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11 13:25:19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2、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发展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将相同声音的响罐配对。

  活动准备:

  1、装饰成各种卡通娃娃的空八宝粥罐子、盘装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等若干。

  2、按人数将幼儿分成3 — 4组。

  3、录音机、舞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直观教具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出示罐宝宝──介绍给幼儿的新朋友。

  2。出示并认识罐宝宝的“食物”──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

  二、基本部分:操作活动引发幼儿探究。

  1、喂一喂──指导幼儿随意给每个罐宝宝喂一样食物并提醒幼儿盖严盖子。

  2、跳一跳──引导幼儿上下左右摇一摇罐宝宝,让他们自由地跳起来。

  3、找一找──启发幼儿相互猜测罐宝宝吃的是什么,并将相同声音的罐宝宝配对成舞伴,在舞曲中快乐地舞蹈。(幼儿亦可共同跳舞)

  三、结束部分:帮罐宝宝到户外去找更多的食物,找更多的朋友。

  延伸活动:将幼儿制作的罐宝宝摆放到“科学操作区”,让幼儿自由摆弄、玩耍。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在活动中,孩子在制作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听觉。他们特别喜欢玩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我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他们提供机会,让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为此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新观点新发现,我总是鼓励和尊重幼儿的观点,并共同分享。如:有的幼儿认为罐宝宝吃饱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并引导幼儿听一听罐宝宝肚里的水声,拓展了幼儿的视野与经验。

  这次活动的不足是:师幼互动少了一些,在活动中可以在游戏中穿插一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效果会更好。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 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糖、奶粉、果珍粉能溶化在水里,感受水的“变化”现象。

  2、 能将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大胆地表述出来。

  活动准备:

  1、 一杯白糖水,标记指示图,磁铁板一块。

  2、 装有温开水的水壶每组两把,奶粉、果珍、白糖若干盘,小勺、水杯人手一个,盖布四块。

  活动过程:

  一、 观察活动,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杯白糖水,让幼儿猜猜是什么水?

  2、请个别幼儿品尝,说说是什么味道的。

  3、猜测活动:水怎么会是甜的?

  二、实验活动:水娃娃的魔术

  观察桌上的材料,说说都有些什么?提出操作要求:

  1、只能选择一种饮料粉进行冲调。

  2、水壶倒水时,一手哪好把子,一手扶助壶身,不能倒的太满。

  3、使用过的物品(小勺、水壶)要放回原处。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比较、探讨“饮料粉”,到哪儿去了。

  三、品尝活动。

  说说调配好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四、表述结果,教师记录。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冲调方法、步骤。教师利用标记指示图进行记录。

  五、再次冲调饮料。

  提出要求:

  1、选择另一种材料进行冲调。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冲调。

  幼儿操作。

  六、延伸活动。

  你还喝过哪些味道的水。水除了能使糖、奶粉、果珍粉溶化,还能使什么溶化?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3

  设计意图:

  橡皮泥是幼儿美工活动不可缺少的材料,在玩泥时,我总是不断地提醒幼儿不能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不然会把原来漂亮的颜色弄脏的。而在一次玩泥活动中,一个小朋友将红色和黄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了,分不出来,我只好将这两种颜色放在手里捏成一团,这时做错事的小朋友惊喜地喊到:“老师,颜色变了……”这一喊,把周围的小朋友都吸引过来了,大家看到红色的橡皮泥和黄色的橡皮泥捏在一起变成了橙色,孩子们都很惊奇地叫着:“老师,变颜色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就设计了《颜色变魔术》的活动,以此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大胆创造。

  活动目标:

  1、感知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大胆尝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颜料,塑料杯、调色盘、排笔、操作纸各若干。

  2、知识准备:幼儿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活动过程:

  一、引入部分

  1、教师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引导幼儿观察,说出颜色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颜色吗?(幼儿准确地说出三种颜色的名称。)

  2、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引导幼儿猜想:如果两种颜色混在一起,颜色会不会变?(教师神秘的口吻调动了幼儿猜想的积极性,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猜想着,有的猜会,有的猜不会。猜想――为下面进入实验操作起了铺垫的作用,幼儿在操作中将会更加认真地观察颜色是不是产生了变化。)

  师:颜色到底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今天,老师就请小朋友自己来玩玩,看看颜色有没有变化。

