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中班科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说课稿1
根据《新纲要》中,主动活动教育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中班幼儿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好动、好问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我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整合,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活动,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
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活动的难点: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3种规律。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
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出2——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中班科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数字非常感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数字的概念是抽象的,对于幼儿来说,数字的认识应强调多感官参与。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能通过观察寻找、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以及灵活运用周围环境中的数字让幼儿在玩中学,促进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数字与生活密切相连。
根据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与难点应归结为:在活动中理解数字在不同的物体的用处,同时对周围生活中数字感兴趣。
因此,本次活动的数学目标有: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对数字感兴趣,进一步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纲要》的要求,要让孩子们在情景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围绕教学目标,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等等。
1、观察法:让孩子先自由观察自己带来的实物,再由教师带领逐一观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发现周围环境的物体上的数字与数的关系,让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2、操作法: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幼儿印象,让幼儿分组操作,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自己动手,寻找自己物体中的数字,并且体验到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快乐。
3、游戏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教学也必不可少。在本次活动中,我用了“画面配数字”等等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三、学法指导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让幼儿在游戏和实际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四、教学过程
1、首先,设置让幼儿自由观看,并让幼儿自由介绍自己寻找到的数字,这样即符合了中班孩子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又激发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把幼儿的情绪调动起来。这一部分大概4分钟。
2、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的提出问题后让幼儿通过观察、回忆,如:说说你住在几栋?几楼?门牌号等等。同时发现周围环境中的数字与具体的意思。这一部分大约5分左右。
3、动手操作,大胆创新。不仅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幼儿对周围数字的兴趣。这部分大概10分左右。
4、最后一部分让孩子回到宽松的环境中,孩子畅所欲言,把事先准备好的数字贴在楼房上、汽车上、其他地方,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部分5分左右。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中班科学说课稿3
一、设计意图
前几次活动中,我班幼儿接触了一些人与人之间联络的方式,为了让中班幼儿对联络方式和传递有更多,更广泛的了解,把幼儿的这种探究性拓展开来。引导幼儿对动物的们的联络方式产生好奇。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特点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动是让幼儿了解动物们的有趣的联络方式,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已具有的语言能力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探索学习,让幼儿了解,并感知不同动物之间都有自己的联络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对动物之间的联络方式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
3.情感目标:体验动物之间联络这一现象带来的乐趣。并懂得爱护动物。
三、重难点
根据本次活动目标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初步了解几种小动物的联络方式,难点定位于对动物联络方式的感知。
四、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我做了如下准备,小蜜蜂,小狗,孔雀,狼等图片,以及其与同伴交流视频。
五、说教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师幼互动,因此活动中我主要采用多媒体展示法、探索讨论法、游戏激趣法等。
活动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是一节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我采用以下几种学法:观察法,操作演示法等。
六、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中我将通过这几个大环节来展开
(一)展示欣赏,引发兴趣1.展示图片和视频,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之间做讨论,说一说,图片上的小动物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小结,蜜蜂飞,采蜜。小狗撒尿。孔雀在开屏,狼在嚎叫
(二)师幼互动,一起交流讨论动物联络的特征
1.观看视频,介绍动物们的`种类,活动特性
2.请幼儿来说一说,小动物们是怎么发出信号的?怎么做的,3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尝试帮助小动物交流。
教师小结,小动物和人一样,有情况和事情的时候都要和小伙伴交流,(三)依次播放视频,了解小动物有趣的联络方式。
1.逐一播放视频,了解活动中几种小动物的联络方式
2. 请小朋友说一说,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交流方式
3. 教育幼儿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
教师小结:小动物的联络方式各有不同,但能准确的传递自己的信息。
七、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将知道的这些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
八、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中班科学说课稿4
活动目标:
1、愿意尝试和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
2、关注生活中转动的现象,发现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生活中、活动室里常见的能转动起来的物品,包括纸杯、盘子、积木、废弃的光盘、磁带、勺子、筷子、绳子、饮料瓶、呼啦圈、风车等,物品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塑料齿轮玩具、当中有孑L的积木、纽扣玩具、光盘、各类绳子、牙签、不同形状的中心用针戳洞的纸片、纸杯、筷子、勺子,以及两只透明水杯中各盛半杯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快乐小转盘
1、引题并介绍游戏玩法。
师:孩子们,瞧这是什么呀?(地上摆放彩色圆形泡沫垫代表小转盘)我们的“快乐小转盘”又要开始转啦!想玩吗?
