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
主题选定:
生活中的落体现象随处可见:抛出一个球,它会落到地面上;向上扔出一个沙包,它也会落到地上。在一次晨间锻炼活动中,孩子们对这一现象十分好奇,问我:老师,为什么不管扔什么东西,它都会往下落呢?这个问题让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为落体现象涉及到地心引力、物体重量、空气浮力等原理,十分抽象和深奥,孩子不可能理解。但引导幼儿关注、探究这一现象可以引起孩子对有关问题的思索。牛顿不正是从苹果的下落中受到了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吗?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所主张的: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应从幼儿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出发,重视幼儿对智能的运用。因此,抓住这一机会,我设计了有关于落体的主题探究活动,运用观察、讨论、查找资料、统计、实验等多种方式,起用不同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发挥幼儿的创造性,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创造产品(加德纳多元智能论原文)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该主题让幼儿获得的关键经验在于: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落体现象,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科学奥秘的欲望,在活动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教育目标:
发现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了解落体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生活中的落体应用现象进行新的设计。
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探索科学奥秘、运用科学知识的乐趣。
主题活动案例,我们试一试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观察中发现,无论你往天上扔什么物体,它都会落下来。但是同时孩子们也发现:当你往天上扔一个皮球时,皮球会迅速地落下来;可如果你扔一张报纸,不仅是扔得不高,落地的时候也很慢,报纸是飘下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体,有的落地速度非常快,有的却慢慢地落下来呢?孩子们对此产生了疑问。
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当孩子遇到一个问题,需要给予关注、处理和解决的时候,思维就开始了。而教师就是要引导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通过做来学。于是,我设计了我的发明这个活动,鼓励孩子们在自己的实验、探索、观察和比较中发现问题的.答案,体验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幼儿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愿意在自己的亲自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体验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
比较不同物体的下落速度,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培养幼儿初步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小塑料玩具、软球、小沙包、手绢大小的布片等。
海报纸、记录笔。
开阔的场地。
活动过程:
1.游戏:谁扔得高?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的物品,让幼儿试着扔一扔,看看什么东西能扔得高?(引出幼儿对物体下落现象的经验回忆,知道不管什么东西都会落到地上。)
2.讨论:比较物体下落的速度,并作好记录。
⑴你刚才扔了什么东西?它落下来的速度怎样?
⑵再试一次,比较一下什么东西落地最快。
⑶让幼儿将自己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和幼儿一起统计各种物体下落的情况。
3.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然后讨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什么有关呢?
⑴引导幼儿使用材料相同、形状不同的物体,观察它们扔上去和落下来的情况是怎样的?(得出:物体的形状会改变下落的速度。)
⑵引导幼儿使用相同形状、不同材料的物体,观察它们扔上去和落下来的情况是怎样的?(得出:物体的材料会影响下落的速度。)
⑶引导幼儿比较刚才使用的两组材料,哪一个重,哪一个轻?(得出:物体的重量会影响下落的速度。)
4.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
⑴我们有什么办法让下落的物体比原来下落的速度慢一些或快一些?
⑵幼儿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的速度也快些;将玩具上放一个小手绢做成小降落伞向下落得慢些。
5.讨论:你刚才玩的什么东西?你是怎样改变它下落的速度的?
6.谈一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我们今天的发现相似呢?(如降落伞)
活动延伸:
活动区中,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对生活中的落体运用现象进行新的设计。
鼓励幼儿继续收集有关于落体现象运用的资料,并进行统计。
引导幼儿对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进行分类。(改变形状、改变结构、改变重量等)
活动反思:
这一次活动是从孩子的生活中生成的,因为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也就分外的投入。每一个孩子都急不可待地自己去试一试,每一个孩子都急于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孩子们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还发生了有趣的争执:谭文馨说她的报纸捏成球以后落下来的速度要比没有别成球的时候还要慢,许欣迪马上否定了她的意见,说:那是不可能的。肯定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我马上让他们俩个重新实验。原来,因为报纸捏成球以后抛得更高一些,所以落地的速度感觉要慢一些,实际上捏成球以后落地的速度是快一些的。孩子们通过比较统一了意见。
认知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幼儿的学习应该是主动地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布鲁纳认为,作为教师,就是要引导孩子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在活动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的位置上,不对孩子的发现妄加评论,不轻易否定孩子的不正确的结论,而是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亲自获得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最有效的。
教育的目的,决不能仅限于教会孩子一套特殊的认识规律或者知识结构;而且还要使孩子自信具有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在改变物体下落速度这一环节中,有的孩子给羽毛上系了一个小塑料玩具,羽毛下落的速度就快多了;有的孩子在手绢中包了一块橡皮泥,手绢落得就快一些;有的孩子把毛巾团一团,毛巾散开了,他又用透明胶带把毛巾粘起来简直可以说是花样百出。正是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孩子们体验到了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任何教育活动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瑕疵。这次活动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各个环节的时间的安排要合理。在第一次探索和讨论时,原来准备安排由老师引导幼儿统计和记录,但这样会耗费很多的时间。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让熊宝宝站起来。
2、引导幼儿有目的的实验,并在交流中完整讲述自己的发现与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
同等大小的纸熊宝宝若干
百宝箱(各种辅助材料)
记录笔与纸每组一份
大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拿出纸熊宝宝与幼儿打招呼,纸熊宝宝想要出去玩,可是它站不起来,你们能帮助它吗?
