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
目标
1.体验手部动作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2.萌发对手影游戏的.兴趣。
准备
1.已有做手影游戏的经验。
2.挂图。
3.台灯若干。
4.故事磁带。
过程
1.它们是谁。
――幼儿观察挂图,自由交流。
――根据幼儿的热点话题设疑:你看到了什么?新房子中为什么总会出现黑影?它们到底是谁?
2.谁是新邻居。
――幼儿带着问题,边看挂图,边完整欣赏故事。
――哪些小动物成了新邻居?
――房子里的小兔、小羊、大狼是怎么回事?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2
活动名称:
1、激发幼儿对数的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的'正确性和灵活性。
3、引导幼儿学习7的形成,能手口一致地点数7个物体,理解7的实际意义,认读数字7。
活动准备:
1、活动前通过交谈让幼儿知道“买6赠1”的含义。
2、准备有关7的形成的图片,玩具,如:小河里有6只小鱼,又游来了一只小鱼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观察玩具及图片,通过讨论初步学习6添上1是7。
二、幼儿在一起玩一玩自己选的玩具,并相互数一数,说一说6个上1个7个,了解7的形成。
三、借助其他东西进一步学习7的形成,理解7的实际意义,认读数字7(7像镰刀) 。
四、引导幼儿利用学具在桌子上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加深理解7的形成和实际意义.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知道尺是一种测量工具,了解“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在收集、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尺的异同点。
活动准备:
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到各种各样的尺,幼儿数学用书《好朋友的身高》。
活动重点:
了解尺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难点:
有对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过程:
1、认识尺:
教师出示尺,引出有关尺上计量单位的基本知识。
——“你以前见过这样的尺吗?它通常有哪些用处?”
“你是怎么知道自己的身高的?”
幼儿观察自己收集到的尺,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仔细观察自己收集到得各种尺,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每把尺上都有计量单位,因此可以用来测量距离;知道不同的尺在形状、长短、材料上的不同。
2、了解尺的测量功能:
教师请两位身高差不多的幼儿站在集体面前,请大家目测谁长得高,谁长得矮,并且估算各是高多少,矮多少。
师生一起用尺来检验目测的结果,得出通过尺的丈量,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某物体的高度或长度的结论。
3、实践活动:
幼儿相互之间测量身高,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幼儿数学用书上,然后仔细比较好朋友的身高数据,得出自己的好朋友中间,谁最高、谁最矮、谁和谁一样高。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
活动目标:
1、能借助物体来辨别前后、两边等方位。
2、在游戏中学习完整讲述句子,学习方位词:上下、前后、里外。
活动准备:
各种毛绒小动物或头饰。
活动重点:
感知前后、两边等方位。
活动难点:
能完整的讲述句子。
活动过程:
1、初步辨认以自身为中心的方位:
—“你的'鼻子(耳朵、屁股)在哪里?”(在前面、在后面、在旁边)
2、游戏—找方向:
—“你们做兔宝宝,我来做兔妈妈。我捏捏鼻子你们就到我的前面来;我拍拍屁股你们就到我的后面来;我拉拉耳朵你们就到我身体的两旁来。好,我们现在来试试吧。”
教师边拍屁股边说:
—“快到我的后面来。”
依次:边捏鼻子边说:快到我的前面来。
边拉耳朵边说:快到我的旁边来。
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行动。
教师转身,改变方向,只拉耳朵不说话。
—“为什么还是拉耳朵,你们要变方向?”
师生共同小结:改变了方向,旁边也跟着变了。
3、游戏—捉迷藏:
—“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捉迷藏游戏,让我们赶快把它们找出来!”
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小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
分组游戏:请一半幼儿抱着动物们躲藏,另一半幼儿寻找并说出躲藏地。轮换进行游戏。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初步感知不同纸质做的睡莲的吸水性能不同,并尝试记录实验结果。
2、幼儿能积极参与并能主动探索。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不同质地的纸(如油光纸、白卡纸、拷贝纸、牛皮纸、报纸、植绒纸、素描纸)折成的睡莲花、水盆、沙盆、土盆、以及实验结果记录表。
认识上述各种纸张。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的兴趣。
出示一纸质的含苞待放的睡莲。小朋友们想一想,纸制作的睡莲会在沙里、土里、还是水里开放?(幼儿自由猜想)
师:我们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那么到底是怎样呢?大家试着动手试一试吧!(教师指导幼儿把睡莲花分别放入装有沙、土、和水的盆里,仔细观察发现纸做的睡莲能在水中开放呢)。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纸做的睡莲为什么能在水中开放呢?
请幼儿讲述后教师小结:纸有吸水的性能。
(二)猜想活动:
出示不同纸质的睡莲,幼儿猜想。
指导语:请你们猜一猜,把这四种不同的纸制作的睡莲同时放入水中,哪种纸做的睡莲先开放呢?哪种纸做的睡莲后开放呢?
