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08-22 08:15: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幼儿科学活动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科学活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幼儿科学活动教案15篇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知识目标:探索用多种方式让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能力目标: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情感目标:乐于动手动脑,体验探索转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1、探索材料:风车、光盘、伞、陀螺、勺子、呼啦圈、雪花片、手绢花、筷子、一盆水、绳子等若干物品2、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迷迷转”,体验身体转动的快乐。

  教师带领玩“迷迷转”游戏,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身体哪些地方会转动。“迷迷转,迷迷转,你的身体哪会转?”

  游戏后交流:身体那么多部位会转动有什么好处?

  小结: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会转动,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经常活动这些地方,会让我们更健康。

  二、第一次动手操作,探索物体转动的方法

  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探索用多种方法让材料转动起来。幼儿第一次探索尝试,教师观察并指导。

  交流分享: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动起来了?请你试一试。

  小结:原来转动的方法有很多,转、搓、拧…都能使物品转动起来了。

  三、第三二次动手操作,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索用两种物品组合,让物体转起来的方法。提出要求:请你用两种材料转动起来。鼓励幼儿创造性地组合材料,教师观察指导。

  分享交流:你用了哪两种材料,让什么转动起来了?

  小结:有许多材料看起来不能转,只要我们积极动脑筋,就能让许多材料转动起来。

  四、经验拓展,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组织谈话: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能转动?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小结:转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还利用转动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转动的用处可真大。

  活动延伸:一起到教室中找一找更多可以转动的物品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大猫和小猫的头饰、皮球、大箱子、小箱子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球的大小

  老师最近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能干,老师想要把这两个球放在这两个盒子里,谁愿意帮助老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球,并出示两个小盒子)请两名小朋友到前面来装球,大球装不进小盒子里,为幼儿制造矛盾从而设疑揭示课题"大和小"。

  二、变魔术:感知物体大小

  现在老师要变魔术啦!看哪个皮球不见啦?小朋友闭上小眼睛,我数三声数,我们一起睁开眼睛,看~咦!哪个皮球不见啦?(反复进行)

  实际操作,感知物体大小

  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把手伸出来,请你们看一看老师的手和你们的手有什么不一样。

  请幼儿说出老师的手大,我们的手小。

  出示实物让幼儿感知物体的大小(大小杯子;大小手套;大小桌子等)

  三、玩游戏: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最大?谁的头最大?谁的嘴巴张得最大?谁的手最大?谁穿的衣服最大?

  四、玩游戏:大猫和小猫

  1、出示大猫和小猫的头饰,引导幼儿辨别大和小。

  2、游戏:大猫和小猫。大猫的音乐响起,大猫到猫妈妈身边,小猫的`音乐响起,小猫到猫妈妈身边。

  五、游戏:小兔子回家

  皮球宝宝今天出来玩,可是忘记了回家的路,你们能把他们送回家吗?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皮球,大皮球放回大的箱子里,是小皮球要放回小的箱子里。如果你送错了皮球宝宝们会伤心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排好队,每人拿一个皮球按顺序把皮球宝宝送回家。

  六、结束活动:播放歌曲《大大的小小的》

  备注:此教材选自《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用书p33页。

  教学反思

  1、有的孩子将小饼干放进大箱子。平时在园利用玩具等让幼儿多次复习所学内容。课件上面吸引幼儿注意。

  2、环节清晰,但语言不够精练。应该多思考孩子会怎样说,更加合理的问出自己的问题。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使幼儿了解云的颜色、形状是多变的。

  2、使幼儿初步了解云会变成雨、雪等落下来。

  3、培养幼儿关注和探索天气现象的兴趣。

  4、喜爱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5、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雨、雪是由云变成的。

  三、教学准备:

  平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各种各样的云;幼儿用书每人一本。

  四、教学过程:

  1、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天上的云

  ※教师:请你们看看现在外面的云?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像什么?(让幼儿自由讨论)。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云。

  ※教师:云会不会变成其它的样子?你有没有见过别的云?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时候见到的?(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如下雨前的乌云,阴天的云,傍晚时的`云彩等等。

  ※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云呢?(让幼儿充分讨论猜测后,向幼儿介绍不同的云是和天气有关系的)。

  3、借助幼儿用书画面帮助幼儿认识云的多变性。

  ※教师:这幅图上的云像什么?你们见过吗?分别说说这些云像什么?

