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师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教师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教师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音乐和游戏中感受春天的美,自觉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
2、了解春天主要特征,结合肢体动作大胆表演。
3、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完整学唱歌曲。
教学准备
磁带、春天背景图(花、柳树、蝴蝶、蜜蜂、小白兔)
教学过程
一、 听《春天》音乐自由进场。
二、 出示春天背景图。
1、图片上有什么?是什么季节?
2、春天美吗?你们喜欢春天吗?
三、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
1、你知道春天有哪些特征?
2、根据幼儿回答逐一出示图片,并请幼儿表演(花、柳树、蝴蝶、蜜蜂、小白兔)。
3、教师以故事形式小结。
四、 幼儿学唱歌曲。
1、播放音乐,让幼儿感受聆听春天美。
2、教师范唱。
3、幼儿学唱。
中班教师教案2
1.学习2、3的相邻数,感知相邻数多1少1的关系。
2.能发现相邻数的规律。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企鹅操作卡、数字卡每人1套。
2.《找朋友》音乐。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在9只企鹅的图片中找出外形一样的摆放在一起。
2.幼儿操作,感知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1)将数字1、2、3与相同数量的企鹅图片对应摆放。
(2)分别说出3种企鹅的数量,并比较3种企鹅的多少。
(3)按从少到多的顺序给3种企鹅排队。
3.引导幼儿发现相邻数的规律。
教师小结:数字1、2、3是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1比2少1,排在最前面;3比2多1,排在中间,所以1和3是的2的好朋友。
4.幼儿尝试用相邻数规律,找出3的相邻数。
5.游戏:朋友在哪里。
幼儿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听音乐《找朋友》传球。音乐停,球传到谁的手里,谁就说出自己卡片上的数字,如:“我是2,我的朋友在哪里?”手里拿着数字卡片1和3的幼儿举起卡片回答:“我是1,我是你的小朋友。”“我是3,我是你的大朋友”。全体幼儿一起说“2的好朋友是1和3”。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班教师教案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取成功感
2:扩展幼儿快速记忆的能力
3:在游戏中进一步增强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识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扩展幼儿快速记忆的能力
难点: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取成功感
活动准备:
红桃1—红桃10扑克牌人手一份
剪刀队和磁铁队图标及计分牌
奖牌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语言导入
欢迎小朋友再次来到我们记忆大比拼的'游戏现场。按照以往惯例我们仍然分为两个组,我的左手也就是你们的右手是剪刀队,欢迎你们!我的右手也就是你们的左手是磁铁队,欢迎你们!今天依然是每答对一个问题就得一朵红花,最后看哪个队红花多,谁就是最后的赢家。现在游戏开始,第一关《谁最快》。
二、过程
(一)谁最快
1出示三张牌,幼儿快速记忆,师翻牌
提问:请你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说出这几张牌分别是什么?从左往右数第二张牌是什么?从右往左数第一张牌是什么?幼儿回答完毕,师亮牌验证。
2添入一张牌活动过程同上
3再添入一张牌至五张牌活动过程同上
(二)少了谁
1出示三张牌,幼儿快速记忆,师翻牌,从中拿走一张。
提问:拿走的是哪一张?还剩下哪几张?幼儿边回答老师边出示牌验证幼儿的答案
2再从中拿走一张问题同上
3在三张牌的基础上添加一张,过程同上。
4在四张牌的基础上添加一张,过程同上,可加深难度,一次拿走二至三张牌。
(三)幼儿操作我最棒
1组织幼儿回到操作台
2请幼儿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红桃7红桃3红桃9。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快速记忆,并指导翻牌
提问:请问这是那几张牌,请你从左到右读出来。
请你找出红桃7,请你举起红桃3
4组织幼儿放好扑克牌,进行游戏小结
三、活动总结
1导入:进行到这里,我们的游戏基本接近尾声,那今天哪个队是最后的赢家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记分牌。和幼儿一起数红花,多的队为冠军队,少的队为最佳进步队
2发奖牌
活动反思:
游戏能引起孩子的喜爱,活动符合中班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枯燥、抽象、严谨的数学让孩子掌握,还要有新颖有趣的环节和语言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并让孩子们积极的去想、说、做。本活动以小朋友喜欢的游戏为主。整个活动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参与。
中班教师教案4
活动目标
1.体验给老师画像的乐趣,能通过给老师布置画展的方式向老师表达爱。