指导语:请你把猜到的记在记录表中第一行,你猜到哪一朵第一名开了,就在它的`下面写上“1”,第二名开的写上“2”,第三名开的写上“3”,第四名开的写上“4”。
(三)幼儿实验:
指导语:请你们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得一样不一样?
指导语:请你把看到的记在记录表中,你看到哪一朵第一名开了,就在它的下面写上“1”,第二名开的写上“2”,第三名开的写上“3”,第四名开的写上“4”。 引导幼儿把不同纸制作的睡莲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有个别幼儿观察不仔细,也许有误差,针对此情况,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进一步验证)
(四)幼儿再次实验:
验证自己的结果,把结果记录在第三行。
(五)交流实验结果:
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讨论:为什么拷贝纸做的睡莲第一名开呢?
小结:有的纸吸水性强,吸水的速度就快;有的纸吸水性弱,吸水的速度就慢;拷贝纸的吸水性比白卡纸、牛皮纸、油光纸的吸水性强,吸水的速度比白卡纸、牛皮纸、油光纸的吸水的速度快,所以拷贝纸做的睡莲就第一名开了。
(六)延伸活动:
为幼儿设疑:把报纸、植绒纸、素描纸做的睡莲和这四种纸做的睡莲同时放在水里,谁第一名开,谁最后一名开呢?
幼儿可以继续在区域活动。
活动反思:
我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问、喜欢探索操作活动,能运用各种感官探究问题。于是我设计此节科学活动。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把各种纸质的睡莲展现出来,让幼儿猜想,它们能在土、沙,水里开放吗?因为有些幼儿先前这方面的知识经验缺乏,有可能会有不同的猜想,教师对孩子的猜想暂且不做评价,让孩子进一步试着实验观察,结果结论一致,教师继续抓住幼儿探究心理,为什么纸做的睡莲为什么能在水中开放呢?初步让幼儿了解纸有吸水性。教师循序渐进,纸有多种,它们吸水性一样吗?幼儿通过猜想—————验证——————再验证,最后通过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整节活动结束,老师和领导对活动的组织评价较高,组织比较严谨,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探究欲望较高,最后通过区域活动使幼儿求知欲望得到了延伸。但从中也存在不足,比如:材料的投放方面,有纸质吸水性相差不太大,如果幼儿不注意观察,有可能结果不同,所以教师在备课之前尽量选择吸水性差别较大的观察,对于吸水性差别小的,放在区域中个别指导,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6
活动内容:中班科学活动《纸杯漏水吗》
活动目的:
1、使幼儿通过探索发现涂蜡的纸杯不漏水,知道一次性纸杯是既卫生又方便的饮水用具。
2、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一次性纸杯若干,其余各种纸(新闻纸、马粪纸等)制作的纸杯若干。记录卡,笔。
2、各桌一壶水,一个小桶,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分组探索,了解不同纸杯盛水后的不同反应:
1、请幼儿往纸杯中倒水,观察水在各种纸杯中的变化。发现有的杯子漏水,有的不漏水。
2、让幼儿往各个杯子里倒入等量的水,观察,记录不同杯子的漏水现象。
3、提问:所有的纸杯都漏水吗?哪种纸杯漏水快?哪种纸杯漏水慢?哪种纸杯不漏水?
展示各组的观察记录结果,小结。
二、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纸杯,探索饮料纸杯不漏水的原因
1、组织幼儿互相观察比较、讨论:为什么有的.纸杯不会漏水,有的纸杯会漏水?
2、启发幼儿通过探索发现不漏水的纸杯内涂了一层蜡。
三、组织幼儿讨论一次性纸杯的用处
1、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种纸杯?他们都有什么用处?(请幼儿互相交流、回答)
2、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认识这是常见的一次性纸杯,它制造方便,既卫生又便宜,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
四、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做实验,给一般的纸上涂一层蜡,检验其漏水程度。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7
设计思路: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纳入到学前教育幼儿园的课程中,往往看似常见、简单的小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教育价值。“糖不见了”这种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但是幼儿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后的科学道理。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孩子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在本次活动中,先通过游戏法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紧着,由教师示范溶解这一科学活动的操作过程,让幼儿掌握搅一搅的方法,并在搅一搅的过程中去观察物体的溶解;最后,让每个孩子操作,在操作中去观察溶解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对溶解的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观察溶解
活动准备:
透明的塑料杯100个、勺子40个
方糖、果珍、盐、砂糖、奶粉
黄豆、大米、绿豆
塑料框16个、温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今天,吴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来看看,是什么吧!(一遍说一遍揭开罩布)
对,是一杯水!不过,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哟!(故弄玄虚)那是什么水呢?(稍作停顿,让幼儿猜想片刻)我请一个乖宝宝来尝尝吧。
(请幼儿尝一尝)
某某小朋友,你来尝一尝吧!好喝吗?(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么会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在哪里呢?吴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呢?小朋友们看见了吗?(没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
(站位:回到桌子前面了)刚才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宝宝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真的是这样的吗?(做疑问状)要不,我们把糖宝宝和水宝宝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
(二)教师示范
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
(教师坐下,从桌子下面端出水和糖)一边端一边说,这是水宝宝,这是糖宝宝。不过这个糖宝宝可有点不一样哟!(用勺子舀起方糖),这个糖宝宝是什么形状的啊?(幼:正方形的)对,方形的,所以它叫做方糖。叫什么呀?(幼:方糖)对,它叫方糖。
小朋友们看好了哟,吴老师要开始变魔术了!一边说,一边操作,把水端到前面放好,然后再端起方糖,把方糖倒进水里,再拿一个魔法棒。对,把我们的勺子这样子用就变成了魔法棒,把魔法棒放进杯子,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注意看,有什么变化呀?(方糖变大还是变小了呀?)(幼:变小了)再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搅到方糖不见了为止)咦?方糖呢?(幼:不见了)对,方糖不见了,去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小朋友,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幼:......)其实呀,这种想象叫做溶解。叫什么呀?(幼:溶解)对,方糖在水里不见了,和水宝宝做朋友去了,我们就说方糖宝宝怎么了(师幼同说:溶解了)。
2.个别幼儿操作
刚才,方糖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它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这是什么呀?你们小时候都喝过的?对了,是奶粉。
那奶粉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幼:......)请小朋友上来变魔术,看奶粉到底溶解没有,好吗?
