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鼻子的功能,知道不能往鼻子里塞东西
2、学习保护鼻子的方法
3、帮助班上XXX小朋友改掉抠鼻子的毛病
教学准备:
谜语 鼻子的图片
教学过程:
1、教师稳定幼儿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2、教师说谜语,让幼儿猜,引出新课内容
谜语:一座小山在中间,两个山洞通里边,火车汽车通不过,传送空气保平安。
(谜底:鼻子)
3、幼儿猜谜语,提示幼儿谜底出自自己身体上的一个器官
4、教师出示鼻子图片让幼儿观察,同时出示汉字卡片“鼻子”教幼儿认读
5、教师结合谜语内容,让幼儿互相观察鼻子的特征
提问:两个山洞指的是什么?它是怎样传送空气的?
6、幼儿讨论:没有鼻子行不行?为什么不行?让幼儿尝试捏住鼻子憋住气教师,直到憋不住了,感受不通气的`难受。
7、教师介绍鼻子的功能,让幼儿知道人要生存,身体里时时刻刻都需要新鲜的空气,排出废气。鼻子就是为我们体内输送新鲜空气的窗口。鼻子中有鼻毛,可以过滤空气,把病菌挡在外面。这样我们就不爱生病了。人的鼻子这么重要,我们应该爱护它。可是我们班有的小朋友不爱护鼻子,总抠鼻子,你们说这个习惯好吗?
8、教师讲故事《拉拉种花生》
提问:拉拉为什么哭?花生塞到鼻子里会怎样?
9、教师归纳保护鼻子的方法(适当地请有抠鼻子毛病的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结束:
教师小结本节活动的情况,并结合本班情况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
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牢记心里头》
耳朵不要掏,眼睛不要揉,
牙齿不要剔,鼻孔不要抠,
饭前洗洗手,饭后漱漱口,
卫生好习惯,牢记心里头。
中班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画出鸟儿的外形特征。
2、在巩固线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装饰,初步学习前后空间画法。
二、活动准备:记号笔、油画棒、绘画纸
三、活动过程:
1、了解鸟的外形特征并用绘画的方式画出来。
师:“请小朋友看黑板上谁来了?师边画边引导幼儿猜猜谁来了?大圆形的'是它的头,小圆形是它的眼睛,加上尖尖的嘴巴。椭圆形的是它的身体,身体上有两个翅膀,一个上一个下,加上象梯形一样的尾巴,这个动物就变出来了,看看是谁呀?”(小鸟),“小鸟也需要朋友的,看一个鸟朋友从这里飞来了,”(师再示范一个不同方向的小鸟),
2、初步学习空间画法。
师:“看这只小鸟,先画头,它的身体躲在这只鸟的后面了,怎么画呢?”请幼儿先说说再画出来。“原来碰到前面小鸟的地方,只要跳过去后再画就画出来了。
3、进一步装饰小鸟。
师:“小鸟看见小朋友穿了这么漂亮的衣服,它也吵着妈妈要穿花衣,可是鸟妈妈忙着捉虫没空,我们来给小鸟穿花衣好吗?”
