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06-25 12:51: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必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5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

  一、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大胆地发挥想象,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2、幼儿能够大胆的运用完整语言表达,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3、能够在创意中感受拼图带来的乐趣,及交流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

  各种玩具、七巧板

  三、活动过程:

  1、老师:今天我们班请来新朋友,它们的名字叫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你们高兴吗?我们一起来看它们的表演吧!

  教师操作让这些图形变各种姿势和小朋友打招呼。

  2、欣赏新朋友变出的.各种造型。

  3、请个别小朋友上来给我们的新朋友变造型,激发幼儿对创意感兴趣,激发幼儿主动创意的能力。

  4、老师:你们看看这些漂亮的图案是什么变的(玩具)

  5、幼儿操作活动

  ①教师结合实物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材质的玩具。

  ②请幼儿选取自己的玩具,让他们动手拼一拼。

  ③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拼出的事什么?

  ④幼儿合作拼图,教师巡回指导。

  6、游戏活动:玩具找朋友

  ①教师从玩具中拿出其中一个形状(如圆珠)请小朋友找到相同的形状并举起来。

  ②把幼儿分成小组,请他们以组为单位玩玩具找朋友的游戏。

  7、教师评价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2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手部动作的改变,摆弄出各物影像,愿意尝试合作表演手影戏,并配上简单的口技。

  2、了解手影戏的来源及有关知识。

  3、敢于大胆创编新的手影戏,能感受到手影戏的奇妙与乐趣。

  4、合理变换手指动作,变出的事物会很多。

  5、两人合作表演或多人合作表演,手影戏更精彩。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教师掌握数种基本的手影戏表演技巧,了解手影戏的来源及有关知识。幼儿玩过简单手影戏,看过手影戏表演片段。

  环境准备:在采光较暗的影音室(内设壁灯若干只),或创造一个光线相对比较暗的环境,如可以拉上挡光窗帘,提供人手一只电筒,保证手影清晰即可。准备集体记录单、影音播放课件:手影戏《逗趣》

  活动过程:

  一、教师演示手影,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 教师演示变化的手影让幼儿欣赏,边演示边问:你们知道我是谁?

  2、 我的本领可大了会千变万化,瞧,这是什么?这又是什么?……

  3、 你现在看到的是手的什么?为什么能看到手的影子?

  教学建议:

  1、教师手影的演示尽可能形象生动些,必要时可配上一些口技,使手影表演更生动,并让幼儿自己说说变出的事物。

  2、让幼儿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光照产生影子”的知识概念。

  二、幼儿想象、演示、记录第一次手影演示结果。

  1、教师鼓励幼儿自由找光影区演示手影。

  “请小朋友自己找一处地方,用你的小手摆弄一下手影,看看可以变成什么东西?”

  2、幼儿自由找空地,演示手影,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发放记录表,鼓励幼儿用简单绘画方式记录第一次手影演示结果。

  “刚才你的手影变成了什么?请你把变成的东西记录在表格左边第一列中。”

  教学建议:

  1、教师预先设定较宽敞的光影区,并引导幼儿分散,以免相互干扰。

  2、手影演示时尽可能使光线分布均匀一些,保证幼儿手影清晰。

  3、这是幼儿第一次自己尝试手影演示,不重在手影演示的结果如何,而是为了使幼儿先初步体验一下手影变幻。此前,教师尚未做详细指导,因此在幼儿毫无经验的前提下还需多加引导,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并及时捕捉较好的手影效果。

  4、幼儿手影记录表共分两列,分别为第一次手影演示结果和第二次手影演示结果,在幼儿记录前,教师应清楚地说明第一次手影记录的位置,以免幼儿造成记录失误。

  三、交流、展示,分享手影演示结果。

  1、请幼儿相互交流自己手影演示的结果。

  2、邀请个别演示效果较好的幼儿上台演示,分享成功的.快乐。

  3、集体讨论、评价演示效果,探讨更佳的演示方法,并鼓励幼儿模仿。

  教学建议:

  1、教师可让幼儿自由结伴,相互说说,并适当切磋、演示。

  2、教师在充分挖掘幼儿创新潜能的同时,应对幼儿所创的手影及时指导、修饰,使手影更显艺术化。

  四、引导幼儿学习几个典型的手影戏,进一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教师指导幼儿合理摆放双手的位置,鼓励幼儿学习狗、鸟、兔等几种动物的手影戏,调整幼儿手的位置,积极锻炼幼儿手部运动的灵活度。

  2、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手影戏合作表演,教师巡回指导。

  3、请几组手影戏表演较精彩的幼儿上台展示。

  教学建议:

  1、纠正幼儿不准确的手的摆放位置,这很重要,因为手的摆放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手影形象的美感。

  2、幼儿小肌肉群发展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手影戏的逼真程度,对于个别手部动作不太灵活的幼儿应多加指导,强化练习,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甜蜜。

  3、幼儿合作表演时可建议配上简单的口技,以增添手影表演的情趣。

  五、幼儿自创新的手影戏,并记录第二次手影演示结果。

  1、教师总结:我们的双手不仅给生活带来方便,还带来了快乐,今天大家都看到在昏暗的灯光下,小朋友们手的影子在墙上腾跃,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可是小朋友第一次手影演示出来的形象为什么不太好看呢?(鼓励幼儿总结出:靠双手合作完成的手影形象更逼真,要充分利用手指方位的调节来塑造更生动的形象。)

  2、鼓励幼儿用两只手合作摆弄手影,发挥想象,自创新的手影戏,并支持幼儿选择多人合作创造手影戏。

  教学建议:

  在掌握了一定手影演示经验的前提下,幼儿第二次手影演示结果的记录一定会有所不同,手影戏效果相对来看会较上一次有所提升,此时教师应积极鼓励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帮助他们摆脱困惑,争取创造出简单的与众不同的影像。

  六、了解手影戏知识,集体欣赏手影戏。

  1、教师介绍手影戏:手影戏是在民间手影游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起来的,手影游戏的起源是在古时候没有什么玩具的情况下,逗乐小孩子的一种民间传统游戏,手影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表演全部靠手部动作投影的改变,幻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形象(影像)。在外国人眼中,手影艺术是一门神秘而纯净的艺术。

  2、幼儿集体欣赏20xx年央视春晚上的手影戏《逗趣》。

  教学建议:

  关于手影戏的来源与有关知识,幼儿只需大概了解即可,不作记忆要求;幼儿集体欣赏《逗趣》时,教师可作简明生动的解说,以增添观赏的趣味性。

  评价指引:

  幼儿角度:幼儿在活动中有哪些表现或创意令您印象深刻?为什么?

  教师角度:您认为在本次活动设计与组织中,教学难点是什么?

  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选材于幼儿户外活动偶发事件的科学生成活动,本次活动通过“观赏手影戏→自创手影戏并记录→交流展示手影戏→学习典型手影范例→结伴合作表演→再创手影戏并记录→欣赏春晚手影戏节目”的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掌握手影戏表演技巧,尤其是让幼儿通过提高手部动作灵活度并附上相应口技技巧,更让幼儿体验到手影戏的“活”与“趣”,同时在幼儿掌握一定手影表演技巧的前提下,提高难度,鼓励幼儿尝试自由创新、合作表演手影戏,毋需置疑,这使幼儿的手影表演技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也是本次教学活动的突破点,避免了幼儿拘泥于单纯的模仿,多方位地挖掘幼儿想象与创新的潜质,更为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活动拓展:

  延伸活动:“人物表演”,根据幼儿实际表演能力,借助帽子、香烟、酒瓶等小型辅助物,尝试打造人物形象的手影戏。

  相关活动:“手影活动专区”,在活动室一角设立一个手影活动专区,提供一些小型辅助物,让幼儿玩一玩各类手影戏。提高手影戏表演的技巧与创新能力。

  类似活动:“阳光下的秒影”,利用户外活动或午后散步时间,组织幼儿在户外采光较好的地方进行手影戏表演,感受手影变幻的奇妙与合作表演的乐趣

  小百科:手影,投射源与被投射源的关系,仅一灯一布.发展到现在,与幻灯机、投影仪结合。用十指灵动,演艺天上飞、地上跑、水里游。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3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复习对三原色的认识,在玩色中感受颜色的变化现象。

  2.组织幼儿通过操作,认识颜色的变化,让幼儿体验自由探索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1.装有半瓶自来水的瓶子,在瓶盖里分别涂上红、黄、蓝等不同的颜色。

  2.每张桌子上放一份装有红、黄、蓝三色水的烧杯和滴管三根,每组准备一幅画有大树、鲜花等的背景图。

  3.每个幼儿一个果冻空壳,一根棉签,一张纸。

  4.词卡:红色、黄色、蓝色等词卡各一套,每组词分别涂上相应的颜色。

  三、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认一认

  1.神秘水:

  装有半瓶自来水的瓶子,在瓶盖里分别涂上红、黄、蓝等不同的.颜色,摇晃瓶子,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

  (1)“老师这儿有三瓶水,都是什么颜色的?”

  (2)“我们把它变成红色,画红红的太阳,好吗?”老师左右摇晃瓶子三下。“咦?怎么没有变成红色呀?哦,我忘了说口令了。小朋友一起帮老师说口令,好吗?”老师上下摇晃瓶子,请小朋友说口令:“变呀变,变呀变,变出红色画太阳。”

  (3)同样的方法,分别变出黄色、蓝色的水。

  (4)引导幼儿思考:“你们猜猜,为什么会这样?”

  老师揭示瓶盖的秘密:“原来秘密都藏在瓶盖里。”

  2.小结:这么多美丽的颜色其实都是由红色、黄色、蓝色这三种颜色变成的,所以我们把红色、黄色、蓝色称为“三原色”。

  3.“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三种颜色的水,请你们自己玩一玩,小心点,别把水洒出来。”请幼儿自由玩色。

  4.“你是怎么玩的?你变出了哪些颜色?”根据幼儿回答,老师展示他的作业纸。

  5.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发现,同样用“红色”和“黄色”这两种颜料,可是有两个小朋友却变出了“橘红”和“橘黄”这两种不同的颜色,为什么呢?

  6.小结:原来加入不同量的颜色,能变出不同的颜色。

  (二)画一画,比一比

  1.游戏:变色龙:让幼儿根据需要,选择颜色,用棉签蘸着给图画涂色。

  (1)教师介绍“变色龙”:这是“变色龙”,它最奇特的本领是,能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如果变色龙躲在绿叶下,它会变成绿色;如果它蹲在橙色的树枝上,

  它会变成什么颜色?如果它爬在蓝色的花朵中,会变成什么颜色?