请幼儿1名。
某某小朋友,你来变魔术吧!先把水端到面前,然后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用魔术棒去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们仔细看哟,看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有没有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奶粉在水里怎么样了呀?溶解了(师幼同说)
刚才,某某小朋友变魔术的时候,发现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吴老师,还有点不相信,我要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变魔术。某某小朋友,你来。
对,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仔细看哟,看看这一次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看来奶粉真能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面怎么样啊?(师幼同说:溶解)
还有没有,想玩这个魔术的,你来吧。
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奶粉不见了,在水里溶解了。
(三)集体操作,教师指导
1.操作可溶解的材料
(1)认识材料及讲解操作步骤
刚才,我们通过变魔术指导方糖和奶粉都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小朋友想一想,让幼儿自由充分的表达。教师回应幼儿答案。
小朋友们,都开动脑筋了,吴老师很高兴,所以邀请每个小朋友都去做魔术。开心吗?那好,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要去变魔术的材料吧!(教师端出材料)
这是方糖,这是奶粉,这是砂糖,这是盐,这是什么呀?(幼:.....)是果珍,是什么呀?果珍。对,这是果珍。
等会一张小桌子上都会有一筐变魔术的材料,还会有一筐水,和一旁魔术法棒。我们变魔法的时候要先怎么样,对先把水端在我们面前,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然后把材料倒进水杯里,然后拿起魔法棒,怎样,对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要一边搅,一边看哟,看看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好吗?
好了,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小椅子抬到空位置上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始变魔术吧!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搅一搅,观察有没有溶解。
(3)幼儿分享(5个)
好了,请小朋友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去变魔术了。我要请小朋友告诉我,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
某某小朋友,你来,(端着你的杯子走到前面来)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它在水里溶解了。
2.操作不可溶解的材料
(四)集体记录
请小朋友把杯子轻轻地放回塑料(示意保育员收材料)。然后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变魔术了,都知道了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非常的棒!哎呀!可是,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变过魔术,不知道那些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怎么办呀?
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
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好,有的说......,有的说.....,吴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小朋友们不变魔术也知道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
(五)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好吧,吴老师告诉你们吧,就是用记录表。用什么办法?
对,用记录表。(一遍说,一遍翻出记录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记录表上吧。这是....,这是....,这是....,这是....,这是....,刚才我们变魔术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所以在这里画一个勾,
(同理,记录其他材料溶解与否)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勾,就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朋友,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叉,就知道沙可不以和水宝宝朋友,不能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结束:中四班的小朋友真是太能干了,今天下午学会了做魔术,还学会了用记录表,真是太能干了,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嘿嘿,我真棒,嘿嘿,我真棒,拍拍小肚皮呀,顶呱呱!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8
活动目标:
1、学习自制吹泡泡工具,了解吹泡泡与工具的关系。
2、能创造性的自制吹泡泡工具,并积极参与吹泡泡活动,快乐学习相应诗歌。
3、体验创造、成功的快乐,萌发爱探究的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吸管、铅丝、牙刷、树叶等若干;每个幼儿一个杯子(盛有吹泡泡用的水)。
活动过程:
1、组织谈话,调动幼儿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吹泡泡的兴趣。
教师:“你们吹过泡泡吗?用什么来吹泡泡?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吹泡泡的工具,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2、出示吸管,让幼儿自吹泡泡,温习“吹泡泡”技能。
(1)教师观察幼儿吹泡泡,及时提醒幼儿吸管要离开杯子吹。
(2)提问:“吸管为什么能吹出泡泡来?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启发幼儿说出有孔的工具可以吹泡泡。
(3)有节奏的说:“我用吸管吹泡泡,泡泡一个一个往外跑。”
3、出示铅丝,引导幼儿自制吹泡泡工具
(1)铁丝能吹出泡泡来吗?为什么?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铁丝也变成吹泡泡的工具?