师:“想一想用一些什么图案来把小鸟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幼儿自由说,根据幼儿说到的,师随即把这些图案画在黑板上。
师:“你可以选择一种喜欢的图案,然后密集地装饰在小鸟的身上。”
4、幼儿作画,师指导。
重点引导幼儿画出躲在后面的小鸟和装饰时图案有规律,不凌乱。
5、互享幼儿作品。
师:“请你们找找谁画出了躲在后面的小鸟了,谁把小鸟打扮的最漂亮。”
中班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在指导幼儿观察自然角时,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许多小朋友把那些装有各种豆子的瓶子拿着摇晃,发出各种响声,叶梓询拿的瓶子里面的豆子较少,他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最大,而湘湘的却因为瓶子里装满了花生发不出声音。湘湘急着跑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他的瓶子会响,我的却不会?”新《纲要》指出:要以问题引领幼儿进行探索,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幼儿探索和经验的建构提供适宜的支持性引导。我没有直接回答幼儿的问题,而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幼儿回家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答案,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究物体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的:
1、在学习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声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声音越大;根据豆子的软硬、大小的特点,在瓶中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2、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获取经验。
3、积极参与交流,乐于把探究各种各样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活动重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主要引导幼儿探究豆子的多、少、软、硬、大、小在瓶子中发出声音大小的关系。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比较豆子的大小、软硬、多和少在瓶中产生的声音大小的关系,使幼儿明白物体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各种瓶子,花生、绿豆、红枣、米、汤匙、纸张、盘子等。
知识准备:
1、幼儿对所提供的农作物已认识,能说出名称。
2、请家长与幼儿查阅资料或与幼儿一起做实验。
活动过程:
1、以问题“豆子装在瓶子里,为什么有的会响,有的不会呢?有的声音较大,有的声音较小呢?”引入,请幼儿谈谈自己回家寻找的答案。
(由于是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许多幼儿回家后都很积极的寻找答案,有的问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实验。当然,老师在其中是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今天的发现让父母做一个了解,以便父母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大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2、向幼儿介绍各种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操作,验证幼儿的答案。
① 介绍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感知豆子的软硬、大小。
② 根据幼儿提出的方法,请幼儿选择一种豆子进行操作。
师: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③ 重点在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指导幼儿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软硬、大小、多少在瓶中产生声音的大小的关系。
(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又有了新的问题的提出:怎样才能更好地豆子装到瓶子里,而不让豆子掉下来呢?)
3、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把自己装好的瓶子与同伴进行交流,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瓶子,试试对方的瓶子,并能把自己实验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4、老师小结
①结论: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声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声音越大;根据豆子的软硬、大小的特点,在瓶中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②针对操作过程中幼儿发现的问题—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豆子才容易掉下来呢?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
5、请幼儿利用手中的瓶子与教师一起随音乐起舞。
6、活动延伸: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喜欢玩泥,能愉快地学做泥球。
2.了解泥的显著特征,感受湿泥的粘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用细泥铺成一泥地,人手一瓶水,(上面开一小孔)一个小盆,围兜,各种泥制品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干泥
1.带幼儿到泥地前,一起来玩泥巴。
2.引导幼儿用手摸一摸,抓把泥吹一吹,用脚在泥里踩一踩,比较不同。(知道干泥是松松的,软软的。)
二.尝试做泥球
1.让幼儿自己尝试做泥球,发现做不成泥球,引出要加水。(将水放在一边,不做提醒。)
2.幼儿加水继续尝试,观察幼儿是否加了适量的水。(不做指导)允许个别幼儿尝试失败。
3.请做成的幼儿来演示,讲解用什么办法,如何做成泥球。
4.请幼儿用语言讲述如何做成泥球,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做泥球。故意加过量的水引导幼儿观察。从而引导幼儿发现要加适量的水,才能做成泥球。
5.幼儿再次尝试: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泥湿了就会粘在手上,粘在一起。
6.请幼儿将自己做好的泥球放在自己的小盆子里,比一比,看一看谁做的泥球最多,最圆。
三.尝试讨论
1.你还在哪里看见过泥?什么东西长在泥里的?
2.泥可以做泥球,种树,花,西瓜等东西以外,还可以做什么?
(让幼儿欣赏泥娃娃,泥做的花盆,砖等)
四.延伸活动
1.请小朋友回家去一起和爸爸妈妈妈找一找,还有什么别的东西是用泥做的`, 带来给小朋友看。
2.引导小朋友用泥做其他事物。
活动反思:
通过孩子动手操作,自我展示,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幼儿的创作思维能力。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尽情的玩,尽情的做,体会成功的乐趣。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参与情景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学得儿歌。
2、感受和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3、引导幼儿在儿歌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活动准备:
小鱼胸饰(人手一份),背景―河,配乐磁带
活动重难点:
理解儿歌内容体验与朋友一起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出示背景图:师、老师带你们去个地方,这是什么地方?
