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4-08-13 11:15:33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认识图书和图书的功用,知道图书的封面、封底及页码的名称和作用。

  2、交友而学会看书的正确方法,能按顺序翻阅图书。

  3、培养有儿媳爱看各种各样的书,能仔细看感兴趣的图书,理解图书的基本内容。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册图书,成人数、儿童书若干。

  2、看书的正确姿势图片。

  3、班机阅读区的图书肩上,放置着各种各样的图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认识图书。发给幼儿每人一本图书,让幼儿自由阅读。教师注意观察幼儿是否会按顺序一页一页的翻看,并建议提问下列问题引导幼儿阅读:

  ①书的封面、封底在那里?

  ②书页有没有顺序?你是怎样知道的?

  ③书页码的位置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④教师在介绍一下每本书前都有目录,目录能帮助我们方便查找内容。

  2、幼儿分小组活动,巩固对图书的认识。

  幼儿分成6个小组,每组幼儿在小组里介绍自己手上这本书的.封面、封底和页码名称、位置及作用。教师巡回指导,提问:“你是怎样看书的,看书时应注意什么。”教师在巡回过程中及时给予幼儿指导。

  3、幼儿集体套讨论书的作用和看书时的注意事项。教师请能力强的小朋友来讲将受伤者本书的各部委名称和作用,并示范正确的看书方法。

  教师小结看书时要一页一页的翻看,身体要作证,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再强光辉弱光下看书,眼睛要与书本保持一尺的距离等等,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共同讨论书的作用。教师可先示范,启发幼儿的思路,如教师说:“我手上这本书叫《动物世界》,上面讲了各种各样的动物,这本书的作应是帮助我们认识的了解各种各样的动物。”

  幼儿通过讲自己手上书的内容和作用,最后得出结论,人们可以从书中学到知识。

  最后,教师启发幼儿他自己家里有些什么有趣的书,进一步开阔幼儿的眼界。

中班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瓢虫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瓢虫的命名方式。

  2、学习用目测撕的方法撕出瓢虫的外形特征。锻炼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二、活动资源:

  各色手工纸,糨糊,抹布,瓢虫图片若干。

  三、活动重点:

  学习制作瓢虫。

  四、活动难点:

  瓢虫的命名方式

  五、活动流程:

  图片导入——制作瓢虫——展示欣赏

  (一)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

  1、提问:你们看,今天老师请来了谁(瓢虫,先出示7星,介绍完之后再引出它还有很多朋友,我们来看看它们长的什么样?)

  2、你们仔细看看,他们长得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形状一样,背上的花纹不一样)

  3、小结:瓢虫是一类非常漂亮的甲虫,圆圆的身体,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体长通常在1-15毫米之间。

  4、逐一介绍瓢虫:这只背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它叫XX瓢虫(7星是益虫,其它都是害虫)。

  5、教师小结:我们见到或捉到瓢虫时,往往会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数,随后会说几星瓢虫,有时这种方法真的管用。因为瓢虫的种类很多,不易记住名字。一般只要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或条纹,说几星或几条瓢虫就可以对69.2%。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瓢虫时,还是要数一数它的星点数。

  (二)制作瓢虫

  1、讲解方法:

  (1)教师出示范例作品:

  ——“看看这只是什么瓢虫?”

  “这张作品看上去和平时的剪纸作品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议论,教师告诉答案是用目测徒手撕的作品,所以瓢虫的边线不像用剪刀剪出那样光滑。

  2、尝试新方法:

  (1)教师讲解目测徒手撕瓢虫的方法:

  可以将纸对折撕出完整瓢虫身体。

  可以将瓢虫的身体分开表示在飞。

  撕贴完成后,添上瓢虫的花纹、眼睛、触角。

  (在粘贴瓢虫时,要呈现瓢虫的不同方向,使画面生动。为表示瓢虫在飞时,可以粘住瓢虫一半的翅膀,另一半翅膀向外翻折。)