  4、讨论云会变成什么。“谁知道云会变成什么?”(让幼儿充分讨论、猜测后向幼儿介绍天上下雨就是云变成的,冬天下雪也是云变成的)。

  5、活动延伸:让幼儿去户外观察天上的云,分别说说天上的云块像什么?并把它画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到了大班好奇心明显增强,他们喜欢在生活中发现,在玩中发现许多有趣的事物,针对本班幼儿的特点,我在设计《多变的云》这节活动时,注重“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教学方法,把复杂的自然想象,用浅显易懂的实验呈现给幼儿,虽然在实验的过程中,幼儿对云的形成认识还是很模糊,但是只要通过活动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保护他们这份积极探索的热情,就已经达到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了。在活动中,我班也有几个小朋友明显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是我的实验设计的有些单调,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成分,今后需要提前预设活动效果,避免出现幼儿被动参与的现象。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4

  活动目的

  1、通过对放风筝记录卡的交流、统计,让幼儿了解风筝飞上天与风、材料、技能的关系。

  2、感受放风筝的愉快情绪。

  前期准备:

  1、与家人一起放风筝2次(一次有风的时候放,一次没有风的时候放)并作记录。

  2、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准备

  小记录卡人手一张、大记录卡一张、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手持小记录卡交流自己放风筝的感受

  1、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卡

  2、老师根据幼儿的介绍汇总在大记录卡上,成功的用红色笔打∨,失败的用绿色笔打╳。

  二、交流讨论放风筝的三个成败因素

  1、观察大记录卡,统计全班幼儿放风筝的成功次数,了解放风筝与风的关系。

  (1)讨论:有风的日子里和没有风的日子里放风筝, 成功和失败有什么不同?

  (2)用数数方法验证有风时成功机会多,没风时成功机会少。

  (3)师生共同: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多,没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比较少,原来风筝飞上天与什么有关?(风)

  2、放风筝与风筝构造、材料的关系。

  (1)讨论:没有风为什么***的'风筝也飞上天了?

  (2)出示两只风筝:观察、比较、讨论它们的构造、式样、材料、尾巴等不同之处。

  (3)师生共同:原来风筝飞上天还与风筝的样子有关,与长长的尾巴有关,与制作用的材料有关……。

  3、放风筝与放飞技能的关系。

  (1)讨论:为什么有的风筝用的材料很好,尾巴也又轻又长,风也有,但没有飞上天呢?

  (2)观察大记录卡:比较同样有风或无风的情况下大人和小孩成功的机会多和少。(验证大人放风筝的技术高)

  (3)师生共同:原来想要风筝飞上天,不仅和风有关、和选择的风筝有关,还要掌握一定的放风筝技术,这样你的风筝就会在天上飞得又高又好。

  三、延伸区角为下次室外放风筝作准备

  1、出示幼儿有关放风筝资料及尾巴材料,交待需要的幼儿可以在区角内学习并调整风筝的结构等。

  2、再次尝试到室外放风筝,并做好记录。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初步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2、乐意大胆猜想,尝试集体记录。

  3、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 泡泡水 记录纸 各种形状标记 抹布等

  三、活动过程:

  一、 幼儿在玩中学习吹泡泡的方法

  1、师:你们吹过泡泡吗?老师也为你们准备好了吹泡泡的材料,请你们去吹一吹,比比谁吹得泡泡多、泡泡大。吹得时候请宝宝找个空地方,不要吹到小脸上,也不要把把小工具贴在小嘴上,听明白了,那就行动吧!

  2、交流吹泡泡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吹泡泡的?(幼儿自由说说)小结:先拿小工具在泡泡水里浸一下,然后慢慢拿起放到嘴边轻轻吹一吹,这样泡泡就吹出来了。

  3、想不想再试一试?

  好!这次老师要请你们不仅都要吹出大大的泡泡,还要看看你吹出的泡泡什么形状的幼儿再次操作二、探索圆形工具吹出来的泡泡形状并做好记录师:宝宝们,真棒!都成功了,告诉我你们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圆圆的)哪个小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圆的。

  小结:原来圆形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圆的`。我们来找个圆形标记贴在圆形工具的下面。

  三、出示不同形状的工具,大胆猜想师:这又是什么工具?(星星形工具)猜猜它又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我们找个标记贴到星星工具的下面。

  以同样的方法出示长方形工具并做好猜想记录。

  四:幼儿自由探索,观察泡泡的形状长方形和星星形吹出的泡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们自己去吹一吹、看一看。

  五:交流发现并进行记录

  1、师:星星形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圆圆的)长方形形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圆圆的)

  2、记录操作结果小结:原来不管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泡泡都是圆的,真有趣。让我们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去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吧。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6