2、蓝蓝的河水中游来了谁(一教师扮小鱼游过来)
(二)理解儿歌内容
1、感知理解儿歌第一、二句
1)几条小鱼水中游。
2)谁看出来了一条小鱼水中游,它的`心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它心理很难受、不开心?为什么不开心呢?
3)一条小鱼水中游,没有朋友多么孤单,真没劲,所以它感到“孤孤单单真难受”。
4)怎么样能让这条小鱼开心起来呢?
2、感知理解儿歌第三、四句
1)请一位愿做小鱼朋友的幼儿带上胸饰,跟着教师扮的鱼一起游。
2)现在几条小鱼在水中游?
3)现在小鱼高兴吗?小鱼是用什么动作表示高兴的?
4)两条小鱼水中游,摇摇尾巴点点头。
3、感知理解儿歌第五、六句
1)有许多小鱼一起在水中游,小鱼会怎么样呢?
2)谁原因做它们的朋友,请一起到小河里游。
3)哇!这么多小鱼都是我们的好朋友真快乐。
4)有许多小鱼水中游,块块乐乐水中游。
(三)欣赏学习
1、完整欣赏儿歌
2、提问:一条小鱼在水中游,为什么很难受?后来为什么又高兴了呢?
3、请幼儿做小鱼,边欣赏边做动作。
(四)游戏结束
带领幼儿一同游戏《捉小鱼》
活动反思: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动作表现能力及 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幼儿积极动脑、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设计活动的目的主要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
中班教案 篇6
一、设计意图
早期阅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图画,这是孩子们喜欢阅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带领孩子阅读时,除了深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外,还应引导孩子通过图画阅读,感受隐藏在图画背后的东西。《小老鼠和大老虎》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孩子透过言简意赅的文字与形象生动的图画听懂故事,引导孩子感悟朋友之间互相友爱、互相宽容、体谅、分享彼此快乐的纯真友情。
二、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老鼠和大老虎彼此由潜在矛盾、爆发矛盾到友好相处的全过程。
2、能仔细观察画面,大胆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初步体验角色间的心理变化过程。
3、懂得要与朋友平等相处,同甘共苦。
三、活动准备
相关课件,故事录音。
四、说活动过程
1、出示角色进行对比,引发认知兴趣。
师:“今天来了两位小客人,看看是谁?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大老虎长得怎么样?小老鼠呢?”(丰富词汇:又高又壮、又瘦又小)
“它们俩可是好朋友,你想到了吗?你也有好朋友,想想好朋友在一起会做些什么有趣的事?(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自由猜想)
2、猜想引出故事前段,体验角色心理。
(1)“看看小老鼠和大老虎在一起做什么?”(出示3幅图:好人、坏人游戏、分蛋糕、采野花)
“做游戏时谁会做好人,谁会做坏人,为什么?(鼓励幼儿分角色体验表演)怎么分蛋糕?谁去采野花?”
(2)“我们看看它们是怎么做的,可要听仔细了,听听它们到底是怎么做的”。(听a段故事)
“它们的问题在哪里?”
师小结:“对呀,好事都让大老虎做了,吃亏的'事总让小老鼠做。想想小老鼠的心情会怎样?”
“小老鼠不开心的时候总要说一句什么话?一起来学一学。”
(提醒幼儿说时把小老鼠的神态表演出来)
3、讲述第二段,引发幼儿讨论,迁移经验。
(1)“虽然两个朋友之间有点小问题,但它们还是很好的朋友,可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大老虎踢翻城堡画面)
(2)“是什么事情?”(鼓励幼儿看着画面说一说)
(3)“好朋友把小老鼠精心搭的城堡踢飞了,小老鼠的心情怎么样?猜猜它会怎么做?”
(4)“看看小老鼠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它会对大老虎说什么?(一起来学学小老鼠勇敢反抗的话,并为小老鼠的勇敢鼓掌)
(5)“看到小老鼠这样,大老虎会怎么做?”
