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4-05-27 14:55: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常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常用15篇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

  一、设计意图

  《指南》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世间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空气。且被污染的空气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我们要有环保意识。幼儿在生活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如:“皮球里什么都没有,为什么是鼓鼓的”、“往手背上吹气,怎么感觉凉凉的”等等。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如何抓住这一特点,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他们在接触自然的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培

  养探索精神呢?为此,我为大班幼儿设计了《空气的存在》这一活动。

  二、说教材

  平时,我们常常提到空气,那空气到底在哪呢?在这次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动手反复的操作、实践,通过“纸巾不会湿、捕捉空气、气球亲亲我”等实验和游戏,把抽象的空气概念具体化,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作用很大,人和动物都离不开它,激发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说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初步了解空气的用途和特性。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3、 知道被污染的空气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激发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初步了解空气的用途和特性。

  难点:让幼儿知道被污染的空气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从而激发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五、说教法

  1、 启发提问法:在活动中,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粉笔里有什么?哪里有空气等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2、 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将杯子放入水中的实验,让幼儿清晰的感知、发现杯子中是有空气的。

  3、 实验操作法: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探索发现空气的秘密和作用。

  六、说学法

  1、观察法:幼儿通过观察,感知空气的秘密。此方法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体验法:《指南》中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积极的体验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七、说活动过程

  1、 实验活动一:为什纸巾么不湿?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把纸巾塞进瓶底,倒扣着塞进瓶底,让幼儿猜想“纸巾湿了吗?”“湿了。”孩子们肯定的回答。

  这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拿出来一看,“咦!纸巾为什么不湿?”,“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等等,疑问产生了,经验与事实发生了矛盾,教师于是创设环境、组织活动,带领幼儿去寻找答案。

  2、实验活动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使气泡冒出。

  (1)幼儿:“哎呀!什么跑出来了?”这再次激起幼儿的好奇,纸巾湿了吗?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呢?幼儿在教师的点拨下领悟到这杯子不是空的,有空气。

  (2)师小结:空气没有颜色,所以看不见,它在水里变成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

  (3)教师:第一次纸巾为什么没湿,第二次纸巾为什么湿了呢?

  幼儿思考后得知:第一次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所以纸巾没湿。第二次把杯子倾斜,冒出水泡,水把空气赶出来啦,所以纸巾湿了。

  在此环节,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抛出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直观的感知和发现空气的存在,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3、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寻找空气在哪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师: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

  (1)请幼儿拿塑料袋在活动室各处找空气。

  引导幼儿观察空气的颜色,闻一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2)身体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请幼儿把吸管插入水槽中,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

  (3)粉笔里的空气

  让幼儿把粉笔放在水里,观察有否气泡产生,说明粉笔里有空气。

  (4)幼儿憋住气,感觉难受,说明四周都有空气。

  教师小结: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

  在此环节,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通过幼儿找一找、吹一吹、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让幼儿真切地感知空气的存在。在此环节,实现了活动目标1。

  4、小组实验活动:感知空气存在的重要性。

  每组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倒扣在桌子上,把同样大小的点燃的两只蜡烛放进杯里,幼儿观察哪只杯子里的蜡烛先灭。实验后,小组讨论与交流实验的发现与结果。

  教师小结:空气有助燃的作用。

  《指南》指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提供探索的条件。幼儿在操作实验中,与材料积极互动,同时,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发展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此环节,实现了活动目标2。通过幼儿寻找空气和小组合作实验,也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点。

  5、让幼儿感知空气的流动性。

  (1)气球亲亲我

  教师出示吃饱空气的笑脸气球,朝每位幼儿脸上喷一喷。边亲小脸蛋边说:“亲亲小鼻子,鼻子耸一耸;亲亲小耳朵,耳朵躲一躲;亲亲小眼睛,眼睛眯一眯。”

  师提问:“气球在用什么亲你们?”

  师总结:“气球吃的是空气,里面的空气在我松手的时候就会跑出来亲你们的小脸蛋。原来空气是会跑、会流动的。”

  (2)气球小老鼠

  教师吹起一个气球,突然松开手,气球跑出去。问幼儿:“气球怎么会跑呢?”师:“噢,是空气等不及要出来,就把气球给挤跑了。我的气球变成小老鼠了,把你的气球也变成小老鼠吧!幼儿将气球吹起来后,突然松开手,气球会像小老鼠一样四处乱跑,幼儿追赶。

  通过带领幼儿进行“气球亲亲我”和“气球小老鼠”的游戏,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空气的流动性,体验玩气球的快乐。

  6、帮助幼儿了解被污染的空气会损害人体健康,初步了解大气污染物的几个来源,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1)师:“小朋友们看,这是地球妈妈。”

  师:“咦?地球妈妈好像很难过,为什么呢?”教师学地球妈妈说话:“我的身体被空气污染了,我觉得嗓子干干的,鼻子痒痒的,呼吸很困难,浑身都难受。医生说我得了空气污染综合症。”

  师:“原来是这样。你们见过或者感受过被污染的空气吗”?

  (2)幼儿回答完后看课件,教师演示“空气污染”多媒体课件。

  教师小结: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生活中的污染(吸烟、炉灶等)和交通运输工具污染。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3)师: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地也需要空气,所以我们要一起来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帮地球妈妈治病呢?