  设计思路: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积木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可以提高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提供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活动目标

  1、知识:

  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

  能与同伴沟通、交流与合作,按照老师的提示来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情感:

  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活动难点: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量杯,量杯里装满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空矿泉水瓶一个、橡皮泥、钥匙、积木、木片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只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是钥匙、小木块、泡沫球

  二、实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

  教师取一块泡沫球请幼儿来猜猜:这块泡沫球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2、实验钥匙,积木,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3、老师今天还准备了好多东西(刻刀、小木板、剪刀、彩笔),它们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吗?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单。

  3、根据记录单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小木板、彩笔,在记录单上用(↑)表示,沉下去的东西有刻刀、剪刀在记录单上用(↓)。

  三、提升实验

  (一)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空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水宝宝是好朋友,他们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戏,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帮帮瓶子宝宝,让他沉下去。

  2、幼儿尝试。

  3、师: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为什么呢?

  4、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宝宝和水宝宝在一起玩了,他们玩得好开心。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和积木宝宝是好朋友,他们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2、幼儿尝试。

  3、师: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积木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呢?”

  4、幼思考讨论。

  5、教师总结:当橡皮泥宝宝是球状时,与水的接触面较小,容易下沉;而当做成片状,与水接触面增大,就会浮起来。

  四、总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实验《浮与沉》,知道了轻的物品会浮在水面上,重的物品会沉在水底,我们还会用(↑↓)来表示沉浮来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想一想,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瓶子宝宝和橡皮泥宝宝,完成它们的愿望呢?

  活动延伸:

  生活中有好多的物品宝宝,老师也不知道这些物品宝宝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呢?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怎样来改变它们的浮沉呢?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各种材料的强度不同,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让幼儿感知材料的强度与外在因素(长短、大小、宽度)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讨论、实验,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及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普通餐巾纸或皱纹纸、牛皮纸条、塑料纸、玻璃弹子、木棍、绳子、挂钩、宽胶带、容器(可用塑料饮料瓶瓶底或冰琪淋杯子代替)、弹簧秤。

  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一 玩一玩,感知材料的强度。 宽、窄、长、短不同的塑料带、皱纹纸及牛皮纸,让幼儿想办法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哪种纸最牢。

  探究的问题:

  用三种材料不同、大小相同的纸提重物,哪种纸的力量最大? 试一试。 把相同长短、宽窄的皱纹纸、塑料纸、牛皮纸固定在木棍上,再在纸的下端系上一个小容器。一名幼儿向容器中放玻璃弹子,另一名幼儿记录,看一看一共放了多少玻璃弹子后纸才被拉断,记录下玻璃弹子总数。比较三种不同纸被拉断后玻璃弹子的总数。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塑料纸力量最大,牛皮纸的力量也不小。

  (2)皱纹纸力量最小。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用同一材料,相同长度、宽窄不同的纸挂重物,谁的力量最大?幼儿实验。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同一材料中,当长短相同、宽度不同时,纸条越宽,它的力量越大,挂的重物越多。

  (2)细纸条的力量最小。

  活动结束

  1.盛玻璃弹子的容器不宜太小,以便盛更多的玻璃弹子。

  2.纸条不宜裁得太宽,以方便观察。

  3.木棍可用筷子或铅笔代替。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8

  目的:

  1、探索有关磁铁的各种有趣现象。

  2、通过操作,感知磁铁能隔着不同材料吸住铁制品的特性,即磁铁的穿透性。

  3、共享同伴的成果与快乐。

  准备:

  1、大小磁铁若干。

  2、各种质地不同的板,如塑料板、木板、纸板、泡沫板、玻璃板,厚薄各两套;木制插架(内可插板)。

  3、有背景的材料,如天空和小鸟、池塘和青蛙、旗杆和彩旗、水缸和金鱼、花园和蝴蝶、马路和汽车、楼梯和小朋友、围墙和蜗牛、泥洞和蚂蚁、海洋和帆船等(如图)。同时配积木、别针、铁夹、磁铁、剪刀、透明胶等各种材料。

  附图

  4、曾在活动区中获得有关磁铁特性的经验。

  过程:

  一、引导发现

  1、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玩磁铁,你们发现磁铁有个什么本领?

  2、我们在玩磁铁时曾经发现过几个秘密?是什么秘密?

  3、刚才你们说磁铁隔着垫板能够吸住铁钉,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面前有些什么材料?