2.能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老师,初步表现老师的面部以及发型的突出特点。
3.能与同伴合作给老师布置简单的`画展。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画纸、画笔、蜡笔,心形、星星形等各种形状彩色卡纸,固体胶、剪刀等。
2.本班老师生活照片和老师带幼儿在幼儿园活动的照片。
活动过程
1.请小朋友夸夸自己的老师,引出活动内容。
2.欣赏老师的照片,引导幼儿说说老师在做什么?哪里长得最漂亮?了解老师的脸型、五官、发型等主要基本特征。
3.通过“我给老师办画展”,鼓励幼儿大胆为老师作画。
(1)请幼儿说说你想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师,引出为老师办画展的创意。
(2)想一想:你准备给哪位老师画像?说说她长得怎么样?有什么特点?鼓励幼儿大胆为自己喜欢的老师画像。
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画出老师的主要特征,构图适宜,注意五官的比例,启发幼儿创造性打扮老师。
5.指导幼儿共同布置“我亲爱的老师”展示板,如剪贴心形卡、星星卡或自己创意的装饰物装扮展板,请幼儿介绍所画的老师,相互欣赏画像,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幅
6.请幼儿向老师说一句有爱意的话,教师对幼儿表达谢意,师幼相互表达爱的情感。
中班教师教案5
活动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初步学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2、尝试迁移句式,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仿编一段诗歌。
3、激发幼儿热爱自己的老师。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诗歌。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幼儿已有折纸、涅泥、绘画和搭积木等经验,美工角展示老师的作品。
活动重难点:
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
尝试迁移句式仿编一段诗歌
活动流程:
活动导入——学习朗诵——仿编诗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展示老师的各种作品,大家一同欣赏。
2、老师引导幼儿讨论这些作品都是老师的手变出来的,老师的手很能干,很灵巧。
(二)学习朗诵
1、老师朗诵诗歌,幼儿倾听。
2、分段学习诗歌,了解每一段的句式。
3、幼儿学习完整地朗诵诗歌。
(三)仿编诗歌
1、出示操作材料,提出仿编要求:老师能干的手还会叫什么呢?
2、幼儿边操作边模仿,老师观察指导。
3、把幼儿编的诗歌用录音机录下来。
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图画的作用下,都能跟着一直完整地朗诵诗歌了,但其中我也发现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看似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看图说一说,并引导幼儿用较完整地语言来表达,在活动中我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表现在幼儿对整个图画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我并没有按照幼儿的意愿进行适当调整,还是回到了预设的活动设计中,导致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始有了下降,不但浪费了时间,还分散了孩子的'学习注意力,这使我感悟到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需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
不能只注重教学的步骤,而没有真正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反思,使我充分认识到,每一个教学活动安排,都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教学,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通过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实践整理,我感知到了活动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为了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理想,我更要有勇气面对我的失败,努力去改正自己的教学失误,切实自己的教学能力,以达到追求有效教学的目的。
中班教师教案6
活动目标:
1、丰富对蛋的认知经验,感受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体验蛋的不同表现情趣,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一些蛋、PPT、音乐
活动过程:
一、蛋的游戏——比较蛋的.异同
1、摸蛋排序:摸一摸,看看这是什么蛋?
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较异同: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3、丰富经验:鸵鸟蛋
二、蛋的作用之一——了解吃蛋的多种方式
1、交流:蛋可以怎么吃?
2、拓展:哪些食品里会有蛋呢?
三、蛋的作用之二——体验蛋的不同表现情趣
1、呈现蛋、碎蛋壳等,看看想想:蛋还可以怎么用?