(2)老师观察幼儿制作情况并给予提示:“绕啊绕,绕出许多小圈圈”。
(3)教师小结幼儿制作工具情况:“为什么他制作的工具吹不出泡泡?(孔太大)孔小能不能吹出泡泡(能)要求幼儿重新制作工具。
(4)比较幼儿制作的吹泡泡工具,引导幼儿观察,说出成功的.秘密。教师小结。并且有节奏的说儿歌:“我绕铁丝吹泡泡,泡泡象个大气球
(5)出示不同形状的工具,幼儿猜测,教师演示。
小结:原来不同形状的铁丝都能吹出圆圆的泡泡,
4、出示牙刷,进行吹泡泡活动,了解缝隙与泡泡的关系。
(1)牙刷能吹出泡泡吗?
(2)发给每个幼儿一个牙刷,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吹泡泡。
(3)老师边指导边说儿歌:“我用牙刷吹泡泡,泡泡象串紫葡萄,哈哈,泡泡乐的满天飘。”
(4)学念儿歌:我用吸管吹泡泡,泡泡一个一个往外跑。我绕铅丝吹泡泡,泡泡象个大气球。我用牙刷吹泡泡,泡泡象串紫葡萄,哈哈,泡泡乐得满天飘。
老师小结。
5、出示树叶,进一步探索缝隙与泡泡的关系。
(1)提问:“树叶能不能吹泡泡,为什么?用什么办法能用树叶吹出泡泡?(幼儿讨论)
(2)教师示范并且小结。
(3)讨论:“你还发现什么东西有缝隙?什么东西还能吹出泡泡?”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9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的数量。
2.尝试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花生果每人一盘(10粒左右,花生仁的数量为1—3不等)。
2.每组两盒彩笔、两只空盆,幼儿活动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 猜猜花生有几颗。
——观察盘中的花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可比较花生的大小、长度、外形)、
——你能猜对每颗花生里有几颗花生仁吗?、
——选一颗花生果,先猜猜里面的果数,再剥开看看自己对了吗?
2. 讨论记录的方法。
——想一想怎样才能记清楚第一颗花生果里有几颗花生仁?第二颗,第三颗呢?——怎样记录?是剥完了一起记录,还是剥一次记录一次?
3. 记记花生的颗数。
——幼儿把花生果剥开,数数里面有几颗花生仁并记录在幼儿活动材料上。
——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剥与记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找找花生果里花生仁数量相同的记录有几次。
4. 交流分享。
——带领幼儿互相观察记录的结果。
——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品尝自己剥的花生。
活动建议
1. 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记录,并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记录结果。
2. 可在区域活动中将花生外壳涂上七彩色,拼搭成好看的“七彩项链”、“七彩小路”等。
活动反思:
导入新课时,我选入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百胖子,学生兴趣高涨,热情第齐答出了谜底。通过导入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从这个谜语中思考花生的特点,潜移默化第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回答出谜底以后,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交代这节作文课的目的和要求,这节作文课以记叙剥花生活动为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剥花生的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团结协作和准确表达能力。学会记叙活动类作文。
活动开始前,学生观察活动中的物品——花生的外形。用准确、生动的词语形容。学生们仔细观察后各抒己见,从颜色、形状、大小、外壳的纹理等特点入手,准确、生动地说出了花生的外形。为写作文时积累了丰富的词句。
活动开始时,活动第一个环节——双手剥花生。我先提出活动要求,从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双手剥花生入手,注意双手的配合,看清晰两只手是怎样剥花生壳的?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常做这类活动,感觉很熟悉、轻松、气氛活跃,许多学生仔细地观察了剥花生过程中同学们的方法,神态、动作等。当我请同学上台演示时,台上的同学语言组织得很好,每一个动作分解得很到位。而台下的同学听得认真,并积极参与到补充讨论中来,学生只见互相补充,将双手剥花生的过程更加准确、生动地叙述出来,我也在黑板上将重点的动词摘录出来,为学生写作文积累材料。
活动第二个环节——单手剥花生,我提出要求后,重点强调剥花生的过程只能利用一只手。学生和第一个环节对比,马上发现了两个环节的不同之处,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学生剥花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之间互相借鉴,气氛热烈,在展示环节中,台上、台下讨论更加热烈,学生总结出的词句更加丰富,又许多学生甚至能通过活动联想到现实生活,抒发自己的意见。
活动第三个环节——不用手剥花生,同样是先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开始感到新奇,不用手课怎样剥呢?学生之间先自己想办法试验,也又写学生观察别人,总结经验后再试,各种各样的方法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学生们各显神通,都想把自己的方法展示给别人观看,学生们边展示边准确、生动的讲述,当然,别的同学也不断地提示和补充。学生们的兴趣特别浓厚。当时还有很多同学联系生活谈了自己的感受。
通过三个环节,使简单的活动更加层次清晰、有条理,学生记叙时也更能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学生边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边总结概括作文内容,气氛轻松、自然。学生自己参加了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学生之间互评互议、总结概括,学生觉得这堂作文课又内容写,想写,也写得好。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0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常见的标志感兴趣。
2.愿意大胆的讲述自己对标志的理解。
活动准备:
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喜羊羊的邀请,激发活动兴趣。
1.师:今天喜羊羊邀请我们一起去游羊村。看好标志别走错,现在我们向羊村出发。第一个标志出现。
2.提问:第一个出现的标志是什么? 你认识吗?(不能拐弯的标志)怎样看出不能左转弯的?
