了记忆力,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支架。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深刻体会到“支架式”教学是非常适合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是直接的讲授,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善于合理运用多种“支架”,启发孩子学习,引发孩子思考。通过多种“支架”的巧妙设置,让孩子在主动建构过程中学习。“支架”到处都有,关键是我们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选择,找到最适合幼儿主动学习的“支架”,提供最有效的“支架”方式。因此,我在教的过程中设置了四种味道的食品具有鲜明性、针对性、“支架”情境,从而使幼儿获得真正的发展。

  2.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是教师永远的关注点。

  我园开展了:运用“支架式”教学,促进幼儿有效学习。从中我受到很多启发外,带给我更深的思考是:一个好的教学活动,无论从内容的选择,到目标的确立、过程的预设(教学具的提供)、环境的创设,我们教师必须首先关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如教学活动设计中,由于孩子们是自由选择味道到再次尝试味道这其中的顺序由不得老师来控制的,看似幼儿自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的问题,但是孩子们并没有把甜味放到最后尝,结果幼儿尝到的味道估计已经没有知觉了,也不能准确地讲出自己的感觉,这就使活动的效果产生了影响。所以我们如果时刻关注孩子,时刻关注生活,找到适合孩子的教学“切入口”,把幼儿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生活经验进行整合,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帮助幼儿从低结构的认知转向高结构的主动学习,我的教学就会成功。

  不足之处:

  此次活动我感觉较轻松,因为孩子们对这些游食品很感兴趣。到有很多值得我再学习的地方,老师和园领导共同讨论了几个要点:

  1.要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但是活动中我使用的是白糖,这样直接影响了活动的科学性;因为儿童是不能直接实用白糖的;另外让孩子使用了一人套小碗和调羹,比较卫生。但是有老师提出可以用调色盘放食品,可使幼儿专用自己的食品,人手一份更加卫生。也就是在游戏材料的准备上,应更能够考虑幼儿的方方面面和材料的多样性。

  2.活动评价中提出了有说:教师讲解了嘴巴的作用,孩子的年龄小,教师讲解的有些笼统,是一种说教的形式不能让孩子很好的吸收。还有的孩子说了一种刚才没有说出的感觉,教师可以直接回应孩子的问题,自然过渡到孩子说的这种感觉上来,效果会更好。

  3.对孩子的提出的问题,教师如何应答,都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同时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积极创设有效的师幼互动、生生互动行为,真正将教材挖深、挖透。

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愿意自己整理玩具、图书。

  2.知道东西用玩后,要放回规定的地方。

  3.初步学习整理学习、生活用品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幼儿园整理过玩具,图书。

  2.自制幼儿自己脱衣整理、自己穿衣等情境的录像或图片(具体见下面的提问)。

  3.阅读材料2《我是好娃娃》。

  活动过程

  1.播放录像(或出现图标),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刚刚你们看到了谁?(小不点)她在什么地方?(午睡室)

  她在干什么?谁给小不点解纽扣、脱衣服、脱鞋子?(自己)

  衣服脱下怎么放?鞋子脱下怎么放?

  谁给小不点脱衣拖鞋?(小不点自己穿衣、穿鞋)

  ——幼儿讨论后小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不点真能干。

  2.结合阅读材料2《我是好娃娃》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讨论,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故事里讲了什么事情?宝宝能干吗?为什么?玩具放在什么地方?书、衣服、垃圾呢?

  ——帮助帮助幼儿理解每样东西应该分别放在固定的地方。

  2.儿整理图书、玩具、椅子、书包等,进一步帮助幼儿体验每样东西应该分别放在各自的'地方。

  提示语:你们能像图书中的宝宝一样把这些东西也送到他们自己的家吗?