2、让幼儿玩玩一些想法。
3、拓展:PPT与实物的呈现
无任蛋还是碎蛋壳都会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有趣的感受。
中班教师教案7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探索发现纸张通过折叠等方式可以站立和承重。
2.能通过比较探索纸张的不同折叠方式对其承重能力的影响。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幼儿玩过“站起来”的音乐游戏。
2.幼儿尝试过借助辅助材料让物体站起来,如让笔站起来等。
3.幼儿参加过美工折纸活动。
物质准备:
1、游戏音乐、播放器。
2.教师用的统计表。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四张纸、记录表、积木若干、笔。
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导入。
1.引导语:来,让我们跟着轻松的音乐玩“站起来”的游戏吧,小朋友们要开动脑筋,让自己站起来、站得稳,比比看谁的办法多。
2.随着音乐每小段的自然休止,教师报出数字指令,幼儿做“站起来”的动作。例如,教师报“3”,则幼儿身体3个地方与地面接触;教师报“5”,则幼儿身体5个地方与地面接触。
二、自由探索,让纸张“站起来”。
1.出示纸张导入:看大家玩得这么开心,纸张娃娃羡慕极了,它也想自己站起来,我们来帮他想想办法吧。
2.分给幼儿每人一张纸,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让纸张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3.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可给幼儿适当的提示,如可通过折叠的方法让纸张站起来。
4.分享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让纸张站起来了呢?
5.教师根据幼儿的'示范在统计表中画出相应的图示。
三、实验比较,探索纸张的不同折叠方式对其承重能力的影响。
1.猜测并实验:哪种纸张上放的积木最多?
结合统计表提问:纸张娃娃站起来了,它们可神气了,都说自己的力量大,你们猜猜这几个纸张娃娃谁举起的积木最多。
2.鼓励幼儿猜测并自由把积木放在站着的纸上。
小结:同样的纸张,折的方法不一样,它能承受的重量也不一样。
四、设置挑战,比较实验并记录。
1.提问:纸怎么折叠,能使积木放得多又稳呢?
2.出示记录表,提出要求:每人一张记录表,把折纸的方法画在第一行格子中,纸张实际能承受的积木数量记在第二行格子中。
3.出示幼儿折的纸,分享交流:
(1)你的纸张娃娃放了几块积木?你用了什么折叠方法?
(2)你在摆放积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秘密?
4.小结:折纸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要先让纸自己站稳,再小心轻放积木,不能碰桌子。
中班教师教案8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正确表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关系和发型、巩固画正面人的技能。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加深幼儿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4、感受到教师节的快乐。
5、知道教师节是几月几号。
活动准备:
1、请配班老师配合上课。范例。
2、绘画纸、油画棒。
3、范画。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教师节,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我们班上有几位老师?你们怎样称呼她们?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给老师画张像,画好后,就送给那位老师好不好?
二、引导幼儿观察教师特征。
教师:现在我们看看X老师的头发是什么样的?(长发、短发、直发、卷发、辫子等)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式?衣服上有什么特点?(比如说图案什么的)
请幼儿仔细观察、并请幼儿回答。
教师:我们看看X老师的胳膊在身体的`什么部位?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胳膊和腿是怎么动的?再看脸上眼睛的位置,眼睛上面是头发,现在每人用手摸摸自己的头发,是不是光长在头顶上面呢?
请幼儿仔细观察、并请幼儿回答。
三、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我们可以画一位老师,也可以画两位老师。要把老师的头发和服装的详细的特点画出来,先画头,再画身体,最后画胳膊和腿,大要把老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1、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每个老师的不同特点。
2、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掌握人体的结构关系和各部分的比例。
3、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画老师的侧面。
四、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1、教师:我们来找一找,哪几张画画的是赖老师?哪几张画画的是杨老师?
1.了解幼儿园了解园长,会计,保健老师的劳动内容和工作态度,培养幼儿尊敬他们的情感。
2.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印象,运用多种手段反映出简单情节,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开始部分
谈话引入活动主题。
1.教师通过提问,组织幼儿讨论,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用语参考:你们上幼儿园已经很长时间了,你们能说出幼儿园是干什么的吗?幼儿园里都有谁?老师中是否都带班呢?不带班的老师与我们的成长(生活和学习)有那些关系呢?你们想了解吗?怎样才能了解得到呢?(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说出通过访问来了解)
2.幼儿就怎样访问进行讨论,教师帮助归纳。
二、中间部分
(一)幼儿自由结伴讨论,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讨论。
(二)有目的的帮助幼儿归纳出:首先要到他们的工作的地方去,去的时候要轻轻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入内。在主人的安排下站好或坐好,有礼貌地提问,安静地倾听。要向接待的人有礼貌地板致以问候,如:老师,你好。要礼貌地板寻找被采访者,然后向被采访者作自我介绍,向被采访者讲清自己是来干什么的,如:我们想了解一下您在幼儿园的什么部门工作?这个工作和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有什么关系?