  (2)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条“变色龙”,请你在给“变色龙”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用棉签蘸着颜料涂上相应的颜色,再把“变色龙”藏好。比一比,谁把“变色龙”藏得好,

  不让它的敌人发现。

  2.欣赏幼儿的作品,集体评议。

  3.布置画展:机灵的变色龙。

  活动延伸:

  将材料放在“科学探索区”里,让幼儿探索添加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变出更多的颜色。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4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

  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白纸,擦手布,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引出问题和猜想

  1.看录像,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去了?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边看录像边讨论)

  2.介绍问题并猜想。

  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还提出了许多问题,作出了一些猜想,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师幼共同猜想。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没看到它有手有脚。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要不然它怎么走路……)

  (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同时通过共同猜想,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自由观察,初步感知

  1.提出观察要求。

  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我把蚯蚓请过来了,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然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验证猜想,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幼儿自主发挥。)

  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

  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一圈一圈,一节一节的)它的嘴巴在哪里?

  (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分享发现

  1.提醒幼儿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师:请你们轻轻地将蚯蚓放回泥土,把放大镜和记号笔放回篮子,带好你的记录到老师这儿来。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请幼儿将记录纸放到投影仪下介绍展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验证了一些猜想,发现了蚯蚓的身体是细细的、长长的、软软的;身上是一节一节的,它是一种环节动物;它没有骨头也没有脚,但是它能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它靠刚毛和身体的一伸一缩来蠕动。

  (幼儿有了充分的观察感知之后急于想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满足孩子的愿望,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发现和先前的猜想作比较,从中领悟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想,更离不开实际的操作验证。教师简明扼要的小结,意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四、肢体模仿,体验快乐

  师:你们喜欢蚯蚓吗,为什么?我们来学学蚯蚓松土和蠕动的样子。(幼儿模仿蚯蚓钻土、蠕动、打滚、蜷缩……)

  (幼儿用肢体模仿蚯蚓,能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同时,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五、观看动画,整理经验

  师:我还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小蚯蚓丁丁)。

  看动画后提问:小蚯蚓丁丁告诉我们什么了?进一步巩固对蚯蚓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的认识,重点讨论奇怪的再生现象。

  六、鼓励提问,引发新的猜想和探究

  师:蚯蚓的秘密可真多,关于蚯蚓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1.相互提问并讨论,同时记录问题放到展板上。

  2.提问留白,引发新的探究。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蚯蚓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有人知道吗?不懂的问题怎么办呢?

  结语:今天,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发现了蚯蚓许多的秘密,又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了新的猜想。那么,蚯蚓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这样?我们可以问问有学问的人,可以去查资料,还可以自己观察、做实验,继续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此环节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能大胆思考和提问,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

  七、将蚯蚓送回大自然

  活动延伸

  在活动室一角为蚯蚓营造一个“家”,进行进一步的猜想、观察和实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5

  【活动目标】

  1、知道醋是酸性物质,小苏打是碱性物质,醋与小苏打混合后会发生变化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2、利用醋与小苏打模拟火山爆发的场景。

  3、对大自然中火山爆发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活动重点】

  知道醋与小苏打混合会发生变化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活动难点】

  观察并表达出变化过程。

  【活动过程】

  过程一:导入

  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让幼儿对火山爆发的自然现象感兴趣。

  火山喷发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面上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今天通过实验也能模拟“火山爆发”的'现象。

  过程二:认识材料,猜想如何模拟“火山爆发”现象?

  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可以用来做菜、吃饺子等等。让幼儿试着闻一闻醋的味道,酸酸的味道。食物会有酸性和碱性之分,而醋就属于酸性物质。

  小苏打,幼儿平时并不常听说,观察小苏打的颜色,白色的像面粉一样。我们能吃到松软可口的面包、馒头,酥脆的饼干等等都是小苏打起到了作用,小苏打正是用来发面使用的。而小苏打是碱性物质。

  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如果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呢?会不会产生像火山爆发一样的景色呢?

  过程三:把醋与小苏打混合,模拟火山爆发现象并观察变化。

  提前撕下一块透明胶备用

  可以把红色的肥皂水全部加入。因为肥皂也是碱性的,添加到小苏打里面后,小苏打不会发生化学变化。

  加入醋之前,教师要提示幼儿注意观察两种物质混合后的变化。例如分别看看、听听、摸摸,都有哪些变化?

  实验发现:醋与小苏打混合后发生了变化,有气泡涌出来,同时还会听到“哧哧哧”的声音,用手摸一摸瓶子的.底部是凉凉的。

  小朋友,我们自己制作的“火山爆发”是不是也很壮观呢?

  【活动总结】

  当呈酸性的醋与呈碱性的小苏打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实验中产生了气泡说明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

  【活动延伸】

  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碳酸饮料

  植物的生长需要二氧化碳气体

  消防使用,在不能用水灭火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二氧化碳。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6

  大班科学活动:纸的力量大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纸的力量,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乐趣。

  2、能对问题做出假设,并通过“纸能支撑物体”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3、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明白只有尝试才能有新发现的科学道理。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废旧的A4纸、同样大小的书本、废报纸做的高跷。

  2、记录纸、笔若干,磁条。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张,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不用手扶、不用任何辅助材料,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张站起来?

  (2)幼儿操作,自由探索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小结:原来,用折、卷等方法都可让纸张站起来。

  2、挑战行动1:分组尝试用纸支撑书本。

  教师出示纸和书本,提出问题:用一张站起来的纸支撑书本,你觉得有可能吗?

  (1)自由猜测,教师记录猜测结果。

  (2)分组参与实验并交流发现。

  提问:你的挑战成功了吗?你是用的什么方法?

  小结:折、卷的方法都可以支撑起书,但是先要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书本。

  3、挑战行动2:分组尝试用一张纸支撑更多的书本。

  (1)操作尝试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张薄薄的.废纸支撑起更多的书本吗?

  (2)分组参与挑战活动,并记录。

  (3)教师引导幼儿小结:卷起来的方法放的书本最多。

  4、看废报纸做的高跷,知道纸的支撑力还可以服务生活。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7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使幼儿发现肥皂的外形特处和用途。

  2.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司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3.通过吹泡泡活动,增添幼儿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形状、颜色、气味不同的洗衣皂、香皂、药皂、婴儿皂每组一份。

  2.脏手绢若干,脸盆四只。

  3.吹泡泡玩具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尝试一:引导幼儿观察肥皂的外部特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1.请小朋友试着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筐中的肥皂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

  2.幼儿动手尝试,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司进行尝试。

  3.请幼儿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4.师生共同部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味道。

  (二)尝试二:洗手间

  1.提供四盆水,肥皂若干

  教师提问:手绢脏了,你们能把它变干净吗?

  2.幼儿尝试洗手绢,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洗的过程中手绢和水的变化,感知肥皂的'用途。

  3.讨论:肥皂的用途。

  4.总结。

  (三)尝试三:游戏“吹泡泡”

  出示吹泡泡玩具,幼儿动手尝试,引导并鼓励幼儿吹出又大又多的泡泡。

  小朋友在欢乐中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8

  活动名称:

  冷冷的冰

  活动目标:

  1、感知冰的特征,知道冰块是水变的,冰又能变成水,并能用语言表达。

  2、有探索冰变化的兴趣。活动准备:冰块、毛巾、热水、大盆子、冰花、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冰)你们看、这是什么?请你猜一猜这块冰是从那里来的?(冰箱)冰箱里的'冰是从那里来的?

  小结:水遇到冷会变成冰。

  二、引导幼儿感知冰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玩冰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冰,等一会请每个人拿一块冰,玩一玩,摸一摸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有什么感觉?(冷、滑)

  2、再次玩冰(引导幼儿压衣服、压冰两者进行比较)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硬)

  3、(纸和冰进行比较)冰是什么颜色的?(透明)

  4、小结。

  三、冰的融化

  1、刚才玩冰后你为什么要用毛巾擦手?手里的水是从那里来的?冰拿在手里为什么会变成水?

  2、实验:热水和冰如果有很多冰,有什么办法让它马上变成水?老师给冰请来了好朋友,请小朋友把冰放在大盆子里。管好自己的冰,看看冰碰到好朋友后有什么变化?老师到热水,引导幼儿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丰富词:融化)

  3、老师这里有许多冰,请小朋友把它们拿到太阳底下去,看看它是怎么样变化的?

  四、延伸活动

  1、幼儿到室外观察冰的变化。

  2、幼儿观察冰花,教师讲解冰花的制作过程。

  3、请幼儿回家制作冰花。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9

  设计意图

  幼儿园附近有一片小树林,那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地方,捉迷藏,逮蛐蛐,看落叶,追逐嬉戏,欢笑声不绝于耳。一次,佳佳小心翼翼地捧着小手走到我身边,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你看,是蘑菇。”我被她的样子逗乐了,忙问:“你采蘑菇干什么用啊?”“我奶奶会炒蘑菇,还会做蘑菇汤,奶奶还带我采过蘑菇呢!”我接过她手里的蘑菇,装在了盒子里。其他小朋友看到了,也争先恐后地采来蘑菇往盒子里放,不一会儿便装满了一大盒。回来后,我们把蘑菇放在了自然角。可第二天,孩子们入园的时候发现盒子里的蘑菇变软变黑了,有的还长了毛,蘑菇变成了一滩烂泥。看到孩子们那无奈的眼神,我提醒说:“我们怎么保存蘑菇,蘑菇才不会长毛呢?”孩子们的眼睛顿时重新绽放光彩,纷纷出谋划策,一次科学活动生成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探索欲望。

  2.指导幼儿逐步填写简单表格,初步了解表格的作用,渗透有关统计的知识。

  3.支持鼓励幼儿利用身边各种资源(经验丰富的长者、各种自然材料及废旧物)进行科学小实验,培养简单推理、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蘑菇的保存方法,记录在表格中“我的保存方法”一栏。

  2.对本活动予以支持并参与活动的部分幼儿家长。

  3.孩子们采集到的新鲜蘑菇、盐、水、小坛子、碟子、碎木屑、储物盒、可乐瓶、针线等。

  1.阳光充足的好天气。

  活动过程

  一、叙述自己搜集的有关蘑菇的保存方法

  活动开始之前,老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今天的特邀家长,请小朋友们鼓掌表示欢迎。然后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搜集的有关蘑菇的保存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幼1:我的方法是把蘑菇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这样蘑菇就不会很快烂掉了。(在“我的保存方法”一栏画了个小冰箱)

  幼2:我妈妈说可以用清水来保存,方法很简单,只要把蘑菇放在小坛子里,然后倒入清水。(在“我的保存方法”一栏画了一些水纹)妈妈补充:倒入的清水要没过蘑菇,如果蘑菇往上浮,可以压上比较重的东西,但千万不能用金属的。