二、幼儿猜测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熊宝宝站起来呢?
三、操作实验
师观察材料在幼儿实验中对幼儿探索活动的影响
观察一:
C:老师有没有双面胶的芯子?
T:双面胶的芯子没有,可以用卷桶纸的芯子代替吗?
C:可以。
用剪刀费力的剪开卷桶纸的芯子,剪不开。
C:老师能帮我一下吗?
T:可以,怎样剪呢?
C:这样剪。
师帮忙剪好。
T:还要帮忙吗?
C:不用了,谢谢老师。
观察二:
孩子自己拿着积木与双面胶在尝试让熊宝宝站起来,先用三块积木竖起来粘在熊宝宝的脚上,试着让其站立起来,又拿了一块大的积木粘在三块积木的旁边,又试了试,成功了,记录了下来。
观察三:
用双面胶分别贴在小熊的两只脚上,让它站立后,发现不是很稳,又在百宝箱中找到了一次性纸杯,把小熊贴在纸杯上,成功了。
四、 集体交流
T:谁来介绍一下,你帮小熊站起来了吗?用了什么办法?
讨论一:
C1:我用了积木粘在小熊的身上,小熊站起来了。
T:还有谁也是用积木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孩子们拿上自己的小熊放在演示桌上。有的小熊倒下了,而有的小熊还站着。
T:为什么有的小熊倒下了,而有的小熊还站着呢?
C:用的积木太小了所以小熊站不住。
C:积木没有粘住。
C:用的积木多小熊站的牢。
T:为什么积木多了小熊就站起来了呢?
C:这只小熊积木的下面是平的,还有一只三块积木不平,有高低的,所以站不住。
C:下面大了。
T:什么大了?
孩子思考了一会儿,有人举起了手。
C:积木多了就宽了。
T:哦,原来是小熊下面的接触面大了,宽了,小熊就站住了。
讨论二:
T:除了用积木扩大受力面积让小熊站起来,还有别的方法吗?
C2:让小熊靠在积木上。
T:来试一试。
C:还可以靠在杯子上。
T:那把小熊靠在积木、杯子这些物体上为什么会帮小熊站起来呢?
C:因为有了支撑物。
T:诶,对呀,卯卯说的真好,有了支撑物小熊也能站起来。
讨论三:
T:还有谁来介绍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
C3:我让两只小熊来站起来了。
T:你是怎样做的呀?
C3:我用卷桶纸的心子粘在两只小熊的当中他们站起来了。
T:这个办法也能使小熊站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C:小熊有四只脚了。
T:哦,小熊的脚下的支撑点多了,也能站起来的。还有谁也是增加支撑点来让小熊站起来的?
C4:我把小熊的四只脚都弯折了一下,小熊就也站起来了。
活动自评:
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活动的探索欲望相比前一次活动强烈了,小熊的形象为孩子们所喜爱,百宝箱的利用让孩子方便拿取,探索兴趣高涨了许多,讨论时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题可谈,解决问题时更加的激烈。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3
设计意图:
我们发现孩子们很喜欢用可乐瓶玩踢球、投掷、打保龄球等游戏。为了让幼儿更多地领略可乐瓶的玩法,借机进行体能及动作练习,我设计了这一活动,让幼儿根据可乐瓶上的标记进行系列赤脚运动――单脚跳、双脚跳、跨越及跑步绕行等,让幼儿勇敢地挑战自我,发展观察力、空间感受力,跳、跨、跑基本运动能力及身体平衡能力。
目标:
1.通过系列赤脚体育游戏发展跳、跨、跑及身体平衡能力。
2.乐于参与运动,创新玩法。勇于挑战自我。
3.与同伴协商配合,有序参与活动。
准备:
1.教师用的一个装有豆子的可乐瓶,幼儿人手一只可乐瓶。
2.幼儿分成四组,每组活动区的可乐瓶上分别贴上不同的标记。
3.幼儿运动时的背景音乐。
4.场地布置。
过程:
一、热身运动
1.师幼儿人手持一只可乐瓶入场。教师出示装有豆子的可乐瓶:可乐瓶会唱歌,你们想听吗?