  (2)幼儿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欣赏

  幼儿介绍自己作品,欣赏同伴作品。

  (这只是谁做的,这叫什么瓢虫,哪里最可爱,我们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节奏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在中班年龄段会被一切可视可听的媒体所吸引。有时会为之而动,这是一种一种乐感也是中班幼儿准确地把握节奏的通道。因此借小手小脚动起来这个主题我设置了让幼儿正确认识节奏快慢的活动,这个主题活动融合了小动物世界的故事情境,游戏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感到快慢的变化来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快和慢、轻和重的变化。

  2、愿意参与活动中让手脚动起来。

  3、在音乐活动中感到快乐。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音乐节奏的快和慢、轻和重。

  难点:让手脚随节奏的快慢、轻重动起来。

  活动准备

  1、节奏快慢、轻重的音乐各一曲。

  2、一只鼓。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一)教师说:“我是小狗”,小朋友说:“小狗、小狗汪汪叫”

  (二)依次模仿小猫、小鸡、小鸭、小羊、老牛叫

  二、动动手

  (一)、老师敲小鼓,请小朋友听。

  (二)、再敲第二遍。

  (三)、提问:刚才老师两次敲鼓的声音一样吗?请幼儿回答。

  (四)随鼓声拍手,注意节奏的快慢。

  三、动动脚

  1、老师再次敲鼓,请小朋友听敲的声音。

  2、第二次敲鼓,幼儿再听。

  3、提问:刚才老师敲的声音一样吗?

  4、我们现在跟着小鼓的声音来踏踏脚。注意重轻。

  四、动手动脚

  小朋友,刚才小鼓敲的`快和慢时,我们做了什么动作?敲得重和轻时,我们又做了什么动作?咱们在来玩一次。看看谁的小手小脚最能干。

  五、听音乐。

  1、播放快节奏音乐,幼儿随音乐拍手。

  2、播放慢节奏音乐,幼儿随音乐拍手。

  3、根据音乐模仿动物形象。

  4、师幼随音乐一起模仿各种小动物。

  教学反思:

  幼儿对动物很熟悉,所以模仿起来有模有样,兴趣很高,做为活动的热身,小朋友们一边模仿一边表演幼儿还是乐于参与的。幼儿能够听出鼓声的快和慢,并用拍手来表现出来。幼儿在分辨快慢的基础上,很快就能够分辨出来两种鼓声的不同,表现轻重比上一个环节表现快慢的兴趣更高,而且幼儿更喜欢用小脚来表现。从音乐的快慢和轻重联想出各种动物,这对小朋友有一定难度,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朋友说出了很多行动快和慢,还有根据动物的形体找出走路轻和重的动物。

  本活动是一节训练幼儿听力的节奏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强,能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生互动环节配合默契,能达到预设目标。

中班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会用蜡笔简单勾画出物体的形象,尝试用盐进行作画。

  2、感受撒盐画所产生的奇妙画面效果,体验作画的乐趣。

  3、喜欢帮助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毛笔、黑色蜡笔、水彩颜料、盐、画海底背景的大幅画纸、涮笔筒、装有6种颜色的玻璃瓶、幼儿反穿衣、抹布、音乐《神秘园之歌》、海洋精灵音频、海洋动物视频课件。

  经验准备:幼儿能正确使用蜡笔进行作画:知道大海里住着哪些小动物。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美丽的海底世界参观,那里有好多好多的海洋宝宝,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儿边看海底世界动画边进入活动场地,到小椅子前坐好。

  (二)调动已有经验,简单勾画出物体形象。

  1、播放小动物求救音频,激发幼儿作画兴趣。

  师:你们愿意帮助海洋宝宝吗?快找到你们的魔法蜡笔去解救它们吧!

  2、幼儿在画纸上简单勾画出小动物的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在规定时间内用蜡笔在画纸的合适位置画出各种海洋动物形象。

  3、幼儿简单交流所画海洋动物。

  师:你营救了哪个海洋宝宝?你们营救了这么多的海洋宝宝可真厉害呀,海洋精灵也有话要说对你们说,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播放音频,对小朋友表示感谢并导入下一环节。

  (三)创设游戏情景,幼儿尝试用盐来作画。

  1、幼儿自由讨论,大胆表达给海洋宝宝制作魔法衣的办法。

  师:怎样才能给海洋宝宝制作一件有魔法的'衣服呢?