  3.参观幼儿整理的活动室,教师及时点评,引导幼儿体验整洁、舒适的环境。

  活动建议与提示

  1.可以直接结合图书讲述故事导入活动。

  2.在一日生活中,提醒幼儿随时做到无归原处。

  3.建议家长听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收拾、整理家庭小屋。

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沙作画,感受沙的流动性,体验玩沙的乐趣。

  2、发展小肌肉动作,大胆创作,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作品。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尝试用沙作画,体验玩沙的乐趣。

  活动难点:

  运用作画工具,大胆创作,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细沙、沙具若干;媒体播放;示范纸一张;彩色纸、胶水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激发兴趣。

  星期天,老师去了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我看到那儿的小朋友玩的好开心啊!看,他们在干什么?那你们去过沙滩吗,在沙滩上玩些什么?咦,这个小朋友在干嘛呀?引导幼儿观察手上的东西及动作,引出沙画。

  二、示范引导。

  强调作画的步骤、胶水挤压、撒沙的方法。

  三、幼儿创作。

  1、 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2、 注意安全。

  四、展示作品,并能用语言表述。

  我画的是什么?

  活动反思:

  1、活动开始,让幼儿欣赏了一段“玩沙”的情景,激起了幼儿说的愿望,紧接着老师的提问“你在沙滩上玩些什么?”充分扩散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回顾玩沙经验的同时激起了幼儿玩沙的热情。

  2、我选择让幼儿意愿创作,对小班幼儿来说虽有些难度,但却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活动中孩子们随意涂画,想象力得到了完全发挥,着实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美术活动的快乐,完成了活动目标一。

  3、在作画时,有的孩子还没把画画完就迫不及待撒沙,我在想,有可能因为是白胶水在画纸上看不清楚的缘故,所以孩子们的兴趣点在撒沙的动作上。因此,如果在胶水里注入颜料的话,孩子们的兴趣会在两个点上:即用胶水画画和撒沙。这样,效果也会更好。

小班教案 篇8

  小班幼儿个体间的交往、交流较少,各种游戏基本以单独活动为主,与同伴间的情感交流不多,对同伴的关注也很少;对成人情感过于依恋;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及安全防范意识等。基于这个年龄段幼儿的各种行为及情感特征,我设计了社会活动《我的朋友在哪里》。旨在通过此活动,使幼儿体验到与好朋友合作游戏的快乐、好朋友不见后的焦急、再次见到好朋友后喜悦的情感;教育幼儿不随便离开集体,不跟陌生人走;引导幼儿乐意结识新朋友。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和同伴之间的交往,体验与同伴共处的乐趣。

  2.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知道不随便离开集体,不跟陌生人走。

  活动装备

  1.不同颜色的布若干块,各色布条各四个。

  2.用布条在小椅子上系成蝴蝶结,有相同颜色蝴蝶结的小椅子两两绑在一起。

  3.幼儿的手腕上或手臂上系上蝴蝶结(两个幼儿蝴蝶结的颜色相同,但分别系于腕上和手臂上)。

  4.地上贴红色圆圈一个。

  5.大棒棒糖几根。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根据蝴蝶结的颜色两两拉手,找到自己的.小椅子坐下来,简单认识自己的朋友。

  师:你的好朋友是谁呀?

  幼:我的好朋友是×××。

  评析:由于幼儿刚入园不久,规则意识尚处于刚刚建立的阶段,因此将小椅子上系上蝴蝶结,既能引导幼儿根据蝴蝶结的颜色快速找到自己的小椅子,且便于游戏过程中幼儿分组和交换角色时教师的观察和指导。根据小班幼儿活动游戏化、情境化的特点,给两两幼儿手腕上或手臂上系上色彩鲜艳的蝴蝶结,让“小蝴蝶”两两找到朋友,便于幼儿间结伴游戏和游戏时角色的区分。而在准备“蝴蝶结”时,注意选择色彩艳丽的布,让每一对幼儿的蝴蝶结的颜色与其他的区别较明显,使幼儿易于寻找朋友。

  2.师用彩色布蒙住脸作“躲猫猫”游戏,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1)带领幼儿第一次玩“躲猫猫”。

  师:“躲猫猫”好玩吗?