2.播放音乐,教师用可乐瓶配打节奏。
3.师:可乐瓶不但会唱歌,还会跳舞呢!我们和它一起跳好吗?在音乐的伴奏下,师幼一起用可乐瓶做准备操。
4.师:刚才我们的小脚又蹦又跳,现在我们来给它按摩一下吧!师幼脱下鞋袜,席地而坐,用可乐瓶进行脚部按摩:
①洗洗脚。将可乐瓶置于脚板,幼儿来回搓动双脚,活动脚板。
②弹弹琴。幼儿让脚趾在可乐瓶上做弹琴动作,活动脚趾。
③抱起宝宝摇啊摇。幼儿平躺在地上,双脚夹住可乐瓶,腿部直立与身体呈90度角,左右摇摆双腿,活动腿部肌肉。
④我和宝宝睡个觉。幼儿身体前倾,双腿伸直夹住直立的可乐瓶,双手抱脚,活动腰部。
二、闯关游戏
一自创玩法。
1.师:可乐瓶不但会唱歌跳舞,还可以用来做很多游戏。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2.幼儿四散自创玩法,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尝试更多玩法,提示幼儿注意安全,避免误击、碰撞等情况。
3.幼儿介绍自己创编的'玩法,互相模仿学习。
二开展闯关游戏。
1.幼儿根据场地上的标记摆放可乐瓶,布置运动场地。
师:接下来我们要用可乐瓶来玩闯关游戏,现在请你们按手中可乐瓶的标记在活动区里摆放可乐瓶。
2.教师介绍闯关游戏的玩法及要求,并组织幼儿分组活动。
师:现在你们已将可乐瓶放到了四个活动区里,这四个活动区里不同的内容,就是我们要闯的四关。我们按要求闯过四关后,就可以到中间的城堡里去休息、游玩了。
标记一活动区:单脚跳过可乐瓶。
动作提示:双手叉腰,单脚连续跳过8个间距为30厘米的可乐瓶。
标记二活动区:双脚并拢跳过可乐瓶。
动作提示:双手叉腰,双脚并拢连续跳过8个间距为60厘米的可乐瓶,落地时注意弯曲双膝加以缓冲。
标记三活动区:跨越可乐瓶。
动作提示:左右脚交替跨越8个间距为80厘米的可乐瓶,注意不要踩在可乐瓶上,以免摔倒。
标记四活动区:跑步绕过可乐瓶。
动作提示:根据可乐瓶摆放的位置,在宽80厘米的跑道中呈S状跑步绕过8个间距为100厘米的可乐瓶。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将鳄鱼玩具零星摆放在某些可乐瓶的旁边,使幼儿在跑步绕行时保持与瓶子的距离,避免碰倒瓶子,被鳄鱼吃掉。
三、挑战游戏
教师由易到难变换某些可乐瓶的摆放位置,如在同一活动区从两种标记的混放到三四种标记的混放,引导幼儿根据标记的变化及时更换动作,发展幼儿的注意力及完成动作的灵敏性。
四、放松活动
1.师:今天,你们都成功地完成了闯关任务,让我们来庆祝一下,一起吃吃汉堡包吧!
2.用趣味互动小游戏汉堡包进行肢体放松活动。
七个拉答七个拉答炒炒炒全身放松做抖动状,甭个拉答甭个拉答饱饱饱双手叉腰,双脚环绕,七个拉答炒,甭个拉答饱同上两种动作,七个拉答,甭个拉答,汉――堡――包。嗷呜做吃汉堡包状!
3.足部按摩放松活动:捏捏脚放松脚背、数数脚趾放松脚趾、小脚跳舞放松脚腕、碰碰小脚幼儿互相蹬碰小脚,放松整个足部。
4.组织幼儿洗脚,穿上鞋袜,结束活动。
反思:
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孩子们积极投入,跳、跨、跑等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我觉得该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场地安排巧妙。为了满足幼儿动作练习的要求,提高运动质量,我设计了环形运动场地,巧妙地将四种活动内容安排在四个区,每个区都有进、出口。四组幼儿可以同时运动,循环进行。这样,既能让幼儿充分、自主地运动,又便于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提高活动效果。
2.活动设计合理。精心设计准备活动、闯四关活动、放松运动等环节,符合幼儿的运动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活动内容循序渐进。从根据一种标记做动作到根据两种甚至多种混合标记做动作,从易到难,对幼儿反应灵敏度和运动能力提出了挑战。在逐渐变难的动作中,幼儿积累了经验,得到了快乐,增强了自信。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05-30
幼儿园大班的说课稿04-23
大班幼儿园说课稿02-23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06-16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11-18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06-15
幼儿园语言大班说课稿11-19
【热门】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1-19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热】11-19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热门】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