  2、利用儿歌,教师示范湿画法与撒盐法。

  教师边操作边用儿歌的形式讲解湿画法的具体操作要:拿起小毛刷,水里蘸一蘸,旁边刮一刮,找到小宝宝,轻轻擦一擦。

  教师边操作边用儿歌的形式讲解撒盐法的具体操作要:三个手指头,捏住魔法粉,轻轻动一动,全身都涂匀,不多也不少4、幼儿尝试用盐进行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按照儿歌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正确使用毛笔,控制好水分:上色动作要快,注意色彩的衔接;撒盐要均匀且量少。

  鼓励完成较早的幼儿去观察撒盐后的色彩变化以及欣赏、其他幼儿的作品。

  (四)欣赏交流作品,感受撤盐作画的奇妙。

  1、展示幼儿作品照片,请幼儿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海洋宝宝,并鼓励幼儿说一说撒盐后画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引导幼儿观察撒盐后放大的画面照片:

  教师小结:盐会吸收周围的水分,留下像雪花、蒲公英一样的痕迹。

  3、引导幼儿结合实际,经验回忆特殊作画形式

  师: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东西可以用来作画,你还知道哪些?出示特殊做法工具的图片。

  中班美术活动《给宝宝洗澡》课后反思

  活动设计中,我以情景游戏为载体,贴近幼儿实际生活,以帮助海洋宝宝制作魔法衣为活动主线串联起了各活动环节及作面步骤,让幼儿在玩中画,在玩中学。初步体验在湿画法中用盐进行创作,感知盐在融化时将颜色化开,干后产生雪花的肌理效果。同时更希望能在绘画中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情绪,和撒盐画的新奇有趣,在绘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活动以“参观海底世界”导入,提高幼儿兴致,吸引幼儿兴趣点关注到各种海洋动物中来。考虑到中班幼儿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只是单纯的语言描述海洋动物,部分幼儿可能难以想象进行绘面。为使活动更有趣,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能跟的上,参与其中,活动中又添加了“步行参观”的环节,加深幼儿对各种海洋动物的记忆。如:整鱼、海龟、水母、小丑鱼等,即便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能够清楚的进行绘画。之后通过海精灵求救,极大地激发了幼儿进行创作的积极性,在音乐结束后他们也能非常迅速的回到位置,在简单交流后再次播放海精灵的求助音频,在通话的世界中孩子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个个摩拳擦掌,迫不及待想要帮助海洋宝宝们,于是我利用“魔法口诀”重点示范了湿画法与撒盐法,儿歌的使用是幼儿非常迅速的掌握了作画的基本步骤。作画步骤演示完成后我马上对做画中的重点再次以情境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强调,使幼儿在之后的作面过程中完成的较好。

  在活动中倡导幼儿自由选色和搭配,在幼儿需要我帮助时我才去帮助他,给予意见和指导,如果孩子不需帮助,我尊重它的选色与搭配,我不会把我的想法强加于他的思想。

  在作品欣赏环节,由于作品不便于竖起直接展示,所以我选择了拍照投影的形式,在幼儿即将完成时请配课老师拍照并添加到课件中通过大屏幕向幼儿进行展示。作品交流我主要采用幼儿互评的方式,引导幼儿发现他人作品中的有点,并鼓励幼儿在以后的创中将这些好的微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里。

  本次活动来源于生活,最后自然也要回归与生活。因此我做了“生活中那些物品可以用来作画”的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忆生活中的物品与曾经的作面经验,拓展幼儿的思维。

  在看一看、试一试、画一面、玩一玩中,孩子了解了撒盐画的奇妙,也体会到了美术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

中班教案 篇5

  说教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新学期刚开始就在游戏活动中观察发现,幼儿对“邻居”关系非常感兴趣,经常听见小朋友说: “我的邻居家有个小弟弟,经常来我家和我玩玩具。”“我也有邻居,xx是我的好朋友,她住在我家的旁边,我们是好朋友”我的好朋友XX就坐在我的旁边。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我设计了这堂《我的邻居朋友》的教学活动,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和积极参与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说分析:

  我班经过了托、小、中班的`学习,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5以内的序数》、《5以内数的形成》等,幼儿有了初步的数与数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的概念。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根据中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年龄特点,幼儿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法则应避免由教师直接提示或者教授给他们,而是应该安排成幼儿在操作体验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

  因此,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将通过故事为幼儿设置游戏化的情景,通过有趣化的游戏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学习相邻数的过程中,我们将以帮助小动物找房间为导线,让幼儿自主寻找数字的相邻数,理解相邻数的关系,为幼儿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

  说目的: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要求和“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原则,结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说过程:

  开始部分:通过拍手游戏和幼儿讲讲说说,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基本部分:

  (1)“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有趣生动的故事讲述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故事的内容,并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贴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告诉并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的定义。

  (2) 幼儿自主探索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通过抛出问题,找秘密,使数学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正如《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幼儿操作,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结束部分: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活动中采用、故事讲述法、模仿法、游戏法、操作法、验证法等教学方法;提问方式也将采用个别提问、小组提问和集体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让幼儿在听听、猜猜、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融入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

中班教案 篇6

  准备材料:

  1、有壳的花生、糖果、红枣若干粒(分别放在三个盘子里)。

  2、形式排列卡三张:纸制卡片,绘有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花生、糖果、红枣及表示排列方向的箭头。

  3、牙签若干

  直接目的:

尝试用三种不同种类的食物按一定数量进行有规律地排列。

  间接目的:

  1、观察能力的培养

  2、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迁移能力的培养

  活动提示:

  1、将教具端放到卷毯上,请幼儿说出食物名称。

  2、出示形式卡第一张,请幼儿回答:“箭头表示什么?”(从箭尾到箭头表示一个方向。)

  3、形式卡上按“糖、花生、枣”的顺序连续重复排列三组,教师用牙签将形式图划分为三小节(牙签放在枣与糖之间)。

  4、请幼儿观察并引导幼儿讨论:

  他们被分成了几组?

  每组有哪三种食物?

  每组中谁在前?谁在后?谁在中间?

  三组排列完全相同吗?

  5、请幼儿跟着老师将形式排列卡的内容点读两遍,注意每读完一小节后要稍作停顿。鼓励幼儿记住图形排列规律。

  6、请幼儿将实物与图形从左往右对应,并按原有规律继续排列。

  7、排列完毕,老师与幼儿一起点读并确认排列结果,如发现错误要及时调整。

  8、分别出示第二张、第三张形式排列卡,引导幼儿独立完成操作。

  9、教具归位时要注意从左往右有秩序地整理,可一组一组地收。

  错误订正:

  1、形式排列卡及表示排列方向的箭头。

  2、教师的`引导及帮助。

  延伸变化:

  1、学习将物体按组内数量递增的规律重复排列。

  2、学习将物体按组内数量递减的规律重复排列。

  3、学习将一个物体按数量递增、另一个物体按数量递减的规律同时排列。

中班教案 篇7

  教育意图:

  亲子之间有一种朴素又美好的情感,然而在活动中表达这种情感往往显得表层和单薄,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平凡的东西同样耐人寻味。在活动中,教师以幼儿身边的爸爸妈妈为切口,试图通过欣赏照片、制作和讲述记录卡等方式,一定程度地量化"情感",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实在,使潜在的亲情自然流露,从而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等能力。

  活动目标:

  1、体验亲子的甜蜜和默契。

  2、尝试用符号记录自己对爸爸妈妈的了解,并大胆讲述记录内容。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初步懂得自己长大了,遇事能够试着面对。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一组亲子的照片,视频转换仪,记录卡,笔等。

  活动过程:

  一、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1、听录音引出爸爸妈妈。(内容见反面)

  2、欣赏照片。照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二、我的爸爸妈妈。

  1、教师记录自己的爸爸,主要内容是身高、属相、工作以及一起玩时最开心的事情。

  2、教师和幼儿讨论记录妈妈的符号并加以记录。

  谁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长得高吗?爸爸(妈妈)的属相是什么?爸爸(妈妈)干什么工作?爸爸(妈妈)最喜欢的人是谁?