(三)采访活动
1.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采取自荐和推选相结合的方法,选出组长。知道组员要服从组长的指令。
2.由组长带领组员去访问,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跟随他们去,提出建议,帮助幼儿完成采访任务。
3.访问结束,幼儿有礼貌地献上一朵大红花,表示大家对老师的敬意。
(四)交流访问的结果,并进行小结。
1.全班聚集在一起,由三位组长互相叙述采访的结果,其他组员补充,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2.小组代表进行记录。
2.教师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小结出:在幼儿园里,我们的学习,生活得这么好是因为有许多人在为我们辛勤地劳动。我们要尊敬他们。
三、结束部分
鼓励幼儿分为两组,将老师每天要做什么和如何尊敬老师用绘画的方式画出来。
中班教师教案9
一、活动目标
1.发现网状物品与蜘蛛结网这一自然现象的关系,感知仿生学的奇妙。
2.了解生活中网状物品的作用及其广泛应用,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3.知道网眼的大小不同,用途也不同,会根据物品选择网眼大小的合适的网。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1.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蜘蛛网的过程,收集各种网状物品并了解其用途。
2.绳织蛛网一张,布制蜘蛛若干。
3.收集的各种网状物品若干(如窗纱、菜罩、蝇拍、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网兜、捕虫网、发网等)。
4.录象机及有关网的录象带。
5.网眼大小不同的网若干,花生、黄豆、小米、盆等。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自制的"蜘蛛网"和"蜘蛛",请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讲一讲蜘蛛用网能干什么。
2.组织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网,了解网状物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请幼儿介绍一下自己搜集的网,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网或网状的东西,在哪里见到的。如:"我发现妈妈的衣服像网""我发现装西瓜的'袋子是网状的""我看到足球门像网、乒乓球桌的中间有有网"等等。
(2)组织幼儿一起讨论:网的作用。(有的是为了美观,有的是为了透气,有的是为了让人们看的更清楚。)
(3)组织幼儿观看录像,了解网的广泛应用。录象内容有:儿童公园的网状跳跳床、电扇上的安全网、空调上的防尘网、洗衣机里的滤网、围墙上的铁丝网以及网状保安窗、纱门、纱窗、各种球网等。
(4)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平时看到的网状物品,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3.通过游戏"用网运物",引导幼儿了解网眼的大小不同,用途也不一样。
(1)请幼儿观察网,它们的网眼有什么不同。再观察花生、黄豆、小米,请幼儿想一想用哪种网捞它们比较合适。
(2)自由实验,探索出用那种网去捞花生、黄豆、小米比较合适。
(3)组织幼儿进行"用网运粮"比赛,看哪组运的粮食最多,并且路上不掉粮食。
四、延伸活动
教幼儿学习用绳子织网。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后我感触颇深。
一开始我将各种纸放在小箩筐里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玩一玩等活动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课前我还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如铜板纸、宣纸、牛皮纸、皱纹纸等,以便让幼儿们认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有意识地加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同时在过程中我还借助纸的发明的视频让幼儿了解纸的制作过程,也将几种不同特征的纸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纸在水中的变化,让幼儿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讲一讲自己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能以问题去引导孩子,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自身主动的观察、发现、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但整个活动下来,我也发现幼儿对纸的用途还不是很了解,有些材料的准备也没有让幼儿得到有效利用。如各环节联系紧密,但各环节我对幼儿的自主活动时间控制的紧,幼儿在说纸的用途时,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纸的用途说的少,我没有进行强化,就草草收场,使幼儿对纸的用途的知识面没有延伸,还停留在原有经验。况且在活动中我的观察能力还欠缺,遇到意外事件不能及时引导幼儿去进一步探索。如在幼儿自由玩纸时,当我发现幼儿受经验所困时,没有及时引导幼儿。其实应提示一下,在幼儿拉、撕、折的过程中给幼儿具体的方法引导,并让幼儿多比较几种纸,全方位进行体验。由于我的失误,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经验不能得到提升。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还应该多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及课堂整体把握的能力,尽量做到授课不慌不忙,沉着稳重。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中班教师教案10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萌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体验分享、参与的快乐。
2、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及大胆操作、积极表达的能力。
3、鼓励幼儿在玩中积极探究调制泡泡水的方法,初次尝试记录。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小朋友吹过泡泡。
2、材料准备:一瓶调好的泡泡水;水、吹泡泡工具、洗洁精、盐、洗衣粉、面粉、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肥皂水、擦手抹布、记录表、粉笔、黑板。录音机、磁带。
3、场地准备:户外草坪。
活动过程:
1、出示调好的泡泡水,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幼儿相互讨论。
“你准备怎样调泡泡水”?