  幼3:我的方法和他的差不多,不同的是我们用的是盐水。(在“我的保存方法”一栏画了一些水纹,水纹中又画了些小点点,旁边由妈妈写了个“盐”字,后边又画一个箭头,箭头后面画了个长方形)先把蘑菇泡在盐水里,用手轻轻地攥干,再装入一个塑料袋里。妈妈补充:浸泡在盐水里10~15分钟即可。

  幼4:我和妈妈想到的方法是把蘑菇放在白纸上,太阳一晒蘑菇就被晾干了,晾干后的蘑菇里面的水就会少了,这样蘑菇就不会烂掉了。

  幼5:我爸爸说蘑菇是木头的孩子,把孩子放在妈妈身边,孩子就不会死了。爸爸补充:我的意思是把蘑菇用木屑养起来。

  二、请幼儿和家长谈谈对几种保存方法的看法-猜测一下用哪种方法保存蘑菇时间长

  小朋友们有这么多保存蘑菇的好方法,用哪种方法会更好一些,蘑菇的保存时间更长久呢?启发幼儿比较、思考、猜想。

  幼1:我觉得晾干会更好一些,因为我看到过大集上卖的蘑菇干,我想干了的东西比湿的保存时间长。(很多幼儿也很同意这种说法)

  幼2:干了的蘑菇失去水分就不鲜了,我觉得用冰箱冷藏得好,吃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

  幼3:从时间上说,我认为晾干的蘑菇肯定保存时间最长,第二是用盐水泡过的,第三是清水泡的`,第四是冷藏的,第五是用木屑保存的。

  师:幼3小朋友按时间顺序作了排列,你能给这些方法排一排先后顺序吗?排好后和你身边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幼儿排列后教师不断肯定幼儿的想法及作出的推理判断)

  家长:我觉得这些方法都挺好的,孩子们说得也很有道理。

  三、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按保存蘑菇的不同方法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并分别命名为冷藏保存组、清水保存组、盐水保存组、晾晒保存组、木屑保存组,然后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和家长共同观察幼儿的操作,与幼儿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幼儿完成蘑菇的储存实验。

  冷藏保存组:最先完成任务,他们把蘑菇放在碟子里,然后向伙房的师傅借冰箱一用,打开冰箱的冷藏室,直接放进去,关好冰箱门,美美地观看或参与到其他组幼儿的操作中。

  清水保存组:把蘑菇放进坛子里,倒入浸过蘑菇的清水,盖上盖子。幼儿发现坛子不透明,看不到里面蘑菇的样子,把坛子改为玻璃缸或透明度较好的塑料瓶。

  盐水保存组:在坛子里放入足够的清水,在家长的指导下放入一定量的盐,盐和水的比例为1:100,用筷子轻轻地搅动,盐慢慢地溶解在水里后,把蘑菇放进盐水里,浸泡1O~l5分钟后捞出沥干水分,装进小塑料袋里,袋口扎紧。

  晾晒保存组:幼儿和家长来到阳台上,在窗台上铺好白纸,把蘑菇倒在纸上,轻轻拨开,在阳光下晾晒。蘑菇之间尽量不紧挨在一起,增加受热的面积,这样干的会快些。家长提示幼儿:这样晾干有一侧就接触不到阳光,提议把蘑菇用铁丝穿起来悬挂晾干会好一些。

  木屑保存组:在储物盒里铺一层厚厚的木屑,木屑较干,撒上少许清水,把蘑菇散开放在木屑上,扣上盖子。

  四、观察蘑菇现状并记录

  请幼儿观察并小组讨论:蘑菇现在有变化吗?把你们发现的情况记录在表格的第二栏。

  幼儿经过仔细观察并与同伴讨论后,记录如下。

  冷冻保存组:画了一个完整的大蘑菇。

  清水保存组:画了水纹样的清水,许多蘑菇倾斜着躺在清水里。

  盐水保存组:蘑菇稍微有些萎缩,像褶皱的皮肤,但看上去很新鲜。(由家长帮助记录)

  晾晒保存组:蘑菇表面水分已被蒸发掉,保持原有的新鲜。(由家长记录)

  木屑保存组:用一些交错的线代表木屑,上面画了几个散落的蘑菇。

  五、活动延伸

  把储存好的蘑菇放置在自然角,请幼儿每天观察本组蘑菇有无变化,并随时记录,把观察结果与同伴或其他组幼儿共同分享。

  比一比,看看哪种方法使蘑菇保存的时间长,按时间的长短给这些保存法排排队。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0

  活动分析:

  “雨”是自然界中幼儿最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特别是夏天,绵绵不断的“雷雨”更给幼儿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然而,我们发现许多的幼儿都不知道或说不出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以及雨是怎么形成的。针对此状况,为了让幼儿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内容:

  奇妙的自然━“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引起幼儿对自然界的关心与注意。

  2、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

  2、难点:能和同伴一起去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

  活动准备:

  挂图、雨形成的图书资料、小实验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游戏:说相反。

  教师带领幼儿于户外玩“说相反”的游戏。

  二、幼儿亲身体验:“下雨啦”

  “下雨啦”,“下雨啦”。幼儿与教师共同进入活动室。

  讨论:雨是哪里来的?从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三、探索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谈话、试验操作、观察图片、书籍、探索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2、幼儿进行经验交流。

  3、教师讲述故事《水滴的旅行》。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实验,发现水受

  热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它们升到天空中,遇冷变成小水滴,无数这样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云。这些水滴在云中互相碰撞,合并变大。当水滴重到空气的浮力再也托不住时,它们便会从云中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四、活动延伸:

  去寻找为什么向日葵会下雨的答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1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知道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尝试根据动物的不同睡觉方式进行分类。

  3.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动物不同睡觉方式课件、幼儿睡觉姿势图片。

  2.动物不同睡觉方式的原因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通过鼓励幼儿收集有关动物睡觉方式的信息,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调查的动物是怎么睡觉的

  1.师:说说你找到的动物是怎么睡觉的呢?

  2.幼儿自由分享

  二、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观察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图片,了解动物是怎么睡觉的

  1.观看课件,观察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并逐一讲述。

  蝙蝠:倒挂着睡,蝙蝠是倒吊着睡觉的。睡觉时,后肢钩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一旦遇到敌害,便可松开脚爪展翅飞去。

  仙鹤:单脚站立睡觉。

  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

  乌龟:缩到売里睡,可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小鱼:睁着眼睡,因为它没有眼睑。

  小狗:常用前肢捧着鼻子睡觉,这是因为它的鼻子特别珍贵",所以要好好保护。

  三、集体讨论,引导幼儿探索各种动物有不同的睡觉方式,尝试根据动物的不同睡觉方式进行分类

  1.梳理小结:动物的睡觉不一样,如:马,大象,长颈鹿是站着睡的小猫,小狗,狮子是趴着睡的,蛇是盘着睡的……

  2.分类小游戏:请幼儿把相同睡觉方式的动物送回家。

  四、通过视频,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不同睡觉方式的原因

  梳理小结: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更好地保护自己。

  五、通过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了解正确的睡觉姿势,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小结:请小朋友保持正确的睡觉姿势:向右侧卧或者平躺。头枕枕头,小手放好……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后继续观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更多动物睡觉的方式!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2

  设计意图

  班上开展《种子食品品尝会》的活动,配班男老师和小朋友开玩笑说:“可不能随便乱吃,这些种子吃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哦!”结果不少小朋友信以为真。由此我想起儿子小时候在家吃瓜果也总是特别小心,如果偶尔一次不小心吃了一粒西瓜子,会哭半天,认为种子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苦口婆心地解释半天,他仍将信将疑。看来,这个在大人眼中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常识,却是孩子们心中过不去的“一道坎”。为了及时捕捉这一教育契机,解决孩子当下的困惑,我设计生成了大班科学活动——《种子精灵》。

  活动目标

  1.与同伴分享认识的种子,知道种子的主要作用。

  2.结合绘本图画讨论“肚子里的种子能不能长大”,了解种子的生长条件。

  3.在互动小游戏中产生探索种子秘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胸前贴有写上名字的胸牌;标有“yes”和“no”的空白展板两块。

  2.食品及餐盘;PPT及播放设备;小花盆和魔豆。

  活动环节

  1.品尝食品,寻找“种子”

  (1)交代品尝要求。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食品给小朋友吃,品尝的时候魏老师有两点小要求:第一,注意安全,尤其是使用牙签的时候。注意卫生,吃完将垃圾放在旁边的空盘子里;第二,在吃东西的时候如果发现了“种子”,请把种子收集好送给老师。能不能做到?

  (2)分组品尝食品,寻找种子。

  2.分享“秘密”,了解种子的作用

  (1)说说自己认识的植物种子。

  师:你们收集到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它的子儿就是它的种子吗?

  师:有的人品尝了火龙果,发现火龙果的种子了吗?

  师:还有人吃的是什么?它有种子吗?

  师:你们还认识哪些植物的种子呢?请用完整的话向大家介绍。

  (2)欣赏老师收集的植物种子图片。(播放PPT课件。)

  师:魏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种子,这里可能还有一些你没有见到过的种子哦,我们一起来欣赏。

  (3)幼儿讨论:植物的种子有什么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种子朋友,谁能告诉我,种子有什么用啊?

  师:你们说得很棒,种子可以加工成种子食品,用来吃;而种子最大的作用是能长出新的植物。

  3.依托绘本,自主选择

  (1)幼儿讨论:小胖猪把木瓜的种子吃到了肚子里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小胖猪最近就碰到一个问题——它吃瓜的时候不小心把木瓜的种子吃到了肚子里。种子种在泥土里会长出新的植物,那吃到肚子里会怎么样呢?

  师:猜猜小猪幼儿园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师:小胖猪又是怎么想的呢?

  师:(出示小猪头上有木瓜树的图片)小猪希望头上真的长出一棵木瓜树。他为什么愿意头上长树呢?

  (2)玩游戏《yes or no》,了解植物的种子长大需要什么条件。

  师:小猪的愿望会不会实现?我们来玩一个“yes or no”的游戏吧,认为小猪愿望会实现的人把你的胸牌贴到“yes”这一边,认为不会实现,就送到“no”这边。

  (集体玩游戏《yes or no》。)

  师:你选择的是什么?请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到底小猪肚子里的种子有没有长大呢?

  (老师讲述《子儿吐吐》的部分故事内容:他跑进厨房,喝下他所能喝的最多的`水,然后飞快地钻进被窝里乖乖地躺着。满心期待头上长出木瓜树的胖脸儿,怕树长不直,连床都换头睡呢!他所做的这一切,完全都是为了树好。第二天,胖脸儿起得很早。其实,他迷迷糊糊的根本没睡好。半夜,他好想知道木瓜树长多高了,但又不敢用手去摸,怕这一摸,树反而不长了。天亮了,该可以了吧?他紧张地用手很慢地、很慢地,往头上摸——?)