  4、请幼儿轮流简单介绍自己面前的材料。

  5、隔着这些材料,磁铁还能吸住物体吗?你们试一试。

  6、当幼儿发现隔着厚塑料盒、厚泡沫板,小磁铁不易吸住铁制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同样隔着塑料盒、泡沫板,为什么有的容易吸住,有的不容易吸住?(厚、薄不同。)

  7、原来,磁铁隔着不同的材料仍然具有吸引力。等会儿请你们在这些板上玩磁铁,不但要让磁铁在这些材料上站住,而且还要让它们移动。看看你在玩的时候还能发现一些什么有趣的秘密。

  8、幼儿操作,教师巡回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建议幼儿与旁边的同伴交换材料继续探索。

  二、交流讨论

  1、请幼儿轮流介绍并演示自己发现的有趣现象。当幼儿的讲解不够清楚时,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和帮助。

  2、小结:我们今天又发现了磁铁的许多有趣现象,有的连老师也是第一次看到。以后你们还可以自己到区角活动中去试一试别人发现的秘密。

  三、深入探索

  1、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更有趣的游戏,请看后面桌上放的材料。

  2、教师介绍背景内容,要求幼儿积极开动脑筋,设法利用这些材料让背景上的东西活动起来。

  3、启发幼儿在探索成功后,互相交换材料进行游戏。

  活动说明:

  为了让幼儿认识磁铁,我们安排了自由探索――引导发现――交流讨论――深入探索(迁移运用创造)这四个步骤。目的是想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迁移能力及创造能力。

  第一个环节是“自由探索”,这一环节共分四个步骤,均在活动区中完成:①提供磁铁及各种材料,材料中有一部分是铁制品,如别针、铁夹、铁钉、铁圈等,另一部分是木条、塑料积木、泡沫块、布条、棉花、纸等。幼儿在自由摆弄这些材料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材料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材料不能被吸住。②提供几个小碗,分别盛有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别针的绿豆、赤豆和黄豆,另外再提供镊子、筷子、小勺和磁铁。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会发现用磁铁是将铁制品与非铁制品分离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③在墙上固定两个塑料瓶,瓶中分别放有小发夹和小钥匙,旁边提供小勺、筷子及磁铁。幼儿在使用这些“工具”取瓶中物体的过程中,会发现用磁铁最方便。④提供磁铁和一块有底座、可以竖立的垫板,幼儿自由地摆弄这些磁铁,会发现:两块磁铁有时吸得住,有时吸不住;手一放,一块磁铁会翻身吸住;两块磁铁隔着垫板也能吸住等等。由于在活动区活动时,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并不进行直接指导,而是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去发现、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第二环节是“引导发现”,也就是我们这次的活动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提供了磁铁和各种厚薄不同的板,引导幼儿设法让磁铁在这些材料上“站住”,而且会“移动”,同时在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磁铁的各种有趣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引导”过程一一转化为问题,因为问题情境对幼儿来说没有严格的约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第三个环节是“交流讨论”,即引导幼儿围绕前几个环节中探索到的有趣现象,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及解决疑问的方法,共享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并不过分关注幼儿到底掌握了哪些磁铁的原理,而是注重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自信心、独立性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最后一个环节是“深入探索”。我们运用第二个环节中的各种材料设计、制作了各种背景及相关物体,并提供了铁制品、非铁制品、剪刀、透明胶等辅助材料,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关于磁铁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使小鸟在天空中飞、青蛙在池塘里游、汽车在马路上开、蜗牛在围墙上爬等等。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注重的是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9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感兴趣,能大胆介绍自己认识的蔬菜的名称、外形特征。

  2.知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并根据实物和图片上的线索,分辨出哪些是蔬菜。

  3.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认识几种常见的蔬菜;自然角投放几种常见的蔬菜。(胡萝卜、白萝卜、马铃薯、青瓜、黄瓜、青菜、菠菜、生菜)

  2.物质准备:幼儿每人自带一样自己最熟悉最喜欢吃的蔬菜;豆干、鸭子、萝卜、白菜、鸡蛋、马铃薯、青瓜排成圈的影子幻灯、实物图;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图标、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分享交流(介绍自己带来的蔬菜)

  1.你带来什么蔬菜?它是什么样子的?

  幼甲:我带来的蔬菜是白萝卜,它是白白长长的,下边尖尖的还有细细的根。摸上去很光滑。

  幼乙:我带来的是青瓜,是绿色的。它长得很有特色长长弯弯的像个月亮,摸上去刺刺的。

  幼丙:我带来的是菠菜,是绿色的。它长得一叶一叶的下边还有根像胡须。

  2.这些蔬菜是哪里来的?