3.引导幼儿认识停车场的标志“p”,引入主题,准备进羊村。
二、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游羊村。
1.认标志:大屏幕中出示“肥羊村”的标志师:今天我们来到了羊村,可是喜羊羊说他们羊村有好多生活标志,有些生活标志连喜羊羊也不认识,他想请小朋友来帮助他。
提问:图片上有几个标志?你认识哪个标志?
( 出示五个标志,请幼儿自由选择认识并了解其作用。)
(1)第一个是——无障碍通道小结:这是无障碍通道的标志,它告诉我们这里是没有台阶的,地面是平平的,有点像滑滑梯的通道。轮椅、自行车这些有轮子、又很重的东西我们可以从这个通道上去。
(2)第二个是——扔垃圾的标志小结:原来这是垃圾桶的标志,它告诉我们这个是垃圾桶,我们可以把垃圾扔在这里。
(3)第三个是——餐厅小结:这是餐厅的标志,它告诉我们这里附近有餐厅。
(4)第四个是——公共电话小结:这是公共电话的标志,它告诉我们这里有电话。
(5)第五个是——公共厕所小结:这是公共厕所的标志,它告诉我们这里附近有厕所。
2.读图,理解地图:
师:地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它表示什么意思?喜羊羊说去它的家会经过一家医院,它的家旁边还有一个无障碍通道,我们该怎么走呢?
小结:标志的作用可真大!马路上的标志,公共场所的标志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想要去的地方。
三、情境设置:喜羊羊送礼物答谢小朋友的帮助,寻找最后两个标志。
1.找找食物包装上的标志提问:看,喜羊羊还给小朋友带来了答谢的礼物,不过拆礼物之前,喜羊羊想请眼睛亮的.小朋友再帮它一个忙,那就是找找在礼物的袋子上有没有和图片上一样的标志?
2.延伸小结:原来礼物的包装上还有标志啊!标志真是无处不在,质量安全的标志告诉我们这些食物是安全的。垃圾桶的标志告诉我们吃完东西了,要把食物的包装扔进垃圾桶里。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消防车、救护车、警车是执行特殊任务的车辆,并能说出它们的特殊标志和不同作用。
2、能记住特种车的求救号码,懂得不能乱打求救电话。
活动准备:
关于特种车的课件一份,每幼儿一套特种车与求救号码的图片,消防车、救护车、警车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幼儿在《我是汽车小司机》的音乐声中进入活动室。
2、师:小朋友你认识什么样的车?(演示课件,各种各样的汽车,启发幼儿说出各种车的作用)
小结:车辆的种类很多,各种车辆的作用也都不一样。
二、认识特种车的外形及特殊作用
(一)消防车
1、(演示课件)师:快看,这里发生什么事情了?(火灾)该让哪种车去帮忙呢?
2、消防车的外形特征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消防车的车身颜色、车身配置及其作用。小结:消防车是救火用的汽车。车身是红色的,车头上有一个警报器或警钟,车身是急用储水箱,两旁有吸水管和水带,车上有升降梯子和灭火器等救火用具。
3、火警电话119
师:当火灾发生时,该拨打什么电话叫消防车呢?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拨打电话119及消防车救火
小结:当发生火灾时,拨打火警电话119,消防队员立即驾驶消防车,一路发出“呜――”的警报声,沿途的行人和其他车辆一律让路,让它尽快赶到现场灭火,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二)救护车
1、(演示课件)师:瞧,这个人怎么了?(突然间发病)该怎么办?请那种车帮忙呢?
2、救护车的`外形特征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救护车的车身颜色、标志,车头和车门的特征及用途。
小结:救护车是专门护送危急病人到医院的专用汽车。一般是白色或绿色,车身两旁和后面车门上都有红十字标志,车头或车顶上装有警钟或警报器。车门在车厢的后面,便于担架的进出。
3、急救电话120
师:有人需要马上送医院该拨打什么电话呢?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拨打120及救护车救人。
小结:当有危急病人时,拨打急救电话120,救护车会立即出发,一路上响着警报,其他车辆都让路,以便让救护车尽把病人送到医院。
(三)警车
1、(演示课件)师:不好了,小偷进家了,该怎么办?
2、警车的外形特征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警车。
小结:警车是用于追踪和抓捕逃犯的车辆。没有固定车型,车牌有专门的标记。车头上面装有报警器。
3、拨打电话110
有小偷必须立刻报警,该拨打什么电话呢?