  师:有没有长出树呢?(再次玩游戏《yes or no》。)

  师:恭喜你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是呀,一粒植物的种子要发芽、长大是需要很多条件的。空气、水、温暖的阳光、植物需要的温度,有时候长大还需要施肥,所以植物的种子不能在人的肚子里长大。

  4.播放动画,猜想交流

  (1)猜想:有没有一种种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长大的呢?

  师:植物的种子不能在肚子里长大,那有没有一种种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长大的呢?让我们再来玩一次《yes or no》的游戏,请你一定要认真想一想,然后作出选择。

  (2)观看PPT,了解人类的种子——精子和卵子。

  师:妈妈肚子里有一粒“宝宝种子”,它是两粒种子结合在一起变成的(PPT)。一粒种子叫精子,住在爸爸的身体里面;一粒叫卵子,住在妈妈的身体里面。当精子和卵子在妈妈的肚子里相遇,它们就会成为好朋友,紧紧拥抱,然后发生奇妙的变化,变成一个小宝宝。

  5.种植魔豆,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种子不能在我们肚子里长大,但许多动物的宝宝种子却是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种子的世界真巧妙。正是因为有了小小的种子,生命才能一代一代相传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和爱护每一粒种子精灵。

  师:今天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粒神奇的种子,你们想不想亲手种下它,然后看着它慢慢长大?那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案例评析

  本节活动中巧妙利用绘本画面作为讨论的话题,让绘本成为活动的主线,但是又不失“科学味”,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学技巧的灵活运用让人耳目一新。

  1.绘本巧妙利用

  绘本《子儿吐吐》和课题不谋而合,但是,如果把绘本故事全部呈现给孩子,就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讲述故事,那样就偏离了科学活动的中心,成为了绘本阅读。所以,我只抓取了绘本中的典型画面作为讨论的话题,让绘本成为活动的主线,但又不至于削弱活动中的“科学味”。

  2.游戏灵活渗透

  本次活动的组织以“谈话为主”,感兴趣的孩子会一直追随话题,争先恐后地发表建议,但也会有个别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容易游离于话题之外,所以恰当、科学地选用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从学会变为会学是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我在活动中渗透了游戏《yes or no》,一方面集中了每个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在“猜想和选择”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像,巧妙解决了这一难题。

  3.环节层层递进

  种子有什么用?植物的种子能在肚子里长大吗?有没有一种种子可以在肚子里长大?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话题来贯穿整个活动,环环相扣,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得到碰撞,在相互辩论中解决矛盾,拓展知识,让孩子在科学活动中身心和谐发展。

  纵观整个活动,老师很好地处理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1)当下与长远的关系。活动选材第一源于自己的儿子不小心吃了西瓜籽,认为种子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第二源于自己班级的孩子。及时捕捉这一契机,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让孩子获得初步感知,对孩子今后长远的发展肯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2)活动和操作的关系。在本次活动中虽然没有给孩子们准备多少操作材料,但是已有经验的积累是活动能顺利开展的前提之一。预先让孩子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调查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已有经验,从而顺利进行了与新知识的对接。(3)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老师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真实而温暖,让人听起来很舒服,毫无做作之感。老师通过由浅人深的三个话题来贯穿整个活动,环环相扣,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得到碰撞,在相互辩论中解决矛盾,拓展知识,猜想结果,陈述理由,孩子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3

  活动目标:

  1、丰富关于恐龙的知识,了解恐龙消失的几种原因。

  2、能围绕有关恐龙的问题展开讨论和讲述,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对探索恐龙的秘密感兴趣,萌发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AR图书《恐龙跑出来》

  2、每个幼儿一个IPAD,内存《恐龙为什么不见了》的视频(包括环境变化

  说、火山喷发说、陨石撞击说和偷蛋说等4—5种恐龙消失的原因)。

  活动过程:

  一、利用AR技术导入活动:神秘的恐龙蛋

  教师利用AR出示一个的蛋宝宝图片:看看谁来了?小朋友猜猜它是什么

  蛋?(幼儿自由猜测)

  ——教师:咔嚓,蛋宝宝裂开来了,瞧,谁出来了?(恐龙出来了)——教师:原来这是一个神秘的恐龙蛋,小恐龙就是从这个恐龙蛋里钻出来的。今天小恐龙就要带我们到恐龙岛探险,你们想去吗?

  二、结合AR技术创设到“恐龙岛探险”的情境,丰富幼儿关于恐龙的知识。

  1、恐龙岛上有许多恐龙,你认识哪些恐龙?它为什么叫xx龙?它的牙齿什么样?它吃什么食物?它有什么本领?

  2、你最喜欢哪种恐龙?为什么?

  3、逐一介绍剑龙、霸王龙、梁龙、三角龙、翼龙等,使幼儿加深对恐龙的认识。

  (1)腕龙——有30多米高。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头和脖子是什么样的?它是食草的恐龙还是食肉的恐龙?(食草恐龙)

  (2)霸王龙——它是恐龙世界中最凶残,最厉害的恐龙,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嘴、牙齿、腿,想一想为什么它的嘴那么大,牙那么锋利呢?

  (3)翼龙——它是什么恐龙它和别的恐龙有什么不一样?它是食草的恐龙还是食肉的恐龙因为它会飞,又食肉,所以它是统治天空的恐龙。

  (4)三角龙——为什么要叫它三角龙?它的`三个角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4、给恐龙分类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些恐龙,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外形和特征,有的是吃草的恐龙,有的是吃肉的恐龙,食肉恐龙这么凶猛,那食草恐龙会怎么保护自己呢?(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结合视频小结。

  三、幼儿分组观看IPAD,探讨恐龙不见了的原因

  1、提问:现在还有恐龙吗?恐龙为什么不见了?

  2、小恐龙把他们消失的原因存在了IPAD里面,请小朋友自己寻找恐龙消失的原因吧,一会儿要请每一组选一个代表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找到的恐龙消失的原因提问:刚才你看到的恐龙消失的原因有哪些?

  小结:关于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说法

  (1)地球气候突变,恐龙无法适应;

  (2)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地球上尘土飞扬,终日的尘土挡住了阳光,使植物不能光和作用,使恐龙没有食物,饿死。

  (3)由于地壳运动,使得气温大大下降,冰雪覆盖大地。这样作为冷血动物的恐龙,挡不住寒冷环境的侵袭,慢慢死亡,便在地球上消失了。

  恐龙为什么会在地球上灭绝呢?这个问题一直为科学家们所思考与研究。

  关于恐龙消失的说法有多种,至今还有许多谜,如果对恐龙非常感兴趣,长大以后可以继续研究。

  四、进行情感教育,珍爱生命,热爱自然提问: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很长时间,最后怎么样了?

  现在地球上还生存着哪些生物呢?

  如果不想让这些生物也像恐龙一样消失,应该怎样做?

  小结:爱护大自然,珍爱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长大以后,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保护地球!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4

  活动目标

  1、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害虫和益虫。

  2、认识常见昆虫的食物,模仿昆虫的三种基本运动形态:飞、爬、跳。

  活动准备

  1、昆虫头饰、昆虫拼图四张,画架四个。

  2、昆虫图卡若干,食物图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昆虫

  1、教师:今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拼图游戏,看看里面躲了一只什么小动物?

  2、请小朋友把拼图背面的双面胶撕下,并把撕下的胶带纸放在筐里。

  3、幼儿操作,教师将拼好的拼图放在画架上展示,每组请一位幼儿回答。

  4、提问:蝴蝶属于什么?蚂蚁呢?为什么说它们是昆虫?幼儿回答昆虫的基本特征。

  5、教师:除了蝴蝶、蚂蚁、萤火虫和七星瓢虫外,还有什么也是昆虫?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卡。

  二、游戏《昆虫找食》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请小朋友们每人找一个昆虫头饰戴上,看看自己扮的.是什么昆虫,想一想它是怎么运动的,它爱吃什么。幼儿寻找并戴上头饰。

  2、教师:请小昆虫们用自己的动作随音乐来寻找食物。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到森林场景中寻找食物图卡。

  3、教师小结:小昆虫做得真好,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什么昆虫,你是怎样行动的,你找到了什么食物?请幼儿回答。

  三、益虫和害虫

  1、教师:蜜蜂采花蜜传播花粉,对人类有帮助,我们叫它益虫;苍蝇呢会传播细菌,给人类带来疾病,对人类有害,我们叫它害虫。小朋友想想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呢还是害虫。

  2、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天快黑了,小昆虫们要回家了,我们来找家,益虫的家在这边,害虫的家在那边。幼儿找家。

  3、教师小结,帮助找不到家或找错家的幼儿正确认识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还是害虫。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5

  【活动目标】

  1、探究吸盘钩的力量与所吸附的物体表面光滑度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数据记录自己的探究发现。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盘钩、沙袋、记录表、笔。

  环境要求:有较大面积的瓷砖墙、玻璃窗、木制门。

  【操作要求】

  1、观察记录表左侧栏目里所提示的实验对象:瓷砖墙、玻璃窗、木制门。

  2、将吸盘钩先吸附在瓷砖墙上,并逐一往上加沙袋。每挂上一个沙袋就在记录表中间一栏画个沙袋,直至吸盘钩因超过承受极限而掉落。

  3、统计吸盘钩沙袋的数量,并在记录表右侧栏目中记录相应的数字。

  4、按同一方法,继续将吸盘钩分别吸附在玻璃窗、木制门上,并进行统计。

  5、比较吸盘钩吸附在瓷砖墙、玻璃窗、木制门上所承受的沙袋数量,发现结果:吸盘钩吸附在光滑物体上承受力最强。

  【指导建议】

  1、引导幼儿选择其他的实验对象进行扩展实验,如黑板、桌子、钢琴等。

  2、幼儿两人一组,合作探究。

  3、对操作、记录能力弱的幼儿给予适时的.帮助。

  4、可提供大小不同的吸盘进行比较性探究。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体验了磁铁的神奇,通过幼儿感兴趣的钓鱼,玩磁铁,抓老鼠,完全让幼儿感受到了做一只能干的小猫是多么棒!在活动进行之中,我始终以幼儿在前,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的游戏,小实验,探索发现活动中,主动倾听;独立思考;分享合作;大胆表达。他们发现了磁铁的本领,感受了磁铁的神奇力量,探索了磁铁的秘密。孩子们觉得,科学不再是枯燥严肃的说教,变成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与老师的交流,与同伴的合作,与集体互动的表现中,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探究,观察,发现的主动性,也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情绪高涨,围绕活动主题主动学习,与老师互相配合,动静交替,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的三个目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有了一个快乐的开始。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的科学活动教案02-08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7-13

[精选]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6-25

(经典)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6-25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0-26

大班水的科学活动教案12-13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2-23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空气》教案03-17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3-17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热】03-17

【必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5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

  一、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大胆地发挥想象,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2、幼儿能够大胆的运用完整语言表达,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3、能够在创意中感受拼图带来的乐趣,及交流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

  各种玩具、七巧板

  三、活动过程:

  1、老师:今天我们班请来新朋友,它们的名字叫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你们高兴吗?我们一起来看它们的表演吧!