  幼:种出来的,种在土里。

  分析:幼儿用已有的经验回答。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始终以正面引导,不断地肯定幼儿对蔬菜的认识和描述。

  二、播放幻灯片,了解蔬菜是哪里来的。

  1.出示蔬菜的整体与局部的课件,帮助幼儿理解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长方式。(有的长在土里;有的'长在水里)

  幼:边看边说,生菜、青菜、菠菜、南瓜、青瓜、黄瓜、胡萝卜、白萝卜、马铃薯。

  2.小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分析:本环节播放的幻灯片太多太杂,老师们建议选折具有代表性的(如:生菜、青瓜、胡萝卜再加上种在水里的茭白或藕即可)还有小结时没有稳定幼儿情绪,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语言不够简练。

  三、观察图片 “猜影子”

  1.王老师也带来一样蔬菜,瞧是什么蔬菜?

  幼儿集体答:南瓜

  2.(南瓜爷爷又带来许多影子朋友,)观察幻灯片,猜猜这些影子可能是谁?(第几个是谁?)引导幼儿给它们标上数字。

  幼甲:(第一个方形的)毛巾。

  幼乙:床垫

  幼丙:被子

  3.验证幼儿猜测结果。

  分析:本环节幼儿猜测时,跑题太远了,我一紧张,没能把幼儿拉回来,教师应提出问题(如:毛巾、被子、床垫是菜吗?是吃的食物吗?)我没能及时提出有效性的指导语,这就需要我平时的积累,更多的经验,勤学勤问来造就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睿智的幼儿教师。

  四、辨认各种菜,学习从菜中分辨出蔬菜。

  1.南瓜爷爷带来了几位朋友?它们分别是什么菜?(在黑板上出示数字卡1-7和7种菜图卡)

  幼集体答:7位朋友,1是豆干、2是鸭子、3是萝卜、4是白菜、5是鸡蛋、6是马铃薯、7是青瓜。

  2.(南瓜爷爷要蔬菜朋友做邻居?请你们帮它找找哪些是蔬菜?)引导幼儿猜测并说说哪些是蔬菜,并在操作图表对应的格子上画圈。

  3.共同讨论:豆干是蔬菜吗?为什么?(豆制品,是经过加工的,不是直接长在地里的)

  4.幼儿验证操作图表上的猜测结果。共有几样蔬菜?(用数字4表示)

  分析:本环节个别提问较少,没有讨论的基础点。且幼儿操作练习完应让幼儿分享交流,验证结果。 由于我环节交代不具体,想请幼儿上来说说并展示自己的操作板,但发现孩子们好几个要蜂拥而上,于是怕乱又取消了本环节。这就是本活动最大的败笔。

  五、启发幼儿思考如何合理分配蔬菜的房子。

  1.南瓜爷爷家附近有几栋房子?(用数字3表示)

  幼儿:有3栋房子。

  师:你们帮南瓜爷爷找了几样蔬菜朋友?

  幼儿:有4样蔬菜。

  2.这么多蔬菜怎么办?(房子只有3栋,蔬菜有4样,怎么办?)

  幼甲:可以两个人一起住。

  3.谁和谁挤在一起比较好?(形状差不多,颜色差不多)

  幼甲:胡萝卜和青瓜一起住。

  师:为什么要让他们一起住?

  幼甲:因为它们都是长长的。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幼乙:青菜和青瓜一起住?

  师:为什么要让他们一起住?

  幼乙:因为它们都是绿色的。

  4.土豆和黄瓜可以放在一起,为什么?回去想想。

  分析:幼儿用已有的经验回答。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始终以正面引导,不断地肯定幼儿的想法。但引导提升幼儿从形状、颜色、吃的部位、刨皮等进行分析分类,教师的引导语不够简练,有的没能提到点子上。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蔬菜入手,活动前我们利用家长的人力资源请家长经常带孩子去菜场买菜,帮助认识和了解蔬菜,在家中多让孩子帮忙摘菜,洗菜,做一些简单的凉拌菜,激发孩子对蔬菜的兴趣。并通过自然角让幼儿进一步对常见蔬菜的认识。活动中,孩子们自带最感兴趣的蔬菜从它们的外形,名称和特征有声有色地介绍给同伴认识,让同伴们更直观、更真实的观察蔬菜,并让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讲一讲,扩展对蔬菜的进一步认识。孩子们能体现出生生互动的效应,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又接受了新的知识。教学中,我采用了幻灯片,让幼儿观察蔬菜是种出来的,接着抛出问题什么是蔬菜?当孩子们有了自己答案后,老师小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然后,通过操作板让幼儿提升已有经验找出蔬菜。最后让幼儿从不同角度对蔬菜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析分类,从而得到经验的启发。