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大家张开双手站在圆垫上准备。
师:快乐小转盘!
幼:大家一起转!
师:“转呀转呀转呀,转出可爱的动物来!”儿歌结束时就站在原地不动,并做一个可爱的小动物的动作。然后老师倒数5--0。如果念到0,大家还能保持不动的话就算胜利。
2、师幼一起游戏。(第二次游戏时,教师倒计时,让幼儿感受游戏的快乐)
二、第一次探索,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师:哇,你们今天转得这么快乐,瞧瞧都转出些什么了呀?(教师故作神秘揭开屏风,让幼儿说说有些什么呀?)这些物品看见大家转得那么开心,也想玩“转起来”的游戏。请大家帮帮忙,用你们的办法让它们转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观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幼儿已经想办法使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宜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如当幼儿把长柄花放在手心并搓动使小花转动时,教师可以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个动作叫……”
当幼儿已经使一种材料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尝试更多的材料:“请试一试不同的材料。”
有些材料可有多种转动的方法,如风车可用吹气、跑动等方法使它转动。幼儿尝试了一种方法后,教师可以用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能使它转动吗?”
3、交流与分享。
师:你刚才玩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让什么转起来了?
(这种填空式的提问能够帮助中班幼儿理清思路,尝试完整表达自己的探索重点,)
4、出示图文相结合的汉字,师幼一起总结探索方法。
(当幼儿说出教师估计到的一些方法时,教师就翻开E经打印好的图文相结合的汉字;如果幼儿说出教师没有估计到的方法,教师就直接在空a纸i写出此方法,虽然教师并不强求幼儿认识所有出现的文字,但以上做法可以满足部分对文字敏感的幼儿的表达需要,另外有了图解配上文字对中班幼儿更容易理解,同时有利于梳理归纳探索方法。)
师:你们用拨、搓、拧、转、扭……那么多方法使物品转动起来了,真了不起!
5、引出转动和“力”有关。
教师可以捕捉选择风车的孩子并提问:“刚才是怎么让风车转动?”幼儿可能会回答:“吹。”这时,教师故意不用力吹,使风车转动不起来,然后问幼儿怎么办。当幼儿提出“用力”时,教师顺势出示文字“力”,并追问:“我们刚才所想的那么多方法都要用力吗?”最后总结:“原来这些转动的方法都和‘力’有关。”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转动需要两个要素:轴和力,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感知“力”这个要素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三、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在幼儿掌握一定的使物体转动的方法之后,对幼儿提出的新挑战。)
1、交代任务。
师: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手势2,这次代表两样东西)?接下来要增加难度了哦,请你到后面的桌子上选两样东西,让一样物品帮助另一样物品转动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观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幼儿出现初步的组合意识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并鼓励。如:幼儿用绳子穿进光盘的中心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用力甩动绳子。一方面帮助幼儿成功,另一方面自然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转动要素——力。
当幼儿已经通过组合使两个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在哪里也看见过这种转动”,引发幼儿回忆转动与生活的'关系。如当幼儿用筷子在水中搅拌,使水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提出上述问题。
3、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小结:留出空间,让幼儿边演示边讲解。教师适当总结、提炼。
(选择一些幼儿为大家演示创造性地转动物品,由此自然引导到生活中的转动。比如,请幼儿演示用筷子或绳子让光盘转动,并提问:“光盘除了这样转动,还可能在哪里转动?”幼儿会联想到光盘还可以在播放器上转动。这时,教师追问:“光盘在DVD上转动后可以怎样呢?”幼儿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回答。教师再适时总结:“转动给我们带来美妙的音乐、精彩的动画片,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如果想拓展幼儿的思维,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家里除了DVD会转动,还有什么会转动?”)
四、游戏:想得快说得快
师:你们发现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会转动的呢?想得快说得多——开始(孩子一边说,老师一边把自己事先收集好的会转的物品照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
师:原来转动可以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方便、那么多快乐……还有哪些转动也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呢?是不是所有的转动都是有好处的呢?有没有不好的转动呢?让我们到生活中再去仔细观察和发现吧!