  教师操作让这些图形变各种姿势和小朋友打招呼。

  2、欣赏新朋友变出的.各种造型。

  3、请个别小朋友上来给我们的新朋友变造型,激发幼儿对创意感兴趣,激发幼儿主动创意的能力。

  4、老师:你们看看这些漂亮的图案是什么变的(玩具)

  5、幼儿操作活动

  ①教师结合实物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材质的玩具。

  ②请幼儿选取自己的玩具,让他们动手拼一拼。

  ③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拼出的事什么?

  ④幼儿合作拼图,教师巡回指导。

  6、游戏活动:玩具找朋友

  ①教师从玩具中拿出其中一个形状(如圆珠)请小朋友找到相同的形状并举起来。

  ②把幼儿分成小组,请他们以组为单位玩玩具找朋友的游戏。

  7、教师评价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2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手部动作的改变,摆弄出各物影像,愿意尝试合作表演手影戏,并配上简单的口技。

  2、了解手影戏的来源及有关知识。

  3、敢于大胆创编新的手影戏,能感受到手影戏的奇妙与乐趣。

  4、合理变换手指动作,变出的事物会很多。

  5、两人合作表演或多人合作表演,手影戏更精彩。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教师掌握数种基本的手影戏表演技巧,了解手影戏的来源及有关知识。幼儿玩过简单手影戏,看过手影戏表演片段。

  环境准备:在采光较暗的影音室(内设壁灯若干只),或创造一个光线相对比较暗的环境,如可以拉上挡光窗帘,提供人手一只电筒,保证手影清晰即可。准备集体记录单、影音播放课件:手影戏《逗趣》

  活动过程:

  一、教师演示手影,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 教师演示变化的手影让幼儿欣赏,边演示边问:你们知道我是谁?

  2、 我的本领可大了会千变万化,瞧,这是什么?这又是什么?……

  3、 你现在看到的是手的什么?为什么能看到手的影子?

  教学建议:

  1、教师手影的演示尽可能形象生动些,必要时可配上一些口技,使手影表演更生动,并让幼儿自己说说变出的事物。

  2、让幼儿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光照产生影子”的知识概念。

  二、幼儿想象、演示、记录第一次手影演示结果。

  1、教师鼓励幼儿自由找光影区演示手影。

  “请小朋友自己找一处地方,用你的小手摆弄一下手影,看看可以变成什么东西?”

  2、幼儿自由找空地,演示手影,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发放记录表,鼓励幼儿用简单绘画方式记录第一次手影演示结果。

  “刚才你的手影变成了什么?请你把变成的东西记录在表格左边第一列中。”

  教学建议:

  1、教师预先设定较宽敞的光影区,并引导幼儿分散,以免相互干扰。

  2、手影演示时尽可能使光线分布均匀一些,保证幼儿手影清晰。

  3、这是幼儿第一次自己尝试手影演示,不重在手影演示的结果如何,而是为了使幼儿先初步体验一下手影变幻。此前,教师尚未做详细指导,因此在幼儿毫无经验的前提下还需多加引导,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并及时捕捉较好的手影效果。

  4、幼儿手影记录表共分两列,分别为第一次手影演示结果和第二次手影演示结果,在幼儿记录前,教师应清楚地说明第一次手影记录的位置,以免幼儿造成记录失误。

  三、交流、展示,分享手影演示结果。

  1、请幼儿相互交流自己手影演示的结果。

  2、邀请个别演示效果较好的幼儿上台演示,分享成功的.快乐。

  3、集体讨论、评价演示效果,探讨更佳的演示方法,并鼓励幼儿模仿。

  教学建议:

  1、教师可让幼儿自由结伴,相互说说,并适当切磋、演示。

  2、教师在充分挖掘幼儿创新潜能的同时,应对幼儿所创的手影及时指导、修饰,使手影更显艺术化。

  四、引导幼儿学习几个典型的手影戏,进一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教师指导幼儿合理摆放双手的位置,鼓励幼儿学习狗、鸟、兔等几种动物的手影戏,调整幼儿手的位置,积极锻炼幼儿手部运动的灵活度。

  2、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手影戏合作表演,教师巡回指导。

  3、请几组手影戏表演较精彩的幼儿上台展示。

  教学建议:

  1、纠正幼儿不准确的手的摆放位置,这很重要,因为手的摆放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手影形象的美感。

  2、幼儿小肌肉群发展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手影戏的逼真程度,对于个别手部动作不太灵活的幼儿应多加指导,强化练习,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甜蜜。

  3、幼儿合作表演时可建议配上简单的口技,以增添手影表演的情趣。

  五、幼儿自创新的手影戏,并记录第二次手影演示结果。

  1、教师总结:我们的双手不仅给生活带来方便,还带来了快乐,今天大家都看到在昏暗的灯光下,小朋友们手的影子在墙上腾跃,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可是小朋友第一次手影演示出来的形象为什么不太好看呢?(鼓励幼儿总结出:靠双手合作完成的手影形象更逼真,要充分利用手指方位的调节来塑造更生动的形象。)

  2、鼓励幼儿用两只手合作摆弄手影,发挥想象,自创新的手影戏,并支持幼儿选择多人合作创造手影戏。

  教学建议:

  在掌握了一定手影演示经验的前提下,幼儿第二次手影演示结果的记录一定会有所不同,手影戏效果相对来看会较上一次有所提升,此时教师应积极鼓励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帮助他们摆脱困惑,争取创造出简单的与众不同的影像。

  六、了解手影戏知识,集体欣赏手影戏。

  1、教师介绍手影戏:手影戏是在民间手影游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起来的,手影游戏的起源是在古时候没有什么玩具的情况下,逗乐小孩子的一种民间传统游戏,手影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表演全部靠手部动作投影的改变,幻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形象(影像)。在外国人眼中,手影艺术是一门神秘而纯净的艺术。

  2、幼儿集体欣赏20xx年央视春晚上的手影戏《逗趣》。

  教学建议:

  关于手影戏的来源与有关知识,幼儿只需大概了解即可,不作记忆要求;幼儿集体欣赏《逗趣》时,教师可作简明生动的解说,以增添观赏的趣味性。

  评价指引:

  幼儿角度:幼儿在活动中有哪些表现或创意令您印象深刻?为什么?

  教师角度:您认为在本次活动设计与组织中,教学难点是什么?

  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选材于幼儿户外活动偶发事件的科学生成活动,本次活动通过“观赏手影戏→自创手影戏并记录→交流展示手影戏→学习典型手影范例→结伴合作表演→再创手影戏并记录→欣赏春晚手影戏节目”的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掌握手影戏表演技巧,尤其是让幼儿通过提高手部动作灵活度并附上相应口技技巧,更让幼儿体验到手影戏的“活”与“趣”,同时在幼儿掌握一定手影表演技巧的前提下,提高难度,鼓励幼儿尝试自由创新、合作表演手影戏,毋需置疑,这使幼儿的手影表演技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也是本次教学活动的突破点,避免了幼儿拘泥于单纯的模仿,多方位地挖掘幼儿想象与创新的潜质,更为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活动拓展:

  延伸活动:“人物表演”,根据幼儿实际表演能力,借助帽子、香烟、酒瓶等小型辅助物,尝试打造人物形象的手影戏。

  相关活动:“手影活动专区”,在活动室一角设立一个手影活动专区,提供一些小型辅助物,让幼儿玩一玩各类手影戏。提高手影戏表演的技巧与创新能力。

  类似活动:“阳光下的秒影”,利用户外活动或午后散步时间,组织幼儿在户外采光较好的地方进行手影戏表演,感受手影变幻的奇妙与合作表演的乐趣

  小百科:手影,投射源与被投射源的关系,仅一灯一布.发展到现在,与幻灯机、投影仪结合。用十指灵动,演艺天上飞、地上跑、水里游。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3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复习对三原色的认识,在玩色中感受颜色的变化现象。

  2.组织幼儿通过操作,认识颜色的变化,让幼儿体验自由探索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1.装有半瓶自来水的瓶子,在瓶盖里分别涂上红、黄、蓝等不同的颜色。

  2.每张桌子上放一份装有红、黄、蓝三色水的烧杯和滴管三根,每组准备一幅画有大树、鲜花等的背景图。

  3.每个幼儿一个果冻空壳,一根棉签,一张纸。

  4.词卡:红色、黄色、蓝色等词卡各一套,每组词分别涂上相应的颜色。

  三、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认一认

  1.神秘水:

  装有半瓶自来水的瓶子,在瓶盖里分别涂上红、黄、蓝等不同的.颜色,摇晃瓶子,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

  (1)“老师这儿有三瓶水,都是什么颜色的?”

  (2)“我们把它变成红色,画红红的太阳,好吗?”老师左右摇晃瓶子三下。“咦?怎么没有变成红色呀?哦,我忘了说口令了。小朋友一起帮老师说口令,好吗?”老师上下摇晃瓶子,请小朋友说口令:“变呀变,变呀变,变出红色画太阳。”

  (3)同样的方法,分别变出黄色、蓝色的水。

  (4)引导幼儿思考:“你们猜猜,为什么会这样?”

  老师揭示瓶盖的秘密:“原来秘密都藏在瓶盖里。”

  2.小结:这么多美丽的颜色其实都是由红色、黄色、蓝色这三种颜色变成的,所以我们把红色、黄色、蓝色称为“三原色”。

  3.“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三种颜色的水,请你们自己玩一玩,小心点,别把水洒出来。”请幼儿自由玩色。

  4.“你是怎么玩的?你变出了哪些颜色?”根据幼儿回答,老师展示他的作业纸。

  5.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发现,同样用“红色”和“黄色”这两种颜料,可是有两个小朋友却变出了“橘红”和“橘黄”这两种不同的颜色,为什么呢?

  6.小结:原来加入不同量的颜色,能变出不同的颜色。

  (二)画一画,比一比

  1.游戏:变色龙:让幼儿根据需要,选择颜色,用棉签蘸着给图画涂色。

  (1)教师介绍“变色龙”:这是“变色龙”,它最奇特的本领是,能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如果变色龙躲在绿叶下,它会变成绿色;如果它蹲在橙色的树枝上,

  它会变成什么颜色?如果它爬在蓝色的花朵中,会变成什么颜色?