(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拨打110及警车行动。
小结:当你见到犯罪行为时,立即拨打110,公安人员执行任务,拉响警报,飞驰前进,其他车辆都要让路,以保证公安战士不失时机的逮捕罪犯。
三、游戏巩固
1、《为人民服务》
玩法:由教师提出现象,幼儿立即找出相应的电话与车辆卡片。并做相应的动作。
提问;专用号码能不能随便乱打?打错了会怎样?
2、《出车》
幼儿找一辆自己喜欢的玩具车,在专用号码的指挥下随音乐依次开出活动室。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索冰的特性,尝试用多种方法取出冰中的玩具。
2.幼儿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个四周挖有小洞的大纸箱,将冻有幼儿玩具的大冰置于大纸箱里。
2.锤子、剪子、锯子、钳子、积木、塑料棒、热水、炉子、砂纸等各种工具材料。
3.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及红星。
活动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幼儿将手伸进纸箱洞里触摸冰,感受冰的特性。
(1)用手捏一捏、压一压,知道冰是固体的,有一定的硬度。
(2)提醒幼儿一只手摸冰,另一只手摸沙纸,感受冰是光滑的。
(3)将摸冰的手拿出来与另一只手比比看,这只手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知道冰是可以融化的。
2.让幼儿自由感受、探索,说出自己发现的冰的特性:冰是光滑的、固体的、透明的、冰凉的、会融化的……
二、提出问题
1.请幼儿观察冰中的玩具,并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取出自己心爱的玩具。
2.幼儿在实验记录板上画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幼儿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并将设计方案贴在白板上。
三、实验论证
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寻找材料和工具进行验证,教师巡回观察,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1.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及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引导。
2.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教师采用幼儿没有想到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4.当幼儿取出玩具后,请幼儿在成功的方法处贴上一颗红星。
四、交流讨论
根据冰的各种特性,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从冰中取出玩具的?为什么这种办法能取出玩具?
1.幼儿分别介绍自己在实验中采用过的方法。
2.教师小结:可用热水或太阳来晒,使冰的温度升高,冰就会融化成水,玩具就取出来了;当用硬的物体敲击冰时,物体比冰硬,冰就会碎,玩具也就可取出来……
活动延伸:
如果冰里面还有一些没取出的玩具,可以让幼儿想一想:放在室外,它们会出来吗,为什么?哪种方法能更快地取出玩具?活动可根据情况进行延续。
设计评析:
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接近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顺应了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所以孩子们乐于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充分,符合目标的需要,特别是活动前,将孩子心爱的玩具冻于一大块冰中,增强了孩子主动探究的愿望和积极性。整个活动的指导,教师遵循了科学活动的新理念:幼儿是主角,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大胆的、主动的尝试与探究;教师则更多的是鼓励、关注、等待与支持。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3
活动目标:
1. 进一步加深了解蚕一生的主要成长阶段及其外形特征,知道蚕的食物是桑叶。
2. 尝试在大棋盘上下棋,了解一些简单的规则,激发幼儿对下棋的兴趣。活动准备:蚕宝宝生长过程PPT、蚕丝织物图片、大棋盘。活动重点:加深了解蚕一生的主要成长阶段及其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
了解蚕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活动过程:1.谈话回忆养蚕经验,进一步了解蚕的一生成长过程:
(1)在我们自然角养了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叫什么呀?蚕宝宝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圆圆的小小的卵)
(2)天气渐渐暖和了,蚕宝宝从卵里钻出来了,刚刚钻出来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黑黑的小小的,像蚂蚁一样,这时候的蚕宝宝也叫蚁蚕)
(3)你们知道蚕宝宝吃什么吗?(桑叶)
(4)聪明的蚕宝宝很快爬到了桑叶上,开始吃桑叶,不久,黑黑的蚕宝宝变了,变成什么样了?(黑衣服变成了黄衣服)
(5)穿上黄衣服的蚕宝宝开始大口大口吃桑叶,过了几天,身上的衣服太小了,怎么办呢?(脱皮,换上白衣服。)丰富知识:蚕宝宝吃过几天桑叶以后就会爬到一边不吃不动,这叫眠,虽然它看上去不在动,其实它的身体在脱皮呢,蚕宝宝脱一次皮需要1—2天时间。每脱一次皮,身体变大一些,颜色变得更白些。看!蚕宝宝越长越大。
(6)蚕宝宝长大要经过几次脱皮?(4次)蚕宝宝长大一共要脱四次皮,每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了一岁,(看对比图片)一岁的、两岁的、三岁的、四岁的、五岁的。
(7)长到五岁的蚕宝宝吃起桑叶来更厉害了,它们像是在比赛一样,吃得又快又多,它们的身体渐渐变得又白又亮,有一天,它停止了吃桑叶,这时它要做什么了?(吐丝结茧)