  3、鼓励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画下来的爸爸和妈妈。

  4、个别幼儿根据记录卡有顺序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

  三、我爱爸爸妈妈。

  1、大胆地将自己的甜蜜与他人分享。

  2、倾听录音,体验温馨的`亲子情感。

  附:我的爸爸妈妈是一棵棵高高的大树。

  我总是象小动物一样趴在他们的身上。

  我的爸爸是只老虎我的妈妈是只老鼠。

  嘿嘿别怕别怕这是他们的属相。

  我的爸爸是篮球教练还是个灌篮高手呢。

  我的妈妈是警察专门抓小偷。

  ……

  要说我爸爸喜欢谁当然是我和妈妈喽。

  我爱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也爱我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一活动,使孩子懂得了“爱”的含义。本活动以幼儿为主题这一准则表现的最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引导幼儿自己去感知、体验,同时,给孩子自由活动,勇于发言,大胆想象的空间,教师主要运用多种途径来让幼儿感知父母的爱,教师巧妙地又把幼儿引导到:你对父母的爱,最后,给爸爸妈妈制XX心卡。并用唱歌表演的方式来延伸对爸爸妈妈的爱。此活动设计环环相扣,语言精炼,紧紧围绕主题教学。

中班教案 篇8

  日期活动名称认识数字8执教者活动目标1.在欣赏“电影片”过程中学习8的形成、数数、认识数字8。

  2.培养幼儿观察力,提高幼儿的数数能力。环境创设“花儿笑了”等图画4张,每幼儿一张练习纸,蜡笔,1-8圆点卡和数字卡。重点与

  难点学习掌握8的形成、数数、认识数字8。活动过程:

  一、放电影

  1.“图画一”:这张画面上有什么?有多少?

  让叶子和花一样多怎么办?

  2.“图画二”:这张画面上有把玩具伞,数数由几个面组成?

  伞上有几个小铃?丢掉一个还有几个?

  3.“图画三”:数一数这张图片上有几只戴帽的小鸡?

  这些小鸡有什么不同?你能用数字来表示吗?

  4.“图片四”:许多球组成了哪几种图形,能用8个圆点组成的图形是哪几种?

  二、找数字

  在圆点卡和数字卡中找出8个圆点、数字8,并说出8像什么?

  三、涂颜色

  幼儿操作表现(做练习纸):

  1.把所有的数字8找出来,图上喜欢的颜色。

  2.数一数有几个数字8,就将下框中几个三角形涂上蓝色。价值分析:

  通过欣赏图片的'过程,让幼儿对8的形成、数数有一定的认识和学习及掌握,同时也提高幼儿的观察和数数能力。

  在找找中认识数字8,不但加深幼儿对数字8的认识和掌握,同时也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巩固幼儿对数字8的数数和认识,体验活动的愉悦情绪。反思与调整:

中班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

  2、激发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二、活动准备

  彩色纸屑若干;梳子每幼儿一把;塑料玩具每幼儿一件;气球若干;塑料绳若干。

  三、活动过程

  1、邀请小朋友做"理发店"游戏,发给每个娃娃一把塑料梳子。

  2、小洋娃娃要求理发,请一名幼儿和老师一起给小洋娃娃"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飘、立)起来了;教师给一个小朋友"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起来了。

  幼儿游戏,给自己梳头,给同伴"理发",看看能发现什么。教师适当指导、提示、鼓励。

  3、教师示范用塑料盒、塑料玩具摩擦后粘住彩色纸条。并奖励每个小理发师一件塑料玩具,到"草地"上去玩。

  4、草地上,幼儿用塑料玩具、梳子在衣服上、头发上搓一搓,然后靠近地上的彩色纸屑,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5、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刚才的现象?教师解释这一现象: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玩具在衣服上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头发会立起来、纸屑会粘上来。

  6、启发孩子思考,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静电现象。

  7、气球娃娃来看你。

  师:有客人来看小朋友了,是气球娃娃,我们欢迎!