  (2)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条“变色龙”,请你在给“变色龙”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用棉签蘸着颜料涂上相应的颜色,再把“变色龙”藏好。比一比,谁把“变色龙”藏得好,

  不让它的敌人发现。

  2.欣赏幼儿的作品,集体评议。

  3.布置画展:机灵的变色龙。

  活动延伸:

  将材料放在“科学探索区”里,让幼儿探索添加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变出更多的颜色。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4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

  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白纸,擦手布,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引出问题和猜想

  1.看录像,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去了?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边看录像边讨论)

  2.介绍问题并猜想。

  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还提出了许多问题,作出了一些猜想,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师幼共同猜想。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没看到它有手有脚。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要不然它怎么走路……)

  (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同时通过共同猜想,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自由观察,初步感知

  1.提出观察要求。

  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我把蚯蚓请过来了,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然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验证猜想,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幼儿自主发挥。)

  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

  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一圈一圈,一节一节的)它的嘴巴在哪里?

  (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分享发现

  1.提醒幼儿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师:请你们轻轻地将蚯蚓放回泥土,把放大镜和记号笔放回篮子,带好你的记录到老师这儿来。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请幼儿将记录纸放到投影仪下介绍展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验证了一些猜想,发现了蚯蚓的身体是细细的、长长的、软软的;身上是一节一节的,它是一种环节动物;它没有骨头也没有脚,但是它能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它靠刚毛和身体的一伸一缩来蠕动。

  (幼儿有了充分的观察感知之后急于想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满足孩子的愿望,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发现和先前的猜想作比较,从中领悟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想,更离不开实际的操作验证。教师简明扼要的小结,意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四、肢体模仿,体验快乐

  师:你们喜欢蚯蚓吗,为什么?我们来学学蚯蚓松土和蠕动的样子。(幼儿模仿蚯蚓钻土、蠕动、打滚、蜷缩……)

  (幼儿用肢体模仿蚯蚓,能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同时,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五、观看动画,整理经验

  师:我还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小蚯蚓丁丁)。

  看动画后提问:小蚯蚓丁丁告诉我们什么了?进一步巩固对蚯蚓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的认识,重点讨论奇怪的再生现象。

  六、鼓励提问,引发新的猜想和探究

  师:蚯蚓的秘密可真多,关于蚯蚓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1.相互提问并讨论,同时记录问题放到展板上。

  2.提问留白,引发新的探究。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蚯蚓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有人知道吗?不懂的问题怎么办呢?

  结语:今天,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发现了蚯蚓许多的秘密,又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了新的猜想。那么,蚯蚓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这样?我们可以问问有学问的人,可以去查资料,还可以自己观察、做实验,继续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此环节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能大胆思考和提问,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

  七、将蚯蚓送回大自然

  活动延伸

  在活动室一角为蚯蚓营造一个“家”,进行进一步的猜想、观察和实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5

  【活动目标】

  1、知道醋是酸性物质,小苏打是碱性物质,醋与小苏打混合后会发生变化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2、利用醋与小苏打模拟火山爆发的场景。

  3、对大自然中火山爆发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活动重点】

  知道醋与小苏打混合会发生变化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活动难点】

  观察并表达出变化过程。

  【活动过程】

  过程一:导入

  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让幼儿对火山爆发的自然现象感兴趣。

  火山喷发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面上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今天通过实验也能模拟“火山爆发”的'现象。

  过程二:认识材料,猜想如何模拟“火山爆发”现象?

  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可以用来做菜、吃饺子等等。让幼儿试着闻一闻醋的味道,酸酸的味道。食物会有酸性和碱性之分,而醋就属于酸性物质。

  小苏打,幼儿平时并不常听说,观察小苏打的颜色,白色的像面粉一样。我们能吃到松软可口的面包、馒头,酥脆的饼干等等都是小苏打起到了作用,小苏打正是用来发面使用的。而小苏打是碱性物质。

  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如果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呢?会不会产生像火山爆发一样的景色呢?

  过程三:把醋与小苏打混合,模拟火山爆发现象并观察变化。

  提前撕下一块透明胶备用

  可以把红色的肥皂水全部加入。因为肥皂也是碱性的,添加到小苏打里面后,小苏打不会发生化学变化。

  加入醋之前,教师要提示幼儿注意观察两种物质混合后的变化。例如分别看看、听听、摸摸,都有哪些变化?

  实验发现:醋与小苏打混合后发生了变化,有气泡涌出来,同时还会听到“哧哧哧”的声音,用手摸一摸瓶子的.底部是凉凉的。

  小朋友,我们自己制作的“火山爆发”是不是也很壮观呢?

  【活动总结】

  当呈酸性的醋与呈碱性的小苏打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实验中产生了气泡说明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

  【活动延伸】

  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碳酸饮料

  植物的生长需要二氧化碳气体

  消防使用,在不能用水灭火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二氧化碳。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6

  大班科学活动:纸的力量大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纸的力量,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乐趣。

  2、能对问题做出假设,并通过“纸能支撑物体”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3、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明白只有尝试才能有新发现的科学道理。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废旧的A4纸、同样大小的书本、废报纸做的高跷。

  2、记录纸、笔若干,磁条。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张,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不用手扶、不用任何辅助材料,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张站起来?

  (2)幼儿操作,自由探索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小结:原来,用折、卷等方法都可让纸张站起来。

  2、挑战行动1:分组尝试用纸支撑书本。

  教师出示纸和书本,提出问题:用一张站起来的纸支撑书本,你觉得有可能吗?

  (1)自由猜测,教师记录猜测结果。

  (2)分组参与实验并交流发现。

  提问:你的挑战成功了吗?你是用的什么方法?

  小结:折、卷的方法都可以支撑起书,但是先要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书本。

  3、挑战行动2:分组尝试用一张纸支撑更多的书本。

  (1)操作尝试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张薄薄的.废纸支撑起更多的书本吗?

  (2)分组参与挑战活动,并记录。

  (3)教师引导幼儿小结:卷起来的方法放的书本最多。

  4、看废报纸做的高跷,知道纸的支撑力还可以服务生活。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7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使幼儿发现肥皂的外形特处和用途。

  2.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司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3.通过吹泡泡活动,增添幼儿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形状、颜色、气味不同的洗衣皂、香皂、药皂、婴儿皂每组一份。

  2.脏手绢若干,脸盆四只。

  3.吹泡泡玩具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尝试一:引导幼儿观察肥皂的外部特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1.请小朋友试着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筐中的肥皂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

  2.幼儿动手尝试,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司进行尝试。

  3.请幼儿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4.师生共同部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味道。

  (二)尝试二:洗手间

  1.提供四盆水,肥皂若干

  教师提问:手绢脏了,你们能把它变干净吗?

  2.幼儿尝试洗手绢,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洗的过程中手绢和水的变化,感知肥皂的'用途。

  3.讨论:肥皂的用途。

  4.总结。

  (三)尝试三:游戏“吹泡泡”

  出示吹泡泡玩具,幼儿动手尝试,引导并鼓励幼儿吹出又大又多的泡泡。

  小朋友在欢乐中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8

  活动名称:

  冷冷的冰

  活动目标:

  1、感知冰的特征,知道冰块是水变的,冰又能变成水,并能用语言表达。

  2、有探索冰变化的兴趣。活动准备:冰块、毛巾、热水、大盆子、冰花、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冰)你们看、这是什么?请你猜一猜这块冰是从那里来的?(冰箱)冰箱里的'冰是从那里来的?

  小结:水遇到冷会变成冰。

  二、引导幼儿感知冰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玩冰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冰,等一会请每个人拿一块冰,玩一玩,摸一摸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有什么感觉?(冷、滑)

  2、再次玩冰(引导幼儿压衣服、压冰两者进行比较)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硬)

  3、(纸和冰进行比较)冰是什么颜色的?(透明)

  4、小结。

  三、冰的融化

  1、刚才玩冰后你为什么要用毛巾擦手?手里的水是从那里来的?冰拿在手里为什么会变成水?

  2、实验:热水和冰如果有很多冰,有什么办法让它马上变成水?老师给冰请来了好朋友,请小朋友把冰放在大盆子里。管好自己的冰,看看冰碰到好朋友后有什么变化?老师到热水,引导幼儿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丰富词:融化)

  3、老师这里有许多冰,请小朋友把它们拿到太阳底下去,看看它是怎么样变化的?

  四、延伸活动

  1、幼儿到室外观察冰的变化。

  2、幼儿观察冰花,教师讲解冰花的制作过程。

  3、请幼儿回家制作冰花。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9

  设计意图

  幼儿园附近有一片小树林,那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地方,捉迷藏,逮蛐蛐,看落叶,追逐嬉戏,欢笑声不绝于耳。一次,佳佳小心翼翼地捧着小手走到我身边,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你看,是蘑菇。”我被她的样子逗乐了,忙问:“你采蘑菇干什么用啊?”“我奶奶会炒蘑菇,还会做蘑菇汤,奶奶还带我采过蘑菇呢!”我接过她手里的蘑菇,装在了盒子里。其他小朋友看到了,也争先恐后地采来蘑菇往盒子里放,不一会儿便装满了一大盒。回来后,我们把蘑菇放在了自然角。可第二天,孩子们入园的时候发现盒子里的蘑菇变软变黑了,有的还长了毛,蘑菇变成了一滩烂泥。看到孩子们那无奈的眼神,我提醒说:“我们怎么保存蘑菇,蘑菇才不会长毛呢?”孩子们的眼睛顿时重新绽放光彩,纷纷出谋划策,一次科学活动生成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探索欲望。

  2.指导幼儿逐步填写简单表格,初步了解表格的作用,渗透有关统计的知识。

  3.支持鼓励幼儿利用身边各种资源(经验丰富的长者、各种自然材料及废旧物)进行科学小实验,培养简单推理、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蘑菇的保存方法,记录在表格中“我的保存方法”一栏。

  2.对本活动予以支持并参与活动的部分幼儿家长。

  3.孩子们采集到的新鲜蘑菇、盐、水、小坛子、碟子、碎木屑、储物盒、可乐瓶、针线等。

  1.阳光充足的好天气。

  活动过程

  一、叙述自己搜集的有关蘑菇的保存方法

  活动开始之前,老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今天的特邀家长,请小朋友们鼓掌表示欢迎。然后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搜集的有关蘑菇的保存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幼1:我的方法是把蘑菇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这样蘑菇就不会很快烂掉了。(在“我的保存方法”一栏画了个小冰箱)

  幼2:我妈妈说可以用清水来保存,方法很简单,只要把蘑菇放在小坛子里,然后倒入清水。(在“我的保存方法”一栏画了一些水纹)妈妈补充:倒入的清水要没过蘑菇,如果蘑菇往上浮,可以压上比较重的东西,但千万不能用金属的。