中班科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小米、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溶解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测活动(指导语:请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为接下来的操作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5、延伸活动:(指导语: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中,并说说它们的原因。幼儿随着音乐大胆地将饮料双手送到老师们的手中,并告诉老师们自己的饮料是如何做的,培养幼儿大胆地与人交往及表达的能力。)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中班科学说课稿6
一、设计意图。
喜欢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中班的孩子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和动物们交朋友。中班幼儿对动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对动物有着浓厚的探索欲望。在《有趣的昆虫》主题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昆虫”的活动。一方面让幼儿了解一些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幼儿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
二、说教材。
(一)目标定位:
根据《纲要》指导和活动的内容,结合中班幼儿年龄段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一些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情感目标:
知道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
(二)重点和难点。
本着建构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原理以及方法。重点的依据:只有了解保护色的原理以及方法才能帮助幼儿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教学难点:
理解保护色,知道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难点的依据:保护色是较抽象的概念;幼儿没有利用保护色、伪装等方法进行自我保护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幼儿能够达到本活动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了解一些昆虫的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了。激发幼儿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基于本活动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
引导幼儿通过捉迷藏的'游戏,找找藏起来的昆虫,从这种游戏情景中获取知识。以幼儿为主体,使幼儿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
针对观察发现“不容易找到的昆虫”提出的问题,组织幼儿进行集体讨论,认识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利用保护色自我保护的原因。促使幼儿在学习中思考,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幼儿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本次活动中指导幼儿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1、自主探究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产生了兴趣。
2、分析归纳法:当幼儿对昆虫利用保护色隐藏自己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想法,讨论为什么部分昆虫不容易被发现,讨论昆虫利用保护色隐藏自己的原因。进一步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隐藏自己可以预防敌人的攻击。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该活动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导入活动——交流讨论——操作体验——本领迁徙——活动延伸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和昆虫捉迷藏的游戏让幼儿观察并寻找哪些昆虫藏起来了,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交流讨论:告诉幼儿还有一些昆虫没有找到。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昆虫不容易发现,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的方法以及原因。激发幼儿的积极思考的愿望。产生了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3、操作体验:让幼儿在了解保护色的基础上,根据“保护色”的方法为一些昆虫寻找合适隐藏的地方。通过操作体验进一步帮助幼儿巩固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
4、本领迁徙:通过图片,了解人类也会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
5、体验快乐这是活动的延伸,通过了解一些昆虫、人类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与教师同伴之间玩捉迷藏的游戏中体验自我保护的快乐。
六、活动。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保护色”来进行。本次活动,我根据中班幼儿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整合”的设计思想,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幼儿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学习乐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
中班科学说课稿7
首先,我向大家说说本次活动的设计思路:
皮亚查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建构形成他的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形式,因此我们认为,教师要尊重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探究问题,让幼儿主动学习,随着知识的日愈丰富,中班幼儿对科学探索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孩子们对飞起来的东西感兴趣,如:鸡毛、纸屑、气球等总是兴趣勃勃的玩,虽然有时受限制,但是孩子们乐此不厌,试图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我将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做为切入口,生成了科学活动《鸡毛飞起来了》,旨在通过亲身的体验去探索,从而感知不同工具能使鸡毛飞起来,用力的大小使鸡毛飞得高低的关系,知道有风,鸡毛就会飞起来。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一、说教材: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内容和要求提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选择内容时,要关注幼儿的兴趣,还要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幼儿的兴趣不能简单的让他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关注尊重幼儿学前的兴趣和需求,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去感受、去想象、去创造。顺应幼儿即时的发展需要,使幼儿的经验得到提升。中班科学活动《鸡毛飞起来了》这一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说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二、活动目标: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能运用各种感官探究问题,可见科学领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保持孩子们永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因此本次活动目标定为:
1、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多种材料让毛飞起来及力气的大小与鸡毛飞起来的关系。
2、引导幼儿大胆尝试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脑、动手在操作中能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3、能在游戏中能感受与同伴合作的愉快心情。
三、说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有吹鸡毛的`操作经验。
2、物质准备,鸡毛若干、吸管、扇子、书、硬纸板、塑料袋。
3、场地准备,为幼儿开辟游戏区和交流区两块地。
四、说教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究活动,感受尝试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根据教学目标,教师用集体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探索式教学法,充分做到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教师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因此。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操作法、设疑法、经验迁移法、游戏法、比较法进行教学。
1、感知操作法,是幼儿动手操作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进行探索,学习获得科学经验。供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动,从而保证了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时间,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
2、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索线索,引发幼儿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如:你是怎样使鸡毛飞起来的、为什么鸡毛能飞起来等。
3、比较法,通过操作感知分析,用力大,风大,鸡毛飞得高。用力小,风小,鸡毛飞得低。
4、经验迁移法,帮助幼儿使新经验与旧经验间架起桥梁,使新经验更容易掌握。如第一次操作,幼儿已有了用材料使鸡毛飞起来的经验,使第二操作得到升华。
5、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喜欢的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且使幼儿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并能感受与同伴之间的协作精神。
五、说学法: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参与探索。让幼儿,玩一玩、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等。在与材料、同老师的互动中突破重点和难点,体验发现的乐趣,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设计力求最大程度的参与投入,让学习过程成为发现和探索的过程。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此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以“吹鸡毛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为下面环节作铺垫。第二个环节是活动的重点,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多种材料使鸡毛飞起来,感知有风,鸡毛能飞起来,为第二次探究活动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第二次探索怎样使鸡毛更高、更久。最后一个环节,游戏“鸡毛抗争赛”通过两组比赛,进一步激发孩子探索欲望,使幼儿快乐的动起来,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中班科学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的教学内容是选自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制的中班数学活动《春天多美丽》,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数数非常感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数的概念是抽象的,对于幼儿来说,数的认识应强调多感官参与。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能通过观察、数数、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以及灵活运用周围环境让幼儿在完中学、动中学,促进他们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应归结为:在活动中认识数字“10”,理解数字的意义,且不受物体的大小和摆放形式的干扰会用数字“10”表示物体的数量。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有:
1、提高幼儿对认数的兴趣。
2、认识数字“10”,理解其实际意义。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纲要》的要求,要让孩子在情景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围绕教学目标,本次活动采用了情景学习法、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等。
1、情景学习法: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开始部分我设置了“去公园”参观,出示电脑课件,利用画面,让幼儿仿佛身临其境,使孩子们兴趣盎然。
2、观察法:让孩子先自由观察,再由教师带领逐一观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发现周围环境与数的关系。让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3、操作法: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幼儿印象,在第四环节,我让幼儿分组操作,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自己动手,并且体验到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快乐。
4、游戏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教学也必不可少。在本次活动中,我用了“看数
字取物”和“看数字作动作”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三、学法指导: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让幼儿在游戏和实际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
感知数量(包括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觉感知等)。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之中,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使幼儿正确地认识数字“10”并理解其实际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教学流程:
1、首先,设置“去公园”参观的情景,带幼儿到“公园”,让幼儿自由观看,这样即符合了中班孩子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又激发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把幼儿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2、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的.提出问题后,幼儿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即数量都是“10”的蝴蝶、荷叶、小鱼等,同时发现周围环境中数量是“10”的物体。
3、游戏“看数字取物”和“看数字做动作”,请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数字卡取出相应的实物以及做出相应数量的动作。以此来理解数字“10”的实际意义。
4、动手操作、大胆创造。我们不光要让幼儿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幼儿对认数活动的兴趣,所以我设计了三组小组活动,第一组:谁的气球:第二组:春天真美丽;第三组:数字圈圈圈。
5、作品展示,交流感受,将幼儿作品进行展示,孩子自由交谈,这一部分让孩子情绪回到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畅所欲言,即巩固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中班科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时间如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现如今许多幼儿没有时间意识,通过让幼儿认识闹钟并会简单制作小闹钟,感受时间这一系列构思,旨在让幼儿养成从小和时间赛跑的意识,并对今后珍惜时间,知道时间的可贵具有指导意义。