  (4)教师演示“净化空气”多媒体课件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净化空气的办法都很好。我们一起帮地球妈妈治病好吗?地球妈妈先把脏空气吐出来,让花草树木等把这些受污染的空气净化一下,然后再让它吸点儿新鲜的空气,地球妈妈的病就好了。”

  在此环节,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归纳梳理出大气污染的几个来源以及如何净化空气的方法。从而完成了本次活动目标3,并解决了活动难点。

  八、说活动总结

  在整个活动中,我遵循了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制定了明确的活动目标。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幼儿提供了大量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发现空气的特征和用途。从而萌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九、说活动延伸

  为巩固和拓展幼儿有关空气和对环保的认识,我将本次活动做了如下延伸:

  1、 让幼儿进一步思考:捉一虫子,放在瓶里,观察虫子在瓶里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及时与大家进行交流。

  2、 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时装饰“美丽的地球”,以此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2

  一、说活动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渴望,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科学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是激发幼儿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鼓励幼儿敢于体验探究,培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班的孩子对动物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幼儿初步的了解了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大班孩子课余时间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但是幼儿关于动物的知识和经验都是零散的,需要老师给予他们规整和梳理,帮助孩子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如鱼这个活动,虽然孩子对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某些方面会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会认为"鲸鱼也是鱼、墨鱼也是鱼等"。所以这个活动《它们都是鱼吗》,一方面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另一方面也激发孩子探索、热爱动物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学习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目标1综合了认知和能力两方面的目标,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目标2是社会情感目标,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的准备是组织实施活动的前提和保证,为了使本次活动更具有趣味性,能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我们做了以下的准备:

  知识准备:事先在生物角对鱼有过观察,并且对于哪些不是鱼的话题有很大的好奇心。

  物质准备:《小朋友的书》、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四、说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操作纸偶,以故事引出话题

  鲫鱼刚刚搬了新家,看见邻居小金鱼就热情的招呼"金鱼妹妹,你好,我是来和你做好姐妹的鲫鱼,见到你真高兴".

  "你是我的姐妹?你长得这么丑,才不是我们鱼类家族呢?"

  鲫鱼说:"虽然我没有你漂亮,可我也是鱼啊?"金鱼就是不相信,双方各执一词,怎么办呢?孩子们来评评吧!

  【大班的孩子最喜欢打抱不平、调节矛盾,以这样的引题,容易激起孩子探究的渴望。】

  3、自主探究:幼儿尝试概括出鱼的共性

  1)幼儿自由发表理由以及依据

  "孩子们,鲫鱼到底是不是鱼呢?你们来说说理由吧!【让幼儿有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

  2)教师将幼儿的陈述理由用对比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呈现共同特征。【孩子们表达的都是零散,如何帮助他们把零散规整,表格记录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孩子很好的明白大家的意见。】

  3)"小博士"总结

  到底我们发现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听听小博士怎么说吧?【科学的探索活动最终要导向正确的科学观,要给孩子的探索做一个定义,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下次更积极的探索、发现。】

  4、辩论赛:将探索的结果应用于实践中

  【科学的探索最终是为了实践,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1.出题:如"甲鱼"是不是鱼"(运用新经验判断,加深鱼概念的形成)

  2.判断

  独立思考,通过举笑脸牌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形成两队不同的'意见后,双方分阵地相对而坐

  3.阐述理由,在辩论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明确鱼类的特征。

  4.调整

  在辩论的基础上,幼儿对自己的结果进行调整,并让调整后的幼儿说出理由,一次思考的机会。

  5、再次探究,激起下次活动的渴望

  教师出示"鲸鱼",问:"你们觉得鲸鱼是鱼吗?"其实它不是真正的鱼哦,到底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回去查阅资料吧。

  【既激发幼儿下次探索的渴望,又引导孩子探索世界的方法:看书、查资料】

  五、活动特色

  1.注重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次活动是一次真正的如何"渔"的教学,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孩子,教师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自由的讨论、自由的选择、宽松的辩论赛,让孩子自主的思考、调整、反思,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2.根据大班孩子好问、好帮助人、喜欢竟赛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孩子定能充分的融入到活动中。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在孩子们的眼里,大自然的花花草草是那样的漂亮神奇,没有善恶之分。孩子们生活的周围永远都有花草树木的陪伴:春天,公园里观赏各种各样开放的鲜花;夏天,在绿荫底下乘凉;秋天,一起捡落叶;冬天,给小树穿上棉袄……所以,孩子们喜欢花花草草,也愿意了解它们,对大自然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世界上的植物有很多种,而每一种植物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植物们在外形、生长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由于环境资源的破坏,有的植物繁殖过多,而有的植物又濒临灭绝……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植物世界之中蕴涵着多种多样的教育价值。

  大班幼儿对植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幼儿已经初步认识了园内的各种花草树木,但是,幼儿的有关植物的知识和经验是零散的,需要教师给予孩子们归整和梳理,帮助孩子们形成一个有关植物的比较完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花花草草,热爱整个世界,热爱整个地球的美好情感。这才是一个完整儿童、完整人的基本素养。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探索、讨论等等,大胆表述对植物世界的认识,发现植物之间的不同,探讨植物的独特之处,了解植物世界和我们人类世界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激发幼儿热爱植物和保护植物的美好情感。

  在《奇特的花草》这个活动中,我着重解说一下植物的自我保护。因为我认为,植物的自身保护与它们的生存环境和它们各不相同的外形特征有着很大的关联。另外,如今对独生子女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植物的自我保护教学活动的开展恰恰可以激起幼儿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说活动目标 基于教材的综上特点,我从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来制定这次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知道植物自我保护的方法与生存环境、外形之间的关系。

  2、能把观察到的植物的'信息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探索植物世界奥秘的兴趣,树立自我护的意识。

  目标(1)(2)综合了认知和能力方面的目标。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所以重点目标定位在认知和能力两方面。其中“知道植物自我保护的方法与生存环境、外形之间的关系,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幼儿能够对植物的各种自我保护的方法进行分析分类,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3)是社会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索植物世界奥秘的兴趣,同时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科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三、说活动准备

  只有了解了幼儿原有的经验,才能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所以以下两经验是这

  次活动的成功开展的有力保障。

  1、知识准备:

  认识各种植物,对各种植物感兴趣,通过看书、看录象、问成人的途径对植物保护自己的方式有所了解。

  2、物质准备:

  (1)、玫瑰花

  (2)、录象:“植物的自我保护”

  3、植物的图片、标记、白纸、笔

  四、说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调查问卷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调查问卷法:教师鼓励幼儿运用调查、分析、讨论和统计的方法获得各种植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调查分析,和同伴资源共享。

  2、语言讨论法:在教学活动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对植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分类时,我就引导幼儿对各自的调查分析进行讨论与分享,同时集体归纳植物的自我保护方法。

  3、游戏法:通过“会保护自己的植物”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

  五、说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对花草保护自己产生兴趣。

  1、出示玫瑰,这是什么?请你们仔细地看一看,它有什么特征?