(8)我们养的蚕结的茧有哪些颜色?(黄色、白色)
(9)蚕宝宝在茧子里什么样呢?它在做什么呢?(看图片:蚕结茧后在茧里又脱了一次皮,变成了蛹,一动不动地在茧子里睡大觉。”)
(10)睡醒了,蚕从茧子了钻出来,哎呀!它变成了什么?(蚕蛾)
(11)蚕蛾长得什么样?(小结: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身上长了一对翅膀、头上有一对触角、身体下面有三对足,它和蜜蜂、蝴蝶长得很像,它们都属于昆虫。)
(12)蚕蛾从茧子里出来后做什么事情?(交尾、产卵。蚕蛾妈妈生下许多宝宝后,它的一生就结束了。)
3.游戏巩固幼儿对蚕生长各阶段的变化过程的观察。
(1)介绍桌面操作游戏材料,提出操作要求蚕宝宝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可是,在它的生命中却有很多变化,现在考考小朋友,请你们给蚕宝宝排排队。在我们桌子上有许多蚕宝宝不同时候的照片或图片,还有一张圆形或长方形的排序表,请你们一组小朋友合作把这些照片和图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还要贴上1-9的数字标签,红色小圆点代表开始的.起点。看哪组小朋友贴得又快又对。
(2)幼儿分组操作给蚕宝宝生长过程排序,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讲评幼儿操作情况,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4. 出示自制大型棋盘,激发幼儿玩“蚕的一生”的棋类游戏的兴趣。
(1)出示棋盘。介绍棋盘上蚕从卵一步步变成了蛾的过程,和相应图片的含义,理解前进、后退、停止、重新开始等符号、图片的游戏规则。
(2)请个别幼儿游戏,集体观察和辨别游戏规则。
(3)延伸活动:老师还准备了可以放在桌面上的棋盘,可是上面还没有规则,请小朋友们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动手画一画棋盘,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玩。
课后反思:
我班从4月中旬开始养蚕宝宝了,到现在蚕宝宝已经生长进入产卵阶段。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参与观察、饲养,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今天的活动中,我首先和小朋友一起边谈话边看PPT图片,回忆蚕宝宝的一生。在看图片时,同时丰富了很多关于蚕宝宝的知识,如:“蚁蚕”、“蚕蛹”、“休眠”、“蚕龄”、“昆虫”等。有了图片的帮助,幼儿能够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 在此基础上,幼儿给蚕宝宝的一生排序。给他们蚕宝宝的各生长阶段的图片和照片,幼儿将它们按照顺序排序,5组幼儿排出5中形式,有长条形的,有圆形的,一组幼儿合作完成,很快都顺利完成了,其中有两组稍微有些错误,其他组完全正确。从排序表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活史。 最后的下棋,幼儿最喜欢了。通过观察,幼儿很快理解格子上所画标记的含义:前进2步、后退2步、停止一次、回到起点。其中,幼儿又一次丰富了养蚕知识,如:蚕宝宝不喝水、不晒太阳等。幼儿分成男孩、女孩组,各派代表参与走棋、甩骰子,几个回合下来女孩组胜利,她们欢呼雀跃,男孩失利,他们很不甘心。幼儿对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出示了空白的棋盘,请他们下次自己来画标记,设计规则,活动结束。整个活动幼儿都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积极地参与,特别是排序和下棋,幼儿更是兴奋,最大限度调动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幼儿在看看说说、排排玩玩中,丰富巩固了幼儿对蚕宝宝的知识,培养了幼儿对小动物的关爱之心,激发了幼儿对棋类游戏的兴趣。课题组活动评析: 本活动,萧老师结合班级课题活动,在幼儿历经一个月的观察和饲养蚕宝宝的基础上,让幼儿进一步回忆加深对蚕的一生的认识。活动中老师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如蚕生长过程的课件图片和自拍相片,蚕的生长过程的操作材料(既有自己画的图片又有相片,既有长条形的操作形式,又有圆形的变化循环操作材料,还体现出难易不同的要求),最后还展示了自制的大型地面棋谱,棋谱的设计也是反映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具有科学性和娱乐性,还绘画了小型的棋盘让幼儿回家和家长共同设计不同的棋盘游戏。可以看出,中四班的课题研究能结合环境创设、科学活动和游戏活动进行,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游戏的快乐。活动效果较好。
建议:班级幼儿对蚕宝宝各生长阶段的观察、发现也要有记录资料。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活动了解纸的特性,感知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爱惜纸张,变废为宝,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各类纸,剪刀、笔、水等
三、活动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纸
1、看一看、摸一摸。我们身边都有哪些不同的纸?(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颜色的不同并用手触摸感觉光滑与粗糙。)
2、折一折、吹一吹。(引导幼儿发现纸的硬软及厚薄不同)
3、]撕一撕,比一比。(引导幼儿观察哪种容易撕破及撕纸过程中纸的变化。)
4、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纸?
(二)水中的纸娃娃(分组活动)
1、通过自由探索,看一看,比一比,什么纸会吸水?什么纸不会吸水?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纸张,让幼儿将各种各样的纸张放入水中试一试,看看哪些纸湿了,哪些纸不会湿。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分类,并作记录。
2、比一比:教师为幼儿准备同样大小的各种纸张,让幼儿将纸分别放入水中,比一比什么纸吸水快,吸水强?