  幼3:我的方法和他的差不多,不同的是我们用的是盐水。(在“我的保存方法”一栏画了一些水纹,水纹中又画了些小点点,旁边由妈妈写了个“盐”字,后边又画一个箭头,箭头后面画了个长方形)先把蘑菇泡在盐水里,用手轻轻地攥干,再装入一个塑料袋里。妈妈补充:浸泡在盐水里10~15分钟即可。

  幼4:我和妈妈想到的方法是把蘑菇放在白纸上,太阳一晒蘑菇就被晾干了,晾干后的蘑菇里面的水就会少了,这样蘑菇就不会烂掉了。

  幼5:我爸爸说蘑菇是木头的孩子,把孩子放在妈妈身边,孩子就不会死了。爸爸补充:我的意思是把蘑菇用木屑养起来。

  二、请幼儿和家长谈谈对几种保存方法的看法-猜测一下用哪种方法保存蘑菇时间长

  小朋友们有这么多保存蘑菇的好方法,用哪种方法会更好一些,蘑菇的保存时间更长久呢?启发幼儿比较、思考、猜想。

  幼1:我觉得晾干会更好一些,因为我看到过大集上卖的蘑菇干,我想干了的东西比湿的保存时间长。(很多幼儿也很同意这种说法)

  幼2:干了的蘑菇失去水分就不鲜了,我觉得用冰箱冷藏得好,吃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

  幼3:从时间上说,我认为晾干的蘑菇肯定保存时间最长,第二是用盐水泡过的,第三是清水泡的`,第四是冷藏的,第五是用木屑保存的。

  师:幼3小朋友按时间顺序作了排列,你能给这些方法排一排先后顺序吗?排好后和你身边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幼儿排列后教师不断肯定幼儿的想法及作出的推理判断)

  家长:我觉得这些方法都挺好的,孩子们说得也很有道理。

  三、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按保存蘑菇的不同方法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并分别命名为冷藏保存组、清水保存组、盐水保存组、晾晒保存组、木屑保存组,然后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和家长共同观察幼儿的操作,与幼儿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幼儿完成蘑菇的储存实验。

  冷藏保存组:最先完成任务,他们把蘑菇放在碟子里,然后向伙房的师傅借冰箱一用,打开冰箱的冷藏室,直接放进去,关好冰箱门,美美地观看或参与到其他组幼儿的操作中。

  清水保存组:把蘑菇放进坛子里,倒入浸过蘑菇的清水,盖上盖子。幼儿发现坛子不透明,看不到里面蘑菇的样子,把坛子改为玻璃缸或透明度较好的塑料瓶。

  盐水保存组:在坛子里放入足够的清水,在家长的指导下放入一定量的盐,盐和水的比例为1:100,用筷子轻轻地搅动,盐慢慢地溶解在水里后,把蘑菇放进盐水里,浸泡1O~l5分钟后捞出沥干水分,装进小塑料袋里,袋口扎紧。

  晾晒保存组:幼儿和家长来到阳台上,在窗台上铺好白纸,把蘑菇倒在纸上,轻轻拨开,在阳光下晾晒。蘑菇之间尽量不紧挨在一起,增加受热的面积,这样干的会快些。家长提示幼儿:这样晾干有一侧就接触不到阳光,提议把蘑菇用铁丝穿起来悬挂晾干会好一些。

  木屑保存组:在储物盒里铺一层厚厚的木屑,木屑较干,撒上少许清水,把蘑菇散开放在木屑上,扣上盖子。

  四、观察蘑菇现状并记录

  请幼儿观察并小组讨论:蘑菇现在有变化吗?把你们发现的情况记录在表格的第二栏。

  幼儿经过仔细观察并与同伴讨论后,记录如下。

  冷冻保存组:画了一个完整的大蘑菇。

  清水保存组:画了水纹样的清水,许多蘑菇倾斜着躺在清水里。

  盐水保存组:蘑菇稍微有些萎缩,像褶皱的皮肤,但看上去很新鲜。(由家长帮助记录)

  晾晒保存组:蘑菇表面水分已被蒸发掉,保持原有的新鲜。(由家长记录)

  木屑保存组:用一些交错的线代表木屑,上面画了几个散落的蘑菇。

  五、活动延伸

  把储存好的蘑菇放置在自然角,请幼儿每天观察本组蘑菇有无变化,并随时记录,把观察结果与同伴或其他组幼儿共同分享。

  比一比,看看哪种方法使蘑菇保存的时间长,按时间的长短给这些保存法排排队。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0

  活动分析:

  “雨”是自然界中幼儿最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特别是夏天,绵绵不断的“雷雨”更给幼儿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然而,我们发现许多的幼儿都不知道或说不出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以及雨是怎么形成的。针对此状况,为了让幼儿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内容:

  奇妙的自然━“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引起幼儿对自然界的关心与注意。

  2、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

  2、难点:能和同伴一起去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

  活动准备:

  挂图、雨形成的图书资料、小实验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游戏:说相反。

  教师带领幼儿于户外玩“说相反”的游戏。

  二、幼儿亲身体验:“下雨啦”

  “下雨啦”,“下雨啦”。幼儿与教师共同进入活动室。

  讨论:雨是哪里来的?从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三、探索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谈话、试验操作、观察图片、书籍、探索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2、幼儿进行经验交流。

  3、教师讲述故事《水滴的旅行》。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实验,发现水受

  热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它们升到天空中,遇冷变成小水滴,无数这样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云。这些水滴在云中互相碰撞,合并变大。当水滴重到空气的浮力再也托不住时,它们便会从云中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四、活动延伸:

  去寻找为什么向日葵会下雨的答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1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知道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尝试根据动物的不同睡觉方式进行分类。

  3.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动物不同睡觉方式课件、幼儿睡觉姿势图片。

  2.动物不同睡觉方式的原因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通过鼓励幼儿收集有关动物睡觉方式的信息,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调查的动物是怎么睡觉的

  1.师:说说你找到的动物是怎么睡觉的呢?

  2.幼儿自由分享

  二、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观察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图片,了解动物是怎么睡觉的

  1.观看课件,观察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并逐一讲述。

  蝙蝠:倒挂着睡,蝙蝠是倒吊着睡觉的。睡觉时,后肢钩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一旦遇到敌害,便可松开脚爪展翅飞去。

  仙鹤:单脚站立睡觉。

  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

  乌龟:缩到売里睡,可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小鱼:睁着眼睡,因为它没有眼睑。

  小狗:常用前肢捧着鼻子睡觉,这是因为它的鼻子特别珍贵",所以要好好保护。

  三、集体讨论,引导幼儿探索各种动物有不同的睡觉方式,尝试根据动物的不同睡觉方式进行分类

  1.梳理小结:动物的睡觉不一样,如:马,大象,长颈鹿是站着睡的小猫,小狗,狮子是趴着睡的,蛇是盘着睡的……

  2.分类小游戏:请幼儿把相同睡觉方式的动物送回家。

  四、通过视频,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不同睡觉方式的原因

  梳理小结: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更好地保护自己。

  五、通过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了解正确的睡觉姿势,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小结:请小朋友保持正确的睡觉姿势:向右侧卧或者平躺。头枕枕头,小手放好……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后继续观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更多动物睡觉的方式!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2

  设计意图

  班上开展《种子食品品尝会》的活动,配班男老师和小朋友开玩笑说:“可不能随便乱吃,这些种子吃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哦!”结果不少小朋友信以为真。由此我想起儿子小时候在家吃瓜果也总是特别小心,如果偶尔一次不小心吃了一粒西瓜子,会哭半天,认为种子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苦口婆心地解释半天,他仍将信将疑。看来,这个在大人眼中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常识,却是孩子们心中过不去的“一道坎”。为了及时捕捉这一教育契机,解决孩子当下的困惑,我设计生成了大班科学活动——《种子精灵》。

  活动目标

  1.与同伴分享认识的种子,知道种子的主要作用。

  2.结合绘本图画讨论“肚子里的种子能不能长大”,了解种子的生长条件。

  3.在互动小游戏中产生探索种子秘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胸前贴有写上名字的胸牌;标有“yes”和“no”的空白展板两块。

  2.食品及餐盘;PPT及播放设备;小花盆和魔豆。

  活动环节

  1.品尝食品,寻找“种子”

  (1)交代品尝要求。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食品给小朋友吃,品尝的时候魏老师有两点小要求:第一,注意安全,尤其是使用牙签的时候。注意卫生,吃完将垃圾放在旁边的空盘子里;第二,在吃东西的时候如果发现了“种子”,请把种子收集好送给老师。能不能做到?

  (2)分组品尝食品,寻找种子。

  2.分享“秘密”,了解种子的作用

  (1)说说自己认识的植物种子。

  师:你们收集到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它的子儿就是它的种子吗?

  师:有的人品尝了火龙果,发现火龙果的种子了吗?

  师:还有人吃的是什么?它有种子吗?

  师:你们还认识哪些植物的种子呢?请用完整的话向大家介绍。

  (2)欣赏老师收集的植物种子图片。(播放PPT课件。)

  师:魏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种子,这里可能还有一些你没有见到过的种子哦,我们一起来欣赏。

  (3)幼儿讨论:植物的种子有什么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种子朋友,谁能告诉我,种子有什么用啊?

  师:你们说得很棒,种子可以加工成种子食品,用来吃;而种子最大的作用是能长出新的植物。

  3.依托绘本,自主选择

  (1)幼儿讨论:小胖猪把木瓜的种子吃到了肚子里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小胖猪最近就碰到一个问题——它吃瓜的时候不小心把木瓜的种子吃到了肚子里。种子种在泥土里会长出新的植物,那吃到肚子里会怎么样呢?

  师:猜猜小猪幼儿园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师:小胖猪又是怎么想的呢?

  师:(出示小猪头上有木瓜树的图片)小猪希望头上真的长出一棵木瓜树。他为什么愿意头上长树呢?

  (2)玩游戏《yes or no》,了解植物的种子长大需要什么条件。

  师:小猪的愿望会不会实现?我们来玩一个“yes or no”的游戏吧,认为小猪愿望会实现的人把你的胸牌贴到“yes”这一边,认为不会实现,就送到“no”这边。

  (集体玩游戏《yes or no》。)

  师:你选择的是什么?请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到底小猪肚子里的种子有没有长大呢?

  (老师讲述《子儿吐吐》的部分故事内容:他跑进厨房,喝下他所能喝的最多的`水,然后飞快地钻进被窝里乖乖地躺着。满心期待头上长出木瓜树的胖脸儿,怕树长不直,连床都换头睡呢!他所做的这一切,完全都是为了树好。第二天,胖脸儿起得很早。其实,他迷迷糊糊的根本没睡好。半夜,他好想知道木瓜树长多高了,但又不敢用手去摸,怕这一摸,树反而不长了。天亮了,该可以了吧?他紧张地用手很慢地、很慢地,往头上摸——?)