  2、原来玫瑰的身上有刺,你知道这个刺是它用来做什么的吗?

  3、小结:为了防止人们来采摘它,玫瑰的身上长满了刺,这个刺是它用来保护自己的。

  (这一环节通过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导入课题,同时调动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共享调查问卷 玫瑰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想办法保护自己,你们已经对其他植物的自我保护进行了调查,请你们拿出来和好朋友说一说。

  (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展示并大胆表述自己的调查分析,和同伴资源共享。)

  (三)、集体讨论分析,对有相同自我保护方法的花草进行分类 教师请个别小朋友对自己的调查进行大胆表述,同时对有相同自我保护方法的花草进行分类,边分类边出示标记和幼儿共同记录,共分为以下几种保护方法:

  1、放臭气:烟草、水毒芹

  2、身上有有毒物质:丝兰、龙舌兰

  3、身上有刺:金银花、月季花、蔷薇花、玫瑰

  4、拟态:圆石草、角石草

  5、小结:植物们也很聪明,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依靠自己的气味,有的依靠自己身上长刺,还有的利用拟态来保护自己。这些植物真能干!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和幼儿对各自的调查分析表进行讨论与分享,同时集体归纳它们的相同。通过表述、操作分类、分析探讨、记录等方法,使重点得以突破,难点目标进一步解决。)

  6、观看录象“植物的自我保护”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观看并帮助幼儿验证自己的调查分析。

  (在此环节中,通过直观的录象观看,帮助幼儿验证自己的调查,充分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重难点目标也得以突破提升。)

  (四)、巩固游戏:会保护自己的植物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叫“会保护自己的植物”,当老师出示植物的保护方法的图示后,请你们找一找哪个植物用的是这个保护方法,然后学一学它保护自己的动作,看看谁找到的速度最快。

  (利用游戏的形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五)、“我的自我保护” 植物们都想办法来保护自己,我们小朋友能不能为自己想象创造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在纸上画下来。

  (此环节运用绘画这一表现方式,鼓励幼儿想象创造自我保护的方法,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最终使活动目标得以深化,并回归生活。)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4

  一、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喜欢操作探索。平衡是幼儿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走平衡木、绘画、拼搭积木等,在孩子眼里平衡点是很神奇的东西,在积木拼搭时,拼搭的作品容易倒塌,这是什么原因呢?想要保持平衡成为孩子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根据孩子的需要,设计了此活动。

  二、说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通过观看平衡视频,巧妙找到物体之间的平衡点,感受平衡在生活上的运用。利用平面、立体实物探索与支撑物的平衡点,鼓励孩子大胆操作,分享孩子的快乐,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寻找不同物体保持平衡的方法,体验物体平衡点变化的奥秘。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动脑寻找物体的平衡点,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3.情感目标:乐于与同伴共同探究,享受平衡小实验的乐趣。

  四、说重点难点

  结合《纲要》和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我将“通过动手动脑寻找物体的平衡点,感知接触面的大小与平衡的关系”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让幼儿探索物体间的神奇平衡点。

  五、说教法

  科学活动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要“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位幼儿有机会参与尝试”。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活动除了教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以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还采取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1.直观法

  通过视频《杂技表演》感受平衡,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物体和支撑物的关系。

  2.启发提问法

  通过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注重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3.观察指导法

  幼儿操作环节中,教师巡回指导增加幼儿操作的安全感,同时也便于掌握幼儿在操作中的随机信息,老师再把这些信息抛给幼儿,让幼儿的实践操作来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加突显老师在活动中引导者的角色。

  六、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索活动,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1.观察法:幼儿通过观看视频,发现物体和支撑物的关系,如何找到不同物体的平衡点,为后面的操作做铺垫。

  2.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法,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操作的材料,发现物体和支撑物的关系,并有自己的方式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布卢姆提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幼儿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因此,在操作中,我尽量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来操作材料,在充足的时间里积累经验,锻炼动手能力。

  3.合作交流法:给予幼儿充分自主探究、交流空间,以小组合作,与同伴共同挑战“平衡赛”,找到支撑物上神奇的平衡点,让物体保持平衡。

  七、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让用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1.看一看,通过视频感受平衡表演的震撼,引发探究物体平衡的兴趣

  观看杂技演员利用大小装有液体的酒杯叠高,支撑物从“桌子—手掌—肘—二指尖”,幼儿直观的.感知,支撑面的改变,平衡点的变化,为后面平衡点的寻找做好了铺垫。

  2.说一说,启发孩子对保持平衡的理解

  通过启发提问幼儿大胆表达,总结出每个物体都有一个神奇的平衡点,这个点落在支撑物上,就可以保持物体平衡。

  3.动一动,探究支撑面与物体平衡点之间的关系

  (1)找硬彩纸平衡点,圆柱玩具为支撑物。同一张硬彩纸,剪了一个角,再次寻找平衡点,通过两次平衡点的对照。幼儿发现纸的大小发生变化,平衡点也不一样了。

  (2)找立体物体的平衡点,改变支撑物,又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得出支撑物的面越大,物体平衡点就越大,物体越容易保持平衡。支撑面越小,平衡点就越小,物体越不容易保持平衡。

  3.玩一玩,寻找保持2个以上物体平衡的办法

  通过游戏“平衡小组赛”,通过小组合作,保持物物的平衡并有一定高度,在相互学习、欣赏同伴的平衡作品时,总结保持平衡需要注意的事项。

  4.乐一乐,我当平衡师

  幼儿自选一个喜欢的泡沫玩具,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将泡沫玩具顶起来保持平衡,并能随音乐走动。感受自己身体控制物体,保持平衡的乐趣。

  八、说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中,我自觉运用《纲要》、《指南》的教育理念,积极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调动每位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孩子们对寻找神奇的平衡点兴趣浓厚,能找到物体的平衡点,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会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体验成功的乐趣。