2、教学重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重点是让幼儿初步认识整点时间,难点是引导幼儿联系实际,感受时间的珍贵。从小养成和时间赛跑。
二、教学目标分析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意幼儿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根据纲要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从知识目标来说:让幼儿了解时间的用途,并初步看整点时间。
2、从能力目标来说: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从情感方面来讲:让幼儿懂得时间的珍贵,经过自主探索,幼儿亲身经验,并能从交流中让那个他们亲身感受,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过程分析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幼儿的发展为准,以幼儿活动为主线,因此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此活动程序。
1、导入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就采用谜语的方法来引导幼儿的兴趣。“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这个谜语形象的讲述了闹钟的特点及用途。在孩子们兴趣勃勃的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闹钟。
2、学习活动
幼儿知道了闹钟的用途,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认识时间(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只学习初步的`整点时间)老师使用提问法、观察法向幼儿教授时针与分针及它们的区别,并说明如何认识时间。
3、实践活动
陶行知说过“做中学”即在做中学习,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卡纸闹钟及各种形状的闹钟,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的卡纸闹钟,让幼儿体会合作性学习的快乐。
4、游戏活动
学习闹钟的目标在于实践中应用,在这环节中教师组织幼儿来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游戏,给幼儿一分钟时间,让幼儿在这一分钟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间到游戏结束,老师向幼儿提问他们在这一分钟内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交流总结
教师小节深化,教师对学生的做法进行点评。时间虽然过的很快,而且是一去不复返,虽然时间很短暂,但仍可以做很多事情。
四、教法分析
这节课我注重幼儿的动手实践和亲身感受,使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问答法、游戏法,让幼儿处于具体的情境中,这样的目的是:
1、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2、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
这样的教法可以弥补接受式学习的不足,为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学法分析
1、从课堂上来看,我们这节课更关注幼儿的自主创新,大胆想象,关注幼儿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在学习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一个创新意识条件。
2、通过这节课,我想让幼儿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课堂评价
1、我们可以通过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并进一步教导幼儿学习新的科学知识。
2、通过动手实践,亲自感受,大胆,培养幼儿的思维发展能力和表达能力。
3、关注幼儿表现出的情绪态度是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各位评委老师,这就是我这节课大体设想,如有不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中班科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电话号码、货物价格、门牌号码……我们的身上也蕴含着数字: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三个扣子、四个口袋、五个手指……“我身上的数”这个活动,就是运用我们身上蕴含的数,引导幼儿认识数字,感知数量,了解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说目标
根据中班上学期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中班数学领域的教育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1"5。
2、寻找、发现自己身上蕴含的数量,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1-5。
活动的难点是: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及用绘画方式记录。
三、说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的需要,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数字卡片1―5;
2、贴满数字的外衣。
3、人手一套绘画笔、纸张。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和操作法,幼儿的学法主要是探索法、讨论法、操作法等。把数学知识寓于一个个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游戏之中,通过对数字卡等材料的玩耍和操作,快快乐乐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五、说活动过程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其实就是由几个小游戏有机串联而成的`:
1、游戏一:一开始,我用“眼明嘴快”的游戏导入:“我给大家带来几个数字朋友,看看谁能最先认出它、最先说出它的名字。”然后我用“闪烁法”快速出示数字卡,请幼儿认读。这个游戏既能检验幼儿对数字的认识程度,又能防止已经认识数字的幼儿失去兴趣。作为对幼儿良好表现的奖励,我说:“小朋友,我爱你,照张相片送给你!”一边用手指作成取景框,“咔嚓、咔嚓”给孩子们“照相”,其实,这已经自然过渡到第二个游戏――和幼儿一起“给数字宝宝照相”。
2、游戏二: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记忆字形。分别给数字1-5照完相后,我说:“香蕉老师也想请你们给我照张相,行吗?不过,我得打扮一下,请稍等!”当我穿上贴满数字的外衣时,新一个环节开始了。“啊,香蕉老师变成数字人了!咦,数字宝宝跑我身上干什么?找朋友?我身上有数字宝宝的朋友吗?在哪里?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1(2、3、4、5)的朋友在哪里?”这样引导幼儿寻找我身上数量与每个数字对应的部位或物品,初步建立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当幼儿领会了游戏的要求时,我说:“数字宝宝想到小朋友身上找找朋友,可以吗?”请每位幼儿拿一张数字卡,在自己身上进一步探索、寻找数量与所拿数字相对应的部位或物品。
3、游戏三:让幼儿尝试用绘画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我是这样过渡的:和孩子玩“哑谜”――我指自己身上的某一部位或物品,它的数量是几,就请拿数字几的幼儿把数字卡交给我,然后到写着这个数字的“转盘”周围等待。当所有幼儿都进行完后,我向幼儿交代要求,请幼儿在“转盘”周围的空白纸处,用画简图的方法,记录自己发现的相应数量的部位或物品,并引导同一组的幼儿画的时候分工合作,避免重复。
4、结束部分:“我们身上藏着很多数,动物身上也藏着很多数,你听――一只青蛙(伸出一个手指)一张嘴(指嘴巴),两只眼睛(眨两下眼睛)四条腿(各拍一下四肢),扑通一声(学蛙跳)跳下水(两臂滑水)。来,大家一起来学学小青蛙吧!”这个游戏除了与数字有关外,还能让幼儿得到适当的活动。活动在有趣的游戏中结束。
七、效果预测
本次活动,我运用了一个个幼儿喜欢的游戏,首先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每个游戏中蕴含着不同的知识点,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积极操作、主动思考,不知不觉、快快乐乐地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如果活动结束后,幼儿能感到“学习数学原来这么有趣、这么快乐!”那便是我最大的成功、最大的快乐!