  师:有没有长出树呢?(再次玩游戏《yes or no》。)

  师:恭喜你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是呀,一粒植物的种子要发芽、长大是需要很多条件的。空气、水、温暖的阳光、植物需要的温度,有时候长大还需要施肥,所以植物的种子不能在人的肚子里长大。

  4.播放动画,猜想交流

  (1)猜想:有没有一种种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长大的呢?

  师:植物的种子不能在肚子里长大,那有没有一种种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长大的呢?让我们再来玩一次《yes or no》的游戏,请你一定要认真想一想,然后作出选择。

  (2)观看PPT,了解人类的种子——精子和卵子。

  师:妈妈肚子里有一粒“宝宝种子”,它是两粒种子结合在一起变成的(PPT)。一粒种子叫精子,住在爸爸的身体里面;一粒叫卵子,住在妈妈的身体里面。当精子和卵子在妈妈的肚子里相遇,它们就会成为好朋友,紧紧拥抱,然后发生奇妙的变化,变成一个小宝宝。

  5.种植魔豆,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种子不能在我们肚子里长大,但许多动物的宝宝种子却是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种子的世界真巧妙。正是因为有了小小的种子,生命才能一代一代相传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和爱护每一粒种子精灵。

  师:今天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粒神奇的种子,你们想不想亲手种下它,然后看着它慢慢长大?那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案例评析

  本节活动中巧妙利用绘本画面作为讨论的话题,让绘本成为活动的主线,但是又不失“科学味”,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学技巧的灵活运用让人耳目一新。

  1.绘本巧妙利用

  绘本《子儿吐吐》和课题不谋而合,但是,如果把绘本故事全部呈现给孩子,就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讲述故事,那样就偏离了科学活动的中心,成为了绘本阅读。所以,我只抓取了绘本中的典型画面作为讨论的话题,让绘本成为活动的主线,但又不至于削弱活动中的“科学味”。

  2.游戏灵活渗透

  本次活动的组织以“谈话为主”,感兴趣的孩子会一直追随话题,争先恐后地发表建议,但也会有个别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容易游离于话题之外,所以恰当、科学地选用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从学会变为会学是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我在活动中渗透了游戏《yes or no》,一方面集中了每个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在“猜想和选择”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像,巧妙解决了这一难题。

  3.环节层层递进

  种子有什么用?植物的种子能在肚子里长大吗?有没有一种种子可以在肚子里长大?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话题来贯穿整个活动,环环相扣,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得到碰撞,在相互辩论中解决矛盾,拓展知识,让孩子在科学活动中身心和谐发展。

  纵观整个活动,老师很好地处理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1)当下与长远的关系。活动选材第一源于自己的儿子不小心吃了西瓜籽,认为种子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第二源于自己班级的孩子。及时捕捉这一契机,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让孩子获得初步感知,对孩子今后长远的发展肯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2)活动和操作的关系。在本次活动中虽然没有给孩子们准备多少操作材料,但是已有经验的积累是活动能顺利开展的前提之一。预先让孩子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调查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已有经验,从而顺利进行了与新知识的对接。(3)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老师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真实而温暖,让人听起来很舒服,毫无做作之感。老师通过由浅人深的三个话题来贯穿整个活动,环环相扣,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得到碰撞,在相互辩论中解决矛盾,拓展知识,猜想结果,陈述理由,孩子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3

  活动目标:

  1、丰富关于恐龙的知识,了解恐龙消失的几种原因。

  2、能围绕有关恐龙的问题展开讨论和讲述,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对探索恐龙的秘密感兴趣,萌发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AR图书《恐龙跑出来》

  2、每个幼儿一个IPAD,内存《恐龙为什么不见了》的视频(包括环境变化

  说、火山喷发说、陨石撞击说和偷蛋说等4—5种恐龙消失的原因)。

  活动过程:

  一、利用AR技术导入活动:神秘的恐龙蛋

  教师利用AR出示一个的蛋宝宝图片:看看谁来了?小朋友猜猜它是什么

  蛋?(幼儿自由猜测)

  ——教师:咔嚓,蛋宝宝裂开来了,瞧,谁出来了?(恐龙出来了)——教师:原来这是一个神秘的恐龙蛋,小恐龙就是从这个恐龙蛋里钻出来的。今天小恐龙就要带我们到恐龙岛探险,你们想去吗?

  二、结合AR技术创设到“恐龙岛探险”的情境,丰富幼儿关于恐龙的知识。

  1、恐龙岛上有许多恐龙,你认识哪些恐龙?它为什么叫xx龙?它的牙齿什么样?它吃什么食物?它有什么本领?

  2、你最喜欢哪种恐龙?为什么?

  3、逐一介绍剑龙、霸王龙、梁龙、三角龙、翼龙等,使幼儿加深对恐龙的认识。

  (1)腕龙——有30多米高。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头和脖子是什么样的?它是食草的恐龙还是食肉的恐龙?(食草恐龙)

  (2)霸王龙——它是恐龙世界中最凶残,最厉害的恐龙,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嘴、牙齿、腿,想一想为什么它的嘴那么大,牙那么锋利呢?

  (3)翼龙——它是什么恐龙它和别的恐龙有什么不一样?它是食草的恐龙还是食肉的恐龙因为它会飞,又食肉,所以它是统治天空的恐龙。

  (4)三角龙——为什么要叫它三角龙?它的`三个角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4、给恐龙分类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些恐龙,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外形和特征,有的是吃草的恐龙,有的是吃肉的恐龙,食肉恐龙这么凶猛,那食草恐龙会怎么保护自己呢?(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结合视频小结。

  三、幼儿分组观看IPAD,探讨恐龙不见了的原因

  1、提问:现在还有恐龙吗?恐龙为什么不见了?

  2、小恐龙把他们消失的原因存在了IPAD里面,请小朋友自己寻找恐龙消失的原因吧,一会儿要请每一组选一个代表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找到的恐龙消失的原因提问:刚才你看到的恐龙消失的原因有哪些?

  小结:关于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说法

  (1)地球气候突变,恐龙无法适应;

  (2)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地球上尘土飞扬,终日的尘土挡住了阳光,使植物不能光和作用,使恐龙没有食物,饿死。

  (3)由于地壳运动,使得气温大大下降,冰雪覆盖大地。这样作为冷血动物的恐龙,挡不住寒冷环境的侵袭,慢慢死亡,便在地球上消失了。

  恐龙为什么会在地球上灭绝呢?这个问题一直为科学家们所思考与研究。

  关于恐龙消失的说法有多种,至今还有许多谜,如果对恐龙非常感兴趣,长大以后可以继续研究。

  四、进行情感教育,珍爱生命,热爱自然提问: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很长时间,最后怎么样了?

  现在地球上还生存着哪些生物呢?

  如果不想让这些生物也像恐龙一样消失,应该怎样做?

  小结:爱护大自然,珍爱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长大以后,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保护地球!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4

  活动目标

  1、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害虫和益虫。

  2、认识常见昆虫的食物,模仿昆虫的三种基本运动形态:飞、爬、跳。

  活动准备

  1、昆虫头饰、昆虫拼图四张,画架四个。

  2、昆虫图卡若干,食物图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昆虫

  1、教师:今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拼图游戏,看看里面躲了一只什么小动物?

  2、请小朋友把拼图背面的双面胶撕下,并把撕下的胶带纸放在筐里。

  3、幼儿操作,教师将拼好的拼图放在画架上展示,每组请一位幼儿回答。

  4、提问:蝴蝶属于什么?蚂蚁呢?为什么说它们是昆虫?幼儿回答昆虫的基本特征。

  5、教师:除了蝴蝶、蚂蚁、萤火虫和七星瓢虫外,还有什么也是昆虫?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卡。

  二、游戏《昆虫找食》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请小朋友们每人找一个昆虫头饰戴上,看看自己扮的.是什么昆虫,想一想它是怎么运动的,它爱吃什么。幼儿寻找并戴上头饰。

  2、教师:请小昆虫们用自己的动作随音乐来寻找食物。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到森林场景中寻找食物图卡。

  3、教师小结:小昆虫做得真好,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什么昆虫,你是怎样行动的,你找到了什么食物?请幼儿回答。

  三、益虫和害虫

  1、教师:蜜蜂采花蜜传播花粉,对人类有帮助,我们叫它益虫;苍蝇呢会传播细菌,给人类带来疾病,对人类有害,我们叫它害虫。小朋友想想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呢还是害虫。

  2、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天快黑了,小昆虫们要回家了,我们来找家,益虫的家在这边,害虫的家在那边。幼儿找家。

  3、教师小结,帮助找不到家或找错家的幼儿正确认识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还是害虫。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5

  【活动目标】

  1、探究吸盘钩的力量与所吸附的物体表面光滑度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数据记录自己的探究发现。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盘钩、沙袋、记录表、笔。

  环境要求:有较大面积的瓷砖墙、玻璃窗、木制门。

  【操作要求】

  1、观察记录表左侧栏目里所提示的实验对象:瓷砖墙、玻璃窗、木制门。

  2、将吸盘钩先吸附在瓷砖墙上,并逐一往上加沙袋。每挂上一个沙袋就在记录表中间一栏画个沙袋,直至吸盘钩因超过承受极限而掉落。

  3、统计吸盘钩沙袋的数量,并在记录表右侧栏目中记录相应的数字。

  4、按同一方法,继续将吸盘钩分别吸附在玻璃窗、木制门上,并进行统计。

  5、比较吸盘钩吸附在瓷砖墙、玻璃窗、木制门上所承受的沙袋数量,发现结果:吸盘钩吸附在光滑物体上承受力最强。

  【指导建议】

  1、引导幼儿选择其他的实验对象进行扩展实验,如黑板、桌子、钢琴等。

  2、幼儿两人一组,合作探究。

  3、对操作、记录能力弱的幼儿给予适时的.帮助。

  4、可提供大小不同的吸盘进行比较性探究。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体验了磁铁的神奇,通过幼儿感兴趣的钓鱼,玩磁铁,抓老鼠,完全让幼儿感受到了做一只能干的小猫是多么棒!在活动进行之中,我始终以幼儿在前,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的游戏,小实验,探索发现活动中,主动倾听;独立思考;分享合作;大胆表达。他们发现了磁铁的本领,感受了磁铁的神奇力量,探索了磁铁的秘密。孩子们觉得,科学不再是枯燥严肃的说教,变成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与老师的交流,与同伴的合作,与集体互动的表现中,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探究,观察,发现的主动性,也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情绪高涨,围绕活动主题主动学习,与老师互相配合,动静交替,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的三个目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有了一个快乐的开始。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的科学活动教案02-08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7-13

[精选]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6-25

(经典)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6-25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0-26

大班水的科学活动教案12-13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2-23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空气》教案03-17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3-17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热】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