  九、说活动延伸

  我们在科学区投入探索材料,进一步探索物体改变形状或方位,平衡点的变化;建构区利用平衡,搭建更平稳的物体,让孩子们不断探索平衡在生活中的运用。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5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糖果王国

  说教材

  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糖果是幼儿熟悉、喜爱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装、形态各异的外形、鲜艳美丽的色彩、奇特丰富的口味,都对幼儿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更始如此。因此,选择这个幼儿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内容,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探索,获得直接的经验,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产生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欲望,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椐此,制定如下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初步了解糖的作用。

  2、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重难点: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

  准备:

  1、活动室布置成糖果王国,各种糖果散放于活动区、玩具柜等处,在适合的地方悬挂一些糖果。

  2、糖果国王头饰一个。

  说教法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直接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影响。幼儿对糖果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浓厚的兴趣,这为幼儿的探究和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也为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主体性提供了保证。活动组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活动过程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地、较系统地感知糖果的特征。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积极主动,感知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均得到了锻炼。

  说教学程序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将活动设计成三个环节。

  (一)在糖果王国里找朋友。

  1、进入糖果王国。

  教师戴着糖果国王的头饰,用拟人化的身份引出主题。导入语: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朋友。

  进入糖果王国后,请幼儿随意寻找多种糖果做朋友。导入语:孩子们,糖果王国到了,你们看,好多糖宝宝在欢迎你们,快去找个糖宝宝做朋友吧。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糖果,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

  幼儿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该环节通过让幼儿自由地对糖果进行探索,给予充分的自由,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1、幼儿自由的感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导入语: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和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①、提出探索的要求,帮助幼儿有目的地认识事物。

  ②、通过探索过程中同伴间的交流讨论,帮助幼儿发展合作能力,增加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同时相互学习同伴的长处和价值,获得有益的经验。

  ③、在幼儿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幼儿轮流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引导幼儿有更多的思考和概括。

  2、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①、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教师再次以拟人的手段引导幼儿观察糖果的包装。导入语: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

  ②、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

  导入语: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他小朋友糖宝宝是怎么样的?

  ③、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

  导入语: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④、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导入语:老师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请你们仔细地闻一闻你的糖宝宝是什么味的?

  ⑤、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

  导入语:请你尝一尝,你的糖宝宝味道怎么样?

  根据糖果的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由内而外、由浅深入地对糖果作了全面细致的观察与认识,通过看、摸、剥、闻、尝等多种感官循序渐进地感知糖果的特征。

  3、小结。

  通过和幼儿一起回忆,总结糖果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糖果,增强对糖果的兴趣。

  (三)简单了解糖的作用。

  1、提出问题:糖有什么用?多吃糖好不好?

  针对问题,引导幼儿大胆讨论、思考糖的作用,及糖对身体的利与弊,初步了解糖的作用。

  2、小结糖的作用,渗透吃过糖后保护牙齿的方法。

  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进行画糖果、捏糖果的活动。

  2、开展“糖果超市”的角色游戏。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小百科:糖果是糖果糕点的一种,指以糖类为主要成份的一种小吃。若水果或坚果类食物裹上糖衣,则称为甜食(如糖葫芦)。在亚洲文化广义上,巧克力及口香糖很多时亦会视为糖果的一种。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6

  活动名称:水的秘密

  活动领域:科学

  活动班级:大班

  活动教师:通榆县幼儿园王广源

  一、说设计意图

  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是生命之源,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水,因此在《大自然探秘》这一主题活动中,根据一级主题“河流湖泊”生成了本次科学活动“水的秘密”,水是幼儿最熟悉的东西,几乎每个幼儿都玩过水,水的流动性,透明感都会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发现的乐趣。因此我从幼儿的身边事物入手,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对本次活动预设了以下两个目标:

  1.了解水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的特点。

  2.知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预设目标,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经验准备:了解相关水的知识。

  物质准备:分别装有水和牛奶的杯子、黑白棋子若干个,多种漏水的容器。

  四,说教法

  本节活动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直接切入法:活动开始部分直接切入主题。

  2.总结归纳法:在幼儿每次观察实验后,我都进行简明的小结。

  3.媒体演示法:在活动最后一环节出示缺水的图片等。

  五,说学法

  大班年龄段的孩子表现欲望强烈,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本节活动中我设计了讨论交流法和实验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实验自主发现水的特点。

  六,活动流程根据本节活动内容的需要,以及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无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激趣导入活动

  首先,我出示装水的杯子,让小朋友猜猜杯子里是谁?激起幼儿的兴趣,引入观察活动。

  第二环节:观察对比得出结论

  接下来我同时出示分别装有水和牛奶的杯子,让幼儿通过看一看,尝一尝得出结论水是无色,无味的,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教师小结略)

  第三环节:分析讨论大胆表述

  我分别将黑白棋子放到水和牛奶中,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为什么看不到牛奶中的棋子,却能看到水中的棋子?通过两个物体鲜明的对比,让幼儿直观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一名引领者。(教师小结略)。

  第四环节:幼儿操作探索解决

  在幼儿了解了水无色、无味、透明的.特点后,我设计本次操作环节,这一环节也是本节活动的重点,因此我准备了多种漏水的容器还有清水,安排了大部分时间让幼儿在盛水,玩水的过程中感知水的流动性,在幼儿操作体验得出结论后,教师通过再次验证,及时的总结,归纳给幼儿以正确的认知和导向。提高科学活动的严谨性.(教师小结略)

  第五环节:观看图片引发思考

  幼儿凭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水的的用途后,请幼儿观看一组图片,干裂的土地,污水河里的死鱼等等,通过观察,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保护水之源的重要性。(教师小结略)

  七.说活动延伸:

  本节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在手工区投放多种材料,与幼儿一起制作宣传节约用水的图片,增强幼儿节约用水意识。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7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是借助幼儿在走迷宫时,认识各种图形,也就是将孩子生活中对各种图形的凌乱认识,进行再次确认和归纳,特别是对椭圆形概念的提炼和认识,在游戏中找椭圆形,在走迷宫中发现椭圆形的特点,最后在延伸活动终保持孩子探索的兴趣。活动开始我用用拟人化的形式出示椭圆形和圆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闯迷宫中幼儿会再一次发现椭圆形的特征,以及能自己归纳椭圆形的特点,让孩子在走迷宫中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在活动中孩子知道助别人是一件快乐和高兴的事,是一次难得的品德教育。

  活动目标

  (一)认识椭圆形,能从多种图形中分辨椭圆形。

  (二)能够仔细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一)图形迷宫图一幅,两个铁丝圈,白纸剪成的圆形、椭圆形各一。

  (二)在日常活动中,完成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6页《蚂蚁搬豆》的.操作任务。

  活动过程

  (一)椭圆形与圆形(通过比较,让幼儿知道圆形与椭圆形的异同。)

  1.出示两个圆形铁丝圈,把其中一个压扁,使其变形成椭圆形。

  2.椭圆形与圆形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3.比较相同点:教师出示白纸剪成的圆形与椭圆形,将其上下、左右对折,用彩色笔在折痕上画出中心点到边缘的线。中心点到边缘的距离一样的时圆形,距离不一样的是椭圆形。

  (二)勇闯迷宫(通过走迷宫的方式,让幼儿知道能通过的图形都是椭圆形。)

  1.你们走过迷宫吗?我这儿有张卡片,上面的图形是椭圆形,今天我们要和椭圆形一起闯迷宫。

  2.与幼儿一起观察图形迷宫图,找到入口和出口。

  3.教师手持椭圆形卡片,边示范边讲解游戏规则:从入口往前走,走到一个图形的面前,我们来看看椭圆形能不能通过。翻看图形卡片的背面,是红色的,表示布恩那个通过,要换条路走;翻看图形卡片的后面,是绿色的,表示可以通过。

  4.为什么椭圆形走到有些图形卡片面前能通过,而走到另外一些图形卡片面前不恩给你通过?你们发现了什么?

  5.启发幼儿发现:能通过的图形卡片都是椭圆形的。

  (三)图形迷宫(在操作中,学习按顺序来走迷宫,并巩固了对基本图形的认识。)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7页《图形迷宫》。你能按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的行走路线走出迷宫吗?

  2.请幼儿用手指走一走,再用彩色笔连一连,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3.在幼儿操作过程中,通过提问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材料上指认各种图形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8

  一、 设计意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幼儿最熟悉的东西之一,几乎每个幼儿都喜欢玩水,水的透明感、流动性、溶解性等特点使幼儿对水产生浓厚的兴趣。纲要中指出:幼儿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从幼儿的身边事物着手,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充分创造条件,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

  二、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中班幼儿已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分析,从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制定了以下两个目标:

  1.

  2.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了解水的基本特性,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知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环保意识。

  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在:尝试操作,了解水的(三个)基本特性(即透明的、流动的、能溶解物质)。

  三、 活动准备

  为了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服务于本次活动达到活动目标,

  我做了以下准备:

  1. 两只鱼缸(一只有(水、)金鱼,一只内有(米、)塑料球)

  2. 人手一个塑料篮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一根搅拌棒

  3. 每组一份糖、盐、菊花精、

  四、 活动过程

  以目标为指导,我吧本次活动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1.出示鱼缸,对比观察。 2.分析讨论,大胆表述 3.幼儿操作,探索解决 4.观看图片,引发思考

  第一环节,同时出示两个鱼缸,对比观察,引起探索欲望(1)小朋友们,看老师带来了两个鱼缸,这两个鱼缸里有什么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后说出一个鱼缸里有水,水里有鱼;另一个鱼缸里有米。开始部分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观察两个鱼缸,简洁明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愿望,为下一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大胆表述,感知水的透明感。)老师提问:米里会有什么呢?请一名幼儿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个塑料球来。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你能看到鱼在水里游,却看不到米里面有塑料球呢?(根据老师的提问,先让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随后老师小结提升:水是透明的。)通过两个物体鲜明的对比,让幼儿直观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打破了以往教师给幼儿灌输知识的原则,而是幼儿自主观察探究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则是作为一名

  引导者

  第三环节,幼儿操作,探索解决,在试试、玩玩中了解水的流动性和溶解性。

  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两个操作实验。

  1.流动性实验,幼儿人手一个塑料篮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教师通过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用来盛水,(1)谁来说说看,刚才的小实验你成功了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状况)在幼儿讲述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想说,敢说。这一环节,教师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识。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提供的都是一些会漏水的材料,因此幼儿就更能充分的体会到水是具有流动性的。最后,老师加以小结: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是会流动的。加深了对水的特性的认识

  2.溶剂性实验,教师给幼儿每人提供一根搅拌棒,每组一些糖、盐、菊花精、刚刚做实验用的那半杯水,教师请幼儿自主选择一些材料放入水中,用搅拌棒对其进行搅拌。(1)谁来说说看,刚刚你放了哪些东西?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说说水的颜色和实物在水中的变化)(师小结:原来有的东西会被水溶解。)(2)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也是可以溶解的吗?把幼儿在实验中又拉回到了现实生活,符合幼儿的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说说自己所知

  道的可溶解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也巩固了幼儿对溶解的含义,(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水溶解呢?回去后再研究研究。老师以一个追问,拓展幼儿的思维,使活动更具延伸价值。)

  第四环节,观看图片,引发思考,在想想、议议中知道水的重要性

  (1)(水真神奇,透明的,流动的,还能溶解很多东西。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没有水的危害。

  (2)如果水脏了、被污染了,会怎么样呢?请幼儿观看一组图片:干枯的稻田、渴死的青蛙、盼水的孩子、污水河里的死鱼。观看后请幼儿说说图片上的内容。

  (3)随后老师小结:水很重要,动物、植物、人都需要他,如果没有了水,或者水被污染了,地球上的一切都不能生存。)

  (4)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呢?(引导幼儿说说,如节约用水、不乱认垃圾等,初步培养环保意识。