  小百科: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一类植物或菌类,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蔬菜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10

  活动目标:1、尝试用多种工具将黄豆从大米中分离出来。2、知道有洞眼的漏勺能很快地将黄豆从大米中分离出来,是快捷、方便的工具。3、能运用记录表记录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对探索活动感趣活动准备:

  黑板、纪录表,幼儿标记贴,五个澡盆,内放大米和黄豆,漏勺、勺子、筷子、夹子、小桶人手一份,透明杯子5个活动过程:

  1、以厨师阿姨遇到的问题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师:厨师阿姨今天遇到了一个麻烦,她把黄豆和大米不小心混在了一起,谁来想一想办法,用什么方法可以帮阿姨将黄豆从大米里面分出来?(鼓励幼儿大胆设想和表达)2、幼儿根据工具进行猜测并进行记录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工具,看一看,都有些什么呀?(出示工具)请你猜一猜,这些工具中哪一种能最快、最方便地把黄豆从大米里面分出来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讲述)师:(出示记录表)你觉得那一种工具最快、最方便,就把自己的`小标记贴到这种工具的下面。(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测)3、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师:究竟哪种工具又快、又方便呢?老师要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来试一试。注意每一种工具都要用一用,都用过了再找出最快、最方便的那一种,最后把你的小标记贴在记录表的小手这一行的工具下面。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注意提醒幼儿每种工具都要尝试,最后再记录结果。重点观察、指导幼儿使用漏勺,探索用法)4、结合记录表集体讨论,发现漏勺能更多更快的将黄豆和大米分开师:刚才,我们用了各种工具来分黄豆。试过以后,你觉得那一种工具最快、最方便?为什么漏勺能很快、地把黄豆分出来,而且看不见一粒米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使用漏勺的?(请个别幼儿上来演示、讲解漏勺的使用方法)师小结:原来,漏勺上有许多的洞眼,当我们用漏勺去盛米和黄豆时,米就会从洞眼中漏下去,勺子里只留下了黄豆。当漏勺中盛了米和黄豆时,我门只要用手轻轻地左右晃动,就能让漏勺中的米更多、更快地漏下来了。所以,漏勺是我们今天分黄豆最有用的工具。

  5、比赛:分黄豆师: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有趣的分黄豆比赛,男孩子一组,女孩子一组,用漏勺将剩下的黄豆和大米分开,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多!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11

  目标:

  1、认识小麦,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2、教育幼儿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准备:

  1、本地的农作物实物小麦若干。

  2、小麦的生长图片。

  3、一些由小麦制成的食品。

  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春天我们到田野里去春游,看到了农民伯伯的田里种了哪些东西?

  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忆回答。

  2、认识小麦。

  1)师:小朋友都见过小麦吗?它长得什么样?

  让孩子自由讨论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

  2)出示实物小麦,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

  师:我们来看看小麦的样子。

  幼儿观察小麦实物,讲述小麦的外形特征。

  教师总结:认识其根、茎、叶的形状:小麦的茎俗称麦秸,空心、有节、光滑、叶狭长;茎的顶端长麦穗,麦穗有针一样的麦芒,麦穗成熟时是金黄色的。

  3、观看图片,幼儿了解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秋季农民把麦种播在地里;冬季压实麦苗;到第二年春天,麦苗长得绿油油的,并逐渐长大、抽穗、开花、结籽;5月底6月初,麦子慢慢地由绿变黄,成熟,农民伯伯开始收麦,叫夏收。

  4、了解麦子的用途。

  教师出示各种麦制品,引导幼儿了解这都是用麦子做的。

  提问:麦子最后结出的小麦有什么用呢?

  (麦粒可磨成面粉;面粉可做成馒头、面条、饺子、蛋糕、饼干、面包等;麦秸可编制各种草帽、扇子、垫子、草包等,也可作燃料。)

  5、教育幼儿爱惜粮食。

  师:今天我们就来自己折一个小船,让小船在水里自由航行。

  幼儿学习儿歌《大馒头,哪里来》体验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知道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不剩饭,不掉饭粒。

  教师带领幼儿学习儿歌。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大大的馒头哪里来?白白的面粉做出来,白白的面粉哪里来?黄黄的小麦磨出来,黄黄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伯伯阿姨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6、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在小麦成熟的季节带领幼儿到田野里去观察成熟时期的小麦,体验农民收获粮食的辛苦。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12