3、幼儿认识各种材料后,教师提出问题,幼儿自由探索与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参与指导。
问题:哪些原料能够调出泡泡水呢?
重点指导:
(1)启发幼儿认真思考、尝试区分哪些材料能调出泡泡水,并作好记录。激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2)提醒幼儿注意操作卫生,不乱撒泡泡水,不将泡泡水吹至小朋友身上、头上,不争抢工具。
4、幼儿汇报吹泡泡的发现。
讨论:你用哪些原料调出了泡泡水?怎样调的?你还有什么发现?
5、集体游戏:吹泡泡比赛。
6、活动延伸:幼儿自由在户外吹泡泡,观察泡泡在阳光下的变化。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教师教案11
活动目标
1. 认识房屋建筑的外形特征,培养幼儿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2. 能用废旧吹塑纸进行加工,拼贴房屋,并能较合理的安排画面,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 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 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范例若干张,各种形状的房门、窗户、屋顶等吹塑纸贴绒教具若干。
学具准备:
1.装有废旧吹塑纸的筐子6个。
(1) 1筐内装成品图形。(全部都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
(2)4筐内装一部分成品图形一部分半成品图形和一小部分不规则图(半成品图形是指大小不同的吹塑纸长条,需要幼儿经过简单加工即可使用的图形;不规则图形是指大大小小形状不同的吹塑纸碎片,幼儿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
(3) 1筐内装一部分半成品图形一部分不规则图形和一小部分成品图形。
2.剪刀每人一把,每组抹布一块、浆糊一盒。
幼儿知识准备:课前带领幼儿欣赏过各种房屋建筑;幼儿有过一定的粘贴和剪贴的经验。
环境准备:
课前在教室中布置有各种风格建筑的挂历画。
教师准备:
将幼儿按能力分为好(6人)、中(24人)、差(6人)三组,操作材料配备如下:好1(3),中1(2),差1(1)
活动过程
一. 引起兴趣。
我们欣赏过许多漂亮的房屋,那些都是建筑师们动脑筋设计出来的。今天我们也来做小小建筑师,设计自己最喜欢的房屋,好不好?
二. 引导幼儿观察楼房的结构和造型。
1.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挂历纸上都有些什么?(大楼房)
2.这些大楼房由哪些部分组成?(墙、房顶、门、窗)
(1)你们看到的墙是什么样的'?(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大、有的小,就象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教师鼓励幼儿讲述,同时出示贴绒教具如:
(2)欣赏老师的所有的屋顶都一样吗?(教师鼓励幼儿讲述,同时出示相应的贴绒教具)
(3)房屋的窗户都一样吗?你见过什么形状的窗户?
(4)每座房屋的门都一样吗?你见过什么形状的门?