  本次活动中,我注重了一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一、以幼儿为主的操作实验。

  老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充分与材料互动,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

  二、以教师为导的小结提升。

  在科学活动中,老师的小结非常重要,能帮助幼儿提炼、加深印象。在每一个观察、实验后,我都注意简明地小结,提高科学活动的严谨性。

  三、以情感为续的活动价值。

  本次活动设计不仅注重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知识、技能的提高,同时注意激发幼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愿望,懂得了水的重要性,使活动有可续性发展。)

  以上就是我设计的中班科学《有趣的水》的说课内容,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9

  导读: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我上的这节课是科学活动《火箭升空》这是整合课程《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中的一个活动。

  下面我先说一下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对科学的探索能力。

  2、尝试了解火箭升空的动力。

  3、初步了解反作用力。

  首先,我说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活动中,我们班的孩子对于火箭都非常好奇,感兴趣,平时提到火箭孩子们也都很兴奋,他们虽然知道火箭,喜欢火箭,但是火箭对于他们来说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们还不是很了解。

  这也正是《纲要》中所提出的:从生活或媒体以及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来设计了《火箭升空》这节课。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了解反作用力,难点定位于寻找反作用力。

  在活动的开始,我就利用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太空课件,来让幼儿展开想像,最后让幼儿看火箭升空[www。fww114。com网],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索发现,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使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这些内容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为了孩子更进一步的了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课件,因为孩子的认知都比较直观,所以我在课件上,又设计了向上向下的箭头,这样孩子们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几个环节里,我们只是听和看,对于反作用力只是一个思维上的理解,幼儿并没有亲自去实验,去感觉反作用力的存在,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在亲身

  活动,亲身体验,在获得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去探索,去体验,孩子是不会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据这一规律,也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安排了让孩子去自由探索,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孩子们都提供了汽球、弹力球、弹簧、皮球、滑板车、装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让孩子们在这些不同的物体中寻找反作用力。

  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后,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述的方式,对幼儿获得不同东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进行讲评,让幼儿的大脑里有了一个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孩子们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们了解了反作用力,他们自然就会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动的最后,我给他们准备了皮筋,火箭图标,弓箭等等,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0

  一、 说教材

  《沉下去浮上来》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次探索活动。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逐渐增强,对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意亲自动手去探索。本次活动利用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去挖掘一些事物表象下的原因。沉与浮的现象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科学现象,本次课程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手摸等,多种方式,如操作、想象、讨论等进沉与浮的行探索活动,并通过比较得出结果。

  二、 说活动目标

  (一)、根据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总目标,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态度、能力、技能三个方面预设以下几个目标。

  1、观察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感兴趣。这是从幼儿的态度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目标。大班幼儿好奇心比较重,所以要培养幼儿对周围科学现象感兴趣,要让幼儿亲身去观察,从而感受到科学的奇妙。

  2、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这是从幼儿能力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和表现能力。

  3、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这是从幼儿技能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因此,这一目标主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大班幼儿虽然词汇量逐渐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但相对来说语言表达缺少逻辑性,而对科学现象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对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把本目标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难点: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沉与浮的科学现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并且会经常用到,所以,在幼儿初步了解沉与浮的原因之后,把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 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的要求,我多本次活动做如下准备:

  1、 课件制作及电脑、投影、音响的准备。课件准备就是影像资料:海上漂浮的船和一些其他的物体。

  2、 透明的水槽或水盆每组一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棉花,橡皮泥等物品每组一套。记录卡每组一张,分类筐每组三个(筐子侧面分别贴着沉、浮和悬浮的标志)。

  3、 大字卡“沉”与“浮”

  四、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设计开放性的活动过程,所以采用如下教法:

  1、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电脑和投影向幼儿展示海上漂浮的船和其他各种浮在海上的物体,引起幼儿强烈的兴趣。

  2、 提问法:提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 说学法:

  整个活动过程提倡幼儿主动体验,探索,让幼儿主动学习。所以,本次活动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 操作法: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幼儿去体验各种物体的沉、浮,总结沉与浮的基本规律。

  2、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物体的特征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 记录法:教师提前做好记录表,让幼儿养成总结记录总结的好习惯。

  4、 讨论法:引导幼儿经过讨论、合作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正确的结果。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常识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2、培养中班幼儿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苹果,一缸米内有桔子)。每组一份白糖、盐、沙、黄豆、石子、果珍。

  2、人手一条毛巾,人手半杯水。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1、请幼儿猜一猜:水里、米里有什么东西?

  2、师:小朋友看看老师前面有两个金鱼缸,一个缸里装着水,一个缸里装着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见;米不透明,看不见)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

  1、请小朋友用米箩及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请幼儿讲出结果,使幼儿明白水是会流动的)

  2.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盐等物品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从桌上选几样东西放在杯子里,然后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请部分幼儿回答)

  3.请幼儿用小棍搅拌,看看结果怎样。

  师:请小朋友用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4.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讲出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5.扩散性思维: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会被水溶解。

  6.请幼儿把杯中的水全倒入前面的金鱼缸里。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过几天,水里的东西会怎样?水又会怎样?(引导幼儿讲出豆子会腐烂,会发芽,水会变黑变臭)

  、教师总结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把自己杯里的水全倒进了金鱼缸里,水立刻变浑了,过几天,水还会变臭,我们就说水被污染了。以后我们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就记住了,千万不要把东西扔进河里,不要污染我们的小河,我们要学会保护环境,好吗?