  二、幼儿分组操作

  1、教师介绍分组操作的材料及操作方法。(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幼儿掌握了操作的方法,能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更好地观察颜色的变化。)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操作中,玩倒颜色水的幼儿将不同颜色的水倒在一起,颜色马上起了变化,孩子很感兴趣,张琳拿着一杯橙色的水说:“变颜色了!变颜色了!”我问她:“你用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变成的呢?”张琳说:“我用红色和黄色变出来的。”武伊雪说:“我是用黄的和蓝的'变成绿的。”佳佳在班上年龄偏小,能力也较弱,她在旁边看着他们,拿着一个空杯子和装有红色水的杯子,倒过来倒过去,我鼓励武伊雪去把自己的好办法教给她。在武伊雪的帮助下,佳佳也变出了一杯橙色的水,她高兴地说:“尤老师,我变出来了。”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鼓励她自己变变看,还能不能变出其他颜色。)

  玩颜料涂色的小朋友玩得也很开心,华煜拿着画笔将红色和黄色的颜料搅在一起,看到颜色的变化了,他开心地拿着其他小朋友看:“你们看,象鬼一样!”旁边的小朋友都伸过头来看,华煜更得意了,拿着画吓小朋友,我及时肯定了他的发现:“你的魔鬼颜色真可怕,大灰狼都会吓跑的,我们大家再来变变看,看能不能变出让小兔子喜欢的颜色,好吗?”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了,又开始玩了。)

  三、分享实验成果

  师:小朋友,你们在玩颜色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幼儿:颜色变了。

  师:颜色是怎么变的呢?请几个小朋友来变变看。(教师请各组的一个幼儿演示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是怎样操作的。教师提供给幼儿展示自己实验过程的平台,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而底下的幼儿能认真观看同伴的实验操作,并有幼儿在议论着:我也是这样的,我会变不一样的颜色……)

  师小结: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四、幼儿继续实验,鼓励幼儿换组实验,验证同伴的实验结果。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再去玩玩,到你们没有玩过的组玩,看看小朋友的发现是不是一样,也动动小脑筋,想想你能不能变出新的颜色。

  幼儿进行第二次的实验操作。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发现了不同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这个秘密,真棒!以后我们还可以再找找,发现颜色还有什么秘密。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日常活动,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顾本次活动,有几点体会:

  一、制定适宜的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目标《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两条目的。

  1、感知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大胆尝试。

  在活动中我能带着目标去观察孩子的实验操作,重点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发现颜色变变变的现象,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发现华煜变出的“鬼一样”的颜色,并干扰了同伴的实验时,能通过教师的及时介入,以变出小兔喜欢的颜色将幼儿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实验中来。

  二、给幼儿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

  活动开始时,教师没有象以往直接示范,引导幼儿观看实验的结果,而只是教给幼儿材料的操作方法,颜色到底会不会变,给幼儿留了悬念,幼儿在操作中惊喜地发现:两种颜色加在一起变成了别的颜色,提高了探索的兴趣,操作更有积极性了。在幼儿第一次实验后,教师请各组的幼儿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给了幼儿展示的机会,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加在一起变的。同伴的示范有时比老师的示范效果更好,幼儿能在同伴的示范中想想自己的发现是不是和小朋友的一样。

  三、关注个别幼儿,注重个别教育

  幼儿都是有差异性的,在活动中如何关注个别幼儿呢?分组活动是一个好的教育形式,活动中有的幼儿操作方法不对,这时我就让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助他,充分发挥了幼儿间的榜样示范作用。象佳佳在活动中不敢大胆操作,看到同伴实验成功了,心里是羡慕的,这时我让武伊雪去帮助她,在同伴的带动下,她终于也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而武伊雪也懂得了帮助同伴是一件快乐的事。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不断尝试和自由探索开玩具汽车的方法。

  2、注意观察开汽车时的现象,产生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乐于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带1辆玩具汽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小汽车。

  (1)教师: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各自带来的是什么玩具汽车?(引导幼儿大声清楚地介绍玩具车的名称,以丰富幼儿对汽车玩具的认识。)

  (2)在幼儿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简单归类,使同种类型的玩具车在一起同时介绍,这样既节省活动时间,也保证每人都有机会参与活动。