  活动目标:

  学习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或形状)进行分类,并会选择相应的标记。

  活动准备

  1、教具:红色的圆片片、方片片各5个;红、绿、方、圆标记各一个。

  2、小组操作材料:红、绿、方、圆标记和分类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创设为小猫整理玩具的情景,激发孩子分玩具的兴趣

  1、请一幼儿将一样的片片放在一起。

  2、请幼儿选择相应的标记,边送边说:“x标记送给x片片。

  二、小组活动:鼓励幼儿帮助小猫认真、仔细地分玩具,并做好标记

  1、分红、绿瓶盖;

  2、分红、绿棋子;

  3、分方、圆同色小积木;

  4、分方、圆同色卡片;

  5、分方、圆同色棋子。

  操作要求:

  1、分好玩具再送标记,一边送一边说:“x标记送给xx。”

  2、玩好一组,可以请老师检查后,整理好学具再到另一组活动。

  三、游戏:找圈圈

  按标记听琴声滑音迅速站到相应的'圈圈里。

  (巩固分类,提高幼儿排除颜色、形状的干扰,按标记选择相应圈圈的能力。)

  四、活动评价:

  小猫谢谢小朋友帮助他整理玩具,按要求整理好操作材料,并邀请大家跳一个庆祝舞。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1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蛋宝宝有的为什么会跑得快有的却跑不快。

  2、比较快慢,学习用数字记录快慢。

  3、幼儿大胆尝试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生蛋、熟蛋两个,课前装饰成蛋宝宝,两个大盆标上生熟标志混一起的生蛋和熟蛋若干,两个碗、记录纸、笔。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幼儿明白生蛋滚不快,熟蛋滚得快。

  难点:引导幼儿学会边操作边记录。

  【活动过程】

  一、课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个小客人,你们看看是谁来了?

  出示两个生熟不同的蛋宝宝跟幼儿打招呼,并说明来意。

  师扮蛋宝宝说:我是生蛋宝宝,(我是熟蛋宝宝)我们今天来就是想请小朋友帮帮忙,帮我们把我们的.同伴给分出来回到自己的家。

  师出示混一起的生熟鸡蛋一盆

  二、幼儿交流探讨区分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看怎么把他们区分开

  (幼儿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区分鸡蛋的生熟,比如摇晃着放耳边听听看,看看表面蛋壳有什么不一样,再还可以转转看)

  三、幼儿尝试区分生熟蛋

  幼儿分组把生熟鸡蛋区分并做记录

  师:刚才小朋友都用了自己的方法区分出了生蛋和熟蛋并作了记录,现在老师来看看生蛋宝宝和熟蛋宝宝是不是都找对自己的同伴了。

  四、蛋宝宝比赛跑步

  出示小跑道,请一幼儿拿来两个标着不同记录的鸡蛋同时轻轻推动一下鸡蛋,看看滚动情况如何,如果一样快说明两个是同样的一家人,否则就不是一家人,并请幼儿用数字作记录。再请幼儿拿两个鸡蛋进行比赛,以此类推进行分类。分出有不一样的快慢速度后做上标记放两个篮里。

  师检验生熟:

  敲开一个跑得慢的鸡蛋在碗里幼儿看,再敲开一个跑得快的鸡蛋幼儿看,得出结论是:生鸡蛋跑得慢,熟鸡蛋跑得快。

  五、幼儿操作游戏比赛

  幼儿各拿两个鸡蛋在桌上轻轻滚动的速度来区分,重新检验刚才区分的鸡蛋生熟是否正确。

  游戏结束师总结:

  本次活动幼儿都很能干,知道了区分生蛋宝宝和熟蛋宝宝,生蛋熟蛋宝宝也特别表扬我们小朋友,谢谢小朋友的帮忙。

  课后延伸:

  此次活动后留一些蛋宝宝在区域角,让幼儿在区域角再玩一玩蛋宝宝跑步比赛,并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游戏结果。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1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镜子的用途,知道镜子能照出人或物体。

  2、通过照镜子和参与照镜子游戏,感知镜子中的我,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

  3、乐意照镜子,积极参与照镜子游戏活动,对用镜子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见过、并用过镜子。

  2、物质准备:镜子人手一面。

  活动过程:

  1、出示镜子,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瞧!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自由摆弄镜子,探索、感知镜子的特征。

  让幼儿自主玩一玩,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镜子的认识。

  3、“照镜子”感知自己五官以及表情。

  教师:镜子里有什么?动一动镜子,你还看见了什么?