  中班常识活动“有趣的水”充分体现了尝试教学的精髓“先练后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活动开始请幼儿猜谜,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此引导幼儿认识到水是透明的这一特征。

  尝试1:

  提供给幼儿米箩,有洞的塑料袋,幼儿通过尝试,发现水会流出来,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盛不起水来,由此得出结论:水是会流动的。

  尝试2:

  提供给幼儿半杯水、小棍及各种物品,幼儿通过放物品搅拌、观察,发现石子、沙还在,而糖、盐不见了。引起幼儿探索、尝试的兴趣,理解什么叫溶解,并让幼儿利用生活经验来进行讲述还有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活动结束:

  让幼儿将杯中的水倒入鱼缸,结果水变浑,幼儿理解到水是如何被污染的,激发了幼儿保护环境的情感。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2

  1、制作纸飞机

  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纸飞机,可以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制作方法,然后每个人去自己制作,并尝试着将它们飞起来。将孩子们带到户外,让每个孩子将自己制作的飞机飞起来,看谁能将飞机飞得远些。

  向孩子提一些问题:如:你注意飞机是怎样飞得吗?帮助一些孩子调整自己制作的飞机,使其能飞起来,并飞得远些。

  设定一个目标,看谁的飞机能到达那个目标。

  2、高处向下抛物体

  收集不同形状、重量、大小的小物品,如羽毛、小石头、橡皮擦、皮球等一些不太重,不会掉下来造成伤害的物品。

  向孩子们提问:这些东西会怎样从空中落地?是直接落地还是飘着落地?是很快地落地还是很慢地落地?

  如果孩子们喜欢一些其它东西试验,也可让他们进行选择,但一定要保证安全。

  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在尝试每种物品落地时,可以让孩子们先猜想一下可能的结果。

  3、让球在管子里滚动

  收集各种长度的PVC管子,或是用卷纸中间的纸管子,将它们连接起来。尽可能使这些管子在一条线上,使其能让一个球通过。

  让孩子们尽可能设计自己的.小球通道,尽可能地将管子做得长一些。

  怎样才能使小球通过设计的管子而不停下来呢?

  4、滑动物体

  如果是在冬季,外面的地面结冰,人走在上面不小心是会滑倒的。孩子们有这样的经历一定会对滑动有经验。

  可以设计几种斜坡,斜坡可以考虑用不同的材料,光滑的和不光滑的,从而使在上面的物体下滑的速度不同。

  和孩子们一起尝试在这些不同的斜坡上滑动某些物体,看它们在不同的斜坡上下滑的快或慢。

  还可以在同样的斜坡上采用不同的物体,看同样的斜坡上,哪些物体下滑的快或慢。

  每一种实验都要和孩子进行必要的讨论,谈他们的发现,归纳他们看到的结果。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3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巧。

  2、乐意尝试操作,能够积极地参与合作、讨论、探索。

  3、体验摄影带来的快乐,感受幼儿园、家乡、大自然的美。

  依据:一是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5-6岁幼儿能表现出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发现并欣赏周围生活中多种形态的美。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欣赏艺术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质。在认识活动中,由于掌握了观察、记忆等方法,活动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幼儿在解决问题或行动之前,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具有计划的萌芽,能事先思考活动计划和行动方法,并能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幼儿表现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好学、好问、喜欢操作、乐于探索,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对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表现出兴趣、对学习成功感到满足。二是根据《纲要》的指导精神: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能参与团体合作活动,互相分工、互相学习、互递信息,在遇到困难与冲突时,也能协商解决,接纳别人的想法与观点。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订了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本活动着重点是让幼儿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能,培养幼儿在操作照相机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幼儿乐意尝试操作,积极参与讨论、探索,培养幼儿合作、探索的能力。

  设计理念:教师在活动中的如何作好指导者、观察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角色。作为指导者:不直接干预幼儿的探索活动,教师的指导变成一种隐性指导;作为观察者: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发现和需要,去帮助幼儿寻到正确的操作照相机的能力;作为合作者:教师是幼儿活动的伙伴,尊重幼儿对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儿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作为评价者:在活动中注意对幼儿进行观察和指导,对整个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三)教学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电视机

  2、心理准备:幼儿对摄影文化节有初步的体验、感知

  3、前期准备:课前教师拍摄幼儿在游戏中的照片

  二、说教学方法:

  因为活动本身借助于丰富的教育媒体技术,如:投影型视觉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当场通过电脑连接使学习资料等视觉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采用了直观实物演示法、讨论法。

  1、直观实物演示法:运用直观的实物(照相机)进行示范,引导幼儿理解操作相机的基本步骤、要领。并将活动素材投影到银幕上,扩大可见度,便于教师演示讲解、幼儿观察、分析。

  2、讨论法:指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对操作照相机进行讨论:如"你们觉得刚才小朋友拍摄的照片,美不美?为什么?"幼儿会对问题进行"美"与"不美"的探讨。其中教师引导幼儿对拍摄技巧的评价。

  三、说学法指导:

  本次活动采用体验发现法、操作尝试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1、体验发现法:我们提供给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照相机,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如何拍摄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导幼儿寻到正确地操作方法。

  2、操作尝试法: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真实地得到知识经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尝试问题。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是互相依存、亲密联系的。也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讨论法: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组合成一小组。在解决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问题之前,通过互相的讨论、交流,先思考行动方法,再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整个活动步骤为:提供环境条件--提出尝试问题--幼儿第一次探索--幼儿小组讨论--幼儿第二次探索--教师归纳,活动延伸

  (一)序:教师带领幼儿安静地进入活动室,欣赏课件。(课件内容为丽水摄影节的历届获奖作品,包括: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教师提问:刚才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幼儿讨论。(教师及时表扬、肯定幼儿)

  说明:教师以提供材料、经验、环境为前提,借助为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条件,为幼儿探索基本的摄影技巧做准备。

  (二)幼儿观看并讨论电视视频上关于自己的游戏照片,激发拍照的兴趣。

  教师提问:

  1、你们在照片里看到了谁?

  2、想不想自己动手为好朋友拍张照片?

  说明:教师抓住一个"趣"字,激发幼儿较快地投入问题的情境之中。

  (三)初步了解摄影的基本要领

  1、幼儿初步了解照相机。

  教师提问:

  ⑴谁会使用照相机?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吗?(镜头、取景框、快门)

  ⑵它是做什么用的?(幼儿共同交流照相机的功能)

  2、教师示范讲解。

  说明:通过个别幼儿对照相机已有经验的交流,教师通过实物针对性地示范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捕捉镜头的基本常识。

  (四)幼儿自由探索

  1、自由组合,互相探索拍照。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利用电视视频连接刚才幼儿操作拍摄的照片,共同欣赏。

  3、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提问:

  ⑴刚才看到的照片美不美?