  2、自由探索开玩具汽车的办法。

  (1)教师:请小朋友玩一玩自己的玩具车,你是用什么方法使它开动起来的?(幼儿自由玩自己的汽车玩具,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开动玩具车的方法。)

  (2)教师:你的玩具车是用什么方法开起来的?(鼓励幼儿边介绍自己的玩法边操作,且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

  3、自由探索开不同玩具汽车的方法。

  (1)教师:找个朋友,交换你们的小汽车,玩一玩,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开?(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玩,探索开小车的不同方法。)

  (2)教师:你觉得哪种车好开?哪种车不太容易开?(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在探索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指导幼儿用语言说出自己的开车方法。)

  4、介绍不同玩具车开动的方法。

  (1)教师:要想使玩具车开动起来,有不同的方法,有的用手推,有的要往后拉再松手,有的要用遥控器操纵……(教师可有意识地将使用相同方法开动的玩具车进行简单归类,并作计数统计。)

  (2)教师: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开的玩具车,它都有什么?(引导幼儿关注不同的车辆都有轮子,并数一数玩具车有几个轮子。)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开汽车》,活动通过幼儿介绍自己的汽车,自由探索开玩具汽车的方法,并向大家介绍等环节来达到不断尝试和自由探索开玩具汽车的方法,产生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等目的。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在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知识与情感的满足。

  但也就因为自主、开放的特点,在小班刚开学时实施有点困难。由于他们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容易在玩的过程中,遗忘目的,使活动不能更好的开展下去或花较多的时间解决一个问题。在开展《开汽车》活动时,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第一次操作,请幼儿玩自己的玩具汽车,并介绍是用什么方法开起来的。由于汽车是自己带来的,因此介绍开动汽车的方法难不倒他们。可当第二次操作,请幼儿相互交换玩汽车,探索开动同伴汽车的方法时,问题就逐一出现了。有的幼儿不愿交换,仍然玩着自己的汽车;有的开心的玩着别人的车,而并没有探索更好的开动的方法。当提问“你觉得哪种车好开?哪种车不太容易开?”时,不知幼儿是不理解问题还是其他原因,课堂氛围显得有些冷场。于是,我只能找出几辆不同方法开动的汽车,一一演示,并让幼儿比较,最终得出结论。

  但是,归根结底来说,“玩中学”的教学模式是十分适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只是对于小班幼儿,由于他们年龄特点的特殊性,对实施“玩中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内容生活化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尤其是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所选择的`内容一定要是小朋友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兴趣。此活动选材是幼儿熟悉的玩具汽车,因此活动一开始便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俗话说:成功的选材是活动成败的关键。

  2、开展游戏化

  本次活动遵循幼儿活动以游戏为主的特点,以介绍自己的玩具汽车为切入点,从而让幼儿分两次操作自己与同伴的玩具汽车,最终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电动车、回力车、遥控车等的不同。这时科学活动的目标已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学习游戏过程中,使孩子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3、渗透日常化

  其实大家不难发现,幼儿平日里的吃、喝、睡、玩中,随时都隐藏着科学现象和教育的动因,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惑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玩中学”的教学,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如散步、体锻、区域等。结合此活动,我们可以将几种代表性的玩具汽车投放进科学区域中,让课堂上掌握得不够好的孩子,可以有机会在区域游戏时发现并掌握知识,缩短幼儿之间的差距。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耳朵的外形特点和构造。

  2、让幼儿在比较、讨论中了解耳朵的三大作用以及在生活中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耳朵。

  教学重点、难点

  人耳朵的外形特点、构造以及作用。

  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的准备是易拉罐做成的各种响罐(里面装的物体不同)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

  ——教师出示制作好的装有沙子和弹珠的易拉罐两只,晃动罐子,请幼儿倾听,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判断罐子中装的是什么。让幼儿对本活动产生兴趣,增加趣味性。

  (二)了解耳朵的构造。

  1、引导幼儿用镜子观察耳朵,为后面准确区分各部位做准备。

  2、结合教材上的耳朵解剖图请幼儿看多媒体课件(耳朵的结构图)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与多渠道参与法,让幼儿在观察后说,在看后了解在参与后掌握耳朵的各部位名称。