  教师:瞧一瞧,镜子里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让幼儿照镜子做各种表情和动作。启发幼儿说说:照镜子时,你发现什么?

  3、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师;你在哪里见过镜子?还有谁用过镜子?

  4、引导幼儿开展“照镜子”的`游戏活动。

  5、想幼儿介绍“照镜子”游戏的玩法,启发幼儿想一想:老师做照镜子的人,小朋友做镜子里的人,老师做什么,小朋友应该什么?

  鼓励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跟着老师的动作而变化,感知镜子里的人和照镜子人的动作的一致性,体验照镜子的快乐。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15

  【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与美术教育整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科技教育研究生长点。美术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我们试图让幼儿在蕴含科学的艺术创造中获得发展与快乐,在轻轻松松的做做玩玩中明白科学中的艺术、艺术中的科学。本次活动尝试让幼儿在自制弹簧玩具的过程中接触各种材料,探索弹簧的弹性与材料、制作方法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比较和寻求验证,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幼儿的艺术创意,获得审美与成功的快乐。

  主要领域科 学活 动 目 标

  相关领域美 术1.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了解弹簧的弹性。

  2.探究弹簧的弹性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体验发现的乐趣。

  3.尝试制作好玩有趣、有创意的弹簧玩具。

  活动形式集 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35分钟

  重点难点l 重点:在尝试制作弹簧玩具的过程中了解弹簧的弹性。

  l 难点:保丽龙球、橡皮泥与弹簧的连接。

  活动准备l 经验准备:初步掌握用电线做弹簧的基本方法。

  l物质准备:幼儿每人1个小箩筐,内装一样长的毛根、电线、扎丝,保丽龙球、水笔芯、橡皮泥各一;剪刀、不同长度的毛根、电线、扎丝以及不同大小的保丽龙球备用。教师用多媒体设备,设计示意图PPT,放音设备。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引出原有经验。(2)

  教师:“今天,我们要来设计好玩的弹簧玩具。昨天我们用电线做弹簧宝宝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幼儿回答。教师强调要点:做弹簧的时候,电线一圈一圈地绕,绕完后拿住最里面的一圈,小心地拉出,要保持它的`弹性。

  二、制作各种弹簧,探索比较它们之间不同弹性的方法,验证假设。(15)

  1.教师出示毛根和扎丝,“请小朋友们猜一猜,用这些材料做的弹簧,跟电线弹簧宝宝比,谁的弹性最大?”幼儿猜测。

  2.幼儿制作各种弹簧,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电线、扎丝、毛根弹簧的弹性。

  ①操作要求:

  第一,把箩筐里面的电线、扎丝、毛根都做成弹簧宝宝,动脑筋比一比谁的弹性大谁的弹性小,还要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发现的。

  第二,做好的弹簧和不用的东西,都放在箩筐里。

  ②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提醒幼儿注意做弹簧的要点,必要时轻声指导个别幼儿。

  3.集中分享:“你发现哪个弹簧宝宝的弹性大?你是怎么知道的?”(演示验证的方法)

  让幼儿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在做弹簧宝宝的时候还发现什么问题吗?有问题的请举手。”

  请幼儿小结:不同材料做的弹簧弹性是不一样的,电线弹簧宝宝的弹性大,毛根弹簧宝宝的弹性小。

  三、设计制作弹簧玩具,展示自己的创意。(18)

  1.明确任务。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的学会了做弹簧,还发现了弹簧的许多秘密。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程序:用橡皮泥、保丽龙球和各种弹簧宝宝做有趣的弹簧玩具。”

  2.请幼儿说说想做什么样的弹簧玩具,弹簧安装在哪里。根据幼儿的设想,教师出示几幅设计图及幼儿作品PPT,启发幼儿打开思路。

  3.幼儿制作,教师提供幼儿所需材料,适当指导。

  注意事项:第一,把刚才做的弹簧都用起来,如果还要做其他弹簧,材料可以向老师要。第二,做出好玩、牢固、能够站起来的弹簧玩具,而且跟别人的不一样。

  4.集中:展示特别有创意的弹簧玩具作集体表扬。互相欣赏、交换玩弹簧玩具,说说自己的弹簧玩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延伸活动】

  “小朋友设计的弹簧玩具都很不错,下课后,我们把做弹簧玩具的材料放到美术角,你们可以在自由活动的时候继续做。平时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注意看看哪里有弹簧,研究研究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1-20

幼儿小班科学活动教案03-17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10-27

幼儿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2-21

[精选]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06-16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6-16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09-25

【热】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05-15

【精】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02-10

有关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