长方形的门,如: 两种图形组成的门。
(5)小结:每座房屋都是由墙、屋顶、门和窗户组成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
三.、向幼儿介绍吹塑纸贴画,欣赏老师的作品。
1.出示范例。这是老师设计的楼房,你们看看他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向幼儿介绍吹塑纸,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我们布置教室用剩下的废旧材料,我们可以把它们重新利用,制作成精美的图画,激发幼儿制作的欲望。)
2.欣赏范例。你们最喜欢那一幢房子,为什么?(引导幼儿注意造型别致的房门、屋顶、窗户。)
3.如果你是建筑师,你准备设计什么样的房子?准备给谁住?(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四.、交待作画要求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不同颜色的废旧吹塑纸。马上,老师要请每个小朋友来做小小建筑师,自己设计最喜欢的房屋,可以是你见过的,也可以是你想出来的。在贴之前,小朋友要想好,你想做什么样的房屋,然后到筐里挑选你所需要的形状,如果没有你想要的形状,你也可以自己来剪,剪好之后,就把它拼在图画纸上合适的位置。拼好后,先贴房顶和墙体,再贴门和窗。
五、.幼儿操作,教师个别辅导。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剪出自己想要的图形,并能贴出各种造型的楼房。指导能力弱的幼儿选择相应的图形拼贴楼房。
2.提醒幼儿剪刀用完后放回盒内,剪下的碎纸放回筐中,供其他幼儿挑选。
六.、展出并评价幼儿作品.
鼓励全班幼儿细致独立的作业态度,并引导幼儿欣赏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布局合理的幼儿作品。
活动反思:
面对这个绘画内容,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避免教师传统的讲解示范,而是更多的发挥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高级建筑师》的课堂上,我们没有对孩子进行面对面的示范绘画。我们用ppt先让孩子认识了许多造型各异的房子,让他们从中获取灵感,然后让大家来讲一讲自己的想法和设想,最后进行自己的创造。
中班教师教案12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制作会“走”的盒子,懂得废旧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弹性,学会简单制作玩具的技能。
3、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养成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尝试的好习惯。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纸盒、绳子、曲别针、录音机、酸奶盒。
【活动过程】
引入: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随意地走入教室。教师提问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幼儿讨论各种各样动物行走的样子。
教师出示一个会“走”的纸盒,提问:这个纸盒怎么会自己“走”呢?看一看,纸盒里有什么秘密?
(1)纸盒里有橡筋。
(2)纸盒里还有橡皮泥和曲别针。
做会“走”的纸盒。
选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间,捏成一个小圆球,圆球表面要光滑。将带有橡皮泥的橡筋两端,分别穿入纸杯口两边的小孔里,分别用曲别针固定橡筋。用手转动橡皮泥将橡筋拧紧,放在地上,纸盒就会“走”起来了。
想一想,说一说。
(1)橡筋拧紧了,一松纸盒就走了。
(2)橡筋有弹性。
(3)像我的弹弓一样,一拉就将橡皮泥弹走了。
【教学反思】
纵观整个活动,感觉过程轻松、自然、和谐,幼儿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获得了有关分类、语言、科学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中班教师教案13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积极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4)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弹性及弹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弹性的物体(如松紧带.海绵.弹力布..皮筋)。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弹性。
A.幼儿操作,观察用力拉或压弹簧及有弹性的物体时它们的外形变化。
B.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解弹性的基本特征。
提问: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小结:当用力拉或压时,弹簧.松紧带.海绵等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长,有的变短,有的变形;不再压时,这些物体都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性。
(2)幼儿再次操作材料,发现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大小不一样。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的'弹性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的大小不一样。
(3)说一说:有弹性的物体。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活动反思:
1、通过《指南》科学领域的学习,我在活动中利用PPT凸显弹簧的伸缩及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的展示,重难点突破直观形象,易于幼儿理解;
2、认知上:让幼儿在操作探索活动中,主动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能力上:在探索操作过程中,让幼儿根据各自感兴趣的物体去发现弹性的用途,并注重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的特点,特意提供了幼儿自由操作机会,使幼儿敢于、善于、愿意表述自己发现的过程。情感上: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极大兴趣。
3、情境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设置一个PPT,引入幼儿在平时活动中的情景去设疑,发现玩具中秘密,为幼儿主动探究提供了条件。
4、动手操作法:它是幼儿科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方法,《纲要》中指出:提出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多种方式探索提供条件。本次活动我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的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弹性的特点,第二次通过再次操作来记录,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来辨别物体是否具有弹性。
5、记录: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的结果,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必备环节、所谓求证。
中班教师教案14
活动目标:
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
2.对沉浮现象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人一份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玩具、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回形针、铁夹子等。个人记录表两人一份(见附表)。
2.每组1大盆装水,1块擦手毛巾。
3.集体记录表和沉浮字卡图片。
活动过程:
(一)感受沉浮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看一看我这里有两样东西,看看是什么?如果把石头和泡沫板放到水里会怎样呢?