  (三)了解耳朵的作用

  1、了解耳朵听音的.功能(采用体验法,让幼儿感受到耳朵的重要性)。

  2、了解耳朵的听觉功能

  ——采用感知体验法。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和判别事物的特性。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和在活动中探究的兴趣,加强他们对事物认识的印象。

  3、了解声音的传递

  ——(采用了游戏法)。请四个幼儿扮演外耳、中耳、内耳和大脑,每隔1米站一排,幼儿边游戏教师边讲解声音的传播过程,让幼儿直观形象了解声音在耳朵的传递过程。

  (四)讨论如何保护耳朵

  ——本环节幼儿与教师要产生共鸣,在感受耳朵的重要性的同时学会保护耳朵的基本方法。

  (五)活动延伸:

  拓展训练,知识延伸。

  教师扮演医生给幼儿讲述保护耳朵的卫生知识,加强对不掏耳朵等习惯的引导。

  教学反思

  1、本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比较适合幼儿生活经历,所以课堂上幼儿兴趣浓、积极性强。

  2、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准备了丰富的可操作的各种响罐,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对实现三大活动目标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3、在教学环过程中,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主动、自愿、积极参与;老师适时参与、指导、启发、调整,使幼儿活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求知状态,幼儿玩中学,学中玩。

  4、由于本班幼儿年龄差异大到2岁,幼儿在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导致的异样反馈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需要课后个体指导;另外在讨论如何耳朵进由于幼儿生活经历不多,能说出正确保护方法的较少,这也为老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一个机会,也是考验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6

  目标:

  1、喜欢玩磁铁,对磁现象感兴趣

  2、在观察和操作中知道磁铁能将铁制品吸住

  3、乐意参加科学探索

  活动准备:

  1、教具:自制动物磁铁玩具和"神奇手套";学具: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硬币、木质积木、纸片、塑料玩具等。

  2、幼儿在生活中认识以上物品并能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思考:为什么画上的小动物会动呢?

  二、认识磁铁,幼儿自由探索

  1、认识磁铁:这是谁呢?,它是什么颜色的?摸一摸什么感觉?

  2、游戏:磁铁娃娃找朋友,发现磁铁娃娃会吸东西的本领磁铁娃娃遇到好朋友会怎么做呀?

  你觉得谁会是磁铁娃娃的.好朋友?

  学说 "XX和磁铁娃娃是好朋友"

  3、 交待任务,再次游戏磁铁娃娃可以吸住所有东西吗?

  为什么木头玩具、塑料玩具不是磁铁娃娃的好朋友?

  磁铁娃娃的朋友都有谁?这些东西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教师帮助幼儿归纳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叫磁铁,因为它有一个神奇的本领,能吸住铁做的东西,所以它的小名叫"吸铁石")三、延伸游戏磁铁娃娃看到它的好朋友躲到客人老师身上了,你们愿意帮它找找吗?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靠游戏来完成的,它摆脱了枯燥、无味,充满了童趣,因此小朋友的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厚。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孩子的积极性都很高,只是在活动的设计上还得多动脑筋,就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尽量带动气氛让幼儿开心的随着老师的引导能正确的区分谁和谁是好朋友。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观看蝴蝶花,愿意听老师讲述蝴蝶花的特征。

  2、学说“蝴蝶花”。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等。

  2、蝴蝶的标本或者图片。

  活动过程:

  1、把幼儿集中在一起,准备让幼儿认识蝴蝶花。

  2、欢看蝴蝶花。

  教师打开课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都认识哪些花呢?…今天阿,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种花,名字叫做蝴蝶花。接着打开课件,让小朋友看几组图片后,引导二幼观察花,请幼儿说说这花像什么呢?提问:小朋友呀看了那么多美丽的花你们觉得老师给你们看的花像什么呢?