  将气球在毛衣上摩擦一阵以后,靠近幼儿的脸颊,幼儿的头发就会被吸引,气球可能会粘在幼儿脸上,教师就说:气球娃娃喜欢你,它亲亲你呢;将两个气球用线捆住,然后将气球分别在毛衣上摩擦,再将两个气球提在手里,气球会分开来,就象两个气球之间生气了一样,气球还会贴到手上悬着。

  和孩子一起分析、总结:这也是静电现象。

  7、好玩的章鱼(蒲公英、菊、裙子)。

  教师和孩子每人拿一打结的塑料绳,用手捏紧抹几下(或在衣服上搓几下),放开绳子,请幼儿观察塑料绳四面散开的现象,象章鱼一样。请幼儿带着章鱼到室外去玩,看看章鱼能不能粘到别的地方。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活动反思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认识了静电现象,初步感知了摩擦起电的原理。但是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只要将塑料玩具在衣服或头发上磨擦或用手不停地与塑料物品磨擦,就能将纸屑吸起来,课间活动时,他们兴致不减,拿起手中的玩具在身上摩擦,然后去吸纸,他们认为任何东西磨擦后都能将纸吸起来。对此,我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在活动区中投放了一些铁质小棒、不锈钢盖子、积木、玻璃杯等材料,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当孩子们发现不是所有东西磨擦后都有吸力时,我又及时向孩子们讲解了有关静电的知识,解开了孩子们心中的疑团。接着,我又投放了不同大小、质地的纸屑,如绉纸、蜡光纸、硬纸板、塑料纸等,并设置问题:"你能通过磨擦将这些纸吸起来吗?"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静电现象与物体质地的关系。由此可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为幼儿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主题产生一天午睡时,子怡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劈劈啪啪"的声音并感到有点刺痛,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旁边的嫣嫣说:"有时我脱衣时也会感到痛,晚上还能看见一点点的亮光呢!"这时好多幼儿都说:"我也有过,我也有过。"还有一次,我给女孩子梳头,孩子们发现头发被梳子吸了起来,十分好奇。于是,我就设计了"神奇的静电"这一活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探索欲望强烈。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中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通过让幼儿用泡棉拼出常见的几何图形,培养幼儿对图形的认知与组合能力。

  活动准备

  自备教具:三角形、多种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

  学具:泡棉图形中的所有三角形。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回忆常见的几何图形。教师:“小朋友我们认识过许多几何图形,看!这是什么图形?”(如,教师出示三角形放在黑板上端,让小朋友说出名称。)接着,依次出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让小朋友辨识说出名称并与先出示的三角形一样放在黑板上端排成一排。

  观察操作材料。教师交待:请小朋友将泡棉图形中的所有三角形全都拿出来。

  用泡棉拼出常见的几何图形。教师交待:请小朋友用泡棉图形拼出一个你认识的图形。(用几个三角形拼都可以。)

  幼儿操作,自由拼合。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多次尝试,拼出不同的图形。

  分类展示幼儿作品。幼儿操作时,教师观察选择小朋友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应着黑板上的图形分类展示。如,将拼出的.正方形对应着黑板上端的正方形摆成一纵列展示,长方形摆成一纵列,依此类推。

  分析讨论: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黑板上的图形是怎么摆放的?(一样的图形摆成一行。)教师指着让幼儿先说一说:每一行都是什么形状的。再分别讨论每个图形的拼合问题,如下例。

  教师:指着拼出的一个正方形问:“这是谁拼的图形?是用几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如,一幼儿说:“我是用两个大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教师再指着拼出的另一个正方形问:“这是谁拼的图形?是用几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另一幼儿说:“我是用一个大三角形、六个小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等等,依此类推。

  师生共同小结:教师:今天,我们用三角形拼出了——幼儿: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更大的三角形。

  二、通过完成书上的评价练习,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分合能力。

  教师:请幼儿翻开儿童用书第30页,说一说图上有什么?让小朋友做什么?

  教师:请幼儿拿出与上图相同颜色的泡棉三角形。再用它们分别拼出下面的三个图形,还要涂上相同的颜色。

  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同样的方法完成儿童用书第31页的评价练习。

  请幼儿展示自己的评价练习,互相检查、交流欣赏。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7-15

中班教案(精选)11-12

【经典】中班教案08-20

中班教案(精选)08-17

中班教案【经典】10-30

(精选)中班教案08-11

中班教案(经典)09-26

中班教案02-14

中班教案02-15

中班教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