2.请个别幼儿来轻轻的放到水里,仔细看它怎么样了?
3.教师:出示字卡,一起用动作来做一做沉和浮。这里画了一杯水,谁来贴一下沉下去的时候物体在水中的位置?浮起来是物体在水中的位置?适当纠正不对的。
4教师小结:像泡沫板一样飘在水面上的叫浮,像石头一样没在水中的叫沉。
(二)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商量记录方法。
1.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
教师:这里还有一些东西也想去水里,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你猜哪个会沉下去,哪个会浮起来?(幼儿猜测)2.了解活动记录单。教师出示幼儿操作记录单:你们见过这样的表格吗?表上的问号表示什么?小手表示什么?表格上的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怎样?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商量记录的方法,老师这里有两个标记,你们觉得哪个可以表示沉?哪个表示浮?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测进行记录。
(三)引导幼儿两人合作探索并记录沉浮现象。
1.老师:现在要请大家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测。交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一人把东西放入水中,一人进行记录。放的小朋友每次选一个东西,轻轻的'放到水中,然后就让他在水中,不要拿出来了,记录的小朋友看好放的是哪个,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进行记录。(认一认小朋友的记录表)2.两人合作探索沉浮并记录。
(四)出示集体记录单,幼儿交流、分类。
1.教师:你猜对了吗?经过实验,结果怎样?(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验结果,在集体记录表中队每个物体逐一进行沉与浮的情况记录。)2.教师:现在我们给这些东西来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呢?(引导幼儿根据沉与浮进行分类,每组有两个小筐,请把能沉下去的东西放在箭头向下的筐里,把能浮起来的东西放在箭头向上的筐里)3.幼儿把材料按沉和浮分类,刚才还有问题的小朋友可以到老师这边再来试试。
4.交流:大家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五)小结,扩展幼儿经验。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把物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你还看见过哪些东西是浮在水上、哪些东西是沉在水里的呢?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如果教室里有的可以去拿过来试试。(轮船、鸭子等是浮的,石头等是沉的)
中班教师教案15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和经常修剪指甲可以预防疾病,维护身体健康。
2、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洗手的方法以和如何使用指甲剪来剪指甲。
3、 德育目标:在教学生洗手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教学生剪指甲时渗透平安教育。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如何除去手上的病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洗手的步骤以和如何使用指甲剪修剪指甲是本课教学时的难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式、直观式、愉快式、实践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水壶、脸盆、肥皂、纸巾、指甲剪、电子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谜语引入
1、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上一节健康教育课——《手的卫生》。(师板书课题)
2、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一个小兄弟,长短各不一,团结是力量,永远不分离。(师边念边用手做动作)(谜底:手)
3、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灵巧能干的手。(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手”的图形)
4、 同学们,你们用手来干什么?——引导学生知道手对我们的学生、生活、工作协助大。
5、 看来手的身手还真大,全班齐读儿歌。(运用多媒体出示儿歌)。
即:我有一双小小手,它的身手可真大,
什么事情都能做,学习生活全靠它。
二、 观察病菌,了解其危害。
1、 由于我们的手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每天我们都要用手接触很多东西,所以我们的手上容易沾上细菌。
2、 打开课本,全班齐读第二句话(即:据调查,每只脏手约带有4—40万个细菌,指甲缝的`泥垢里可以窝藏30多种细菌。)
3、 利用多媒体显示细菌图:
这此细菌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其中有很多细菌对我们^***是有害的,我们称它们为病菌。(板书:病菌)病菌对我们^***窨有哪些危害呢?谁知道?——激发学生平时多读课外书,多收集资料。
4、 运用多媒体逐步显示三种病菌对^***的危害,激发学生想方法除去。
① 大肠杆菌:过多的大肠杆菌容易拉痢疾,有生命危险。
② 曲菌:有裂口的皮肤一旦感染上曲菌,就容易化脓,严重的会导致破伤风,有生命危险。
③ 霍乱弧菌:引起烈性胃肠道污染病,传达迅速,受感染者剧烈吐泻、拉米汤样便、严重失水和昏迷,导致生命垂危。
三、 学习除去手上病菌的一种简单方法——洗手
1、 看不一些病菌对我们^***的危害,你有什么感想吗?(板书:?)