师提示:大老虎也不想失去小老鼠这个朋友。
(6)引发讨论:“如果你是大老虎,会想什么办法来挽回小老鼠这个朋友?”
进行角色表演,迁移经验(鼓励幼儿把想到的办法表演出来,请1——2名幼儿上来示范表演)
4、讲述第三段,让幼儿体验角色的心理转换。
(1)“看看大老虎是怎么做的。”(出示4幅画面,进行排图对比,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2)“小老鼠看到大老虎改变了,心情怎么样?会原谅大老虎吗?为什么?”
(3)“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看。(欣赏b段故事)
(4)“两个好朋友终于和好了,但是大老虎如果经常要迁就小老鼠,它的心情也会怎样?那么,好朋友应该怎么相处?”(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提炼)
中班教案 篇7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请看下面的中班数学教案吧!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连连看看
活动目标
1、能在与正方形的比较中认识长方形。
2、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活动准备
1、神奇口袋一个,内装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每个幼儿一张方形纸,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纸的宽度等长。
3、《幼儿活动材料》每人一本,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长方形
1、出示神奇口袋
请幼儿边说儿歌边摸口袋,告诉大家自己摸的图形名称。
2、让幼儿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长得有点像,长方形就像伸长的正方形。
二、在操作中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
1、让幼儿找出正方形的纸,用对折的方法比较正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
2、让幼儿找出长方形的纸,让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比较长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使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三、导幼儿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引导幼儿总结出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2、运用折纸的方法,请幼儿将正方形对折出长方形(三角形除外),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四、连连看看
指导幼儿做画册上的练习,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中班教案 篇8
神秘的弹性物品
目标:积极动手做科学小实验,初步感知弹性物品的特点和性质。内容:神秘的弹性物品
准备:教具:录音机、磁带、弹簧、贺卡、小兔图片;学具:海绵、气球、松紧带、皮筋、积木、铅笔、雪花片、磁带盒、纸、发套、高弹手套。
过程:〈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神奇的世界里”(放录音),“听,多好听的声音,到底是个什么地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带幼儿学小鸟飞的动作进入教室。
〈二〉基本部分
1、通过操作感知弹性物品的特点。
〈1〉幼儿每人一根皮筋
“来到了神奇的世界,大家看看我们身边的桌子上有什么?”〈皮筋〉“现在你可以玩一玩,但玩的时候,你要仔细看,它会怎么样?”幼儿玩耍,教师观察。“请你拉一拉皮筋,边玩边仔细看,它会怎么样?”教师小结:皮筋用力拉开后会变长,放开后回到原来的样子。
〈2〉每组一个小篮子,内装有海绵、气球、松紧带等弹性物品
教师揭开盖布:“神奇世界的东西可真多,我们一起看看还有些什么呢?”〈请幼儿看一看、讲一讲。〉“小朋友想玩玩这些东西吗?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玩玩,看看谁的玩法最独特。”〈启发幼儿可以跟组里的小朋友换着玩〉
教师对这些问题逐个进行引导。
比如:“吹气球”提问:没吹的气球是什么样的?往气球里吹器,气球会有什么变化?给气球放气,它会怎么样?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这些弹性物品的性质、特点。
“刚才我们玩了这么多东西,准能说说它们有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幼儿思考,各抒己见,自主表达各自的观点。
3、启发幼儿联想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有弹性
“刚才小朋友发现了皮筋、海绵、气球对它们用力以后,会变形,手放开后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是有弹性的,那么除了这些东西外,你知道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呢?”
4、指导幼儿进行弹性、非弹性分类,进一步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5、发散性思维训练:“如果你是一位设计师,你会设计一件什么样的弹性玩具?”〈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述〉对每一位幼儿设计出来的每一件物品,不论好坏,都要做出积极的评判,鼓励幼儿积极思考,激发求异思维的火花。
6、延伸活动:“制作弹性玩具——会跳的电池”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7-15
中班教案02-15
中班教案03-31
中班教案03-31
中班教案04-01
中班教案04-03
中班教案04-03
中班教案04-03
中班教案04-03
中班教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