  出示蝴蝶的标本或者图片,引导幼儿学说“蝴蝶花” 。先让幼儿看一些别种类型的花,告诉他们这些花分别是什么,集中小朋友的注意力接着出示蝴蝶花的图片让小朋友得到一定的认识,并学会说蝴蝶花。

  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蝴蝶花有各种颜色,如紫色、蓝色、红色、等。茎和叶子是绿色的。在出示一些蝴蝶的图片,让小朋友观察蝴蝶和蝴蝶花到底是怎么样的不同呢?等。

  3、带幼儿去户外散步,找找其他的'花,说说这些花的茎、叶子是怎么样的。

  课后反思:

  对与这堂课,我发现了很多不足也收到很多老师给我的意见和反馈,比如,我在第二个环节没必要出示别的花,这样反而让小朋友乱了,这个环节可以去拿一盆假花让他们欣赏,亲密接触。然后,在语言上有些不必要的话可以舍去,每看过一些图片后可以让幼儿思考了先,在让他们记住这是蝴蝶花。在介绍蝴蝶花的时候也没有介绍到蝴蝶花的特点,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操作教具上我也有很多的问题,比如不能管自己,而忽略了孩子应该边关注孩子边操作,孩子集中力散了,可以突然声音一轻可以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尽量把课件分析透彻,别思考过多不必要的因素。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8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生长过程和外形特征;

  2、启发幼儿对小动物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盛有小蝌蚪的鱼缸

  2、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3、PPT

  三)活动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引入活动主题

  1、老师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提醒幼儿边听故事边观察"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鱼缸中的小蝌蚪,讨论并讲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头、有眼睛、没腿、象鱼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四个不同的过程,并在活动中适当穿插各种提问。

  参考资料:

  1、卵子:一个青蛙妈妈在春天时会在池塘或小河里产下许多的卵子。每个卵子都是圆圆的,软软的,许多许多连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动着。

  2、刚出生的小蝌蚪:过2——3天以后,小蝌蚪便从卵子里钻出来,大大的头,长长的尾巴,特别象鱼,并用头上的鳃从水中吸进空气,开始生活。

  3、长大的小蝌蚪:大约需要50天的时间。“文章。出自大。考。吧幼。师网。"慢慢地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变成了小青蛙的样子,嘴巴变大了,头上的鳃没有了,但尾巴还没有脱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脱落。这时,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陆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青蛙。

  三、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1、小结:以上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过程,从卵子到变成小青蛙大约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将近3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它爸爸和妈妈的样子,世界上还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进行变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进行变化,直到长成小青蛙才跳出来。

  2、提问:

  (1)为什么把小青蛙叫两栖动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虫、蚯蚓、蜘蛛、蜗牛……)老师提示:青蛙不停地脱皮,旧皮对它们来说也是最好的食物。

  (3)为什么要爱护小青蛙?(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附件(儿歌):小蝌蚪找妈妈

  1、一个卵子圆又圆,动一动,动一动,真好玩;(动作缓慢)

  2、一只蝌蚪一条尾游来游去找妈妈;(动作轻快)

  3、两条后腿长出来,妈妈妈妈在哪里?(欢快)

  4、四条腿呀长出来,妈妈妈妈在这里。妈妈……扑向妈妈的怀抱(老师头演青蛙妈妈去迎接"小蝌蚪")。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将故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幼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以及青蛙的模样,青蛙与其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幼儿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不足之处在于: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幼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不少孩子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感知袋子的多样性,了解各种袋子的不同作用。

  2、知道购物时要使用环保袋,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袋子,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袋子。

  1、出示各种各样的袋子:小朋友看,老师这里有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袋子。

  二、感知袋子的多样性。

  1、谁能说说你看到这些袋子的感受。这么多的袋子都一样吗?一眼看上去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每人拿一个袋子进行观察,说说自己拿的袋子的特征:如果你观察袋子,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呢?(启发幼儿说出从袋子的形状、颜色、质地、外形特征等方面进行观察。)

  3、现在请你按照刚才我们说的几方面来观察袋子吧。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自己观察到的袋子特征,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三、袋子的共同作用和每种袋子的特殊作用。

  1、虽然袋子各种各样,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想想是什么呢?它们都可以装东西,可是装的物品都不一样,你知道你的袋子可以装哪些东西吗?用这个袋子装上东西有什么好处?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请幼儿看书,说说书中每种袋子的特征及用途。

  四、迁移幼儿生活经验,说说自己见到的其他袋子,增强环保意识。

  1、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袋子呢?你们和爸爸妈妈购物时,用什么袋子装东西呢?