2、 小结学生的感想。(板书:危害大 饭前便后洗手)
3、 你们会洗手吗?请一位学生上台洗手。(师在旁指导)(和:讲台上已摆放好不事先脸盆、水壶(内有清水)、肥皂、纸巾)。
4、 分步骤指导学生的洗手。(运用多媒体一边演示一名学生洗手的过程,一边出示洗手步骤文字归纳)即:
① 用水将手浸湿;
② 将手指、手掌、手背打上肥皂;
③ 来回搓手指、手掌、手背;
④ 用流动的清水将手上的肥皂液冲洗掉;
⑤ 用纸巾或干净的手帕将手擦干。
(指导按上述步骤洗手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5、 请学生上讲台按洗手步骤洗手。要求:边洗手边说出步骤。
6、 为什么要用流动的清水洗?(答案:更容易将手上的病菌冲掉)
7、 师小结:要是我们平时注意饭前便后洗手,而且依照步骤洗,那么我们的手上所沾染的病菌将会大大减少。
四、 学习除去手上病菌的别一种简单方法——剪指甲
1、 我们的手指上有病菌,那么我们手指上的什么地方最容易藏
病菌?请看屏幕——运用多媒体显示,使学生知道指甲越长,所藏的泥垢越多,病菌也就越多。
2、 用什么简单方法可以除去指甲里的病菌?(板书:剪指甲)
3、 学生们用各自桌面上已放置好的指甲剪剪指甲,师巡视。
4、 请一能干的学生上台教大家剪指甲。
5、 师教剪指甲,并进行平安教育。
6、 刚才没剪干净指甲的学生请再剪(若遇到还未学会使用指甲剪剪指甲的学生可请已学会、已剪干净指甲的学生帮一帮他)。
7、 齐读课文第三句话。(即:所以,饭前便后要洗手,指甲要经常修剪,手帕要随身带。)
五、 小结本节课的知识,齐读儿歌
这节课我们学习不除去手上病菌的两种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洗手和剪指甲,相信大家今后一定会注意手的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板书:勤)下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首儿歌(运用多媒体出示儿歌2)即:饭前便后要洗手,病菌才干不入口,指甲长了藏病菌,勤剪指甲不生病。
六、 培养能力,扩展知识面
洗手和剪指甲是除去我们手上病菌的两种最简单的方法,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除去手上的病菌?(先请学生说,褒扬知识面广广学生;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其他一些除去手上病菌的好方法。)
七、 课堂练习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讲卫生吗?为什么?(运用多媒体显示)
1、 把洗干净的手用裤子擦干。(不卫生)
(同学们洗干净手后都习惯性地将手往裤子上擦,这样裤子上的细菌就会沾到手上,手还是脏的)
2、 咬手指甲。(不卫生)
(有好多小朋友都喜欢用牙齿咬指甲,这样很不卫生,更容易把病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
3、 洗手帕。(讲卫生)
(应该向她学习勤洗手帕,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小朋友)
八、 与学生合演小品《吃晚饭》,大家观后谈感想。
九、师用电子琴教学生唱课后专为课文设置的歌曲《一双小手》。
十、 齐读课文,提问: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打算以后
怎么做?
十一、 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我们学了《手的卫生》这一课,希望大家今后要注意手的卫生,
做一个讲卫生、健康生长的小朋友。
板书设计:
6、 手的卫生
病菌危害大
【中班教师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的教师美术教案09-02
中班教案教师节03-22
中班教师节教案01-17
中班教师教案15篇11-20
中班教师教案(15篇)11-20
中班教师教案(集锦15篇)11-20
中班教师节教案14篇01-28
中班教案:教师节(精选14篇)02-25
中班音乐老师老师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