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鼓响咚咚小班教案

时间:2022-04-10 23:14:47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我的小鼓响咚咚小班教案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小鼓响咚咚小班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小鼓响咚咚小班教案3篇

我的小鼓响咚咚小班教案1

  一、活动目标

  创设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的游戏情景,通过欣赏理解儿歌内容,让幼儿体验关心他人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引导孩子体验和表现出与教学情景相符合的情感。

  三、活动预备

  1.布置一个“娃娃角”,有一张小床,床上有被子和小枕头。

  2.预备一只会眨眼的布娃娃。

  3.录音机和录有娃娃的哭声的录音带。

  4,将各种大小不同的鼓间隔地放成大半圆形。鼓棰放在鼓面上。

  四、设计思路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幼儿园的一切事物都是生疏的,新鲜的,他们对于如何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毫无经验。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孩子社会性情感更显得尤为重要。

  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这一教材内容,就隐含着关心,不防碍别人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语言学习不作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创设反映儿歌内容的情景,让孩子们在说鼓,哄小妹妹睡觉的游戏过程中体验,理解儿歌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从而引导幼儿表现出与儿歌内容相一致的情感。

  这一设计力求体现发挥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使孩子们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最自然,最真挚的感情。

  五、活动流程

  情景感知——体验理解——内化迁移

  (一)情景感知

  1、幼儿做模拟动作进活动室。

  内容是“玩具兵进行曲”孩子们听着欢快的旋律,做着吹喇叭,敲铜鼓等各种带有节奏的模拟动作,选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儿童的情感迅速聚焦,进入持续的情景,感知特色的情景。

  (二)体验理解

  1、体验我和小鼓玩得真开心。

  (1)出示一只布娃娃,引导幼儿与娃娃打招呼。

  (2)老师敲鼓。

  说明:请幼儿讲讲敲几下,老师就根据幼儿讲的敲几下,表示小鼓真听话。

  (3)个别幼儿敲鼓

  说明:请三一四名幼儿讲带有节奏变化的鼓点声,个别幼儿在敲上打出不同节奏。

  (4)幼儿欣赏儿歌第一段

  (5)幼儿再自由玩鼓

  (6)老师引导幼儿共同敲鼓

  老师敲鼓,幼儿听着老师发出了指令敲鼓,可以带有节奏的变化。

  (7)欣赏儿歌第一段或跟着念。

  2.体验理解关心小妹妹的思想情感。

  ①放娃娃的哭声,引导幼儿猜猜讲讲娃娃为什么会哭?

  说明:可让幼儿先自由讲,最后引导幼儿讲出是小娃娃要睡觉了。

  ②哄娃娃睡觉,师生共同唱“摇篮曲”。

  ③师生共同把小娃娃送到小床上睡下。

  说明:老师以自己轻轻地唱,轻轻地哄,轻轻地走,轻轻说话等言行和情绪来感染幼儿,使那种关爱他人的情绪得到扩散,从而理解小妹妹睡觉了,我们不能影响她的思想情感。

  ④欣赏儿歌第二段。

  (三)内化迁移

  1.幼儿与小鼓说静静话。例:小鼓你别响了,小妹妹睡觉了等等。

  说明:老师引导幼儿轻轻走,轻轻地用儿歌第二段的内容与小鼓说静静话,让小鼓别再响了,把对儿歌的理解化为具体的行动。

  2.老师完整念儿歌,幼儿跟念。

  3.幼儿轻轻走出活动室。

  说明:小妹妹睡觉了,老师带领幼儿去操场上玩,幼儿模拟小猫走轻轻离开。

  (四)延伸

  “幼儿在午睡时,同伴可以引导幼儿用关心他人,不影响他人的正确行为来表现。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我的小鼓响咚咚小班教案2