中班科学说课稿11
活动目标:
1、感受甜、苦两种味道,了解味道与表情色彩的联系。
2、培养感知能力,有初步的审美情趣。
活动准备:
1、布置熊猫食品城,准备各类甜的、苦的食品。(为防止幼儿从包装上识别,可将两类食品适当改装)
2、水彩笔、镜子、灰色(冷色)和红色(暖色)背景图各一张,若干食品表情记录表。
3、有过表情方面的绘画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人
教师带领幼儿进人“熊猫食品城”品尝食物。
(评析:用“吃”来吸引幼儿,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开始了活动。)
二、交流和记录
1、请幼儿相互说一说品尝的食物味道,以及吃时的感觉(受)。
2、提供镜子和食物表情记录表两张,请幼儿再次品尝,后记录表情。
(评析:同伴间的交流有益于巩固幼儿的感性经验,再次的品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察表情,并记录。孩子们在观察自己和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了表情与味道的'对应,这是“碰碰车”的“第一碰”。)
三、游戏:看表情猜食物
1、先由老师出示个别幼儿的记录表,请大家猜,再由幼儿自己纠错或认可。
2、幼儿自己出示记录表,请大家猜。
(评析:承接上一个环节,此时的幼儿记录卡,已经用来作为游戏材料,猜对与否,都让幼儿雀跃不已。随着对游戏的熟悉,老师从游戏初始的引导中退出,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将味道与表情挂钩,这是“碰碰车”的“第二碰”。)
四、分类
提问:你吃了甜的东西感觉怎样?吃了苦的又是什么感觉呢?请幼儿将作业卡分类放于两张(灰、红)背景图上。
提问:你为什么会把吃甜东西的表情放在红色背景上?为什么会把吃苦东西的表情放在灰色背景上?
(评析:本环节前后呼应,将色彩与味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味道叶表情斗情绪神色彩,学习活动一环紧扣一环。这是“碰碰车”的“第三碰”。)
五、扩展
1、今天我们尝了两种不同的味道,大家也做了记录,知道不同的味道代表不同的表情,也可以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示,你还尝过哪些味道呢?
2、你觉得今天最开心的是什么?
(评析:扩展性提问可以帮助幼儿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第二个提问则帮助幼儿回顾本次活动中印象最深的部分,只要参与了,便会有所得,这是我们大家共同期望的。)
活动延伸:
1、设置品尝角,继续提供甜苦两种食物,以及其他酸辣咸食物供幼儿品尝,观察表情,说出感受。
2、尝试音乐与味道、表情、色彩的匹配。
中班科学说课稿12
一、说活动内容
“摘果子”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读、写10以内的数,并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了5以内的加法的意义和算法后,第一次接触5以内的减法。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笑笑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减法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体会减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意识,并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打好基础。
二、说幼儿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和经历了大量的减法应用,他们能准确的得知计算的结果,但缺乏用数学的形式来表达生活中的`减法现象。他们对于减法的意义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缺乏了解。在教学时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体会减法的含义,体验减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人合作意识。课堂上需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
三、说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1、在具体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并能够正确口算5以内的减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习,讨论,游戏等多种方法交替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学法: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五、说活动流程
(一)游戏情境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旧知的复习,以笑笑奖励同学们吃最新鲜的果子导入“摘果子”这一情境。
(二)游戏活动准备: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笑笑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
这里引导学生了解到5可以分成2和3,接着告诉同学们在数学领域我们用减法来解决这一的问题,引出课题。并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
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并让同学们说出5-2=3这道减法算式的意义。同时出示鸟儿飞走的情境以巩固减法的意义。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分学具小圆片的练习。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明白,减法的表示方式除了拿走一部分,还可以用划线、圈出部分等形式来表示。
然后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减法,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游戏活动过程:
练习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学习了新知识后,我安排了课中操,将练一练的第一题转换成手指操来调节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巩固5以内减法。做操结束以比赛抢答的形式完成练一练2——5题,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效率。组织小竞赛,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只有让他们动手,动口,他们的注意力才会集中,让他们每个人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找朋友”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游戏活动延伸: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中班科学说课稿13
设计意图
(一)实际问题: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的植物会因为浇水不及时出现干枯情况,于是幼儿回家与父母一起收集浇灌的方法。分享时,孩子们对布条制作的浇花器最感兴趣,同时也提出了许多疑问,如“布条能不能让土一直是湿的?”“浇花器应该怎么制作?”“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布条做浇花器?”于是生成本次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幼儿发展:
本班幼儿使用过观察记录表,能在教师引导下简单表述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并将结果进行记录。近期班级恰好开展布的主题活动,幼儿认识不同种类的布,且对布比较感兴趣。但在平时的活动中发现幼儿主动发现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对观察记录表的使用还不熟练。因此根据班级实际及幼儿兴趣和年龄特点开展了本次活动。