  ⑵哪些照片拍得美?为什么?

  ⑶哪些照片拍的不够美?为什么?(照片是否模糊;取景是否正确)

  (4)你们认为如何拍摄出美妙的照片?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拍摄的要领。

  说明:幼儿开始探索,关键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师及时掌握幼儿探索的反馈信息,了解幼儿学习的难点。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初步了解、掌握拍摄的基本要领。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结果。

  (五)个别幼儿示范练习,然后分组探索

  1、个别幼儿再次利用教师的主相机尝试,其余幼儿当小模特。同步显示照片的效果,师幼共同评价。

  说明:幼儿第一次讨论,是信息的集合与反馈。是为了试探一下幼儿掌握知识的情况。关键要抓住"评"字。把幼儿探索中出现的不同答案、产生的疑问,放到讨论中。让幼儿尝试充分讲道理、例证,知道自己探索的结果是否正确。

  2、幼儿再次分组探索。

  说明:这一环节是给幼儿"补偿"的机会,关键要抓住"实"字。在第一次探索练习中,幼儿可能会做错。有的幼儿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讨论,得到了反馈信息,幼儿可做第二次探索练习,一方面自我进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探索过程再次作验证。教师尽量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师总结:为了让你们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师编了首儿歌,我们一同来念。

  小朋友,来来来;

  我们一起来拍照;

  调焦距,调光圈儿;

  手拿稳了按快门儿;

  喀嚓、喀嚓、把它照;

  我们的照片美不美妙!

  教师和幼儿在儿歌中离开活动室,拍摄幼儿园的景色。

  说明:这步关键是"引"字,教师要把活动从一节教学活动中拓展开来,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引导、培养幼儿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动:教师与家长带领幼儿拍摄家乡的自然美景。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4

  一、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了两个目标,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2、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三、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活动,为了使活动顺利展开,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活动中,我做了如下准备:气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纸片。

  四、说活动重难点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它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作为重点。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幼儿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将这方面作为此次活动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理念,让幼儿

  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等几种教法,使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我采用了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猜谜,观察、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等学法使幼儿获得认知能力。

  六、说活动过程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一直本着以幼儿为主题的原则,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自主探索状态,我的活动流程为:猜谜导入——启发提问——实验操作

  1、 活动导入部分:

  我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得此次活动能够更好的开展。 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2、 活动开展部分:

  在这个部分,我首先采用了启发提问的方法,问小朋友们什么地方有空气。然后出示气球,让幼儿猜想是谁住在气球里。然后幼儿自己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自主探索的方法寻找身体里的空气,如对这手吹气,捏住鼻子闭上嘴巴,说说这些做了这些动作的感受,幼儿还可以把粉笔头放在盛水的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其次,我采用了实验操作的教学法,为小朋友们变了一个魔术,倒不出来的水。在这个实验中,我还用到了比较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先在一个透明的空杯子里装水,水未满,然后盖上纸片,将水杯倒立起来,让幼儿观察,然后在杯子中装满水,盖上纸片,将玻璃杯倒立,让幼儿观察水有没有倒出来。通过提问: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最后,我将蜡烛点燃后用玻璃杯罩住,让幼儿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

  之间交流讨论,然后在自己动手操作,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知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3、 结束部分:幼儿交流讨论实验的结果,说说空气的特征及其作用。

  七、说活动延伸

  针对本次活动的延伸,我让幼儿探索风和水有些什么奥秘,让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更大的兴趣。

  找空气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幼儿对你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气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纸片。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 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寻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出示气球,让幼儿说出谁住在气球里?(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实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

  请幼儿伸出一只手,嘴对着手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粉笔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四)做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倒不出来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纸片。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一名代表来演示。通过对比,幼儿知道只有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能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2.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

  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3、将蜡烛点燃请一幼儿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作答,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活动延伸:

  让幼儿自己探索风和水等自然现象有什么奥秘,引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5

  一、说活动教材: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主题。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欲望。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方法: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顺”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新的主题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五、说活动过程: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设疑激趣。在本环节中,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课题“吹泡泡”游戏,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第二环节:感知探究。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教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第三环节:体验验证。在本环节中,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借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边观察边记录想象结果时,对幼儿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教育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同时抓住幼儿互相交流、表现、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契机,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附: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教学反思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游戏。

  主要目标是:1、体验吹泡泡的乐趣。2、尝试用不同的器具吹泡泡,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3、尝试集体记录实验结果。活动一开始,我先让幼儿观察我给他们提供的材料,问这些材料能干什么?他们都说能吹泡泡,于是我让他们自己玩吹泡泡游戏,在这个环节中我给幼儿提供的吹泡泡器具都是圆形的。让孩子们告诉我们他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秘密。孩子们回答出很多,有的说泡泡是圆的,有的说泡泡会炸掉,有的说泡泡有大有小,于是我引导他们观察用来吹泡泡的工具,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都说是圆的,顺着这个问题,我出示了方形、三角形的工具,让他们猜猜,用这些工具吹出的泡泡还是圆的吗?孩子们有的说是的,有的说不是,于是我在一张大的记录表上记录下他们猜想的结果。再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实验一下,看看用这些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到底是不是圆形的。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自己实验起来,他们发现,不管用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我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记录下来。活动最后的环节是让幼儿跟着音乐表演吹泡泡歌曲,孩子们轻轻松松的结束了活动。但在这次活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孩子们再吹时不知道怎样来吹,主要是我课前没有考虑到,总觉得这很简单,不需多加明,通过这节活动,我知道,在我们大人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在活动中还是应给孩子说明清楚。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幼儿园科学活动说课稿08-03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06-27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1-20

幼儿园科学活动说课稿01-06

幼儿园科学活动说课稿【精选】05-15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推荐09-25

[合集]幼儿园科学活动说课稿05-15

幼儿园科学活动说课稿[精华]05-15

幼儿园科学活动说课稿(优秀)05-15

幼儿园小班科学说课稿06-09