  2、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我们在购物的时候,会使用环保袋,这样就可以重复利用袋子,不会浪费一次性袋子,为我们国家节省了资源,更不会造成白色污染,有利于环保。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如:一开始在引导幼儿观察塑料袋时,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可回收标记”的存在,进而主动探究这个标记的意义。而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提供各种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来帮助幼儿理解“环保”等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这样,幼儿获得的才是具体化、情景化和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0

  设计思路:

  水果在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在幼儿园的每日餐点里小朋友还会吃到丰富的水果,但在日常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们也经常有挑水果的习惯:如"我在家是只吃西瓜的",又或者是"我不吃苹果,因为苹果太硬了",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对水果有正确的认识,加深对水果的喜爱,激发幼儿爱吃水果的情感,并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指南》和《纲要》中提出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如何还让孩子在玩中学呢,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以游戏的形式贯彻活动始终,符合小班幼儿的活动特征。同时,小班幼儿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幼儿观察事物缺乏整体性,较随意,只能直接地、简单地表面化地认识一些周围的事物。所以设计多个环节,让幼儿通过看、摸、尝、说来进一步感知水果的特征。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进一步感知水果的特征。

  2、了解水果的作用,知道多吃水果对身体好。

  3、正确认识水果,增加对水果的喜爱之情。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一步感知水果的特征

  难点:能够运用语言较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创设水果王国环境

  2、经验准备:认识常见的几种水果,能够说出其名称;玩过摸箱游戏,感知物体的粗糙、形状;

  3、材料准备:水果:苹果、桔子、香蕉、猕猴桃;水果相关图片。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1、听音乐跳舞进屋,回到座位。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这支舞蹈叫什么名字吗?那你们都知道哪些水果?今天,我们也摘了这么多水果,请小朋友看一看都有什么?

  2、看一看,观察水果的特征。教师:请你来跟大家说说水果是什么样子的?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描述水果的颜色、形状。进一步感知水果的特征,感知水果的表皮特征。

  预想知道策略:对于不能够大胆辨别的幼儿教师用引导性的语言帮助幼儿进行感知,如这个水果摸起来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形状的?是硬的还是软的?是光滑的还是粗糙不平的;对于能够大胆辨别的幼儿,教师及时的给予鼓励并引导其自己描述水果的特征。

  3、摸一摸,"水果箱摸宝"

  (1)出示水果百宝箱请幼儿和水果宝宝做游戏,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来摸相应的水果。

  (2)通过猜谜语的形式,请幼儿摸水果,增加难度,进一步感知水果特征。

  (3)请小朋友分组进行摸水果,跟同伴说一说摸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总结四种水果。我们今天认识的这四种水果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这里我们着重强调让幼儿用触觉进行感知,体验不同水果表皮的粗糙及平滑。通过活动形式的变化,满足不同幼儿活动的需求,帮助每一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感,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4、认一认,水果变变变,了解水果的作用(教法:图片演示法)教师:(1)教师提问:水果生着吃还可以怎么吃?

  (2)出示食品帮助幼儿了解水果的作用过渡:水果还可以用来做罐头、果脯、果干及果汁,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3)水果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好处呢?补充维生素、预防感冒5、最后,我们一起来尝一尝这几种水果吧。尝尝水果的味道。

  活动延伸

  联合家园活动,提倡家长用水果做成不同种类的食品:水果饼干、蛋糕、水果酸奶,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喜爱水果的情感在活动区中投放相应材料:

  植物角:通过投放各种水果,引导幼儿观察、对比、感知水果的`特征图书区:投放各种带味道的水果类图书,在幼儿阅读图书了解各种水果知识的同时,感知水果的味道。

  益智区:投放百宝箱操作材料,调用幼儿运用触觉感知仿真水果的特征,并练习分类

  活动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充分感受着成功的喜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幼儿逐步意识到了多吃水果营养好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做到不挑食,特别是平日不爱吃水果的幼儿也情不自禁地说"真好吃"。孩子们带着美好的情感体验结束了本次活动。

  但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魔术箱没有起到神秘的作用,应该加上帘子。让幼儿闭着眼睛,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些困难,他们的自觉意识较差。应该对道具的使用上再斟酌。另外,教师的语言有些拖沓,要更加简练、清楚;幼儿对于水果游戏很感兴趣,但这次设计的游戏较简单,对于幼儿没有任何难度,应该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设计相关的游戏内容。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04-08

科学活动小班教案03-15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04-26

小班科学盐教学反思01-07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04-28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07-05

小班教学活动教学反思03-28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02-04

小班科学奇妙的声音教案及反思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