说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中班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喜欢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所以要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
说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吸水实验,感受动手操作的乐趣。
2.能观察和比较棉布、麻布、无纺布吸水性的不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布条的吸水性,并大胆分享实验结果。
说重点难点
重点:能观察和比较棉布、麻布、无纺布吸水性的不同。
难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布条的吸水性,并大胆分享实验结果。
说教法
(一)观察指导法: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引导幼儿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实验,培养幼儿在实验中科学和严谨的态度。
(二)启发提问法:
在教学中多使用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提问,如“为什么用布来连接水和土”、“实验应该怎么做”等,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表达想法。
说学法
(一)有序观察法:
幼儿按照步骤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得出实验结果,以此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激发幼儿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实验操作法:
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实验结果,在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掌握实验方法,丰富科学方面的相关经验。
(三)分享交流法:
幼儿将观察结果及记录表的填写方法与同伴分享交流,在分享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谈话导入。通过出示浇花器图片唤起幼儿的记忆,激发幼儿参与实验的兴趣,通过提问“为什么用布连接水和土壤?”引导幼儿了解浇花器的原理,使他们知道浇花器是利用布的吸水性制作而成的。
第二部分讨论实验的方法。我先介绍三种布条,引发幼儿思考和猜想“谁的吸水性最强?”因为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发现本班幼儿主动发现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所以我没有直接告诉幼儿实验方法,而是引导幼儿讨论思考实验的条件并请一位幼儿做实验演示,包括布条入水时间、水的颜色等。最后小结操作步骤。
第三部分实验操作。我先出示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猜想的实验结果。小结时,大部分幼儿得到统一的实验结果,但也有个别幼儿因实验操作方法不当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于是我灵活调整了活动环节,带领幼儿重新验证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棉布条吸水最快,麻布条吸水较慢,无纺布条吸水最慢。生活中可以根据布的吸水性不同选择合适的用途。如棉布多用来做衣服,麻布多用来做成床单,无纺布多用来做成手提袋。
说活动总结
(一)优点及活动效果:
1.活动符合幼儿兴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验结果得以应用。
幼儿对自然角植物的生活习性更加清楚,运用新式浇花器后,他们能根据植物对水的需求程度给植物适当补水,班级自然角植物长势良好,没有出现干枯或者浇灌过度的情况。幼儿也为家里的植物制作了浇花器,实现了对实验结果的验证、推广和运用。后续也引发幼儿在区域探究不同物体吸水性的游戏。
2.幼儿发展:观察、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3.能根据幼儿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灵活调整教学环节。
如个别幼儿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教师小结时与幼儿共同操作验证,帮助幼儿掌握操作科学的实验方法,观察到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二)不足及改进措施:
1.调整活动材料:
根据实验需要,教师提前将布条粘在木棍上以节省时间。但在讨论时幼儿想出其他的操作方法,如用手指夹住布条、同伴合作比赛等多种方式。所以我应该为幼儿提供有层次性的材料,包括木棍粘好的布条以及没有粘的布条,满足不同能力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除此之外还应将观察记录表塑封,做好防水处理。
2.优化活动环节:
实验开始前,教师应重点强调实验和观察方法,让一部分布条浸入水中等待即可。实验中发现个别幼儿在记录表上将全部布条都做了标记,认为它们都吸水,因此教师应在实验前规范记录表使用,让幼儿选出吸水效果最强的一种布条。实验结束后除了集体交流,也应让幼儿之间充分互动,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实验猜想和验证结果与同伴交流。
说活动延伸
后续在班级开展了手工制作活动,用棉布条制作浇花器,投放到自然角。
中班科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刚升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爱好,他们的爱好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究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使幼儿的爱好转移到对活动中呈现的科学现象的爱好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这节课。
二、说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明颜色的奇异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爱好。
2、在示范的`基础上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三、说教学打算:
三个装了不同颜料的瓶子、碗、画笔、纸。
四、说教法:
在这一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颜色的变化,我将在活动中采纳讲解法、示范法、操作法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环环紧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活动流程为:
1、采纳教具与故事相结合导入主题。
2、老师示范表演魔术。
3、幼儿操作活动。
4、幼儿作画。
中班科学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下学期科学领域的活动《寻找空气》。我将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与认识。
首先,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世间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空气。在本活动中,教师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在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究、发现空气的特征与作用,从而萌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