  教学意图: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幼儿园的一切事物都是生疏的,新鲜的,他们对于如何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毫无经验。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孩子社会性情感更显得尤为重要。叮叮咚咚的拨浪鼓,晃啷晃啷的铃鼓,圆圆肚子的小红鼓,此类乐器更因其外形可爱、声音悦耳、节律感强等特点而深受幼儿的喜爱。童谣《我的小鼓响咚咚》作品原型是歌曲《我的小鼓响咚咚》。由于歌曲曲调优美,歌词诙谐有趣,又具有关心他人的含义。小班语言文学活动《我的小鼓响咚咚》仿编童谣。活动旨在让幼儿在学习、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仿编”。使幼儿在体验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时,通过与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发展想象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欣赏、理解童谣内容,萌发对小鼓的喜爱之情。

  2、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对童谣的理解、表现能力。

  3、技能目标:

  理解童谣内容,能清晰、有表情的朗诵童谣。

  4、创造力培养目标:

  培养初步的知识经验迁移和仿编能力。

  教学隹备:

  1、知识准备:

  自由玩小鼓并听小鼓的咚咚声。

  2、物质准备:

  小鼓,多媒体设备,课件:开汽车、拍手、游泳、洗澡、跳高、唱歌图片及声音。

  3、物质准备:

  收集各种各样的鼓,装饰布置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的小鼓响咚咚》的音乐背景下带幼儿拍手唱歌坐好。

  提问:小朋友们,刚才你听到歌词里面有什么?

  二、展开教育

  (一)引导幼儿理解并学习朗诵童谣。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一遍童谣。

  2、教师边做动作边朗诵一遍童谣。

  3、幼儿跟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朗诵童谣。

  4、请个别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童谣。(4人一组,分2—3组)

  (二)引导幼儿仿编童谣的后两句。

  1、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根据6种图片如:开汽车、拍手、游泳、洗澡、跳高、唱歌说出6种相应的象声词)提问:小鼓还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它做什么事情可以发出这样的声音呢?(当幼儿说出小鼓做的一种事情,教师出示相应课件图片及声音,请6个幼儿分别说出与6种声音相应的象声词及做什么事情)

  2、引导幼儿仿编童谣。

  (三)根据以上方法教师引导幼儿自由仿编童谣。

  三、活动结束

  教师小结教案过程,带幼儿把自己编的童谣带回去给别的'小朋友听。

  四、活动延伸

  幼儿在午睡时,同伴可以引导幼儿用关心他人,不影响他人的正确行为来表现。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附童谣:

  我的小鼓响咚咚我的小鼓响咚咚,我说话儿它都懂,我说小鼓响三声,我的小鼓,咚,咚,咚!。

  哎呦呦,这不行,妹妹睡在小床中,我说小鼓别响了,小鼓说声:“懂,懂,懂”!。

  相关信息:

  童谣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

  童谣的教育价值:

  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童谣这种文学形式,孩子们最容易掌握,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并且对儿重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我园的童谣教学,让童谣进驻我们的心田,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充实儿童的涵养,可以收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度过一个智慧快乐的童年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分三个环节。在学习童谣环节中,教师创设幼儿喜爱的“和小鼓做游戏”的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学习童谣。幼儿能够较深入地理解内容,体验童谣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特点。在引导仿编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图片引导迁移生活经验,幼儿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快乐地完成了仿编学习。活动环节清晰,层层递进,较好地实现了教案目标。

  教师本身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师要学会大胆放开自己,让自己充分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亲切的态度,夸张的语态,优美的歌声等等。这些都是一节好的音乐活动所必备的。

  教学点评:

  活动重点立足于“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清晰、有表情地朗诵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仿编”。因此,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充分感受、理解童谣,体验作品语言的结构形式、韵律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扩展想象,仿编童谣。小班仿编活动的特点是:只要求幼儿在原有诗文的基础上换词,通过改变某个词来体现诗歌的变化。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仿编,更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创设“和小鼓做游戏”的情境,运用直接示范朗诵和边做动作边朗诵的方式调动幼儿眼睛、耳朵等多种感官去欣赏和思考,从而更好地感受、理解童谣内容,体验童谣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特点。在引导仿编过程中,教师运用“出示动作图片,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说出象声词”——“根据动作和象声词仿编童谣的后两句”——逐步过渡到“脱离图片自由想象仿编”的模式,师幼互动积极有效,幼儿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较好地完成了仿编目标。

我的小鼓响咚咚小班教案3

  活动来源:

  鼓,是中国常见的打击乐器,构造简单,品种繁多,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叮叮咚咚的拨浪鼓,晃啷晃啷的铃鼓,圆圆肚子的小红鼓,此类乐器更因其外形可爱、声音悦耳、节律感强等特点而深受幼儿的喜爱。童谣《我的小鼓响咚咚》作品原型是歌曲《我的小鼓响咚咚》。由于歌曲曲调优美,歌词诙谐有趣,又具有关心他人的含义,游戏时不妨碍他的教育意义,许多版本的幼儿园教材中都使用过。今天,我们展示给大家的是小班语言文学活动——仿编童谣。活动重点立足于“幼儿在学习、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仿编”。使幼儿在体验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时,通过与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发展想象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欣赏、理解童谣内容,萌发对小鼓的喜爱之情。

  2、知识与能力目标:发展对童谣的理解、表现能力。

  3、技能目标:理解童谣内容,能清晰、有表情的朗诵童谣。

  4、创造力培养目标:培养初步的知识经验迁移和仿编能力。

  活动隹备

  1.知识准备:幼儿自由玩小鼓并听小鼓的咚咚声。

  2.物质准备:小鼓,多媒体设备,课件:开汽车、拍手、游泳、洗澡、.跳高、唱歌图片及声音。

  3.物质准备:收集各种各样的'鼓,装饰布置环境。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在《我的小鼓响咚咚》的音乐背景下带幼儿拍手唱歌坐好。

  提问:小朋友们,刚才你听到歌词里面有什么?

  二、展开

  (一)引导幼儿理解并学习朗诵童谣。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一遍童谣。

  2.教师边做动作边朗诵一遍童谣。

  3.幼儿跟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朗诵童谣。

  4.请个别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童谣。(4人一组,分2_3组)

  (二)引导幼儿仿编童谣的后两句。

  1.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 (根据6种图片如:

  :开汽车、拍手、游泳、洗澡、跳高、唱歌说出6种相应的象声词)

  提问:小鼓还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它做什么事情可以发出这样的声音呢?(当幼儿说出小鼓做的一种事情,教师出示相应课件图片及声音,请6个幼儿分别说出与6种声音相应的象声词及做什么事情)

  2.引导幼儿仿编童谣。

  (三)根据以上方法教师引导幼儿自由仿编童谣。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分学习童谣、引导仿编和自由仿编三个环节。在学习童谣环节中,教师创设幼儿喜爱的“和小鼓做游戏”的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学习童谣。幼儿能够较深入地理解内容,体验童谣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特点。在引导仿编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图片引导迁移生活经验,幼儿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快乐地完成了仿编学习。活动环节清晰,层层递进,较好地实现了活动目标。

  专家点评:

  作为小班语言文学活动——仿编童谣,本次活动的重点立足于“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清晰、有表情地朗诵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仿编”。因此,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充分感受、理解童谣,体验作品语言的结构形式、韵律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扩展想象,仿编童谣。小班仿编活动的特点是:只要求幼儿在原有诗文的基础上换词,通过改变某个词来体现诗歌的变化。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仿编,更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创设“和小鼓做游戏”的情境,运用直接示范朗诵和边做动作边朗诵的方式调动幼儿眼睛、耳朵等多种感官去欣赏和思考,从而更好地感受、理解童谣内容,体验童谣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特点。在引导仿编过程中,教师运用“出示动作图片,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说出象声词”——“根据动作和象声词仿编童谣的后两句”——逐步过渡到“脱离图片自由想象仿编”的模式,师幼互动积极有效,幼儿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较好地完成了仿编目标。

  三、结束

  教师小结活动过程,带幼儿把自己编的童谣带回去给别的小朋友听。

【我的小鼓响咚咚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我的小鼓响咚咚小班教案09-11

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05-19

小班音乐咚咚啪教案09-23

大鼓小鼓小班教案(精选11篇)04-13

《咚咚的假牙》小班健康活动教案05-31

小班《轻和响》教案01-22

小班教案:玩响瓶09-26

小班游戏《轻和响》教案02-28

小班教案:玩响瓶3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