3、比一比:鼓励幼儿将纸折成各种各样的.船,放入水中,看哪艘船在水中停留的时间最长?
(三)交流讨论,分享同伴的经验。
引导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探索纸的用处,交流幼儿已有的经验。
(四)情景感知体验理解。
观看录象,向幼儿介绍纸的发明者,造纸的过程,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爱惜纸张?
(五)好玩的纸制体育玩具。
教师提供多种纸制玩具,有纸棒、纸球、报纸等,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进行探索创新,教师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玩法。
教师引导幼儿合作玩。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特种车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5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感知多种规律的趣味性。
2.仔细观察,能用声音、动作等多种形式表现排序规律。
3.亲手操作,体验在白板上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嘟嘟睡不着》、操作卡片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孩子们,顾老师带来一位新朋友嘟嘟,打个招呼吧(出示嘟嘟指偶,打招呼:你好,你好,认识你们真高兴)(功能:拖动嘟嘟图片、音乐链接嘟嘟打招呼的声音)
师:嘟嘟最近遇到一件烦心事儿,到底是什么事情呢?(功能:隐藏,用淡入引出嘟嘟睡不着图片)你觉得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呢?是啊,嘟嘟也想了很多办法,今天他换了办法去散步。(功能:遮罩、淡出效果引出嘟嘟想的办法)
师:走啊走,嘟嘟是怎么散步的?(脚印1:发现脚印规律,位置上小脚动一动)
(功能:无限克隆,按规律克隆出散步脚印)
二、多感官体验,发现各种排序的规律并表现出来。
1.视觉规律:观察布上图案的规律。
师:嘟嘟来到蜘蛛阿姨家,阿姨正在缝布。仔细看一看,这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发现太阳、月亮、星星的规律)(功能:魔术笔放大布的规律图案)月亮后面该缝哪一块呢?(功能:双页显示需要继续缝的布、拖动操作、隐藏)
师:有了嘟嘟的帮忙,阿姨很快缝好布想睡了,可嘟嘟不想睡,他又继续往前走。
师:这次是怎么走的?(脚印2,不同的脚印规律)(功能:继续单页、无限克隆第二次有规律的脚印)
陪着嘟嘟走一走(幼儿离开位置,按脚印2规律散步)嘟嘟来到了哪里?
2.听觉规律:哼唱鼹鼠歌曲的旋律。(和鼹鼠哼唱歌曲)
师:小鼹鼠们像嘟嘟一样,不想睡觉,正在玩游戏呢。
嘟嘟,一起来玩!我们跳,你来唱,给我们伴奏吧!(功能:音乐链接)
师:仔细听一听,嘟嘟唱了什么?(听节奏音频:叮-叮-咚-咚)一起唱一唱。叮叮咚咚,好像什么乐器发出的?(鼓,小铃)看,小鼹鼠搬来了架子鼓,谁来敲一敲,其余小朋友一起唱一唱?(请小朋友按规律弹白板上的乐器)(功能:苹果Airplay同频、软件GarageBand敲出孩子自己创造的规律节奏)
3.动作规律:表演自己编排的规律。(和小鸟表演舞蹈)
师:小鼹鼠唱累了想睡觉,嘟嘟和鼹鼠再见后继续走,来到了大树下。咦,这是谁的脚印?(功能:魔术笔聚光灯看出小鸟的脚印)
原来小麻雀怕冷在运动呢,嘟嘟和它们也跳起来,跳了哪几个动作?(3个)(功能:透明背景、单元格)
师:(嘟嘟口吻)3个动作太简单,要是把动作连起来编个舞肯定很有趣哦。小朋友,我们愿意和我一起做导演,编小鸟舞吗?
选哪些动作呢,我们将骰子转3下,用你转的图片摆一摆、编一编(功能:无限克隆喜欢的小鸟图片、拖动并组合)
老师交代要求,幼儿操作。(功能:同频、照相、摄影,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白板上) 同伴间相互欣赏幼儿编的`小鸟舞,并根据排序规律跳舞。
师:跳着跳着,小鸟们累了想睡觉。嘟嘟呢?哦,也觉得困了,你们从哪儿看出?是的,嘟嘟回家不久屋子里传来了他轻微的呼噜声。(功能:屏幕遮盖)
三、总结经验,延伸规律游戏自然结束。
师:嘟嘟这次为什么会睡着了呢?
小结:玩了这么多有规律的游戏,嘟嘟疲劳了,就睡了。
师:看,嘟嘟睡得多香,还做了一个美美的有趣的梦!什么梦呢,一起来看看?原来在梦中嘟嘟又和我们玩起了有规律的游戏,一起来玩玩吧。(边玩游戏,边自然结束。)(功能:隐藏,用淡入引出规律图片、音乐播放)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1-16
《筷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0-15
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教案05-18
筷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7-13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叠加10-14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5篇)05-29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7篇)05-12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转动02-19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5篇04-01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四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