根据本次活动内容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根据目标的总体指导方向,我将本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于: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为实现活动目标,突破活动的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的教法有:
1.启发提问法:在活动中,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杯子里有什么?哪里有空气等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形成有效的师幼活动。
2.演示教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将杯子放入水中的实验,让幼儿清晰地感知、发现杯子中是有空气的。
3.操作教学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探索发现空气的秘密和作用。
在整个活动中,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认识,锻炼幼儿的能力,还可以升华幼儿的情感。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为采用了以下学法:
1.观察法:幼儿通过认真观察,感知空气的秘密。此方法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幼儿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做了如下准备:
1.白色塑料袋每人一个。
2.玻璃杯、蜡烛、气球、充气用具每组一套。
3.装有水的玻璃盆1个,小玻璃杯、打火机各一个、面巾纸。
接下来,说活动过程。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我采用了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方式来组织本次活动。
1.教师出示玻璃杯,提出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只玻璃杯,玻璃杯里有没有东西呢?请你们看一看,猜一猜。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幼儿探索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习的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活动的开始,教师通过出示玻璃杯和提出的问题,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期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师做实验,请幼儿仔细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
实验一:在玻璃杯里放进面巾纸,将杯子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大玻璃盆中,过一会儿再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子里的纸没有湿。
实验前,引导幼儿猜想:面巾纸会与不会湿?为什么?
实验后,教师提问:面巾纸为什么没有湿?
对于面巾纸为什么没有湿,幼儿充满疑惑。在幼儿的疑惑中,开始第二次实验。幼儿对此,非常好奇,兴趣极为浓厚。
实验二: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面巾纸会不会湿?为什么?杯子倾斜时,你会看到什么会从杯子里跑出来?
教师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与讨论,寻求答案。
最后教师小结:刚才的两个实验告诉我们:杯子里是有空气的。
在此环节,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抛出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直观的感知和发现空气的存在。并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寻找空气在哪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请幼儿拿塑料袋在活动室各处找空气。
(2)观察空气的颜色,闻一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哪里有空气?
教师小结: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在此环节,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通过幼儿找一找、装一装,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让幼儿真切地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点。在此环节,实现了活动目标1.
4.小组实验,探索空气的作用。
实验一:请幼儿为气球充气;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气球会鼓起来?
实验二: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教师引导幼儿实验时注意观察并思考:用玻璃杯罩住后,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实验后,小组讨论与交流实验的发现与结果。
教师小结:空气有充气和助燃的作用。
新《纲要》指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幼儿在操作实验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又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发展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在此环节,我实现了活动目标2。
通过幼儿寻找空气和小组合作实验,也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5.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讨论:为什么说空气是宝贵的?
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与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幼儿各自的认识。教师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归纳梳理出空气的重要作用。
为巩固和拓展幼儿有关空气的认识,我将本次活动延伸到生活和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进一步思考:水里有空气吗?高空中有空气吗?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与大家进行交流。
最后说一下我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幼儿科学教育不能只重视活动的结果,更应重视它的过程。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发现空气的特征与作用。在活动中,遵循了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需要。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04-19
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11-22
中班科学说课稿11-23
中班科学说课稿03-23
中班科学《吹泡泡》说课稿01-29
中班科学吹泡泡说课稿12-12
幼儿中班科学说课稿04-26
中班科学说课稿(精选19篇)03-17
吹泡泡中班科学说课稿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