  幼:好玩。

  师:你们想不想玩?

  幼:想。

  师:请蝴蝶结系在手臂上的小朋友从椅子下面拿出布,盖在头上,到圈里来躲躲好;请蝴蝶结系在手腕上的孩子先蒙住自己的眼睛,等好朋友躲好后再来找。

  师带领找的幼儿边唱自编歌曲“我和好朋友,来玩躲猫猫,我的朋友快躲好,一会儿我们就来找,找呀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了”,边找自己的朋友。找到朋友后,拥抱朋友,表达喜悦的心情。

  (2)引导幼儿交换角色,再次玩“躲猫猫”的游戏。

  师:找到朋友是不是很开心?

  幼:是。

  师:想不想再玩儿一次?

  幼:想。

  师:这次请蝴蝶结系在手腕上的小朋友到圈里来躲猫猫;蝴蝶结系在手臂上的孩子蒙住自己的眼睛,等朋友躲好后再来找。

  这时,另外一位老师用棒棒糖吸引走“躲猫猫”中的一个孩子。

  评析:抓住幼儿爱玩“躲猫猫”游戏的兴趣点,让一对好朋友轮流扮演躲猫猫的人和寻找的人,并交换角色再次游戏,趁幼儿投入地进行游戏时,让另一位老师悄悄带走一名幼儿,为幼儿体验朋友不见后的焦急情绪做准备。

  师带领找的幼儿边唱边找自己的朋友。找到朋友后,与朋友一起坐回自己的小椅子上。这时×××发现自己的朋友××不见了,急得哭起来。

  3.引导幼儿猜测和寻找××小朋友。

  师:“××不见了,他可能去哪了?”

  幼1:被他妈妈接走了。

  师假装打电活验证,没被妈妈接走。

  幼2:到小×班了吧。

  师进行验证,也没有。

  幼3:被坏人带走了。

  师:呀,真的被坏人带走了可怎么办呀?他的爸爸妈妈肯定要急死了!你们是不是也很着急呀?

  幼:嗯,是的。

  师:我们怎么做才能找到他呢?

  幼:打电话,请110的叔叔帮忙。

  师:嗯,这是个好办法。

  师假装拨打110报警,请警察叔叔帮忙寻找。

  师:也许刚才他躲到其他什么地方了,我们自己也来找找吧!

  带领幼儿一起到××可能会去的地方去寻找,呼喊。

  另外的那位老师将孩子带来。带领幼儿询问:“××,你去哪儿了?我们大家都急死了!都很担心你,你的好朋友都急得哭了!”

  教育幼儿:以后可不能随便离开大家,更不能跟不认识的人走。

  评析:在引导幼儿猜测“朋友可能去哪儿了?”“不见了,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将幼儿着急、担忧的情绪激发出来,然后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尝试寻找的多种方法,将幼儿的情绪体验进一步提升。当朋友失而复现时,使幼儿能更强烈地体验到再次见到朋友后的的喜悦之情,适时教育幼儿“不随便离开集体、不跟不认识的人走”,从而增强幼儿的自我防护能力。

  4.游戏《找朋友》,引导幼儿乐意与新朋友一起玩。

  师:“××回来了,我们来庆祝一下吧,去找个和你蝴蝶结颜色不一样的新朋友一起玩游戏吧。”

  幼儿两两边唱《找朋友》边游戏。

  评析:用幼儿熟悉且乐玩的游戏《找朋友》,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找新朋友玩游戏,从而将幼儿对好朋友的理解进一步扩展和提升,也使整个活动的意义得到升华。

【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5-17

小班教案(经典)09-19

[精选]小班教案10-08

【精选】小班教案10-09

(经典)小班教案08-20

小班教案(经典)09-24

小班教案(精选)09-28

(精选)小班教案10-02

[经典]小班教案10-21

(精选)小班教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